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走向數字化的中國炮兵—記南京軍區某炮兵團

(2009-02-03 09:05:56) 下一個

走向數字化的中國炮兵—記南京軍區某炮兵團
2009年02月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南京軍區駐閩某炮兵團“戰神”顯威 [中國軍網 劉海青 攝] 

    人民解放軍炮兵誕生於82年前的八一南昌起義。

    1950年8月1日,炮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至此,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炮兵正式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個兵種。

    1985年7月,為加強陸軍部隊的合成,除保留部分炮兵部隊作為預備炮兵外,其餘大部炮兵部隊統一整編為集團軍和步兵師的隊屬炮兵。

    如今,炮兵正在成為集火力打擊、戰場偵察、電子對抗等於一身的多能數字化炮兵。

    南京軍區某炮兵團,就是炮兵闊步邁向數字化的一個典型縮影。在短短兩年時間,就列裝了兩種中國陸軍最先進的主戰裝備,這在全軍部隊極為罕見。



南京軍區某炮兵團,就是炮兵闊步邁向數字化的一個典型縮影。

    數字化

    從步兵改建為炮兵,這個炮兵團經曆了5次改製換裝——

    1951年2月,列裝24門蘇製M-13火箭炮,即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這是人民解放軍第一支火箭炮部隊;

    1972年11月,列裝63式19管130毫米火箭炮;

    1985年10月,列裝82式30管130毫米火箭炮;

    1995年7月,列裝81式122毫米火箭炮;

    2003年和2005年,炮兵團先後列裝某新型反坦克導彈和某新型火箭炮武器係統。

    “第五次改製換裝,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炮兵團現任團長丁仕夫說,“這兩種裝備都是目前中國陸軍最先進的主戰裝備,完全實現了數字化。”

    25歲的炮兵團二營五連三班班長張堅對第五次改製換裝有著刻骨的記憶。“之前,我們從計算諸元到操瞄調炮,再到構築人員掩體,全部是純手工作業。”他說,“現在,新型火箭炮全部是電腦控製。”

    “0”和“1”,這兩個普普通通的數字,使得現代戰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數字化生存”“數字化作戰”“數字化戰場”“數字化武器”“數字化部隊”……

    從“小米加步槍”的步兵到傳統炮兵,再到數字化炮兵,伴隨著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組建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南京軍區某炮兵團,正昂首挺立在新軍事變革的潮頭。

    實彈射擊

    2008年深秋,茫茫西部大漠,狂沙飛舞。

    陣地上,某新型火箭炮蓄勢待發!它們剛剛從萬裏之遙的東南某地機動而來。

    “10、9、8……3、2、1,發射!”團長丁仕夫沉著冷靜地下達著口令。

    瞬間,12發炮彈拖著長長的烈焰尾翼,以排山倒海之勢集束射向目標,幾十個鋼鐵目標灰飛煙滅!

    具備如此強大的作戰能力,炮兵團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煉獄般考驗。

    5年前,38歲的丁仕夫走上南京軍區某炮兵團團長崗位之時,這個團剛剛列裝某新型反坦克導彈。全團官兵根據實際情況,自編訓練教材,很快摸清搞透了新裝備所有專業和戰鬥崗位。

    2004年10月,皖東某山區,中國軍隊第一個合同戰術訓練基地。某新型反坦克導彈第一次實彈射擊即將在這裏打響。

    當射擊方案上報到指揮所時,現場的廠方專家大吃一驚:由他們擬製的射擊方案被幾個月之前還是某新型反坦克導彈“門外漢”的丁仕夫改了個麵目全非。

    原來,為確保首次實彈射擊萬無一失,廠方特意挑選了一台他們認為性能最好的戰車擔負射擊任務,並選定了一名最優秀的炮手進行操作,連距離、角度等射擊參數都提前固定好……

    丁仕夫不能容忍任何有損新裝備全方位形成作戰能力的行為。他果斷地修改了射擊方案——新方案中,發射的戰車由一輛變成了三輛,炮手由一名變成了三名,射擊距離變成了三個不同值……

    廠方專家反複勸說:“用同一台發射車、同一名炮手、打同一個目標,既安全,效果又好!”

    “實彈射擊的機會太難得了。”丁仕夫耐心解釋,“我們就是要抓住點滴機會,讓更多的裝備接受檢驗,讓更多的炮手得到錘煉。”

    “轟……”“轟……”“轟……”隨著3聲撼天動地的巨響,3發導彈發發準確命中目標。

    這次實彈射擊的“滿堂紅”,為炮兵團爭取到了更大的發展機遇。不久,某新型火箭炮武器係統又第一個交到了炮兵團。

    駕馭新裝備

    一個團,在短短兩年時間,就列裝了兩種中國陸軍最先進的主戰裝備,這在全軍部隊極為罕見。

    如同當年駕馭某新型反坦克導彈一樣,操縱某新型火箭炮武器係統,又是一項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的挑戰。

    全團官兵天天泡在訓練場,仔細琢磨新裝備係統定位、精確打擊等18個專業、100多個戰鬥崗位,僅用3個月時間就繪製出新型火箭炮武器係統原理圖,解決了新裝備原理難掌握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編寫出全軍首套某新型火箭炮武器係統操作教材,為其他部隊訓練提供了範本。

    某新型火箭炮武器係統列裝炮兵團不到半年,便迎來了全軍“第一炮”——2005年10月,火箭炮首次奔赴戈壁灘執行實彈射擊任務。

    那天9時,一連一炮炮長胡秋峰懷著激奮的心情,按下了某新型火箭炮武器係統“第一炮”的發射鈕。

    炮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向著大漠縱深飛去。1分鍾、2分鍾、3分鍾……原計劃5分鍾之後發射第2發,胡秋峰卻遲遲沒有收到發射指令。

    此時,指揮所裏,一場爭論正在激烈進行——第一發炮彈是遠彈,超越目標區,在場專家建議:“表尺減半修正”。

    “不能修正!”丁仕夫高亢的聲音讓專家們一怔。

    “已經仔細核對過,射擊諸元沒有問題。”丁仕夫胸有成竹,“從理論上講,射擊中可能出現5%的不規則彈,而參數是準確的。”

    “我敢斷定,這發彈就是5%範圍內的不規則彈。”丁仕夫的據理力爭,又一次說服了現場的專家。

    “諸元不變,繼續射擊。”10時許,正在焦急等待的胡秋峰終於收到發射指令——數分鍾後,炮彈準確命中目標。

    “好裝備,就是要交給你們這樣的好部隊。”軍委領導高度稱讚炮兵團官兵駕馭新裝備的能力。

    連建製齊射

    丁仕夫和他的戰友們沒有沉醉於讚揚聲中,他們向前來考察的軍委領導建議:“以往,新裝備都是實行單發射擊……我們建議進行營連建製齊射,這樣可以全麵檢驗新裝備效能,最大限度提升作戰能力。”

    此前,包括生產廠家在內,全軍列裝這種類型火箭炮的部隊,都隻進行過“單炮單發實彈射擊”,“單炮滿管齊射”“營連建製滿管齊射”還隻停留在理論上。

    軍委領導當即首肯:“這個效能檢驗射擊任務就放在你們團!”

    4個月之後,丁仕夫率領炮兵團官兵,又一次遠赴大漠戈壁,進行某新型火箭炮首次連建製實彈效能檢驗射擊。

    這是一次具有開創性的實彈射擊。

    大漠的天,娃娃的臉。就在檢驗射擊展開之時,日麗風和的天空突然狂風驟起,漫天的風沙吹打得炮身“沙……沙……”作響。

    氣象站通報,風速達17米/秒,遠遠超過火箭炮實彈射擊的氣象極限。

    麵對險惡的天候,陣地上卻傳出丁仕夫果斷的口令:“修正諸元,射擊!”

    刹那間,整個陣地被掀起的狂沙淹沒,數十發炮彈雷霆萬鈞般集束射向目標,發發炮彈均在目標區“開花”。

    這次極限射擊,使炮兵團收獲了某新型火箭炮武器係統在最惡劣氣象條件下的寶貴射擊參數。

    這次極限射擊,實現了某新型火箭炮由打點到打麵,由單發射擊到營連建製齊射的戰鬥力飛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