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悟的十個標準(轉載)

(2007-12-07 12:43:07) 下一個
本文摘自kellyfeng22 同修轉的文章。
連接:http://bbs.club.sohu.com/rs-mingli-74-789407-789407-1192527390.html

開悟的十個標準

人人動輒談開悟,所謂的開悟,究竟如何?標準是什麽?最平實的說法,是永明壽禪師在《宗鏡錄》中提到的,包括了禪宗的見地、修證、行願。
  宋朝有兩部大著作,一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一是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兩者差不多同時。可惜,談世間學問的《資治通鑒》,流傳後世,研究者眾。而《宗鏡錄》幾乎被丟到字紙簍裏去了,一直到清朝才被雍正提出來,幾次下令,特別強調要大家研究這本書。
  《宗鏡錄》告訴我們,什麽叫作悟了。書中提出十個問題,悟了的人沒有不通經教的,一切佛經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說一樣,一看就懂,不須研究。



永明壽禪師《宗鏡錄》卷一:



“設有堅執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絕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
  一 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否?
  二 還逢緣對鏡,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
  三 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
  四 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征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
  五 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刹那中暫令間斷否?
  六 還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
  七 還於百法明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原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
  八 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隻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辯得真實否?
  九 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讚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
  十 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源,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 


 一個人到底悟了沒有,前麵這十個問題,可以作判斷標準。




第一問,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大白天觀看種種物象,與文殊菩薩等諸菩薩的境界相同。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嗎?


第二問,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別人當麵妨礙了你,總之,逢緣對鏡包括很廣,見色聞聲了不動心,日常生活舉手頭足間,甚至晚上睡覺都能合於道,你做得到嗎?  


第三問,佛的一代時教,“時”指時節因緣說的。“一代時教”,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成無上正等正覺以後,受諸天人的勸請,開始轉佛法論,示現八相成道的說法相,說法四十九年,八十入寂,就這個時節因緣,說了三藏十二部教典,這就是一代時教。
這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教典,傳入中國,根據曆代大德祖師判教,可以分為五時說法。我們本師說法次序都是有固定安排的,不是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根據眾生的機緣,隨順眾生的需要而進行宣說。就象世間普及文化教育,首先從小學開始,讀完小學六年,再給他設置初中的教材,讀完初中再設置高中的教材,高中讀完了以後,再設置大學的課程,進入大學去深造,這樣才能成就人材。如果不是這樣,一開始就設置中學或者大學的教材,那就適得其反,必須根據需要和可能。佛說法是有次第的說法,根據眾生的需要說,隨順眾生的因緣而進行宣說的。

天台判一代時教為藏、通、別、圓四種,學者名之曰四教。賢首則判為小、始、終、頓、圓五種,學者名之曰五教。
以上佛的一代時教,祖師的判教以及祖師的語錄,聽到看到最深的教義也不怖畏,而且徹底的透徹明了,沒有懷疑,你做得到嗎?


第四問,所有的學人,拿各種學問問你,你能給予解答辯才無礙嗎? 


第五問,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智慧的觀照如行雲流水,沒有停滯。任何一個念頭皆圓融無礙,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妨礙自己的心念。

 


第六問,遇到任何境界,無論是順是逆,是好是惡,皆能看破放下,如如不動。順境好事不貪,逆境惡事不嗔。一切事情不會打亂我的心念。




第七問,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的境界,入的是百法明門。相宗有一本入門的書,《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它的標準在哪裏?圓教初住菩薩在這一百法當中都覺悟了。悟什麽?悟「一切法無我」。《百法明門論》是屬於宗經論,它不是解釋經,是宗經論,整個這一部書就是講一樁事情。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也就能夠聯想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就一句話│「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萬事萬法,彌勒菩薩把它歸納為六百六十法,造《瑜伽師地論》,就是講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為了便利初學,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為百法,所以它展開來就是世間、出世間一切法。

「一切法無我」,無我講的是兩種︰一個是人無我,一個是法無我。人無我,給諸位說,煩惱障破了。煩惱障從哪裏來的?從我執,人我執來的,人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所知障是從哪裏來的?所知障的根是從法我來的。所以法無我,所知障的根斷掉;人無我,煩惱障的根斷掉;二障斷掉,你就圓滿成佛。大乘入門跟小乘確實不一樣,小乘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叫入門,入小乘之門;大乘之門要破二障。我們讀《百法明門》悟了沒有?有一些講《百法明門論》的一般法師,我們不敢講話;我的學生,我敢講話。我的學生也有在大學裏麵講《百法明門論》,他來告訴我學校裏開這門課,我就提醒他:你要講明門,不要講黑門。如果這一百法你講了之後,叫人家又分別這一百法、又執著一百法,那就不是明門,那就變成黑門。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已經夠多,你又給他加一百個,很殘忍的事情。天親菩薩作這本書是叫人讀了開悟,不是叫你讀了之後又去記這一百法,又去分別這一百法,又去執著這一百法,那不搞錯了嗎?這個講法,三世佛喊冤,都流眼淚。這些基本的道理我們要了解。由此可知,我們自己要不能夠稍稍契入境界,真的不懂;自己都不懂,怎麽能會把別人講懂?自己沒有開悟,如何能令眾生開悟?固然古時候也有這個例子,講經的老師沒開悟,聽經的學生聽了開悟,畢竟是少數,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不是常例。我們一定要明了,經典的意思要清楚。(本節選自淨空法師的開示)




第八問,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中,接受指示和匯報工作,穿衣吃飯,執行指示和實施事物之時,能用真心否?還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第九問,聽到有人說有佛,說世界上沒有佛,說有眾生,說沒有眾生,或讚或毀,或是或非,能否做到不起心不動念?




第十問,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源,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金剛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賢在人間,或多或少,有從體性上立論的,有從現象上立論的;凡所說法,皆是隨其眾生應所知量,所謂對症下藥也。我們遇到聖賢種種說法,似乎千差萬別,而能於其中鑒其源,能於性理上如如不動否?


《宗鏡錄》卷一最後一段:
  “若實未得如是,切不可起過頭欺誑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絕學無疑之地,此時方可歇學,安息遊心。或自辦則禪觀相應,或為他則方便開示。設不能遍參法界,廣究群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如守母以識子,得本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
 
解釋:若這十個問題做不到,就不可自欺欺人,自以為是。有任何疑問都應到處向善知識請益,一定要到達諸佛祖師們的境界。祖師們所悟到的,你都悟到了,才可以到絕學無疑之地,不須再學。到達大徹大悟後,或閉關、住山進一步修習禪觀,破除微細之我執和法執;或為眾生犧牲自我的修持,出來宏法。(參考南懷瑾先生的注解)

  假設你認為三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永明壽禪師勸你仔細參看他所編的宗鏡錄,因為一切經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書中。“ 如守母以識子,得本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



當是時也,國學淪喪, 《宗鏡錄》鮮有人能讀誦,有能讀誦而解之者更少矣。即使能解悟之,離證悟尚遠。今有三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別妙道,契一切眾生之根器也。

印光大師雲: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誠可謂三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別妙道也。但以法門大而攝機溥。用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視之。謂為愚夫愚婦之修持法門。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業盡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業盡情空,豈易言哉。斷見感如斷四十裏流,況思惑乎。縱令見地高深,以煩惑未斷,仍舊輪回。再一受生,退者萬有十千,進者億少三四。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已智,而不隨順如來誓願攝受之道乎。修淨土法門者,但具真信切願,誌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為,不與佛法世誼相悖。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縱絲毫惑業未斷,帶業往生者。其所得,尚超過業盡情空之阿羅漢上,以種性不同故。況已斷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別),固與專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數之天淵懸殊也。是知此之法門,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門之道理論。以是特別法門故也。餘嚐有聯雲,法門廣大,普被三根,因玆九界同歸,十方共讚。佛願洪深,不遺一物,故得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華嚴普賢行願品,盡華嚴世界海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均一致進行。依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彼矜己智而藐淨土者,為超過此諸菩薩之上,為是喪心病狂,求升反墜,弄巧成拙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