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兩岸輕型導彈艇實力評析(組圖)

(2009-01-27 12:35:21) 下一個


《艦載武器》雜誌

兩岸輕型導彈艇實力評析

銀河

輕型導彈艇(下稱為導彈艇)是指排水量在500噸以下、以艦艦導彈作為主要進攻武器的小型水麵艦艇。從其誕生至今,已經過了近半個多世紀的曆程,由於其小巧、靈活,在60~70年代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雖然輕型導彈艇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在逐漸減弱,但在一些中小國家中卻仍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一些新技術、新材料、新型武器係統的應用,導彈艇的作戰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並已成為各國近海防禦體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對兩岸現役導彈艇的裝備情況及其綜合作戰性能在多方麵進行一下比較分析

大陸海軍導彈艇現狀

我海軍導彈艇的研製最早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當時,新型反艦導彈武器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力發展使用的海戰武器,這也使剛剛成立不長時間的中國海軍認識到了其在未來戰爭中所要發揮的重要作用。1959年,依據中蘇兩國所簽訂的“二·四”協議,前蘇聯有償轉讓二型導彈艇的製造技術給我國,一種為6621型導彈艇,另一種為6623型導彈艇,從此拉開了我國研製導彈艇的序幕。

24型導彈艇:該型艇是我國在前蘇聯6623型“蚊子”級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進的一種小型導彈艇,兩者最主要的不同是我24型艇的艇身采用的是鋼結構,而前蘇聯6623型艇采用的是木結構。該型艇長27米,寬6.2米,吃水1.32米,最大排水量73噸,動力裝置為4台功率為1200馬力的12V180輕型柴油機,最高航速為38節,續航力為500海裏/35節,艇員17人。艇上的武器係統主要為2枚“上遊”-1型反艦導彈及一座61式25毫米雙管艦炮。電子設備為一部352型搜索雷達,一部923型偵察雷達,其它還有一些通信設備。24型導彈艇直到70年代以前一直是我海軍導彈攻擊力量的主力。隨著21型導彈艇的大量入役,加上新型導彈驅護艦的服役,24型艇在80年代以後開始退出現役或進行封存。

圖1:


21型導彈艇:該型艇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前蘇聯6621型“黃蜂”級的基礎上仿製而成的一種小型導彈艇,主要是為了提高我國當時的近海防禦能力,作戰對象主要是敵大中型水麵艦艇及兩棲艦艇。該型艇與6621型在外形及性能上大體相當,均采用平甲板艇型,方尾結構,艇長39米,艇寬8.1米,吃水2.3米,最大排水量240噸,動力裝置為2台42-160型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為8800千瓦,最高航速可達35節,續航力600海裏/35節,艇員40人。艇上的武器係統主要有艇體中後部兩側呈前後串行布置的一座“上遊”-1號艦艦導彈發射裝置。艇首及艇尾各裝有一座雙聯人工操縱的25毫米艦炮。進入80年代後,艇上的25毫米艦炮被新型的69式30毫米雙管自動炮所取代,提高了自身火力打擊及防禦能力。艇上的雷達及電子設備包括一部352型搜索雷達,一部923型偵察雷達,80年代以後增加新型的導彈火控雷達、導航設備、艇載電子對抗設備等。改進後的21型導彈艇完全可以勝任新時期海戰的要求。21型艇從1966年首艇建成到80年代初期共建造了約120艘,其中有數十艘在80年代後進行了現代化改進,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在役的基本就是這些進行過現代化改進的21型艇及新建造的新型艇,而早期生產的老艇大部分退出了現役。

圖2:經過現代化改進後的21型導彈艇,可見艇尾新增加了新型火控雷達



037ⅠG “紅星”級導彈艇:80年代初期,由於南海形勢的需要,我國急需一種比21型導彈艇噸位大、適航性好、續航力較強、可在南海海域進行作戰的新型導彈艇。為縮短研製周期及降低研製難度,最終決定以現有037型反潛護衛艇艇體為基礎,重新設計艇麵布局、加裝新型雷達電子設備及導彈火炮係統,使之成為一種既可進行反艦作戰,又可用於南海地區海上巡邏、護漁、護航的多用途導彈護衛艇,這就是我國研製的第二代037ⅠG型導彈艇。該級艇的艇體與037型反潛護衛艇完全一樣,水線下裝有減搖鰭,增加了航行時的穩定性,適航性也與037型相同,完全可以滿足在南海海域及高海況條件下的作戰要求。037ⅠG型艇艇長65米,艇寬7.2米,吃水2.3米,最大排水量480噸,動力裝置為4台大功率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為12000馬力,發動機所產生的廢氣從位於水線附近的排氣口排出,可有效地降低排氣溫度,降低熱量,減少紅外輻射能量,提高了自身的隱身性。其最高航速為32節,續航力為1500海裏/25節,艇員60人。艇上的武器係統包括2座76A式雙37毫米自動艦炮,2座雙聯裝14.5毫米人工操縱機槍,艇尾裝有2座雙聯裝“鷹擊”-8Ⅱ型反艦導彈。電子設備有一部352G-1型搜索攻擊雷達,一部對海導航雷達,一部341型火控雷達。電子戰設備有923型雷達告警接收機,電子支持設備及敵我識別係統等。艇上還裝有多具多管幹擾彈發射裝置,可對來襲反艦導彈進行欺騙幹擾,提高自身生存能力。037ⅠG型導彈艇於1983年開始建造,1985年首艇服役,至今已有數十艘進入海軍部隊使用,已成為我海軍導彈艇部隊的主要作戰力量。

圖3:

圖4:


037Ⅱ型“紅箭”級導彈艇:該型艇是我國為適應21世紀海上作戰要求而全新設計的一種新型導彈艇,采用了我國在90年代以後所研製的眾多新型武器及電子設備,綜合作戰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

037Ⅱ型導彈艇采用的是常規排水形艇型,艦首外斜,方尾結構,水線下裝有減搖鰭,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其航行的適航性及穩定性,並可在高海況條件下為艇載武器及人員提供穩定的發射及活動平台。全艇采用了全封閉設計,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上層建築在設計時考慮了艦艇的隱身性能,兩側微向內傾,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達反射回波的強度。037Ⅱ型導彈艇艇長65.4米,艇寬8.4米,吃水2.4米,正常排水量為465噸,滿載排水量為540噸,動力裝置為3台12PA6280MPC型大功率柴油機,單台最大輸出功率為5000馬力,三台總輸出功率達到15000馬力,最高航速達到34節,續航力也達到了1200海裏/30節和2500海裏/20節,艇員編製47人。機艙實現了遠程遙控監測,提高了自動化程度。該艇柴油機的排煙煙囪並沒有設置在艇體表麵,而是巧妙地設計在艇體水線以上的兩側,而且,排出的高溫廢氣還可利用艇高速航行時所產生的水霧來降低溫度,這樣做不但可以使艇體上層建築設計得比較簡潔,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艇的紅外輻射強度。因此,037Ⅱ型導彈艇雖然不是一型真正的隱身導彈艇,但是其綜合隱身性還是較強的。

圖5:

037Ⅱ型導彈艇上的武器係統主要有位於艇體中後部兩側的一座呈品字形的三聯裝艦艦導彈發射架,使用的導彈為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亞音速艦艦導彈“鷹擊”-8的改進型“鷹擊”-8Ⅱ,艇首裝有一座76A型雙37毫米自動艦炮,艇尾呈縱列布置2座69A式雙30毫米自動艦炮。艇上的雷達電子設備有主桅頂部的一部352型多用途搜索雷達, 一部新型343型火控雷達,一部 88C光電探測係統及導航、通信設備,艇上還裝備923型雷達告警接收機、918型主動幹擾機、敵我識別及電子偵察係統等。在艦橋後部平台上裝多組幹擾彈發射裝置,可發射紅外幹擾彈或金屬箔條幹擾彈。037Ⅱ型於1987年12月簽定了首艇的建造合同,1989年7月首艇正式開工建造,1990年12月下水,1994年5月交付部隊。


台灣海軍導彈艇現狀

台灣海軍輕型導彈艇的研製工作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60至70年代與大陸海軍作戰中,台軍具有優勢的各種大中型水麵艦艇在我海軍小型魚雷艇及高速護衛艇麵前,並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戰效能,反而傷的傷、沉的沉,損失很大。這使台軍認識到了像導彈艇這樣的小型艦艇在台灣海峽這樣特定的地理環境裏將會發揮出很大的作用,完全可利用眾多的島嶼和港口對航行在海峽內的大型水麵艦艇進行突襲。因此在70年代中後期,台軍開始研製其第一代導彈艇即“海鷗”級。

“海歐”級導彈艇:“海鷗”級是台灣研製的第一代導彈艇,台灣方麵稱其完全是“自行研製”。其實它是台以80年代初期從以色列購入的2艘“毒蜂”級導彈艇為藍本仿製的一種小型導彈艇。在總體外形上與“毒蜂”級幾乎一模一樣,隻是在極少的地方進行了改進。

圖6:

“海鷗”級為常規排水型導彈艇,平甲板,方尾結構,艇上建築十分簡潔,上層建築後為4柱式格狀桅杆,上麵布置了所有的雷達及電子設備。艇長22.8米,艇寬5.5米,吃水2.2米,滿載排水量56噸,動力裝置為3台德國產12V331TC92型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為2600馬力,3軸,雙舵,最高航速可達40節,32節時的續航力可達到700海裏,艇員8人。艇上主要武器包括艇尾的2具“雄風”Ⅰ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艇尾的一座人工操縱T75式20毫米機關炮。艇上的雷達電子設備包括有一部CS/UPS-60型導航雷達,一部AN/SPC-21A型火控雷達,一部MK-35 Mod3型光電探測係統,部分艇上還裝有WD-2A雷達預警係統及2座AV-2型幹擾彈發射裝置。目前“海鷗”級導彈艇總數量在50多艘,是台灣海軍現役導彈艇的主力,但其服役已近20多年,台正在積極研製新型隱形導彈艇以對其進行替換。不過,這至少要到2006年以後才能實現。

“錦江”級導彈艇:該級艇是台研製的第二種導彈艇。由於“海鷗”級導彈艇噸位太小,攻擊力弱,適航性差,作戰能力十分有限,隻能在近岸海域使用,不能隨同大中型水麵艦艇編隊作戰,所以台軍迫切需要一種可在較遠海域自主作戰並可伴隨主力艦艇編隊作戰的中型導彈艇。於是,台軍推出了“光華”Ⅲ號計劃,這就是後來的“錦江”級導彈艇。

圖7:台灣“錦江”級導彈艇,艦尾並沒有安裝“雄風”I型反艦導彈

“錦江”級導彈艇為常規平甲板艇型,前部甲板向上升高,方尾,首柱顯著前傾,從首部至中部舷側有明顯折線,水線下設有減搖鰭,可提高航行的穩定性及適航性。艇長61.4米,艇寬9.5米,吃水3.2米,滿載排水量580噸,動力裝置為2台德國研製的MTU 20V 1163 TB93型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為20120馬力,雙軸,雙舵,最高航速為25節,續航力為20節3600海裏。艇員50人。艇上的武器主要是位於艇尾部的4具“雄風”Ⅰ型艦艦導彈發射裝置,艇首的1座“博福斯”40毫米自動艦炮,後甲板平台布置的1座人工操縱T75式20毫米機關炮,艇尾的2具深水炸彈投放器及2具水雷投放軌。艇上的雷達電子設備主要包括一套H930 Mod2型作戰指揮係統,一部LN-66型對海/對空搜索雷達和一部HR-76C5型火控雷達,一具光電探測係統。艇首下還安裝有一部小型中頻聲呐,可用來對近距離水下目標進行探測。“錦江”級導彈艇是台海軍中安裝武器裝備最為齊全、功能最多、性能最先進的導彈艇,具有一定的反艦、反潛、防空、布雷等作戰能力。該級艇共建造了12艘,到2000年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不過,後11艘艇上並沒有安裝“雄風”Ⅰ型艦艦導彈係統及HR-76C5型火控雷達,這也使其隻能執行海上巡邏任務,成為了一型巡邏艇,但戰時應會加裝上述裝備參與作戰。


“光華六型”導彈艇:台灣海軍在多次的軍事演習中發現,其現在所擁有的兩型導彈艇並不能對新型大中型水麵艦艇構成很大的威脅,這主要體現在其所使用的“雄風”Ⅰ型艦艦導彈性能較差,不能滿足現代反艦作戰的要求。並且,兩型艇隱身性較差,生存能力較低。於是在1996年開始了代號為“光華六號”計劃,擬建造一種具有隱身性能的新型導彈艇,後來稱其為“光華六型”導彈艇。首艇於2001年開工建造,2003年建成交付使用,將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其總數量將會達到30艘以上。

圖8:

“光華六型”導彈艇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采用了隱身設計,其艇體采用的是常規排水型,主甲板及上層建築兩側均向內傾斜12度,上層建築正麵則由三塊呈後傾的平麵組成,可有效降低雷達反射波束的折射,主桅也是多麵體構成並向後傾斜。全艇布置較為簡潔,基本體現出了隱身導彈艇的一些特征。其艇長34.2米,艇寬7.6米,吃水2.96米,標準排水量156噸,滿載排水量186噸,動力裝置為3台德國製柴油機,總輸出功率為21000 馬力,最高航速為33節,續航力為1000海裏/25節,艇員16人。艇載武器較為簡單,主要包括艇尾呈交叉布置的2具新型雙聯裝“雄風”Ⅱ中程艦艦導彈,前後甲板各裝有1座人工操縱的T75式20毫米機關炮。艇上的電子設備並不很多,最主要的是一套“大成”戰術數據鏈係統、一部導航雷達、一部電子支持設備等。

“龍江”級導彈艇:除以上三型導彈艇外,台灣海軍還有2艘“龍江”級導彈艇,由美國於70年代設計,第一艘在美國船廠建造,第二艘則由台灣船廠自行建造。該級艇艇長50.2米,艇寬7.3米,吃水2.9米,滿載排水量275噸,動力裝置為新型柴燃聯合動力,裝有3台TF-40A型燃氣輪機和3台12V149T1型柴油機,總輸出功率可達20000馬力以上,最高航速可達40節,但由於燃氣輪機的耗油量較大,使其續航力隻有1200海裏/18節。該級艇上的武器主要為4枚“雄風”Ⅰ型反艦導彈、一座“奧托”76毫米自動艦炮及“博福斯”40毫米單管自動艦炮。電子設備包括一部RAN-11L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一部RCA HR-76型火控雷達、一部導航雷達及通信設備等,可以說該級艇的綜合性能還是非常好的。但台灣海軍並沒有進行大批量的生產,而是在引進一艘、自建一艘後就停止了後續艇的建造計劃。這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最主要的還是出於以下幾點:1.單艇造價過高,當時台灣海軍有限的經費無法承受;2.在擁有兩艘艇後,台灣海軍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其適航性較差,在3級海情下就難以執行作戰任務;3.原先計劃安裝美製“魚叉”反艦導彈,但由於美國停止向台灣出售,這使“龍江”級導彈艇的作戰能力大打折扣。所以權衡利弊,台灣海軍最後不得不停止了該級艇的建造。不過“龍江”級對後來“錦江”級導彈艇的產生起到了較大的借鑒作用(兩者在艇體設計、使用性能及作戰使用方麵都基本相同)。

圖9:


綜合作戰能力比較

導彈艇性能的優劣可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分析比較:艇載武器(包括反艦導彈、防空導彈、艇載火炮等)、雷達電子設備、生存力及適航性。

艇載武器:

1、反艦導彈。導彈艇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打擊水麵艦艇,而反艦導彈則是其最主要的打擊手段,因此,比較艇載反艦導彈性能的優劣基本決定了其反艦能力的強弱。

圖10:

大陸海軍在役的21型導彈艇上使用的是第一代“上遊”-1型反艦導彈,1967年裝備部隊,80年代後改裝為最新改進型 “上遊”-1甲型,彈長6.2米,彈徑600毫米,翼展2.3米,彈重2090千克,戰鬥部重380千克,命中一枚足以摧毀一艘3000噸級艦艇。彈載動力裝置為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尾部還裝有一具固體火箭助推器,最大飛行速度為0.6馬赫,導彈最小射程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導彈外形很像一架小飛機,采用中置梯形彈翼,具有垂直尾翼和下反角的水平尾翼。導彈的製導方式為自控加末端主動雷達製導。甲型彈上換裝了新型無線電高度表,平飛高度下降到20米以下,具備了掠海飛行能力,使導彈的突防能力大大加強。不過由於受其研製年代的限製,其綜合作戰性能已不能滿足現代海上反艦作戰的要求,但如果運用合理的戰術,其所具有的破壞力還是很大的。

圖11:

037ⅠG型和037Ⅱ型艇上裝備的則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多用途反艦導彈“鷹擊”-8Ⅱ型,其與“鷹擊”-8最主要的不同是采用了折疊式彈翼,增加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裝藥量,延長了發動機的工作時間,使導彈的最大射程提高到了80千米,增強了遠程反艦作戰能力。“鷹擊”-8Ⅱ型導彈彈長6.25米,彈徑0.36米,翼展1.88米,最大發射重量為857千克,飛行速度為0.9馬赫,掠海飛行高度為20米,末端攻擊時則下降至5米。導彈采用了新式的方形儲運/發射箱,吊裝、拆卸及再裝填都較為方便。製導方式為中段自控加末端主動雷達製導即中段由彈上計算機、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及相關控製係統來對導彈的高度、方向及速度進行控製;末製導雷達采用了單脈衝體製,應用了頻率捷變技術,具有較強的抗人工幹擾及海浪幹擾的能力,其搜索距離為20千米,搜索範圍為正負35度。戰鬥部為重165千克的高爆半穿甲型,配有延遲觸發引信及近炸引信,前者可保正導彈在擊穿鋼板後在艦體內部爆炸,而後者則可在導彈沒有直接命中艦艇時或在目標旁邊飛過時引爆戰鬥部,從而對艦上的武器、雷達等設備進行破壞。“鷹擊”-8Ⅱ型反艦導彈具有製導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使用維護簡單、可靠性高的特點,整體性能與美國“魚叉”反艦導彈相當,隻是射程稍短一些。

圖12:

台灣“海鷗”級導彈艇和“綿江”級導彈艇上裝備的“雄風”Ⅰ型反艦導彈是台灣中山科學院在1980年以引進的以色列“迦伯列”為原型仿製的一種近程反艦導彈,是台灣第一種“自研”的反艦導彈。導彈為圓錐型彈體,卵形頭部,4片矩形彈翼呈“X”形配置在彈體中部,尾部還有4片可操縱式尾翼。動力裝置為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加一台固體助推火箭,呈前後串行布置。戰鬥部為180千克的半穿甲爆破式,觸發引信。“雄風”Ⅰ型反艦導彈彈長3.42米,彈徑0.34米,翼展1.4米,發射重量522千克,最大射程35千米,飛行速度0.65馬赫,采用自控加末端半主動雷達製導方式,可掠海飛行。由於其整體性能屬於第一代反艦導彈,半主動製導係統在導彈命中目標前的這段時間內必須一直對導彈進行引導,在戰時將嚴重影響其機動性,無法發揮導彈艇“打了就跑”的基本特點。

圖13:

在新研製的“光華六型”導彈艇上裝備了台灣目前主力“雄風”Ⅱ型反艦導彈。它是台中山科學院在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的一種多用途反艦導彈,克服了“雄風”1型存在的射程短、威力小、精度不高的不足,在研製過程中參考了美國“捕鯨叉”反艦導彈,因此在外形上兩者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雄風”Ⅱ型導彈彈體為細長圓柱形,頭部為卵形,彈體中部有4片梯形彈翼,尾部為4片三角形可動彈翼,都呈“X”形布置。尾部有一台固體火箭助推器。動力裝置為一台小型渦噴發動機,腹部有一固定式進氣口。導彈采用了慣性加主動雷達/紅外雙模式製導,抗幹擾能力很強。彈頭為225千克的半穿甲戰鬥部,延時觸發引信。導彈用貯運發射箱發射。彈長4.6米,彈徑0.34米,翼展0.9米,最大飛行速度0.85馬赫,最大射程80千米。掠海高度10米。總體上看,“雄風”Ⅱ型是一種性能較為先進的反艦導彈,特別是所采用的雙模式製導係統具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


2、艇載火炮。大陸現役三型導彈艇上裝有76A式雙37毫米和69式雙30毫米兩種型號的自動艦炮和一種人工操縱的75式雙聯裝14.5毫米機槍。

圖14:

76A式雙37毫米自動艦炮是我國研製的第一種全自動、全封閉速射小口徑艦炮,主要裝備在我國第二代驅護艦及新型導彈快艇上。該炮的特點是可遙控,能全自動瞄準射擊,炮塔為全封閉式設計,下部設有大容量的彈艙,內裝有常規穿甲彈和配有近炸引信的爆破彈,采用了雙重命中體製,可有效地提高其反導能力,既可作為小型艦艇的主炮使用,也可作為大中型艦艇的副炮。76A的最大射速達到600發/分(雙管),初速1000米/秒,對海最大射程為9.4千米,對空有效射程為6千米,對反艦導彈的有效射程為2.7千米,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可靠性好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

69式雙30毫米自動艦炮是我國在60年代中後期依據前蘇聯小口徑艦炮仿製的第一種艦用小口徑艦炮,由於種種原因,該炮的研製工作在1980年才完成,1982年設計定型,命名為69式雙30毫米艦炮,主要用於裝在500噸以下的小型艦艇上,作為主炮或副炮使用。該炮為全自動、遙控型艦炮,可自動完成裝彈、指向、發射等一係列動作,全封閉式炮塔可有效地防護海水、鹽霧對火炮的損害。火炮最大射程為5.5千米,有效射程為3千米,最大射速為500發/分(雙管),火炮射界為-12度~+87度,炮口初速為870米/秒,炮塔下方設有彈庫,每個彈庫內可存放1700發殺傷爆破彈,全重為1.8噸,可很方便地裝在小噸位艦艇上,不會對艦艇產生任何影響。69式既可用於對近距水麵目標射擊,又可以對近距空中目標射擊,對反艦導彈也具有一定的攔截能力。此外,火炮的射擊精度、可靠性較原蘇聯同型炮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新型殺傷力更強的穿甲燃燒彈的使用,以及采用更為先進的火控係統,其反應速度及作戰性能又有了很大提高。

75式雙聯裝14.5毫米機槍非常適合在低強度衝突中使用,其最大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在1000米以內,最高射速420發/分(雙管),可很好地填補近距離艇載火力的空白。

台灣現役的三型導彈艇上則主要裝有兩種火炮,一種是人工操縱的T75式20毫米機關炮,另一種是瑞典“博福斯”40毫米單管自動艦炮。

圖15:

“博福斯”40毫米單管自動艦炮是瑞典研製的一種小口徑艦炮,也是台灣海軍大量裝備的一種小口徑自動艦炮,可全自動射擊,炮塔為複合材料製成的圓形全封閉式設計,下部設有大容量的彈艙,內部備彈1240發,全重5.2噸,最大射速300發/分,最大射程11千米,有效射程4500米,射高4000米,配備有近炸引信的炮彈對飛機及反艦導彈具有較高的殺傷力,因此其主要用來對空防禦。

T75式20毫米機關炮也是台灣海軍中輕型水麵艦艇廣泛裝備的一種速射炮,采用人工操縱,全炮重量較輕,隻有300千克,采用彈鏈式供彈,具有高、中、低三種射速可調,最高射速可達1500發/分,炮彈初速為1100米/秒,有效射程為2000米,主要用於近距離防空作戰,必要時也用來對海射擊。但其射程和威力都較小,即使命中,對目標的毀傷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

除火炮外,台灣海軍“綿江”級導彈艇上還裝有2具深水炸彈投放器,可用來投放MK6型深水炸彈,直徑0.5米,長0.7米,彈重190千克,下沉速度為2.1米/秒,作戰深度為9~190米,內裝有136千克TNT炸藥,殺傷半徑達11米,對潛艇具有較大的破壞能力。其艇尾部還設有2具水雷施放導軌,主要用來布放MK6型水雷(與上文所述的MK6型深水炸彈並非同一種武器),該雷全重635千克,內裝有136千克TNT炸藥,可部署在18~380米內的任意深度,以觸發方式引爆,對水麵艦艇及潛艇都具有較大的威脅。

艇載探測能力:

大陸21型和24型導彈艇由於研製年代較早,艇上的雷達電子設備並不多,性能也不十分先進,80年代以後增加了新型的導彈火控雷達、導航設備、艇載電子對抗設備。新型導彈火控雷達具有較強的抗電子幹擾能力,探測跟蹤距離遠,具有邊掃描邊跟蹤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反艦導彈的發射距離,增強攻擊力。

037ⅠG型導彈艇上裝備的雷達電子設備有了很大的提高,種類得到了增加,性能也有較大的提高。雷達包括一部352G-1型搜索攻擊雷達,用於對海麵目標的搜索,其最大作用距離為50千米,具有邊掃描邊跟蹤能力,並采用了頻率捷變技術,具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一部對海導航雷達,一部341型火控雷達,對2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5千米,主要用於對2座76A式雙37毫米自動艦炮的火力控製,並可同時為2座艦炮進行火力分配及目標指示。電子戰設備有923型雷達告警接收機,電子支持設備等。艇上還裝有多具多管幹擾彈發射裝置,可對來襲反艦導彈進行欺騙幹擾。

037Ⅱ型是目前我國雷達電子裝備最為齊全的導彈艇,雷達包括主桅頂部的一部352G-1型多用途搜索雷達,用於對海麵目標及中低空目標的探測,采用了頻率捷變技術,具有很強的抗電子幹擾能力,即使在受到幹擾時,也可穩定地對目標進行搜索跟蹤,其對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70千米,可同時跟蹤12個目標,同時處理其中的4個。一部343型火控雷達用於對艦艦導彈及76A雙37毫米艦炮的控製,最大作用距離為80千米,一部 88C光電探測係統則與艇上裝備的63式雙30毫米自動艦炮組成綜合火力係統,其光電探測器包括紅外攝像機、光學攝像機、跟蹤攝像機及激光測距機,對2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為20千米,對0.2平方米目標為8千米,可有效發現低空飛行的飛機及導彈目標,對水麵目標的發現距離為5000米,具有晝夜工作能力。艇上還裝備923型雷達告警接收機、918型主動幹擾機、電子偵察係統等。在艦橋後部平台上裝多組幹擾彈發射裝置,可發射紅外幹擾彈或金屬箔條幹擾彈。

“海鷗”級導彈艇裝備的雷達包括有一部CS/UPS-60型導航雷達,一部AN/SPC-21A型火控雷達,一部MK-35 Mod3型光電探測係統,部分艇上還裝有WD-2A雷達預警係統及2座AV-2型幹擾彈發射裝置。AN/SPC-21A型火控雷達主要用於對“雄風”-Ⅰ型艦艦導彈進行火力控製,可探測到30千米以內的中型水麵艦艇。MK-35 Mod3型光電探測係統可用於夜間及複雜氣象條件下對目標的搜索跟蹤,並可對艇上的T75式20毫米機關炮進行控製,必要時,也可用於對“雄風”Ⅰ型反艦導彈的製導。

圖16:“海鷗”級上隻裝有一座T75式20mm機關炮,火力很弱

“錦江”級導彈艇上的雷達設備包括一部LN-66型對海/對空搜索雷達,可發現50千米處的水麵目標及35千米處的空中目標,一部HR-76C5型火控雷達用於對“雄風”Ⅰ型艦艦導彈的火力控製,其有效作用範圍在75千米以內。首艇上裝有一具以色列產的“海眼”光電探測係統,主要由紅外熱像儀、電視攝像機、激光測距儀組成,可在夜間及不良氣象條件下發現4千米距離內的水麵及空中目標,主要用於對艇首40毫米自動艦炮進行控製。後續艇上則改為美國產的LSEOS MK2型光電探測器,作用相同。艇首下還安裝有一部挪威產SIMRAD SS247型小型高頻聲呐,其探測距離為500~12000米,可用來對近距離水下目標進行探測。

“光華六型”導彈艇主要是通過艇上的“大成”戰術係統接收其它作戰單位傳遞過來的目標信息,這使其不具備自主作戰的能力。艇上沒有裝備對海對空雷達,在艦橋兩側裝有雙聯裝幹擾彈發射裝置,其它還包括有敵我識別、衛星GPS導彈/定位設備等。但由於沒有裝備搜索雷達及火控雷達,進行作戰時要完全依賴與其它作戰單位的信息傳遞,如果收不到目標數據信息(指揮中心或其它作戰單位被摧毀),此時的“光華六型”導彈艇將完全處於被動。


生存力:

由於現代水麵艦艇搭載直升機十分普遍(其除了用於進行主要的反潛任務外,目前最主要的就是使用機載反艦導彈打擊類似於導彈艇這樣的小型水麵艦艇),因此這對導彈艇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艦載直升機所使用的武器一般是小型空艦導彈,最大射程基本都在20千米以內,有效攻擊距離大約在10~15千米,所以現代導彈艇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對空防禦能力才能在戰爭中保證必要的生存力。

大陸21型和24型導彈艇上隻裝有69式雙30毫米艦炮和61式雙25毫米半自動艦炮,最大射程隻有5千米左右,而有效射程隻有3千米,這使其具備最基本的防空能力,對近距離飛行的直升機具有較大的威脅(4千米以內);而對於小型反艦導彈來說,其攔截能力較為有限,並且這兩型導彈艇上並沒有裝幹擾彈發射裝置,也使它們缺少了最後的和最有效的防禦手段。

037ⅠG和037Ⅱ上由於裝有新型的76A式雙37毫米艦炮,對空防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 037Ⅱ型艇上裝備由69式雙30毫米艦炮、76A式雙37毫米艦炮、消極幹擾彈發射裝置及光電探測係統所組成的近防係統,使其具備了晝夜對空射擊能力,可對6千米內的空中目標進行打擊,對3千米以內的反艦導彈進行攔截,具有較強的反導防空能力。兩型艇上都裝有先進的電子戰及幹擾彈發射裝置,可對反艦導彈及飛機進行較為有效的幹擾。

台灣“海鷗”級和“光華六型”導彈艇上隻裝有1座T75式20毫米機關炮,由於該炮口徑小,射程短,威力小,對目標的毀傷能力十分有限,其對空射擊時的有效射程隻有1500米,打擊直升機的能力很平常,對於反艦導彈來說就更無從談起了。不過,“光華六型”導彈艇采用了較多的隱身設計,使其雷達反射麵積有了很大程度的減低,降低了被發現及命中的概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生存能力。但有關專家對其隱身設計提出了種種異議,認為其上層建築過大,從艇首到艇尾設有可增大雷達反射麵積的欄杆,導彈發射箱、救生浮筏及通風排煙裝置均布置在艇體表麵,完全破壞了其應有的隱身性。特別是其前後的兩座T75型20毫米速射炮完全暴露在艇體外麵,更是該艇最大的設計缺陷;再加上艦炮性能不能滿足本艇自身的防禦需要,因此有人說是“光華六型”導彈艇最大的“雞肋”。另外,“光華六型”艇上層建築較高,反艦導彈也布置在上麵,使其重心明顯偏高,所以其航行時的穩定性並不是很好。總體來看,“光華六型”導彈艇雖通過多種努力來提高其生存力,但戰時的生存力還是很令人不放心的。

圖17:

“錦江”級上除一座T75式20毫米機關炮外,還裝有一座“博福斯”40毫米單管自動艦炮,最大射程為11千米,有效射程4500米,所配備的具有近炸引信的炮彈具有較高的殺傷力,加上由精度較高的“海眼”或LSEOS MK2型光電探測器作為目標探測,因此具有較強的防空能力,對來襲反艦導彈也具有一定的攔截能力。三型艇所裝備的AV-2型幹擾彈發射裝置與艇上的電子戰設備一同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反艦導彈的攻擊。


綜合評析

在攻擊力上,我海軍裝備的各型導彈艇均明顯高於台灣海軍所裝備的各型導彈艇。我21型及24型導彈艇所使用的“上遊”-1型反艦導彈與台灣海軍現在大量使用的“雄風”Ⅰ型反艦導彈相比,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上遊”-1型反艦導彈雖然體積較大,隱蔽性較差,但其裝藥量較大的戰鬥部及主動雷達製導係統是“雄風”Ⅰ所不能及的。“雄風”-Ⅰ型雖然比“上遊”-1型體積小,但其最大的不足是采用了半主動雷達製導係統,這將使其在導彈命中目標以前的這段時間內不能進行機動,要一直利用艇上的火控雷達對目標進行照射,嚴重限製其作戰的機動性。而台“光華六型”導彈艇上所裝備“雄風”-Ⅱ型反艦導彈也與大陸037ⅠG、037Ⅱ型艇上所使用的“鷹擊”-8Ⅱ型反艦導彈處於同一水平,但其所裝備的數量太少,目前隻有一艘“光華六型”導彈艇上裝備,因此,其所能發揮出的作用還是很有限的。

圖18:正在進行攻擊的037II型導彈艇

在艇載火炮方麵,我21型和24型艇上裝有2座雙30毫米自動艦炮和一座雙25毫米艦炮,而台灣海軍除“龍江”級外,其餘像“海鷗”級及“光華六型”導彈艇裝的都是T75型20毫米炮。該炮在火力及射程上均明顯不足,炮身還沒有穩定裝置,在高海況及本艇在作大機動動作時,其射手基本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操作,對目標進行瞄準射擊更是難上加難。“錦江”級上除一座T25型20毫米速射炮外增加了一座單管40毫米自動艦炮,火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強,但也基本與我21型艇相當,如果與我037ⅠG、037Ⅱ型艇相比,其差距就更明顯了。我037ⅠG型艇上裝有2座雙37毫米自動艦炮和2座雙管14.5毫米機槍,而037Ⅱ型艇則裝有一座雙37毫米自動艦炮和2座雙30毫米自動艦炮,對空對海打擊能力強大而密集。

台“龍江”級隻是一個例外,其上雖裝有一座“奧托”76毫米自動艦炮及一座“博福斯”40毫米單管自動艦炮,火力是上述導彈艇中最強的,但隻有2艘在役,戰時所能發揮出的作用非常有限。

圖19:

在探測能力方麵,我海軍從最小的24型艇到最新的037Ⅱ型艇,都裝有較為完善的探測跟蹤設備,可以自主進行對目標的探測與攻擊,也可通過其它作戰平台傳遞過來的目標信息發動攻擊。而台灣海軍除“龍江”級裝備的探測設備較多也較為齊全外,其它各型艇都較為簡單,與我21型及24型艇相差不大。雖“錦江”級上裝有較為先進的光電探測設備,在夜間及惡劣氣象條件下對目標探測具有一定優勢,但我037Ⅱ型艇上同樣裝有類似的設備,並且與艇上的雷達、自動火炮、電子戰設備、幹擾發射器組成了綜合火控係統,較“錦江”級隻將其當作一種探測設備更具有先進性。而最有爭議的就是“光華六型”導彈艇,其上除一部對海導航雷達外,再也沒有任何其它探測設備,主要是通過艇載“大成”係統來獲取目標信息,以提高其攻擊時的隱蔽性。這一點也許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在戰時,台軍能保證其包括“大成”係統在內的C4ISR係統安然無恙嗎?如果其“大成”係統受到破壞或被摧毀,“光華六型”導彈艇就隻能通過艇上的導航雷達來對目標進行探測,而此時其所攜帶的較為先進的“雄風”Ⅱ型反艦導彈也隻能在40千米以內使用,這與“海鷗”級導彈艇並無太大差異。因此,其實戰能力到底達到一個什麽水平還是一個未知數。


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台灣海軍所擁有的導彈艇無論在數量、性能、作戰能力及生存能力上都明顯低於我軍裝備的各型導彈艇,特別是與我037ⅠG和037Ⅱ型相比,在防空能力及艇載火力上差距更是明顯。不過其“錦江”級導彈艇所具有的反潛能力是我各型導彈艇所不具備的。由於我軍裝有大量的037型反潛護衛艇,無必要在導彈艇上再裝備反潛裝備,因此這點並不是主要的缺陷。而大陸海軍導彈艇所擁有的多用途性也是台灣海軍導彈艇所不具備的,除進行基本的反艦作戰外,大陸037ⅠG和037Ⅱ型導彈艇可還用於巡邏、警戒、護漁、護航等,還可配合主力艦隊協同作戰。台灣海軍對其所擁有的導彈艇寄予厚望,希望能在未來的台海戰爭中起到“以小打大”、“以小製大”的作用,但希望終歸是希望,事實已經說明了一切,其所謂的“強大軍力”並不能保證其實現“台獨”夢想,最終的結果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