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民營企業生產出我國第一型5噸級輪式裝甲車(組圖)

(2009-04-27 08:16:05) 下一個

民營企業生產出我國第一型5噸級輪式裝甲車
2009年04月   來源:解放軍報

裝甲鏈炮車

導彈發射車

    ●民營企業首次涉足成套武器裝備生產

    ●民營企業首次獲得國家一類武器裝備許可證

    ●民營企業首次向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輪式裝甲車

    引子

    這肯定是個可讀性極強的故事,但人生最艱苦的跋涉,命運裏最有意緒的篇章,卻決不像有些勵誌故事描述的那麽浪漫簡單。

    這當然是個功成業昭的民營企業家,不過請記住一位西方學者深刻的話語:現實的功績與榮耀,往往是對生命曆程的簡化。

    那晚,記者與王寶和作長夜深談。滿天星辰之下,擺掛了一屋子的獎杯、獎狀已不再顯出耀眼的光澤,紛至遝來的是那些已消散在數十載春秋間的千回百轉的人生記憶。記者不知道是否真正破解了他的生命密碼,但卻憬悟到一句足以評價他一生的名言——“有人因所得到的東西而活著,有人因所奉獻的東西而打造著生活。”

    王寶和與他的“新星”,究竟是怎樣從秦嶺大地冉冉升起的呢?

    寶雞出了個王寶和

    南方雨、北方風,寶雞地下埋青銅。著名的青銅器之鄉,史稱“暗度陳倉”之地,春秋爭霸、楚漢逐鹿、三國鏖兵……多少寂然枯榮的滄桑、多少秘而不宣的曆史,都在這裏成為“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的斑駁履跡。寶雞何等山水,然而,有一篇文章卻是這樣寫的開頭——寶雞出了個王寶和。

    數日奔波,諸多數字,記者采訪到的4個“國內首次”足以證實王寶和不負此激賞——民營企業首次涉足成套武器裝備生產,民營企業首次自籌資金成功研究製造係列輪式裝甲車,民營企業首次獲得國家一類武器裝備許可證,民營企業首次向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輪式裝甲車。

印有五星紅旗和UN(聯合國英文名稱UnitedNations的縮寫)的輪式裝甲車。

    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一個關鍵詞——民營企業。無須諱言,無論是技術含量、生產規模還是經濟基礎,王寶和及他的企業都難以與許多實力雄厚的國有大型企業相比,更何況還地處秦嶺山脈的偏隅一地……

    但凡成功者回述歲月往事,總有許多少年壯誌、家世相傳等令人仰慕的故事,但這些顯然不屬於王寶和。1949年出生於寶雞的王寶和留在記憶裏最多的是生活的坎坷和艱辛——三年自然災害時幾兄弟餓得圍在一起啃西瓜皮;10歲時逃學去賣冰棍;作為家中長子,15歲初中一畢業就離開學校到油氈廠當工人掙錢養家……

    拮據困乏的生活曆練著王寶和。1981年,他給自己的人生掀起了第一個波瀾——從機關小車駕駛員的崗位上辭職下海。當時,他唯一的依據,就是報紙上刊有放棄“鐵飯碗”,自主創業的報道。可報紙畢竟不是政策,就連辭職費計算的標準都沒有。但王寶和決意已定,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啥也不要,借錢買了一輛二手大貨車,開始跑起了個體運輸。他眼光準、肯吃苦,很快就積累了10餘萬元,接著又辦起一個汽車附件廠。

    那時,王寶和努力的目標還是擺脫貧窮、改善生活,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他奉行“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的原則,幾年間,手頭上已經擁有幾十萬元的資產。他雖然成了改革開放初期最先富起來了的一批人,但卻沒有那種“乘肥衣輕,賓從如雲”的輕狂。不管別人是怎樣花錢,王寶和卻有自己不可僭越的尺度。他一生別無他好,有資本支撐做自己喜愛的事是理想的境界,而他最酷愛的就是汽車的製造工藝。“大躍進”那年,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他就拿著自己的臉盆到渭河裏淘鐵砂,幼稚但卻認真地計劃著煉鋼鑄鐵;小工廠剛剛起步,他就花高價租了一輛進口麵包車,不是去賺錢而是賠錢——偷偷地大拆小卸,細細地琢磨研究,然後依葫蘆畫瓢地仿製出一輛幾可亂真的“山寨”車……

    人生的長度是有限的,如果對自己的生命有什麽特別追求的話,需要的是增加生命的密度。 

寶雞出了個王寶和

    厚重與充實,就是密度。憑著對汽車製造的執著愛好和9年專業汽車駕駛員的成熟技術,1986年,他把工廠的主產轉向了中型旅行車;1990年,他的工廠正式更名為“陝西寶雞專用汽車廠”,主要生產長卡車和半掛車;1996年,又開始轉產防彈運鈔車,成為國務院認可的全國21家擁有生產資格的定點企業之一。公司也隨之發展成了資產頗豐的中型民營企業。

    記者注意到,從第一台旅行車到其後的防彈運鈔車,乃至現在的輪式裝甲車,他生產的各式車輛品種型號上百種,但無一不稱“新星”牌。細細詢問下,王寶和略作思索後告訴記者,“星”即“心”,套用一句廣告用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當初取名時心中就有一個理想,追求更加遠大,如燦爛星空般的事業舞台。因此,即便是在市場廣闊、賺錢上億的鼎盛期,他的內心深處也始終有著一種千帆過盡皆不是的滄桑和期待。

    行道遲遲的“民轉軍”

    裝甲車是要在路上行駛的,但開始造裝甲車時王寶和無路可循。

    有人說王寶和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他“吃”的豈止是螃蟹,那可是披甲護堅的鋼鐵戰車啊。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和經濟利益,人家紛紛開始“軍轉民”,可他偏偏要搞“民轉軍”。他為什麽要走上“從軍路”?似乎應當給一個理由在先——

    幾乎每個人都問:王寶和當過兵沒有?檔案履曆寫得很清楚,他在軍分區當過幾年的職工,但確實沒有穿過軍裝。

    也有不少人這樣說:莫不是天上掉餡餅,正巧賺錢的商機撞到了手上?事實上,2001年的軍工生產領域對民營企業而言尚屬無政策、無目標、無市場。裝甲車屬於國家一類武器裝備,國家政策還不明朗,沒有任何文件和說法,也就是說,即便是生產出來,是功是罪尚難定論,遑論訂單商機了。

    亦有如是猜測:或許王寶和有啥特殊背景關係。其實,前麵的身世經曆已經說得很明白,他的確隻是一介凡夫百姓。別的不說,研發之初需要到裝甲部隊搞調研,連營門都進不去……

    好多的文章用了一個詞兒來形容王寶和當時的舉動——博弈。所謂博弈,如果僅僅是進行些市場較量、投資評估也就罷了。可他這一搏,搏的是一家老小的生計,是一個民營企業上百張嗷嗷待哺的嘴啊。為此,當他舍家一擲,決定將企業十年積累的4000多萬元資金全部投入裝甲車研製時,理所當然地遭到全體員工的反對,其中也包括他的子女。他的小兒子當時正好在外地收回了一筆貨款,一聽這消息馬上打回電話,說要將錢就地開一個小餐館,以免將來全家沒飯吃……

警用裝甲車

    幾乎沒有一條能成立的理由。

    既有車轔轔的英雄夢,便有馬蕭蕭的寂寞感。作為企業家,王寶和有自己的判斷:既然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其大部分武器裝備都由民營企業設計、製造,就說明民技軍用是大勢所趨。做企業的本質是在開創一種事業,潛力巨大的國防安全市場既是企業潛在的市場,又是一個真正企業家充滿理想的事業。《詩經》裏中國最古老的軍歌令王寶和怦然心動、心向往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經過大半年的調研,王寶和深思熟慮後將目標對準了研製5噸級輕型輪式裝甲車上。原因也很簡單,當時這在國內是一個空白。沒有鷹隼掠過長風的強翅,但他依然起飛了,而且決定背水一戰——將利潤頗豐的運鈔車全部停產下馬,畢其功於一役。

    從2002年3月至6月,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裝甲車研製從最初方案設計到初樣車的生產就完成了,而且一舉獲得多項國家專利。特別值得一說的是,整個過程國家沒有投入一分錢。研製中的每一顆鉚釘、每一張圖紙……都是王寶和從自家的口袋裏掏出的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一家國有軍工企業花了10年時間,才製造出一型輪式裝甲車。

    這可是我國第一型5噸級輪式裝甲車啊!王寶和欣喜地將其取名為“新星2002型”。但這顆“星”並沒有馬上熠熠閃耀。其後經曆的路應了一句西方諺語——知道路和行走上路是不同的。

    恰在第一輛輪式裝甲車生產出來的2002年6月,“首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國際博覽會”在北京舉行。王寶和帶著他的“新星”直奔北京。一路上,他們贏得了100%的回頭率。但一進北京就被一個小小的問題難住了——博覽會還沒辦手續之前,車停何處?分明是一輛鐵甲戰車,哪個停車場敢存放。他們隻好找了一個垃圾場去停放,還到處解釋是一輛拍電影的道具車。可首都群眾的覺悟非常了得,立馬就有人打“110”報警,警察很快趕到,了解了原由後,都不約而同地笑了…… 

輪式裝甲車

    博覽會終於開幕了,幾天前還無處可停的“新星2002型”輪式裝甲車在會上出盡風頭。5天的展覽期,圍觀、詢問和索要資料者絡繹不絕,包括外國駐華使館的武官也一次次地來到展位前。

    然而,成功的亮相不等於完美的演出。兩年時間過去了,王寶和的裝甲車隻賣出兩輛。

    對王寶和來說,沒有訂單就是沒有飯吃。民營企業最耗不起的是資金壓力,由於先期已經是傾其所有了,企業沒錢了。給員工發工資也要靠找朋友三萬、五萬地借錢度日,最困窘的時候身上連100元的整錢都沒有了。王寶和告訴記者,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懷疑自己和感覺到撐不住了的時候。慶幸的是,妻子楊寶芳依然是他最堅定的支持者,愛的語言在這種時候不再浪漫,卻格外有分量:再不成功,我陪你要飯去。

    就在這時,麵向市場經濟體製的中央軍委《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采購條例》正式頒布,我軍武器裝備采購改革步伐顯著加快。這條算不上重大的消息成為王寶和的轉折點,一種燦然見景之感使他確立了這樣的信心——無論是市場還是戰場,“貨比三家”都必然是最簡單最基本的鐵律。

    話雖這樣說,可數年打拚,傾盡心血,為什麽路走的跌跌撞撞。自己產品的價格隻是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可怎麽偏偏就沒人買?他開始進行冷靜的分析:雖然改革開放已經20多年,但軍品、尤其是武器裝備生產仍然沿用了計劃經濟模式,采購重點放在國有大中型企業這些“名門望族”,而對民營企業這樣的“草根”,顧及很少。更要命的是,由於長期形成的習慣和誤區,使“民企”的身份很難得到客戶信任和認知。有人直截了當地說:這可是頃刻之間、濺血盈尺的真槍真炮啊。你敢賣,可誰敢買敢用?

    “荔枝非名花,牡丹無甘實。”作為民間“軍火商”,產品質量要想得到市場的承認的確很難。王寶和意識到,沒有什麽可抱怨,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唯一的市場“準入證”就是必須立即證明自己“行”!

裝甲救護車

    “新星”是怎樣閃耀的

    行文至此,記者抑製不住地想先跳躍描述一下幾年之後一個令人激情萬端的鏡頭——在第一次獲得批準並生產出噴塗著“八一”軍徽的裝甲車後,王寶和莊重地向剛剛下線的“新星”行了一個軍禮。他不是軍人,但記者確信他有這個資格。

    質量就是生命是所有企業家都掛在嘴邊的話。而王寶和總是這樣向員工詮釋這句話對於工廠的雙重意義——一是關乎著企業的生存,更重要的是關乎著我們戰士的生命。

    既與命相關,就值得以命相搏。為了證實自己裝甲車的防彈性能,他把自己作為測試目標,按設計標準接受實射檢驗。

    從試驗錄像中記者看到,王寶和坐在裝甲車的玻璃窗後麵,手裏拿著麥克風,指揮射手向自己射擊。開始是機槍,距離約20米開外。王寶和一聲令下,一挺班用機槍從正麵開始掃射。頃刻間,600發子彈迎麵潑灑而來。他感慨道,那一刻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彈雨”這個詞。接著,射手舉起衝鋒槍,直立車頭向他射擊。看過去,槍口離他不過3米左右。隨著王寶和嘴裏發出“一發、兩發、三發……”的口令,子彈一發發射出。記者看到每一聲槍響瞬間,王寶和都有個下意識的動作:或身體後仰,或頭晃閃一下。盡管對自己產品的性能充滿了信心,可當那黑錚錚的槍口直逼自己時,難免在心裏冒出來個“萬一”……

    在西方,這樣的試驗是在車內放置氣球,如果出現了失誤或車體被撞擊濺出的碎片碰破氣球,就算失敗。氣球尚且會破,更何況血肉之軀呢?這樣冒險的試驗,王寶和一共進行了4次。其中一次把大家嚇得不輕——實彈射擊結束後,員工把王寶和扶下車來。突然看見座椅上血跡斑斑,而王寶和腰部也滲出血痕。難道出現意外了嗎?細一檢查才發現,裝甲車沒有問題,是他身體出了情況——試驗前王寶和剛剛做了膽結石手術,傷口還沒愈合就心急火燎地要上車試驗。說實話,在那種情況下,誰都會扯牢神經、繃緊身體。傷口就在這種狀態下繃裂了,而王寶和居然毫無察覺。

    按王寶和的說法,他是把自己給押上去了。此舉此景,確實感動了很多人,也增加自己產品的說服力。可這並不能替代全麵的產品檢驗和無情的質量關卡。

    2003年,陝西省國防科工委將“新星”裝甲車向總裝備部申請定型立項。很快,解放軍總裝備部陸裝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下達車輛定型試驗任務通知和戰術技術指標。接下來的7個月,王寶和開著自己的裝甲車從中國的最北邊到最南邊,縱橫11個省,通過寒區、熱區、高原,開始了定型試驗。為了高標準地接受檢驗,他近乎苛刻地主動提高了試驗的指標:檢驗裏程,從2.4萬公裏加到3.1萬公裏;故障間隔裏程,由1500公裏提高到1.5萬公裏;海拔高度,從4000米提高到5454米……

    不要低估了這些數字。它們每增加一公裏、一米,就對裝甲車的性能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意味著製造工藝、技術手段、資金投入的追加。這對於自籌資金、自主研製、自行開發,采買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費為零的民營企業而言,無疑增大了壓力和風險。但王寶和始終在給員工們灌輸這樣的理念:“勝無定在,製勝在人。”與其擔心那九九八十一難,不如自己先修得金剛不壞之身的正果。

    至於修得怎樣的金剛之身,那些獲得十多項專利技術、通過多項質量認證的專業術語就不說了,記者在這裏用一個外行看熱鬧的眼光,簡單地描述一下這個裝甲車的了得之處——輪胎是自補性防彈型的,就是說在被子彈打穿後能夠奇妙地迅速自動愈合,保證繼續高速行駛100公裏;雖是陸戰車,卻能涉水近一米;可以穩穩當當地爬上100多級台階;在結冰凍凝的20多度的坡道上不須掛防滑鏈;在側傾近30度的情況下疾駛不會翻;冰天雪地露天停放36小時後4秒鍾即可啟動……

“我成功,是因為我誌在成功並且從未遲疑。”拿破侖的這句話王寶和也許沒聽過,但他義無反顧地堅持終於迎來了雲輕星粲的日子。2004年6月,聽到中國將按聯合國的要求,組建第一支防暴警察隊伍赴海地維和的消息,王寶和立即決定及鋒而試,他親率兩輛裝甲車進京,參加聯合國維和警察裝備招標。一路走去,印有五星紅旗和UN(聯合國英文名稱UnitedNations的縮寫)的輪式裝甲車吸引著路人的眼光。當他們知道是咱們中國的裝甲車要駛向聯合國時,紛紛要求在車前留影,所有收費站,無一收費……

    當時參加競標的有5家單位,隻有王寶和一家是民營企業,也隻有他一人是帶著裝備去的,其他幾家都隻是帶了模型和設計方案。當時維和部隊要求20天內交車,也隻有王寶和一家能夠做到。聯合國的官員和專家進廠開始了全麵的檢驗,結論很簡單和明確:全部通過。

    隨後,在經過工廠提供的專業培訓後,125名中國防暴警察伴著5輛輕型輪式裝甲車從寶雞去了海地,寫下了中國民企第一次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裝備的紀錄。更讓王寶和自豪與欣慰的是另一個紀錄——從那時起,先後有8批中國維和警察繼續采購使用他的裝甲車,在複雜動蕩的特殊環境中至今人員無一傷亡。

    緊接著,我國政府應聯合國要求,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赴黎巴嫩維和工兵部隊,王寶和按照國防部維和辦下達的任務,兩次生產提供了裝甲救護車。由於質量可靠,售後服務良好,該產品已被列入聯合國采購目錄。

    依照國家武器裝備出口政策,王寶和的企業還通過軍貿軍援的方式,將產品出口到8個國家,受到受援國和我國駐外使館的高度讚揚……

    王寶和的裝甲交響樂從無主題變奏轉入主旋律,從無人喝彩變為高揚的華彩樂章。2005年9月,解放軍總裝備部陸裝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了王寶和兩種型號裝甲車的設計定型;2007年9月,王寶和的企業終於通過了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一類武器裝備生產許可證。

    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如是說,這“象征著中國軍隊數十年來單純依賴國有企業軍工承包商的時代結束了。中國戰略決策層越來越意識到,民企也是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創造標本性的意義

    王寶和一騎絕塵,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民企研製生產武器裝備的第一人。他大氣若虹的創新發展之路被業內人士視為具有標本性意義。

    如今,王寶和可謂功成名就——獲得了全國“情係國防好家庭”、“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陝西省勞動模範”等20幾個大獎;企業已生產並向海內外銷售出數百輛輕型輪式裝甲車,還有一批新型號、新功能的裝甲車即將出廠……

    可這些並不是王寶和裝甲交響樂演繹的唯一主題。不妨先講一個小插曲:就在“新星”馳騁海外維和戰場時,一家大型國有軍工企業的老總坐不住了,主動找到王寶和提出收購企業的意願,並承諾補償前期的全部投資。王寶和理所當然地婉拒了。他向記者披瀝直陳:華夏大地曆史上那些著名的民營軍工企業——安慶兵工廠、漢陽造……雖然都已成為風帆遠影,但民族企業發展的曆史脈動,不僅需要利潤,而且呼喚播揚血氣一脈、烈烈揚揚的意誌。

    去年4月,王寶和參加了在馬來西亞舉行的“亞洲防務展”後,10月,他又馬不停蹄地帶著3輛擁有13項國家專利的新型輪式裝甲車奔赴希臘雅典,自費參加了希臘政府舉辦的“第15屆國際防衛展”。在這個有75個國家參加的展覽會上,作為中國唯一參展的企業,王寶和的公司擁有150平方米的展台,與之比鄰的,是德國“奔馳”、法國“雷諾”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盡管與諸多世界大企業同台競技尚有差距,可王寶和並不打怵:沒兩下子敢來嗎?他一臉笑傲江湖的瀟灑。著名的《簡氏防務》為他專門做的15個網頁,也算是其自信的一個注腳。

    更讓王寶和難忘的是,展覽會規定,隻有參展國才能懸掛國旗。因為有了一個中國民營企業的參加,蔚藍色的愛琴海畔高高飄揚起祖國鮮豔的五星紅旗。

    王寶和為之驕傲,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感。一旦真正麵向世界,就會擁有更高層次的思考方位。不過,他記住了孔夫子的話:“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你是不是真的去想,如果真的想,還有什麽遙遠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