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俄羅斯專家眼中的中國核力量

(2009-01-15 08:52:47) 下一個

來源:中國網


        在我們眼中,中國儼然已成為21世紀國際舞台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而促成這一事實的卻是: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力量這一後盾。中國軍隊大規模的裝備更新,使其軍力迅速增強。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力量的提升,而且就中國核武庫的核武器數量而言,中國已經在這一指標上超過了法國和英國。但是由於中國對其最重要的核武庫實施最嚴格的保密製度,使世人很難準確估算出大概的數量。正是由於這一不透明的迷霧籠罩著中國戰略核力量,或許等到真相大白於天下的時候,中國的核武數量會比外界最大膽的猜測還要多。

  


《現代艦船》 弗拉基米爾.別拉烏斯(退役少將)  王曉夏 編譯
2009年01月       

中國核武器工業的發展

  回顧曆史,專家指出中共領導人早在對國民黨的解放戰爭結束後,就已對核武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開始著手獲取核武器的工作,但是曆時3年突如其來的朝鮮戰爭,使這一工作被迫中止。戰後美國方麵的解密材料透露,美國甚至曾考慮使用核武器對付北朝鮮武裝以及在北朝鮮參戰的中國軍隊,這一事實更加堅定了中國獲得核武器的決心。

  1954年9月14日,前蘇聯在奧倫堡州舉行的由蘇聯三軍參與的“雪花”原子彈爆破試驗中,由圖-4轟炸機在托茨基草原投放了一枚名叫“塔季揚卡”的4萬噸當量的鈈彈,劇烈的爆炸震驚了世界,同樣也震驚了中國國家副主席朱德、國防部長彭德懷及其他中共高層將領。在這些將領的堅持下,中國更加堅定了要獲得核武器的信念。1954年10月,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與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的會晤也深刻影響了整個事件的進程。毛澤東在會談中希望蘇聯方麵能夠提供幫助,然而盡管中國政府一再請求,赫魯曉夫最終還是拒絕了。但是中國對獲得核武器的熱情並沒有減退,1955年中共領導人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這項當時最保密的計劃被命名為“02”號工程,共牽扯到全國近900家科研和生產機構。中國第二機械製造部(二機部)負責組織和領導這些機構和部門的研究工作,整個研製環節中主要涉及鈾礦開采(中國南方省份有豐富的鈾礦)、鈾礦加工和提純(主要分布在蘭州等西部城市)、酒泉環礦加工提純中心,以及其他研究部門,如西北武器研究部門(後來被第九研究院取代)、北京核武器研究所、中國核物理研究所及羅布泊核武器試驗場。

  經過多部門的通力合作,這項工程很快取得了進展。1964年,中國在羅布泊核武器試驗場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當量為22000噸級的原子彈,中國事實上獲得了核國家的地位。中國在原子彈的基礎上又開始了對熱核反應的研究,終於在3年後又一次成功試爆了第一顆當量為300萬噸級的氫彈。在1988年,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中子彈的試爆,隨後中國官方也承認了這次試驗。

  到1996年7月29日為止,中國為了改進核武器的技術和批量生產等需要,共進行了45次核武器試爆。之後中國政府暫停了核試驗,並且宣布加入俄美簽署的《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相關專家則推測,中國方麵已能通過電腦模擬相關核反應過程來取代傳統的核試驗,中國的核工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相關專家還根據目前中國核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數量,以及中國核科研部門的實力,推測中國在20世紀末已有能力每年至少生產75枚核武器,而現役部隊裝備的在役核武器共計400枚以上。中國核武器的壽命為10年到12年,過期核武器將被拆解,因此專家估計中國總計生產了大約1200枚到1500枚核彈。


略有起色的戰略空軍部隊

  隨著中國第一枚核武器的試爆成功,中國領導人興奮之餘,又麵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核武器若用於軍事目,還必須具備有效的投送載具。當時唯一能夠投放核武器的隻有空軍的轟炸機,而空軍的作戰飛機卻來自前蘇聯。

  中國在1959年從前蘇聯獲得了圖-16型轟炸機的生產許可證,中國方麵的本土編號為轟-6。直到現在中國仍在不斷改進和生產該型轟炸機,總計生產了近120架。盡管該型號的轟炸機與西方和俄式現役轟炸機相比已顯得老態龍鍾,而且實戰突防能力也很弱,但是中國方麵仍將其作為主力轟炸機力量,一直裝備至今。這些轟-6型轟炸機在解放軍空軍戰鬥序列中共裝備了4個獨立團,總計15個飛行大隊。其主要使命,一是執行投射核武器的戰略轟炸,二是投射常規彈藥的普通任務。雖然中國對轟-6進行了大量改進,但即便是最新的改進型,在麵對現代化的防空體係時依然非常脆弱,而且不能確保對目標的精確打擊。轟-6型轟炸機沒有空中加油能力,作戰半徑也小於3100公裏,因此其空中核打擊能力相當有限,以往在某種程度上隻具有核打擊的示範能力。

  中國空軍還在前蘇聯米格-17的基礎上改進生產了大量強-5型強擊機,這種強擊機既可執行常規作戰任務,也可投射核武器。中國1967年第一次試爆氫彈時,使用的投送工具就是強-5型強擊機。不過這種老式戰機的作戰半徑和載彈量都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

  然而,中國西安飛機製造廠生產的殲轟-7又為中國提供了新的選擇,而且中國還同時從俄羅斯購買了26架蘇-30戰鬥轟炸機。不僅如此,中國還獲得了蘇-27的生產權,據專家估計,到2015年中國各型蘇-27飛機將達到200架。盡管專家們對這一數據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經過中國的後續發展,新的蘇-27改進型可以攜帶核武器,這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核力量,而且技術上也非常簡單易行。此外,還需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購買蘇-30MKK戰鬥轟炸機的合同,這將大大增強中國的空中核威懾力量。


核威懾的核心力量——第二炮兵
薄弱的海基核力量

  北京方麵從來不掩飾自己發展三位一體戰略核威懾力量的意圖。早在上世紀70年代,北京便已開始謀求自己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和潛射戰略導彈。但在整個研發過程中,北京遇到了很多技術難題。最終在經曆近20年的艱苦努力後,1989年解放軍海軍第9潛艇艦隊部署了第一艘092型“夏”級戰略導彈核潛艇。該型潛艇裝備了12枚“巨浪”-1型彈道導彈,射程達到了1700公裏,可攜帶爆炸威力達30萬噸的核彈頭。這型導彈曾在1981年到1984年間進行了大量飛行試驗,其中包括從與前蘇聯“高爾夫”級類似的改進型潛艇上的發射實驗。但有關專家認為,這種導彈和“夏”級戰略導彈核潛艇的技術相對還不是很成熟。

  2004年7月,中國第一艘新型的094戰略導彈核潛艇建成下水,而此前的研製工作已進行了十幾年,且在技術上得到了俄羅斯方麵的幫助。094型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開始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海基核力量。由於技術相對比較成熟,因此外界推測該型潛艇將會批量建造,預計將達到4到6艘。該型潛艇將攜帶16枚“巨浪”-2型彈道導彈,該導彈在陸基“東風”-31型戰略彈道的基礎上研製而成,射程將達到7500公裏到8000公裏,可在中國海域對美國境內所有目標實施打擊。

  盡管中國在戰略導彈核潛艇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有關專家也指出,中國還麵臨著戰略導彈和導彈核潛艇技術不穩定和可靠程度不高的問題。在2002年和2003年中國對新型的“巨浪”-2導彈型進行了成功的試射,但是2004年北京方麵就決定為092型“夏”級潛艇換裝“巨浪”-2,然而後續傳出的消息卻是這項改造工程麵臨巨大的困難。而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將在未來10年陸續服役並形成戰鬥力。


赫魯曉夫沒有拒絕中國


  前蘇聯是在1949年成功進行第一次大氣層核爆炸試驗,1954年的試驗隻是使武器實用化,對世界的影響遠不如第一次核爆,也很難說會使中國人震驚,因為早在1949年,錢三強在法國就希望居裏實驗室為新中國代為購買核研究器材,這至少說明中國高層早已有了研發核武的意圖。

  中,蘇同盟的建立,使得中國迅速獲得了工業現代化所必須的軟硬件,從而也使中國打下了軍事工業的基礎。但是在1953年以前,中國希望與蘇聯在核領域的合作一直未能如願,原因是斯大林從國家利益出發,隻承諾提供核保護傘,不希望中國掌握核彈技術。

  赫魯曉夫當政後,其核政策一如前任,但是,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赫氏為獲中國政府的支持,開始改變對中國的一係列政策,包括同意提供先進常規武器係統,與中國進行核技術研發並提供有關設備等。

  事實上,1955年後前蘇聯政府通過雙邊協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反應堆技術,實體及其燃料,回旋加速器等核研究必不可少的裝備。至1957年,前蘇聯又通過“國防新技術協定”向中國提供核武器運載工具彈道導彈技術及實體,核武器原料開采,濃縮,製造等一係列相關技術以及設備,並派出龐大的專家隊伍協助實施。

  從曆史角度客觀地看,如果沒有前蘇聯在核領域的直接援助,中國不具備在1964年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的可能性,所謂的自力更生,隻不過是意識形態下扭曲的曆史而已。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中國初步掌握了導彈技術。前蘇聯移交給了中國兩枚射程為600公裏的R-2型彈道導彈,該型彈道導彈是繳獲德國的V-2導彈的改進型號。與此同時中國還得到了該型導彈的全部設計圖紙和資料,可借此掌握其全部製造生產技術。隨後前蘇聯又將R-12型導彈的相關技術資料也移交給了中國人,這種導彈射程達到了2000公裏。在該型導彈的火箭發動機技術基礎上,中國人自行研製了“東風”-1型中程彈道導彈,解放軍也於1970年正式裝備了該型導彈。

  中國吸收和掌握彈道導彈技術的進程可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中國在前蘇聯的幫助下迅速掌握了中程彈道導彈技術,其射程為1000公裏到2700公裏。在第二階段,中國掌握了中遠程彈道導彈技術,其射程為2700公裏到5500公裏。第三階段,中國又掌握了洲際彈道導彈技術,射程為10000公裏以上。上世紀70年代,中國共設計定型了“東風”-3型(射程為2800公裏)和“東風”-4型(射程為5500公裏),這些彈道導彈目前仍在二炮部隊服役,執行戰備值班任務。其中“東風”-3型導彈還承擔了中國驗證其運載火箭技術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科研任務,最終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的運載火箭,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升空。

  中國的“東風”-3型彈道導彈大量部署於中國東北和南部地區。根據某些偵察機構的報告,這些地方部署的彈道導彈一直瞄準前蘇聯和印度。從1986年起,“東風”-3型彈道導彈陸續換裝可機動發射的兩級發動機式“東風”-21型彈道導彈。“東風”-4型彈道導彈則主要部署在隧道岩體內的固定發射場。

  中國的戰略彈道導彈原來隻能覆蓋前蘇聯大約三分之二的領土,可以覆蓋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諸國境內的所有目標、以及印度東北部的目標。而到了1980年,中國實施了第一次洲際戰略導彈發射試驗,一枚“東風”-5型洲際導彈發射成功。一年以後,該型戰略導彈進入解放軍現役。隨後海基戰略導彈也順利進入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序列。從此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形成了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而二炮部隊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力量。解放軍二炮部隊共計90000人左右,設有自己的指揮中心,在全國各地擁有7個導彈基地,總計10支導彈發射部隊,1個戰略導彈早期預警師,1個通信團,以及技術保障部隊和防衛部隊。

  根據某些資料來源,中國共計擁有20枚到100枚海基戰略導彈,射程在1800公裏到5500公裏之間,還組建了20個陸基機動發射平台係統。所有發射係統裝備了擁有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東風”-31型彈道導彈,射程可達8000公裏。“東風”-31可攜帶總當量為250萬噸的核彈頭,不久的將來經改裝後還可攜帶3枚到4枚分導式多彈頭,每枚彈頭的爆炸威力達到20萬噸到100萬噸。近來,中國在這項技術上已取得巨大進展。

  到2010年,二炮部隊還將正式接收“東風”-41型洲際戰略導彈,這種新型導彈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射程將達到12000公裏,可在機動平台上發射,將具有更高的機動性和命中精度。“東風”-41將攜帶3枚或者4枚分導式彈頭,每枚彈頭的爆炸威力將達到20萬到100萬噸。

  根據目前中國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布局,中國將繼續推進戰略導彈部隊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將通過儲備更多的核彈頭和運載工具以增強戰略威懾力量,特別是提高可打擊美國本土目標的洲際導彈的數量。北京同樣重視發展射程覆蓋中國周邊亞洲國家的中程導彈力量。根據美國官方的分析報告,中國近期可用來打擊美國境內目標的洲際導彈數量達到了30枚,而這一數字到2010年將達到60枚。

  在中國的核威懾戰略中,最重要的是在亞太地區獲得絕對的戰略威懾力量優勢,而這一點在台灣問題的推動下,顯得格外重要。北京已為其地麵部隊配備了大量戰略和戰術導彈,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已成功定型並投產了兩種中短程地地彈道式導彈——“東風”-11(M-11)型和“東風”-15(M-9)型,射程分別為300公裏和600公裏,而且都可攜帶核彈頭。根據台灣情報機構的估計,中國在東南沿海三省共計部署了將近160枚到250枚這兩種導彈,但這一數據並未得到西方主流核軍控組織的認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