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爆發前後美國對日本侵華的縱容支持
(2009-02-23 20:46:18)
下一個
二戰爆發前後美國對日本侵華的縱容支持
右派有一特點,就是哈美,並時常大講曆史上美國對中國的“友好”。老右派流沙河有一篇在各論壇廣泛張貼、名為《美國人是我們的朋友》的文章,就大講中國抗日戰爭時,美國對中國如何友好。前些天,強國論壇深水區就貼出幾篇哈美文章,8日11日,的家上貼了名為《奧運會,讓我們把更多的掌聲獻給美國運動員》的哈美文章。的家文標題名不符實,文章主要內容是談曆史上美國如何“正義”,講美國對中國如何“友好”。 的家文一開始就寫到,“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旗幟鮮明地站在正義的一方”。8月13日,映潔的、名為《 對外交往:旗幟鮮明地與美國合作》的文章則說:“ 二戰中的美國,成為中國最堅定有力的抗日盟友”。映潔文、的家文和流沙河文章一樣,企圖通過顛倒黑白,掩蓋二戰爆發前後美國對日本侵華的縱容、支持的事實,來證明中國抗日時,美國對華友好、正義。
但是,二戰爆發前後美國對日本侵華的縱容、支持的曆史事實是掩蓋不住的。
中國抗日戰爭是二戰抵抗德日侵略的重要戰場之一。而中國抗擊日本侵略,是屬於“正義的一方”。但美國、英國與法國,對德、日在二戰前侵略、擴軍的縱容和支持,是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也是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戰爭的重要原因。
美英法希望德國殺向東方,希望日本殺向北方,從歐洲東部和中國東北兩個方向進攻社會主義蘇聯,削弱乃至消滅社會主義蘇聯。正是這種出於對社會主義仇恨,而產生的削弱乃至消滅社會主義蘇聯的戰略,使美英法長期對西邊的德國和東邊的日本的侵略,都執行綏靖縱容政策。
德、日帝國主義也力圖利用美英法的這種企圖。日本軍閥提出建立“大日本”——一個包括中國、蘇聯的西伯利亞和其他東亞地區的殖民帝國——的計劃時,就把自己的侵略行為說成是防止“共產主義的威脅”。
日本在完成侵略中國準備,並中國正在進行土地革命戰爭時(日本大力宣傳該戰爭存在“赤化危險”),於1931年9月大舉侵入我國東北。
而美國對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是持縱容態度。美國有時在口頭指責下日本,以欺騙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但卻通過供應日本的戰略物資來提供實際支持。美國的對日綏靖計劃,是企圖讓我國東北變為日本進攻蘇聯的前進基地,最終進攻蘇聯,使蘇日兩敗俱傷。另外通過日本占領東北,限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向東北漫延。
美國政府和美國資產階級(尤其是美國軍火公司的資本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縱容,表現在,“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的東北。美國不但不譴責這一侵略行動,反而與日本密商諒解。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錦州,進逼中國關內。7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照會中國和日本政府,對日本強占中國東北的局麵和足以損害美在華權益,違反‘門戶開放’及中日間的任何協定、條約,美國均不予承認。但在次日,美國國務院又表示美無意幹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此即史汀生主義,其實質是企圖以犧牲中國東北來維護美在華的權益。它是此後一個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方針。”(史汀生主義_百度百科)因此,史汀生的照會和次日美國國務院的表示,實際向日本表明,日本不要傷害美國在華投資、貿易利益密集區域(如上海),日本可以侵略美國沒有多少利益的、同蘇聯接壤的東北地區。
在美國的書籍中也記載著美國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縱容。美國一部描寫美國最大化工公司和軍火公司——杜邦公司的書,就揭露了美國總統胡佛、美國軍火商對日本侵華的支持。該書寫道:“日本軍國主義者也從杜邦公司純粹正規的商業道德觀中得益。胡佛總統以同情的態度看待他們在1931年入侵滿州……他宣稱:‘日本方麵也有些道理。我們與它的友誼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我們應該友好地考慮日本的處境。’由於自己的政府表現出這種態度,所以杜邦家族在那一年和日本簽訂了有利可圖的協定並不令人驚奇。在國務卿史汀生譴責日本進攻滿州後不久,從三井化學聯合企業來的日本經理人員同杜邦公司的經理人員在威爾明頓會晤,並交付了90多萬美元,以換取杜邦公司氨炸藥的配方,這是一種生產較廉價的軍火的製作法。國務院不顧史汀生公開說的漂亮話,私下對杜邦公司的這筆買賣表示完全讚同”(〔美〕齊爾格《杜邦在尼龍幕後》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200、201)
網上一篇名為《勿忘9.18國恥日》的文章寫道:“美國、英國早與日本做了利益交換,一方麵希望保護自己的在華利益,一方麵又希望日本進攻蘇聯。美國、英國甚至宣布支持日本的行動。1931年10月美國總統胡佛公開發表講話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日本為保衛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是不能提出異議的。’英國首相張伯倫也說:‘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麵’。從1931年918事變到1932年底,美國向日本供應了1.81億美元的軍火。”
對共產主義運動的仇恨,使資本主義的美英法縱容支持日本侵華。也出於對共產主義運動的仇恨,使代表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也以妥協和不抵抗來縱容日本侵華。9.18後,國民黨政府命令不抵抗日軍,“蔣多次喊出‘我們的敵人不是日本,而是共產黨’,汪精衛甚至說中國抗日是為俄國打仗”( 《勿忘9.18國恥日》)。從這可看出,甚至國民黨也有通過不抵抗日本,讓日本占領最有利進攻蘇聯的地域——中國東北,並讓日本在無後顧之擾狀況下從中國東北進攻蘇俄的想法。國民黨也認為,中國抗日,是對日本進攻蘇聯軍事戰略的幹擾,是替蘇俄打仗。因此,國民黨的不抵抗的對日綏靖縱容政策,本質與美英法對日縱容政策是一致的。
美英法對日本的縱容、支持,鼓勵著日本對華侵略,日本不滿足隻侵占同蘇聯接壤的東北地區。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後,又向華北侵略滲透。日本一麵向華北推進,一麵極力強調他們是執行與共產主義鬥爭的任務,因而他們的行動符合包括美英法在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日本政府奉行反蘇政策,常常公開宣稱敵視蘇聯。1936年日軍士兵多次襲擊蘇聯邊防軍,11月25日日本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11月26日日本即在哈桑湖附近,出動大批日偽軍越過邊界,襲擊蘇聯邊防軍。日本激烈地反蘇反共表現,很符合美英法的意願。美英法、甚至國民黨政府都希望日本這種激烈地反蘇反共表現,最終轉變為對蘇戰爭。美國等不願因為日本侵華傷及自已在華利益,而對日采取經濟製裁等實際措施,怕這些措施使與日本關係惡化,會損害日本對蘇仇恨的專注度,幹擾日本進攻蘇聯的戰略和戰爭準備,使美國等希望的日本對蘇戰爭夭折。因此,美國等西方國家繼續縱容日本在華北的侵略擴張。
美國不僅繼續縱容日本侵略擴張,向日本提供軍火及裝備,“美國並向日本軍需工業大量投資,幫助日本建立起現代化的軍事工業,美國福特公司提供日本現代化冶金技術,洛克菲勒財團幫助日本建立新式電氣工業,梅隆財團幫助日本飛機製造業的進一步現代化”(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79. 613)。
甚至當日本陸軍在1936年提出應付未來對蘇、對華戰爭的、耗資巨大的“六年作戰準備計劃”(1937—1942),美國認為這主要是針對蘇聯的戰爭準備計劃,繼續以給予日本貸款、供應戰略物資形式,來為日本陸軍擴軍備戰提供實際支持。
日本摸透美英法意圖,因此一邊大喊反蘇反共,並采取包括襲擊蘇聯邊境等惡化蘇日關係措施,以表示自已是美英法必須借用依靠的、能就近攻擊蘇聯的主力軍。另一方麵,又大肆在中國侵略擴張。日本相信,美英法不敢因為日本在華的侵略,而以實際行動懲罰他們必須借用依靠的、能就近攻擊蘇聯的主力軍——日本。
因為美國等的放縱,日本侵華更加放肆,通過1937年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全麵侵略戰爭。1937年9月14日,美國宣布禁止用美國船隻裝載武器和軍用裝備出口。美國似乎很中立公平,不用美國船隻為交戰的任一方的軍購服務。但這一政策首先是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量齊觀,根本未體現出哈美派說的美國“正義”,美國是“ 中國最堅定有力的抗日盟友”。另外,這一政策適合擁用強大海軍的日本的要求。因為日本海軍掌握中日間海域的製誨權時,日本船隻從美國裝載武器和軍用裝備及其它戰略物資能暢通無阻。而掌握製海權的日本海軍對中國沿誨的封鎖,使中國即使在美國買了武器裝備,也不敢用中國船隻運輸(除非寄希望能躲過日本艦隻攔截),隻能租用日本不敢檢查的美國等國船隻。但美國禁止租用美國船隻運輸在美國買的武器(隻能租用美國船隻運輸在美國購買的非武器類貨物)的政策,使日本照樣能獲得美國武器和軍用裝備,而中國卻難以獲得美國武器和軍用裝備。
美國的這種政策和日本的海上封鎖,不僅造成中國武器輸入極其困難,也使中國其它物資輸入產生困難。在1937年上半年,中國從美國進口1.15億美元貨物,下半年進口額就下降到0.73億美元,1938年下降得更多。為此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呼籲西方製裁日本和援助中國,來改變實際上日本能輸入武器,而中國難以從西方輸入武器這一不利狀況。
1937年11月初,“在布魯塞爾舉行1922年華盛頓條約的締約國會議,討論遠東已經形成的局勢。參加會議的有英國、美國、中國、法國……,日本和德國拒絕出席會議。……中國代表團要求布魯塞爾會議作出關於對侵略者實行經濟製裁和給予中國援助的決議。……如果國際聯盟所有會員國對日本實行經濟製裁,不失為製止侵略者的一種手段,因為日本的原料進口大約四分之三來自英國、美國、中國、荷蘭、印度尼西亞、法國、印度支那。日本所需的重要戰略原料,如鐵砂、鉛、錫、錳之類幾乎完全依靠從英國、美國、和荷蘭輸入。但是,關於製裁的建議沒有得到法、英、美三國的支持。法國外交部長德耳博在發言中說:‘任何強製性的決議都不能從法律上和事實上有效地、園滿地解決中日之間的相互關係’。英國代表團團長和美國代表團團長德維士趕忙附和德耳博的意見。……最後,布魯塞爾會議隻通過了宣言式的決議,指出日本在中國的行動違反華盛頓九國公約,建議日本停止軍事行動,但是沒有規定出任何對付侵略者的措施。”(蘇聯科學院主編《世界通史》第九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567、568)
我們知道,美國是喜歡使用經濟製裁的,二戰初期對蘇聯,現在對古巴、朝鮮、伊朗、津巴布韋等找借口都要經濟製裁,但他對日本侵華,卻找借口不實行經濟製裁。中國希望西方製裁日本和援助中國的目的根本不能實現。
哈美派經常就以美國某時對日本的譴責,作為美國對中國抗日戰爭支持的證據。但那些譴責極其虛偽,因為在口頭譴責同時,美國不對日本進行經濟製裁,還繼續用軍用物資來支持日本軍隊和日本軍事工業。
例如,哈美派常以1937年10月5日羅斯福總統發表號召建立反侵略者的“防疫線”的演說,作為美國支持中國抗日戰爭的證據。但羅斯福總統演說卻不敢指出侵略者的名字,不敢過分得罪日本。在第二天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人問:“防疫線”一語是否意味著經濟製裁,總統起初回答道:“不,不一定”,接著簡單地說“不”。
1938年7日1日,美國國務院通知美國飛機公司說,美國政府不同意把飛機和飛機零件出售給正在進行狂轟濫炸的國家。這就是有名的“道義禁運”。哈美派也常以“道義禁運”來證明美國反對日本侵華。但“在‘道義禁運’之後,美國壟斷資本家反而增加了對日本的輸出,如1937年,美國出售給日本的飛機價值為248.4萬美元,而在實行所謂‘道義禁運’以後的1938年,美國售給日本的飛機價值卻增加到1745.4萬美元,這個實例足以說明羅斯福政府的所謂‘道義禁運’的虛偽性。”(《美國通史簡編》 615)
在美國供給日本軍事物資,而中國難以從西方獲取軍事物資情況下,蘇聯對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經蘇聯政府提出,1937年8月21日,蘇聯和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隨後,中國派代表團到莫斯科采購軍火。當時中國最急需飛機,蘇聯同意用蘇聯貸款,向中國提供包括350架戰機以及坦克、大炮與配套彈藥和器材,並立即從9月15日開始調運首批飛機共225架來華,並派出飛行教官、儀器教官、維修技師和工程師等,培訓中方人員掌握並保障軍事裝備的運行。蘇聯作戰飛機於10月27日到達中國。12月1日,蘇聯誌願航空隊正式參加了南京保衛戰,隨後積極參加保衛武漢、重慶和其他許多城市。而美國陳納德的飛虎航空隊,直到1941年8月,即抗日戰爭全麵爆發4年後,二戰爆發近兩年後,才開始與日本空軍作戰。
1938年,蘇聯提供給中國貸款1億美元,購買蘇聯武器。而1938年美國給日本1.25億美元借款和信貸,以購買美國的機床等戰略物資,加強日本侵華的戰爭機器。1939年蘇聯又提供1.5億美元貸款給中國,購買蘇聯武器。相反,西方要中國用現款購買武器,並數量很少、價格很高。國民黨高官楊傑日記寫道,也在1937年9月“孔祥熙在歐接洽之飛機,英方僅有二十餘架,法方四十四架(計三種),並付外匯現款,其價格較予在蘇方接洽高一倍。”由於西方武器要中國用現款支付、並價格很高,而海路被日本封鎖,許多海港被日本占領,進口困難,出口也難,外匯奇缺,購買西方武器能力有限。因此,抗戰後一段時間,中國主要從蘇聯進口武器,“從西方購買的武器也很少,據蔣介石1939年9月說,英美等國供給的軍火僅占20%。”(銘輝《抗戰時期蘇聯對華的三次軍貸》)也就是說,抗戰開始的兩年內,中國輸入的軍火中,蘇聯供給約占80%,西方供給僅占20%。“毛澤東說:‘抗日戰爭以來,沒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政府真正援助我們,隻有蘇聯是用了大量空軍和物資援助了我們。’連一貫親美的宋美齡也公開承認:‘中國抗戰3年來得自蘇聯之物資援助,實較自英美方麵獲得之總和多至數倍之多。’”(楊耀健《抗戰時期的中蘇外交》)
太平洋戰爭前,不管從貸款數量、貸款用途、貸款利息和貸款償還方式看,蘇聯貸款都較西方國家,更滿足中國的需要,更符合中國利益。“蘇方對華貸款對我國太平洋戰爭前抗戰意義重大。太平洋戰爭前我國共獲得國外貸款5億美元(不包括租借物資),蘇聯對華貸款占了一半(而據《世界通史》第10卷201頁,僅“1938——1940年,蘇聯給予中國的物資援助價值3億美元”—筆者注),居各國對我貸款首位(第二位是美國,但其中一億美元是1941年11月30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給予中國),而且意義最重大的是蘇聯給予中國全部是軍火貸款,中國利用這些貸款購置大量蘇聯軍火用於抗戰,而西方國家予華的17筆貸款全部是非軍事性的,沒有一筆為軍火貸款。蘇聯予華貸款利息亦較低,為3%,為我國所獲最低者(英美援華為6.5%以上),……蘇方同意中方以農礦產品各半償還,如礦產品不足可以以農產品替代,實際償還中農產品略多於礦產品。我國是農業大國,此方式對我相當有利。”(銘輝《抗戰時期蘇聯對華的三次軍貸》)
美國對日本侵華的縱容,美向侵華的日本提供貸款和出售戰略物資,就連一貫親美、反共、反蘇的《南方周末》的笑蜀也不得不承認。他在其名為《笑蜀:重新書寫抗戰外交大曆史》的文章中寫道:日本侵略中國時,“ 縱然相對來說對中國還算比較友善的美國,也認為中國在國民政府的領導下實現現代化是不大可能的,由日本人統治中國對美國最有利——同時也對中國有利。美國國務院一位官員就斷言,中日爭端的解決可能對美國的利益有害,最好讓日本在一個美國沒有重大利益的地區,陷入一場非決定性的鬥爭;允許‘我們遠東政策的原則及和平理想’‘蒙受進一步小損害’。於是,美國以‘借刀殺人’為其遠東政策的指導思想,一方麵慫恿日本與蘇聯和中國為敵,鎮壓遠東的大、小布爾什維克,一方麵避免日美衝突。這就注定了美國對日本侵華僅停留於空洞的道義譴責,而不可能實際幹預。對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的求援,美國置若罔聞。甚至當1937年12月12日,侵華日軍製造一起極端挑釁性的事件故意:在南京江麵擊沉美國‘帕內號’,導致美方七十多人死亡,美國仍表現出驚人的忍耐力,平靜處之,一如既往地對日本提供貸款和出售戰略物資。”
一篇名為《幫助日本屠殺中國人:二戰初期的美國》的文章寫道,“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整整十年時間美國所做的並不是‘支持與幫助’中國,……當時陶行知先生鑒於美國軍事物資源源輸往日本的嚴重性,曾經策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立一個經濟研究會,由那時在美國的經濟學家胡敦源先生主持。研究會搜集美國官方資料以後發現,先天不足的日本,侵華所需軍事原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最多,1937年占到百分之五十四點四,1938年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六。這就不難明白在《陶行知日誌》(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出版)裏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記載:
(1938年5月4日)洛杉磯五千人集會上……在座國會議員司克脫(Scott)先生對大眾說:‘請大家記著,日本在中國殺死一百萬人的時候,有五十四萬四千是美國幫凶而殺死的。凡不願做幫凶的人請站起來!’全場一致起立,表示禁運決心。
……美國政府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做法,早就引起美國民眾的不滿了。1936年美國西海岸發生過海員罷工,反對把軍事物資賣給日本供其侵略中國。但是,民眾的決心並不能改變美國政府的態度,於是我們又看到《陶行知日誌》有這樣的記載:‘(運廢鋼鐵去日本的)挪威貨船起航,有十七名海員拒絕去日本,被德克薩斯州行政司法長官拘留。’據《陶行知日誌》提供的數字可知,1937年運往日本的戰略物資,美國占百分之五十四點四,英國占百分之十七點五,德國占百分之三點八。分類來說,美國所占比例分別是:銅百分之九十二點九,各種油料百分之六十點五,汽車及零件百分之九十一點二,鐵(廢鋼鐵?)百分之五十九點七,鑄鐵百分之四十一點六,各種機械、發動機百分之四十八點五。陶行知先生離開美國的時候,曾經在臨別演說中專門說道:‘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彈炸死,請你們不要忘記,我身體的百分之五十四點四是被你們美國炸死的。’所以講,如果說二戰之初美國對大西洋彼岸的歐洲是‘隔岸觀火’的話,那麽它對太平洋另一岸的亞洲則是‘隔岸助火’了。”美國在隔岸幫助日本加強進攻中國的戰爭機器,這就是哈美派所說“美國人是我們的朋友”、美國“正義”的表現?
日本帝國主義仇恨社會主義蘇聯,又要侵略中國。美英法帝國主義也仇恨社會主義蘇聯,而日本向中國長江流域及華南的侵略,己嚴重傷害美英法的在華利益(當然,日本不斷向美英法等承諾,保證他們在日本占領區的利益)。仇恨社會主義蘇聯的共同點把日美英法連在一起。美英法認為,削弱乃至消滅社會主義蘇聯是大事,涉及資本主義世界根本利益,是外交的重中之重,其它事情要服從消滅社會主義蘇聯這個大事的解決。對日本侵華一事,1931年以來,美英法一直要其服從借用日本削弱、消滅社會主義蘇聯的戰略目的。
日本對社會主義蘇聯的仇恨,以及他把握住美國等的心態,所以他在大肆侵略中國同時也大喊大叫地反蘇。1938年夏,日本關東軍又大規模進犯哈桑湖地區的蘇聯遠東邊界,但以失敗告終。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再以更大規模向駐在蒙古東部哈拉哈河地區的蘇軍和蒙軍發起進攻。經過三個月的激戰,直到1939年8月底(即德國進攻波蘭前夕),侵入蒙古東部的日本兵團幾萬人被蘇軍全殲。日本對蘇軍的這兩次規模在加大的進攻,使美國統治集團對日本軍隊將以更大規模侵略社會主義蘇聯存有很大幻想。加上直至1941年上半年,日本仍把最精銳強大的陸軍集團——關東軍部署在中蘇邊境的中國東北地區,日本在中國東北部署的日軍飛機、坦克等重型武器數量多於在中國關內的日軍總和,更加深了美國統治集體認為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矛頭還會指向蘇聯的看法。
因此,美國用支持日本侵略,做為對日本反蘇的獎賞。1940 年7月16日,美國政府發言人聲稱,門羅主義也可能適用亞洲。門羅主義可用一句話來表達,美洲是美洲人(實際是美國)的美洲,其他洲的國家不能幹涉美洲事務。門羅主義適用於亞洲,就暗示美國不幹預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此話一出,英國也配合美國做出支持日本侵華的舉動。7月17日,英國政府同意日本要求,將運送商品和物資的滇緬公路和香港港口封鎖三個月。這樣一來滇緬公路被封鎖了很長一段時間,加上香港對中國關閉,加劇中國的物資困難。
美英以這種方式間接參與日本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但美國卻不對日本實施經濟封鎖。而美國在蘇芬戰爭期間對蘇聯實施貿易禁運。這兒關鍵的是,美國對日本的態度問題。美國人也知道,“維持日本戰爭機器運轉的一半以上的原料,特別是鐵、鋼和石油,都是從美國獲得的”(〔美〕林克、卡頓《美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冊172),因此,如果對日本貿易實行真正的禁運,就會使日本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美國太平洋關係研究所在研究這個問題後得出一個結論,即“如果對這些物資中的相當部分實行相當長期的堅決的禁運,日本就會陷於經濟停滯和遭到軍事失敗”。但美國認為,日本如陷於這種狀態,其軍事力量和保證向軍事力量提供裝備和後勤供給的日本經濟,根本不能勝任對蘇聯的進攻,甚至完成對中國革命力量的鎮壓都較困難。即不能實現美國長期縱容、放任日本侵略中國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反過來講,美國對日本的物資供應,美國對日本侵華的縱容,是建立在美國認為日本可能北攻蘇聯的基礎上。這可從美國共和黨領袖範登堡的一句話中看出。
1939年8月,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在哈拉哈河慘遭失敗。9月16日,蘇日兩國簽訂了停火方麵協定。美國對此很不高興。美國學者承認,“‘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日本停止在哈勒欣河(即哈拉哈河──筆者注)的戰鬥,那它將向南方推進。……並擔心隨著協定之後蘇日兩國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對此“範登堡曾宣稱,如果日本敢於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那美國將立刻禁止對日貿易。”(《現代國際關係史》658)
當然,蘇日並未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日本陸軍最精銳的關東軍仍部署在靠近蘇聯的中國東北。因此,美國仍不采取任何足以製止日本侵略政策的實際措施。鑒於日軍於1939年2月占領海南島(這將成為日本向印度支那和東南亞其它地方推進的基地),5月日本政府要求英美承認日本有權管理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上海的租界,嚴重侵犯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利益,美國在1939年6日曾宣布1911年的美日商約從1940年1月26停止生效。但“直到1940年7月……羅斯福才對供應日本的石油和廢鐵實行許可證製度……事實證明,許可證製並沒有起重大的影響。1940年8月間發給的對日出口的石油產品許可證要比1940年的前6個月所發的總和還要多。在生鐵和鋼的供應方麵情況也與此相似。1940年8月間,有30多萬噸的生鐵、廢鐵等物輸往日本,這個數目約與1940年前半年所供應的數目相等。1941年頭3個月,美國賣給日本的飛機汽油比1940年同一時期要多131%。”(《現代國際關係史》661、662)不僅如此,“美國壟斷組織仍然繼續大力幫肋日本的康采恩建立新的軍事工業部門。例如它們供給‘鯰川’康采恩控製下的日滿鋼鐵株式會社以設備,幫助這家康采恩在庫頁島上使用電力新法開采石油,進行‘中島’康采恩的飛機製造廠的改建工程,協助‘三菱’康采恩製鋁和造船,等等。”(蘇聯科學院《世界通史》第九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686、687)
另外,歐洲戰爭發生後,尤其是德國進攻西歐後,英法荷在亞洲對日地位嚴重削弱,他們在亞洲的地位嚴重依附於美國扶持,英法荷對日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對日態度。所以美國對日縱容,英法荷就更賣力地討好日本。日本依靠從美國、英屬各國、荷屬印尼以及法屬印度支那進口所需物資和原料,繼續增加其軍事戰略儲備,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
1939年“美國輸至日本軍用物資達1.869億美圓,約占該年美國對日本全部輸出額的86%。1940年,美國輸至日本的軍用物資達1.9億美圓,約占美國對日本全部輸出額84%。自1937年到1940年,美國輸至日本物資總額共9.867億美圓,其中軍用物資總值占7.039億美圓。美國資本家唯利是圖,供給日本大批軍火物資,用來屠殺中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欠下一筆血債。……美國力圖借此誘使日本進攻蘇聯,並保全美國在華南的經濟利益,利用日本抑製中國的革命力量,以達到美日妥協,共同榨取中國人民和反共反蘇的目的”(《美國通史簡編》614)
美國很希望日本北攻蘇聯,而日本卻在權衡是北攻,還是南進。出於對社會主義的仇恨,日本很想進攻蘇聯。但形勢比人強。關東軍在哈拉哈河一戰的慘敗,給日本進攻蘇聯的想法澆了一盆冷水。蘇聯工業的增強、蘇聯遠東軍隊的威力,和英法荷在西歐戰場的慘敗,其亞洲地位極其虛弱形成巨大反差。日本認為,北攻比南進風險大得多,如果此時向南洋推進,英法荷沒有能力給日本造成較大困難。
日本害怕北麵的蘇聯,害怕在西方(歐洲)未受牽製的蘇軍威力,因此不敢從東北調動大批關東軍南下,對英美發動大規模戰爭(這也尤如日本在關內侵略行動遇到很大困難,關東軍也不敢調入關內支援一樣)。因此可以說,蘇聯雖然未對日宣戰,但卻是牽製日本侵略的重要因素。最後,日本隻能在德國進攻蘇聯,日本認為蘇聯軍隊被歐洲戰事牽製之時才向南推進。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和大本營聯絡會議從6月25日到7月1日多次討論日本對此的立場和應采取的政策。力主避免和美國開戰的日本外相鬆崗,堅持馬上進攻蘇聯。但是,鬆崗的觀點未能得到軍方的支持。軍方認為,蘇聯在遠東駐有大量的兵力。並且,日軍在哈拉哈河的慘敗中體會到蘇軍的戰鬥力,認識到在北方與蘇軍作戰將非常困難。戰後,一些英美學者合編,托因比主編的《軸心國的初期勝利》也寫道,“日本軍隊1939年8月在諾門坎(即哈拉哈河)的慘敗給了日本一次教訓,使得它不敢跟著德國一起進攻蘇聯”。在德國進攻蘇聯後,由於進攻不如原來設想的順利, 德國駐日大使奧特,代表德國要求日本配合德軍,從西伯利亞進攻蘇聯。後來,“奧特匯報說,日本參謀本部由於諾門坎戰役的慘敗記憶猶新,認為隻要有蘇聯的遠東軍存在,就反對進攻蘇聯。”(見該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614、987)也就是說,日本軍方根據哈拉哈河戰役的經驗認為,由於德國對蘇聯進攻的牽製,蘇聯無能力在亞洲主動攻擊日本軍隊,但從抵抗日本軍隊進攻的能力來看,蘇軍仍遠強於南洋的英美軍隊。
另外,日本統治集團中的多數人認為,即使能占領蘇聯遠東部分,也不能保證日本取得所需的原料,日本所需的戰略原料——石油、有色金屬、橡膠等都在東南亞地區。日本如陷入對蘇戰爭後,就會更依賴美英,因為它們控製著這些原料的產地。而蘇軍受德軍牽製,法國投降、荷蘭被占領,英國也陷入歐洲戰場而無力東顧,現在正是占領東南亞的英法荷屬殖民地,由日本直接控製所需原料資源,擺脫在原料供應上受製於人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還有,日本統治集團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也看到,美英極力推動日本去進攻蘇聯,是想借別人的手削弱日本,然後給予致命一擊。因此,7月2日的日本禦前會議宣布了“加速南進”的政策。
7月18日,日本首相近衛改組內閣,力主進攻蘇聯的鬆崗被免去外相職務。7月24日,日軍開進法屬印度支那南部。這些,表明日本放棄北攻蘇聯,而開始南進東南亞。美國這時知道,自己企圖通過縱容支持日本侵華使日本北攻蘇聯的戰略失敗了。日本沒有利用價值之後,美國不用再對日妥協退讓了。原來掩飾著的美日矛盾(當初太糾纏這些矛盾,美國擔心不宜誘使日本放心北攻蘇聯)浮上台麵而不需掩飾,因此,1941年7月25日,美國政府宣布凍結日本在美資產並對日本貿易實施禁運。隨之,英國和荷屬印尼宣布了類似措施。這時,陳納德飛虎隊才得以成立。“1941年7月中旬,陳納德回到中國時,已有68架飛機、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一些後勤人員到達中國。1941年8月1日,蔣介石發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國空軍美國誌願大隊”。
因此可以說,在1941年中期,也就是二戰爆發20個月後,美國才終止了從9.18後一直實施的縱容支持日本侵華的政策,開始對日經濟製裁,並進行對日作戰準備。9.18後近10年裏,美國對日本侵華奉行縱容支持的政策,請問哈美派,這近10年時間能說美國“旗幟鮮明地站在正義的一方”, 美國是“中國最堅定有力的抗日盟友”嗎?
作者:葉勁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