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坦克部隊(組圖)

(2008-08-26 08:32:35) 下一個

感謝新華軍事博友“坦克裝甲兵”提供。本文原載《坦克與裝甲車輛》雜誌2004年第11期

 

奉係軍閥FT-17坦克在河南作戰

張作霖購買的M-18以及美國版的FT-17坦克

    中國最早的裝甲部隊

   中國最早裝備坦克的是奉係軍閥。1922年,張作霖為同直係軍閥進行最後的決戰,從英法等國購買了大量的軍備,包括36輛“雷諾”FT-17型坦克。

    首批10輛“雷諾”坦克於1924年運到大連,型號為隻裝備機槍或裝備37毫米炮的兩種。

    從1928年起,奉係軍閥開始用“雷諾”坦克來抵抗蔣介石國民黨北伐軍的“二次北伐”。戰車隊被派往河南參加戰鬥,損失6輛坦克。

    不久,奉軍敗退,戰車隊隨奉軍撤回東北。

    在1929年發生的“中東路事件”期間,中國軍隊曾通過鐵路向滿洲裏前線運送FT-17坦克,但尚未到達,蘇聯紅軍便取得全麵勝利。

    1931年夏,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儲存在東北的坦克幾乎全被日軍繳獲或摧毀,原東北軍的大量裝備落入了日軍手中,駐紮在沈陽的戰車隊的12輛FT-17坦克全部落入日軍手中,標誌著中國第一支裝甲部隊活動史的結束。

    這些FT-17坦克後來和日軍擁有的FT-l7合編,參加了進攻黑龍江馬占山抗日力量的作戰,一部分FT-17坦克後來編入了“滿洲國”的偽軍——皇協軍中的裝甲車隊。

    國民政府的輜重兵學校 

    1929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從英國為自己的稅警總隊購買了24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開啟了國民政府中央係軍隊的機械化曆程。

    1930年德國軍事顧問喬治-魏采爾(Georg Wetzell)來華,大力推動了軍事教育的發展,建立了許多特種兵軍校,包括交輜學校,推動了這些兵種的正規化發展。 

國民政府從英國購買的卡登-洛伊德輕型坦克

    1934年,在南京中華門外成立了輜重兵學校,1935年10月,籌建中的交通兵學校和輜重兵學校合並,成立了交輜學校,徐庭瑤中將任教育長(校長是蔣介石,教育長實際管理學校,徐庭瑤同時任即將成立的通訊兵學校教育長),開始戰車戰術的教學,學校中有一個戰車教導營,營長彭克定。

    在交輜學校成立時,還進口了一批新式的器材,用作教學和訓練,其中包括了坦克和裝甲車。

    交輜學校成立不久,學員隊隊長李承恩和徐庭瑤發生矛盾,李承恩辭去了隊長職。適逢剛從中央軍校高級班畢業的杜聿明不想回25師任副師長(他和師長關麟征相處得不太好),徐庭瑤將杜聿明調來任學員隊隊長。

    期間中國從德國購買了10輛Pzkpfwl型輕型坦克,從意大利買了20輛CV33超輕型坦克。

    1935-1936年,從英國購買20輛維克斯6T E型坦克和另外29輛維克斯卡登-洛伊德坦克(VCL)。到1937年中日開戰,中國軍隊中的坦克大約是96輛(含地方軍閥掌握的數量)。 

    中國裝甲部隊之始:國民革命軍裝甲兵團

    1937年4月國民黨在南京方山成立了國民革命軍裝甲兵團,這通常被視為是中國裝甲部隊之始。這支部隊是一支多兵種合成的裝甲部隊,而非以前的單一兵種部隊,其規模也遠勝於其他的裝甲部隊。

    裝甲兵團所屬裝甲汽車隊等單位,團長杜聿明。抗戰全麵爆發前,裝甲兵團共有三個營:戰車營、搜索車營和戰車防禦炮營。

    戰車營至少有三個連,其中戰車第一連裝備英製維克斯6T坦克,分成4個排,每排5輛車,排長車裝有電台;戰車第三連裝備德製I型坦克(Sd.Kfz101),分為3個排,每排5輛車,另外連部有兩台I號指揮坦克;戰車第二連裝備卡登-洛伊德式兩棲坦克,從稅警總隊轉來,數量和編製不明。

    搜索車營裝備有德製Sd.kfz221/222型裝甲搜索車,估計還裝備有其他型號的車輛和裝甲車。

    戰車防卸炮營裝備德製37毫米反坦克炮。


淞滬會戰中的中國維克斯6噸坦克(左)以及日本89式坦克(右)

    淞滬會戰 中日坦克首次交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正規化、大規模的全麵對外外爭是中國各種力量都無法承受的。盡管就全球範圍而言,日軍沒有像樣的坦克機械化部隊,但事實上無論是中國共產黨,還是中國國民黨,在當時都無法有效地在決定性戰役中給予日本軍隊以致命性打擊。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上海淞滬會戰打響,這是亞洲曆史上第一次現代化戰役,由於受市區建築的限製和坦克本身的機械問題的影響,坦克發揮的作用有限。

    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坦克首次交鋒,但這些戰鬥並沒有對戰役結果造成多大影響,雙方的坦克均從屬於步兵方陣,掩護步兵衝鋒。

    當然,這些數目有限的坦克也對戰役部署具有一定的意義。中國國民政府在此次會戰中,動用了40萬大軍,張發奎中將指揮第8和第10集團軍在戰線右翼(包括浦東、川|沙),朱紹良上將指揮第5和第17集團軍在戰線的中央位置,陳誠中將的第15和第19集團軍布置在左翼(包括寶山)。這些中國軍隊的精銳部分都是由德國軍官訓練,采用德式先進裝備,號稱“國軍精華”。

    與之對陣的為日本第10軍,包括從華北抽調的第5和第6師團、從東北調來的第18和第114師團,第1和第2預備步兵旅團,一個戰車聯隊和3個從日本本土運來的獨立輕型坦克大隊。截止同年11月7日,日本華北方麵軍所屬的9個師團在日本海軍第3、第4特遣艦隊(含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的護送下,全部抵達上海戰區。此時,日軍在當地集結了30萬官兵、200輛坦克、200架戰機和龐大的艦隊。

    8月19日,中國裝甲部隊首次參戰。據當時參戰人員史說(第9集團軍司令部作戰科長)回憶,裝甲兵團出動兩個戰車連(坦克重7噸)和戰防炮一個營,配屬第87師(師長王敬久)攻擊楊樹浦街區。

    當日淩晨,坦克隨87師發起攻擊,但因缺乏步兵的配合,坦克全部被擊毀,兩個連長陣亡。

    20日,新調來的第36師(師長宋希濂)參加攻擊。當日淩晨,一隊輕型坦克參加了36師對匯山碼頭的攻擊。據資料記載,這些坦克當時正在廠內修理,臨時拉出參加戰鬥。由於沒有步兵配合,這些坦克也全部被擊毀。

    21日淩晨,36師再度對匯山碼頭展開攻擊,一度攻到黃浦江邊,但天亮後,日軍軍艦開始猛烈炮擊,日機也開始空襲,攻進碼頭的部隊被迫退回,戰車第一連和第二連坦克全部被擊毀。

    經過長達3個月、在上海南京路不足10平方公裏範圍的艱苦巷戰後,10萬精銳的中國軍隊和超過半數的坦克被消耗在這個“東方凡爾登”絞肉機裏,而日軍大約損失掉6萬人左右。


 

進入徐州地區的日本89式坦克

    台兒莊戰役 日本裝甲部隊遭重創

    奪取上海和隨後迅速占領當時中國首都南京,並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後,日軍認為很快能夠取得對華作戰的勝利。而此時中國國民黨則重建了63個師,並在徐州附近集結,兵力多達80萬,由桂係名將李宗仁指揮。

    但人數上占優勢的中國軍隊卻無法擁有與淞護會戰類似的精良裝備,有的部隊連基本的步槍都無法保證。許多從各個內地省份征召甚至抓捕的壯丁被補充到國民黨摘係中央軍和地方派係部隊中,缺乏良好訓練,而且因抗戰初期的不斷失利而士氣低落。

    為了迅速取得對華作戰全麵勝利,日本陸軍總部擬定了一個連接南北戰區的貫穿作戰計劃,核心目標就是徐州,日軍讓從青島登陸的部隊擔任進攻的主力,日軍陸軍總部樂觀地認為,這將是他們在中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大戰役。據他們所掌握的情報,如果日軍能摧毀這些中國部隊,那麽山窮水盡的中國國民政府將不得不屈服,接受日本的和談條件。

    在徐州戰役開始的第一階段,日本坦克表現出一些亮點,在岩中大佐的指揮下,日本第1、第2戰車大隊突破了中國軍隊防線的西側,迫使中國軍隊繼續收縮防線,徐州仿佛已在眼前。

    然而日本最終沒能如願,中國第31軍在安徽淮河岸邊明光縣城遲滯了日軍行動長達40天,日軍沒能及時利用岩中大佐的勝利,後續增援部隊遲遲無法到達。這使得駐守該地的大部分中國軍隊得以從容和有組織地撤退,南京戰役的那種大潰敗沒有再次上演。

    中國士兵的士氣高漲,他們集中在台兒莊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國民黨在台兒莊周圍駐紮有第2、第20、第40、第41和59軍,在南線與之相對峙的是日本帝國陸軍第9、第13、第116和第106師團,北線是日軍第5、第10、第16、第l03、第104、第105以及第14師團,參戰的日軍達到了40萬。

    為了消滅撤退的國民黨軍隊,日本帝國陸軍總部命令北線日軍全線出擊,南線的軍隊全力防止中國軍隊突圍。這拉開了台兒莊戰役的序幕。

    日軍擔任突擊任務的是由板垣征四郎少將指揮的第5師團和磯穀廉介少將指揮的第10師團。當時日軍的這兩個師團負責指揮在中國戰區的所有作戰裝甲力量,它們是日軍中唯一編製有獨立坦克團的單位,每個團大約轄有100輛坦克和裝甲車。這是日軍最具戰鬥力和機動能力的兩支部隊。

    在台兒莊,李宗仁正在考慮如何給日軍設下陷阱。他深知,過於自信的日軍將會全速前進,直取台兒莊,這樣就沒有必要的力量來保護通信線和補給線。速度緩慢的日軍大部隊根本無法跟上一路狂奔的第5和第10師團,並為其提供支援。台兒莊是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如果日軍占領台兒莊,那麽駐紮徐州的中國部隊將會被分割成片。因此,日軍如果想要占領徐州,必須攻占台兒莊。

    對於李宗仁來講,他製定的防禦計劃很簡單:將日軍先頭機動部隊拖入台兒莊巷戰,贏取重新集結兵力的時間,最後對市內的日軍進行圍殲。

    正如李宗仁所料,日軍第5和第10師團一路猛進,鑽入了中國軍隊的包圍圈。此前,李宗仁將中國軍隊在台兒莊外圍分成5個據點部署,其中4個據點各包括4個軍的兵力,他們的任務就是挖戰壕進行隱蔽,放日軍過去,然後切斷其聯係。李宗仁親自率領一支由第30、第42、第51、第41、第44、第60、第46、第22和第75軍以及4個獨立師組成的強大部隊,準備對日軍實施致命一擊。

    台兒莊的防禦重任就落在了國民黨第2集團軍的肩上了。他們挖掘了大量戰壕,同時配備了機槍,用於掃射跟在裝甲車後麵的日本步兵。而日軍坦克為了保護步兵,通常會加速前進以試圖消滅中國軍隊的機槍陣地。

    當日軍坦克衝到中國防禦陣地一百餘米時,中國裝備有反坦克炮的裝甲車就會衝出陣地與日軍坦克廝殺。當日軍坦克衝到戰壕附近時,中國軍人就會勇敢地跳出來將綁紮成捆的手榴彈扔向坦克履帶下麵。中國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是那些渾身綁滿了炸藥誓與敵坦克同歸於盡的敢死隊員們。由於缺少步兵的支援,日軍的坦克根本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很快被消滅幹淨。

    經過兩個星期艱苦卓絕的戰鬥,國民政府第2集團軍高達70%的人員陣亡。李宗仁命令幸存的勇士們利用夜間襲擊日軍,以挫敗其攻擊計劃。李宗仁同時還下達了死命令——任何人不準後退,否則就地正法。

    而此時,行動遲緩的日本陸軍北方集團軍主力在山東騰縣遭遇到了中國軍隊的猛烈阻擊,駐紮此地的是從四川急調過來的第41軍。該軍作戰英勇頑強,特別是第122師,整個師包括師長王銘章在內全部陣亡,沒有一名軍人投降。最終,他們成功地抵擋住了日軍近乎瘋狂的進攻,收緊了包圍圈。

    在中國軍隊奮力抵抗日軍第110師團的時候,李宗仁命令他的主力部隊從南麵,也就是日本帝國陸軍的背後發起攻擊。日軍不但損失了最精銳的兩個師團,而且速戰速勝的希望也被徹底擊碎。到1938年4月時,在中國領土上的110萬日本陸軍中,有25%或陣亡或受傷,到1939年時,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50萬。

   台兒莊戰役的受挫,使日軍學乖了不少,在此後的6年時間裏,日軍沒有發動過一場裝甲突擊行動,直到1944年“一號作戰”的時候,第3坦克師團南下。台兒莊戰役並沒有給日軍造成致命的打擊,但卻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和中國軍隊的士氣,它表明,中國軍人的血肉之軀可以擋住日軍的裝甲部隊,它們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最終,日本人在從中國東北增兵30萬的情況下還是占領了徐州,但是他們並沒有消滅掉一支中國軍隊。而中國守軍以3萬人陣亡的代價,有序地組織起了撤退。此次,日本帝國陸軍再也不敢使用裝甲部隊進行追擊了。


 

蘇聯援助中國的T-26輕型坦克

    雪中送炭 蘇聯的軍事援助

    1937年9月,蔣介石派出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率軍事代表團(名義為實業考察團)赴蘇聯談判軍事援助的問題,談判結果是蘇聯方麵願意提供戰車、飛機、火炮、彈藥等援助。以後直到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前,各種軍事裝備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中國。這是那段艱苦的時間裏中國唯一的外援,總價值173175810美元。

    除了物資援助,蘇聯還派出名為誌願隊的正規軍,駕駛戰鬥機和擔任軍隊顧問。可以說,這些援助是雪中送炭,特別是急需的戰鬥機,當時中國空軍已經損失殆盡,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又不願意出售,正是這些蘇聯I-15、I-16戰鬥機和蘇聯誌願隊阻止了日機的肆虐。

    在1938年3-6月間運到的第一批裝備中,包括83輛T-26(1933年型)輕型坦克,同時蘇聯還援助了一些BA-3/6/10型和BA-20型裝甲車,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和各種車輛。

    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機械化裝備,國民黨決定將裝甲兵團擴編成第200師,裝甲兵團中經曆過初期抗戰的原有舊裝備,撥給由交輜學校分離出來的機械化學校(教育長仍為徐庭瑤)作教學用途,全新的蘇式裝備由200師接收。

    1938年1月15日,裝甲兵團正式擴編為第200師,師長杜聿明,副師長邱清泉。從番號上看,200師本身就與眾不同,因戰前國民革命軍的番號隻編到102師。200師是國民革命軍中唯一的機械化部隊,下轄一個戰車團,一個裝甲團,一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炮兵團。

    據杜聿明回憶,200師共接收70輛T-26、4輛BT-5、18輛菲亞特CV-33(有資料稱是20輛,是1934年孔祥熙到意大利考察航空時采購,一直封存在南昌,這時匆匆編入了200師)。裝甲團有蘇聯的BAE係列裝甲車50餘輛。摩托化步兵團裝備的也是蘇聯卡車。炮兵團有12門122榴彈炮,還有45毫米戰防炮,75毫米野戰炮。步兵使用的是蘇聯步機槍。看來國軍在美械化之前還進行過蘇械化。 



武漢大會戰

日本94式輕型坦克縱隊

    武漢位於長江的中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中國主要的鐵路樞紐,是平漢與粵漢鐵路的交匯點。這座重要的城市是第二次中日雙方激戰的地方。

     1938年5月初期,經過台兒莊戰役元氣大傷的日本南方集團軍補充了200多輛坦克後,在一支海軍中隊的支援下,殺氣騰騰地向中國內陸撲來,同時,北方集團軍新的先頭部隊——第14師團,集合了20000人和數百輛坦克向南進發。

    很快,他們就遭遇到了國民政府第一戰區第74、第64和第8軍的阻擊。蔣介石急調新整編的兩支最精銳的“嫡係”部隊——第28軍和第200機械化師參戰,以加強第一戰區的力量,阻止日軍對武漢的合圍。這是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軍實施的第一次大規模裝甲戰。

    第28軍和第200機械化師司令官戰爭前都曾在德國的軍事院校深造。當第200機械化師抵達第一戰區的時候,日軍第14師團在山東濰坊被國民黨第7l軍從三個方向包圍住,但最後仍被它突圍出去。未能與日軍的這支精銳部隊過招的第200機械化師副師長邱清泉非常失望。

    在隨後的幾天裏,邱清泉私下裏一直在廊坊附近率領包括他自己乘坐的蘇製T-26輕型坦克在內的8輛戰車尋找日軍。一天,他忽然發現了一個100多人的日軍偵察連,他毫不猶豫地徑直向日軍衝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這群驚愕的敵人。隨後,他又乘勝追擊7千米,直到遭到日軍反坦克火力的猛烈反擊方才罷休。這一事件被宣傳為中國裝甲部隊的一場勝利,提高了國民黨軍隊的士氣。

    受這場“勝利”的鼓舞,國民黨總部下令第200機械化師對日軍北方集團軍發起總攻。不幸的是,此時的日軍也己做好了攻擊準備。23日晚,借助夜色的掩護,日軍一戰車團在重炮及一支步兵旅的支援下突然奪取了濰坊,中國軍隊處於隨時被分割的危險之中。

    蔣介石大為震驚,下令第28軍兩天內務必奪回濰坊。第28軍花了整整3天時間以傷亡5000人(包括3個旅長)的代價才將日軍趕出濰坊。國民政府軍第一次裝甲戰就這樣結束了。第28軍軍長由於未能按時收複失地而被解職,守備濰坊的第36師師長被中央政府處決。

     同年6月中旬,日本北方集團軍第2軍突破中國第8集團軍在鄭州的防線,中國西翼幾乎門戶洞開,國民政府開始從武漢撤出。

    為了贏取時間重新集結部隊,構築武漢地區的防禦工事,蔣介石下令自掘長江大堤以遲滯日本第2軍的前進速度。在這場大水中,有許多無辜平民被淹死。蔣介石明白曆史也不會原諒他的舉動,因此,他在命令書上並沒有蓋上自己的印章。日軍無法前行,在此停留了近3個月時間。

    為了保衛武漢,蔣介石共在此屯兵l20多萬,其中還包括空軍整個家底的l00架飛機和海軍僅有的40艘軍艦。他將兵力分為南北兩線,其中北線由23個軍組成,由在台兒莊戰役中威名遠揚的李宗仁將軍指揮;南線包括26個軍,由其心腹愛將陳誠指揮。

    由於北線受長江洪水的影響,路麵泥濘,因此南線成了武漢會戰的主戰場。武漢所有重要部門、工廠、設備等都向內陸,如“陪都”重慶、昆明、宜昌、湖南和西南地區轉移。

    經過台兒莊和廊坊戰役的教訓後,日本陸軍總部下令不準實施獨自的裝甲突擊行動,禁止速戰的想法。日本人決定沿襲古老而緩慢的方法,一步一個腳印地奪取武漢。四個月後,當日軍第11軍攻入武漢時,日軍的損失已接近20萬人,而國民黨軍的損失更是高達40萬。

    1939年年中,武漢失守。盡管當時李宗仁動員50個師的兵力從北線展開反攻,並且一次就將30多萬日軍困在城內,但由於得不到海空支援(當時國民黨的海空兵力已經撤出戰鬥),在日軍的增援部隊及時到來後,李宗仁不得不撤退,付出了5萬人陣亡的代價。

    在侵華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裏,日軍僅僅是將坦克作為步兵支援武器。例如,新成立的第1獨立混編旅所屬40輛坦克(主要是95式輕型坦克和89乙中型坦克)全部分配到步兵師團使用,而不是作為一支裝甲突擊力量集中利用,這也與第1混編旅成立的初衷背道而馳。對於中國人和日本人來講,坦克僅僅是一種“機動郵箱”罷了。

    因此,在l939年8月23日,當日軍新組建的第6集團軍與蘇聯軍隊發生衝突時,日本人連一點取勝的機會都沒有。在一周時間內,第6集團軍40%的坦克和幾乎所有的戰場指揮官全部被蘇聯紅軍和蒙古人民軍消滅,蘇軍部署的力量僅3個師及6個坦克旅。


 

戰局僵持

美國M3A1半履帶裝甲車

    奪取武漢後,日軍開始選擇攻擊下一個目標了。1939年秋,第6、第33、第101、第3、第13師團以及海軍300艘軍艦和一支陸戰旅團共計18萬日軍,計劃在9月30日前奪取長沙。

    長沙位於國民黨第五和第九戰區之間。日軍還是遵循其一貫的作戰計劃,一半兵力從南麵直接攻擊長沙,一半兵力在北麵部署到西麵,張網準備圍剿逃跑的中國守軍。

    長沙戰役於9月14日打響。日軍第101、106師團開始向南麵的國民黨第15集團軍發起進攻。9月2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和第3師團在艦炮支援下從東麵登陸,長沙三麵受困。

    為了保住國民黨軍隊的力量,蔣介石在武漢會戰的巨大損失後下令,允許地區司令官自行決定是否後撤。但是駐守長沙的第九戰區司令薛嶽將軍在電話裏痛哭流涕,表示誓與長沙共存亡,而不願棄城。

    隨後戰鬥進入了僵持階段,國民黨的中央軍與共產黨遊擊隊密切合作,遊擊隊在後方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規模遊擊戰,他們炸毀了每一座橋梁,在公路上鋪設地雷,襲擾日軍。這使得第九戰區內的第27和第15集團軍成功地阻擊了日軍的推進。

    第五戰區的中國部隊也化整為零,在共產黨的幫助下,不斷襲擊日軍的補給車隊、武器庫以及通訊線路。到10月初,由於補給供應下降到了危險的地步,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停止了推進的腳步。

    在這場戰役中,日軍損失4萬人,其中一等陸尉以上軍銜的軍官就有40名。這場戰役同時也標誌著日軍在中國中部地區推進的終結。

    總體來講,國民黨政府並沒有有效地使用他們的武器,他們的戰術是建立在人多地廣的基礎之上,其軍隊裝備和訓練都無法與日軍相比。然而,他們的坦克部隊在戰爭中還是取得了一些勝利。 

   1938年12月,第200師擴編成新編第11軍,轄擴編的新編22師和200師,從湘潭移駐廣西全州,軍長徐庭瑤,副軍長杜聿明。新11軍番號不久改為第5軍,增編了榮譽第1師,杜聿明任軍長,鄭洞國任副軍長。第5軍下轄200師、榮譽l師和新編22師三個師。

    第200師是5軍的基本部隊,直到第5軍在淮海戰役中覆沒,一直在第5軍編製內,師長戴安瀾,黃埔三期,原89師副師長。榮譽1師,官兵是由抗戰中傷愈歸隊的官兵組成,所以在番號前加上榮譽二字,戰鬥力相當強,副軍長鄭洞國兼任榮譽1師師長,原是98軍軍長。新22師是新成立的部隊,師長邱清泉是原200師副師長。原200師轄的機械化部隊轉為軍直屬,200師變為普通步兵師編製。

    擴編後,第5軍加緊訓練,並在1939年3月重慶軍事委員會對全國各軍教練訓練的校閱中,第5軍被評為全國第一。1939年秋,第5軍在廣西界首進行大規模聯合演習,長達一月之久。

    當1939年中日兩軍在中國中部的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後,為了打破僵局,日軍決定從後方攻擊中國的戰時首都重慶。1939年11月15日,日軍集合了2個師團和1個陸戰旅團的兵力,其中一個師團為新組建的第5師團,在廣西南部的北部灣欽州龍門港登陸,隨後占領欽州、防城,11月24日占領南寧,國民政府掛林行營主任白崇禧決心集中所部,收複南寧。

    12月4日,當日軍部隊抵達戰略要地昆侖關時,遭到了中國軍隊的反擊。在一次聯合行動中,中國人動用了步兵、山炮以及從第200機械化師抽調的l5輛坦克對日軍前線展開了攻擊,幾天之後他們收複了昆侖關要地,從側翼運動的第200機械化師的坦克也將日本守軍全部包圍。這次行動消滅了日本第5師團從台灣抽調的第21旅團,包括一名陸軍少將補級軍官。

    國民黨空軍也少有地參加了這一戰役,他們對日軍的增援部隊實施空中轟炸,極大地支援了陸軍作戰。

   在隨後的幾個星期裏,交戰各方不斷增兵,昆侖關也三度易手。最後,中國軍隊在技入了第5、第6、第99、第36、第31、第64、第66以及第46軍總共15.4萬人的總兵力後,終於迫使日軍在新年前撤出廣西南部。

    對於日本人來講,從此以後取得勝利再也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了。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政府軍共損失了2.7萬人。

    隨後的幾年裏,盡管日軍在中國中部發動了無數次的攻擊行動,但鮮有成功,其中數度進攻宜昌最為“出名”。這座城市,日軍在1938年至l941年間共從北麵發動了8次進攻,每次都被打退。

    在1942年1月15日結束的第二次長沙戰役中,日軍共損失5.6萬名軍人。英國的《倫敦時報》將這次戰役稱為二戰期間盟軍的第一場大捷。20天後,美國政府向中國捐贈了價值5億美元的物資。中日之戰開始變成世界大戰的一部分。隻要中國軍隊在中部堅持,外界盟軍援助的物資就不斷地湧入,補給其每天巨大的消耗。

    然而,到了1941年5月份的時候,中國所有的港口都落入日軍手中,緬甸成了中國聯係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


 

遠征緬甸

M4坦克在緬甸

    當中國大陸的戰局進入相持階段時,日本人開始把眼光放到法屬印度支那(含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和英屬緬甸,試圖切斷中國從外部世界獲得援助的渠道。

    在l942年第一次入緬作戰中,中國軍隊因英印駐軍的背叛而腹背受敵,最終丟失了中國通向西方世界的唯一“陸地窗口”,但中國軍隊仍在某些局部戰鬥中取得勝利,例如在同古和仁安羌。其中被廣為傳誦的是仁安羌解圍,1942年4月,日軍在奪取仰光後,將英軍兩個旅和一個坦克營包圍在中緬甸的仁安羌油田地帶。當時盟軍緬甸戰區總指揮、美國將軍史迪威匆忙命令中國第200師(當時中國唯一的機械化師)從蠟戍方向出擊,解救危在旦夕的英軍。經過四天四夜的激烈拚殺,4月17-18日,由孫立人將軍指揮的中國部隊擊潰了日本第33師團,擊斃1000多名日軍,俘虜500人,營救出7000名英印士兵。這是中國軍隊在緬甸取得的第一次全麵勝利。

    僅僅在一周前,史迪威在評價中國坦克部隊時還認為:“他們都是些戰爭的生手,許多人還平生第一次開坦克或摩托車……”

    但零星的勝利不足以停頓日本人吞並緬甸的步伐,由於第200師趕赴仁安羌,導致中國軍隊的側翼暴露,日軍迅速穿插到中國軍隊防線的後方,威脅中國軍隊從密支那到畹町的補給線,不久日軍進占蠟戍,中國軍隊的最後防線實際已經崩潰。

    在許多中國軍官眼裏,是史迪威出於維護白人朋友的利益,犧牲了第200師,犧牲了整個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而他們又是當時中國國民黨軍隊中的精華。在中國國民黨高層領導人特別是蔣介石的眼裏,史迪威作為戰區指揮官的能力和公正性也開始受到懷疑。

    在1938-1939年間,中國從蘇聯總共進口了88輛1933年生產的T-26型坦克。其中,有許多T-26坦克在回轉炮塔上都裝有體外天線。一些坦克甚至還在主炮上方靠近鬥篷的地方裝有兩部搜索燈,而蘇聯方麵在早期也隻是為其指揮坦克安裝體外天線。隨著第200機械化師在緬甸的失敗,這些坦克大部分被日軍摧毀。

    1941年1月,美國政府允許中國加入《租借法案》,隨著在當年10月份,第一批36輛M3Al坦克由美國海運至中國。不久,國民黨政府又接收了35輛美製M4A4型謝爾曼坦克和44輛M5輕型坦克。中國軍隊也像日本方麵一樣,將有限的裝甲力量分散配置在步兵師當中。盡管有美國人為國民黨訓練精銳部隊,以及蔣介石次子蔣緯國二戰前作為中尉軍官曾在德國陸軍服役等等,這些都沒有使國民黨領會裝甲作戰的意義。

    國民黨軍沒有有效地利用他們手中的武器。專業軍士、通信裝備,後勤及支援的缺乏對中國國民黨軍隊來講,意味著要想實施像德國人那樣的坦克大戰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此還要特別提到,國民黨政府曾從納粹德國進口了一批威力令日本人膽顫的88毫米高平兩用加農炮,但中國軍隊一直將這些裝備用來對空防禦,而沒有用於打擊日軍的坦克。

    然而,當中國軍隊經過正確的訓練、裝備和指揮後,他們會令人刮目相看。在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全部由美國人裝備、訓練的中國軍隊在緬甸北部一直戰鬥了7個月,向前推進了近千米,消滅了2萬日軍,而本身卻無一敗績。中國新成立的一支坦克營營長,美國人羅斯威爾?H?布朗上校就曾經指揮著一些坦克參加了第二次入緬作戰。至1944年12月,又有800名日軍被消滅,剩餘的少數日軍逃離八莫進入深山,沒有向盟軍投降。

    M3A3/M5Al“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以及M4A4“謝爾曼”坦克,這些都是國民黨第1暫編坦克大隊的主要裝備。在此,特別提到M4A4“謝爾曼”坦克,中國士兵在該型坦克上塗有老虎的標誌:主炮管的兩邊是一對惡狠狠老虎眼睛,在正駕駛、副駕駛以及炮塔的前方是巨大的虎爪。(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大兵也對他們的M4A3“謝爾曼”和M46“巴頓”坦克作了類似的“手術”,希望以此能嚇住那些勇敢的中國士兵。)


廣東方麵的坦克作戰

    號稱“南天王”的陳濟棠,在1927年蔣介石掌握了國家政權後,在廣東不斷私人加強力量,以備將來和蔣介石對抗。1936年,陳濟棠從英國進口了12輛輕型坦克和15輛裝甲車,組建了一支新式的機械化部隊——戰車大隊。

    坦克是“維克斯”6t坦克,裝甲車中有14輛是兩噸半重型號,裝輕重機槍各1挺,載員8~10人;另一種是指揮車,重5噸,裝20毫米炮1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1挺,載員14人。12輛坦克編為一個戰車中隊,裝甲車編為裝甲車中隊,總稱戰車大隊,第一任大隊長由鄧鄂擔任。1936年陳濟棠反蔣不成,被迫下野,廣東部隊由餘漢謀接掌,戰車大隊幾易指揮官,1938年日軍登陸廣地步東時,戰車大隊大隊長是曾留學德國的曹紹恩中校,戰車隊駐地在廣州皇婆洞原中大試驗農場。

    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登陸澳頭、淡水,隨即向廣州方向前進,15日攻陷重鎮惠陽,餘漢謀決心在增城一線組織防禦。

    16日晚,戰車大隊受命馳援增城方向,17日晚到達增城附近,歸186師指揮(186師完全沒有提供任何的支援,諸如情報、通訊、補給等等),18、19日兩天,戰車大隊都在構築陣地和進行戰鬥準備。

    20日晨,戰車大隊鑒於敵情嚴重,將6輛坦克布置在第一線,6輛在第二線,第二線是從裝甲車上卸下的2O毫米炮和機槍,裝甲車則隱蔽在樹林中,全體人員進入陣地,準備作戰。天剛破曉,日機開始空襲,炸毀裝甲車5輛,人員傷亡數十人。隨後日軍出動數十輛輕型坦克衝擊(186師仍然沒有任何支援),戰車大隊撤退,但由於必經之路上的一條橋梁也被炸毀了,裝甲車中隊人員隻好將車輛爆破後,向後撤退。戰車中隊則隻有一輛坦克突圍,後來作為教練車使用。廣東軍隊的戰車大隊一戰便全軍覆沒。

    1939年,日本陸軍省責成石川島汽車製造所根據從中國廣東繳獲的“維克斯”6t坦克研製可水陸兩棲使用的戰車,最終出現了一種SRⅢ型水陸兩用車。

    注:中日“師”的不同

    國民黨政府軍典型的步兵師編製一般在6000-8000人,而日本帝國陸軍“師”的人數為26354人。在中國,人們容易對日本“師”的概念產生混淆。因此,最準確、直接的翻譯名稱應稱之為“師團大隊”或“師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