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王建文:新帝國主義戰爭——爭奪貨幣霸權

(2008-08-15 12:55:40) 下一個

新帝國主義戰爭——爭奪貨幣霸權

通過戰爭手段來改變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的安全環境,打出一個在世界哪兒放錢都不安全,隻能把錢借給本國的國際安全環境格局,這就引出了軍事霸權對爭奪貨幣霸權的作用,並使戰爭出現了許多新特點。

    為什麽是美國要率先進行新軍事變革。就是因為在當代隻有美國進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隻有美國最需要用軍事霸權支撐貨幣霸權。

    不首先從經濟角度觀察美國進行新軍事變革的動機,就不能深刻看清美國進行這場變革的原因和前景,也不能深刻理解美國在當代國際政治和軍事鬥爭中諸多的戰略、政策與行動的出發點。

    帝國主義國家獨占世界剩餘產品的前提是擁有貨幣霸權。從資本主義的曆史上看,貨幣霸權無不產生於物質生產的霸權,因為隻有在世界生產份額中占居了主體地位,才會由於投資、貿易和國際儲備等原因使本國貨幣在國際貨幣流通中占居主體地位,形成本國貨幣的強勢。英國和美國都曾先後在19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50年代擁有世界50%以上的生產份額,才確立了英鎊而後是美元的霸權地位。

    但是在當代,由於資本運動的主體已經轉向虛擬產品生產,由物質產品生產和流通所引發的貨幣交換比重越來越少,已經少到隻占全部貨幣交換的1%,在1997年的美國隻占0.7%,所以貨幣霸權的形成機製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本幣的強與弱以及本幣資產價格的漲與跌,已經越來越與本國的生產增長狀況和國際貿易狀況相分離,而是取決於國際資本的流動。如果國際資本是對本國淨流入,則不論本國的物質生產增長是快是慢,貿易是否出現逆差,本幣都會堅挺,本國的資本市場都會繁榮,反之,就是物質生產增長狀況良好,並且擁有大量貿易盈餘,本幣還是要貶值。

    在當代,國際資本流動主要取決於三個要素,一是經濟增長率,二是利率和投資回報率,三是國際資本對安全的要求。進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國家,經濟增長率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由於本國的物質產業逐漸衰退和外移,經濟增長已經主要是需求方麵的增長而不是本國生產的增長,所以增長的結果是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間的缺口持續拉大,以及貿易逆差的增加。生產增長的停滯必然會帶來利潤增長的停滯,就會壓低投資回報率,因此有人評論美國此次經濟回升是“無就業、無利潤”的回升,這在美國曆史上的經濟複蘇過程中還是首次,也是人們對美元不放心,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沒信心的根本原因。
 
    此外,虛擬資本主義經濟也是負債經濟,因為虛擬產品與實物產品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一種信用產品,因此虛擬產品與實物產品相交換,實際是以債權和股權相交換,股權也是債權的一種形式,因為還要給股東回報。所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擴大就意味著負債的增加。美國在1990年代初就已經從債權國轉為債務國,到2002年,美國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負債總額已高達33萬億美元,其中對外淨負債2.6萬億美元。這就與以前的貨幣霸權很不一樣,以前的貨幣霸權是債權國的霸權,因為擁有貨幣霸權的國家都是資本淨輸出國,而當代的貨幣霸權卻成了債務國的霸權。但是過度負債遲早會引起債權人對償債能力的擔憂,有剩餘產品提供能力的國家都有用儲蓄進行投資的要求,除非是沒有其他債務人可以選擇,否則誰也不會把錢借給逐漸失去償還能力的債務人。

    由於進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沒有能力用經濟增長和投資回報率等經濟因素吸引國際資本流向本國,就隻能通過戰爭手段來改變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的安全環境,打出一個在世界哪兒放錢都不安全,隻能把錢借給本國的國際安全環境格局,這就引出了軍事霸權對爭奪貨幣霸權的作用,並使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的戰爭與以往實物資本主義時代的戰爭比較,出現了許多極為不同的新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戰爭目的的轉變。

    自古以來,戰爭都是根源於民族與國家間的利益矛盾。處在物質產品生產階段內的帝國主義戰爭,是為了打通物質產品的貿易渠道,保證本國物質產品的輸出與生產資源的輸入,而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利益爭奪的焦點從實物經濟利益轉向虛擬經濟利益,戰爭的目的也從是為了調節實物產品流向轉到是為了調節國際資本的流向,或者說是從爭奪實物產品的霸權轉向爭奪貨幣霸權。

     科索沃戰爭就是虛擬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貨幣霸權打響的第一槍,是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貨幣霸權,對與自己爭霸的另一種貨幣——歐元進行的第一次軍事打擊。在歐元啟動之前已經有各種跡象顯示歐元可能走強,這必將導致早前流入美國的歐洲資本大舉回流,而美元和美國股市將麵臨崩潰的危險,貨幣霸權則可能在美歐之間易手。1999年初歐元正式啟動,一開始就先聲奪人,對美元上漲到1:1.19,以後稍有回落,但仍維持在高於美元的水平上,而恰在此時,美國及其所領導的北約發動了科索沃戰爭,使歐洲的安全形勢發生變化,由此使歐元對美元的比價一路急跌,最低時曾跌至0.8:1。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用戰爭手段對歐元的第二次打擊。從去年7月開始,歐元再次上升到與美元平價,到今年初最高已升至1:1.18美元,接近歐元啟動時的水平,美國則不顧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在海灣地區開戰,歐洲的經濟與石油安全再次受到威脅,因此再次阻止了歐元對美元的強勢。

  第二個特點是軍事打擊的對象發生了變化。

    以往3000年世界戰爭的曆史,軍事打擊的對象都是自己的直接利益敵人,因此戰爭都是爆發在有直接利益衝突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第二章中說,戰爭的對象就是三個,即“消滅敵國軍隊,占領敵國領土和摧毀敵國抵抗意誌”,就是對這種戰爭形態的經典概括。傳統戰爭之所以必須以敵方國家為對象,以領土占領為目的,是因為處在物質產品生產時代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想獲得市場空間和生產資源,必須在打垮了敵國的軍隊和占領了敵國及其殖民地的領土後才能辦到。但是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由於國際資本的特點,以軍事手段直接打擊自己的利益敵人已經不可能了。

    可流動的國際資本是價值形態的資本,但又與實物形態的資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例如停留在美國的國際資本,其實物形態可能是歐洲的礦山和工廠,或者是日本的地產、道路和橋梁,所以如果美國為了維護美元的霸權,直接打擊其他發達國家的本土,破壞了其他發達國家國際資本的實物形態,停留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的國際資本也將不複存在。到2002年底, 停留在美國本土的國際資本總值已經超過了9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一年的GDP總值和全部資本市場資本總值的三分之一,如果這部分國際資本不存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下跌幅度恐怕要超過50%還不止。此外,與美國保持巨大貿易順差的發展中國家,也需要把部分所獲得的美元在其他發達國家轉換成實物資產,如果其他發達國家的生產能力遭到破壞,這種轉換機製就不存在,又會反過來影響這些發展中國家願意持有的美元數量,由此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由於有能力爭奪世界貨幣霸權的國家都是當代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或國家聯盟,這就決定了進入到虛擬資本主義時代,在發達國家間難以爆發類似前兩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爭。

     如果隻能用戰爭手段來調節國際資本流向,又不能直接打擊與自己爭奪貨幣霸權的國家,那麽就隻能打擊那些與敵方國家存在國土或經濟安全有密切聯係的國家。科索沃位於歐洲的腹心地帶,就在德、法旁邊,爆發戰爭當然會對歐洲經濟與資本市場的核心產生巨大影響,因此科索沃戰爭是美國用區位因素打擊歐元。伊拉克雖然離歐洲的經濟中心比較遠,但由於歐洲高度依賴海灣地區的石油,如果戰爭逐漸蔓延到海灣其他產油國,導致歐洲來自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斷絕,歐洲經濟必然會陷入一片混亂,歐元自然也要垮台,所以美伊戰爭美國是用石油因素來打擊歐元。

    這就是前麵所說的軍事打擊的對象發生了變化,當麵之敵不是自己的直接利益敵人,這是3000年世界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這個變化對當代武器係統、作戰原則、軍隊編成和軍事理論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怎麽估計都不會過分。

  第三個特點是戰爭發生方式的變化。

     一戰以來,帝國主義戰爭的爆發形式越來越趨向於突然襲擊,為此就需要進行戰略與戰術的欺騙,但欺騙的目的是集中在戰爭爆發時機的選擇上麵,是為了讓對手缺乏準備,戰爭一旦開始,當麵之敵還是自己的直接利益敵人。但是為爭奪貨幣霸權的戰爭,需要進行軍事打擊的對象已不是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國家,而是在安全形勢方麵與自己的利益敵人相關度最高的國家或地區,這就需要把戰爭的真實動機掩藏起來,而給所進行的戰爭找一個與此完全不相關的理由。所以,戰爭中的欺騙就從戰爭爆發時機的欺騙轉向戰爭目的的欺騙。例如科索沃戰爭,美國是把打擊歐元的目的隱藏在所謂“人權高於主權”的口號之後,倒薩戰爭則是把打擊歐元的目的隱藏在清繳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後麵。至於所需要打擊的國家,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處在實物資本主義時代的帝國主義戰爭,發動戰爭的目的一般都很清楚。例如二戰中德國在向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後不久,一支大軍直逼莫斯科,是要摧毀蘇聯的政權,另一支大軍則奔向巴庫,去奪取那裏的石油,因為德國極度缺乏能源和礦產資源,奪取蘇聯的資源就是德國的戰爭目的。而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由於出現了新的戰爭欺騙性,使人們更難以明了發動戰爭者的動機,以致於在科索沃戰爭中歐洲人開始還和美國連手打,隻是到後來才對美國打擊歐元的意圖有所察覺,走向了反戰。倒薩戰爭中,人們都覺得美國攻伊恐怕不是為了反恐那麽簡單,輿論所開出的美國戰爭目的單子恐怕有七、八個還多,但真正認識到倒薩戰爭的目的是打擊歐元的人是少之又少。

    但是歐洲國家對美國的這種戰爭欺騙方式在科索沃戰爭後已經開始察覺,在今年伊拉克戰爭開始之前和之後,法、德、俄已公開結成反戰聯盟,成功地阻止了美國企圖把倒薩戰爭擴大到其他海灣國家的行為。

第四個特點是戰爭趨於小型化。

     處在物質產品生產階段的帝國主義戰爭,從規模看是不斷擴大的趨勢。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拿破侖戰爭中出現了軍的編製,一戰、二戰中不僅出現了集團軍的編製,還出現了方麵軍的編製。一戰中歐洲戰場的戰線長度已達300公裏,從歐洲南部的阿爾俾斯山直達北海。拿破侖戰爭時期,參戰國在戰場上投入的兵力不過數十萬人,一戰時期已增加到1300萬人,二戰時期更增加到6500萬人。戰爭規模的擴大,當然有人口和生產能力增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參戰的雙方都是實力相差不多的大國,為了打垮對方,必須傾其全部國力。但是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的戰爭,由於需要進行軍事打擊的對象已經不是實力相當的大國,而是與敵對利益國家安全形勢相關度高的小國或弱國,是實力不對等的戰爭,因此戰爭就會趨於小型化。

    國際資本的流動每日每時都在發生,價值形態的資本,隻不過是電腦磁盤中的一個記錄符號,在世界進入網絡時代的今天,從美國向歐洲或亞洲調動一筆資金的速度據說隻需要0.6秒,當然從作出決策到拋出資產回籠現金也需要時間,不會有0.6秒那麽快,但從國際性投資基金的通常運作規律看一般都不會超出兩周。所以,由於國際資本出於經濟、安全和投機等因素隨時都可以出現大規模流動。所以,如果打擊國際資本流向的行動晚了,在本國的金融風暴已經發生後才動手就無濟於事,這就迫使為支撐貨幣霸權所采取的軍事行動必須具有快速反應和多點式行動的能力,這也促使軍隊的編製、作戰的方式和武器係統的配置朝小型化和能夠快速反應方向發展。

    以上分析已經說明,為什麽是美國要率先進行新軍事變革。就是因為在當代隻有美國最先進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隻有美國最需要用軍事霸權支撐貨幣霸權。美國進行新軍事變革的動力,植根於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形態的轉變當中,不首先從經濟角度觀察美國進行新軍事變革的動機,就永遠不能深刻看清美國進行這場變革的原因和前景,也不能深刻理解美國在當代國際政治和軍事鬥爭中諸多的戰略、政策與行動的出發點。(王建文,學習時報供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