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不容忘卻的中國抗日遠征軍

(2009-01-28 07:50:21) 下一個

2005年    來源:新華網/參編

新華網專稿:中國遠征軍是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曆史名字,也是中華兒女用熱血染紅的光榮稱謂。她與中國抗戰曆史關聯,也與緬甸抗擊外族侵略的曆史相關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緬甸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0萬餘中國遠征軍將士先後入緬對日作戰,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讚可歎的豐碑。

        開辟緬甸戰場

    開辟緬甸戰場,是當年中國與盟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一個戰略布局,最初的戰略意圖是:保衛緬甸免遭日軍占領,保護滇緬公路國際運輸暢通,保障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迅速占領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香港、印度尼西亞等地。正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緬甸成為東南亞唯一尚未被日軍占領的國家,戰略地位愈顯重要。

    1942年1月4日,在日本剛剛幫助建立的“緬甸獨立軍”(昂山任總司令)的引領下,日軍從泰緬邊境開始進攻緬甸,英緬軍隨後節節敗退,首都仰光危在旦夕。此時此刻,英方緊急籲請中國軍隊入緬馳援。2月16日,中國遠征軍依次入緬。正當遠征軍日夜兼程挺進緬甸時,英軍卻於3月8日輕易放棄仰光。盡管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取得了東籲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東枝爭奪戰等勝利,但是終因5月上旬整個戰局失利,中國遠征軍也被迫開始大撤退。8月初,中國遠征軍分別撤到印度和滇西,其時共剩4萬餘人。

        初期失利原因

    對於中國遠征軍第一階段的悲壯失利,學者們一般認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英軍不合作。其主要表現是英方推遲兩個多月才同意中國遠征入緬,延誤了戰機;此外,英方的底牌並不是想死守緬甸而隻想保住印度。在中國遠征軍挺進苦戰時,英軍卻不配合,反而突然撤退,使遠征軍孤立無援。

    第二,情報嚴重失誤。盟軍嚴重低估了日軍在緬投入的兵力,以至於一個加強了的日本第56師團從東線側翼千裏奔襲緬北重鎮臘戌得手才如夢初醒。隨即日軍席卷了遠征軍的大後方,盟軍和遠征軍不得不放棄曼德勒會戰,全線大撤退。

    第三,指揮失當。遠征軍入緬初期是由英國將軍指揮,後因中方反對,改由美國將軍指揮。在指揮作戰過程中,尤其是初期,中國將軍們的意見沒有被重視。

    然而,學者們長期以來基本上忽視了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初期沒有得到緬甸人民的廣泛支持。從訪問遠征軍留緬老兵和緬甸老華僑中,記者感到這樣的分析是基本客觀的。曆史上,緬甸經過1824年、1852年和1885年三次英緬戰爭,最後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前夕,緬甸愛國力量和廣大民眾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緬甸國家獨立的聲勢已經形成規模,愛國民族政治力量正在尋求外國幫助實現獨立目標。

    日本情報機構獲悉緬甸民族政治力量代表人物昂山將軍等正在中國海南島尋求與外部力量建立聯係的情報,迅速與昂山等人取得聯係,並答應幫助緬甸趕走英國人。在緬甸國內愛國政治力量的普遍支持下,昂山等人正式接受日本軍事訓練,並在泰緬邊境地區由日軍幫助建立“緬甸獨立軍”(昂山將軍為總司令,日本軍官為顧問)。日軍開始進攻緬甸時,不僅是與“緬甸獨立軍”並肩作戰,而且得到了還沒有認清日本法西斯真麵目的緬甸人民的廣泛支持。所以,日軍加強師團千裏奔襲抄遠征軍後方得手,不能簡單解釋為盟軍的情報失誤。用曆史觀點看,緬甸人民的作為應該說是深受英國殖民統治苦難的現實選擇。

        進入反攻階段

    1943年10月盟軍和遠征軍進入了反攻階段。10月20日中國駐印新編兩個師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重新攻擊在緬甸的日本占領軍。1944年5月12日,中國遠征軍駐滇西部隊強渡怒江展開反攻。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隊和中國遠征軍打通中印公路,兩軍在芒友勝利會師,進而完全控製了中緬公路和中印公路沿線城鎮,並於3月7日收複緬北重鎮臘戌。

    緬甸曆史發展到此時此刻,緬甸人民作出了新的偉大選擇。1945年3月27日,緬甸人民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發動全國人民武裝起義,驅逐日寇。同時,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國民軍也誓師反日,先後攻克若開邦和緬北中心城市曼德勒。5月1日,奈溫將軍率領的部隊收複仰光,英國殖民當局也恢複了對緬甸的暫時統治。

    在昂山將軍等領袖的帶領下,緬甸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繼續團結奮鬥,與英國政府進行談判鬥爭。最終緬甸在1948年1月4日取得完全獨立。

    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後期,緬甸人民為什麽又選擇了與盟軍合作呢?1942年5月,日本占領緬甸後根本沒有履行允許緬甸獨立的諾言。日軍占領當局還將“緬甸獨立軍”縮編為“緬甸國防軍”,撤銷獨立軍在全國各地建立的臨時政權機構。日本的瘋狂掠奪和強迫勞役,引起緬甸人民和國防軍愛國士兵的強烈不滿和反抗,也使昂山將軍等人逐漸認清了日本法西斯的本來麵目。

    作為緬甸當時核心領導力量的自由同盟審時度勢地正確領導,得到了緬甸人民的廣泛擁護與信任,因而成為戰後領導緬甸的重要政治力量。正是在緬甸人民的支持下,自由同盟堅持不懈努力,終於迫使英國放棄對緬甸的殖民統治,緬甸在1948年1月4日取得盼望已久的民族獨立。(本網駐仰光記者張雲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