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簽貨幣互換協議 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關鍵一步 | |
2009年04月 來源:京華時報 |
■事件
互換協議相繼簽署總額6500億人民幣
3月29日,中國央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7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框架協議,這是迄今中國和拉美國家曆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交易。至此,自去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與中國香港地區、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到6500億元人民幣(詳見附表),約合我國外匯儲備總額的5%。
據悉,目前,中國央行還在與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央行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進行磋商。
解讀
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
對於頻繁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原因,央行近日專門通過其官方網站發表文章給予解釋,稱央行運用貨幣互換手段是為了應對短期流動性問題,以便更有效地應對金融危機,維護金融體係穩定。
眾所周知,正在持續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張,已經給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亞洲國家和有關地區的貿易體係帶來了巨大困難。因此,加強地區金融合作成為維持金融市場穩定、防範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在貨幣互換協議中,雙方通常承諾一定的互換額度。一旦啟動貨幣互換,兩國將可通過本幣互換,相互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從而為本國商業銀行在對方分支機構提供融資便利,並可促進雙邊貿易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金融危機導致持有大量美元的一些國家經濟受到拖累,而為了緩解對美元的依賴,不少國家減少所持美元,使用其他貨幣進行國際支付與結算,而“堅挺”的人民幣對它們來說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估計仍會有不少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周邊國家與地區會與央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
之原因 之路線
■解讀先周邊、後拉美功用各不相同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誌傑表示,我國近期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順序為“先周邊,後拉美”,“先是韓國和馬來西亞,因為它們是中國在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在金融危機中受到較嚴重的衝擊,國際支付能力下降。”
丁誌傑還表示,這些互換協議的作用有所差別,“與阿根廷的互換,人民幣主要是在貿易中充當支付結算的角色;白俄羅斯則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與韓國的互換,主要作用是方便韓國在華企業進行融資;與香港互換,是由於香港是人民幣第二大集散中心,中央又準備在香港發債,貨幣互換主要是為滿足資金供給;與馬來西亞和印尼互換,是用於雙方的商業貿易結算。”
區域化是國際化必經之路
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必須經過區域化過程。首先,在周邊國家和與中國貿易關係緊密的國家嚐試采用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其次,在成為結算貨幣的基礎上,使人民幣成為這些國家的儲備貨幣;第三,在成為區域貨幣的基礎上再走向國際,實現國際化,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上國際化的過程必須伴隨著匯率自由浮動和資本開放的過程。
■自去年底以來央行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
日期 貨幣互換對象規模(人民幣)
2008年12月12日 韓國 1800億元
2009年1月20日 香港金管局 2000億元
2009年2月8日 馬來西亞 800億元
日期 貨幣互換對象規模(人民幣)
2009年3月11日 白俄羅斯 200億元
2009年3月24日 印尼 1000億元
2009年3月29日 阿根廷 700億元
■解讀
我國出口企業將受益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與急需資金的國家簽訂一係列的貨幣互換協議,最大受益方是麵臨困境的中國出口企業。不同於一般形式的央行間貨幣互換,我國最近簽署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並不具備抵禦貨幣貶值的功能。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金融危機令亞洲各國出口大幅縮水,中國央行此時與一些貿易往來緊密的周邊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可以讓這些國家用人民幣購買中國產品,消減美元匯價波動的風險,並刺激區域內雙邊貿易的複蘇。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則指出,近期頻繁進行貨幣互換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出口。因全球美元流動性吃緊,中國的一些貿易夥伴陷入貿易結算的困境,利用人民幣互換穩定多邊貿易是對抗金融危機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會同時刺激中國的出口。
之意義
人民幣地位可獲提升
魯政委認為,除了“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之外,由於互換貨幣可以用於貿易、投資方麵的日常支付,所以這也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創造了條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誌傑表示:貨幣互換協議不但為周邊經濟體提供了支持,也有助於鞏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加快其成為地區甚至全球主要貨幣的進程。他表示,受貨幣互換協議的鼓勵,在中國和那些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他國之間,以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將會越來越普遍,“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
有金融專家指出,多項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表明中國的貿易夥伴認可了人民幣的地位和穩定性,接受了人民幣作為各方認可的結算貨幣甚至儲備貨幣,從而給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同時必須看到,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是國際貿易的客觀需要所致,遠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實現速度要取決於若幹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包括建設一個多元化交易的人民幣現貨市場、實行資本賬戶完全自由可兌換、建設境內人民幣外匯衍生品交易市場等。正如央行副行長易綱日前所說:“從客觀上說,(金融)危機有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可能,但並不需要刻意推動。”
與普通百姓關係不大
交通銀行研發部仇高擎表示,貨幣互換旨在避免金融危機下的匯率結算損失。對於居民出國能否受惠於貨幣互換協議,還要看協議規定的限額適用於哪些範圍。通常來說,貨幣互換主要體現在官方,一般不體現在民間匯兌中。
目前,人民幣還不能實現自由兌換。另外,現在並不是所有銀行、所有網點都可進行各種外幣兌換,許多銀行對小幣種沒有現鈔支持。
仇高擎表示,總體來看,互換協議對普通百姓出國消費沒有多大影響。
■解讀
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儲備功能
在中國央行與有關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的係列本幣互換協議中,還體現了對貨幣互換的一些創新。如:將互換有效期延長到3年,並支持互換資金用於貿易融資。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這些創新可推動雙邊貿易及直接投資,並促進經濟增長。
其運作機製是,央行通過互換將得到的對方貨幣注入本國金融體係,使得本國商業機構可以借到對方貨幣,用於支付從對方進口的商品,這樣在雙邊貿易中出口企業可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以有效規避匯率風險、降低匯兌費用。
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通過貨幣互換創新,可以部分實現人民幣國際結算功能,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儲備功能,對方簽署國(地區)可以用人民幣作為儲備,防範國際市場風險。
央行之間的貨幣互換本身也是一種創新形式,廣東金融學院教授陸磊認為,貨幣互換表麵上看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相互拆借,但事實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國間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人民幣擴大了在地區範圍內的流通程度。這一機製發生的前提在於,各國和地區對人民幣信心的增強。
之創新
■名詞解釋·貨幣互換
貨幣互換,通俗來說,就是兩國進行貿易和投資時,可以不使用第三國貨幣,而是直接使用本國貨幣來計價和結算,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匯兌損失。在一定時期內,累計到一定額度時,由兩國央行之間進行匯總結清。
最近的一次是我國和阿根廷簽署的總額為7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框架協議,也就是說,今後我國和阿根廷之間總額700億元等值人民幣之內的貿易和投資,可以不用美元結算,而直接用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