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華革命黨 & 黃興

(2007-07-13 10:07:07) 下一個
中華革命黨

  1914年7月8日,孫中山為推翻袁世凱專製獨裁統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而在日本東京成立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逃亡到日本。他從二次革命的失敗中深切感到:國民黨組織嚴重不純,人心渙散,已不能領導革命繼續前進。於是,他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9月27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並接受遵約履行手續的王統等人為新黨首批黨員。至1914年四五月,先後入黨者達四五百人。5月10日,孫中山創辦《民國》雜誌,作為新黨機關刊物。7月8日,在東京舉行大會,正式宣告中華革命黨成立。

  中華革命黨設本部於東京,推選孫中山為總理。本擬舉黃興為協理,因黃反對立約按指印,並在策略上與孫中山存在分歧,拒絕入黨而虛其位。本部設總務、黨務、軍務、政治、財政五部,由陳其美、居正、許崇智、胡漢民、張人傑分任部長。其支部總計五十七個,大多建於海外各埠,國內各省僅占十八個。其分部則全部在海外。黨員總計萬餘人。中華革命黨以實現民權、民生主義為宗旨,以推翻袁世凱專製政府,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因此,它把武裝討袁放在首位。自1914年6月至1915年12月,在湖南、江蘇、廣東、江西、上海等省市先後發動大小武裝起義四十多次,進行刺殺龍濟光、鄭汝成等四次暗殺活動。護國戰爭爆發後,在廣東、四川、湖南、湖北、江蘇、安徽、山東等省全麵展開軍事討袁活動,在全國範圍內牽製了袁世凱的軍事力量。1916年7月護國戰爭結束後,中華革命黨宣告停止一切黨務。1919年10月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中華革命黨是二次革命失敗後長期堅持武裝討袁鬥爭的唯一政黨,但由於它忽視民族主義,未提出反帝要求,組織上又采取個人絕對服從主義,軍事上實行脫離人民群眾的冒險主義,終於沒有取得護國戰爭的領導權


黃興、孫中山100年前的風雲人物,他們共同推翻帝製,共同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也共同被國人譽為中華民國開國二傑。 1905年8月,黃、孫等80人聚集一堂,籌劃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黃提議由孫中山擔任同盟會總理,因為他最先出來革命,黃興本人則擔任同盟會協理,處於副手的位置。 同盟會的成立使中國革命力量迅速壯大,從1905年到1910年,短短的五年時間,同盟會就發動了九次武裝起義,孫中山在海外負責為起義募捐籌款,黃興則親臨指揮,他身先士卒。但雖九死一生,卻屢戰屢敗,直到1911年10月10日,這個注定要載入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從武昌的新軍響起的槍聲震驚了全國,1912年,隆裕太後以宣統皇帝的名譽發布詔書,宣布清庭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帝國在風雨飄搖中轟然倒下。
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了反對袁世凱專製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1月4日被袁世凱下令解散。二次革命以後,孫中山流亡日本。他意識到以往的失敗在於人心不齊、成分複雜、組織渙散。他決心重組新黨,1914年7月孫中山召集部分國民黨員組建了中華革命黨。黃興此時卻拒絕加入,原因是入黨誓詞規定黨員必須絕對服從孫中山個人。這個強調個人特權的方式他是不能接受的。但是當諸多同盟會、國民黨成員擁戴黃為領袖另行組黨時,他卻又堅決拒絕,為的是不造成新的糾紛。
象黃興這樣既忠於革命事業,又保持個人獨立的人令人欽佩。很多人在反對獨裁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又成了新的獨裁勢力的擁護者;在忠實於某項事業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變成隻忠實於某個人的盲從者。

黃公克強真大丈夫,不計名利,一心幹大事,幹實事,幹硬事,幹苦事,是為最典型的湖湘精神。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就應該是這種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