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國從來不是“和平崛起”——兼談中國與周邊爆發衝突的危險

(2008-03-24 16:49:24) 下一個
                何思蜀

中國是一個喜歡喊口號的國家,近些時候,所謂“和平崛起”之聲不絕於耳。加上中非論壇首腦會議在北京舉行和中國外匯儲備突破萬億美元,以及外國媒體心懷叵測的渲染,平民百姓們有一種頭腦充血的感覺,恍恍乎以為大中華複興指日可待,要做大國公民了。《大國崛起》政論片的播出,將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推上了高潮。好像“大國”、“和平”及“崛起”等等,隻要自己說了,就成了真的了。讓人想起中國與澳大利亞爭奪2000年奧運會主辦權時,提出的“十億人民盼奧運”的口號,那種架勢聲威奪人,似乎奧運不給你就開罪十億人民了。

《大國崛起》政論片本身,無論主創人員動機如何,都是啟發思考的力作。雖然筆者沒有機會直接觀看學習,但從網上流傳的台詞腳本和評論來看,能感受到每一位電視機前觀眾的起伏跌蕩心情。《大國崛起》現象,使人聯想到《河殤》,知識分子的使命感,透過現代聲像藝術,再次崛起在物欲橫流的喧囂和政治回寒的萬馬齊喑中。

許多評論已經從各個角度,指出了該片的不足,不少是非常有真知灼見的。筆者也本著“讓曆史照亮未來行程”的宗旨,隻想對“和平崛起”這句官方口號,提出一點根本性的質疑。

一、 國際秩序不會自動為後來者鋪紅地毯

電視片中討論的九個國家,即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和美國,都是大家熟悉的,讀過世界曆史的人,都應該有印象。那麽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這些國家所謂崛起或取得世界霸權,哪一個是沒有經過戰爭的呢?回答是一個也沒有!它們在國家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業績,全部伴隨著武力征服和打敗對手。葡萄牙、西班牙靠武裝艦隊,壟斷航路征服殖民地,它們不是“和平崛起”;荷蘭擺脫西班牙統治,隨後自己取而代之,控製世界貿易,也談不上“和平崛起”;大英帝國的繁榮與式微,是以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而以二次世界大戰告終的,其間大大小小無數次戰爭與征服,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基礎,跟“和平崛起”不著邊際;法國拿破侖的軍隊,將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成果,傳播到歐洲各地,拿破侖戰爭將法國送上大國寶座,與“和平崛起”無緣;德意誌的興起,靠的是普法戰爭,戰勝了阻礙德國統一的法國,還有一個鐵血宰相俾斯麥,一點不帶和平的味道;俄羅斯從彼得大帝到葉卡捷琳娜,奉行東西兩個方向擴張,武力幹涉歐洲政治,俄軍打敗拿破侖,蘇軍打敗德國,奠定了沙皇俄國和蘇聯的大國地位。這裏需要特別指出,俄羅斯民族完全是打出來的,她們曾經戰勝過人類曆史上最凶惡的三個敵人,即蒙古人、拿破侖和希特勒。當然,俄羅斯的嚴冬幫了他們大忙。日本怎麽起來的,毋庸筆者贅言,日俄戰爭可以忘掉,但日清戰爭對中國人來說,永遠有切齒的痛。日本是武力崛起的典型,是踩在中國頭上成為東方列強的。上麵這些國家的“崛起”,都對中國有過這樣那樣的侵犯,中國對它們成長道路上的非和平性質,身有感受。美國的“崛起”,有賴美西戰爭、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三場戰爭,並且欲罷不能,又憑借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鞏固戰略地位,直打出一個單極世界、全球霸主,並且正在權衡是否要接著開打伊朗戰爭和二次朝鮮戰爭,甚至做最不樂觀的估計,在台海戰爭中與中國兵戎相見。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國從來不是“和平崛起”,國際秩序不會自動為後來者鋪紅地毯。一個國家若要躋身強國之列,要有接受打壓的準備,要考慮現有大國的聯合圍堵,要頂得住強國的扼製,說到底,要準備以非和平方式,實現“和平崛起”。因此光靠一相情願、喊兩句空洞口號是無濟於事的。

二、 若提“有序發展”,更具涵蓋性和說服力

“和平崛起”的本質性錯誤,就在於它是一個欲蓋彌彰的悖論。首先你要在哪裏崛起,當然是在現有國際秩序框架內。這個國際秩序,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或者承認不承認也好,它是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是以西方價值理念為圭臬的。在這個係統內異軍突起,意味著全麵挑戰蘇聯解體以來的政治結構,不用說這種挑戰來自一個信奉另外一種意識形態的國家。以美國的實力和布什政府上台後,決策考量越來越重視自由民主普世價值來看,美國對來自中國的“崛起”,不會等閑視之。換言之,這種“崛起”除非具備強大的武力後盾,否則對方不會讓你和平地生長出來。所以,和平與崛起是不能兼而有之的。別說美國可以借台灣問題,隨時給你念緊箍咒,即使沒有台灣問題,美國也會找一個台灣問題出來跟你開打。

我相信當局提出這種口號,是想給國際社會吃一粒寬心丸。但往往越是這樣講,就越是讓人放心不下。美國自不待言,問問俄羅斯、日本、印度和印尼等周邊國家,它們會相信中國要“和平崛起”嗎?恐怕隻有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會相信這個政治宣傳,因為中國對它們而言鞭長莫及。

“和平崛起”口號之所以不好,第一是奢談和平,第二是驕縱張揚,暴露出主導世界的意圖。印度人不跟你玩文字遊戲,直接喊出“二十一世紀是印度人的世紀”,這種爽快沒見西方媒體過多負麵評論。筆者認為,要麽你就直來直去,把遮羞布扔掉,直接就是“大中華崛起”,連統一台灣的目標都兼容了;要麽就來點兒實際內容,搞一個像當年日本“明治維新”提出的“脫亞入歐”那種口號。筆者好事,想了一個“有序發展”,認為既不刺激國際社會,也富有內涵。“有序”的第一層含義,是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的發展不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第二層含義是呼應胡溫政府大力提倡的和諧社會;第三層含義是中國的發展,要將環境影旖檔階畹汀S謾胺⒄埂比〈?搬繞穡?康氖遣幌胗肴訴瓦捅迫說鈉?啤?br />
三、 三場戰爭的陰雲籠罩著中國

據說一位美國將軍訪問中國軍隊,在聽到中方介紹和平時期軍隊建設如何如何時,插話說,我們美國軍隊沒有和平時期,我們隻有戰爭時期和準備戰爭時期。不知道中國軍方做何想法,反正我讀後,都有一種上了一課的感覺。這反映美國軍隊準備打仗的意識,從另一個側麵說明,大國崛起要用什麽墊底。

中國的周邊環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峻過,哪怕是中蘇分裂之後,中國麵臨的也隻是兩線作戰,而非目前的三線作戰。悲觀地說,三場戰爭的陰雲籠罩著中國。

首先是台海。大一統情結永遠是中國人的致命傷,也給了外國人製衡中國的機遇。台灣海峽像是橫亙在兩岸中國人之間的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引爆。許多人看好2008年國民黨拿回政權,但從這次“北高”市長選舉來看,台灣政局依然撲朔迷離,誰也測不準。如果民進黨2008年之後仍然執政,並且大陸繼續目前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兩岸刀兵相向的概率大大提高。美國和台灣之間,有經國會批準的協議,承諾關鍵時候協防台灣,這樣台海之戰將把美國拖進來,演變成兩個核大國之間的對決。從美國將F22猛禽戰鬥機和攻擊核潛艇進駐關島基地來看,美國人也是認真在做一旦和中國開戰的準備。

日本是中國的宿敵,也是曆史上傷害中國最深的國家。這個國家對過去戰爭罪行沒有深刻反省的表現,本身就有一種不祥的預兆。日本實際控製著中國領土釣魚島,並且在修改的《周邊事態法》中,將“台灣有事”視為“日本有事”,顯示將在可能到來的台海戰爭中,武裝馳援美國。最近日本和美國分享中國地理情報資料,使人不得不想到,它們已經在為巡航導彈編製製導數據了。東海油氣田問題上,中日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正在提高。兩國都在武裝巡航,難免擦槍走火。日本叫囂,要像甲午海戰一樣,殲滅中國海軍。我不知道國人的心理,能否承受第二次中日海戰失敗的打擊。這是一個關係到民族精神支柱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剛剛訪問過印度,基本上是無功而返。兩國領導人的握手,並未消弭由於邊界問題和中印戰爭造成的相互不信任。雖然近來兩國在尋找石油資源方麵,通過聯手投標有了一些合作進展。中印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在所有重大利益上,都不是互補關係,瑜亮情結根深蒂固。印度一直對在中印戰爭中一敗塗地而耿耿於懷,除了尋機報一箭之仇外,還千方百計在各方麵壓倒中國。由於兩國領導人的互訪增進了解,中印在陸地邊界上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減小了,但在海洋上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加大了。印度國防部長菲爾南德斯公然宣布中國為印度的頭號敵人,並且宣稱“印度的海上利益範圍應該從阿拉伯海北部延伸到南中國海域”。中國的石油生命線,正好穿越上述海域。隨著中國對進口石油依賴日甚,勢必要派軍艦保護油輪,這樣就與印度這個野心勃勃的崛起大國直接碰撞。任何最壞的打算,都是不能排除的。中國出訪軍艦通過印度洋時,總是被印度軍艦雷達鎖定,大概對方是抓緊時間實兵演練。就在筆者寫這一段時,又讀到印度空軍司令在官方場合發表了令人震驚講話,說印度空軍已經做好了與中國和巴基斯坦打核戰爭的準備。

上麵三場戰爭,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實在在的危險。三場戰爭一起打的可能性幾近於零,但先後順序排列,結局大不一樣。筆者認為,中美、中印若發生對抗,結局都是災難性的,因為大家都是有核國家,一旦局勢失控,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最有利的是,先在東海消滅日本的“88艦隊”。雖然美國副國務卿表示過,“釣魚島在日本的管轄下,日美安全條約適用於釣魚島”,說明日美兩國欲重新解釋《日美安全條約》,以便應對現狀的意圖。但如果不進攻日本本土、采取速戰速決並且將戰爭限製在局部海域,美國沒有理由因為中日東海油氣田糾紛,援引《日美安全條約》出兵。國會也不會為出師無名的戰爭埋單。打垮日本可以起威懾作用,或許後兩場戰爭,可以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了。

四、 對兩種液體資源的爭奪與控製,容易引發周邊衝突

近兩年在綿陽江油和鄂爾多斯盆地西峰發現了兩個超億噸的大油田,估算最高儲量分別為5億噸和4.3億噸。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筆者算了一筆帳。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和海關總署的統計數字,2006年上半年,中國原油表觀消費量達到1.6億噸。也就是說,這兩個大油田的儲量,按照2006上半年的消費水平,分別隻夠中國用18個月和16個月。而且這是理論儲量,實際應該沒有這麽多。2006年上半年,中國銷售汽車353.5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26.7%,其中主要是私人轎車的增長。按照業內人士的估計,汽車銷售30%左右的增長率要持續數年。可見石油需求的壓力有多大。中國石油目前三分之二自己生產,三分之一進口,十年後可能這兩個數字會顛倒過來。

中國石油進口一半以上來自海灣,中東油輪傳統上走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最後進入南中國海。大家應該注意到了,中國的這條海上石油生命線,恰恰就是印度國防部長宣稱的印度的海上利益範圍。美國早已注意到,馬六甲海峽對東亞國家經濟的性命攸關作用。前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曾指出:馬六甲海峽是扼製亞太地區大國崛起的關鍵水域。美國業已完成了,對全球十六個咽喉水道的控製,並且通過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完全掌控了海灣石油源頭資源。在共管馬六甲海峽的三個國家即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中,軍力最強的印尼對中國最抱敵視。馬六甲海峽每天通過的船舶中,約60%是駛往中國的,大部分是油輪,在周邊國家虎視眈眈的監視下,幾乎是一種虎口討生活的運作,隨時都可能被切斷。曾經有過種種方案,試圖擺脫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例如,油輪在緬甸靠岸,然後用油管將石油輸往中國;或者在泰國腰部最窄處,開鑿一條運河,連接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但前者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因為目前親華的緬甸軍政府一旦倒台,繼任者怎樣對待中國利益是個未知數。而後者耗資巨大,恐怕不是中國能負擔得起的。所以在沒有其他選項情況下,在石油生命線沿線保持海軍存在,是刻不容緩的。石油對中國,重要如生命,任何企圖阻礙中國海上生命線暢通的舉措,無異於實際上置中國於死地。這不是願意不願意訴諸武力的問題,而是別無選擇。因此除非找到替代能源,否則因石油爆發戰爭的風險是無法規避的。

每次展開世界地形圖時,都感到對比俄羅斯和南亞那種鬱鬱蔥蔥的綠色,中國的黃土色夾在當中,十分引人注目。如果看衛星照片,中國光禿禿的土地貧瘠景色,更是慘不忍睹。中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大部分地區降水不足,旱情頻仍。根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若論人均水資源,隻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五分之一,在世界上排名第121位,歸入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列。水和石油,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各種解決水危機的調水方案,被提上了各級當局的議事日程。最近的、也是最富有想像力的,是一本叫《西藏之水救中國》的書,提出每年從西藏水係中調2000億噸水,沿朔天大運河輸往幹旱缺水的華北和西北。撇開技術層麵和可操作性不談,光是此方案實施所帶來的國際影響,就值得慎重考慮。青藏高原猶如亞洲水塔,是南亞和東南亞大河的發源地。這些令人耳熟能詳的河流中,有印度河、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薩爾溫江和湄公河等,它們是維係下遊各國國計民生的水係。上遊水源被截留,勢必影響下遊各國,這不是一個國內治旱問題,而是一個國際政治問題。而且那種認為西藏境內截取一部分水量,會減輕下遊洪澇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下遊例如孟加拉國每年的洪澇,是由於當地充沛的降雨所致,而非上遊帶下來的水量。早在4500年前,為爭奪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的控製權,兩河流域就發生過奪水戰爭。阿以衝突的背後,隱藏著對水源的爭奪。已故以色列總理拉賓就曾指出,單單是一個水問題就能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再次引發戰爭。世界銀行副行長伊斯梅爾·薩拉傑丁早在1995年就預言,“20世紀的許多戰爭都是因石油而起,而到21世紀水將成為引發戰爭的根源。”南亞次大陸本來就存在水糾紛,例如處於上下遊的印度和孟加拉國對恒河水資源分配之爭,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印度河水利用上的分歧。如果為了“救中國”,當局力排眾議貿然上馬上述西水東調工程,卷入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水糾紛,那麽包括爆發戰爭在內的悲劇性後果亦未可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