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軍史:1945年廣島被原子彈轟炸前發生了什麽(圖)

(2008-11-06 20:12:00) 下一個

軍史:1945年廣島被原子彈轟炸前發生了什麽
2008年11月07日 10:28:14  來源:環球時報

 

參加波茨坦會議的杜魯門(中)、斯大林(左)和丘吉爾 圖片來源:環球網

波茨坦會議會場 圖片來源:環球網

    日本謀求與蘇聯媾和

    1945年1月初,美軍在菲律賓呂宋島大規模登陸,日軍大本營設計的菲律賓決戰的計劃逐漸成為一紙空文。這種形勢加深了日本統治集團對戰局的憂慮。2月,日本裕仁天皇陸續和曾擔任過首相的重臣們會麵,聽取他們對時局的看法。除了東條英機鼓吹竭盡全力外,其餘的人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觀情緒。

    3月9日傍晚,由美軍第二十航空隊指揮官柯蒂斯·李梅屬下的334架B—29轟炸機,攜帶2000噸燃燒彈,從關島、塞班島和提尼安島先後起飛,前往東京進行低空轟炸,美軍在1500—3000米的高度向東京的25個區投下了燃燒彈。第二天晚上,李梅派出313架轟炸機,帶著燃燒彈飛往日本第三大城市名古屋。緊接著又相繼對大阪和神戶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不到一個星期,日本就有116平方公裏的重要工業區化為灰燼。

    4月5日,日本小磯國昭內閣總辭職。第二天,蘇聯政府通知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表示對於在1946年4月6日到期的蘇日中立條約的有效期不再延長。

    麵對嚴峻的局勢,新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積極活動,想與蘇聯媾和。

    蘇日談判秘密進行1945年5月25日夜,美軍502架B—29轟炸機對東京的心髒地帶進行轟炸,投下了3262噸燃燒彈,首都東京又一次發生大火,已有一半成了廢墟。

    從天而降的大火迫使讚成與蘇媾和的人加快了步伐。外相東鄉茂德為打開對蘇談判的途徑,決定首先通過非正式的預備會談,試探蘇聯的態度。至於代表日本參加預備會談的人選,東鄉看中了前首相廣田弘毅。

    此時,外國使節已由東京疏散到外地,廣田直到6月3日才在箱根地區的療養勝地見到了蘇聯大使雅可夫·馬立克。在隨後兩天的會談中,廣田向馬立克表達了日本政府希望與蘇聯締結友好協定的意圖。

    6月24日,廣田再次拜訪馬立克,提出用日本的橡膠、錫、鉛和鎢交換蘇聯的石油,並暗示日蘇兩國可以將陸海軍聯合起來組成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馬立克不為廣田的引誘所動,聲稱日本方麵必須拿出具體計劃來,他才能向本國政府報告。

    沒過一個星期,心急火燎的廣田拿著東鄉草擬的提案去找馬立克。作為換取日蘇之間簽訂互相支持和互不侵犯條約的條件,日本答應讓偽滿洲國獨立,放棄在蘇聯水域的漁業權等。

    蘇聯政府遲遲沒有答複,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約見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外長)莫洛托夫一事也定不下來。裕仁坐不住了,7月7日,他召見鈴木首相,督促加快關於居間調停的談判,並建議明確提出懇請調停或者派遣特使帶上天皇的親筆信赴蘇。

    日本此時已獲悉美、英、蘇三國首腦即將在波茨坦舉行會談,磋商結束對日戰爭及重建戰後世界秩序等問題。為了搶占先機,7月12日深夜,東鄉外相發出緊急電報,指令佐藤大使向蘇聯交涉,請求為特使近衛文?及其隨員赴蘇提供便利,並轉達天皇關於結束戰爭的意圖。

    佐藤大使接到外務省電報後,立即要求會見莫洛托夫。但是,莫洛托夫以赴波茨坦行期倉促為由,拒絕接見。

波茨坦會議促日本投降

    1945年6月18日,新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召開內閣會議,討論降伏日本的辦法。大多數人同意馬歇爾將軍的意見,在11月發動在日本南部九州登陸的“奧林匹亞”戰役。但是,陸軍部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提出,杜魯門應該以總統名義致函日本天皇或鈴木政府,一方麵允許日本在立憲的基礎上保留天皇,另一方麵威脅說,如果再不投降,那麽美國隻好使用新式武器———原子彈。

    7月16日5時30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成功爆炸。負責製造原子彈工程(即“曼哈頓計劃”)的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和他的副手托馬斯·法雷爾觀看了爆炸情況。史無前例的巨大爆炸令法雷爾十分震驚,他不禁喊道:“戰爭結束了!”格羅夫斯答道:“隻要在日本扔它一兩顆,戰爭就結束了。”

    7月17日,美、蘇、英三國領導人杜魯門、斯大林和丘吉爾在德國波茨坦開會。

    18日下午,斯大林將裕仁要求把近衛公爵當作和平使者加以接待的電報讓杜魯門過目。由於美國早已能夠破譯日本外務省與莫斯科大使館的來往電文,杜魯門對上述電報了如指掌。為了掩飾這一點,他請斯大林自行決定如何處置。

    就這樣,留守莫斯科的洛佐夫斯基,在讓佐藤大使坐等5天之後,於18日深夜交給他一封密函,轉達了斯大林的意見,聲稱由於天皇的建議含糊不清,近衛的使命也不明確,蘇聯政府無法作出任何確定答複。

    蘇聯政府的回答令日本政府亂了方寸。經過幾日研究後,東鄉外相於21日夜間不得不讓佐藤轉告蘇聯,日本打算結束戰爭的真實意圖:近衛特使的使命,是奉天皇意旨,請求蘇聯政府盡力斡旋和平,以結束戰爭,麵陳有關這一問題的具體意圖,同時商談關於建立包括戰時及戰後作為帝國外交基礎的日蘇合作關係事宜。

    盡管日本人一再懇求,蘇聯卻再也沒有作出任何答複。同一天,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向杜魯門宣讀了一份原子彈爆炸目擊者的報告,詳盡地描述了發生在阿拉莫戈多的可怕情景。杜魯門聽後精神振奮,覺得這是上帝對美國的垂青。得知消息的丘吉爾也認為,原子彈是憤怒的基督再臨人間。24日,得意洋洋的杜魯門在當天會議結束時,假裝漫不經心地向斯大林說了一句,美國如今“具有一種破壞力異乎尋常的新式武器”。斯大林立刻明白杜魯門所說的是什麽,但他表麵上很冷靜地回答說,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希望美國人“好好用它對付日本人”。

    隨著投放原子彈的準備一切就緒,剩下的就是要向日本發出最後警告了。7月26日,杜魯門下令由華盛頓的戰略情報局公開向日本播發公告。由於蘇聯尚未對日宣戰,便由美國征求中國政府同意後,以中、美、英三國政府的名義發布,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厄運來臨前的掙紮7月27日上午6時,東京的“海外放送受信局”收聽到了《波茨坦公告》。東鄉在研究公告內容後,得出兩點看法:從蘇聯未參加公告的簽署來看,似乎蘇聯仍維持對日本法律上的中立;同盟國已放棄以前絕對無條件投降的主張,而是提出了同日本建立和平的八項特殊條件。基於以上判斷,東鄉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為給今後的和平談判留下後路,對《波茨坦公告》不予拒絕是必要的;第二,應等蘇聯對派遣近衛特使一事作出最後答複後,再決定日本的態度。

    在下午的內閣會議上,對是否在日本國內發表《波茨坦公告》,爭論相當激烈,最後決定予以發表,但其中可能挫傷國民戰鬥意誌的詞句(如允許軍隊解甲歸田和無意奴役日本民族等條款),暫時不予發表;同時,政府堅決不發表任何意見;各報刊登時應低調處理,用小號字體印刷。

    第二天清晨,各報遵照內閣方針發表了有關消息,沒有刊載社論。但《每日新聞》用大字標題宣稱三國公告是“可笑的事件”;《朝日新聞》則表示《波茨坦公告》“並不是件了不起的大事,隻能加強我國政府不屈不撓地將戰爭進行到底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心”。

    此時的日本統治集團並沒有意識到大難臨頭,他們估計,最壞的情況不過是盟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會更加激烈,直至最後登陸而已。況且,他們對爭取蘇聯調停抱有希望。

    日本政府把希望都寄托在斯大林回到莫斯科後會作出有利的答複。東鄉不斷地催促佐藤大使,請他再作努力,無論如何使蘇聯對派特使一事產生熱情,並說:“就目前這件事而言,一日之差可能導致千年悔恨,請你即與莫洛托夫進行一次會談。”

    就在日本政府迫不及待地請求蘇聯人為其說話的時候,美國為投放原子彈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已接近尾聲了。

原子彈剛響蘇聯就出兵

    當美國確知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後,立即啟動了原子彈轟炸計劃。8月8日廣島時間8時15分17秒,美國將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投向了廣島。

    原子彈對日本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使斯大林意識到,一旦蔣介石認清了形勢,必然會作出對蘇朕不利的決定——拒絕讓蘇聯出兵。同時,美國方麵由於原子彈的威力,對以前答應蘇聯出兵的做法有些後悔。於是,斯大林於8月8日正式對日宣戰,同時參加《波茨坦公告》。

    在莫斯科,一直避而不見日本人的莫洛托夫突然召見佐藤大使。佐藤還來不及用俄語向這位外交人民委員致意,莫洛托夫把手一揮,然後就向他宣讀了蘇聯對日本的宣戰書。宣戰書的結尾處說:“自明日,即8月9日起,蘇聯將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兩個小時後,蘇聯遠東紅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一聲令下,160萬大軍兵分三路向“滿洲國”發動全麵進攻。這些軍隊大部分是蘇聯用幾個月的時間從西部戰場調集過來的,蘇聯事實上早已做好了對日作戰的準備。不到一周,在中國抗日軍民和蘇聯紅軍的打擊下,日本關東軍主力全線崩潰。日本法西斯的末日終於來臨。(劉作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