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看法國新總統之三看 :  前路吉凶 聚焦改革

(2007-05-14 10:51:10) 下一個
四看法國新總統之三看 :  前路吉凶; 聚焦改革

  薩科齊的個人性格與其成功不無關係,就像希拉克的年齡與其離開不無關係一樣。但放在更宏大的時空中考慮,他們不過都是隨時代潮汐沉浮的一座標誌燈。法國人之所以在2007年的總統選舉中選擇了薩科齊,根本原因在於,民眾意識到,迫切需要一個大膽而雷厲風行的改革者,用英國《每日電訊報》的話說,這次法國總統選舉是能否阻止法國自己走向毀滅的機會,而不選薩科齊就等於走向毀滅。看看投票率吧,高達86%,這還是那些此前對政治漠不關心的法國人嗎?

  《每日電訊報》的說法有點誇張,但並不是危言聳聽。想想看,在過去的幾年中,你能記得法國哪些事情?極右翼進入上次總統選舉第二輪?全民公投否決《歐盟憲法條約》?2005年巴黎郊區種族騷亂?抑或反對新就業法案的大規模抗議?

  薩科齊在第2輪總統選舉中贏得了53.69%的選票。法國《解放保》評論說,薩科齊吸引了53%對20年現實失望的選民。至於社會黨的羅雅爾,她當然也不錯,不過她的競選口號“傾聽法國”似乎還不夠,就像薩科齊反駁的那樣,法國現在需要的並不是一個耐心的母親,而是一個有行動力的父親。作為一個從小失去父親的孩子,也許薩科齊對這種危機有著深於常人的體會。


  再來看這些數據吧,它們也許可以解釋出現上述亂象的原因:

  -過去幾年中,法國經濟增長都在歐洲國家中排位靠後。2006年,歐元區的平均增長率為2.7%,歐盟更是達到9%,但法國還和前些年一樣僅有2%;

  -2006年法國外貿逆差達到創紀錄的300億歐元,要知道,法國是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在歐洲排名前50位的大公司中,法國企業占了10家;

  -希拉克執政12年期間,失業率從未低於8%,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是高到20%,法國的人均資產額被英國和愛爾蘭趕超,公共債務飆升至2.5萬億歐元,國債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從55%上升至66%;

  -在過去25年中,法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從世界第7位跌落到第17位。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將諸多症狀不同的法國病找到同一個病源:“法國沒有能力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特別是全球化的世界。這份刊物列舉了2006年一次“令人吃驚”的民調結果,在那次調查中,71%的美國人、66%的英國人和65%的德國人認為,自由市場是現有最好的經濟製度,而讚成這一說法的法國人隻有36%。

  《經濟學家》指出,法國之所以陷入萎靡,是因為政界在過去20年中未能做到直言不諱地向選民解釋改革存在的風險,解釋為什麽法國不得不承擔這些風險,為什麽改革未必隻會造成不適。這種失誤造成一種暗自推行改革的政治文化。在這種文化中,法國一麵推行改革,把改革的必要性歸咎於外部勢力,例如全球化、歐盟或美國,另一方麵則用安撫性話語大談“維護法國方式”,但最終現實會擊碎這種體係的短暫平衡,“法國人之所以投票給極右翼的勒龐,是因為他們受夠了陳腐的主流政界。巴黎郊區之所以騷亂暴動,是因為失業的少數族裔聽夠了他們不能融入社會的說辭。學生和工會發動暴亂,是因為不相信政府能夠保護他們”。

  
  薩科齊認為,法國不能再“維持一個號稱典範的虛幻影像,這種影像已完全不再發揮作用,再也不能保護任何事或任何人”,“危險的不是變革,而是拒絕變革”。這絕對是對希拉克的反動,其實也是兩人從師生情誼變得各走各路甚至對立的根本原因。希拉克是一個老牌的戴高樂主義者,他和支持者們堅持認為,法國不存在危機,沒有基礎性改革的必要。而薩科齊說,不追求變革,那不是戴高樂主義。

  因此,在競選中,薩科齊針對如下幾大問題提出了全麵改革的方案。

  首先是解決就業問題。薩科齊承諾任內實現充分就業,在2012年前將失業率降低到5%以下;合並就業事務署、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和職業介紹所;對於勞動力市場,建議製定“單一工作合同”製度,鼓勵采取對用工方式較為靈活的“新式雇傭合同”,給職員更多保障;不取消35小時工作製;免除雇員加班須交納的稅款和社會保險金,加班薪酬統一增加25%等。

  對於教育體製改革,主張大學加強自主管理,加大對科研和高等教育的投資,主張放寬或取消學生必須就近入學的“學生路線圖”製度,使教育質量高的好學校有可能對低收入家庭孩子開放。

  社會治安方麵,對16至18歲的未成年慣犯不再免除刑事處罰;實行義務“公民服務製”,即青少年必須參加半年無報酬的社會服務工作;建議製定對安全、司法和監獄部門財政撥款的專門規劃性法律。

  移民問題,將建立“移民融合和國民性認同部”,與移民來源國協調解決移民問題,特別要修改移民與身處國外的家庭成員團聚的條件,隻有那些不依賴子女撫養費並能夠獨立支持家庭生活的人才能獲準進入法國探親;規定被遣返非法移民5年內不能再在法國獲得居留資格;鼓勵移民對祖籍國投資。

  對於貧困和無家可歸的人,薩科齊承諾加大建設新住房的力度,從稅收中減免購房貸款利息,這一措施很可能自今年7月後就開始實施;薩科齊允諾改善抵押貸款方式,以便使人們更容易獲得住房使用權;他還支持“可抗辯住房權”,認為公共部門有義務解決人們的住房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薩科齊的上述政策去向與其競爭對手羅亞爾的最大區別在於,薩科齊屬於“決裂派”,他試圖對法國現行體製展開深層次的改革,其最關鍵的核心使促進就業,因為在他看來,教育、治安、移民等一係列問題的根源都在於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在這些政策中,薩科齊吸收了一些傳統左翼政黨的思想。

  薩科齊是個主張行動的人,拿英國《衛報》的話說,他的政策中淡化了左派與右派意識形態上的差別,更看中實際結果。為了能夠盡快達到目的,薩科齊一麵不停地督促法國選民--他們中接近一半的人依靠國家發工資、津貼或養老金--行動起來,不再安於享受,一麵避免製造或擴大左右兩派的分歧,力求建立一條改革法國的統一戰線。

  薩科齊於今年3月接受法國《快報》采訪時一再強調,“法國人沒有時間等待,他們現在就有要急需解決的問題”、“法國太久以來久選擇或者說經受了墨守成規”。但他當選之後隨即在講話中以“全體法國人的總統”的名義向左派選民示好,聲稱“無論是政治辯論,還是意見分歧,法國隻有一個”,他希望所有法國人超越政黨、信仰和血統界線,和他團結在一起,共同促進法國的進步。

  法國一些人擔心,薩科齊一旦當選會成為“不穿裙子的撒切爾夫人”,這“對法國人將是嚴酷的”,但薩科齊至少現在並不如這些人所料那麽激進,最明顯的一點在於,他沒有響應諸多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建議,斷然廢除法國的35小時工作製。為此,他向《快報》記者解釋說:“我在這一點上不同意他們的看法。我認為法國有自己的曆史,需要法律來確定每周工作時間。有些象牙塔裏的經濟學家把法國當成一張白紙來思考,但法國並非一張白紙。”

  這顯示了一個從政30年的老兵的經驗。事實上,沒有這種豐富經驗,早在2005年應對巴黎郊區騷亂時,薩科齊可能已經敗下陣來。那年11月初騷亂剛剛爆發時,很多法國人將原因歸咎於薩科齊的強硬的移民政策和對郊區鬧事青年的過激言辭,媒體一度也認定薩科齊的仕途走到了盡頭,然而薩科齊始終堅持“鐵腕政策”,先抓人後宵禁,兩周內便平息了騷亂,讓“40天騷亂”的預言徹底破產。

  如今分析起來,不難發現,盡管他喜歡製造媒體喜歡放在頭版使用大號字體印刷的新經典詞句,比如“人渣”(指製造巴黎郊區騷亂的年輕人)、“用高壓水槍衝刷這些貧民住宅”(指整頓巴黎郊區治安),但他做事卻從不魯莽,強力平息騷亂沒有引發更大規模的種族衝突,並借此將自己的民眾支持率提升了11個百分點,這簡直是“奇跡”。反對他的人雖然高喊“薩科齊滾出法國”,但內心卻不得不承認薩科齊處理各種事務是的技術把握能力堪稱一流,在一次座談會上,一名北非裔年輕人對薩科齊說了實話:“每次看到你在電視上講話,我就想吐,但我們真的很怕你”。

  薩科齊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的改革能否獲得成功,其關鍵還在於法國人是否能夠忍受改革的鎮痛,或者接受像他一樣每天清晨6點鍾起床,然後馬不停蹄地工作17個小時。

  薩科齊本人對自己的5年總統生涯作出規劃,“我打算把它分成3個階段,兩年時間進行改革,兩年時間引導這些改革,評估並修正犯下的錯誤,最後一年考慮可能展開的新競選”。

  他能如願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