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陰謀破壞中國研製首顆原子彈內幕揭密

(2009-06-09 09:12:19) 下一個

美國陰謀破壞中國研製首顆原子彈內幕揭密
2009年06月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美國陰謀破壞中國研製首顆原子彈內幕揭密

    1960年底,美國中央情報局號稱完成了他們意義最為重大的一項使命:終於確認了中國核計劃的存在。肯尼迪和約翰遜兩屆政府的最高決策班子,在上世紀60年代相當多的時間裏,就如何對中國核計劃作出反應,以及用軍事或外交手段來遏製中國的核計劃;中國核計劃對東南亞和世界局勢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如何謀求蘇聯合作對付中國的核計劃等等,進行了一係列的評估和辯論。在這其中,使用武力打擊中國核計劃的方案,不僅被提出,甚至已經有了雛形。然而,當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些處心積慮設計的打擊計劃轉瞬間化為泡影。中國昂首挺胸跨入了核大國的行列。

    中國的核計劃始於50年代中期

    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計劃始於50年代中期。1953年,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向國家提出建議,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1955年1月,中央書記處召開專門的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我們國家已經知道有鈾礦,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一年後,在《論十大關係》中,毛澤東再次提到:中國“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然而在60年代初,美國人對中國的核計劃並不十分清楚。直到1959年的9月,美國才得到了蘭州氣體擴散廠的照片。1960年8月,美國間諜衛星才第一次得到中國的有效圖像。而因為航程的關係,U-2偵察機也很難飛到羅布泊這樣深遠的中國內地。

    1960年底,美國的情報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國開采鈾原料以及建立濃縮鈾工廠,大約是用鈾來生產鈈。中國第一個核反應堆大約能在1961年底接近完成,它會在1962年提供鈈。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如同其他核國家一樣,其關鍵成分是鈈而不是鈾。因為要把濃縮鈾作為原子彈材料的過程是比較漫長和艱難的,而作為第一代的原子彈,隻需要較少的鈈。

    動用各種先進手段偵察

    就在中國核計劃被確認下來時,肯尼迪接替艾森豪威爾成為美國第35任總統。在肯尼迪入主白宮的頭兩年,沒人對中國核計劃進行全麵分析。那些報告基本沒有講清楚中國核計劃的政治和軍事意義,而隻是說,北京如獲得核能力,那將會危及美國以及自由世界的安全。它會驅使許多國家接近中國,從而削弱美國的影響。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國的核計劃,美國情報部門也在盡力改進偵察手段。其中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就是由國民黨空軍飛行員駕駛U-2飛機,攜帶高分辨率成像攝影機從台灣起飛,前往大陸的深遠內地進行偵察。另一項偵察手段,是使用間諜衛星。從1961年起,美國情報部門開始進行代號為“科羅納”(CORONA)的衛星偵察計劃。這種間諜衛星攜帶改進的高分辨率照相機,帶有充足的膠片,從而能得到更清晰和更多數量的照片。1961年12月,科羅納首次辨認出羅布泊基地,盡管當時美國人並不知道這就是未來的原子彈試驗場。1962年4月,美國的情報分析再一次推測,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將以鈈為原料。分析人員認為,按照最快的時間表,中國將在1963年初爆炸一顆以鈈為原料的原子彈。

    一個月後,台灣的U-2偵察機拍攝到了包頭的核工廠。但美國情報人員仍然錯誤地認為,這是一個鈈的反應堆。直到1964年U-2飛機和間諜衛星才偵察到中國正在酒泉建立一個鈈反應堆。當時估計,它要到幾年後才能投入生產。由於對中國生產核裂變材料的能力無法準確把握,美國情報人員還是很難回答,中國究竟在什麽時候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鑒於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將以鈈為燃料已被確定,那麽最合理的判斷是,中國將在1964年初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不過情報人員解釋說,如果遇見了“通常的困難”,爆炸日期可能會推遲,例如推遲到1964年底或1965年。

    麵對自己即將受到損失的政治和軍事利益,該怎麽辦?美國人絞盡了腦汁,在暗中進行了破壞。

“針鋒相對”的對策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國防部了解到中國正在研製原子彈這個情況後,首先想到了“針鋒相對”的對策。l961年初,美國空軍忽發奇想,計劃讓西太平洋地區和亞洲有關國家加強軍事實力,包括核打擊實力。具體來講.就是要求澳大利亞讓美國進駐進攻性核導彈,以及要求中國周邊的日本、印度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購買或者租借美國的進攻性核導彈,以對付所謂的中國核威脅。

    美國國家政策計劃委員會主任麥克提也想出了一個帶有“針鋒相對”意味的餿主意。他在給美國國務卿提出的一個對中國原子彈進行遏製的建議中提到:中國正在研製原子彈,為了減緩它的政治影響,美國政府應該鼓勵甚至協助中國南部大鄰國印度研製原子彈。據說,印度的原子彈研製計劃也在進行著,而且一些技術很先進。要是核大國美國助印度一臂之力,印度就可以比中國先爆炸原子彈,這樣,將大大削弱中國爆炸原子彈所帶來的政治影響,資本主義就戰勝了社會主義。

    麥克提的這個建議更具吸引力,得到了一些官員的讚同。當然也有一些官員反對。

    美國副國務卿鮑爾斯了解到這個計劃後,也感到這是個對付中國原子彈的可行計劃,因此,大加讚同。然而,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否決了這個計劃。因為美國為了保住核大國的優勢,遏製他國核武器的發展,當時已經製定了反對核武器擴散的政策,要是美國政府幫助印度研製原子彈,無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他這個負責美國外交事務的主管,不能做讓人戳脊梁骨的錯事,否則,會咎由自取。

    心理戰計劃

    麥克發現自己的建議走進了死胡同,於是又生一計——心理戰計劃,即通過既公開又秘密地宣傳美國的核優勢,營造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從而增強美國民眾和那些美國“盟友”的信心,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

    臘斯克一看,覺得這個計劃還比較可行,就同意了這個計劃。

    美國的新聞媒介很快行動了起來。他們對美國的核優勢開始不厭其煩地大作介紹,連篇累牘地給美國民眾灌輸著世界超級核大國的實力。的確,美國當時便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核大國。我國於l960年前後全力研製原子彈時,美國早在1945年7月就爆炸了人類第一顆原子彈,並在8月進行了人類首次原子彈大轟炸;我國於1958年剛開始研製原子彈,美國早於1952年l0月爆炸了第一顆初始的威力更為強大的氫彈;l962年9月臘斯克批準實施宣傳攻勢時,中國的原子彈連零的突破都沒有,而此時的美國,已擁有核武器27000多枚,其中氫彈等戰略性核武器就達3400多枚,足以毀滅地球上的所有生靈。在對外宣傳上,美國的官員訪問我國周邊一些國家時,開始不時地提到美國強大的核優勢,安慰那些國家說中國的原子彈計劃隻是剛剛開始。言外之意,那些美國的“盟友”不必擔憂,中國的原子彈沒什麽可怕的。

    雖然心理戰計劃在軍事上對我國的原子彈研製計劃沒有任何影響,但它可以大大減弱我國核武器的出現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尤其是減弱我國核武器的出現給第三世界國家帶來的心理效應,使他們難以擺脫美國核大棒的陰影。

    當然,心理戰計劃也隻是美國人在阻止不了我國原子彈發展計劃的情況下而采取的一種彌補性措施。美國人是絕不甘心我國擁有核武器的,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我國原子彈研製計劃才是其根本目標。

    用蘇聯來對付中國

    1963年,美國情報部門通過對收集到的情報進行分析,並結合美國當初研製原子彈時的經驗,得出了“中國將隨時可能爆炸原子彈”的結論。美國政府更加驚恐不安。

    肯尼迪召集了他的顧問們商量辦法。那些顧問們都是國際問題的專家,對中國和蘇聯相當了解。經過一番竊竊私語後,他們認為蘇中兩國之間自1960年前後變得日益緊張的關係值得利用,於是提出了一個損招,這就是我國的傳統外交策略“以夷製夷”的借用——用蘇聯來對付中國。他們的意圖很明確,即拉攏蘇聯,通過外交、經濟手段,包括聯合軍事行動等手段迫使我國放棄原子彈計劃。

    1963年7月14日,美國負責禁止核試驗的談判代表哈裏曼到達了莫斯科,他的表麵任務是前來與蘇聯人進行禁止核試驗談判的,而背後真正的使命則是帶來了美國總統肯尼迪對付中國原子彈的計劃。哈裏曼離開華盛頓前,肯尼迪交代他:見到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後,務必告訴這位蘇共首腦,一個擁有原子彈的中國,哪怕是一支核力量很小的中國,對美國,對蘇聯,都是很危險的。同時,肯尼迪還要求他摸摸蘇聯的底:要是美國設法限製或阻止中國研製原子彈,蘇聯政府會是什麽態度?蘇聯是否願意采取行動或者同意美國對中國原子彈計劃采取行動?然而,赫魯曉夫卻讓哈裏曼碰了一鼻子灰。當他與蘇聯人談到中國研製原子彈的問題時,蘇方代表根本就不把中國的核問題當做一回事。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顯得更輕鬆,對中國的原子彈問題毫不在乎,拒絕把這問題當做一個威脅來看。哈裏曼一看,急啦,非要赫魯曉夫談談對中國研製原子彈的看法不可。赫魯曉夫見對手緊逼,就說道:每當有人缺乏核手段,他就會嚷得最厲害;一旦中國擁有核武器,他們會更克製的。

    美國人企圖借蘇聯人的手達成阻止我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又落空了!

非常規戰計劃——亡命之徒

    雖然赫魯曉夫對美蘇聯手的計劃缺乏興趣,然而,美國一些強硬分子還是試圖用武力阻止我國的原子彈研製計劃。

    1963年11月18日,負責美軍作戰的參聯會召開了三軍高級將領會議。在會上,參聯會主席泰勒給與會的將軍們看了一份文件,文件醒目的標題很快映入將軍們的眼中,“我們怎樣才能夠阻止或者推遲中國成功地實施他們的原子彈研製計劃”。議事日程上的題目則是:“非常規戰計劃——亡命之徒”!很顯然,這個“亡命之徒”的代號,暗示了這個精心策劃的行動的準軍事性質。

    幾個月後,美國國務院辦公室裏,負責政策計劃的新主任羅斯濤要求軍事專家羅伯特·約翰遜再仔細研究一下武力破壞中國原子彈研製計劃的可行性,並擬訂出具體的行動計劃。

    約翰遜受命後便開始擬訂具體的破壞行動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破壞行動計劃終於擬訂出來了。它主要包括四種選擇:

    1、美國實施公開的常規空中轟炸;

    2、國民黨軍隊實施空中轟炸;

    3、秘密的地麵襲擊,主要由派遣到中國的間諜進行;

    4、空投100名國民黨軍隊的特種兵進行破壞。

    計劃很快擬訂出來了。然而,羅伯特·約翰遜卻始終覺得這計劃容易擬訂,卻難以付諸實施。因為他認為,這種破壞行動畢竟是一個國家(美國)對另一個主權國家的破壞,或者是一個國家操縱台灣國民黨軍隊對中國大陸的破壞,一且中國發現美國破壞的證據,美國會在全世界麵前受到譴責,美國的外交會陷入被動的困境。再說,蘇聯也不同意與美國聯手合作,甚至連默認都不可能,這樣,美國的行動將顯得相當孤立。更何況,經約翰遜對中國的情況再次進行反複推敲和研究後發現,中國不是那種好戰的國家,即使研製成功原子彈,中國政府也會謹慎行事,不會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樣令人害怕。總而言之,如果美國對中國原子彈計劃貿然采取軍事行動,美國會麵臨極大的政治風險,或者要冒極高的軍事風險!破壞行動被暫時擱置了。

    美蘇再次秘密接觸

    在破壞行動被暫時擱置之後,美國的主要目標轉向了中國原子彈爆炸的時間,他們動用一切偵察手段對我國的核試驗基地進行偵察、監控,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搞清我國原子彈爆炸的確切時間。因為美國人認為,在中國進行原子彈爆炸前,美國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即將進行原子彈爆炸的消息,這樣,可以從心理上減緩中國原子彈帶來的巨大衝擊,讓中國周邊的美國盟友相信美國一直在關注著中國的核問題。然而就在美國國務院還在準備有關中國原子彈即將爆炸的聲明時,9月15日,因肯尼迪遇刺身亡而接替總統的林德·約翰遜還是不甘心我國成功地爆炸原子彈,還在試圖做最後的“努力”。

    根據羅伯特·約翰遜的建議,雖然他決定不再對中國原子彈設施采取任何無緣無故的單方麵行動,然而,他對聯合蘇聯采取共同行動仍抱有很大的希望。林德·約翰遜認為,某種聯合還是可能的,比如一種對核試驗的警告,甚至可能與蘇聯達成一種協議來對中國原子彈計劃采取聯合的預防性軍事行動。

    拿定主意後,林德·約翰遜馬上授權國務卿臘斯克與蘇聯官員進行秘密接觸。於是,蘇聯駐美國的大使多勃雷寧接到了美國國務院方麵的電話。不久,多勃雷寧開始與臘斯克進行秘密會談。據稱,在短短的兩個星期裏,這兩位美蘇的代表競進行了兩次會晤。美國人確實有點兒迫不急待了。

    美蘇兩國代表當時到底談了什麽,美國的有關文件迄今沒有任何透露。然而可以基本肯定的是,談判的內容離不開以武力幹涉我國的核試驗計劃。不過,當時的蘇聯人對我國的核試驗大概還是不感興趣,所以美國破壞我國核試驗的陰謀還是沒有得逞。

  “木已成舟”的無奈

    在我國成功爆炸原子彈後,美國軍備控製和裁軍署的官員拉金斯對武力解決問題仍不死心。他認為,把新生事物扼殺在搖籃裏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遏製手段。他建議道:“我們應該考慮對中國核設施采取進一步的直接行動,至少要考慮一下與蘇聯聯合對付的可行性,這種考慮或許會得到批準。”當然,這個瘋狂的計劃還是被軍事作戰了解比拉金斯多得多的核裁軍委員會主席吉爾帕特裏克給否決了。

    一直到1965年後,美國通過空中間諜手段發現,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種類越來越多,知道中國核武器的發展已不是他們所能遏製得了的,這時,他們才轉移政策,將主要精力放在阻止其它國家研製核武器上。

    (《黨史文苑》 丁一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