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日本細致研究公開資料搜集中國軍事政治情報

(2009-02-09 10:28:31) 下一個

日本細致研究公開資料搜集中國軍事政治情報
新聞聯播是日本研究分析中國的依據。

日本細致研究公開資料搜集中國軍事政治情報
電視劇《亮劍》是日本研究分析中國的依據。

  從王進喜到新聞聯播

  細心的日本人擅長從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公開信息中,摸索中國發展的方向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秦帆、林間發自東京、北京 2008年底的一天,一位老記者翻看到國內媒體轉載的一篇日本《產經新聞》的報道時,想起了一則曾經廣泛流傳的故事。

  那是1964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題目為《大慶精神大慶人》的報道,據說這篇文章引起了當時日本人的注意。因為一直以來,日本都懷疑中國已經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現了大油田,但當時大慶油田還屬國家機密,所以日本開始從中國的公開資料中搜尋相關信息,最後竟然根據“鐵人”王進喜事跡宣傳中的一句話:王進喜在一個叫馬家窯的地方說的“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丟到太平洋去”,及其他的許多蛛絲馬跡,分析出了大慶油田的地理位置。據說日本人甚至根據報紙上一張煉油廠反應塔的照片推算出了大慶煉油廠的規模和能力。

  若幹年過去了,擺在這位老記者麵前的報道和昔日的記憶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在這篇刊登於2008年12月27日,題為“日情報部門研判中國或允許日本‘入常’”的報道中寫道:“根據日本情報部門相關人士的披露,該部門在對中國公開資料和內部資料的研究中發現,中國在2005年1月召開的對日工作會議上,並沒有明確反對日本‘入常’。”

  那麽,日本主要是通過中國的哪些公開資料來研究中國,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筆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日本的中國研究專家,並調閱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關於日本政府研究中國的大量報告書。從中發現,日本情報係統規模龐大,各部門都重視對華研究。而調研員所引用的資料,幾乎囊括了所有中國主流、非主流媒體和公開學術刊物。

  新聞聯播成了“必修課”

  一般而言,人們會認為,主要是由日本外務省的“中國—蒙古課”負責對於中國的研究。但事實上,除了外務省外,防衛省、國土交通省、經濟產業省、內閣府情報調查室(簡稱“內調”)、警察廳警備局和公安調查廳等都從各自領域對中國進行“研究”,各有各自的對應職責。

  而根據一位日本資深記者的分析,給上述那則《產經新聞》消息提供“爆料”的極有可能是“內調”的官員。

  可以看出,在日本國內,各行政部門已經配備了研究中國的職員。但與此同時,“研究”中國更為重要的主戰場就在中國國內,而一線隊員就是駐華大使館的官員們。據某日本報紙評論員介紹,日本使館官員時刻關注中國政府和媒體動向,央視每晚的新聞聯播是他們的必修課。

  除了新聞報道外,使館官員對於中國的黨政方針也是“了如指掌”。一位中方人士介紹說,他在和日本大使館一位官員的交流中,發現對方總是拿著一個小本子在翻看,原來上麵記滿了中國的方針政策。一次,那位官員還在中方官員麵前滔滔不絕地背起了“八榮八恥”的具體內容,由此可見日方對中國政策研究的細膩程度。

  在使館工作的,除了公務員外,還有外務省的特聘調查員。筆者去年底在日本某大學的信息欄中看到過外務省招聘駐外使館調查員的廣告。在各駐外使館、領事館中,駐華領事館招聘人數為3人,比一般國家都要多,調查方向主要為“中國內政和經濟政策”。

  日本每年都撥出大筆信息情報研究經費。比如去年,外務省在強化情報收集、分析領域要求國家撥款8億日元,防衛省則要求370億。這些錢除了用在使館調查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用於委托調查。因為防衛省和外務省幾乎每年都會撥大量資金委托民間研究機構進行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對華專題研究。

  中國電視劇也成研究課題

  日本政府委托民間智囊機構研究的,往往不是中國的某一個小問題,一般都是中國大的方針、戰略,比如日本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下文簡稱“安保研”)在2007年接到的防衛省“布置”的研究命題是“中國的安保政策”。專家們在開展研究時,首先逐字品味的就是中國領導人在黨代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中國發表的國防白皮書。

  比如該項研究的報告書具體分析了十七大上中國領導人對於國防政策的發言。“對於推動國防現代化上,中國提出了‘機械化’和‘信息化’同時發展的方針。但是,在這兩者的優先度上卻很曖昧。下一階段的國防現代化中,具體優先發展哪個軍種並沒有明確提出,這可能與各軍種之間對有限的國防經費的競爭愈加激烈有關。今後,這不僅會對國家財政造成壓力,也會提高外國對中國的警戒心。”

  此外,該報告還對前駐日大使王毅在2007年12月15日發表了題為“思考21世紀的新亞洲主義”的論文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該報告書用了兩頁篇幅部分翻譯了王毅的論文,並在隨後點評道,“王毅的論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並反映到了中國外交政策上?這是我們今後不得不研究的。這篇論文對於研究中國外交路線來說,確實是一大線索。特別是,這篇論文中否定日本此前主導的亞洲主義,而肯定中國主導的亞洲主義的視角,值得我們充分注意。同時,該論文中對於東亞的描述,讓我們看出對中國來說,東亞隻意味著東半部分(雖然包括北邊的俄羅斯和南邊的印度),但是不包含西半部分。這一點我們也有必要留意。”

  在對中國軍事的研究中,日本關注的另一焦點就是中國是否會製造航母。該報告書中引用《國防教育報》在1993年5月的一篇題為“中國人的航母夢”的文章時指出,“中國不僅把航母看作大型兵器,更是當作了國家強大的標誌。所以,中國正在努力使從前蘇聯處購買的航母達到服役水平。”

  在這份報告中,中國電視劇也被納入到了研究範圍。“中國的抬頭也許伴隨著與外國的對立。這種心理從《亮劍》的熱播就能窺見端倪。這部電視劇的名字為亮劍,就是拔劍的意思。這兩個字也包含了不管敵人多麽強勁,也必須迎麵直上的含義。”

從公開資料中咀嚼出情報

  安保研在2004年還接受過防衛省(當時為防衛廳)的委托,研究“中國的國防政策和中國軍隊的態勢”。在該研究中,對“中國的國防”作了如下分析:“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關於國防科技工業的表述,1998年為180字,2000年為800字,2002年為1400字,2004年為2800字。從字數上看是逐年增多。深入分析,就能看出中國從‘軍事技術轉化民需’到‘民生技術轉為軍用’的方針改變。”

  日方分析專家往往從軍方媒體來揣摩軍方用心。比如,在該報告中,有關“中日關係”的條目下,有以下一段分析:“解放軍對中日關係比較慎重。日本12月份發表《新防衛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衛力調整計劃時,《解放軍報》沒有給出長篇評論,隻是引用了新華社評論和德、俄、英等媒體的評論而已。在過去10年裏,解放軍媒體(主要指《解放軍報》)的對日批判都比較少,可以看作是被黨和軍隊的高層所控製了的。另外,也可以解讀為中方認為日本對侵華戰爭還保持著很強的記憶,控製軍方媒體也是為了避免給日本帶來強烈的刺激。”

  日本在研究中國時,也意識到了自身的“屏障”,比如對於中美關係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的研究還不充分等,這些都將成為日本今後對華研究的重點。另外,研究人員們也在仔細甄別媒體報道的虛實,學習“虛中辯實”。

  日本研究中國的用意

  在日本,投入研究中國的資金要高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日本下如此大力量研究中國,到底為了什麽?

  日本“琢磨”中國,是一個長期過程。日本防衛省智囊渡邊昭夫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日本研究中國,經曆了從古代的尊敬中國虛心學習,到近代輕視中國的過程。

  到了戰後,特別是5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開始複蘇並經美國扶植升至世界第二後,對中國的研究又開始興盛。外務省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日本當時對中國的研究重點在於經濟上。

  其實,不光是在經濟上,日本一直在拿著放大鏡仔細研究著中國的政治、軍事等各個層麵,分析中國大大小小的變化對於日本的影響,中國哪怕有一絲的風吹草動,日本有關部門都會考慮一些對策。

  日本“研究”中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持日本的優勢。很多日本政治學者經常自嘲日本的外交沒有戰略,但是實際上,日本在研究中國上戰略意識十足,並且又“專”又“細”。這些很大程度上緣於島國危機意識的本性。這種危機感隨著鄰國中國不斷強大而更為強烈。


2009年02月        國際先驅導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