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人都會長大,但不一定會成長。成功是我的自信,挫折是我的良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個人資料
成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讓孩子「成年」 隻會累死父母

(2010-11-30 12:28:49) 下一個


今天稍早,我在文學城的城牆上看到一篇由網友“無憂”寫的《壓抑感是孩子們一大要命的危險》的博文。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362402.html 

老實說,就文章本身而言,它隻不過是講述在美國的子女教育中常常被第一代移民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
然而,讓我驚訝的是那些回帖。

從那些回帖中你可以看到這些做父母的心態,我很難想象,那些丟磚頭的父母會給TA們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盡管他們現在已經是身在外海--這一良好的大環境中。
這些父母會因著自身的局限性,而把自己的家變成像大陸那種教育環境的延伸地,讓自己的孩子大有躲開了“廟”,卻躲不了“和尚”之窘境。

對於文學城的子女壇,我已經是很久都曾去“光顧”,原因之一就是不想和那些:
『無聊,無知,無能的學生家長們,尤其是哪些沒有什麽別的生活,別的興趣,別的事情,在家看孩子的亞裔媽媽們,死推,硬推,瞎推孩子們。。。』(摘自無憂的博文)發生雞同鴨講的爭執。

看了無憂的博文我想到一篇文章,ZT過來,希望家長們真的能看進去,畢竟教育孩子和你在網路丟磚與自我感覺良好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把眼光放長些,成績隻是一部分,但培養一個人,從孩童到成年需要的是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ZT: 不讓孩子「成年」 隻會累死父母

是否提早學習--->提早挫敗--->提早放棄
現在的國一英文 已經有此現象了
中國成語 揠苗助長 不正是古有明訓嗎?
作者∶洪蘭 ?


一位朋友響應政府就業輔助計劃請了兩名年輕人,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遇事則推,而且擺明了反正是短期就業,「我不想學」,令他大搖其頭。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還沒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誌趣不合、跟同事合不來,動不動就辭職,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也令他煩惱不已,完全是張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說的∶ 「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鋤頭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沒用。」

假如國家栽培出來的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業界不能用,我們要這些學生做什麽?為什麽現在有這麽多年輕人沒有上進心?最近有研究指出現在幼稚園教得太早,在孩子大腦還未發育好之前,教以前一年級才學的東西,使學習變成挫折。

是否 提早學習--->提早挫敗--->提早放棄

的確,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變成壓力,既然是壓力,當然不會主動去做,逼急了,孩子會采取逃避的態度,就像大人碰到壓力會逃避到酒精中,孩子碰到壓力便逃避到電玩中,恐懼學習的孩子就愈來愈多了。

尼采曾經寫過一篇論文談主控力(the will to power),其實,人都想控製他的環境,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

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他隻要頭一動,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嬰兒發現這個秘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控製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隻是沒有感應器,不能自己控製走馬燈的動,但是走馬燈仍會動,設定好了每一分鍾轉一下。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不會去動他的頭,也不會笑。

因此主控力是個強烈的動機,驅使孩子去探索。如果什麽都是別人安排好了,自己不需用大腦,隻要跟著做就好的話,孩子會很快失去動機,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木頭人。我們看到凡是注重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的國家,如日本、韓國,都有很多啃老族的青年,對人生不抱希望,也沒有自主謀生的動機。

孩子並不會長大就自然變成大人,他需要教導與角色模範,如果每天把孩子關在補習班,他是沒有機會學習這些的。上周我去台東的太麻裏,發現香蘭部落的孩子做完功課後會去一間中間可以升火的小木屋,是部落提供男孩們談心的地方。在那裏,孩子透過部落的其他男性角色模範,學習如何做大人。

「成年」在所有動物中都是大事,遲遲不讓孩子「成年」隻會累死父母。目前的教育好像愈來愈不符合時代的需求,我們該認真審慎的去思考,為什我們的教育會製造出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大學生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雪影雲痕 回複 悄悄話 是的,不讓孩子成年,不僅會累死父母,還會影響到孩子的獨立。
我覺得做家長的應該以引導鼓勵為主,容許孩子犯錯誤,適當培養孩子多方麵的興
趣和能力。獨立自信樂觀的品性,比成績本身更重要。
另外別忽視了童年應有的快樂。以前我問過LG:“你覺得什麽是對他/她們(我們的兩
個孩子)最重要的?”他的回答多少有點出乎我的意外。他說:“快樂。”



成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appyPrincess的評論:
謝謝美女公主,讓孩子做自己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華裔的家庭呢。
HappyPrincess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寫的好。小孩子長大了就要獨立,有主見。從小就要培養這個意識。孩子大了要有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成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tingtel的評論:
一個國家的進步,在硬體上可能一代人就可完成,但牽扯到人---這一軟體工程,總要花上二,三代的時間。
第一代移民無法達成的事,到了第二代就會容易的多了。
謝謝你的分享,雖然看的有點心疼,但是曆史的車輪是向前走的。
tingtel 回複 悄悄話 你引述的那篇文章連同評論我也看了。中國父母裏麵,要多有些像你這樣的覺悟,那真是萬幸了。

很多中國父母不讓孩子“成年”,不讓孩子獨立,其實不是不能做,而是不願做。出國之後,我身邊看到的“養兒防老”式的中國式婚姻還是屢見不鮮。很多都是一個人出來打拚,不知不覺年齡大了,再不成家怕來不及了,匆匆找人介紹一個,隻要物質條件還過得去,便湊合著結婚了。夫妻之間沒有多少感情,就是圖個老來有人盡孝道。中國人圈子裏,這樣的例子是很容易找的。

在我看來,很多這樣的父母並不希望孩子太獨立。美國父母養孩子是準備18歲就送走的,以後就遠走高飛了;而這些中國父母養孩子是為了給自己後半輩養老做準備的,直到送終為止。真的像美國孩子一樣,18歲離家,每年就聖誕回來一次,有時候還不回來,那誰來照顧自己?

我想大家出國都見過,同樣的年齡,美國孩子開朗、奔放,中國孩子往往膽小、木訥——如你文中所說,像個“木頭人”。但我覺得,這樣的“木頭人”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父母所期望的。對於他們來說,孩子老實無能一點不要緊,關鍵是要聽話,給自己養老。

到了外麵,覺得最大的一點不同,是人家婚姻家庭的感情豐富。人家男女結婚,大都是有感情基礎的,當然也有經濟因素的考慮,但以感情作為基礎,在牧師和教會的見證下,青年男女完婚成立家庭,在人家眼裏,是履行上帝所賜的責任。很少有人完全為了經濟利益而結婚,在這樣的情況下宣誓是對上帝的褻瀆。兔女郎之類的是極少數(但不知為何在中國國內好像還成了美國文化的代表)。

有感情的婚姻所生的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結晶。尊重孩子、培養孩子,其實就是尊重和培養這份感情。養兒防老的婚姻所生的孩子,如同養老保險投資,對孩子的管製,其實就是保護投資。

以上的話可能不好聽,但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事實。
成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INEAD4273的評論:
妳家的帥兒子很好啊,上次我去時他表現的很成熟呢。
代我問候妳的LG和寶貝兒子,祝你們節日快樂!
成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mizi的評論:
聖經在箴言裏有這樣一句話: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做父母的如果隻知道隨大流而缺乏自己的主見的話,那孩子就會很可憐了。
每個人都不一樣,父母應該因材施教,針對自己孩子的特性(內向,外向)選擇適合孩子的才藝,而這些才藝是能夠幫助孩子在興趣和自信上有幫助的才對。
任何知識,才藝都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千萬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很高興看到“teen”的兒子還願意給你HUG ,KISS,你很厲害!
謝謝分享。
SINEAD4273 回複 悄悄話 謝謝JJ 的文章。
以後更是會常常求教。 告訴你, 現在我的兒子已經非常的“煩”了, 又不能打他。 所以, 俺就先離開再說。
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學問!

再謝!
SINEAD4273 回複 悄悄話 還沒看, 以為我肯定是坐 Sofa 了, 結果, 還是有人先我了。 哈哈! 我慢慢看了。。。
mizi 回複 悄悄話 非常讚同你在那篇文後的留言。許多所謂的好學區無非是亞裔學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家長都是拿出自己當年拚高考的勁在拚孩子的學業。初中後,亞裔孩子往往是和亞裔孩子紮堆,孩子之間都會有壓力。我一個朋友的孩子,每天課外活動都是滿滿的,打球,下棋,還有Mathcount, Science Club, 還學兩門樂器,家長讓他停一門樂器,孩子不願意,理由並不是他喜歡音樂,而是周圍的孩子都有兩門、甚至多於兩門的樂器。

很多人覺得讓孩子快樂長大是句空話,我能理解,因為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就很不一樣。對我而言,能聽到兒子每天進門時那聲歡快的“Mommy”,能看到兒子等著我給他一個Hug和Kiss才出門,那就是最大的快樂(我的孩子都是Teenager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