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國防大學教授:印度全方位調整軍事戰略(組圖)

(2008-11-13 07:54:44) 下一個

國防大學教授:印度全方位調整軍事戰略
2008年  來源:解放軍報

 

    在“紅旗-2008”多國軍演中,印軍的蘇-30戰鬥機與英軍的“台風”和“狂風”戰鬥機編隊飛行。

印度"烈火-3"導彈發射。

    印度是南亞地區大國,也是歐亞大陸一支重要的地緣戰略力量。長期以來,印度把“立足南亞、控製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視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並以此作為製定和調整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及地區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印度實施了全方位的軍事戰略調整。

    更新軍事戰略理論突出強調積極主動

    冷戰結束後,國際體係發生重大變化,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各國角力的主要方式。隨著實力不斷增強,印度在確保南亞次大陸戰略優勢的同時,積極向亞太地區拓展勢力,試圖從南亞大國逐步走向亞太大國,努力成為歐亞大陸新的政治棋盤上“主要的和積極的地緣戰略棋手”。

    進入21世紀,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將過去被動防禦的“拒止威懾”戰略調整為“懲戒威懾”戰略,提出對敵實施“先發製人”的軍事打擊,強調打贏核威懾條件下的有限戰爭,明確將作戰範圍由周邊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與以往相比,這一戰略更強調軍事行動的進攻性、主動性和先發性。為配合新戰略的實施,印軍提出所謂“冷啟動”作戰理論,即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軍隊的動員、集結和部署,並在第一時間率先對敵發動攻擊。2007年印軍製定頒布了第一部聯合作戰理論,並據此擬製新的陸海空軍作戰條令,突出強調區域外行動,強化軍隊以信息優勢和精確打擊為核心的聯合作戰能力。

    近年來,基於對安全環境和威脅的新判斷,印度軍事戰略的關注重點已由陸地為主向陸海並重轉變——在印巴邊境繼續部署優勢兵力,保持對巴基斯坦的強大威懾;積極向中亞、西亞地區滲透軍事力量,力爭在大國角逐中搶得一席之地;提出“東方海洋戰略”,致力於建設一支既能控製印度洋又能遠征太平洋的“藍水海軍”;打破“本土防衛”傳統,擴大前沿軍事存在,加強軍事打擊恐怖主義、維護海外利益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力度。國際評論認為,這些變化表明印度正努力向世界更遠的地方伸出軍事觸角。

強化戰略威懾能力加快發展空間技術

    在印度看來,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信心是成為地區性大國的現實基礎,而提升戰略核威懾能力和發展尖端空間技術不僅是增強實力和信心的重要步驟,更是一條捷徑。因此,核戰略和太空戰略成為印度大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8年,印度成為世界上第6個公開的有核國家。此後,印度實行“最低限度的核戰略”,不斷加強核力量建設。2003年,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準建立核戰略司令部,標誌著印度“有核大國”地位完全確立。為實現在21世紀初期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威懾係統的目標,印度除耗費巨資租借購買核動力潛艇、航空母艦等先進武器外,還一直加緊導彈研製工作,先後成功試射射程700-3500千米、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係列中程導彈,以及“布拉莫斯”地地超音速巡航導彈。2007年4月,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表明其基本掌握導彈分導技術。目前,印軍裝備的導彈射程已能夠覆蓋東南亞、中東地區,其戰略核力量已具備一定威懾力。

    為提高防核襲擊和生存能力,印度全力支持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並從以色列、俄羅斯購進反導係統,構建多層反導攔截體係。據稱,印度還準備在新德裏及其附近地區修建兩座核防護地堡,以確保國家核力量指揮機構的安全。同時,印度還著手構築導彈預警衛星網,以便全天候監視印巴邊境的兵力部署以及導彈發射情況。印度主管導彈研發項目的科學家公開宣稱,印軍將在2010-2011年間同時擁有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導彈防禦係統三種能力。

    在空間技術領域,印度也不甘人後。為盡快成為太空強國,印度在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70項太空發展項目,較上一個五年計劃增加44項。2008年10月,首顆探月衛星“月船1號”發射成功,標誌著印度成為繼俄、美、日、中之後世界上第5個掌握探月技術的國家。印度還計劃於2014年進行載人太空探測,2020年實現載人月球探測。印度媒體評價說,印度已經“自信地成為主要太空強國”。

    印度國內有輿論認為,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航天技術有促進軍事工業發展之意。原印度海軍準將烏代·巴斯卡更直言不諱:“像探月火箭這樣,任何可承擔巨大有效負載、精確並長距離發射的能力,都可以應用在洲際導彈技術中。”

提高整體作戰水平重點加強海空力量

    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新趨勢,印度逐步把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作為軍隊建設的主攻方向。早在2000年,印度就製定出陸海空三軍20年遠景規劃,計劃投入數百億美元提高軍隊現代化水平。目前,印度軍事實力已有很大提高,被一些評估機構稱為世界第四大軍事力量。

    通過引進、研製和仿製等多種方式,提高軍隊高技術裝備比例。印度近年來不斷加大國防領域的投入,國防開支逐年攀升,其中軍備采購費上漲尤為顯著。1997-2004年間,印度一直占據世界武器進口第一大國的位置,約占同期全球武器采購支出的10%。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印度2007-2008財年的國防預算約為218億美元,占當年國家財政預算總額的14.1%,比上一財年增長7%。2008年2月印度國際防務展期間,為填補武器庫存在的“軟肋”,印度陸海空三軍展開數額驚人的采購招標。目前擁有19艘潛艇的印度海軍,在已訂購法國6艘蠍子級潛艇的基礎上,又增購6艘新型潛艇,計劃建立印度洋上最強大的“水下獵殺軍團”;空軍則提出采購126架多功能輕型戰機的招標計劃,總計約100億美元;而陸軍則考慮與他國合作生產下一代坦克,並為實現“4000輛坦克軍團”的建設目標而努力。與此同時,印度自行研發生產武器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目前已初步建成研究水平較高的國防科研和加工製造體係。

    依據現代戰爭特點和軍事任務需要,加快軍隊結構調整與轉型。近年來印軍重點突出海空軍建設,同時強化快反部隊,擴建和組建特種部隊,試驗數字化部隊。從2005年起,印度海軍的新型潛艇、隱形軍艦和遠程偵察機陸續服役,以“核武加航母”為特征的戰略“雙箭頭”初顯雛形。按照“海軍戰略構想”,到2015年前後,印度海軍將形成一支以3艘航母為核心,145艘遠洋艦艇相配套,核常兼備、水麵與水下能力兼具,勝任印度洋及以外海域作戰任務的力量。印度空軍則以提高戰略預警、遠程戰略攻防和投送能力、逐步向航空航天部隊轉型為發展目標。目前,印度已與多國簽署購進空中加油機、教練機、空中預警係統、防空導彈和“幻影”新型戰機等先進武器裝備的協議。印軍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將作戰部隊按同型兵器集中編組,使之具備多種作戰能力;大力發展遠程作戰飛機,使空軍成為強大高效的戰略力量;發展激光武器和反衛星武器係統,提升太空作戰能力。印度陸軍也逐漸向戰略打擊部隊轉型,根據克什米爾地區作戰和國內維穩的任務需要,印軍專門製定了組建新型特種部隊、打造新型快反部隊和數字化部隊的計劃,重點發展立體進攻、遠程打擊和快速反應能力。

擴大軍事交流合作拓寬戰略回旋空間

    進入21世紀,開展積極務實的軍事外交成為印度軍事戰略調整的重點。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抓住全球力量格局和軍事鬥爭形勢的轉變之機,積極加強同世界各國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編織戰略製衡關係網,營造有利的安全環境。蘇聯解體後,印度原來所依賴的戰略基礎不複存在。為此,印度一邊繼續鞏固同“傳統盟友”俄羅斯的軍事關係,一邊以“天然盟友”的身份加強同美國的聯係。印度還積極響應日本“共同平衡亞洲力量格局”的戰略意圖,2008年簽署《印日安保共同宣言》,從製度和法律層麵為兩國軍事合作關係的持續深化提供了保障。此外,印度還主動緩和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係,並通過技術合作、安全對話、聯合軍演等方式加強同歐盟、中國以及東盟國家的交流,建立安全合作新機製。

    加強軍事技術交流合作,促進本國軍事力量建設。近年來,印度利用美、俄、法等國的軍售競爭,全方位地開展了對外軍貿和技術轉讓合作,加速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和來源多元化。目前,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關係已遠遠超越軍品買賣的範疇,在信息、航天、核能、航空等高端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都取得明顯進展。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聯手俄羅斯,加緊研製“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近日,美國宣布首次向印度出售總價值超過1.7億美元的24枚“魚叉Ⅱ”反艦導彈,標誌著印美軍事外交也取得新突破。此外,法國、以色列等先進武器出口國都與印度保持著密切的軍貿關係。

    積極參與國際軍事行動,樹立地區大國形象。參與國際聯合軍演是各國開展軍事外交、提升國際影響的重要平台,目前印度與美、法、新加坡等國的聯合軍演已經機製化,與俄羅斯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也已恢複。同時,印度還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聯合反恐行動,尤其重視加強同美國、以色列及東盟國家的反恐協作。經過努力,印度逐漸擺脫了因核武器風波而造成的國際孤立和外交被動局麵,國際影響逐漸提升,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戰略回旋空間。(唐永勝/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印潛艇一半要淘汰 全球招標購買又連遭拖延
2008年  來源: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
 

印度已向俄租借了1艘“阿庫拉”核潛艇 圖片來源:環球網

    日前,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公開說,印度海軍潛艇有超過一半已經非常老舊,且相當一部分潛艇早已超過最大服役期。如果2012年不更換,將是一堆廢銅爛鐵。

    一半以上即將退役

    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是在一份有關2006至2007年度調查報告中指出,目前印度潛艇的現狀,會對印度海軍的備戰能力構成嚴重打擊。

    據這份報告顯示,現行印度海軍潛艇中,有63%已經接近退役年限,且可使用壽命僅剩下1/4。此外,由於長期過度利用且不按常規維修,也造成潛艇執行巡邏、操演和特別任務時問題百出。

    據美國《防務新聞》援引印度海軍人士的消息稱,印度軍隊在前蘇聯時代采購的所有140艘戰艦中,目前已有20%因得不到基本維護無法執行作戰任務。此外,印海軍艦隊的艦載導彈係統,以及95%俄製戰艦和潛艇上的聲呐定位係統等設備也麵臨年久失修的狀況。

    目前,印度現有16艘潛艇,包括10艘俄製“基洛”級潛艇、4艘德國HDW廠製209型潛艇和2艘老舊的“狐步”級潛艇。其中,半數將在2010年後陸續退役,35%蘇製潛艇沒法使用。如果最新的潛艇進度無法按時完成,到2012年第一艘潛艇不能出廠,印度海軍實力將受影響。

    全球招標買潛艇

    為解決當前困境,印度海軍目前已向法國采購6艘“鮋魚”級潛艇項目。首艘潛艇將於2012年完工,其餘5艘將以每年1艘的進度生產。

    據報道,該項目總共花費約38.5億美元。由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設計,艦長67米,主要用於攻擊和攔截。有關資料顯示,這6艘潛艇將全部采用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AIP),具有優異的隱身與對陸攻擊性能,與此前的6艘“鮋魚”級潛艇類似。傳統的柴電潛艇相隔幾天就需要浮出水麵來獲取氧氣並更換電池,如果采用了AIP技術,潛艇在水下的航行時間可大大延長。

    同時,印度方麵也在考慮全麵的技術轉化。據悉,印度已經向俄羅斯、法國和德國等多家公司發出請求,接下來還將展開新一輪全球招標,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之前展開。此外,印度也將向俄羅斯租借一艘“阿古拉”核動力潛艇。消息人士指出,到2018年,首批6艘潛艇將全部形成戰鬥力。不過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常規動力潛艇仍將充當印潛艇部隊的主力。

    接連碰上項目拖延

    為了給武器裝備進行現代化改裝,自2004年起,印度已經花費或者承諾劃撥幾十億美元,用於一直持續到2010年的改裝工程。可是近來卻接連碰上大項目被拖延事件。據《亞洲周刊》報道,根據印度與俄羅斯2004年簽署的一項協議,2007年在俄羅斯謝夫馬什船廠翻修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原本會在2008年8月加入印度海軍艦隊,並改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但如今已無法按期交貨,可能還需兩年才能完工。

    與此同時,原本計劃在2012年服役的一艘排水量37500噸的航母,也因種種原因要等到2015年才能完成。自從印度第一艘航母“維克蘭特”號於1997年退役後,印度海軍就隻剩下“維拉特”號一艘航母。目前,“維拉特”號正在老化,是世界上現役“最老的”航母,已服役50年。

    此外,印海軍在裝備采購和維護方麵的不均衡投入,也導致了其海軍武器裝備過分依賴進口,且相當一部分是從前蘇聯購進的陳舊裝備。為了扭轉這種局麵,印度開始在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等國尋找供應商。因此,過分強調規模和新戰艦的配備速度,已使印度海軍在後勤保障方麵顯得力不從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