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地邊界爭端大全
(2008-06-19 13:50:37)
下一個
iDO社區 - 中國陸地邊界及領海爭端大全
http://ido.3mt.com.cn/pc/200511/20051121264562.shtm
中國陸地邊界及領海爭端大全
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大清王朝真正統一中國,形成了穩定的極盛疆域: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領土麵積1000多萬平方公裏。
但從1840年開始,西方列強和日本先後對中國發動戰爭,並先後割占了香港、澳門、庫頁島、黑龍江以北地區、烏蘇裏江以東地區、烏孜別裏山口以西地區、台灣和澎湖。1921年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10年後日本侵華,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收回台灣和澎湖後,中國疆域穩定至今,但陸地和海洋邊界的局部糾紛持續至今。
關於中國邊界的界定,既不能要求把凡曾向中國進過貢的地方都納入我國版圖,也不能追溯得太遠。如不應以元朝的疆界為根據提出要求,而應以清末,北洋政府以及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資料作為重要參考。中國曆史上冊封的藩屬地域極其廣大,認為所有接受過中國冊封,向中國皇帝名義上稱臣的地區,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顯然是既不現實也不客觀的。事實上,當今世界主流觀點認為,朝貢和冊封體係都是一種國家間的外交關係,體現了弱國在強大的鄰國的威脅下求生的策略,不是中央政權跟地方政權的從屬關係,至多算是宗主國,也就是勢力範圍。翻看〈中國曆史地圖集〉就能知道,多少輝煌一時的民族最終灰飛煙滅,經過幾千年的民族爭鬥變遷,中國能擁有現在的版圖,漢族能夠融合了55個少數民族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是很幸運的!如果我們堅持認為隻要是曆史上有漢族人到過居住過的土地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那就太自以為是了,很多地區都是曆經無數代的變遷,早已物是人非了。
如果說,曾經臣屬就一定是中國的領土,那麽除了印尼的部分領土,所有東南亞(其實還不僅是東南亞)就都是中國必須追求的領土目標了。對於爭議的領土,能有機會成為我們的,當然應該盡力爭取!
對於未定界地區的劃分,一般是看曆史上,(主要是指近代以來,否則一直翻曆史老賬,多數地區就會出現一大堆主人),誰對要求的地區進行過較長時期的實際管製,而且在管製期間,有沒有對此地區的官方爭議(注意,有沒有爭議,而且是官方爭議是極為重要的)。如果進行了管製而又沒有爭議,按照尊重曆史現實的通行原則,即使沒有正式定界,該地區一般也被承認為該國(實際管製國)的合法領土。
現在所說的中國960萬平方公裏,是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命令解放軍參謀部根據內戰結束前的地圖計算的,當時和許多鄰國還沒有劃定邊界,中國領土其實不是960萬,而是1042萬平方公裏。近年來互聯網上流傳著一些有明顯傾向性和煽動性的評論中國劃定邊界的文章,這些文章多出於海外所寫,在國內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我收集了一些相關資料,對中國陸地領海邊界的形成做個說明,供各位網友參考。有些邊界的詳圖無法貼上來,可以參照附後的網址。
陸地邊界爭端:
1.中俄邊界。唐努烏梁海地區,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江東六十四屯、烏蘇裏江以東及庫頁島地區,巴爾喀什湖東南部、伊犁河地區
中俄邊界西段50餘公裏,東段約4280公裏。
2005年6月2日中國和俄羅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簽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俄最後一部分有爭議的邊界土地,包括位於黑龍江和烏蘇裏江交界處的黑瞎子島和靠近內蒙古滿洲裏的阿巴該圖洲渚在內近375平方公裏,雙方將各得約一半,中國得到的麵積約174平方公裏,加上位於黑龍江上的塔拉巴羅夫島(銀龍島)的全部等共337平方公裏的土地劃還給了中國。
中俄之間的第一個條約是1689年簽署的《尼布楚條約》,以後陸陸續續簽署了70多個條約。1929年發生了“中東路事件”, 斯大林下令蘇聯紅軍遠東邊防部隊占領了這些河道和相關島嶼。
唐努烏梁海是清代烏梁海三部之一,因境內有唐努山而得名。它位於科布多和烏裏雅蘇台的北部,葉尼塞河上遊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從戰略上講,是外蒙古的北方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裏曆史上是中國的領土,唐朝時是突厥族分布區,歸北庭都護府管轄。元朝時,為嶺北行省管轄區。清代為烏裏雅蘇台定邊左副將軍轄區,當時分為5旗46佐領。1864年10月,中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中國領土,包括原屬中國內湖的齋桑湖、特穆爾圖淖爾在內的共計約44萬平方公裏土地被沙俄割占。其中包括唐努烏梁海西北部的10佐領,以及原屬科布多參讚大臣管轄的阿爾泰淖爾烏梁海的兩個旗。1907年沙俄政府任命迦基洛夫大尉為國境監查官,在烏梁海中部一帶地方建立沙俄殖民據點。1914年6月,大批俄軍侵入,尼古拉二世宣布唐努烏梁海地區歸俄羅斯所有,強行霸占我國17萬平方公裏領土。1915年中俄蒙恰克圖會議時,中國代表提出唐努烏梁海問題,沙俄代表拒絕討論。沙俄侵占我國唐努烏梁海地區,不僅當時中國的北京政府未予承認,以後曆屆中國政府也從未聲明放棄對這一地區的主權。
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龍江東岸精奇裏江口以南,瑗琿隔江相對,屬中國的領土。1858年,中俄《瑗琿條約》規定,江東六十四屯一帶依舊歸中國官員管轄,中國居民在原地有永久居住權。1900年7月17日,俄軍越過精奇裏江,對江東六十四屯中的布丁屯居民大肆焚殺,強行驅趕過江。接著派出騎兵,將未及渡江的二十八屯中國居民“聚一大屋中,燒死無算”。 18日晨,清軍渡江與俄軍激戰。同時瑗琿水師日夜接渡,把部分屯民接至江右。當日,俄軍槍殺了千名中國居民,將未來得及渡江的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幼。統統用刺刀逼入黑龍江中。至21日,江東六十四屯全被俄軍焚毀,槍殺、燒殺、淹斃的中國居民達2000多人。
2.與朝鮮的邊界。長白山天池,吉林省延邊自治州(即所謂的“間島”),鴨綠江和圖們江中一些島嶼。
1962年中朝邊界談判後,白頭峰和一大半天池劃給朝鮮,白頭峰後被朝鮮改名叫將軍峰。
韓國認為中朝現有邊界是北朝鮮在1950-53年朝鮮戰爭期間有求於中國而作出讓步的結果。1909年中國和日朝簽訂的《間島協約》是一項不平等條約。並稱長白山“天池的一半劃讓給中國”,是中國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出兵參加朝鮮戰爭的代價。
間島是以白頭山為起點向西北包括暉春地區,向南以豆滿江為界的大約2.9萬平方公裏的地區
公元1712年,清康熙帝派烏喇總管穆克登赴長白山查看中朝邊界界河鴨綠江、圖們江江源地段,同時知會朝鮮政府。朝鮮政府遂派漢城府尹樸權、鹹鏡道觀察使李善溥為接伴使,並派若幹軍官、譯官隨穆克登上長白山。5月15日,穆克登在長白山頂分水領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源頭立審視碑(朝鮮稱定界碑)。1887年(光緒十三年)4月7日至5月19日中朝進行第二次勘界。
1894年--1895年,清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在被迫與日簽訂的馬關條約中確認朝鮮獨立,並廢除與朝鮮的宗藩關係。朝鮮國王高宗,此時自認取得獨立,且見中國又陷於諸多帝國主義侵賂危機之中,決計借助沙俄之庇護.重提中朝邊界爭議。於是,朝鮮於中日甲午戰後,再次挑起中朝邊界爭議。這一時期朝鮮重新提出邊界爭議之論點,除堅持以紅土山水為圖們江正源並以此水劃界的主張外,更推翻1887年中朝第二次勘界取得疆界大局已定的成果,再次提出土門、豆滿(圖們)為兩江之主張,且增添圖們江北岸為朝鮮墾民拓墾必為朝鮮領土之主張。
1900年.沙俄參加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北京,同年10月侵占中國東北全境。沙俄籠絡朝鮮政府,排斥日本勢力,進而控製朝鮮政府,與朝鮮達成朝、俄共同統治中國延邊之協議,沙俄將中國延邊地區的一半統治權讓與朝鮮。朝鮮依恃俄勢,自1900年起,在中朝邊境多次製造事端。朝鮮政府將鴨綠江、圖們江兩江北岸中國邊境地帶視為朝鮮領土.
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平壤簽訂了《中朝邊界條約》(周恩來、金日成)。
中朝邊境線全長1334公裏,其中陸界45公裏,水界1289公裏。遼寧段上自遼寧省與吉林省交界的渾江河口起,下至鴨綠江入海口止,全長306公裏。經過1972年至1975年進行的中朝第一次邊界聯檢,確定沙洲、島嶼61個,其中劃歸中方13個。
1990年開始,中朝雙方進行第二次邊界聯檢,遼寧段因有10個未決島嶼而擱置起來。這10個島嶼是:1、下尖沙洲,2、套裏夾心子島,3、套裏上島(朝方稱間桑島),4、上桑島下島,5、燕窩外島,6、套裏夾心子與北桑島上部粘連,夾心子島麵積49058平方米,上部擴大部分與朝方北桑島有930平方米重合,1995特大洪水時已粘接;8、東太平島,9、楸桑島本島下部增大部分,10、楸桑島子島明顯增大。
在雙方準備就這10個問題確定歸屬之際,朝方提出中方下尖沙洲的出現,是因為中方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修築馬市夾心子120米堤壩,堵死了界河支流所致。所以中方必需先扒掉夾心子堤壩,然後再考慮確定下尖沙洲的歸屬問題,致使第二次聯檢於1992年中止。在這種情況下,經雙方聯檢委員會協商,自1993年始,由兩省道先就馬市夾心子工程問題舉行會談。因而,第二次中朝邊界聯檢也被擱置起來,至今未能結束。
3.與印度的邊界。雙方邊界全長1700公裏,雙方爭議地區有8塊,麵積達12.5萬平方公裏。其中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的藏南(山南)地區9萬平方公裏、中段波林三多等2千平方公裏均為印方控製,西段阿克賽欽等地區3.35萬平方公裏除巴裏加斯的450平方公裏外均為我方控製。
關於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1962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七千人大會”上宣讀了“罪己詔”,並引咎“退居二線”後,利用尼赫魯的“前進政策”,把全黨的注意焦點都從大躍進失敗的陰影中轉移到一場迫在眉睫的對外戰爭之上,從而重??營的領袖地位。堂堂中華大國出完氣還要表現“大度”和“仁義” ,把阿三教訓一下,再給幾根胡蘿卜。個人虛榮的滿足是用國家安全與利益換取的--不但把已經收複的有爭議領土白白放棄,而且永遠失去了一個能使中國一勞永逸穩定西藏的機會。
參照詳文《中國的仁義之舉》
《中印兩國邊界爭端內幕:曲折中的艱難進展》
另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當時的國際處境極其艱難,美國封鎖,蘇聯反目,印度緊逼,台灣騷擾,國內三年大饑荒導致國力大減,不可能為了藏南那塊原來的無主之地,傾全國之力去與阿三死拚,老毛出其不意打了阿三個冷不防,在印軍全國動員準備大規模反擊前先撤了,讓阿三想還手卻找不到對手,既教訓了一下尼赫魯以防其進一步蠶食西藏領土,又在國際上打出了和平仁義之師不可輕侮的國威。而停戰後如果死守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區,大雪封山後,斷絕後勤補給的進攻部隊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那麽藏南就會成為我們的傷心之地,象黑洞一樣把中國極其缺乏的戰略資源和國力吸卷進去,最終危及全局的安定。毛澤東的戰術是高超的戰略手法
參照黑島人的《關於藏南(中印邊界)及六二年對印戰爭問題與網友的討論總結》
參照尼丹小的《關於藏南(山南)問題的一點說明》
4.與越南的邊界。法卡山、者陰山、老山地區
越南原為中國藩屬,1885年中法安南之役清廷將其割讓給法國,法國於1892年征服老撾,加上早在1863年即占領柬埔寨,一並將之納為殖民地,統稱為法屬印度支那。
法國為安撫三國人民,準許各自保有其原來王朝及官製,但一切大權卻完全操縱在法國人手中。
1944年12月武元甲潛回越南,美軍協助其建軍,1945年4月武將其軍隊改名為越南解放軍,日本投降後第三天,胡誌明率領八百名解放軍進入河內,8月24日保大王被迫退位,9月2日胡誌明正式在河內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盟軍總部將越南境內的日軍以北緯十六度為界區分為南北兩區受降,北區由中國負責,南區由英國負責。英軍接收南越後即協助法國建軍,運送法國遠征軍,轉運武器彈藥,以利法國對南越的征服,並重建法國的統治。1945年末中國軍由盧漢率領占領北越,胡誌明深恐盧漢幹涉越南內政,製造戰爭,乃於1946年3月與前法國代表聖安東尼簽署協議,準許法軍合法進駐北越,接替中國軍隊(胡誌明相信打敗法軍較打敗中國軍容易)往後,法國仍希望統治越南,雙方即衝突不斷,1946年12月19日當胡誌明獲悉法軍計劃向越盟發動攻擊時,乃向法國宣戰。
法越戰爭初期,越盟建軍猶在萌芽階段,力量脆弱,不堪一擊,因此隻能退守山區,1949年秋中共軍隊自長江流域進入西南邊疆,對越盟的抗法軍提供了及時的支持,1950年初,正值抗法戰爭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時,胡誌明潛赴中國大陸向中共求援,中共即派羅貴波為政治顧問團團長,向北越當局提供有關財經,組訓,民運,思想教育與思想改造及革命鬥爭等工作經驗,嗣後又以陳賡為中**中央代表的身分,協助北越訓練其黨政幹部及軍隊,並直接指導越軍作戰,又以韋國清任軍事顧問團團長,給予戰略戰術方麵的指導,且協助北越軍遂行多次戰役並指導1954年5月的奠邊府戰役。
1954年3月12日越盟軍308師對卡布雷列發起攻擊,並於3月13日攻陷,312師在炮兵支持下於15日攻陷東北方據點,304師則向伊沙貝爾壓迫,316師則向東南方向奠邊府進迫。
法軍於3月15日以傘兵戰車奪回卡布雷列,3天後又主動放棄。
3月18日法軍機場外圍據點失守,機場受威脅,十天後機場無法起降飛機。
3月30日越盟軍發動總攻擊,奪下外圍據點,守軍糧盡援絕,到5月7日向越盟軍投降。
1954年10月23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在最後一批法軍撤離中南半島後宣布直接支持南越政府
1955年2月12日首批美軍顧問三百人到達南越,協助訓練南越三軍
1962年2月8日美國在南越成立軍援司令部,顧問2646人,1963年則達16732人
1964年8月東京灣事件,詹森總統派遣戰鬥部隊至南越抵抗**侵略
1968年尼克森上台後即逐步撤軍,1971年4月越共發動春季攻勢。
1972年12月至1973年6月,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駐軍先後撤離。
1973年1月27日,越共和南越在巴黎簽訂定停戰協議,立即全麵停火,二個月內美軍完全撤離越南。
1976年7月2日,越共宣布南北越統一,更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設於河內,並將西貢改名胡誌明市。
1965年春天,風和日麗,毛澤東和來訪的越共主席胡誌明親切會見,毛澤東早就洞悉了越南戰場的局勢,和胡誌明此行的目的,所以他一見麵張口便說,你來自越南,我在湖南,咱們是一家子,有什麽困難你盡管提。我們是要人有人,要物有物。
從1965年到197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了工程、防空、後勤、築路等部隊近32萬大軍來到越南,幫助越南人民抗美救國,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共有1400多名官兵犧牲在越南的土地上。根據兩國達成的協議,就地安葬這1400名烈士,直到今天。
參照《越南戰爭》
從1974年開始,越南當局在中越邊境不斷製造挑釁事件,僅1978年就入侵中方邊境1100多起。1978年9月至1979年2月的半年時間裏,越南在邊境地區侵占中國領土達160餘處。
1979年2月17日,中國軍隊在中越邊境全線發起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在17天作戰中,突入越南軍隊防禦縱深20-40公裏,攻占了越方4個省的21個縣(市)。3月,中國軍隊全部撤回中國境內。但中越邊境衝突並沒結束。1981年5月,中方開始收複法卡山、扣林山地區的作戰。1984年4月,中方開始收複老山地區的作戰。直到80年代末,中越雙方才完全罷兵。
中越邊界談判1993年8月開始,在人類進入千禧年的倒數第二天,中越雙方完成了16輪談判,最終簽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在所有雙方有爭議的227平方公裏土地中,113平方公裏劃歸越南,114平方公裏劃歸中國。
參照《中越戰爭秘錄》
5.與緬甸的邊界。 江心坡問題,南坎問題
1960年的《中緬邊界條約》(即現在的中緬邊界線)究竟是如何劃界的呢?
南段(尖高山以南)基本保持了1841年線以來的走向,中國放棄了對南坎名義上的主權(永租,年租金1000盧比,與完全割讓沒有任何實質區別),但對於1941年線阿佤地區邊界線作相應修改,原被劃給了緬甸的班老、班洪地區重新歸屬中國。
北段,中國承認緬甸對江心坡的主權,雙方基本以高黎貢山脈分水嶺為界,但片馬地區歸還中國。片古崗地區(片馬、古浪、崗房,今屬怒江州)劃界時已明確為緬甸領土,由於中國承認了緬甸對猛卯三角地的實際統治並將其劃給緬甸,作為交換,緬甸亦把原屬中國的片古崗地區交還中國。
“江心坡”指的是位於雲南高黎貢山以西的恩梅幵江及邁立幵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北起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
而江心坡是“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兩江均在高黎貢山以西),不到這塊未定界地區的一半。另外,網上流傳的7萬平方公裏說,其實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緬北地區(台版中國地圖中,把它們都劃入中國版圖)。現在多屬緬甸克欽邦。
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頭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盧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熱。炎熱地區的傳染媒介、病原體及動物宿主,均易茲生,因而疾病較多,其地有瘴氣,麵積約為27000平方公裏。
“南坎問題”是指位於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猛卯三角地區的歸屬,又名南畹三角地區,麵積約二百五十平方公裏。猛卯三角地區主權原來屬於中國,這一點沒有疑問。但在1894年前(即第一次中(英)緬邊界劃分),英國人就已經強行修築了從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南坎,中國的這塊領土的管轄權。
參照《中緬江心坡問題》
6.與蒙古的邊界。中蒙邊界全長4710公裏。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漠南(今內蒙古)、漠北(今蒙古國)、漠西(厄魯特)叁大部。之所以稱漠南、漠北、漠西,是因為在蒙古地區中間,有一條戈壁沙漠,沙漠以北為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以南為內蒙古,以西為厄魯特(今新疆的一部分)。外蒙古有較大的自主權。為防止外蒙的割據,清庭在庫倫(烏蘭巴托)設置大臣,定期舉行軍事演習,保障疆域的穩定。清初,沙俄就不斷侵擾蒙古地區,康熙年間,居於天山以北的蒙古一部勾結沙俄叛亂,在康熙的親征下,1697年平叛。但沙俄仍在邊境製造事端。1727年中俄簽定的《恰克圖界約》肯定了蒙古屬於中國。
外蒙主要和新疆有邊界劃定的問題,原阿爾泰地區在1911年前歸屬外蒙,外蒙獨立後劃歸新疆管轄。
1962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在北京簽訂。周恩來總理和尤·澤登巴爾主席分別代表中蒙兩國政府在條約上簽字。
參考《外蒙獨立的過程》
7.與巴基斯坦的邊界。坎巨提地區
1963年中國和巴基斯坦簽署了《中巴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實際控製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
關於1963年的中巴邊境劃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在克什米爾地區取得了由巴方實際控製的5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從此中巴友誼牢不可破,而後喀喇昆侖公路上軍車奔流不息,印度對此一直耿耿於懷,至今不承認那片土地屬於中國。
另一種看法認為:中國把坎巨提地區割讓給巴方,以換取巴基斯坦對中國的長久支持,但這種說法缺乏依據。
8.與阿富汗的邊界。無爭議。
中國和阿富汗之間已於1963年11月22日簽訂了邊界條約,中阿之??勘定了沿薩雷闊勒嶺以東最邊緣地區的43英裏的邊界線。
9.與尼泊爾的邊界。無爭議。
11961年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簽定邊界條約。
10.與哈薩克斯坦的邊界。位於塔城地區的塔爾巴哈台山和巴爾魯克山變成了中哈界山。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1998年7月3日簽署了《中哈國界補充協定》,劃定了以前懸而未決的兩段長達120公裏的哈中共同邊界, 徹底解決了1700多公裏的中哈邊界問題。 中哈國界線全長1782.75公裏,全部與中國新疆接壤。其中陸界1215.86公裏,水界566.89公裏。
11.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邊界。
吉爾吉斯斯坦是“絲綢之路”穿越的地方,其碎葉河畔的托克馬克還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誕生地。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阿賴山脈綿亙於中吉邊境。
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於1999年簽署《中吉國界補充協定》,解決了兩國1100公裏的邊界問題。
中吉兩國在2002年5月簽訂的邊界協議將有爭議的山區土地作三、七開,七分確定給吉爾吉斯,三分劃給中國,即大約九萬公頃土地。 吉爾吉斯斯坦反對黨表示,邊界協議將重要的冰川拱手讓人,而這個冰川則是吉爾吉斯數條河流的發源地。
12.與塔吉克斯坦的邊界。中塔邊界約400多公裏
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在1997年就有爭議的烏赤別裏山口和喀喇雜克山口兩地區達成協議。2002年5月塔總統訪問中國,同意把靠近帕米爾地區存在爭議的28,000平方公裏土地中的3.5%共大約1,000平方公裏的領土交給中國,從而結束了邊界爭議。
2000年7月,中塔吉三國簽署了《中塔吉關於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協定》,為徹底解決中塔兩國邊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塔2002年劃界談判的結果是基本按照實際控製線(不是民國地圖的邊界)劃分,但是中國取得了實際控製線以外2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
帕米爾位於新疆西南部,古代稱為蔥嶺,向有世界屋脊之稱。按照自然地理狀況,可分為八個部分,文稱八"帕"。由北向南依次為: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郎庫裏帕米爾、阿爾楚爾柏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瓦罕帕米爾。帕米爾是我國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居住、遊牧的地方,直到19世紀70年代一直屬於中國。帕米爾是無可爭議的我國領土的一部分:
(1)1759年清軍追擊大小和卓,在阿爾楚爾帕內伊西洱庫爾以北樹有禦製記功碑。因而這塊地方被稱為"蘇滿塔什"("蘇滿"意為文字,"塔什" 意為石頭,蘇滿塔什就是樹有有文字的石碑的地方)。
(2)1878年清朝收複南疆以後,從阿賴嶺至喀喇昆侖山一線,設立了八座卡倫,派兵駐守,加強了對帕米爾地區的管轄。
1864年簽訂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規定,中俄兩國邊界,"行至蔥嶺,靠浩罕界為界"。帕米爾在中國境內。1881年簽訂的《中俄伊犁條約》規定,中俄兩國在帕米爾的邊界線"照兩國現管之界勘定"。
但是沙俄完全不顧"現管之界"這一條約規定,在1884年勘界和簽訂《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時,把中俄兩國在帕米爾地區分界線的起點,從帕米爾北部的阿賴嶺移到了東北部的烏孜別裏山口,並規定,從烏孜別裏山口往南,"俄國界線轉向西南,中國界線一直往南",中間形成一塊頂角為45度的三角形地區,為"待議區"。這樣,沙俄就侵占了我帕米爾西北部大片領土,並把我國"現管之界"以內的一部分領土變成"待議區",使其歸屬發生了問題。
但是,沙俄仍不滿足,不久就撕毀了《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1891年,沙俄出兵帕米爾,踐踏"俄國界線轉向西南"的規定,侵入"待議區"。1892年進一步擴大侵略,又破壞了"中國界線一直往南"的規定,武裝侵占了這條界線以東的我國領土。至此,沙俄已侵占我薩雷闊勒嶺以西兩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
沙俄在侵略我帕米爾地區的同時,又夥同英國對我帕米爾地區進行了兩次私自瓜分:第一次,通過1872一1873年俄、英協定,背著清政府秘密瓜分了我帕米爾地區西南部;第二次,於1895年3月又達成協議,瓜分了我帕米爾地區東南部。同年7月,俄英兩國開始在我帕米爾地區進行非法的勘界活動,結果,除了郎庫裏帕米爾的一部分和塔克敦巴什帕米爾仍屬中國,其餘帕米爾的絕大部分都被俄、英強占去了。
清政府在帕米爾問題上堅持了原則立場:帕米爾屬於中國。沙俄派兵強占並夥同英國私分帕米爾是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強盜行為,是非法的、無效的,中國政府絕不承認。中俄兩國在帕米爾地區的分界,隻能以《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為根據,中國堅持此項權利,直到關於帕米爾問題得到最終解決為止。
我國曆屆政府都沒有承認沙俄對我帕米爾地方的侵占。十月革命後新成立的蘇聯政府也承認蘇、中在帕米爾地區存在著邊界問題。蘇聯解體後,這一地區為塔吉克斯坦實際控製,但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仍未解決。
13.與老撾的邊界
中老兩國邊界線,從中老邊界東端點十層大山(柯拉山)到西端點瀾滄江/湄公河主航道中心線中老緬三國交界點,長度為505.04公裏。
1991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簽定《中老邊界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