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國家測繪局:曆史上的中國版圖

(2009-04-28 07:51:55) 下一個

來源: 中國測繪 時間:2007-11

曆史上的中國版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伸有縮,總的趨勢是在民族融合中凝聚與發展,在反分裂、反侵略中鞏固與穩定。

  曆史的發展證明,國家版圖與國家綜合實力密切相關。國力強大,就能夠有效地維護國家版圖完整與各民族的團結;國力羸弱,就難以有效地抵製分裂活動和反抗侵略,就不能保障國家的統一與領土的完整。

  國家版圖的曆史性

  國家版圖具有明顯的曆史性。其表現為:伴隨著國家的出現而誕生,伴隨著國家的消亡而隱逝;在曆史的進程中,版圖不是僵死的地理板塊,而是處於動態穩定的地域;具體的國家版圖總是指特定曆史時期所擁有的疆域範圍。版圖的曆史性決定了曆史上的中國版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伸有縮,總的趨勢是在民族融合中凝聚與發展,在反分裂、反侵略中鞏固與穩定。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最早的國家出現在4000多年前的五帝時期,出現在中原大地。城郭是國家出現的重要標誌。《淮南子?原道訓》記載:“黃帝始立城邑以居。”《史記?五帝本紀》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呂氏春秋》、《禮記》、《淮南子》都說鯀開始築城。《吳越春秋》也說:“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藝文類聚》稱“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自禹始”。考古發掘的文物初步印證了上述記載。這說明,至遲到大禹時期出現了國家。有了國家,就在事實上出現了國家版圖。我們知道,漢字繁體“國”是一個象形字和會意字,其中包含了古人對國家的理解。口表示國家的疆界;戈是兵器,表示國家要由軍隊保衛;國家內部還要有居住人口。口包圍的疆土就是國家版圖。

  中國版圖以中原為中心。在曆史的進程中,在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中,由中原不斷向四方擴展,逐漸形成了博大廣闊的中國版圖。先秦時期,夏、商、周實際統治的疆域主要在黃河、長江流域,大體上相當於大禹劃分的九州範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開發嶺南,把版圖擴展到珠江流域。到了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開發西域,北逐匈奴,進軍遼東,把疆域向北方和西北方大大延伸了,版圖因此擴展到陰山以北和新疆廣大地區。晉代以後,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跨過萬裏長城和浩瀚的大漠一次次南下東進,帶來了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因此,中國的版圖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在盛唐時期,中國的版圖空前廣大。在北方設立安北都護府,其北部轄界在貝加爾湖以北。在東北設立室韋都護府,其北部轄區包括外興安嶺和黑龍江流域。在西北設立安西都護府,其西部轄區延伸到今鹹海、波斯東部等地區。到了元代,中國版圖之大為當時世界之最。元代的嶺北行省轄區的北部包括西伯利亞,向北越過北極圈,到達北冰洋。西部邊境到達中亞及東歐的伏爾加河地區。清代,疆域廣大而國力較弱的中國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沙皇俄國先後侵占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鴉片戰爭後,列強接踵而至,用武力搶奪中國的領土,劃分勢力範圍。在與列強戰爭較量中,腐敗的清軍屢屢失敗,清政府被迫一次次割地賠款。如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才歸還中國。麵對萎縮的中國版圖,中華民族的心在流血。可以說,唐代、元代進入中國版圖的全盛時期,明清之後,版圖呈萎縮之勢。今天的中國版圖大體上以清代末期的版圖為基礎。

  曆史證明,國家版圖與國家綜合實力密切相關。國力強大時,就能夠有效地維護國家版圖完整與各民族的團結。國力羸弱時,就難以有效地抵製分裂活動和反抗侵略,就不能保障國家的統一與領土的完整。本文概略敘述清代之前的中國版圖的變化情況,希望為讀者奉獻一幅中國古代版圖變遷的寫意圖畫。

  九州與五服

  大禹時期,在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散居著許多氏族部落,號稱方國。被眾部族擁戴為天下共主的大禹在平定水土後,巡行天下,劃天下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從此,九州成為華夏大地的代名詞,一直延續至今。九州的範圍大體上包括黃河與長江的中下遊地區。各州以自然的山河為界。《禹貢》載:“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嶽陽。覃懷底績,至於衡津。厥土惟白壤,賦上上錯,田中中。恒、衛既從。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由此可知,當時的冀州包括黃河以北今山西、河北等廣大地區。大禹還派測量專家太章和豎亥測量了國土範圍。《淮南子?地形訓》說:“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步,使豎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步。”為了顯示威望,禹在塗山大會天下各部族首領,並將各方進獻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征著九州萬國,象征著夏代的版圖,象征著大禹威甲天下的權勢。《山海經新校正?序》解釋說:“按其(九鼎)文,有國名,有山川,有神靈奇怪之所際,是鼎所圖也。”《山海經補注?序》解說的更明白:“收九枚之金,以鑄鼎。鼎象物,則取遠方之圖,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獸之奇,說其形,別其性,分其類,其神其殊匯,駭視警聽者,或見或聞,或恒有,或時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畫焉。”這說明,九鼎上鑄著各諸侯國的國名,各地名山大川,各方的特有物產比如草木禽獸,以及駭視警聽的“神靈奇怪”等。可以說,九鼎之圖是見諸多個史籍的最早的青銅質地的疆域地圖。九鼎圖是夏王朝的鎮國之寶。以後數代帝王都把九鼎圖視為王權的象征,認為奪得了九鼎圖就擁有了天下。所以,《漢書?郊祀誌》說,夏王朝滅亡後,商王朝保存著九鼎圖;商王朝滅亡後,周王朝珍藏著九鼎圖;後來,秦國從周王朝奪得了九鼎圖;在秦國和鄭國交戰的過程中,“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從此失蹤。可以說,九州或描繪九州地理的九鼎反映的是夏代版圖範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這個曆史悠久的名稱,就起源於《詩經?蕩》的一首‘文王谘,谘汝殷商,汝休(自豪之意)於中國……’,又《民勞》一首‘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當時這一名詞的應用,似乎局限於商王朝或周王朝直轄的境域,同時也類乎後代的中原,所以與四方相對稱。”(王成組,《中國地理學史》)可見,夏代、商代和周代的版圖以中原為核心,向四麵擴展,形成了包括黃河、長江廣大地區的“五服”版圖。先秦地理名著《禹貢》記載了類似同心圓的“五服”疆域。指出,王都為“五服”中心,都城周圍500裏以內為“甸服”,再往外500裏的環形區域為“侯服”,依次擴展500裏形成的區域分別為“綏服”、“要服”和“荒服”。可見,“五服”是直徑5000裏的圓形區域。《禹貢》是《尚書》的一篇,成書年代在戰國時期。因此其反映的地理範圍大體上是先秦國家版圖。劃分“五服”的目的是規定王朝所屬的不同地區納貢與服役的種類。“甸服”地區的納貢規定:距都城百裏之內繳納帶秸稈的莊稼,一百到兩百裏之間繳納莊稼的穗,兩百裏到三百裏之間繳納帶皮的穀物,三百裏到四百裏之間繳納粗米,四百裏到五百裏之間繳納精米。“侯服”的納貢規定:在百裏之內的人要為夏王服役,一百到兩百裏之間的人要為國家當差,三百裏到到五百裏之間的人要聽候夏王的調遣。規定“綏服”區域的人有保衛夏王的義務。再往外便是“要服”、“荒服”,處於這一區域的人沒有納貢與當差的義務,但要遵守王法,彼此和睦。顯然,“五服”的地理範圍超出了九州的地域,所說的“要服”與“荒服”地區是邊遠的開發程度很低的地區,實際上對這些地區統轄力度並不大。總之,九州或“五服”大體上是以中原為中心的黃河、長江流域。

  秦漢開地拓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在全國設立郡縣,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版圖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為保證關中地區的安全,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逐分布在陰山南北的匈奴,奪取河套地區,設34縣,移民進行開發,並修築長城加以警戒。此時,在五嶺之南的珠江流域生活著相對落後的百越諸部落。秦始皇決定開發嶺南。公元前218年,秦以屠睢為將,進軍嶺南。秦軍受到頑強抵抗,戰事曠日持久。秦軍運道艱難,糧食不繼,主力嚴重受損。公元前214年,溝通長江與珠江水係的靈渠已經開通,進軍嶺南的軍運水路暢通了,秦始皇決定兵分5路再次進軍嶺南。其一路略定閩中,置閩中郡。二路由任囂率領,三路由屠睢率領,由今湖南進軍廣東。在番禺遇到頑強抵抗,屠睢戰死,任囂會合兩路軍隊略定番禺各地,置南海郡(治今廣州)。四路與五路由今湖南進軍廣西,略定桂林各地,進入越南北部,置桂林郡(治今廣西桂平)和象郡(治今廣西崇左)。南征大軍留駐嶺南,又移民50萬開發珠江流域。至此,珠江流域納入秦代版圖。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多次作戰,長達43年,經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打通了河西走廊,將匈奴逐出陰山,為開發西域創造了條件。同時,在南方,消滅了盤踞嶺南百年的趙氏(秦代南征將領趙陀繼任囂後統治嶺南)政權;在西南,深入到滇池,接受滇王投降;在東北,設立郡縣於朝鮮半島;在西北,征服了大宛國,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管轄地區包括今新疆和藏北。在此基礎上,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前漢書?地理誌》載:到漢武帝時期,國土東西9302裏,南北13368裏。南到今越南北部,東北包括朝鮮半島大部,西部到天山南北。而來服區包括西南羌、匈奴、鮮卑、烏桓等周邊民族。漢武帝時期,疆域空前廣大,國勢臻於鼎盛。

  需要說明,秦代修築了萬裏長城。漢代又有增築。長城橫亙中國北部,雖然在一定曆史時期起到了屏障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作用,但是最終不能隔絕長城內外民族之間的交融。曆史上,許多朝代疆域都是跨越長城南北的。因此,從曆史的發展看,長城隻是中國境內的一個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不是也不應該是中國的邊牆。

  在民族融合中拓展

  東晉時期,北方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紛爭局麵。至公元386年,北魏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公元420年開始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經曆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交替和並存的時代。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時期。融合的地域主要在北方。於是北方、西北方的大片土地與華夏大地凝結在一起。這次大融合奠定了隋唐時期廣大疆域的基礎。

  隋煬帝南征北伐,東征西討,版圖之廣,與漢武帝時代差不多。《隋書?地理誌》記載:隋煬帝時,“東西九千三百裏,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東南皆至於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極於此也。”公元618年唐太宗李世民協助其父李淵取得天下後,東征高麗,西討吐蕃,勢力擴展到中亞,武功空前。在國內則勵精圖治,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使得中國的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因此,四方賓服,國土空前廣闊。《舊唐書?地理誌》載,天寶年間(742-755),“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於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從《中國曆史地圖集》查證,唐代版圖超過漢代。其北方的關內道的安北都護府已過貝加爾湖。其西部隴右道的北部已過巴爾喀什湖,西邊包括今鹹海、波斯東部、阿富汗北部等地區。同時,文成公主進藏和親,西藏的吐蕃成為親善之國。

  南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再次進入黃河流域。北方先後出現或並存著遼、金、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迄至元代,中國進入了更大範圍的民族大融合。其中,蒙古國的建立,以及元南下滅宋後在中國的統治,使中國版圖向北方、向西方大大地拓展了。在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落,在漠北建立了大蒙古國,自號成吉思汗。崛起於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1217年西征中亞的花刺子模國。1220年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境內消滅了當時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接著,蒙古軍隊在高加索北麓、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流域掃掠後,在1224年東返。1227年,蒙古軍隊消滅河套地區的西夏。1234年,蒙古滅了金朝後,第二次西征。1236年在伏爾加河下遊大敗欽察軍隊。1237年,攻入斡羅思境內。1238年到1240年,攻克莫斯科等城,斡羅思各公國相繼敗亡。1241,蒙古軍隊分兵攻掠波蘭、佩斯等地後東返。1239年,蒙古軍隊攻入吐蕃腹地,占據拉薩河穀的一些城堡。1247年,吐蕃與蒙古和解,初步確定了蒙古在吐蕃的統治地位。1252年,忽必烈進行了第三次西征。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6年,在臨安的南宋朝廷投降。至此,元代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元代版圖的東南邊界與前朝沒有大的變化。在北方設立嶺北行省,其北部擴展到西伯利亞,直到北冰洋。在西南方,不僅把雲貴高原納入版圖,而且確定了對西藏的統治地位。在西部,經過三次西征,在中亞與東歐建立了欽察汗國(今俄羅斯境內)、伊兒汗國(波斯等地)、窩闊台汗國(阿爾泰山地區)、察合台汗國(天山南北到中亞)四個汗國,分封給皇子,作為元朝的藩屬。元朝定都北京,統治中心在東部和南部。盡管說,元代在中亞、東歐的統治不夠穩固與強大,但是元代肯定是曆史上中國版圖最大的曆史階段。

  清代領土割讓

  朱元璋於1368年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政權,定都南京。元軍殘部退居蒙古高原。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清以遼河流域為根據地。於是,長城又一次成為橫亙在中原與北方民族之間的屏障。中國版圖上的不同民族的分治狀況,為北方領土後來從中國版圖上分割出去提供了借口。清入關後,進行了統一國家的多次戰爭。1683年,清軍進攻台灣,消滅了鄭氏政權(鄭成功的孫輩)。1688年,新疆的準格爾部與沙俄勾結,出兵東進,進攻喀爾喀蒙古,以後又發動了多次叛亂。從1690年起,清政府先後用了近70年的時間,才最終平息了準格爾的反叛。1876年,左宗棠率軍西進,用了兩年多時間,消滅了盤踞新疆13年的來自境外的阿古柏勢力。清朝牢固地控製了蒙古,並在新疆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在西藏設立了駐藏大臣,對新疆和西藏實行了有效的統治,因而固定了中國的版圖。但是,由於諸多曆史原因,清代留給後人更多的是一部不斷割讓領土的令人悲憤的曆史。

  17世紀中期,沙俄的遠征軍翻越外興安嶺,侵占黑龍江沿岸。經過兩次雅克薩戰爭,在1689年9月7日簽訂了《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規定中俄東段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這樣,沙俄就把中國的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地區納入它的版圖。1857年到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進占了北京城。沙俄趁火打劫,1858年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規定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歸俄國所有,烏蘇裏江以東歸中俄共管,隻在璦琿對岸的一小片土地(即江東64屯)歸中國居住與管轄。1860年,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把烏蘇裏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劃歸俄國。根據《北京條約》的西北勘界條款,1864年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齋桑淖爾南北,共4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割給俄國。1871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並將占領區擴大到東北的達清河、庫爾喀刺烏蘇,東麵的哈什河、空格斯河一帶,南到穆素爾山口。1881年,即在消滅盤踞新疆多年的阿古柏政權之後)年,經過艱苦談判,簽訂了中俄《伊犁改訂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霍爾果斯河以西的7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俄國歸還伊犁地區。清代以來,沙俄侵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裏,為列強之首。1840年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城下之盟——《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香港。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軍隊進行了英勇頑強的作戰,但是仍以失敗告終。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在俄、德、法的幹涉下,清政府用3000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全島,日本從此占據台灣達半個世紀之久。與橫跨亞歐的元代版圖相比,明代和清代的版圖有明顯的萎縮。其根本原因是國家力量不夠強大,以及在中國版圖上民族融合鏈條的暫時中斷,如曾經在中華大地建立政權的蒙古族群退居漠北。今天的中國版圖基本上是清代版圖的繼承。中國版圖是中華民族生息的天地。誌在振興的中華民族,一定會在雄雞昂立一樣的中國版圖上繪製出壯麗的圖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