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火箭炮

(2008-09-04 13:18:13) 下一個


維基百科

火箭炮是炮兵裝備的火箭彈射裝置。通常為多發聯裝式。主要作為火箭彈的發射點火具,同時為火箭彈提供一定的初始射角和方向。由於火箭彈由自己攜帶的燃料通過發動機產生的推力飛行,該裝置無須考慮像身管式火炮那樣承擔如巨大的後坐力等問題,故該裝置較簡單。並且能以大口徑多發聯裝的方式提高發射速度和火力。主要配用殺傷爆破火箭彈以壓製、殺傷有生目標和其他弱防護目標。由於火箭彈的口徑比較大,發射時彈丸所受的加速度和撞擊力較小,也可以發射特種火箭彈(如掃雷火箭、布雷火箭、照明火箭等)。相比於身管式火炮,火箭炮的火力密集度比較高。缺點是再裝填速度慢、射擊精度不如身管式火炮。但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部分發達國家的軍隊已經裝備了帶有自動再裝填設備的火箭彈運輸/裝填兩用車輛,協同火箭炮一起作戰;同時為火箭彈裝備各種各樣的製導裝置,解決了上述的問題。

早在1621年,當時明朝的武備誌就記載了以黑火藥為能源的火箭彈和其發射裝置百虎齊奔箭和群鷹逐兔箭在明朝軍隊中的使用情況。可以算的上是火箭炮在軍事應用的最早記載。

1939年蘇聯紅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裝備火箭炮的軍隊。型號是BM13,也就是卡秋莎


火箭彈

火箭彈是靠自身攜帶的燃料在火箭發動機燃燒產生的動力推進下投擲彈頭。主要用於壓製、殺傷對方的有生目標或其他設施。通常由戰鬥部、動力推進係統和飛行穩定裝置組成。

12世紀中葉的中國元朝就已經發明了以黑火藥為動力源的火箭。當時的戰鬥部多由可燃燒的物體在發射前點燃後,以縱火的形式殺傷對方。19世紀初,英國人W·康格裏夫研製發射成功了第一枚具有現代軍事用途特征的火箭彈,射程隻有2.5公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真正得到在實戰中應用的是納粹德國的V-1/V-2係列火箭彈。攻擊了遠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倫敦。由於火箭彈的射擊精度比較低,在20世紀40年代末,火箭彈被裝上了製導係統,大大提高了對目標的命中率。從而產生了一種劃時代的新武器—導彈


多管火箭炮

多管火箭炮是一種多發射管無製導的火箭炮,與火箭炮類似,精度及裝填速度低,但可在短時間發射大量爆炸性的火箭以命中大範圍目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