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平詩稿

一鶴排雲上,詩情到碧霄
個人資料
正文

讀《羅中美選評曲未平詩詞》

(2009-08-07 04:55:26) 下一個

羅中美先生曾點評過我一首七絕,一首七律,和一首詞。我以前不認識羅先生,現在也不認識。讀了他的點評後,才上網查了下,知道他在國內網站上有不少作品,很多都寫得很有功底。 

羅先生點評的全文如下: 


《羅中美選評曲未平詩詞》 

【七絕】 送父母探親後歸國
滂沱秋雨送高堂,欲慰愁懷語半僵。
難耐將離悲不得,慈親已是淚千行!

這是一首離別詩,二十一世紀的離別詩。與古代曆史環境不一樣了,但千古不變的離情是共通的。
讀此絕句當從詩題入手。詩題有三點作用:一是題補詩,與正文四句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題離不得詩,詩離不得題。絕句詩題的講究是學詩者首先應該注意的。二是交代了特殊的背景,海外學子與前來探望的雙親在短暫的相聚後不得不離別,自可引起旅外華人的共鳴。三是客觀的交代中含蓄了主觀的愁緒,為全詩定下了基本的情感基調。讀者的情緒自然被引入絕句的語境之中。 

“滂沱秋雨送高堂”自然環境與人事相融,情景進一步設定。“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詞客多有悲秋傷懷之作。楚辭有句“洞庭波兮木葉下”“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有句“玉露雕傷楓樹林”秋瑾有句“秋風秋雨愁煞人”。滂沱秋雨直接渲染了離愁。

“欲慰愁懷語半僵”語半僵者,謂愁懷太濃太深,無語可以表達,無語可以稍稍慰藉離愁別緒。欲以語言相慰,頓感語言之無力、之貧乏。欲說無語,說而不知所雲,語無倫次,情無所依,語僵而人亦僵,惟有默默相對而已,愁懷之深可見。誰“欲慰愁懷”?這是一筆兩寫。兒女欲慰高堂之愁懷,高堂欲慰兒女之愁懷。雙方均無語,寂然淚眼相對。愁懷在其中,情亦在其中。

“難耐將離悲不得,慈親已是淚千行!”此二句作一解。深濃的愁懷使人難耐,不禁悲從中來。“悲不得”細思之當有三曾意思:內心悲不自勝;臉上悲情流露;內心欲忍其悲。有悲而必欲忍者,“慈親已是淚千行”。若不稍抑其悲,分別更是何等難耐難堪啦!兒女忍其悲,慈親也是忍其悲。“慈親已是淚千行”,則孝兒亦必淚千行了!
絕句至此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窮想象餘地,愁懷延續著,離悲延續著……


【七律】 遊楓林有感
獨步楓林向晚時,深紅點點起深思。
人因壯誌辭鄉裏;葉賴丹心抱舊枝。
肅殺幾番顏益醉;顛連經載鬢添絲。
風高欲綰秋雲朵,拭卻騷牢好賦詩。

此七律,是一首人與物交融、情與景交融的好詩。

“獨步楓林向晚時,深紅點點起深思。”首聯平緩中有波瀾有深意,初步塑造一個思考者的形象。“楓林向晚”寂靜清幽,“獨步”正引人無限思緒也。楓之“深紅點點”非偶然,足讓人“深思”——統領全篇,於此見結構精巧。

“人因壯誌辭鄉裏;葉賴丹心抱舊枝。”頷聯人與楓葉對出。出句頂“深紅點點起深思”,回首當年離家出國事。對句頂“楓林向晚時”,照應“深紅”。葉抱舊枝,因為舊枝是其附著點、支撐點,有依依不舍意。葉有丹心,人更有丹心。丹心,赤子之心。人念鄉裏,因為那是人的根,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的。

“肅殺幾番顏益醉;顛連經載鬢添絲。”頸聯應該與頷聯一起理解,既是對頷聯的深化,又與頷聯互補。出句補充和深化頷聯對句,對句補充和深化頷聯出句。這兩聯出句和對句本身也是互相照應和交融的。楓葉因有抱舊枝的丹心,屢經肅殺,而更見鮮豔如火。人雖經過多年的人世顛連鬢發漸漸銀白,而思鄉之意更濃、堅韌頑強的人生意誌不改。

以上三聯,關聯緊密,可做一整體看。

“風高欲綰秋雲朵,拭卻騷牢好賦詩。”尾聯當又做一解。視野轉換,由楓林而至於萬裏長天。“風高”頓生勁疾之感,可以由此想見詩人當時之精神風骨。結句振起,使詩的格調上升到新的層次。毛澤東詩曰:牢騷太盛防腸短,風物常宜放眼量。此之謂歟?

【浪淘沙】水鄉的思念
小巷自橫斜,
依水人家。
清江幾曲繞堤沙。
莫訝橋頭人不見,
人在天涯。

鄉夢總堪嗟,
又送年華。
相思輕叩綠窗紗。
何日江南重執手,
共賞煙霞。

這是一首語言流利、意境優美、情致婉轉纏綿的好詞。
上片可分兩解。“小巷自橫斜,依水人家。清江幾曲繞堤沙。”這是多麽優美的江南水鄉啊!此情此景,深印腦海,夢裏幻裏,多少次重現,多少次疊加,又引多少鄉思鄉愁啊!

“莫訝橋頭人不見,人在天涯。”當年情景自在心中,而今人事變換,各自天涯。不知故鄉景色可還是當年景色?不知故鄉人可還是當年的人?不知當年倩影可還是紅顏未改、綽約迷人?多少感慨、多少情懷在其中。

下片可分三解。
“鄉夢總堪嗟,又送年華。”人生不可待也,鄉夢不斷,而年華去如逝水,家山總在千裏萬裏之外。隻有在夢裏或可暫慰鄉思或相思了。
“相思輕叩綠窗紗。”相思終難派遣,飛越千山萬水,回到故鄉,扣擊“綠窗紗”。“綠窗紗”內誰耶?抑或當年動“我”心者?抑或親人朋友?抑或泛指美麗的故鄉?同時“綠窗紗”內人也該同樣相思難以排遣,飛過來扣擊“我”的窗紗了?

“何日江南重執手,共賞煙霞。”多麽美好的憧憬、多麽美麗的願望!不知可能實現否?夢中已是多少回,更令人心切啊!但願海外遊子們都有圓鄉夢的一天!” 

羅先生對第一首七絕的理解和分析,相當貼切。他從詩題說起,使我有知音之感。因為這首詩的題目確實重要,我之所以把題寫得較長,就是要交代背景:父母,探親,異國。這些無法都在短短的七絕裏體現出來。 羅先生對三四兩句的分析,也很是精到。要說有什麽可討論的,就是“欲慰愁懷語半僵”這一句,我主要寫的還是自己,主語還是首句“送高堂”那人。這一主語貫穿全詩,一竿到底都沒有變更。羅先生將“欲慰愁懷語半僵”看作一句雙寫,意思是擴展了,情景確也是真實的,就是視角稍許有點散了。 

羅先生對第二首七律的分析十分細致。他剖析了這一詩的結構,內在聯係,以及人與楓兩者交叉的寫法。當時確實是這樣構思的,也是一種嚐試。這詩第二句“深紅點點起深思”,其中用了兩個“深”字,是一缺陷。羅先生客氣,沒有指出來。後來我將它改成了“霜紅點點起深思”。“霜”應後麵的“肅殺”也更好一些。 

關於對那首詞的點評,“莫訝橋頭人不見,人在天涯”一句,僅就字麵看,可有兩解,一是作者思念的那常在橋頭的人,不見了,也去了天涯。另一解是設想故鄉人問起我哪去了,我告訴他們,我到天涯了。也就是故鄉景物依舊,我卻遠離了那麽一種惆悵。這第二解是我的本意,羅先生似乎是取的第一解。再就是下闋“又送年華”那一句,因為這首詞寫的時候正是12月底,年終了,才勾起一層又送年華的感慨,是實寫。羅先生不了解這一背景,所以有了另一層的理解。 

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讀者和作者有時不一致,是十分正常的。讀者常常從作品中讀出作者都始料不到的意味。這種意味有時確實存在,隻是作者沒有體會到。有時雖不存在,但讀者根據他個人的閱曆,會產生出這種聯想。這也許就是作為形象思維的文學作品的魅力之所在了。 

最後,向羅先生問聲好!並謝謝他費心點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曲未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imei1926的評論:謝謝留言,很叫人感動,因為心情是一樣的。第一首七絕,就是送別父母後在回家的路上,滿腹淒清,一湧而成的。
yimei1926 回複 悄悄話 你的詩和詞寫得都很好,加上羅先生的點評和你的再點明原意,顯得更有意思。

說老實話,我們都是天涯遊子,都有一樣的心情,想照顧父母,享受天倫之樂,可是千山萬水又隔著父母和我們,每次分離的心情真是你所描述的,淚如雨下,非常難受。我都寫不下去了。

謝謝你的詩和詞,也謝謝羅先生的點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