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章禹仁慈失徐國 北徙毫地獲重生

(2010-09-25 06:47:53) 下一個

章禹仁慈失徐國 北徙毫地獲重生


公元前513年,吳國公子光指使專諸秘密殺害了自己的堂兄吳王僚,他假心假意地請四叔季劄做吳王,遭到了季劄拒絕,他自己便心安理得地坐上了吳王的寶座,號稱闈閭。吳王闈閭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他自幼便無法無天,大膽妄為。自從做了吳王,他更加變本加厲地招兵買馬,積聚力量。他收留了從楚國逃來的亡伍子胥,並拜他為首相。他還收留了從齊國逃來的叛將孫武,又拜他為將軍。從此,吳國闈閭便走上了一條窮兵黷武的稱霸之路。


第一章 吳王闈閭欲稱霸 叛將亡臣來助虐


伍子胥是楚國有名大智慧家,他曾多次向楚文王熊貲獻計獻策,都未得到楚王采納。楚王熊貲一貫采取懷柔政策。他認為:對周邊的邦國要麽采取政治外交的手段,把他們團結到自己的陣營中來。要麽采取軍事政治兩種手段,又打又拉地促使對方承認楚國的霸主地位,沒有必要將別國趕盡殺絕,至於死地而後快。而伍子胥的政治思想是遠交近攻。他認為,對遠離楚國的邦國要盡量進行政治邦交,而對於離楚國比較臨近的國家,則采取蠶食政策,各個擊破,吞而並之,不給這些小國留一點後路,一律采取“屠其王,掠其民,並其田”的極端措施。


伍子胥見蠱惑楚王無望,這位老奸居滑的伍子胥又投靠了楚王的弟弟熊蟠,熊蟠對熊貲承襲楚王心懷不滿,一心要取而代之。楚文王熊貲也深知熊蟠心懷不軌,終因先父楚武王熊通臨終前傳位於熊貲時,曾反複地叮囑他“永不可殺蟠”。於是,楚文王熊貲隻得封熊蟠為淮南王,讓其自由發展。


熊蟠自從做了淮南王,便私下裏招兵買馬,訓練軍隊。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攻下楚國王城郢都(湖北省江陵縣),實現自己的狼子野心。


伍子胥向淮南王熊蟠獻計獻策,深得熊蟠的信任。幾年後,當熊蟠自覺羽翼豐滿,兵強馬壯之時,便向楚都發起了進攻。誰知楚文王熊貲早有了準備,很快將淮南王的軍隊圍困在梅城(安徽省潛山縣)、黃梅(湖北省黃梅縣)一帶,並首先攻取了淮南王城,活捉了淮南王。伍子胥得知淮南王被擒的消息。便急得一夜須發全白,然而,他卻因一夜白發變了模樣而躲過了楚文王的追殺,帶著他的兒子伍子一路隱名埋姓,悄悄地逃到吳國去了。


此時,齊國的國君是呂尚(薑子牙),他的女兒邑薑是周武王的正妻。到齊桓公時,齊國並吞了三十五國,齊桓公依靠大政治家管仲治理國政。孫武子對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國富民強十分不服氣,而他的政治主張又長期無法得到齊桓公的采納,因此,他一直懷恨在心。孫武見在齊國實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便悄悄地跑到吳國來實現他的政治野心來了。


吳王闈閭自從得了這兩個寶貝,便如虎添翼,更加熊心勃勃,一心要吞並他國,稱霸中原。


伍子胥見吳王有強烈的稱霸野心,便極力攛掇他首先要向楚國和徐國發起進攻。在這裏,伍子胥除了迎合吳王稱霸之意,最主要的還是他急於報自家的私仇。


當年伍子胥帶著他的兒子逃出黃梅之後,他便是倒了血黴。一路上,他沒有遇到一件順心的事。為了躲避楚軍的追殺,他慌不擇路,饑不擇食,好不容易到了徐國王城,心想當年身為楚國使者訪問徐國時,曾經受到過徐王的熱情款待,這也可以算是老朋友了吧?沒想到,此番亡命徐國,徐國守城將軍卻以“楚國叛臣,國人不齒,徐人難容”為由,將他擋在了徐國城門之外,伍子胥氣得咬牙切齒,發誓一定要雪這奇恥大辱。


無奈,伍子胥隻好十分狼狽地離開了徐境,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急匆匆若過街老鼠。他忍饑挨餓,蓬頭垢麵,後來到了彝國。彝國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國家,自立國至今也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本是徐國的一個同姓國。因彝國人因循守舊,長期得不到發展,處處需要徐國的提協和幫助。彝國的都城在彝城(江蘇省金湖縣),地方百餘裏。他們那裏土地低窪,連年水澇,國民多以撈魚摸蝦為生。房屋很容易被水衝毀。因此,國民大多住在船上,隨水飄蕩。彝國隻有很少的幾塊土地,勉強供王公大臣們裹腹。


伍子胥和他的兒子來到了彝國城下,好說歹說總算騙開了城門,混入了王宮,連唬帶蒙地說服了彝候,彝侯勉強收留了他們爺兒倆。彝候麵對伍子胥,深歎國小民貧,崛起無望。伍子胥給他出了個主意:傍大國。他說服彝候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聯吳反徐。


伍子胥見彝候膽小怕事,對自己的計策也是似懂非懂,將信將疑。深知在彝國難以成就大事,隻好另作打算,還是要投奔吳國為妙。然而他又轉念一想:他雖然一心要投奔吳國,吳王能否容他,也未可知!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他隻得將自己的兒子留在了彝國。伍子胥隻身來到了吳國,終於被吳王所接納。吳王闈閭采納了伍子胥的計謀,決定向徐、楚兩國發動戰爭。


伍子胥見闔閭對自己言聽計從,心中暗暗得意。他首先請吳王派密使奔赴彝國,以邀請彝候的兒子彜子來吳國做客的名義,將彝子騙來,被吳國扣住做了人質,軟硬兼施地逼著彝候聯吳反徐。


彝候依照吳王和伍子胥的旨意,反複到徐國找章禹哭訴。他說,彝國曆年來連遭水害,無法種植米糧,民不聊生,敬請徐王允許彝國在淮河南岸築壩拒水,好讓彝國百姓有口飯吃。


徐王章禹同他的始祖伯益、先祖徐偃王一樣“仁而無權”,心腸太軟,見不得有人摸眼淚,他便同意彝人築壩。他哪裏知道,他的這一失策,正中了伍子胥的奸計。一場亡國滅種的天大災難,正悄悄地向他襲來。


獲得了徐王的批準,彝王很快就得到了吳國巨大的財力支持。他依照伍子胥的奸計,謊稱築壩時挖出了數車金銀珠寶。他還將從吳國湧來的車馬兵勇說成是花錢雇來的民夫,騙過了徐人的耳目。於是,吳國增派數萬軍隊,化妝成民夫,雇了民船,源源不斷地將江南的巨石和槍支彈藥運進了彝城。


彝人連續三年,在淮河南岸築起百裏長堤。這條大壩高數丈,寬十丈,赫赫然如同巨龍臥波。


徐王章禹經常收到國人的報告,說是彝人築壩過長、過高、過寬,形跡可疑,居心不良。然而,章禹卻因彝人同徐人同文同祖,千百年來不相攻伐,而且曆代君候也是世代友好,從不反目。更因他從無害人之心,總把人往好處想。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章禹仁而至愚,寬厚而養奸。他哪裏知道:正是他的寬厚仁義,不識歹心,才導致了滔天大禍-----這是後話。


第二章 孫武獻計攻徐楚,吳把親人仇人


公子光(吳王闈閭)弑兄篡位的詭計遭到他四叔季劄的訓斥,丟盡了臉麵。同時,他又想拉攏自己的妹夫——徐國國君徐桓聯合反僚(吳王僚,公子光的堂兄),同樣也遭到了徐桓的抵製,吳王闔閭至今仍然懷恨在心,再加上雄踞長江以北荊楚大地之上的大國楚國,早已是他覬覦已久的目標。公子光登上吳王寶座之後,要實現稱霸中國的宏偉目標,徐楚兩國是他首先必須跨越的障礙。


吳王闈閭采納孫武子的建議,開始了攻伐徐楚的戰爭。他首先采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吳王闈閭依孫武計,首先向延齡候發出了通牒,他聲稱,要延齡候交出吳國叛臣季劄,並押解至吳都(蘇州吳縣)謝罪。接著,闈閭又令大將軍孫武指揮水陸主力大軍,溯長江而上,首先攻克了當塗(安徽當塗縣)楚國守軍,繼而攻取了蕪湖(安徽蕪湖市)、銅陵(安徽銅陵市),很快又攻下了安慶(安徽安慶市)、九江(江西九江市),直接威脅楚國的都城郢都(湖北江陵縣)


延齡候接到吳王闈閭的通牒,知道吳王北犯的厄運終於到來。他便急忙派幾隻小船,讓季劄化妝成民夫,悄悄地向徐國逃去,自己親率軍民備戰禦吳。


正當孫武指揮吳國大軍沿江西進之時,吳國的相國伍子胥要求孫武給他分派數萬精良吳軍,化妝成漁民、船夫和搬運工,飛速向彝國奔襲。


吳軍攻楚五戰五勝,所向披靡。此刻,因楚文王應秦國要求,率領楚軍主力在北方組成秦楚聯軍正向晉國發動攻擊。


楚文王接到南方戰報,急忙同秦王商量。此時,晉國被秦楚聯軍連攻數年,已經人困馬乏,隻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手之力了。


秦王將主力部隊交由楚王統帥,自己手裏隻剩下一些老弱殘兵,無力再度攻晉,隻得回國安民去了。晉國慶幸吳國攻楚為自己解了圍,不然眼見就要國破家亡了。


楚王的軍隊在北方打了好幾年的仗,現在又因抵禦吳國而長途奔襲,行動十分遲緩。還未待楚股票援軍軍到來,吳軍早已攻下了楚都郢城(湖北省江陵縣)


楚人自古好戰。楚國的百姓一代一代的都普遍認為:六尺男兒若不參軍,便無臉見人,參軍三年不參戰,便覺是奇恥大辱,死後見不得祖先,死了不準進祖墳,活著不準進家門。


楚國三百多年的國都郢城被吳國占領,激起了楚國人民的戰鬥激情。楚王熊貲重新組織新軍,發誓與吳軍決一死戰。


楚王令自己的長子楚子帶領精銳部隊直撲安慶(安徽安慶市),首先將吳軍攔腰斬斷,再由徐王章禹的次子徐仲同楚軍聯手,一舉奪回了當塗(安徽當塗縣),將吳軍斷為三截。楚軍終於穩住了陣腳,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


第三章 吳彝密謀攻徐國 章禹毫地再築城


吳軍化妝成漁民、船工和搬運夫,夜以繼日地修築淮河大壩,趕運兵馬糧草。徐國君王章禹對彝國這樣的彈丸小國,從未放在眼中。章禹見彝人築壩雖逾三年,也未曾見淮水上漲,便有些麻痹大意,未加防範。後來,章禹突然發現,本來隻有萬餘國民的彝國,突然人口暴漲,還湧現出無數操著吳儂軟語的“彝民”。正當徐人百思不得其解之時,突然天降大雨,旬月不息,一時間,村莊被淹,田地行舟。這時,隻見伍子胥咬牙切齒,兩眼放光,渾身顫抖。他緊緊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大聲嚎叫著指揮吳軍打樁投石,封堵大堤的壩口。原來,吳彝兩軍雖然築壩三年,為了麻痹徐國,他們隻是加高、加寬、加長淮河南岸大堤,並不封堵淮河的水流,隻是將淮河出水口盡可能的縮小,並在出水口底部暗埋無數巨樁,一旦需要,便可樁上加樁、樁內塞石,石逼水漲,淮河水自己便會自然向北岸的徐國漫溢。


伍子胥瘋狂地命指揮彝吳兩軍冒著傾盆大雨,拚死封堵淮河出水口。最後,終於在死傷數千人後,將淮水大部分封住,淮河之水頓時上漲三丈有餘。淮河的北岸正是徐國的王城和廣袤的徐國平原。淮河兩岸的大雨,借著上遊的來水,一下子衝卻了北岸的土堤,洪水如同猛獸一般灌進了徐城,一時間,街道成河,房屋成島。徐人被衝淹致死無計其數。好不容易等到大雨停歇,章禹隻得陪著吳季子,率領王公大臣、商賈百姓,截木成舟,沿泗水向北遷徙。


伍子胥望著這漫天的大雨和滔滔的淮河之水,發出了撕心裂肺的狂天大笑。


吳彝兩軍在伍子胥的指揮下,撐著堅船利舟,向徐國發起了瘋狂的追擊。


徐王章禹和吳季子帶領軍民百姓,躲過了吳軍的衝殺,舍舟登岸,向楚國奔逃二去。


吳彝兩軍哪裏肯饒?他們也是棄舟換馬,極力追趕。


章禹和吳季子逃到了靈璧(安徽省靈璧縣),遇到了次子徐仲帶領的徐楚援軍增援,經過一場慘烈的廝殺,終於將吳彝聯軍擋在了陣前。


徐仲跪請父王章禹率領軍民百姓繼續北逃,自己整頓軍馬,修築戰壕,決心在靈璧這片丘陵地帶同吳彝聯軍決一死戰。


伍子胥雖然成功地築壩淹徐,然而他也深知:吳人曆來膽小怕事,吳軍也是欺軟怕硬。彝國雖然聯吳叛徐,然而,他們做賊心虛,人人心中有愧,加上彝國與徐國同族同宗,從無冤仇。伍子胥這個老家夥是個狡猾的老狐狸。此刻他又想到:我雖然破了徐城,解了我的心頭之恨。然而,滅楚大業,決非我一人可為。想想自己也不是楚國主力的對手,他便決心不再戀戰,打算撤回淮河之南,再作計較。


伍子胥隻派出了一小部吳軍向徐仲率領的徐楚聯軍陣前發起佯攻,自己早已逃在了撤退吳軍的最前頭。


徐仲擊退了吳彝聯軍的攻擊,便發起了反攻。他揮動著徐國長槍,一馬當先,衝入敵營,連禽數將。徐仲遠遠看見伍子胥正在前麵披散著滿頭的白色長發,伏在馬背上,拚死逃命。徐仲催動戰馬,待與伍子胥的戰馬首尾相接之時,徐仲運足了氣力,舉槍向伍子胥的後心刺去。然而,他哪裏知道,此刻正有一張弓箭正瞄準了他的後心。原來,落在徐仲身後的伍子胥的兒子伍子,此刻正射出了一支冷箭,徐仲便應聲落馬。徐國軍隊見主帥落馬,急忙掩殺過來。徐國軍隊急忙救起徐仲,收兵回營。徐仲中的是一隻毒箭,雖經名醫治療數月,後來終於毒發傷命。伍子胥也因兒子放出的那支暗箭,撿回了一條老命。此刻,伍子胥哪裏還有心戀戰?他留下兒子和吳軍,令他們繼續駐守彝國,自己茫茫然逃向吳都養病去了。


章禹和吳季子率領徐國軍民,一路走走歇歇,不覺來到了毫地(安徽省毫州市)在那裏暫時安下了營寨。


楚王熊貲得知章禹的次子徐仲戰死在靈璧,便派了大臣,讓他們帶了車馬糧草,到毫地慰問章禹。他又派了數萬民夫,幫助章禹在亳地重築徐國王城。


從此,一個嶄新的徐國,又在毫地重新誕生了。


第四章 吳伐徐楚蛇吞象 越王勾踐再攻吳


江南的越國,曆來就是吳國的附屬國。到後來,吳得晉助,這才逐漸成為楚國的勁敵。再後來,楚文王熊貲采取援越製吳的方略,暗派文仲和落蠡二人來到越國。文種是楚國苑州(河南南陽)令,範蠡是文仲的密友,兩人都是楚國著名才士。他倆來到越國,自然要助越攻吳。越君允常得到楚國相助,他便開始稱王。他與吳國闈閭屢次作戰,結成仇怨,吳越兩國,常年爭戰不休。後來,允常死了,他的兒子勾踐繼位。


楚王熊貲同越王勾踐商定,聯手攻擊吳國。楚國首先消滅了長江沿岸的吳軍,進而又從北麵向吳國發動了全麵進攻。越王勾踐在楚臣名士文仲和範蠡等人的幫助下,從西麵向吳國發起攻擊。吳王闈閭兩麵受敵,雖有伍子胥和孫武兩位大智者相助,終因綜合國力無法同楚越兩國相比。麵對十倍於吳的楚越軍隊,吳軍隻有以死相拚這一條路了。


吳王闈閭命令伍子胥守衛吳國王城,為前線籌備兵馬糧草,又令孫武抵禦楚軍的進攻,自己親率精兵強將,迎戰他的老對手越軍。有一次,就在吳王闔閭組織吳軍抵禦越軍的進攻時,身受重傷,很快就病死了。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吳王之位。他很快就同楚、越兩國簽訂了合約,向兩國割地賠償,三國這才罷兵休戰,各自回國去了。


楚國聯合越國,戰勝了吳國,楚國國力更加強大,終於成了中原的霸主。彝國也在這場戰爭中被楚國所吞並。其中一部分彝國軍民逃到了雲南,後來被稱作“彝民”,成為今天的“彝族”。彝國與徐國同文同宗,彝人帶去的古徐國文字,千百年來,一直使用至今。今天的“彝文”,最早就是當年東夷人始創的“夷文”,後經徐國長期使用,後來又失傳了的“徐文”(夷文)。“夷族”訛化為“彝族”,“夷文”也就訛化為“彝文”了。


第五章 千年古國徐國 萬代永傳承


泗水之畔有一個北徐國,國都就在徐州(山東省滕州市南),北徐王是章禹的三叔,也就是先王徐桓王的堂兄弟。北徐國在滕地(山東省滕州市)存續也有一年多年了。


章禹在毫地重建徐國,後來,他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了。他將自己的第三子徐季和老朋友吳季子留在毫州徐城,自己帶了長子徐伯第四子徐嶽,來到了徐州(滕州南),找北徐國國君——他的三叔父去了。


章禹離開了毫地的徐城,數年後,吳季子無疾而終,享年八十四歲。徐季把吳季子當成養父,為他養老送終,築墳立碑,撰文紀念,頂禮膜拜。


章禹一行到了徐州城(山東省滕州市南),陪三叔騰王居住了三年後,他又帶著他的長子徐伯到琅琊(山東省日照市北)重新建立徐國去了。


就這樣,自先祖伯益佐大禹治水,次子若木始封徐國,到公元前512年章禹失國,東方文明古國——徐國,曆經夏、商、周、春秋、戰國四個漫長時代。秉承仁、義、誠、信的立身治國理念,續存一千六百四十九年,傳承四十四代國君。


駒王西征、偃王稱霸,桓王會季子••••••,這一個個鮮活的麵孔,創造了輝煌的徐國文化,創造出無數的豐功偉業,為東方文明以至於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理所當然地成為中華源頭文化的組成部分。


偉大的徐國,同其他古代的中華古國一齊,推動了中國曆史的前進。同時,也為徐州的曆史,為中華民族的曆史,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徐地、徐人、徐國、徐州,這是一條人文和曆史的血脈。徐州因徐國而得名,徐國因徐地、徐人而得國。徐人在徐地創建和發展了徐國。徐海、徐淮、徐州的稱謂,是對徐地漫長曆史的表述。徐地之上的人,徐人之間的情,徐州之源的根,就是徐州人的魂----上下數千年,一個“徐”字說到今。徐是我們的根,徐是我們的魂。徐是曆史的存在,徐是當代的輝煌。“徐”從曆史走來,“徐”將走向永遠••••••。


徐炳仁


2009年8月2日


http://www.zhxwh.com/editor/UploadFile/2010316155243475.do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