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見識了國內炒作的本事

(2010-11-16 19:09:29) 下一個

看著標題嚇死人:“有望解全球難題!!”一看內容才知道是做了十幾年的東東。靠。


正好俺最近幾個月受人之托對這個領域作調查。俺就說說:


“山梨醇和乳酸(可以從秸稈、薯幹、甘蔗等低廉生物質中輕鬆得到)作為“底料”,來製備脫水山梨醇和丙烯酸。”這個路徑無數年前就知道了。這是製造生物燃料的無數途徑中的一個。美國能源部04年已經做了個的研究報告。很全麵的包括了重要的途徑。


http://www1.eere.energy.gov/biomass/pdfs/35523.pdf


另外,用薯幹、甘蔗等為原料製造生物燃料因為跟人競爭食物,目前引起了很大爭議:



環保組織警告,生物燃料(biofuels)對氣候造成的危害將大於化石燃料:


http://af.reuters.com/article/energyOilNews/idAFLDE6A725920101108



 原因就在於用農作物為原料。


 


作者的賣點在於“孔活性炭負載氧化鎳、鉀鹽修飾的NaY分子篩作為催化劑,從而改善了兩種生物質轉化過程的選擇性,提高了轉化率”,不過開發新催化劑的文章多如牛毛啊。


Peng Sun, Dinghua Yu, Zhenchen Tang, Heng Li, and He Huang, NaY Zeolites Catalyze Dehydration of Lactic Acid to Acrylic Acid: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Anions in Potassium Salts, Ind. Eng. Chem. Res. 2010, 49, 9082–9087


Heng Lia, Dinghua Yua, Yi Hua, Peng Suna, Jiaojiao Xiaa and He Huang,
Effect of preparation method on the structure and catalytic property of activated carbon supported nickel oxide catalysts,C A R B ON 4 8 ( 2 0 1 0 ) 4 5 4 7 –4 5 5 5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是不錯,不過在上麵發篇文章也不是那麽難吧。


至於“國際著名期刊CARBON”,這個領域的雜誌一貫影響因子高,不奇怪啊。


感覺幕後老板"He Huang"好不容易搞了兩篇文章,要炒上天!


 





















南工大女博士宣布秸稈中找到"石油" 有望解全球難題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2010-11-16


















南工大女博士宣布秸稈中找到"石油" 有望解全球難題 中國青年報

南京工業大學兩位女博士日前宣布,她們在秸稈、薯幹、甘蔗等價格低廉的植物中找到了石油的替代品。該成果付諸生產領域,將有望讓世界頭疼的“石油依賴症”得到緩解。

 


  當油價飛漲,石油資源日漸枯竭之時,尋找其他可再生資源替代石油已是大勢所趨,如價格低廉的生物質原料替代石油已成為各國破解“石油依賴症”的首選。但選擇何種生物質作為“底料”,以及如何克服生物質轉化過程中選擇性差轉化率低等問題,卻一直是困擾各國科學家的一大難題。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兩位在讀的女博士生李恒和孫鵬卻將這一世界性難題“悄悄”捅破了窗戶紙,她們用生物原料製備出的兩種化工原料,能廣泛應用於醫藥衛生、食品日化、水溶性塗料、造紙等行業。該成果被國際權威期刊刊載並予以高度評價。


  兩位女博士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最終探索出分別以山梨醇和乳酸(可以從秸稈、薯幹、甘蔗等低廉生物質中輕鬆得到)作為“底料”,來製備脫水山梨醇和丙烯酸這兩種用途廣泛的化工原料。她倆不僅找到了這兩種價廉物美的“底料”,更可貴的是,在由這兩種生物質底料轉化成化工原料的過程中,她們還創造性地使用了經自己創新改造過的多孔活性炭負載氧化鎳、鉀鹽修飾的NaY分子篩作為催化劑,從而改善了兩種生物質轉化過程的選擇性,提高了轉化率。


  李恒博士的成果發表在極具影響力的國際著名期刊CARBON上,孫鵬博士的成果發表在國際化學工程3種著名期刊之一的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期刊的最近一期上。她們的研究成果都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認為她們的工作設計巧妙,能夠為高效催化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在當今急功近利的學術大環境下,李恒3年博士期間鮮有論文發表,別人都替她著急,而她自己卻很“淡定”,仍然默默地、執著地一次次做著實驗,不斷修正、完善著自己的研究成果,直至滿意為止。


  談起這段經曆,兩位女博士對她們的導師黃和由衷感激:“黃老師對我們學生真的很好。我們一直沒有成果,要是碰到有些老師,恐怕早已不耐煩了。黃老師對我們卻一直很寬容,給了我們非常寬鬆的環境,而這才給了我們足夠的發揮空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