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第一文: 論門當戶對的婚姻(ZT)

(2010-05-27 12:40:01) 下一個

天下第一文: 論門當戶對的婚姻(ZT)





     
論門當戶對的婚姻

作者:金玉彥     
文章出處:論文網     
發布時間:2004-10-29


【摘要】 本文通過對古今中外婚姻的分析,結合當今社會婚姻狀況,對門當戶對婚姻的合理性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門當戶對是婚姻的要求,是時代的必然!
【關鍵詞】門當戶對、婚姻、家庭背景、物質基礎

【提綱】
一、提出門當戶對的論點
1.門當戶對的定義
2.門當戶對的本質
3.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需門當戶對
二、論述需門當戶對
1.門當戶對是將來相對穩定的婚姻的前提
2.對比門當戶對型和高攀型兩種婚姻想獲得長久穩定的關係來論證門當戶對
(1)從物質決定意識的角度來說明門當戶對的婚姻能長久
(2)從因高攀型的婚姻存在優勢隱患導致婚姻失敗的角度來闡述獲得長久的婚姻需門當戶對
3.分析比較古今中外典型故事所隱含的門當戶對
4.舉例論述不門當戶對的婚姻所帶來的感歎從而說明想獲得良好婚姻需考慮門當戶對
三.慎重選擇對象的同時考慮門當戶對是我們不可回避的事


門當戶對是什麽?是你無法回避的生於斯長於斯的社會階層和由此而帶來的所有慣性——生活、心理、習慣以及其他特征。“門戶”這兩個字,筆畫不多,言簡意 深,涵意無窮,以民間通俗的說法,就是:郎才女貌,俊男配美女。“門戶”這東西本質上沒有高低貴賤,但有差別,這差別包括各自所受的教育熏陶、學曆學識、 年齡相貌、情趣、愛好、觀念、信仰、身份等等方麵的綜合素質(拋開“性”和其他一些短期、不確定因素)脫離這個範圍的婚姻,不但給雙方帶來痛苦,而且難以 長久的維持。
世界越來越物質化,這是無可回避的事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越來越物質化、理性化,靈性與感性不知不覺間褪去原色,而代之以物質的衡量,其隨時都可以洗去、 卸去的色彩與包裝。“貧賤夫婦百事愁”,“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事實是明確、客觀的。可見,門當戶對的本質是物質是基礎、物質決定意識,其也是馬克思唯物 主義哲學的核心觀念。電視劇裏不是常說“你身無分文,我難道跟著你喝西北風嗎”?物質是根本,感情是上層建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男婚女嫁,自古就有門當戶對之說,這個觀念已流傳了幾千年,能在百姓心中流傳數千年說明是有一定道理的,否則也不可能流傳下來。許多人,尤其是當前的年輕 人,他們對門當戶對這個觀點不以為然,認為雙方隻要有愛情,那麽婚姻就算美滿了。結果並不是這樣簡單,在現實當中,很難隨人所願,往往所想的和結果相差很 大。正是如此,才導致了一些家庭關係緊張,或者走向破裂,因此婚姻應當建立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上。雙方有共同的條件、基礎,才能最大限度的維護雙方幸福。我 們從經濟學角度來這樣看待婚姻行為:兩個自由自在的男女,一旦組成了一個家庭責任有限公司,就存在著看不見的市場競爭與優勢互補,每一份穩定的婚姻背後, 都涉及雙方資本的產權重組和兼並收購。因為婚姻中的得失並非愛情和承諾所能解決的,而中國人曆來把婚姻作為謹慎的一筆投資,可見在很大程度上婚姻需要門當 戶對。
通過上述從門當戶對的定義、本質以及經濟學角度討論來看,非常明顯,門當戶對對以後的家庭穩定、和藹有著重大影響,是婚姻穩定的前提。倘若雙方有相近的家 庭背景、生活環境,以及相近的社會認識、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共同生活打下基礎,減少婚姻中的不確定因素。從男女雙方經濟狀況,文化素養,興趣愛好等各個方 麵進行考慮,雙方差距越小越好,不僅可避免一方的自卑,還可避免婚後許多預想不到的後果。另外,平等的生活也是穩定、幸福生活的基石,如果雙方差距很大, 具有不同的條件,造成意見不統一,吵吵鬧鬧,日積月累下來,談何幸福?
當然門當戶對的婚姻並不能絕對的決定婚姻的長久,但符合這個條件的婚姻遠比那些不符和這個條件的婚姻禁得起考驗,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當前社會中存在兩種 婚姻狀況,它們分別是建立在經濟條件相同基礎上的門當戶對的婚姻和建立在經濟條件差別很大基礎上的高攀型的婚姻。現論述如下:
1.門當戶對的婚姻:這種婚姻取決於雙方的經濟條件,物質基礎以及社會背景,如果雙方條件相同或差別不大,那麽這種婚姻比較容易演變成為和睦長久的婚姻。 因為雙方所處基礎是平等的,其各類背景和關係也基本平衡,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上層建築——婚姻關係,也就能長久且良好的維持下去。這種婚姻易於長久,但也不 排除隨著社會地位,經濟物質基礎的改變而發生婚變。
2.高攀型的婚姻:顧名思義,夫妻雙方有一方的條件明顯低於或高出對方很多,因不平衡的背景和關係而埋下了隱患。
如果是男方明顯比女方低,那麽這種婚姻大多數會出問題。此時的男方選擇比自己條件高的女性為婚姻伴侶大多數是有某種傾向或某種企圖的,男方想通過婚姻來改 變自身狀況來達到某種目的。雖然嘴上說是為了愛情,可內心深處卻有另一番打算,這個想法一般都不會告訴對方,直到有一天發生婚變才能比較清醒的看出對方當 初的心思,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通常這種人的出身平常,但人卻是優秀的,因出身低微而降低了擇偶的標準,先暫時安頓下來以解燃眉之急,日後 再圖良機的心思主導了他的行為。也正因為此人有優秀的一麵才能贏得比自己條件高的女人的芳心。
雖然《婚姻法》規定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也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但事實是人們經常以男方為主要考慮實體, 女方一旦結婚就成為男方家裏的人,而不再屬為女方家庭。“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這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 誌為轉移的。因此上麵說到的男方物質基礎比女方差,這種婚姻隱患很多,女方很容易在心理上形成優勢,在生活中慢慢的會一點一滴的流露出來,從而給男方漸漸 的造成心裏壓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時的動搖,這種壓力會慢慢的積累起來,等到了一定的時候便會暴露出來,積累的越久就會越強烈的爆發出來,夫妻雙方就會互 相猜疑,互相指責,逐漸不和睦,這與婚姻法所規定的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和睦相處相違背,最終導致婚姻失敗,家庭破裂。並且如果婚後男方在社會 地位和經濟上一帆風順的話,那麽婚變的可能性會更大。
當然女人當初在選擇比自己條件低的男人做伴侶的時候,也是有側重的。男人在才華、相貌上必有突出之處才可贏得比自己的芳心。如果男人在婚後多年裏沒有什麽 發展並且安於現狀,女方也無其他要求,這種婚姻一般會相安無事的;如果男方在婚後得到了發展,一般用不了多久,就會暴露出他原有的本性,因當初的高攀是有 寄托的,有目的的,否則很難想象一個相貌出眾又有才華的男人會心甘情願的委身於一個在相貌、秉性、學識上都不如自己卻在其他方麵高於自己的女人來做為終身 伴侶的。隨著自己在事業上的發展,在經濟條件轉好的情況下,他會安心於目前的婚姻狀況嗎?此時的他已脫胎換骨了,他會變本加曆的來實現其內心深出的奢望, 來彌補自己曾失去的東西,年輕時的一些幻想也會在生活中盡可能的索取,從而導致婚姻出現裂紋,最終婚變。
這種婚變對女人的打擊最大,當初女人抱著一顆純真的愛心下嫁給了男方,並一心一意的去理解、幫助他,使之在在事業上有一個大的發展。雖在生活中有言語碰 撞,但一般不真正放在心上,而對方卻是放在心裏,是自卑的心態促使他把生活中的摩擦記憶。這樣一旦發生婚變,通常女方會認為男方是忘恩負義,背信棄義,沒 有良心的人,並以此來怨恨許多男人,導致心態失衡。殊不知她當初選擇婚姻的時候就已埋下了隱患,再加上婚後不經意間的流露出其心理上的優越感,更不用說本 來就隱隱約約有某種企圖的男方了。他們能忍受多久,就要看他們在事業上的發展是否一帆風順了,如不順或者以後也沒機會發展了,一般他會慢慢安靜下來,漸漸 變的順從起對方來。這種問題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人們的觀念問題外,最主要的是門不當戶不對構成了種種家庭破裂的隱患。
另一個高攀典型是從女方高攀的角度來看的:其比男方高攀的婚姻穩定,男方條件明顯高於女方,一般他所娶的女人也多是有良好的容貌,個人素質也不會太低,之所以不考慮女方的物質基礎,以及其他不“平等”因素,就是受“男權”社會觀念的影響,是和上例的男方高攀截然不同的。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認為門當戶對的婚姻會比較長久。首先,建立在“門當戶對”基礎上的雙方根本不存在心理優勢,也談不上什麽心理歧視,從而互相尊重,會 比較平等融洽的相處。這也驗證了自古以來為什麽父母要包辦婚姻了。包辦婚姻雖說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不應一棍子打死,我們要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父母是過來 人,對婚姻的包辦是從婚姻本身來考慮的,剔除了愛情和激情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這導致了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年輕人為抗婚而離家出走的結果。但是等到這些曾 經抗過婚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也有了對子女婚姻包辦的想法,這個時候他們已深知門當戶對對於婚姻的重要性了。當然婚姻還是要有愛情做基礎的,但門當戶對是 首要條件,沒有愛情的婚姻難以幸福,但有愛情而無物質相當的婚姻更是難上加難,婚姻需要門當戶對。
我們從古今中外的故事中來探討美滿的婚姻需要門當戶對的問題。
古時候,婚姻都講門當戶對。你家的門要與我家的門差不多規格,你家的窗戶也正好與我家的配套,這樣的兩家人攀親,誰也無法瞧不起誰,誰也高攀不了誰,四下 無言各得其樂。可是在過去,如果按照“門當戶對”的原則辦婚姻大事,那麽皇帝的女兒應該嫁到外國去了,因為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國內無匹呀!但往往是皇帝 退而求其次,將公主下嫁給王公大臣之子,算是對“門當戶對”法則的勉強履行。結婚之後,小兩口的生活質量如何呢?家裏的駙馬爺恐怕是一副戰戰兢兢,度日如 年的景象
今天的婚姻其實就是合並同類項,這個同類項就是我們以往所說的“門當戶對”,現在演譯成“強強聯合”,它指男女雙方才(財)智相當,“強強聯合”的婚姻是 績優股(至少是潛力股)與績優股的組合。如果往日的“門當戶對”能使夫妻雙方天長地久相安無事,那麽今天的“強強聯合”則可能使夫妻雙方成為婚姻的最大贏 家。在新興的社會階層裏,白領人士和金領人士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的支柱群體,“強強聯合”表現為“白金之合”即“女白領”配“金老公”。
中國曾有過崇高與美妙的愛的經典,從《關雎》到《梁祝》不乏動人的情歌和千古絕唱,叫人感受愛的永恒魅力。這些“過去式”愛情的表述,也許就叫 “傳統”。中國的這類故事幾乎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仙女都會愛上一個窮人,幾乎沒有見到一個仙女去愛富家子弟的,好像一沾上富就失去了浪漫純潔的色 彩,“嫌貧愛富”是國人一向最反感的價值取向,即使在民間故事裏也深深的打著這樣的烙印。國外同樣也有仙女下凡尋求愛情的故事,然而愛的大都不是窮漢而是 “白馬王子”。婚姻不隻是浪漫的愛情,還要以“門當戶對”作為基礎的。
外國的婚姻有是怎樣的呢?俗話說:“窮女嫁富男,如同花子拾金;窮男娶富女,如同賣身奴”。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中外愛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老外 謳歌愛情時,不剔除物質前提,而我們好像將愛情道德化、抽象化,建立在虛無飄渺的、無物質基礎的“感情”上,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也許有人可以拿出《羅蜜 歐與朱麗葉》來批駁這種論點,但其內所講的主人公都出身貴族,愛的阻力隻是家族的恩恩怨怨,不存在物質方麵的問題。而灰姑娘就更坦率的表現了對貴族地位、 金錢的向往。而中國的《天仙配》讓仙女下嫁貧下中農就缺乏現實感,這僅僅是一個“窮”男找媳婦難的一種宣泄方式,一種情感的表達。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故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愛的內容和代價,找個工農兵,嫁個“根紅苗正”是那個時期的無奈,而現在我們無法強求任何人的擇偶標準,但門當戶對是必然的,盡管有些殘酷,有些不近人情。
現今許多事實證明,當雙方在家庭背景,文化修養等方麵存在很大差異時,即使生活在一起,也很難和諧。尤其在交流溝通,教育子女,持家治家,生活習慣,接人 待物及前程設想等方麵,會出現嚴重的分歧,從而造成同床異夢,貌合神離,或者是永久的處於冷戰狀態。如同兩個不相幹的齒輪被硬性的配在一起,結果永遠無法 和諧相處,重著造成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這違背了婚姻法的原則,下麵幾個例子更好的說明了這點:
其一、不同家庭出身的烙印:
女方林琪,公務員,出身高幹家庭,男友吳有才大學本科畢業,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吳林聯姻屬於門不當戶不對。但林琪堅持認為她嫁的是吳有才個人,而不是 他的家庭,父母最終同意。可是矛盾隨之而來,林琪渴望有一個新式婚禮,吳有才卻為方便堅持擺酒請客;買菜時,為了便宜一毛錢,他不惜跟小販討價半天,末了 還順手牽走一根蔥;吃飯時,不管自己的胃有多撐,都要“一掃而光”,絕不會有殘羹剩肴;吳有才在家喜歡光肩膀,當她的女伴上門時也不避諱,還喜歡看電視時 摳腳趾,林琪厭倦了她的丈夫
林琪和吳有才的婚姻失敗正是傳統門當戶對結論的體現。人的文明教養首先是在其成長的微觀環境中接受的,如果說夫妻的不同家庭出身體現一種文化背景的話,那 麽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反映這種背景的差異,成為夫妻關係中最難逾越的一道心理鴻溝,並且妨礙有著不同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的雙 方最終的接納和融洽,這種家庭文化背景在一個人最初成長的歲月中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它不等於文憑。雙方後來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經曆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 化家庭熏陶的積澱,但要磨滅則相對困難,換句話說,“文化同源”的規律頑強的左右著婚姻的成敗。
其二、不同教育程度的磨擦:
朱麗珍,中專畢業,在一家超市工作;她的先生鄭宇,研究生,鷺大教師,開始被朱麗珍的美貌所吸引,而朱麗珍也因鄭宇的身份,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但婚後,鄭 宇發現她的妻子就像葉公好龍般對讀書敬而遠之,幾次建議她報成高都被拒絕,每次下班還愛躺在床上看《還珠格格》之類被鄭宇斥為“弱智”的言情劇,並且常在 鄭宇的教師圈子裏冒出一些讓其他人苦笑不得的傻話。兩人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最終都感到了沉重,婚姻有股失敗感。
朱麗珍和鄭宇的婚姻失敗在於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如果朱麗珍的文化和丈夫相當,就不會隻看一些言情劇,在鄭宇的圈子裏就會很少鬧笑話,當然有時出現一些例外也是人之常情,他的丈夫相信會理解的。這樣他們互相尊重,相互了解,婚姻何愁不幸福。
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找到白馬王子這樣的故事始終都是神話,作者隻是寫到“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嘎然而止,而從來不告訴我們最後的 結局。其實門當戶對才是破解水晶鞋魔力的金鑰匙,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夫妻如同灰姑娘與白馬王子,往往有著迥然不同的生活習慣,觀念和愛好。他們甚至連看什麽 內容的電視,買什麽價錢的衣服都無法達成一致,畢竟雙方的眼界,觀念差別太大了,感情再好也會被現實的摩擦一點一滴的消磨怠盡。
其三、不同地域的差別:
路紅,廈門人,嫁了個來自蒲城的老公曾海林,丈夫喜歡打麻將,不到半夜三更不回家,她剛抱怨兩句,曾海林就不耐煩的說他們老家每戶都是打麻將的;曾海林不 吃海鮮,卻無辣不歡,每次做飯隻好實行“一餐兩製“;最讓路紅頭痛的是丈夫的那些“親友團”,隔三差五的來廈門看看,她得陪著吃飯,陪著打麻將,臨走還得 張羅送上廈門特產;最近,聽說公公婆婆打算來廈門投靠兒子,路紅頭都大了,幾乎感到世界末日的來臨。
“門當戶對“觀念中有一點就是相同地域觀。因為來自不同地域的夫妻雙方在生活習慣上有著很大的差別,除此之外,與一個其他地方的人結婚就要麵臨是否將對方 的父母接過來一起住的選擇,甚至老家的親朋來往也可能讓你比較煩。每對夫妻的生活都不能隻是二人世界,家庭的介入是必然的,如果你無法接受他(她)的家 人,那麽婚前就應該謹慎的考慮是否符合門當戶對。
上麵我們從經濟基礎,學曆修養,地域差別等方麵論述了一下,從這些方麵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男女雙方在各方麵相互平等,在婚姻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也就是 門當戶對是選擇婚姻的必然。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門當戶對外也存在著概率極小的例外,事物是運動發展的,婚姻在現階段至少是需要門當戶對的,而且在 以後的發展中,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因素。
總之,每一個人來到世上都有著相同的身體結構,所不同的是存在的環境不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思想認識,即物質決定意識。婚姻法的出台是為了解決 社會當中的一些家庭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就在於雙方得意識不同,要避免這些問題,在婚姻當中我們必須注意門當戶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美好的愛情不等於美好的婚姻,我們慎重選擇伴侶的同時考慮門當戶對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回避的事情,是時代的必然。




參考書目:
[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楊紫炫、徐傑著《經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4]《婚姻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