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閻學通: 中國“不惜一切代價遏製台獨” 的政策來源

(2008-02-04 08:03:20) 下一個

如果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都放棄模糊戰略,中美之間就有了合作的基礎。中國明確武力必然用於遏製台灣獨立,統一仍為和平方式。美國明確其軍事介入隻限於中國的武力統一,而台灣正式獨立美決不介入軍事衝突。這樣中美在台灣獨立問題上就有了戰略合作的共同點,即台灣正式獨立引發的戰爭將不是中美之間的戰爭而隻是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戰爭。這一點足以保證台獨不敢正式獨立,從而避免了中美之間的戰爭危險。

胡錦濤與溫家寶於2003 年分別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後,他們這一年的內外政策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並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他們執政後的對台政策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這是由於他們麵臨的台灣問題就象腳底上的瘤,雖然暫時沒有致命的危險,但給新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困難。台獨在安全上使中美形成軍事對抗,在經濟上耗費中國大量經濟和外交資源,在政治上支持的海外反華勢力嚴重破壞中國的政治形象,外交上使許多國家用台灣問題壓中國讓步。如果陳水扁2004 年能夠連任台灣領導人,台獨計劃在四五年內完成從公開獨立走向正式獨立的計劃,這將對中國構成生存性威脅,使中國麵臨如同波羅地海三國獨立引發蘇聯解體或是東帝汶獨立引發印尼全國政治動亂的威脅。為此,溫家寶總理在2003 年10 月提出了:“中國人民會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祖國的統一”政策。這一政策可能會受到綏靖主義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理由的反對,但是人們隻要了解台獨性質及其危害的嚴重性,就能理解為何中國新政府需要不惜一切代價地維護國家統一,為何認為不惜一切代價就能維護國家統一。

台獨源於民族認同變化與美國軍事支持

台獨勢力的根源既不是兩岸的經濟水平差距也不是政治體製民主與否的問題。美國的夏威夷、加拿大的魁北克、英國的北愛爾蘭、法國的科西嘉、西班牙的巴斯克、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和意大利的北部聯盟都要求獨立,而且有些還進行了長期的武裝鬥爭。這些國家都是西方的民主國家,這些要獨立的地區與其所屬國家的經濟水平也沒有大的差距。以大陸生活水平低於台灣或是以大陸政治體製沒有台灣民主為借口反對統一,這隻不過是台獨的宣傳手法,事實並非如此。也就是說,即使大陸生活水平高於台灣和大陸政治體製比台灣更民主,台獨分子也不會同兩岸實現統一。

台獨勢力來源於兩個因素的結合,即台灣的民族認同變化和美國的軍事支持。李登輝執政之前,美國也支持台獨勢力,但是這時在台灣的政府官員和普通民眾,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就是說他們的民族認同是中國人。與此同時,堅持國家統一原則的國民黨軍事力量可以有效地控製台灣,因此美國對台獨的支持就不足使台獨勢力發展。李登輝執政後開始搞“新台灣人運動”,陳水扁上台後搞“去中國化運動”。台灣當局向台灣民眾進行改變民族認同的教育,於是台灣許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逐漸失去了中國人的民族認同,而將省藉身份“台灣人”上升為民族認同。加拿大的“魁北克人”將其省藉身份上升為民族認同後,就產生了建立“魁北克共和國”的要求。然而魁北克與台灣不同之處在於,魁北克在加拿大中央政府的軍事控製之下,魁北克人的民族認同得不到外部軍事支持,也就是說美國不為魁北克人獨立提供軍事支持。台灣情況則不然,中國政府的軍事力量不能控製台灣,台獨勢力有了美國的軍事支持便可以做大。可以肯定地說,凡是中央政府軍事力量所不能控製的不同民族認同的地區,其獨力勢力都必然做大。美國如果撤走在夏威夷的全部駐軍,夏威夷人的獨立運動也必然會做大。

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美國對台獨政策的基本原則一直沒變,即支持台灣獨立。20 世紀50 年代時,美國政府就壓迫撤退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獨立。但是國民黨一直抵製美國要台灣獨立的壓力,堅持反攻大陸實現統一的原則,對台獨分子進行堅決鎮壓。從那時起,美國在台獨問題上就對國民黨不滿,以人權為名要求國民黨政府將台獨分子流放美國。美國長期以來為許多台獨領導人提供政治庇護。冷戰後,當台灣當局放棄對台獨勢力的鎮壓後,這些人紛紛回到台灣進行台獨活動。

李登輝執政後,美國開始加強對台獨勢力的軍事支持。為了支持李登輝的變相獨立政策,美國不再執行20世紀80 年代與中國達成的逐漸減少對台軍售的協議,對台軍售由減少轉向不斷增加。90 年代中期起,美國的反華勢力開始強調《台灣關係法》,希望通過支持台灣獨立引發中國的解體或是內亂,從而遏製中國的崛起。這種勢力對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有相當的影響。1999 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其台獨政策從變相獨立走向公開獨立,於是美國將與台灣的軍事關係從軍售擴展到恢複雙邊軍事合作。2000 年陳水扁執政後,美國開始與台獨政府建立實質性的雙邊軍事同盟關係。目前正在商討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的可能性。美國現在對台獨的政策是,讚同台獨的獨立目標,不反對台獨的和平獨立步驟,擔心台灣獨立引發戰爭,希望台灣獨立時間表服從美國戰略需要,要求台灣在戰爭發生時先自行抵抗,美國正在準備卷入可能發生的台海戰爭。

美國雖然樂見台灣獨立使大陸和平解體,但是美國對台獨的軍事支持卻不是無限的。美國在台灣的最大戰略利益就是通過台灣的獨立運動牽製中國的崛起速度,不讓中國崛起成為與美國同樣強大的國家。然而,正是這個戰略目標,也決定了美國並不想因為台灣的獨立而與中國進行一場核戰爭或是全麵戰爭,美國沒有軍事入侵中國的意圖,更不想為此與中國進行核交換。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國都沒有攻擊中國的中心城市,越南戰爭時美軍甚至沒對中國大陸本土進行攻擊。中國參加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隻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安全,而現在的台灣獨立關係到中國的生存,美國清楚知道中國為了維護國家的存在其軍事決心不會小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也知道攻擊中國大陸中心城市的後果隻能是全麵戰爭。如果中美被台獨勢力拉入災難,中美雙方都知道將衝突限製在台灣島和台灣海峽是避免核災難的前提。

陳水扁正按時間表落實台獨計劃

2000 年5 月11 日在為《聯合早報》撰寫的《台海戰爭的危險已經可見》一文中,我曾說:“2004 年時,支持獨立的勢力將達到46%……46%的台獨支持率很可能使陳水扁連任。”現在看來陳水扁仍比連戰贏得大選的機會多。一是台灣島內的政治環境已經嚴重毒化,由於台灣當局從90 年代初就進行改變民族認同的政治教育,現在“中國人”這個概念在台灣已經被等同於“外國人”了,仍堅持中國民族認同的外省人已經被視為是“外來人”。連戰的外省人背景使他難以被選民認為是代表台灣人利益的。在台灣的選民結構中,堅持中國民族認同的多為老年人,而年輕人多已形成台灣民族認同。連戰年齡大於陳水扁,而選民中年輕人的數量多於老年人,因此連戰難以爭取多數年輕選民的支持。

二是統獨議題對陳水扁有利。選舉議題對選民的投票影響很大,陳水扁正利用其執政的地位將選舉議題集中於統獨問題上。目前統獨問題已成為選舉議題,陳水扁占有明顯優勢,李登輝正在設法通過批評陳水扁緩獨政策的方法給他幫忙。為了幫助陳水扁爭取到中間選票,李登輝已經組織了大規模的正名遊行,他計劃2003 年年底和2004 年還要再搞兩次。他意圖通過正名運動在台灣島內構成急獨、緩獨和不獨三種勢力的格局。通過建立急獨勢力,他使陳水扁的緩獨立場看上去像是中間立場,從而為陳水扁爭取中間選票。

在《台海戰爭的危險已經可見》一文中,我曾說,“當2003 年選戰開始時,他(陳水扁)就可能拋棄‘四不’政策……很可能在2004 至2008 年期間進行全民公決,宣布獨立,修改國號。”現在看來他正在按這個時間表落實台獨政策。陳水扁提出2003 年公投立法,2004 年大選時進行公投,2006 年製定新憲法,2006 年12 月進行統獨公投,2008 實施新憲法。陳水扁的台獨計劃不可能都如期落實,特別是為了爭取統獨公投時支持獨立的票數能超過50%,陳水扁在2006 年組織統獨公投的可能性將小於2007 年。他甚至可能模仿所設計的明年台灣大選與公投同時進行的策略,2008 年再搞一次大選和統獨公投同時進行。陳水扁無論如何得舉行統獨公投,因為隻有進行統獨公投才能向美國證明台灣獨立是民主的結果,才能確保美國以軍事力量支持台灣的獨立。

大陸“不惜一切代價”就能遏製台獨

很多人認為,不惜一切代價遏製台獨將破壞大陸的經濟建設,為此大陸應忍讓,以防小不忍亂大謀。這種綏靖主義觀念忽視了容忍台獨發展的後果是什麽。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比較遏製台灣獨立和容忍台灣獨立兩種策略哪一種使大陸遭受的災難小一點。在波羅地海三國獨立後蘇聯解體。我們隻要比較一下俄羅斯為此遭受的經濟、社會和生命方麵的災難和俄羅斯在鎮壓車臣分離主義上付出的代價,我們就可以得出何者更有利於減少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均壽命下降了5 歲,嬰兒死亡率上升,非正常死亡率上升,總人口在1992-2001 間減少了500 萬。國家解體使俄羅斯付出的生命代價相當於一場大規模的全麵戰爭。我們隻要分析一下,為什麽通過分裂國家上台的葉利欽,一執政就對車臣的獨立運動發動戰爭,而且普京把這場戰爭堅持了下來,我們就可以知道其背後的成本─利潤關係是什麽,就能知道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東帝汶獨立後,印尼三任總統都用軍事力量鎮壓亞齊、齊力安紮亞和馬魯古等地的獨立運動。隻要分析一下,為什麽連梅加瓦蒂這個為人溫和的女總統都堅持軍事鎮壓分離主義運動,我們就可以知道軍事手段的收益一定超過和平方法。溫家寶總理之所以提出,要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統一,就是因為對於中國13 億百姓的利益來講,任何代價都將小於國家解體給他們帶來的災難。

近來大陸政府加強批判陳水扁台獨路線,這是一種積極趨勢。有些人認為,如果大陸對陳水扁的台獨政策進行強硬反應,會幫陳水扁贏得更多選票。這種假設是一種沒有嚴密邏輯支持的假設。首先,大陸對陳水扁的台獨政策反應溫和,會被他用來爭取中間選民。他可以用大陸的溫和反應向選民證明其台獨政策是沒有戰爭危險的,證明台灣是可以實現和平獨立的,從而使中間選民中偏獨的人放心地投票選他。因此,大陸對陳水扁台獨政策的溫和反應比強烈反應實際上更有利於陳水扁贏得中間選票;其二,如果大陸對陳水扁台獨政策的反應超越軍事演習水平,就可以使台灣民眾充分認識到陳水扁台獨政策的危險性。這就使陳水扁無法將大選議題集中於統獨問題,而大選議題集中於經濟和社會問題上則不利於陳水扁。

以往大陸反對陳水扁台獨政策的立場之所以未能有效阻止台獨勢力的發展,其原因並不是反應強烈,而恰恰是反應得不夠強烈。由於過去十幾年大陸反對台獨的政策基本停留在和平層麵上,因此大陸對台獨的軍事威懾可信度下降了。這如同給一個病人吃的藥劑量不夠,吃的時間長了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使其產生抗藥作用。對於這種病人隻好加大藥量或是更換更猛的藥。以往十多年的經驗表明,加強經濟往來和進行文化交流對台灣島內民族認同變化是沒有影響的,阻止不了台獨勢力的發展,也阻止不了美國對台獨勢力的軍事支持。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找不到比以軍事行動進行威懾更為有效的阻止台獨走向正式獨立的方法。

中國新對台政策有助於台海和平

中國新政府將區分對台政策的階段性目標。統一台灣對中國人民來講是長期戰略目標,但短期內實現統一是不現實的。在麵臨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很多的情況下,胡錦濤主席不會將統一台灣作為近期的戰略目標,而會將遏製台獨作為大陸對台灣政策的當前任務,統一則作為未來的長遠目標。遏製台獨與統一台灣是兩個性質不同目標,需要不同策略和手段來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實現這兩個目標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遏製台獨主要依賴於軍事威脅,而統一則主要靠和平對話。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具體目標不是影響台灣的選舉,而是直接遏製台灣行政當局的台獨政策。具體到當前形勢,即中國政府反對任何台灣領導人搞全民公投。隻要防止了台灣的統獨公投,台獨領導人就無法向美國表明台灣獨立是民主的結果,就無法保證美國的軍事支持,因此也就不敢正式獨立。台獨之所以敢搞公投就是依仗美國的軍事支持,而美國之所以敢於軍事支持就是因為美國認為中國不願付出一切代價,沒有當年進行朝鮮戰爭那樣的決心。因此,中國新政府明白,隻要中國願意付出一切代價,美國就需要重新考慮是否有必要以核戰爭為代價支持台灣獨立。

胡錦濤政府以一切為代價維護國家統一的策略並不違背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製”的原則。一國兩製的核心就是統一之後中國大陸中央政府不對台灣實行直接統一,也就是說無論是武力統一還是和平統一,中國政府都可以繼續堅持“一國兩製”的原則。胡錦濤政府在“一國兩製”原則下提出“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統一”,表明新政府決定使用軍事手段隻是為了遏製台獨,而兩岸統一還是要通過和平手段。大陸在“一國兩製”的原則下軍事威懾台獨,台灣民眾就不願支持台獨領導人的獨立政策,因為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傾向於維持目前不統不獨的狀態。堅持“一國兩製”原則威懾台獨,還可為台海軍事衝突發生後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創造有利條件。如果中美卷入台海軍事衝突,雙方都必然希望衝突盡快結束。有了“一國兩製”的原則就為中美盡快結束軍事衝突創造了政治條件。雙方可以討論讓台灣民眾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選舉他們的領導人,給予台灣特殊的自治地位。

胡錦濤政府堅決遏製台灣分離主義的政策並不必然導致中美衝突,相反為了維護台海的和平現狀有可能促進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合作。正是由於中國新政府將台灣問題視為首要的安全問題,因此中國將加強對台政策的透明度,采取明確政策,中國新政府會坦率地告知美國中國的政策立場,這可以減少許多誤解導致衝突的威脅。如果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都采取明確戰略,放棄模糊戰略,那麽中美之間就有了合作的基礎。中國明確武力必然用於遏製台灣獨立,統一仍為和平方式。美國明確其軍事介入隻限於中國的武力統一,而台灣正式獨立美決不介入軍事衝突。這樣中美在台灣獨立的問題上就有了戰略合作的共同點,即台灣正式獨立引發的戰爭將不是中美之間的戰爭而隻是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戰爭。這一點足以保證台獨不敢正式獨立,從而避免了中美之間的戰爭危險。

總之,胡錦濤政府采取的對台明確戰略將有利於中美戰略合作和維護台海和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