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老地方

有感而發,傷痛用來忘記,銀子用來花費,生命用來享受,快樂用來釀成幸福,女人永遠美麗。
正文

小資定義

(2009-04-16 19:59:56) 下一個

最近論壇裏都在談論什麽是小資,七嘴八舌的說什麽的都有,為了給出合適的定義,我查到了學者們關於小資的定義如下:
小資是
1990年代開始在流行的名詞,原本為“小資產階級”的簡稱,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人。

小資情調應該是一種追求生活品味的人。小資一般為都市白領,在社會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財富,又與“中產階級”相差一定距離——主要在經濟方麵。

  近些年,“小資”往往是一個貶義詞,甚至成為頹廢情緒的象征。這種人不思進取,不考慮國家大事,隻是追求個人生活的舒適。所以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腐朽的生活方式,是無產階級不能容忍的。

一個真正的“小資”必須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準和藝術鑒賞能力,例如以下方麵:  

文學: 海明威、福克納、馬爾克斯、卡夫卡、普魯斯特、豪爾赫8226;路易斯8226;博爾赫斯、卡爾維諾、昆德拉、村上春樹、徐誌摩、曹雪芹等。 

音樂: 古典音樂、爵士樂、西方流行音樂、電子休閑音樂、新世紀音樂、世界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等 

生活情趣: 咖啡、家居、紅酒、茶、筆記本電腦等 

旅遊: 麗江、西藏、馬爾代夫共和國、歐洲、澳洲等 

時裝:不求最貴,但求自我風格。 

外語:至少精通英語,通曉日語、法語、德語等更好。要有TOEFLGRE,雅思等有效分數。 

科技:懂得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工作、生活的工具。

小資的符號:

 

一:金錢

  這個好像不用多說,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嘛。沒有足夠的金錢作為強大的後盾支撐,之後的所謂符號都是廢話。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資女人”的金錢後盾也分兩種,一種是亦舒說的“自己賺錢買花戴”, 一種則是有男人在背後提供長期飯票(哦,好像說飯票都已經過時了,現在都是刷卡了)。無論怎樣,有錢才是“小資女人”的大前提。

 

二:孤獨

  “小資女人”之所以讓人覺得神秘,讓人有那種意猶未盡的探索欲求,並不是因為她們擁有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式的猖狂,也不是她們發出的“世上本沒有路”式的哲學式的自我拷問,而是一種“獨自徘徊,寂寥又悠長”的“雨巷”式的孤獨。 

  這種孤獨跟寂寞有本質的區別,這是一種來源與靈魂的感受,這種一種源於希望遇上一個同樣徘徊寂寥的異性的渴望,這是一種隨著跟年齡、跟魅力成正比增長的孤獨。

 

三:裝扮

  時尚經典與新潮另類向來是共存的,隻是前者較為富裕,後者一般囊中略有羞澀,這是一句真理。 

  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男人剪小辮穿洋裝、女人短發放腳都是很時髦的,但並不是所有剪小辮穿洋裝 的男人和短發放腳的女人都是時尚和小資的。區別在於富有者梳著油亮小分頭,穿皮鞋西裝戴領結,歐派十足,胡適徐誌摩早期的相片是典型;有的團花馬褂緞麵長 袍,一派莊重雍容。而貧者在亭子間裏等郵差送稿費買麵包,留長發,四季一件夾袍,晝伏夜出佯作名士狂態。至於那時的女人們,老照片裏占多數的燙發旗袍可謂 經典裝扮,但也不乏穿中國式長統紗襪、中西結合式七分百褶裙,戴分不清哪一路的頭帕或法式貝雷帽的奇異另類。 

  五六十年代,樸素是時尚,大家都是中山裝、人民裝,區別是經典的類型麵料高檔,毛料或雙麵卡其,且注重整理,規格合身。而另類往往走極端,比如刻意在新衣上打補丁將樸素進行到底,或將尺寸搞到緊身,將合身進行到底。 

  將這些關係換算到今天,就是說“小資女人”絕對不可能把自己往另類的路上打扮自己。你沒有看到過一個所謂的“小資女人”穿著五顏六色的吊帶坐在星巴克裏喝咖啡吧?

 

四:戀愛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小資”都要談點小戀愛,有那種“不戀愛寧可死”的觀點。但這種戀愛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精神高於身體——不一定要有結局,更享受過程,最好常常分離,留下文字交流思想的空間。經典的做法過去是書信集,現在是Email,另類的方式過去是激情洋溢的詩:“哦哦,我的女郎,我的愛”,電子時代是自己設計的電腦卡通。 

  理想高於現實,個性高於共性——過去是“我是我自己的,我們要走自己的路”,今天的小資更實際一些,“讓我們AA製”。

 

五:外語

   “小資”都要會講外語,這一點上,過去與現在有驚人的一致,“小資男人”和“小資女人”也有著共識。就像《蛋白質女孩》裏的張寶那樣,關鍵時刻隻講外語 不講中文,比如寫情書或與愛人吵架時,一顯曾在國外留學的實力。另類的做法是中西合璧,在說中文的時候,將一些人人都知道的時髦詞換說成英文或法文,不過 大多數時候還是英文。也有一些“小資女人”的領軍人物開始不屑於說英文了,偶爾來句日文或法文才能彰顯自己的不同.至少精通英語,通曉日語、法語、德語等更好。要有TOEFLGRE,雅思等有效分數。

 

六:讀物

  “小資女人”都有閱讀習慣,鍾愛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或者陰雨纏綿的雨天拿著本小說坐在咖啡吧細細品茗。不同時期的“小資女人”有著她們不同的代表讀物。比如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的《玩偶之家》,五六十年代的《牛虻》,七八十年代的《飄》,八九十年代的《廊橋遺夢》,當然“三毛”“張愛玲”更是“小資女人”一直的偏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一語湖邊_lakeshore 回複 悄悄話 幽默精確觀察力強!
貼心寶貝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想小資!
可我不看書,就種田行嗎?
LiYouCai 回複 悄悄話
綠妹妹,我也想小資!

可我不會外語,能用方言代嗎?
住在西北角 回複 悄悄話 “小資女人”之所以讓人覺得神秘,讓人有那種意猶未盡的探索欲求,並不是因為她們擁有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式的猖狂,也不是她們發出的“世上本沒有路”式的哲學式的自我拷問,而是一種“獨自徘徊,寂寥又悠長”的“雨巷”式的孤獨。

精神高於身體——不一定要有結局,更享受過程,最好常常分離,留下文字交流思想的空間。

這兩段絕!精辟阿!
dog88888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寫得好
看來我一輩子都進入不了小資的行業了。
安娜晴天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好文章!鑽研的真好。
首先聲明我不是小資,嗬嗬,熱愛生活享受每一天就是幸福!
問好綠JJ,祝你們全家春日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