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中國大陸武裝力量官方數據,及中國軍隊十次大裁軍回顧和總結

(2008-08-26 13:52:12) 下一個
         
        據香港《東方日報》3月3日的專欄指出,2007年12月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軍事年鑒2007》,首次披露了中國大陸武裝力量的數目:解放軍陸軍機動作戰兵力有18個集團軍,而武警部隊的總員額是66萬,預備役部隊一共有幾十個師,而航空兵的師一般下轄3個團,各類航空兵團由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運輸航空兵組成,編製的戰機通常有40~60架。中國官方出版的這部權威性的軍事報告,首度公布了部分解放軍數據,引起海外關注。

        這部中國大陸的軍事年鑒,也對俄羅斯的軍力有所記錄,俄羅斯的陸軍部隊一共有39師,大約40萬人,分屬而六大軍區,一個戰地集群,其中在俄羅斯臨近中國的遠東軍區和西伯利亞軍區一共有21個師,42個旅。這些數據顯示俄羅斯仍然重視遠東地區的軍力部署,相較之與強鄰,中國兵力的“負增長”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簡氏防務撰文指出,盡管經過2006年的大裁軍後,解放軍陸軍兵力已由160萬下降到140萬,裁軍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司令部和後勤部門上,其中包括150個軍級單位。解放軍地麵部隊的作戰結構也經曆了大幅度調整,集團軍數量由21個下降到18個,師級單位也由40個減少到37個(包括25個步兵師和12個裝甲兵/炮兵師),但是解放軍卻在著力打造一支能打贏現代化戰爭的軍隊——解放軍地麵部隊已由地區防衛向跨地區機動作戰的方向轉變,著力提升空地一體化作戰、遠程機動作戰、快速打擊和特種作戰的能力;中國空軍加快了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提高空中打擊、防空反導、預警偵察和戰略投送能力;海軍的發展著眼於逐步增大近海作戰的防禦縱深,提高海上綜合作戰能力和核反擊能力。在此背景下全力打造“海域禁入”的能力;第二炮兵則堅持自衛反擊和有限發展的原則,著眼於建設一支滿足國家安全需要的精幹有效的核力量,確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戰略威懾作用。 

        據外網消息,2006年中國國防白皮書首次披露了中國2005年底前完成裁軍20萬的細節,其中至少150將軍離職,17萬名軍官退出現役,其中文藝體育兵是裁軍重點,精簡之後,各大軍區隻留一個文工團。陸軍裁軍人數十萬人以上,此次裁軍唯一沒有受影響的是空降兵,而且還會把裁撤的兩個集團軍重新合並組建為兩個新的空降師,成立第十六空降軍,令未來中國空降軍總兵力突破六萬人。




  據《中國青年報》的文章說,經過十次大裁軍,中國軍隊走的是一條從小米加步槍邁向信息化的發展道路。到1958年底,解放軍全軍總人數與新中國建立時相比,精簡了61%。四次大裁軍期間,解放軍軍先後成立了10個軍兵種領導機關。

  文章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曆次大裁軍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第一到第四次大裁軍———減少步兵發展軍兵種部隊

  1950年5月,解放軍進行了第一次大裁軍。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解放軍總兵員550萬,“小米加步槍”的步兵是解放軍的主體,空軍、海軍和陸軍特種兵幾乎是空白。

  為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中央軍委決定壓縮人民解放軍的總規模,進行整編,縮減陸軍(主要是步兵)數額,加強和建立空軍、海軍兩大軍種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鐵道兵等兵種部隊。

  1950年5月,經中央軍委批準,確定分期分批複員和轉業百萬餘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到1950年底,陸軍部隊數量有了較大壓縮,全軍精簡17.1%,而軍兵種機關及部隊則有了較大發展。

  後因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精簡工作停止,根據戰爭需要又進行了擴軍。到1951年10月,軍隊總人數增加到627萬,是解放軍曆史上兵力最多的時期。

  1952年1月,解放軍進行第二次大裁軍,總部和各機關以及國防軍步兵部隊人數減少,軍兵種部隊和院校人數擴大,其中還有95萬地方部隊改編為公安部隊,全軍總定額保持在300萬人左右。

  1953年8月,解放軍進行第三次大裁軍,全軍總兵力精簡23.3%,其中陸軍部隊精簡比例最大。

  1957年1月,解放軍進行第四次大裁軍,到1958年底,全軍成建製地集體轉業或移交地方的有1個軍部、46個師、30餘所院校。精簡最多的還是步兵部隊,全軍總人數與新中國建立時相比,精簡了61%。

  在前四次大裁軍期間,解放軍先後成立了10個軍兵種領導機關,分別是: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通信兵部、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公安軍司令部、防空軍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鐵道兵司令部、防化兵部,使我軍軍兵種部隊得到了飛速發展。

  1957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防空軍司令部,與空軍合並,建立我軍空防一體的防空體係。

  這次裁軍使得機關與部隊的比例、幹部與戰士的比例趨於合理,臃腫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第五次大裁軍———解決比例失調和臃腫問題

  1975年底,解放軍進行了第五次大裁軍。“文革”期間,部隊組織編製混亂,比例失調,機構臃腫,幹部嚴重超編。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軍委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集中討論和重點解決壓縮軍隊定額、調整編製體製等重大問題。9月,中央軍委批轉了有關調整方案,方案中,精簡最多的是工程兵、鐵道兵,到1976年,全軍總人數比1975年減少13.6%。

  這次裁軍使得機關與部隊的比例、幹部與戰士的比例趨於合理,臃腫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在第四次大裁軍之後的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公安部隊番號,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6月,解放軍成立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

  與1980年相比,戰鬥部隊在全軍總定額中的比例提高了,機關和勤務分隊的比例下降了,解放軍開始實行軍士製度。

  第六、七次大裁軍———壓縮非戰鬥人員和保障部隊

  1980年,解放軍進行了第六次大裁軍。當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軍隊再次進行精簡整編,大力精簡機關,壓縮非戰鬥人員和保障部隊,將一部分部隊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央中共批轉了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

  1982年9月,解放軍進行了第七次大裁軍。51萬餘人的鐵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鐵道部和原配屬的國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部隊轉到武警部隊,從此,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在解放軍序列中消失。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擔任內衛勤務的部隊和武裝、邊防、消防警察統一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第六、七次大裁軍,與1980年相比,戰鬥部隊在全軍總定額中的比例提高,機關和勤務分隊的比例下降,解放軍開始實行了軍士製度,把76種由幹部擔任的職務改為由士兵擔任。

  百萬大裁軍後,解放軍陸軍的專業兵種數量第一次超過了步兵,炮兵成為陸軍中的第一兵種,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

  第八次大裁軍———兵種合成實現摩托化

  1985年,解放軍進行了第八次大裁軍。中央軍委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

  這次大裁軍有四個特點:一是陸軍軍改編成集團軍,將獨立的裝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種部隊編入集團軍,並充實擴編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種,增編了電子對抗部隊、偽裝部隊等專業兵種,集團軍編成內的各兵種的火力、突擊力和機動作戰能力都大大超過了原陸軍軍。二是陸軍淘汰了騾馬,實現了摩托化和半機械化。三是改革體製,裁並機構。直屬中央軍委和大軍區的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別縮編合並為總參謀部和大軍區司令部所屬的業務部;11個大軍區合並為7個。四是改變隸屬關係。縣市人民武裝部改歸地方政府建製領導。百萬大裁軍後,解放軍陸軍的專業兵種數量第一次超過了步兵,炮兵成為陸軍中的第一兵種,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陸軍防空導彈部隊等一大批新的兵種紛紛誕生,騎兵、司號兵等不適應現代戰爭的兵種和專業被取消。

  這次裁軍使解放軍實現了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

  第九次大裁軍———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1997年9月,解放軍開始了第九次大裁軍。這次裁軍的特點是“精兵、合成、高效”,實現解放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各國由對抗轉向對話,開始向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在新的世界形勢下,中央軍委提出加強質量建軍、科技強軍、走精兵之路,並對軍隊建設提出了“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

  為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1997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在80年代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基礎上,中國將在今後3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

  這次大裁軍,解散了大部分守備部隊,部分集團軍建製的乙種師歸武警部隊。

  第十次大裁軍———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剛剛拉開序幕的解放軍第十次大裁軍的主要目的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新軍事革命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變革的產物,是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巨大變革在軍事領域的反映。

  在新軍事革命的浪潮中,信息化戰爭成為最主要的戰爭形態。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國際軍事領域的競爭,集中體現在軍隊信息化作戰能力的競爭,世界發達國家都把在新軍事變革中搶占先機、奪取優勢,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最根本的要求是建設信息化部隊,打贏信息化戰爭。

  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優化軍隊的編成和結構,調整和完善政策製度。並提出了“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曆史任務,實現我軍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的目標,為21世紀解放軍追趕世界新軍事革命潮流指明了方向。

  第十次大裁軍的任務是:優化結構、理順關係、減少數量、提高質量,著重解決體製編製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優化編成結構,使部隊作戰效能進一步提高;理順重大比例關係,使領導指揮管理和保障機製得到改進;適度減少數量,使部隊規模更趨精幹;注重提高質量,使部隊建設的科技含量明顯增大,在精兵之路上邁出新的步伐。

  




200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2003年製定的計劃,在總員額250萬的基礎上如期裁減員額20萬。至此,中國軍隊總規模降至230萬。和前幾次裁軍有所不同的是,此次裁軍20萬不僅是一個人員數量上的減少,更是在軍隊結構上做了很多調整,這就使得這次裁軍和以往相比有了更多鮮明的特色。日前,央視《新聞會客廳》欄目邀請中國軍控和裁軍協會研究部主任騰建群先生,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少將彭光謙,對此次裁軍予以解讀。


解讀焦點1

  裁軍不單是20萬人走掉

  騰建群:我們一說到裁軍20萬,頭腦中馬上想到20萬人,包括17萬軍官,三萬士兵走掉了,這隻是裁軍的一個方麵。我個人認為裁軍包括,第一個是員額,第二個淘汰掉了一些裝備,第三個就是機構方麵的一些調整。還有一個就是說在人員方麵的優化,它是一個係統的,不單單是一個20萬人走掉的問題。

  應該說它適應了當前實際上社會轉型,就是由機械化向信息化過渡,我們這個反應相對來說是非常靈敏的。

彭光謙:跟以往相比,它的基礎不一樣,從瞄準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和信息化部隊大平台去的,著眼點還是比較高的。

  解讀焦點2

  裁軍體現指揮“扁平化”

  騰建群:我個人認為它有一個比較強的特點,就是針對編製體製,結構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做出一些調整,比如這次裁員20萬當中有17萬是軍官,80%是軍官,跟這個是有關係的,就是越來越適應現代條件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需要。我覺得這個是這次裁軍的一個最大的特點。

  彭光謙:對,優化我們的結構,包括指揮體製也改變。

  大家知道,小的時候可能玩過陸戰棋,上麵有個司令,有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工兵、炸彈,這個是比較傳統的,現在比如這次調整,我們撤掉的一些師的編製,撤掉了一些團的編製,這樣就使這個結構更加合理,更提高了包括指揮層麵的一些東西,更加便捷。

  騰建群:比如說陸軍軍旅營調整,實際上隨著信息化調整,部隊的信息化裝備的程度越來越高,就不需要更多層次的指揮層。所以這樣一壓縮層次以後,就是我們用軍事術語來說是扁平化的,過去的指揮是樹形的,在塔尖上的是最高的,是司令,然後是軍師旅團營連排班,還有工兵、炸彈,我們慢慢壓縮,慢慢趨向扁平,這個技術能夠保障,比方說通訊設施。

  解讀焦點3

  精簡整編減掉的是“脂肪”

  彭光謙:精簡整編核心是一個字,精,這個精不僅是個數量概念,更多是質量概念。毛主席曾經講過,兵要精,武器要好,步伐要整齊,所以兵貴精,而不貴多,減掉的是脂肪,強壯的是肌肉,砍掉的是尾巴,鋒利的是牙齒。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世界各國軍隊都在走這麽一條路,下數量,上質量,搞質量軍隊,提高軍隊的技術含量,比如這次裁軍,我們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軍兵種,比如說海軍、空軍不但沒有裁減,而且還擴大了,因為我們現在走質量建軍的道路。

  現在曆史上我們講海空軍、陸軍可能很明確的,但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說界限在逐步模糊,逐步縮小,空軍裏麵有海軍,海軍裏有陸軍,陸軍裏有航空兵,而且未來有的國家在運用新的編製形式,打破界限,像美國計劃不叫海陸空,叫遙感軍,負責偵察控製的,第二個指揮控製軍,第三個活力打擊軍,第四個作戰保障軍,打破了軍兵種的界限。

  裁軍回顧

  1950年6月,全軍員額精簡為400萬,這也是新中國的第一次裁軍。

  1985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宣布裁減軍隊100萬,使軍隊總員額減為319萬人左右。

  1997年,中國決定在3年內裁減軍隊員額50萬,中國軍隊規模降至250萬的水平。

  2003年,中國決定再次裁減軍隊員額20萬,至此,中國軍隊總規模降至230萬。裁減的20萬人中,有17萬是軍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