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宋曉軍:現在關注中國大飛機才是正事

(2008-10-24 12:15:50) 下一個


發表於 2008-10-15 16:53:27

前天在鳳凰衛視做關於美國對台軍售案的節目時,主持人問我怎麽看中國用2000億美元替美國救市換取美國取消對台軍售的事情,我說這是典型的敲詐,如果哪天美國要以向台灣出售核潛艇要價,中國是不是把所有外匯存款都用來購買美國債券呢?中國人現在有誰會同意,用每年切斷4萬農民工根手指頭的血汗錢去為美國救市呢?

第二天,又到CCTV4去做了關於中國大飛機的節目,榮幸的是與高梁老師在一起做這個節目。高粱早在十幾年前,在沒有多少話語平台的、非常困難的環境下,就呼籲中國不應該把“寶”全押在出口低端產品換取少量外匯上去(按照推算20年我們用血汗換回美元隻是跨國公司從掙的不到20%),記得十年前,高梁老師在社科院工業經濟所借了會議室,與當年運10的主要設計人員探討中國應該發展自己的大飛機時,根本沒有大媒體的記者到場,那時候媒體都在為出口導向唱讚歌呢。就像現在,很多經濟學家又開始討論美國金融危機有多大,中國應該怎麽應對等等,人們可能不禁要問:你們早幹什麽呢?

作為經濟學家,高梁在2001年出版的《挺起中國的脊梁——全球化的衝擊與中國戰略產業》一書中,很早就作出了自己的判斷,說實在的,現在我們討論要不要給美國救市,花多少錢救市,還不如認真研究研究怎麽樣讓我們的大飛機早點兒翱翔呢。

下麵是高梁老師在2001年出版的書中的一段話:

我國即將加入WTO,這意味著我們將在貨物流動、資本流動和國內服務市場方麵大幅度降低對本國產業的保護。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變動和調整,將進一步受世界範圍的"比較優勢"力量的影響和衝擊。這將在21世紀內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跨國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大批建立三資企業,對我國產業產生的效果是雙重的--"既擴大了產業市場空間又壓縮了市場空間、既引進了資金和("適用")技術、又阻礙了自己的(先進)產業和技術的發展"。不論在各產業內,還是從宏觀經濟結構的意義上,都是如此。我們可以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全球化對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句話。

    從宏觀上看,我國整體經濟將可能被動"融入"國際經濟。發達國家打著"經濟自由化"的旗號,利用他們的經濟技術實力強權,竭力要我國解除產業保護屏障,把我們的產業結構納入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國際分工體係、鎖定在產業低端環節。本著對國家負責的態度,我們寧可把挑戰和困難的嚴重性考慮得充分一些,準備得更充分一些。

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企業依附於政府、地方部門分割的體製至今沒有實質的變動,造成我國產業大而弱的局麵。在產業規模、技術開發能力、跨國營銷能力方麵,遠非跨國公司的對手。分割細碎的產業麵臨被跨國公司分頭合資並入他們的跨國分工體係的前景,我國50多年建設形成的產業分工體係,麵臨被跨國公司分頭整合的危險。通過產業整合、回應挑戰成為當務之急。

    在跨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競爭日益國際化的形勢下,全麵防禦堅持民族產業是不明智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就要求在關係到全局戰略利益的產業領域,堅持國家控製和扶持。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產業結構的升級,從來就不是單靠市場力量能夠解決的。發達國家(包括最崇尚自由競爭的美國)尚且要依靠產業政策的力量,發展中國家要實現追趕目標,更沒有理由放棄產業政策和國家對戰略產業的支持。片麵信奉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信條,放棄有限產業保護和產業政策的武器,隻能亦步亦趨跟著發達國家走,放棄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長遠戰略目標。

    加入WTO在即,客觀地看,我國一些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骨幹產業,現有的技術基礎、產業組織、技術創新能力、管理體製以及精神狀態等等,還遠遠沒有做好應付國際競爭的準備。這一關係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問題,不可掉以輕心,要振奮精神,埋頭苦幹,奮起直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