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

一路淡淡地走來,沒有風塵,也不伴精彩,足跡之中,隻能找出幾行小詩,和一段真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飲食,本身就是享受 (多圖)

(2009-01-16 19:35:12) 下一個


《論語·鄉黨》中言:“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中描述的正是這一精髓。


話說:鳳姐奉賈母之命,挾了些茄鯗(
xiang3)給劉姥姥吃,笑道:“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嚐嚐我們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劉姥姥吃了說:“別哄我,茄子跑出這味兒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了,隻種茄子了。”… …鳳姐向劉姥姥講解說:“把才摘下來的茄子把皮去了,隻要淨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幹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幹,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裏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看官要問了:“吃個茄子用的著這麽複雜嗎?多麻煩。”可要吃,就得吃出這個味道,這個文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嗎。至於麻不麻煩,那是他人的事情。


中國飲食原本主要注重色、香、味、型,後來大家把營養也加了進去,但我願再加上一項,就是吃文化。
 


上次
Party,做了一道菜,菜本身般般,但冠了一個好名,叫:金桔嵌玉蓮。用橘皮鑲肉餡,加青豆或蓮子,做成蓮蓬樣,上鍋蒸,橘皮的清香就透進了肉裏,可用青豆增加色彩,如用蓮子更具營養,也逼真,也可加菠菜汁,將肉餡變為淡綠色。



有次與朋友們在北京吃上海菜,一位上海朋友邊吃邊娓娓道出每道菜的典故,那頓飯吃的就特別香。過去在上海也吃過不少本幫菜,但多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與客戶交流,雖也吃過不少大館子,錢沒少花,但沒有吃的好心情,有時點菜就照著貴的點,反不如那頓吃的香。


在國內時,能明顯感覺到各地吃文化的氛圍,除了當地的傳統食品和小吃,還有飲食的方式,比如在濟南,朋友們在餐廳酒足飯飽後,還要到小店或街頭上,就著羊肉串或醬油螺螄,喝著啤酒繼續聊天,或盡興而歸或不醉不歸,濟南人的豪爽都顯在酒量裏了。




曾做過一首同學三十年聚會的小詩,頗能反映這種景象:


高昂頭,頻起手,語頓舌長呼未夠,酒精慢瞬眸。

分三山,散五洲,氣量深淺需探究,腿軟仍思鬥。
霞飛麵,漬沾袖,別後卅年欣聚首,情誼順喉流。




一次在一火鍋餐廳裏吃飯,要的東西比較多,已經完全吃飽了,但為了近處一觀甩麵的表演,還是花了幾元錢,又加了一份麵。吃不是重要的,現代人營養多過剩,但看甩麵的那份享受,是絕不能少的。












有時,見老美同事從午飯包裏鄭重其事地拿出午飯,一看,竟是一份
Peanut Butter Sandwich和一罐可樂,比比自己的一葷一素兩菜加飯,我總覺得他們可憐。可見他們也吃的蠻香,就想,他們這麽吃也是在吃他們的快餐文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情趣,吃是不可或缺的享受,隻要做到好吃不懶做,就能吃出點樂趣,吃出點文化。


以下照片是太太近期按照:“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神製做的幾頓飯。有的菜做重了,但請不要點破,以免挫傷她的革命積極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zhaozijun 回複 悄悄話 《炒飯》引我而來,原來好東東在這哪。
-鳥瞰紅塵- 回複 悄悄話 聞香而來。
tianduan114 回複 悄悄話 甩麵真精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