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國產兵器】寶刀不老的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組圖)

(2008-08-22 09:45:17) 下一個
59式中型坦克從1959年參加國慶閱兵並裝備部隊至今,“兵齡”已有四十多年,屬於國產裝備中的“老將”了。然而,由於59式中型坦克裝備數量多、規模大,因此,在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裝備體係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十餘年來,我國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對早已“超期”服役的這位“老將”進行了數次重大改進,使它仍煥發出青春的活力,真可謂寶刀不老。

  59式中型坦克有多種改進型,諸如59式(雙穩)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WZl20A)、59-2式中型坦克(BWl20B)、59-2式指揮坦克(BWl20B)、59式掃雷坦克、59改中型坦克(B59G)、59-2A式中型坦克、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BWl20K)、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BKl940)、ZTZ59D1式中型坦克(WZ120C)。另外,在59式中型坦克底盤基礎上,還發展了幾種變型車,如64式重型履帶牽引車(WZ411)、64式中型坦克牽引車(WZ652)和73式中型坦克搶救牽引車(WZ651)等。在本刊2003年第1期簡要介紹59式中型坦克改進情況的基礎上,本文將較為詳細地介紹59式中型坦克的幾種典型改進型車的情況,以饗讀者。

                            強灘登陸中的59式坦克
  

一、“以人為本”的59-1式中型坦克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後,針對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戰中暴露出來的火控係統落後、防護能力弱等缺陷,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國決定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第一輪改進。1979年,開始進行改進設計,產品代號為WZ120A。改進方案被批準後,隨即投入了試製和改進後的戰術技術性能試驗。1984年,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通過了定型試驗並正式定型,命名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我國自行生產59式中型坦克以來,第一次比較集中的改進,標誌著我國主戰坦克走上了研改結合的道路,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改進後的59-1式中型坦克,火炮首發命中率、防護能力和機動性能比59式坦克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並為老式裝甲裝備的不斷改進積累了經驗。從其結構上看,59-1式中型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進行了19項改進,改進後的59-1式中型坦克的最大特色,是貫徹了“人文精神”,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下麵就著重介紹“以人為本”的12個“亮點”。

  一是為59式中型坦克火炮增裝了自動裝表簡易火控係統和73式激光測距機。這就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發命中率,並縮短了瞄準時間,結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沒有火控係統,“判距靠炮長的眼睛、射擊靠射手經驗”的曆史。

  二是增裝了並列機槍彈和高射機槍彈壓彈機。原59坦克的並列機槍彈要靠乘員人工壓裝,費時、費力不說,時間長了弄得手生疼。改進後,機槍彈可以半機械化壓裝了,大大提高了效率,省時、省力。

  三是在車外增裝了紅外大燈。坦克駕駛員都怕夜間用夜視儀駕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59坦克的夜視儀看不清而且失真。改進後的59-1坦克,在車外左側翼板前部增裝了1個80瓦的6610型紅外大燈,提高了紅外照度,這就改善了駕駛員使用夜視儀觀察的效果。

  四是增裝了操縱係統液壓助力裝置。過去駕駛員在行駛中拉操縱杆著實是不容易,需要幾十斤的拉力,一開幾個小時,誰也受不了。改進後的坦克增裝了轉向操縱係統液壓助力裝置,駕駛員操作起來明顯輕便靈活。

  五是增裝防滑履刺。過去坦克在雪地或冰上行駛前,為防滑需要乘員把履帶拆開,然後隔幾塊履帶反裝一塊(履帶刺朝下),最後再把履帶結合起來。當過坦克兵的都知道,調履帶可是件苦差事,四個乘員忙乎一二個小時,累得是滿頭大汗,寒冬臘月這滋味就更不好受了。現在好了,改進後的59-1坦克,在左側翼板上排氣管後方加裝了1個儲存箱,可以存放防滑履刺,在需要時直接將防滑履刺加裝到履帶上即可,給三北地區及高寒高原地區的坦克兵們帶來了“福音”。

                         增強裝甲型59-1中型坦克
  八是在非指揮坦克上增裝一根偽裝天線。這主要是吸取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教訓。改進後的59-1坦克,在非指揮車的炮塔頂甲板後部增裝1根偽裝天線,使敵人難以分辨戰鬥坦克與指揮坦克。

  九是安全門改為三點支撐式向外開啟的圓形門。安全門就是坦克兵們在車輛中彈等緊急情況下,隱蔽迅速脫離坦克的通道,坦克兵稱它為“逃生門”。老59坦克的安全門要打開四個把手並向內拉開,而且火炮要轉一角度乘員才能從車內鑽出去,很不方便。改進後變成三個把手並向外推開,這樣不論火炮處於什麽角度,乘員都可以迅速鑽出去。




59-1中型坦克樣車
  十是加裝了空氣瓶充氣裝置。老59坦克的高壓空氣瓶,用幾次後就沒氣了,保養時要拆下來送到修理分隊去充氣,費事又麻煩。更要命的是,一旦在戰場上電瓶電壓不足,高壓空氣瓶又沒氣,坦克根本就別想動彈了。改進後的59坦克,在高壓空氣瓶連接管上增裝了1個充氣接頭,可利用火炮雙向唧筒向空氣瓶充氣。這樣,作戰中就可以邊打炮邊充氣了。當然,平時還得拆下來充氣,但改進一下還是好多了,起碼不用擔心在戰場上關鍵時刻“沒氣”了。

  十一是增裝了發動機機油失壓報警器。老59坦克經常出現發動機機油管、水管破裂而造成發動機燒毀的事故。所以,駕駛員開起車來總是提心吊膽的,得經常扭頭去看位於一側的儀表板,很不方便,也不放心。改進後的59-1坦克,加裝了油壓傳感器、油壓指示器、報警器和指示燈等,一旦油管爆裂等原因造成失壓,會自動報警。

  十二是增裝了摩托小時計。由於坦克的工作環境惡劣、負荷大,所以坦克發動機“壽命”要比一般車輛的發動機壽命短得多。所以,準確記錄坦克發動機的工作時間,是乘員的一項重要工作。但老59坦克沒有自動記錄摩托小時的裝置,駕駛員隻好用鍾表等手工記錄,既不準確,也費事。改進後的59-1坦克,增裝了摩托小時記錄儀,可自動記錄發動機累計工作時間,也用於駕駛員計時。




59-1中型坦克
  不難看出,59-1式中型坦克的改進項目,注重了改善乘員的工作環境,改進之處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說明我國坦克的設計,更加注重人機工程。59-1的改進成功,不僅大幅度提高了老裝備的戰鬥力,而且為以後我國坦克裝甲車輛的設計和改進摸索了經驗。

  另外,59-1式中型坦克還進行了二期改進、三期改進,還試製了防護試驗車。其二期和三期改進主要是改進坦克的防護能力。後續改進型車,相應地在炮塔上加裝了柵欄式屏蔽裝置,車首和炮塔前部加裝了複合裝甲等。

  59-1式中型坦克主要戰技性能

  戰鬥全重36.3噸

  乘員4人

  車長(炮向前) 9.239米

  車寬(帶裙板) 3.320米

  車高(至炮塔頂) 2.218米

  單位功率10.5千瓦/噸

  單位壓力79.9千帕

  最大速度5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540千米

  主要武器100毫米線膛坦克炮

  輔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機槍、7.62毫米並列機槍、7.62毫米航向機槍

  彈藥基數100毫米炮彈34發、12.7毫米機槍彈500發、7.62毫米機槍彈3 000發

  裝甲類型炮塔鋼鑄造裝甲、車體鋼裝甲板

                                59-2中型坦克樣車
  

二、打得更狠、通信距離更遠更好的59-2坦克

  在緊鑼密鼓地改進59-1坦克和研製我國第二代主戰坦克的同時,決策部門決定繼續采用新技術改造現役老式坦克,以延長其服役期。為此,相關部門於1979年開始進行相應技術準備,並決定采用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結合國內成熟的科研成果,再度改進59式中型坦克。1980年,開始進行改進設計,改進後的坦克稱為59-2式中型坦克,產品代號為WZl20B。其改進的重點是火炮、電台和滅火抑爆係統,以使其在火力、通信和對二次效應防護方麵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如美國的M60A2、德國的“豹”1、前蘇聯的T-72等坦克)。1980年3月,試製出兩輛樣車,其中一輛為戰鬥坦克,另一輛為指揮坦克。同年4月,對兩輛樣車進行了多項戰技性能試驗。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完善了改進設計方案,增加了轉向液壓助力操縱裝置、動力室自動滅火裝置等項目,並於1981年改裝出1輛樣車,同年4月完成了圖紙和技術文件的整理工作。隨後,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進,除繼續采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進中獲得成功的12項技術外,其最大的“亮點”是采用了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項技術,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電台和自動滅火抑爆係統,使59-2式坦克的作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形成了一種戰鬥坦克。

  首先看看79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和相應的彈藥。59-2中型坦克安裝的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是從國外引進的北約標準坦克炮,彈藥為北約標準定裝式彈藥,彈藥種類為10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其中,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初速達到1 600米/秒以上,是一種技術先進、威力大、性能優良的坦克炮。在1982年爆發的以黎戰爭中,以軍裝北約標準105毫米坦克炮的“梅卡瓦”1主戰坦克,擊毀了眾多阿方的T-72坦克,就足以說明這種炮的威力。它是一種線膛坦克炮,抽氣裝置裝在身管中部,而國產100毫米線膛炮抽氣裝置裝在炮口處。59-2式坦克的彈藥基數由34發增加到38發。由於彈藥基數增大,59-2式坦克的炮彈布置也作了相應調整:在戰鬥室車體左側甲板上增加3發,車體右側甲板上增至2發,其餘位置不變。

  再看看戰鬥室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從國外引進的戰鬥室自動滅火抑爆裝置,配有高靈敏度的光學探測器和微處理機係統,具有兩次抑爆和四次滅火功能,能在10毫秒內自動探測出侵入車內的破甲彈高能射流並發出控製信號,啟動滅火瓶在60毫秒內實現抑爆,從而防止了坦克中彈後的二次效應對車輛和乘員的傷害。

  最後看看VRC-8000型坦克電台。VRC-8000型坦克電台,是一種跳頻、可加密多信道坦克戰術通信電台,是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克戰術通信電台。它具有通過跳頻擺脫敵方電子幹擾、對通信內容自動進行加密、並具有兩千多個波道供選擇和變換的性能優良的電台。它采用了頻率合成技術,電台內裝有微處理機,可預置10個波道,可便利地轉換功率,通信距離達到35千米(59坦克所裝A-220電台,通信距離為16千米)。59-2坦克安裝這種電台後,使其通信對抗能力、通信保密能力等大幅度提高。




59-2中型坦克



59-2中型坦克
  59—2式指揮坦克是與59-2式中型坦克同時研製的。它與59-2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區別是安裝了2部VRC-8000型坦克電台,並相應減少了兩發炮彈。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進成功,使老59式中型坦克真正煥發了青春活力,它標誌著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裝備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從技術上說,59-2坦克也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是第一種實裝到部隊並能與國外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坦克,它是第一種通信能力與當時世界水平差距不大的國產坦克。

  59-2式中型坦克主要戰技性能

  戰鬥全重36.2噸

  乘員4人

  車長(炮向前) 9.235米

  車寬(帶裙板) 3.270米

  車高(至炮塔頂) 2.218米

  單位功率10.6千瓦/噸

  單位壓力79.6千帕

  最大速度5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540千米

  主要武器105毫米線膛坦克炮

  輔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機槍、7.62毫米並列機槍、7.62毫米航向機槍

  彈藥基數105毫米炮彈38發、12.7毫米機槍彈500發、7.62毫米機槍彈3 000發

  裝甲類型炮塔鋼鑄造裝甲、車體鋼裝甲板

  

三、“價廉物美”的59-2A式中型坦克

  如果說59-2的最大亮點是依靠引進的新型火炮技術、跳頻電台和高靈敏度的全自動滅火抑爆係統這三項技術使老式的59坦克戰技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話,那麽59-2A則主要是依靠我國自己的技術使老裝備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的。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我軍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裝甲機械化部隊對新裝備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在新型二代裝甲裝備短時間內還難以裝備部隊的情況下,為了加快裝甲機械化部隊裝備更新換代的步伐,並為改造部隊現裝備的59式中型坦克打下良好的基礎,1984年底解放軍總部機關下達了研製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務,並要求有關科研單位參考和吸收59-2式中型坦克等改進過程的成功經驗,突出解決59式中型的火力與火力機動性薄弱環節,並要求使59式中型坦克在防護、機動性能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從1984年11月開始至1985年4月,有關科研單位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59-2A式中型坦克的改進方案技術設計。1985年10月,試製出1輛初樣車,並進行了分係統和部件的性能試驗和整車的行駛試驗。根據初樣車試驗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又對初樣車進行了改進,並於1986年5月研製出3輛正樣車,其中1輛為帶機械掃雷器的掃雷坦克。正樣車試製出來後,便交付部隊進行6 000千米設計定型試驗,對車輛的戰術技術性能、工作可靠性和地區適應性進行了全麵考核。試驗證明,59—2A式中型坦克基本滿足了戰術技術要求,其火力及火力機動性較之59式中型坦克有了明顯提高,防護性能和機動性能也有一定提高。1988年4月,59-2A中型坦克正式批準定型。盡管59-2A中型坦克與59-2中型坦克在戰術技術性能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仍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首先,從外形上看,令人耳目一新:車體和炮塔的外形更為流暢,配以側屏蔽裙板和拋射式煙幕彈發射裝置,給人以現代主戰坦克的美感。

  其次,它采用了帶輕型熱護套的81A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裝輕型熱護套的坦克炮,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引起彎曲,從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擊精度。這也是從外觀上它與59-2坦克所裝的79式105毫米坦克炮的主要區別。關於火炮熱護套的問題,看過電視劇《鐵甲英豪》的觀眾可能多少已有所了解。

  第三,采用了雙向自動裝表簡易火控係統,火力精度高,係統反應時間短。使用這套係統,坦克可在短停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實施準確打擊。該係統對靜止目標的反應時間≤7秒,對活動目標的反應時間≤10秒;用脫殼穿甲彈射擊時的有效射程對固定目標不低於2500米,對活動目標為2 400米以上。這些指標說明,81A坦克炮是相當棒的。

  第四,安裝了炮長微光夜視瞄準鏡、車長微光夜視儀、駕駛員微光夜視儀,實現了全夜視化觀瞄,夜戰能力大大提高。這是它與59-2坦克相比的一大亮點。

  第五,車首掛裝了國產複合裝甲,兩側掛裝了側屏蔽裙板,炮塔兩側各裝四具煙幕彈拋射裝置,其整體防護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煙幕彈的射程可達100米,煙幕屏障寬60米,高8米~10米,煙幕持續時間為2分鍾。有了這套裝置,就可以在作戰中來它個“金蟬脫殼”,有效對抗敵軍反坦克導彈等威脅。

  第六,增裝了推土裝置。該車在車體首下裝甲板上掛有一個推土鏟,用於挖掘坦克掩體與清除路障等,挖一個坦克掩體約需20分鍾。雖然使用起來不是太方便,需要人工收放,但還是比沒有強多了。當過坦克兵的都知道,挖坦克掩體也是件苦差事,坦克部隊人手少,誰也幫不上誰,得自己動手。坦克有了推土鏟,就方便多了。

  當然,59-2A坦克在電台性能、自動滅火抑爆係統反應時間和效能等方麵,與59-2坦克相比要稍遜一籌。盡管如此,59-2A中型坦克,是完全利用我國自己的技術對老裝備改造的成果,它性能穩定,工作可靠性較好,對原59式坦克的工藝繼承性強、成本低、便於組織批量生產,特別是采用的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和良好的維修、使用性能,受到試驗部隊的高度評價。所以,59-2A中型坦克可以稱得上是“價廉物美”的“鐵騎”。

  在59-2A中型坦克基礎上,還研製了59-2A式掃雷坦克和59-2A式指揮坦克。59-2A式掃雷坦克與59-2A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區別是,將車首安裝的推土鏟,換為機械掃雷器;59-2A式指揮坦克則增裝1部CWT-176型坦克電台,並相應減少3發炮彈。




59-2A中型坦克
  59-2A坦克主要戰技性能

  戰鬥全重36.5~37噸

  乘員4人

  車長(炮向前) 9.22米

  車寬(帶裙板) 3.32米

  車高(至炮塔頂) 2.4米

  單位功率10.3~10.5千瓦/噸

  單位壓力80.3~81千帕

  最大速度48~5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600~620千米

  主要武器105毫米線膛坦克炮

  輔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機槍、7.62毫米並列機槍、7.62毫米航向機槍

  彈藥基數105毫米炮彈37發、12.7毫米機槍彈500發、7.62毫米機槍彈3 000發

  裝甲類型炮塔鋼鑄造裝甲、車體鋼裝甲板

四.“攀登新高峰”的ZTZ 59D1主戰坦克

  時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戰爭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新軍事革命不僅給軍隊體製編製、作戰理論等諸多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給軍隊信息化建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美軍數字化部隊的出現,進一步激發了世界各國發展數字化坦克裝甲車輛的欲望。與此同時,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裝備有了較大的改善,一批新型二代坦克陸續裝備部隊。盡管以59-2坦克為典型代表的59中型坦克改造取得了成功,但是,其總體性能仍難以與國外二代坦克相抗衡。在新形勢下,老59坦克的改造麵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裝備59-2中型坦克的我某集團軍演習場麵
  1990年7月,解放軍總部機關根據我軍裝備發展的需要,及時作出了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重大改造的決定。相關單位立即進行了方案論證和可行性分析。1991年6月,軍方和地方工業部門對59坦克重大改造的方案進行了研究。同年7月,軍地雙方經深入研究後確定了59式坦克重大改進的方案。

  1991年8月,總部機關批複並下達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進的方案及戰技指標,並要求在改進中要貫徹“通用化、係列化、組合化”的原則。根據要求,科研單位研製了2輛59式坦克改進型正樣車,產品代號為WZ120C。1993年7~8月,科研單位又試製出2輛改裝樣車,並完成了戰術技術性能的摸底試驗。試驗證明,改裝車輛達到了方案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同年9月,59式坦克改進型正樣車(WZ120C)順利通過了鑒定。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兩輛樣車又進行了光點注入式火控係統設計定型試驗。試驗中共發射炮彈367發,並先後進行了傾斜狀態下對靜止目標射擊等多項射擊效能試驗,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試驗結果。

                                 ZTZ 59D主戰坦克



  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員又組織對3輛樣車進行了射擊試驗、行駛試驗、火控係統測試和滅火抑爆、煙幕實彈拋射和寒區適應性等項目的試驗。試驗後,有關專家對樣車及二代光點注入式火控係統予以較高評價。1995年4月,總部機關批準該坦克設計定型,並命名為ZTZ59D1式中型坦克,簡稱為59D1式中型坦克。

  在ZTZ59D1式中型坦克基礎上,又研製出ZTZ59D式中型坦克(WZ120D)。它與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區別是換裝了威力更大的加長身管的105毫米線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戰距離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總部機關批準ZTZ59D坦克設計定型,命名為ZTZ59D式中型坦克,簡稱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裝成59D式中型坦克,並已出口國外和裝備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

                         越野中的59D主戰坦克
                       59D主戰坦克炮塔內的彈架
                       59D主戰坦克炮塔內的自動滅火裝置
  59D1主戰坦克,運用了大量高新技術,改進後的整體性能與國外二代主戰坦克基本相當,真正實現了“寶刀不老”,成為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主戰坦克”。

  與其他改進型59式中型坦克相比,59D1主戰坦克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就是它的新型火控係統。它采用的二代光點注入式火控係統裝有微型計算機、光點注入式激光測距瞄準鏡、光點注入式炮長微光瞄準鏡及各種傳感器。這種新型的火控係統能進行精確激光測距、自動檢測目標運動角速度和炮耳軸傾斜角度,並可通過火控計算機麵板人工裝定各種射擊諸元。射擊時,炮長瞄準目標,並按下激光測距按鈕對目標實施測距,同時,火控計算機根據激光測距數值,以及根據所接收到的各種環境數據(如氣溫、藥溫、橫風、火炮初速減退、距離、係統偏差、彈種等修正量等)和車體狀態、目標狀態信息,計算出高低和方向射擊前置角,並在炮長瞄準鏡中注入射擊瞄準標記——光點和光環,同時向穩定器輸出自動調炮信號,使火炮自動賦予高低和方向射擊提前量。炮長隻需將光點對準目標中心即可射擊。與過去相比,射手隻需完成測距、用光點和光環瞄準、擊發幾個動作即可,操作大為簡化。同時,坦克的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火炮夜間射擊(距離1 000米)時,靜對靜命中率為90%,靜對動命中率為85%。另外,這種火控係統還提供了坦克環境因素的修正,盡管是人工輸入,但畢竟為火炮更好地適應環境條件提供了一種手段。

  其次是59D1主戰坦克的夜戰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距離可達1000米。車長指揮觀察鏡采用了88式主戰坦克的車長指揮觀察鏡,駕駛員安裝的二代微光夜視儀,可使夜視距離達100米。

  再就是59D1主戰坦克的防護能力進一步增強。與其他59式坦克不同的是,59D1式坦克首上裝甲板上掛裝了FY-2型爆炸式反應裝甲,炮塔前部掛裝了FY-1型爆炸式反應裝甲,炮塔後部安裝了柵欄式屏蔽,車體兩側掛裝了夾布橡膠裙板,車體及炮塔的防護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裝備120毫米炮的59式坦克樣車
                       從上方看59D主戰坦克
  

五.堪稱“車中極品”的外貿型59-125坦克
                   外貿型59-125主戰坦克
             沒有披掛反應裝甲的59-125主戰坦克
  為開拓國外市場,最近,北方兵器工業公司推出了一款裝有125毫米坦克炮的59式改進型主戰坦克,立即吸引了兵器愛好者的眼球,也使一些資深兵器專家和職業軍人為之一震。首先,從已有的資料看,這款59式改進型坦克的最大亮點,是安裝了國產三代主戰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並配以先進的穩像式火控係統。據說,這種火炮的威力完全可與美國的M1A1係列、“豹”2係列的火炮相媲美;首發命中率大大提高,行進間的精確射擊也不在話下。從火力上說,外貿型59-125坦克,在火力上要比59D坦克等上了一個大的台階,具備了與國外先進的三代主戰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其次,其機動能力也大大提高。據有關資料介紹,外貿型59-125坦克安裝了730馬力的發動機。這個標定功率的發動機,相當於國產二代主戰坦克的水平,因此,機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第三,其防護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從照片上分析,該車車體外形線條流暢,視覺效果更好,使整車看上去更加雄渾有力。該車的炮塔也有很大變化,不再是傳統的圓型鑄造式炮塔,而是有棱有角的焊接式炮塔。通過對車體外形的分析比較,該車的車體首上裝甲可能加掛了複合式裝甲。可以說,這是59係列改進型坦克中變化最大的一款車型,將“老爺車”59式坦克的改進推向了高峰,堪稱“車中極品”。這款車如果能被軍方采購,無疑將為我軍“陸戰之王”家族再添“新丁”。

                    59-125主戰坦克正麵特寫
       20世紀80年代和美國合作研製的“美洲虎”主戰坦克也是59式的改進型
  除了上述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外,我國還與外商合作,對出口的老式59坦克聯合進行了技術改造,產品代號為BW120K。我方負責改進項目包括加長身管的105坦克炮、二代光點注入式火控係統、自動滅火抑爆係統等。1990年8月至9月,我方成功地改造出1輛樣車;同年12月,又按樣車標準對外方3輛59式坦克進行了改造;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中外雙方又在外方修理廠共同完成了6輛59式坦克的改造。(作者:將 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