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中越戰爭果真是自衛還擊戰? 中越戰爭起因及後果

(2007-12-18 09:31:36) 下一個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在北部邊界打敗侵略戰爭。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繼續逃亡。 


戰爭起因 

在與法國開戰的第一次越南戰爭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有著很緊密的關係。雙方都反對在越南的統治者法國殖民政權。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向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者。 

進入七十年代,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處於敵對狀態,而中美關係則開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共產政權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蘇聯出於牽製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共產政權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擴張。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為了阻止紅色高棉對越南僑民的大屠殺,入侵了中國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並推翻了毛澤東主義的紅色高棉政權。同時中國認為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越南方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範圍,出兵繼承了南越對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占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衝突。中國政府方麵聲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進入越南。而當時國際上大部分西方國家及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認為是中國侵略了越南。朝鮮與民主柬埔寨則站在中國一邊。 


戰爭評述 

這場戰爭表麵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由於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從其發動背景來看,應該是一場中國共產黨對國內凝聚民族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的戰爭。 

對內: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共產黨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領導人認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對外: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存在廣泛的利益衝突,而中國由於與蘇聯交惡和以往輸出革命的策略,導致了其在東亞地區處於相對孤立的局麵。為了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拓展外部空間並援助其盟友紅色高棉政權,在越南的盟友蘇聯忙於阿富汗戰爭無暇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美國由於剛剛與中國改善了關係也樂於讓中國教訓越南以遏製蘇聯時,發動了此次戰爭。


後果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擔憂。1980年代,在雙方的邊界上仍有小的衝突,並造成一千多人死亡。而越南為了抑製中共,反而更死心塌地的向蘇聯靠攏,把金蘭灣借給了蘇聯,這倒是中共所未料到的。中越雙方的關係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繼續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重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大利亞、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也有部分華裔回到中國境內定居。 

在中國,這場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遺忘。在官方的文本中很少有提及,而在絕大部分的曆史教科書也很少記述。

中越戰爭25周年-探索曆史的真相 

 25年前,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了邊境戰爭,也就是中方所稱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的起因究竟是什麽,戰爭進程及勝負如何,戰爭對交戰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香港軍事專家楊達對德國之聲記者談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情況。 

  1979年的世界還是個冷戰的世界,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中國自命為第三世界弱小國家的代言人,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與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匹敵。相反,由於中蘇交惡,蘇聯又拚命拉攏中南半島小國越南,從戰略上對中國形成了一種合圍的態勢。 

  70年代的乒乓外交為中美恢複正常邦交拉開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攏無疑令蘇聯和越南感到擔憂和恐懼。越戰結束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政權,試圖建立印度支那聯邦。這當然為中國所不能容忍,並且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北京政府當時是支持紅色高棉政權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到了該製止蘇聯的“亞洲古巴”、教訓教訓這個越南“小霸王”的時候了。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以及雙方的領土爭端。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軍事問題專家楊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1975年越南統一後開始排華,這是中國擔心的一個問題。剛開始時越南在剛剛統一的南方將比較富有的華人排走,後來連北方的華僑也被排走,中越關係開始惡化。此外,在南中國海上中越之間也有領土糾紛,涉及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這也是中越敵對的原因。” 

  據頗具影響的澳大利亞“時代報”在當時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批華僑被迫逃離越南。該報在對為數眾多的難民進行采訪後得出結論,河內要對爭端負主要責任。越南北部的難民潮早在1977年就開始了,1978年達到高潮。在排華浪潮中,華裔政府官員被解職、獨立開業的商人被迫停業,華人學校被關閉。在所謂的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而在南部,大約3萬家華人商店被迫關閉。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華人被迫繳納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出境稅,並被趕上破舊的漁船駛向怒海。 

  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但是,看一看當時出版的“新德意誌報”就會了解到當時的國際輿論對這場戰爭的反應: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責中國入侵越南,為數眾多的西方國家也持同樣觀點,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蘇聯則更不用說。當然,中國在打這場戰爭時對蘇聯並非全無顧忌,但軍事問題專家楊達認為,中國之所以敢對越南動手,而不怕中蘇邊境出現戰事,部分原因是由於蘇聯把注意力轉向阿富汗問題。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裏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鬥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裏。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製。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軍隊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於限製衝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 

  楊達對兩軍裝備情況進行了對比:“那時候解放軍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走出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不強,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說解放軍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軍打垮了,坦克質量很差,有的炮彈不會爆炸,有的炮兵部隊在戰爭頭一天所發的炮彈的數量比過去20年所發的都要多。而越軍方麵1975年越戰剛剛結束,作戰經驗豐富,手中握著繳獲美軍的裝備、蘇聯援助的大量軍火、以及過去中國的支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諒山之後進一步行動,對解放軍是很不利的。”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越軍士兵當時普遍裝備AK衝鋒槍,而中國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空軍方麵,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製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 

  楊達也談到了中國軍隊暴露的問題:"技術上來說,1979年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方法還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飛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現代化的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解放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麽做為。 

  對中國人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中國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後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體在關於中越戰爭的報道中指出,中國解放軍仍然依賴隊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戰術”衝擊敵人的陣地,這種戰術在越南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軍隊曾嚐試發動聯合兵種進攻,但均未成功。高級參謀人員年齡老化,不願放棄傳統的防禦戰,雖然個人驍勇善戰,但對進行一場現代戰爭毫無準備。中國軍隊從未真正建立起進攻的理論,雖然能夠實現有限的目標,但在重武器裝備和用兵理論方麵同越南人相比大為遜色。 

  舉個簡單、但卻令人無言以對的例子: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裏,中越邊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衝突不斷,沒有哪一方成為戰爭真正的贏家。但是在這段時間裏,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了練兵場。 

  楊達在談到戰爭對中國軍隊的影響時說:"戰爭對中國軍隊最重要的影響是,強調了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遊擊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曆史進入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越南自1986年起也開始他們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後期,中越雙方認識到,軍事對抗沒有意義。楊達介紹說,1990年前後中越邊境還有放冷槍的,但此後就回到和平、幾乎沒有控製的開放的邊境。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的改變使戰爭成了落後的代名詞。這場戰爭除了給交戰雙方造成損失外,對東南亞地區政治也產生很大影響。 

  楊達分析道:“這場戰爭對東南亞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政權後,東南亞成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反越陣營,一個是親越陣營。中國當時是支持反越陣營的,在中國的支持下,東盟一直支持波爾布特政權的所謂合法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席位。所以從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雖然沒有控製領土,但仍占據聯合國席位,所以說東南亞也有它的冷戰。” 

  中越之戰也對亞太地緣政治產生影響。美國80年代與中國關係越來越好,在新疆建立監聽係統,中美軍事合作越來越多。而蘇聯則與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擁有海軍和空軍基地。中越戰爭也反映了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