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陰影裏的逐殺:美英情報機構是如何顛覆南斯拉夫的》節選

(2008-08-29 08:55:17) 下一個

連載一:前南斯拉夫是怎樣走向分裂的?


二戰後誕生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腹地,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科索沃原是塞爾維亞內部的自治省。

    上世紀90年代發生的前南斯拉夫內戰與科索沃戰爭,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2008年7月21日,前波黑塞族領導人卡拉季奇以“種族滅絕罪”遭到逮捕,隨後被引渡至海牙受審。他的命運,再度引起人們對錯綜複雜的前南問題的關注。《陰影裏的逐殺:美英情報機構是如何顛覆南斯拉夫的》一書作者,曾長期在巴爾幹半島考察和工作,本書為讀者了解那段曆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1.美國曾反對分裂南斯拉夫

    二戰結束後,南斯拉夫曾經有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那麽,為什麽到上世紀90年代後卻發生解體並爆發了慘烈的內戰呢?傳統的看法是:鐵托總統去世後,沒有誰能夠擁有他作為國家創始人的威望,隨著兩極格局被打破,南斯拉夫內部固有的民族矛盾導致了經濟利益衝突和政治危機,最終將該國推向了“分裂或是統一”的十字路口。

    這種觀點雖有一定道理,卻容易產生危險的假設,即南斯拉夫人一直想互相殘殺。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共同生活,南國內各民族之間早已建立了全麵的聯係,經濟關係密切,混合家庭比比皆是,百姓希望繼續穩定地生活。因此,90年代以後出現的極端仇恨情緒,大多是戰爭和機會主義政治的產物。

    據中國前駐南大使馬敘生回憶,他曾就南斯拉夫的前途問題與美國駐南大使齊默曼有過一次談話。對方明確告訴他,在這個問題上,美中兩國的主張是一致的。其間,齊默曼還接到了一位同事從克羅地亞打來的電話,隻聽他高聲說道:“告訴他們,美國反對肢解南斯拉夫……這不是齊默曼的,而是華盛頓的立場!”由於當時恰好有南斯拉夫記者在場,次日,南主要媒體均以“美國反對分裂南斯拉夫”為題,重點報道了此次談話。

    這似乎代表了美國官方的正式看法。但令人費解的是,中央情報局不久後向白宮提交的一份報告,卻暴露了美國對南政策的矛盾。報告稱:“南斯拉夫將在未來18個月內解體。”起初,國際輿論普遍表示懷疑,然而局勢的發展卻與該預測驚人地一致。有人認為,正是這份報告,令前南地區的民族分裂分子受到鼓舞,加快了他們分裂國家的行動。

  2.薩拉熱窩響起了密集的槍聲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的獨立過程,被曆史學家視為南斯拉夫內戰的縮影。

    因為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錯綜複雜,波黑的三個主體民族對於獨立問題各有各的想法:穆斯林主張建立獨立統一的國家,克族主張成立聯邦製國家,塞族領導人卻希望組成鬆散的邦聯製國家。最終,各方決定於1992年2月29日舉行全民公決,並於3月1日將結果正式公布。

    1992年3月1日是個星期天,波黑首府薩拉熱窩天氣晴朗,但春光裏仍然透著幾分寒冷。與普通的休息日相比,這天的氣氛異常緊張,全副武裝的警察在大街上巡邏,大街小巷裏也築起了大大小小的路障。即便如此,在市中心的一座東正教堂裏,一對塞族新人按期舉行婚禮。參加儀式的親戚朋友很多,人們都在祝福這對新人白頭偕老。隨著婚禮逐漸接近尾聲,新郎挽著新娘,在眾人的目光中緩緩向教堂門口走去。

    突然,一陣急促的槍聲響起,參加婚禮的人們還沒反應過來,就紛紛倒在了血泊中。兩位新人雖然幸免於難,但新郎的父親當場喪生。莊嚴神聖的教堂和熱鬧喜慶的婚禮,瞬間成了血腥的屠場。塞族民眾群情激憤,認定這一慘案是克族和穆斯林蓄意製造的。當天晚上,“波黑塞爾維亞人民危機司令部”成立,號召塞族人“拿起武器為生存而戰”。次日,電台剛剛將“3·1”慘案的消息播出,薩拉熱窩各處就響起了密集的槍聲。

    當時的波黑人口中,穆斯林占據優勢,但需要在塞族和克族之間選擇一方結盟。他們最終選擇了克羅地亞人,除了考慮到其和塞族的傳統仇恨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克族背後有西方的支持。3月3日,穆斯林在克羅地亞人的支持下宣布波黑獨立。4月6日和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承認波黑獨立,為局勢火上澆油。從此,波黑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發生,終於在各自的主體共和國支持下,演變成為舉世震驚的波黑戰爭。

  3.為何隻有塞爾維亞人被妖魔化?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前南內戰的各方顯然都有責任。那麽,為何惟獨塞爾維亞人落得個“幹著納粹黨衛軍勾當”的惡名,連塞爾維亞前總理金吉奇也承認“我們塞爾維亞人的名聲實在太差了”呢?法國電視二台主編莫利諾曾就此事專門采訪過路得芬國際公關公司社長哈爾夫,將後者為分裂分子炮製輿論的內情和盤托出:

    莫利諾:哈爾夫先生,貴社的工作是怎樣進行的?

    哈爾夫:我們靠的是一份名單、一台電腦和一部傳真機。名單上收集了幾百個政治家、人權組織代表和學者的名字,根據問題的性質用計算機挑出合適的人選,隻用幾分鍾就可以通過傳真將問題傳遞出去。隻要哪條回複對我們有利,我們就立刻采取行動使其成為大眾輿論。我們很清楚,先入為主的意見才算數,別人的任何辯解都起不了作用。

    莫利諾:你對哪項工作最感到驕傲?

    哈爾夫:我們成功地讓猶太人站到了我們這邊。就在1992年8月2日和5日,紐約的《新聞日報》恰好把塞爾維亞人設立“集中營”的消息捅了出來。我們抓住機會,一下就把猶太人反誹謗同盟、美國猶太人委員會和美國猶太人協會爭取了過來。

    我們建議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同時在聯合國大門前發動抗議。不過舉手之勞,就讓大眾輿論把塞爾維亞人置於納粹分子的地位。其實你知道,南斯拉夫問題極為複雜,許多美國人甚至會問“波斯尼亞究竟位於非洲哪一帶?”而一瞬之間,我們就編出了一個“好人、壞人”的簡單故事。

    莫利諾:可你們那時還根本提不出任何可靠的證據,惟一的來源就是《新聞日報》所登的那篇文章……

    哈爾夫:我們的任務不在於審查消息的真實性,而在於把對我們有利的消息盡快傳播出去。我們並沒有強調塞爾維亞人設立了集中營,而是廣為宣傳《新聞日報》所強調的事件。

    莫利諾:但你不認為你們負有很大的責任嗎?

    哈爾夫:人家付錢給我們,不是要我們宣揚道德學說,即使是負有責任,我們也十分坦然。如果你想證明塞爾維亞人才是犧牲者,那就不妨試試,你的處境肯定是非常孤立的。

    到了1995年後,公關公司們已經可以更加輕裝上陣——對他們而言,這樁生意不僅具有商業利益,而且有了政治利益;它們的雇主不僅是波黑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政府,又有了華盛頓的強大後盾。

    這年8月28日上午11時左右,又一場悲劇在薩拉熱窩市中心上演。一發迫擊炮彈在人群中爆炸,頃刻間炸死平民37人,傷80餘人。維和部隊當天並未公布調查結論,次日卻宣布此案乃塞族所為。受穆斯林雇傭的公關公司迅速行動,搶在第一時間將“塞族再當屠夫”的印象傳遞給公眾。此時,美國政府新的幹預政策已經確定,正苦於沒有消滅塞族重型武裝的借口;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遂人願。

    8月30日淩晨,北約空軍的數十架戰機對薩拉熱窩附近的塞軍陣地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波黑儼然成了高新技術武器的試驗場。到9月中旬,空襲已嚴重摧毀了塞族的軍事實力,使其討價還價的本錢喪失殆盡。

    4.華盛頓玩起了“高科技訛詐”

    1995年11月1日,在美國的強力介入下,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被請到了俄亥俄州的代頓空軍基地,就波黑和平協議進行最後的談判。

    為了打破僵局,美國人又祭起了高科技法寶,用塞族曾領略過的手段展開訛詐。他們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在計算機網絡上開辟了一個虛擬戰場,然後把波黑戰爭中的三方代表請到了屏幕前。

    這套作戰模擬程序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顯示出的地形地貌特征幾乎與真實環境一模一樣。美方不斷將談判進展情況轉換成直觀的立體地圖,供各方代表查詢。尤其是領土劃分方案,通過計算機模擬顯示,各種人文和資源情況一目了然。同時,係統還將三方的所有兵力、控製的要點、作戰的手段、可能達成的目的、可能遭受的損失都作了演示。

    伊澤特貝戈維奇提出,戈拉日代——薩拉熱窩走廊的寬度必須擴大到5英裏。但米洛舍維奇置之不理,始終堅持2英裏不鬆口。在雙方僵持不下時,美方讓米洛舍維奇戴上頭盔,在虛擬環境中“實地遨遊”了一番,這給米氏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最終同意將走廊寬度擴大到5英裏。

    在這種大棒加胡蘿卜的說服下,經過3周的“拉鋸戰”,三方終於達成了結束波黑內戰並實現全麵和平的協議草案。同年12月14日,在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伊澤特貝戈維奇、米洛舍維奇、圖季曼以及美、英、法、德、俄等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代頓和平協議》。至此,燃燒了近4年的前南內戰之火終告熄滅……




連載二:麵對西方威脅 南聯盟最終選擇了反抗


二戰後誕生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科索沃原本是塞爾維亞內部的自治省。上世紀末發生的科索沃戰爭,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

    《陰影裏的逐殺:美英情報機構是如何顛覆南斯拉夫的》一書作者,曾長期在前南地區工作,與參戰各方都有過廣泛接觸。這本著作通過一係列鮮為人知的事件內幕,全方位再現了科索沃危機如何逐步升級,並最終發展為地區性戰爭的經過。

    1.“拉察克慘案”成為戰爭導火線

    1999年1月15日,華盛頓下了一場暴風雪。美國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頂著嚴寒準時來到白宮,進入了設在地下室的要情分析室,“科索沃戰略小組”的其他成員已經在這裏等候。

    在當天的會議上,奧爾布賴特堅持主張對南聯盟實施轟炸,但沒能說服其他人,隻得怒氣衝衝地回到自己在國務院的辦公室。誰都沒有想到,就在她盯著窗外飛揚的雪花出神的時候,在遙遠的科索沃發生了“拉察克慘案”——54名阿族人被殺,其中包括兒童。

    事實上,1999年開始後僅半個月的時間裏,以“科索沃解放軍”為首的阿族武裝對塞族軍警及平民發動了80餘次襲擊。為反擊“科解”的冬季攻勢,塞爾維亞內務部派出的特種部隊加緊了清剿行動,所謂的“拉察克慘案”就是在這期間爆發的。關於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許多不同的說法。

    事件發生的次日,歐洲安全組織“科索沃觀察團”團長威廉·沃克爾拋開法官及南方官員,隻召集了一部分西方和阿族記者,前往拉察克村視察。他說,在當地發現的54具屍體中,隻有9人身穿“科索沃解放軍”製服,其餘都是無辜的阿族平民。這位美國前情報官員公開表示:“為這一殘忍的屠殺行為感到無比震驚。”

    沃克爾的表態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貝爾格萊德當局對他的擅自行動異常憤怒,指責他在未經法醫和警察驗證現場的情況下武斷地下結論,“既冒充法官,又扮演陪審團的角色”。南政府據此要求歐安組織將沃爾克解職,並限其48小時內離開南聯盟。

北約歐洲盟軍司令克拉克

    2.西方國家決定訴諸武力

    4天後,北約歐洲盟軍司令克拉克將軍飛抵貝爾格萊德,秘密會見南方最高領導人米洛舍維奇。米氏同往常一樣接待了這位“來者不善”的稀客,他和平時一樣坐在自己那把厚重的扶手椅上,對方的座位則矮一些,兩人之間的距離有一張咖啡桌那麽遠。

    這次,克拉克帶來的是一組有關“拉察克事件”的照片,他將這些血淋淋的照片甩在咖啡桌上,告訴米洛舍維奇,自己是帶著北約理事會的“決定性口信”而來的。這位將軍明確表示,南方必須撤回部署在科索沃的“超量的武裝警察部隊”,以確保“公正和獨立的調查得以進行”。這種頤指氣使的態度讓不喜歡受人威脅的米洛舍維奇火冒三丈,他憤怒地聲稱“拉察克事件”隻是一出鬧劇,還痛罵克拉克是“戰爭罪犯”。

    這番激烈的言論一下子捅了馬蜂窩。西方國家紛紛發難,稱塞爾維亞軍警的行動“嚴重破壞了聯合國安理會1199號決議”(注:安理會1199號決議是在西方國家主導下,於1998年9月23日通過的。它要求南聯盟立刻從科索沃撤軍,稱必要時可采取進一步行動,以恢複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投了棄權票)。美國國務院表示,如果南政府不能滿足北約的要求,西方將訴諸武力,“因為這是他們惟一能聽懂的語言”。緊接著,北約理事會也宣布,將何時動武的權限授予北約秘書長索拉納。

    問題在於,“拉察克慘案”的實情究竟是怎樣的?諷刺的是,就在1999年1月22日,歐安組織輪值主席,挪威外交大臣沃勒貝克發表聲明指出,該組織駐科索沃觀察團團長沃克爾,是在“感情衝動下”宣稱塞爾維亞軍警“屠殺阿族平民”的。隨後,沃克爾本人也在記者會上承認,“自己當時確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事實上,就在此前的19日,南專家小組已在法院鑒定人、外國觀察員和病理學家的參與下,就此案作出正式結論:受害者並非是被折磨、摧殘而死的——“全部的真相就是,並不是沃克爾所說的那樣”。

米洛舍維奇

    3.南聯盟最終選擇了反抗

    但一切已無可挽回,無論真相如何,“拉察克事件”最終改變了一切。以此為突破口,奧爾布賴特等主戰派終於在白宮的辯論中占了上風,經由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希望逐漸破滅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也集中到最後的途徑——戰爭上麵。國防部、外交部、情報部門和軍方突然變得繁忙起來,大家的頭腦中隻剩一個想法:看上去就快開戰了,趕緊著手準備吧!特種部隊進入南聯盟,情報人員拿出了大量地圖和照片,計算投放炸彈的地點……各國政府已下定決心,既然選擇動武,就要不達目的不罷休。

    麵對空前的軍事壓力,南聯盟方麵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資料顯示,至少從1998年1月開始,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進攻,南軍一直在進行部隊換防、維修、更新裝備等活動。可以說,南軍的計劃是在清剿“科索沃解放軍”的過程中鍛煉部隊,為迎接北約可能的打擊做準備。盡管不是非常必要,米洛舍維奇仍然堅持利用一部分最好的裝備對“科解”開戰,直到轟炸開始的前幾天才將它們轉移。

    當然,包括許多軍方高官在內的南聯盟要員,對戰與不戰也有不同看法。轟炸前一周,親西方的B92“獨立廣播電台”記者曾經在貝爾格萊德市中心遇到兩位軍方情報官員。記者暗示他們將輸掉這場戰爭,應當通過談判來尋求問題的解決。對方回答:“我們也建議這樣做,但遭到最高領導人的拒絕。現在我們能做的,隻有盡最大可能去保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無論如何,在北約的最後通牒下,南聯盟最終選擇了抵抗。有人評論說,這也許是源於塞爾維亞的民族性格。這種民族性格根植於曆史上的戰鬥精神和反抗傳統——從先祖反抗土耳其人統治時的不屈不撓,到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保衛歐洲文明”而英勇犧牲。

    在當時的南聯盟,充滿英雄主義的格言讓塞爾維亞民眾熱血沸騰:“與其苟且偷生,不如戰死沙場;與其向敵人低頭,不如死在對手的劍下。最終,我們將在天堂裏得到永生。”用米洛舍維奇自己的話講:“塞爾維亞的民族精神是什麽?就是喜歡自己當家作主!”從道義上講,他的決心無可厚非。然而,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這種片麵追求尊嚴而不考慮自身實力的做法,必將為“巴爾幹最有個性的民族”招來更大的悲劇。

南聯盟總參謀長帕夫科維奇

    4.“我代表那些將要轟炸你的人”

    1999年3月24日上午,南軍總參謀長帕夫科維奇將軍神情焦慮,南聯盟打入北約內部的間諜已經發來密電,稱北約當天晚間將展開聯合打擊行動。因此,帕夫科維奇用過早餐便動身前往營地視察部隊。作為駐守科索沃的最高指揮官,他必須保證戰前的一切準備就緒。

    貝爾格萊德一直為這一刻的到來做著準備,相關的防禦計劃早已製訂,並進行了多次演習。為避開對手的鋒芒,南軍最好的裝備早就轉移進安全的地下隧道中,從飛機、雷達到計算機都深深藏匿在地麵以下。

    據說,這些工事完全可以承受中等強度的核打擊,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對它們的建造質量印象深刻,甚至專門請人如法炮製了幾處,稱其為“我的南斯拉夫地堡”。

    帕夫科維奇知道,南聯盟軍隊的戰備水準已相當高了,可是他依然很憂慮。實際上,直到開戰時刻,貝爾格萊德甚至西方國家都沒有一個人能說清這場戰爭會打多久。不過,帕夫科維奇將軍和他的最高指揮部,已經掌握了北約空中打擊的完整目標清單——幾個月前,一名同情南聯盟的法國軍官將它泄露給了南聯盟的駐外情報人員。

    就在這時,帕夫科維奇的手機響了,電話是從布魯塞爾打來的。電話另一頭是一位英國情報官員:“是帕夫科維奇將軍嗎?”“你是誰?”“我代表的是那些將要轟炸你的人,即使到現在,你還是有能力阻止將要發生的事情!如果你今天將軍隊撤離科索沃,我們可以停止轟炸……”然而這根本無法誘使帕夫科維奇改變心意。他是職業軍人,如果無視政府的命令而擅自將部隊撤離,無疑是嚴重的叛國行為。將軍很快就摁下了“結束通話”鍵,把手機放回口袋中繼續視察部隊。

    當時不少人堅持認為,南斯拉夫是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殊不知,在強大的北約眼中,它已經成為一處隨時可以割除的“膿包”,北約會不惜一切代價將南聯盟徹底擊垮。 (韓顯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