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裝傻裝成的皇帝:唐宣宗 zt

(2007-05-14 10:51:10) 下一個
一個裝傻裝成的皇帝:唐宣宗

2007-05-03 21:48:17


  中國曆史上的怪事兒太多。就拿唐宣宗李忱來說吧,裝傻竟然裝成了皇帝,你說怪不怪?這確實挺怪。然而,說怪也不怪。
  裝傻——顧名思義,肯定不是真傻,真傻的人何需裝傻,又怎麽會裝傻呢?所以,按照常理,裝傻應該是聰明人耍的把戲,這種把戲,文謅謅地講就是行韜晦之計,而說白了呢,其實就是玩兒的“障眼法”。綜觀唐宣宗當皇帝前的所作所為,很顯然,他的裝傻,玩兒的恰恰就是這種“障眼法”。
  當時,宣宗的父親李純,就是那個因為勸諫迎佛骨一事把韓愈貶到潮州當刺史的唐憲宗死後,他的第三個兒子即宣宗的三哥李恒即位,是為穆宗。穆宗死了以後,緊接著的敬宗、文宗、武宗三朝,依次坐莊的都是穆宗的兒子。從穆宗到武宗的這段時間約27年。在一個哥哥、三個侄子的眼皮子底下,一裝就是二十多年,宣宗的這個“障眼法”是怎麽玩兒的呢?
  說起來,他真的很不容易,概括地講就兩點:夾緊尾巴,閉緊嘴巴。總之,就是要做一個沒有尊嚴的人,你認為我越窩囊、越傻冒越好。
  不過,穆宗在位時,宣宗還小,也就是十幾歲左右,還談不上裝。而且,穆宗比宣宗大15歲,對這個排行十三的小弟弟偏愛有加,宣宗也沒必要裝。有一件事足以說明這個問題。有一次,宣宗夢見自己騎著龍飛上了天,便把這個夢告訴了母親鄭後,嚇得鄭後趕緊叮囑他:“這樣的事兒不能讓別人知道,可別再講了!” 穆宗聽說後,則大加讚歎:“此吾家英物也。”並賜給宣宗玉如意、禦馬、金帶,以示厚愛和期望。
  可宣宗的三個侄子就不行了,對宣宗這個叔叔非但沒有一點尊敬的意思,而且極盡侮辱之能事。有一次,文宗、武宗在宣宗所住的“十六宅”舉行宴會,幾杯酒下肚,文宗、武宗非得逼著宣宗說話,以作笑料。又因為宣宗被穆宗封為光王,並戲稱宣宗為“光叔”,這樣的稱謂顯然大不敬。但不管你怎麽捉弄、耍戲、取笑,宣宗始終一個勁兒:聽而不聞,視而無睹,不急不躁,坦然受之。這樣,久而久之,宮裏上上下下的人還真就把宣宗當成了缺心眼的傻子了。
  那麽,宣宗的裝傻,也就是他玩兒“障眼法”的目的是什麽呢?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就是迷惑他人,保護自己。因為常識告訴人們,傻子是沒有野心的,不會對他人的地位、利益構成威脅的,所以,他人也就不會把傻子放在心上。至於裝傻裝成了皇帝,那並不是宣宗的初衷,隻不過歪打正著而已。
  為什麽這麽說呢?讀過《大唐西域記》的人,或許會記得玄奘在序言裏說過這樣一句話:“仁義的德澤滂流,幸福的和風遠揚。”這句話盡管很詩意、很優美,但玄奘讚美的卻是初唐盛世,而事實上初唐盛世也的確如玄奘所讚美的,不過,晚期的唐帝國可不是這個樣子。晚期的唐帝國,藩鎮戰爭且不說,光朝廷裏的黨派之爭和宦官專權就足以叫人如臨深淵、戰戰兢兢。
  這種情況在順宗以後,愈演愈烈。黨派之爭,如牛僧孺李德裕兩黨,簡直勢不兩立。這種鬥爭有時候還真不涉及什麽大原則,牽扯的主要就是站哪個隊、跟哪個人的問題,但盡管如此,弄不好的話依然是重者往往家破人亡,輕者也會身敗名裂。而宦官專權呢,似乎比黨派之爭還厲害,順宗時發生的“王叔文革新事件”、文宗時發生的“甘露之變”很生動地說明了宦官專權對於朝政的影響。宣宗的父親唐憲宗就是宦官給毒死的。在這樣的政治背景和複雜環境下,宣宗的聰明就在於他不拉幫結夥搞結盟,不依靠顯宦樹威信。但中立的立場,在政治鬥爭裏也往往會兩麵受敵。所以,裝傻也就自然成為聰明的宣宗在這種政治風浪裏生存下去的唯一選擇。
  但命運這東西往往就這樣不可琢磨,傻人自有傻福,想裝傻逃避現實的人卻偏偏“富貴逼人”。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皇帝病卒,誰接這個班呢?滿朝大臣都在猜測中。可結果呢,即便連當時的宰相李德裕可能都沒想到,接班的竟然就是這個傻裏傻氣的唐宣宗。怎麽回事呢?《舊唐書·武宗本紀》有這樣一段記述,很叫人犯琢磨:“(武宗)疾既篤,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懼。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
  這段記述叫人犯琢磨的在哪呢?起碼有三點:一、武宗皇帝快死了,後事的處理連宰相都不讓參與,這是怎麽回事?二、十多天連話都不能說的皇帝,居然頒布出來一個遺詔,很顯然這遺詔是假的,製造假遺詔的人是誰?三、武宗有五個兒子,他不是沒有繼承人,而且退一步說,即使選別的接班人似乎也輪不到這個給人傻裏傻氣印象的宣宗,這樣的安排目的何在?
  究其真相,原來,這些都是宦官們搗的鬼。宦官們之所以搗這個鬼,從本質上說好有一比,皇帝如果是大樹,宦官們無疑就是攀緣大樹的藤。也就是說,宦官們盡管輕視皇帝,氣焰囂張,但他們畢竟是寄生在皇權上的政治勢力。所以,選什麽樣的皇帝對他們至關重要。因此,在他們看來選一個傻裏傻氣的皇帝,肯定會對自己俯首貼耳、言聽計從,一句話好擺弄。
  人都有私心,應該說武宗朝的這些宦官們考慮的沒錯,很對路子。可問題的關鍵是:這個被他們精心選出的傻皇帝,或者說,他們看中的這個傻皇帝的“傻”竟然是裝出來的!這一點不僅出乎他們的意料,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怎麽出人意料呢?剛即位的宣宗,立即就免去李德裕的宰相一職,貶潮州司馬,再貶潮州司戶,又貶崖州司戶,持續了幾十年的牛李黨爭宣告結束。這一舉措,無疑地給那些專好搞窩裏鬥的人一個很沉重的警示。針對宦官囂張的氣焰,宣宗“複誅其太甚者”,盡管這種打擊不是很徹底也不可能徹底,但畢竟收到了殺一儆百的效果。
  特別一提的是,對武則天以來遺留的一些曆史問題,宣宗進行了妥善的處理,很是大快人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非常重視儒士,關注科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關心讀書人,關心教育事業。經常微服到民間,采聽老百姓的意見,也就相當於現在的調研,“以觀選士之得失”。現在的電視裏演的康熙皇帝微服私訪或許子虛烏有,但唐宣宗的微服私訪可是有據可查。
  還有一點叫人欽佩的,宣宗非常注重聯係群眾而且善於聯係群眾。每當有公卿出行,他都要賦詩餞行。對手下的大臣亦彬彬有禮,每當讀大臣們奏章、上疏時,都要先洗手焚香而後覽之。對老百姓更是體貼愛護,有一次,有老百姓數千人要求見他,他親自接見,聽他們述說求見的理由,並且一次賞絹十五萬匹。得民心者得天下,當時的老百姓說宣宗之政有“貞觀”之風,當是中肯之言。顯而易見,像這樣有政治頭腦的人怎麽能是傻子呢?他的抱負、他的胸襟、他的魄力確如後人所評“漢文、景不足過也”。這也就難怪當了皇帝後的宣宗叫人驚詫,因為反差太大了。
  所以說,裝傻裝成了皇帝,而且還是一個好皇帝,確實怪,誰敢說這不是鬼使神差呢?不過,說怪也不怪。有句話說的好:“是金子總會閃光的,而濫泥終歸上不了牆。”唐宣宗之所以裝傻裝成了皇帝,而且還是一個好皇帝,說到底他就是那塊料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