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2007-07-01 10:01:40) 下一個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盛世”,是指中國社會一些特定階段,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時期。中國曆史上,比較公認的盛世隻有三次,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這三大盛世,確立了中國傳統“盛世”概念的基本內涵,也都沒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

  

1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台灣、準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但經過數代人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曆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曆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凋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注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複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複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曆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一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麵。

  

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複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鎔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曆代之大成的曆史地位。一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2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世界及中國人口發展趨勢比較



世界及中國人口發展趨勢比較
(注:此資料的清代人口數字過於偏低,見後文論述)
http://www.gsjsw.gov.cn/html/rkzk/17_12_47_116.html
時期 世界人口 中國人口 中國占世界人口比例(%)

前100萬年 1—2萬
前10萬年 20—30萬
前1.5萬年 300萬
前3000年 3000萬 1000萬 33
公元元年 1.7—2.5億 6000萬 24—35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7.28億 1.9億 26
1800年 嘉慶五年 9.11億 2.76億 30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11.81億 2.94億 25
1900年 光緒二十六年 16.17億 4.26億 26
1950年 25.17億 5.52億 22
1999年 60億 13億 21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外國人所作的估算:

1.1883年,一個美國傳教士稱:太平天國戰爭造成中國人口的損失為5000萬。

2.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則估計太平天國戰爭導致的人口死亡數為2000萬。



中國當代人口史學者在史料基礎上,估算:

1.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

2.將戰前的人口數據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太平天國戰爭僅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就至少達到5400萬,如果再考慮到其它戰場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損失,那麽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不管哪種估算,太平天國戰爭都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的浩劫,也是全人類曆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造成了5000萬的過量死亡。






康熙乾隆年間,中國的人口數量從占世界人口22%,猛增到37%,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從中國的人口的變遷說起。中國的人口在近代,是隨著中國在世界資本主義演變中的角色和狀況的演變而變化的。事實上中國在明朝末年之前,人口增長緩慢,長期徘徊在五千萬到一億之間。直到明朝末年中國才第一次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那也就是16世紀末的時候。到清朝初期對人民的大屠殺後,中國人口又下降回原來的世界第二,康熙初年中國人口約一億,占世界人口22%。康熙乾隆年間一百多年中,人口迅速膨脹,從一億猛曾到三億,到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口達到四億,占世界人口的37%(見ANGUS MADDISON<世界經濟---千年展望)。




“盛世”,指的是一國曆史上相對安穩發達的階段,比如視漢代為盛世,是拿它跟戰國和秦末的亂世以及三國爭鬥的時代相比;稱唐代為盛世,是就兩晉南北與五代之間一段太平興旺的曆史而言。前有晚明之衰,後有道鹹之敗,比較起來,對康乾時期的昌盛局麵不應有疑問。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1981)和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1995)書中,述及清代小學家95人,其中81人的生卒年份可以確定。我便將這81人作為分析的樣本。其中,進士、舉人57人,舉孝廉、鴻博9人,諸生、貢生17人。於是可知,他們中的大多數(87%)參加過科舉,並且多數取得了學位。而一旦有了學位,也就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中領取官俸者多達62人;加上雖不為官但入人幕府的,或應聘編校典籍、主講書院的共7人,合計占了72%。這意味著,大多數學者有固定收入,解決了溫飽問題。

再來看一個數字:這81人的平均壽命,達到67.30歲!這個數字是驚人的。

根據社會人口學的統計,1949年以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僅為35歲;
根據現代的一項調查,“中國科學院係統在職科學家的平均死亡年齡隻有52.23歲,加上離退休人員,所有死亡者的平均年齡隻有63.33歲”(《南方周末》1999年1月1日第15版)。

擴大調查範圍,從《傳統語言學辭典》(許嘉璐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找出立作條目的234位小學家(不包括上述81人),他們均出生於1600-1850年間,生卒年份確鑿。這裏隻舉一個統計數字:其平均壽命為65.38歲,與第一個樣本相差不大。 這裏統計的81+234位小學家,是清代學界的代表群體。他們中的多數生活水準在一般百姓之上。正因為生活安穩,有利健康,他們才能長壽;也正因為物質生活有保障,學術活動才能順利展開。






清朝兩位傑出的皇帝康熙(1661--1722在位)和乾隆(1735--1796在位)給了王朝一個強有力的開頭,全國疆土達到了有史以來最廣大的範圍。但人口的不斷增加而無相應的基於技術進步的生產發展,逐漸使中國衰弱下來。


同蒙古人一樣,滿人隻占全帝國人口的大約百分之一,也就是滿人總數僅稍多於100萬。漢人在整個王朝全部官員職位中占了約90%。在首都北京,內閣、各部和中央監察機構的官員,由漢人和滿人平均擔任。省級政府由協同工作——當然也互相監督——的漢人和滿人組成的兩人班子領導。正規軍、民兵和衛戍部隊的壓倒多數以及很多將軍都是漢人。在所有級別地方政權中繼續起著非正式領導和管理作用的紳士階級一直幾乎全是漢人。清代中國的漢人特色遠遠超過了滿人特色。

清朝統治的頭150年,因兩位罕見的能幹而又勤於政事的皇帝康熙(1661--1722在位)和乾隆(1735--1796在位)的長時間治理,成為一個特別光輝的時代。人口開始增加並持續到1900年以後,大概達到了1650年前後人口的三倍,但在18世紀後期以前,生產和商業的發展一直高於人口增長;甚至在人均收入已經下降了兩代人或更長時間的1840和1850年代,英國觀察家依然承認,大多數中國人的物質生活要好於大多數歐洲人。

食用和非食用農作物,現在受到如園丁對待單株植物那樣的照料;頻繁的定期施肥和除草皆用手工;灌溉的水深按每種作物的高度和需要,隨季節變換而恰如其分地調節。人糞肥現在也普遍采用,其數量隨人口的增加而增加,為更充足的施肥提供了肥源。所有這些方法的綜合效果,使得水稻單產提高了一倍以上,而總產量則因一年兩季或三季稻的推廣和新墾耕地而進一步增加。自漢以來中國主要農作物水稻生產的改進,加上新灌溉能力及傳統農業體係其他措施的加強,大概是食物增加的主要源泉。

總人口的增加既刺激了精耕細作的進一步強化,也為精耕細作提供了人力資源,但它也是清政府及地方行政長官和地區紳士階級推行的一項政策。水稻灌溉係統是一項需要精心設計的事業,它要求能夠按照需要改變水的深度,收獲前數星期又得將稻田的水排出。這些都需要大量勞動,不過由此獲得的增產是豐厚的回報,而中國的繁榮源源不斷補充了所需的人手。一個現存的高產農業體係,加上前述各種變化、改進和補充,這就是原已龐大稠密的人口何以能在兩百年內增加一倍到兩倍而又維持甚或提高食物供應水平的原因。農業依然是經濟的核心和國家歲入的主要來源,但剩餘農產品為生存和商品交換創造了更大空間。

清政府統計的人口數字,也同以前各朝代一樣,並非人頭總數,而是根據各地鄉村頭人報告的戶數和適合服兵役的成年男人數,土地和土地所有者及產量的登記也是為了征稅目的;如同前數百年那樣,在一個時期內還征收過人頭稅。由於人人明白這些數字乃用於計算納稅額、征兵或強派勞役,因而鄉村頭人和各家各戶自然傾向於少報數字。

清王朝初期曾經宣布永遠不會征收人頭稅,它後來與土地稅和收獲提成稅合並。與此同時,清王朝明白,人口增加的報告是他們統治所造成的繁榮的可喜證據。由於這些及其他與統計上不準確、不一致和不完整(經常但並非總是排除婦女、仆人、幼兒)有關的原因,引用清朝人口數字時必須謹慎。但是,長期趨勢是明確的,人口從17世紀末期的大約1.5億(顯然估計過低),增加到1850年的4億甚至可能4.5億,到1900年則達5億。開始時幾乎肯定過低,1750年後則過高的官方數字是,1741年為1.42億而1851年為4.32億。這些數字強有力表明一切運行良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變成了這個製度再也無法有效承受的負擔,它導致了貧困和動亂的擴大。

宋代從東南亞引進的早熟水稻,清朝時期得到進一步改良,從播種到收獲的周期漸次縮短。在生產期長的南方,這意味著更多的地區可以一年種兩季水稻,有些地區甚至可以設法種三季。把秧苗從專門苗床移到大塊水田中成行插植的技術,在清代已普遍采用,這大大提高了產量,並進一步縮短了收獲前花費的時間。

到18世紀的最後25年,人口增加大概超過了生產的增長,人均收入停步不前,然後開始緩慢下降,最貧困地區首先受害,地方盜匪活動加劇。18世紀末發生了公開起義,對清王朝後來的統治造成越來越大的衝擊。元朝和明朝覆滅後歸於沉寂的白蓮教秘密會社恢複了活動,在1796年的大起義中又一次脫穎而出。這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意味著,統治王朝再次陷人了困境,鎮壓白蓮教的巨大花費消耗了國家資財,太平天國運動的損失就更不提了。



  3

四是興盛的局麵持續時間較長。漢代的盛世從文帝繼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續130年;唐代的盛世從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持續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從1662年延續到1795年,長達133年。綜上可知,中國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裏,保持了國家的全麵發展和繁榮,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並形成無與倫比的盛大局麵。在中國曆史上,還有許多比較清明或繁榮的時期,特別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現出上升、發達的氣象,但都稱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續的時間不長,不過數年、十數年或稍長而已;二是達不成全麵繁榮昌盛的局麵,僅隻在某些方麵有所成就,終沒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氣象。此外,在中國曆史上還有一些自詡的“盛世”,但大多事與願違,有如過眼煙雲,空付笑談中。由此可見,“盛世”是曆史的評價,是大跨度的時間的結論。

4

  盛世依仗強大的武備

  自古以來,世人都期盼“太平盛世”。但絕對“太平”的“盛世”,從來隻是人們的良好願望和美好憧憬。所以先哲反複強調:“居安思危”,“安不忘戰”,“有備無患”。沒有強大國防的盛世,從來就不存在。

  在一個幅員廣大的多民族國家,欲締造盛世,首先必須解決邊疆與民族問題,消除內憂外患,實現和保持國家的統一與社會的穩定。這是一個複雜、曲折的曆史過程。在漢、唐、清三朝,都與一係列的戰爭相伴隨。如西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武帝時遠征匈奴;唐太宗征伐突厥、吐穀渾,武後討滅徐敬業;清代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抗擊沙俄入侵,乾隆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大小金川等。這些戰爭的勝利,無不有賴於武備的整飭,其結果則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邊疆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使興盛局麵的形成和保持成為可能。

  反之,國防和武備上的舉措失誤,必然直接危及盛世的延續。以唐代為例,玄宗時均田製日益破壞,建立在均田製基礎上的府兵製也呈瓦解之勢,中央集權的軍事體製逐漸遭到削弱。玄宗晚年,節度使權勢越來越重,藩鎮武裝力量不斷坐大,而與此同時,中央武備卻日益空虛。天寶元年,邊鎮節度使增至10個,擁兵49萬,僅安祿山掌握的兵力就達18萬之多,而朝廷轄統的部隊總共才有12萬人,在兵力部署上出現了內輕外重的嚴重局麵。另外,各道節度使都身兼數職,集軍、政、財權於一身,久任一方,得以大力培植私黨親兵,不可避免地加劇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藩鎮擁兵自重,割據成勢,進一步刺激了他們攫取更大更高權力的欲望和野心。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武裝叛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雖然這場叛亂最終得以平定,但唐王朝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5

  盛世“盛極而衰”的內在根源

  中國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而且,盛世的傾頹,往往在極短時間內定局。唐玄宗開元、天寶之際,號稱“全盛”,繁榮景象史所未見,但“安史之亂”的狂飆瞬間吹散了曠代繁華,唐朝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世。康乾盛世是何等輝煌,但乾隆剛退位就猛然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四境騷亂,清朝自此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研究“盛極而衰”這一反複出現的曆史現象,至少可以發現以下幾點重要原因。

國家的發展缺乏持久的動力和一貫的進取精神,社會意誌消退和睿智的領袖後繼乏人。

國家的不斷發展,繁榮的持久延續,需要不斷地向社會注入新的動力,向社會成員提出理性而富有刺激性的新的奮鬥目標,再輔以正確的政策指導,使整個社會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活力。安於現狀、墨守成規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繁榮的。然而中國曆史上的盛世在出現後,都不可避免地趨向守成,社會的主導思想逐漸由開拓進取轉為“持盈保泰”,社會風氣也為之一變,由奮發有為而轉向享受升平。國家的發展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一旦喪失了開拓的動力,迷失了努力的方向,陶醉於眼前的繁榮,沉湎於已有的輝煌,各種問題和矛盾就會逐漸滋生和醞釀。而睿智的領袖和領導集團後繼乏人,又直接加劇了這種局麵。中國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明智的領袖和領導集團為之領航。漢有文帝、景帝、武帝,唐有太宗、武後、玄宗,清有康熙、雍正、乾隆,他們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身旁都有一批誌在高遠、才具卓越的名臣襄助。這是促成盛世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封建社會,歸根到底屬於人治,並沒有可靠的製度保障。在實行家天下的專製王朝中,君主的素質總體上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數世之後,繼位者全都“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才略根本不能與其太祖太宗相比,朝中則老成凋零,往往裙帶風行,宦官當道。守成已難,更何言開拓進取。漢朝在武帝後期,因征發過甚,社會擾動,國家已呈現虛耗之象。武帝之後,幾位君主都不免孱弱,昭、宣兩代,賴有老臣輔佐,國勢尚有起色,再往下,外戚擅權,朝政日益混亂敗壞,貴族官僚大量兼並土地,社會矛盾愈加激化。西漢王朝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下坡。

憂患意識喪失,歌舞升平,忽視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曆史上的統治集團在進入盛世後,大多趨向“持盈保泰”、“護守成憲”,滿足於維持現狀,對眼前的問題小修小補,乃至自高自大,掩蓋矛盾,粉飾繁華,縱情於聲色犬馬,陶醉於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性。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就在這種狀態下不斷滋長,日積月累,變小患為大患,一朝爆發,遂致不可收拾。創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晚年也因滋生自滿之心,無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終,幸有良臣輔佐,及時提醒。貞觀十三年,魏徵針對唐太宗漸好奢縱的傾向,呈上直言進諫的名篇《不克終十漸疏》,指出唐太宗的誌業與貞觀初年相比,在十個方麵都出現了今不如昔的變化,求治之心銳減而驕逸之心漸萌。唐玄宗的悲劇,則直白地印證了驕縱誤國、懈怠敗事的道理。玄宗英武有才略,曾將武後末年瀕於內亂的唐朝導向“開元盛世”,但在晚年耽於享樂,無心理政,把朝廷政事交付給外戚楊國忠之流,全然不顧政治的不斷敗壞和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對關乎國家大計的均田之法和府兵之製日趨瓦解不事補救,坐視藩鎮權勢積重和中央武備的不斷削弱,以至造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悲慘結局,百年基業與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6

唐朝盛世多少年???十幾年

唐朝盛世800年的說法是怎麽來的,他統治隻有300年左右啊 唐朝的盛世在貞觀和開元時期,分別是公元627--649和713--774,兩個時期中間的時期除了武則天退位後又暫短的混亂外其它時候也是很強盛的,如果將武周時期算入,唐朝的盛世應該有110--130年左右。 第二個時期應為713~754,因為755年即爆發了安史之亂。774年已經是唐代宗大曆年間,安史之亂雖被削平,但中央政府已經失掉了對河北等地區的控製。


唐朝盛世多少年???


唐朝盛世也就十幾年,因為,直到開元時期,唐朝人口才恢複到隋朝楊廣時代的水平,之後,很快就安史之亂了。如果人口比不上萬惡的楊廣,可以稱為盛世麽?唐朝是儒教弟子意淫出來的偉大。

1

馬周上奏唐太宗說:“理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唐太宗也說:“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數年之後,惡跡始彰,雖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貞觀政要集校》卷3《論擇官第七》] 可見貞觀盛世亦並非沒有貪官。

值得注意者,後世人們羨稱的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當時人卻未曾自誇為盛世。漢朝文景時代其實是個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的時代。漢文帝時,賈誼形容時政為危局,說:“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漢書》卷48《賈誼傳》] 直到漢景帝時平七國之亂,漢朝統治方得以穩定。即使是粗線條地觀察,漢文帝和漢景帝顯然有失政之疵。

唐朝與漢朝不同,武德七年(公元624),隋末的大規模戰亂方才平息,貞觀之治有明顯的休養生息的意味。貞觀六年(公元632),魏徵說:“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貞觀政要集校》卷2《直言諫爭附》] 魏徵此說反映了當時廣大關東地區尚未恢複到隋朝全盛期的水平。 唐太宗說“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貞觀政要集校》卷1《政體第二》]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魏徵上奏,以“漸不克終”告誡皇帝。[《貞觀政要集校》卷10《論慎終第四十》] 貞觀末年,宮女充容徐惠上疏諫唐太宗,仍強調“業大者易驕”,“善始者難終”,希望皇帝“守始保末”。[《貞觀政要集校》卷9《議征伐第三十五》] 可見,魏徵等人,甚至如宮女徐惠,所關注的是力圖矯治國病民瘼,犯顏直諫。

2

蔡東藩先生所寫的《中國曆代演義》很詳盡地演義了各代曆史,本人對其在唐史中的評論覺得很有意思,取出來大家共評!

蔡先生開題便對各代特點作一總評,很有特色,他說:“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
至於為什麽說“唐烏龜”他首先說道:相傳龜與蛇交,非偶相從,因此世間做丈夫的,縱妻外淫,往往被人喚做烏龜。

“縱妻外淫”又做何解呢?
蔡老就從唐開國皇帝李淵說起,李淵曾把晉陽宮內的妃嬪,取作侍姬(實為李世民和劉文靜、裴寂等設計),又怕煬帝不願意背著烏龜之名要來問罪,沒辦法在李世民的慫恿下拚死興兵反隋,竟僥幸得了天下。不過天道好還,你要人家去做烏龜,人家亦要你的子孫去做烏龜。
接下來的太宗、高宗時候正是唐朝極盛時代,但宮闈裏已是不明不白了。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事變射哥斬弟,將建成的五個兒子和元吉的五個兒子盡行殺戮以絕後患,卻將元吉老婆收納懷中,是讓他死了的皇弟做了烏龜。高宗取了武則天(李世民的才人)是讓太宗做了烏龜,而武則天廣置麵首,偉岸如懷義、俊美如昌宗、陸續召進宮中,充作幸臣,則真是讓自己做了烏龜。以後是韋後恃寵,也想學武則天,讓中宗皇帝中了烏龜的標,更不用提玉環洗兒(楊玉環是壽王妃,唐明皇讓自己兒子先當烏龜),祿山抓乳,這戴綠帽子借仿佛就成了唐朝李家的家法了。

蔡老笑曰:元緒公竟作秘傳,烏龜烏龜,屢見不鮮。(此事指白居易做《長恨歌》)
李家這綠頭巾戴著,引出了倚勢弄權的宦官、引出了挾權自重的藩鎮,真是內外交訌,李家的天下、唐朝的元氣一天天消耗盡了。

蔡老曰:“不寵壽王妃,何來高力士?不近大腹兒?何有三節度?龜奴龜子,玩弄朝綱,執掌兵權,於是此行彼效,你爭我賽,樂得依樣畫葫蘆,去挾製那烏龜皇帝。”這樣曆久相沿,積重難返,閹宦可以謀殺皇帝,將弁可以驅逐統帥。“十軍阿父,勢焰薰天(指宦官田令孜做了皇帝的阿父,軍隊的統帥),三鎮大臣,兵戈犯闕(指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三鎮兵馬不滿削藩政策,攻入長安)。黃巢殺人八百萬,季述數君數十罪。”

唐代後期的皇帝,雖然表麵還是南麵稱尊,但是坐在朝堂上就如傀儡一般,今天被人關,明天被人劫,後天被人廢除謀殺等等。甚至到了皇帝夫婦要委身國賊,江山竟然被曾經是碭山(在今安徽宿州)無賴的朱阿三(指朱全忠)我輕易地奪去了。

蔡老最後說:這一部唐朝演義,好做了三段立論,第一段是女禍,第二段是閹禍,第三段是藩鎮禍,依次產出,終至滅亡。若從根本問題上解決起來,實自宮闈淫亂,造成種種惡果。所以評斷唐史,用了最簡單的三字,叫做唐烏龜,這真所謂一言以蔽之呢。

蔡老的《唐史演義》寫得還是很有特點的,這個唐史也是我們曆史上最光輝的時候,唐太宗的一句“敢犯我大唐天威者,雖遠必誅”正是氣吞萬裏,就這麽一個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臨死時就在他的床邊兒子李治還與媚娘眉來眼去,死後也不免要做烏龜,的確是中國帝王後妃製的一大特色!

3

揭穿“貞觀之治”的謊言

《舊唐書》是唐朝人寫的,讀此書,讓我覺得不很享受,因為文中吹捧李世民太過份了,有過的地方,或者歪曲,比如他殺兄囚父,被篡改成別人要謀害他,人家太子謀害你幹什麽?再有就是敗仗不提,一筆代過,比如其征伐高麗,有時把敗仗寫的比勝仗還榮耀,比如高麗之戰明明失敗了,卻大肆吹噓。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宋史,明史,或者清史稿,看看這些曆史中的皇帝傳是否象唐人寫的《舊唐書》這麽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我看到的史書,《舊唐書》是最無恥的一本。

之所以要看《舊唐書》,是因為想核實一下,課本中偉大的“貞觀之治”到底有多偉大。因為是唐人寫的,絕對不會醜化的,而是盡力誇張美好的一麵。很遺憾,我看完了 太宗本紀,“貞觀之治”根本沒有課本和網上一些人吹的那麽神。例子如下:

網上說“貞觀之治”,而書中說的是“貞觀之風”。我認為“貞觀之治”是後人編造的。道理簡單,當時戶口,人口和版圖麵積都不如楊廣時代,如果叫這個“貞觀之治”,楊廣時代是否該叫“大業之治”,甚至叫“大業盛世”?

隋煬帝被醜化,是李世民的手下幹的好事,以凸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李世民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不如隋煬帝。李世民時代,打不過突厥,簽訂了“渭水之盟”,“空府庫” ,把錢才上貢給突厥。 文治上,李世民時代的人口數字始終未達到楊廣時期的水平,直到李隆基時代,唐朝的人口才可以和隋煬帝時代相比,隋煬帝大業中期人口890萬戶,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人口891萬戶。也就是說,所謂的貞關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戰亂後人口和經濟的自然複蘇而已,沒有被吹捧的那麽好,注意,是貞關之治,而不是貞關盛世,這就說明問題了。論個人文才,李世民更是拍馬也趕不上楊廣。

楊廣之死,完全是個意外,是死於宇文化及謀殺。如果他不死,所謂的農民起義並不會推翻隋朝。說明這個道理很簡單,李家是隋朝的臣子,甚至是楊廣的親屬,李家是打著給楊廣報仇的旗號起兵的,最後平息叛亂,一統中原。如果楊廣沒被暗殺,李家作為隋朝臣子,本身就可以把起義鎮壓下去了。


大業五年,楊廣親自主持大運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聲。國家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曆代之最,科舉製正式確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個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縣,朝廷控製的民戶達八百九十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萬人。東西九千三百裏,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資治通鑒》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貞觀時代的田地開墾量隻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貞觀十七年的戶口不到三百萬,還不到大業年間的一半。” 《資治通鑒》:“(貞觀十一年)於是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疆域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9510乘以10918等於103830108) 隋煬帝大業五年疆域東西:九千三百裏, 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9300乘以14815等於137779500)隋大業五年137779500比唐貞觀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經常看到有人說“貞觀之治”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在書裏麵是不存在的,相反,你可以看到當時百姓賣兒賣女,當時天災瘟疫,政府不得不救濟。還有各種農民起義和反叛。


這本書最有趣的是,前麵吹李世民如何不信神仙,後麵又記錄其煉仙丹的事,李世民也死於“成仙”之夢。不知道是史官糊塗了,還是故意玩弄李世民一下。 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樣死於吞金,也就是自殺。唐太宗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藥,現在自己也一樣。

貞觀十年,魏征發現他“漸惡直言”,差點殺了魏征, 唐太宗開始走下坡路。 毀魏征墓碑,這也太惡毒了。賜劉洎自殺。劉洎(?~645) 的資曆和魏相近,唐朝宰相也是敢於講真話的忠臣,性疏峻,敢言,武則天的大周給平反了。


大造宮殿,腐化墮落: 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製,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附原文:

舊唐書 作者:沈昫等

本紀第二 太宗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誌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

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

甲戌,突厥頡利、突利寇涇州。乙亥,突厥進寇武功,京師戒嚴。丙子,立妃長孫氏為皇後。己卯,突厥寇高陵。辛巳,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大破之,斬首千餘級。癸未,突厥頡利至於渭水便橋之北,遣其酋帥執失思力入朝為覘,自張形勢,太宗命囚之。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焉。即日還宮。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帝不受,令頡利歸所掠中國戶口。

貞觀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辛醜,燕郡王李藝據涇州反,尋為左右所斬,傳首京師。

夏四月癸巳,涼州都督、長樂王幼良有罪伏誅。

十二月壬午,上謂侍臣曰:“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愛好,遂為方士所詐,乃遣童男女數千人隨徐福入海求仙藥,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歸。始皇猶海側踟躕以待之,還至沙丘而死。漢武帝為求仙,乃將女嫁道術人,事既無驗,便行誅戮。據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戊申,利州都督義安王孝常、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等謀反,伏誅。是歲,關中饑,至有鬻男女者。


二年丁卯,遣禦史大夫杜淹巡關內諸州。出禦府金寶,贖男女自賣者還其父母。庚午,大赦天下。


夏四月己卯,詔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瘞。初詔天下州縣並置義倉。夏州賊帥梁師都為其從父弟洛仁所殺,以城降。


八月,河南、河北大霜,人饑。

冬十月戊子,殺瀛州刺史盧祖尚。

三年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祈雨於名山大川,中書舍人杜正倫等往關內諸州慰撫。

冬十一月丙午,西突厥、高昌遣使朝貢。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來奔。癸未,杜如晦以疾辭位,許之。是歲,戶部奏言: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後內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獲隋皇後蕭氏及煬帝之孫正道,送至京師。


五年七月甲辰,遣使毀高麗所立京觀,收隋人骸骨,祭而葬之。

六年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於家,令明年秋末就刑。


七年春正月戊子,詔曰:“宇文化及弟智及、司馬德戡、裴虔通、孟景、元禮、楊覽、唐奉義、牛方裕、元敏、薛良、馬舉、元武達、李孝本、李孝質、張愷、許弘仁、令狐行達、席德方、李覆等,大業季年,鹹居列職,或恩結一代,任重一時;乃包藏凶慝,罔思忠義,爰在江都,遂行弑逆,罪百閻、趙,釁深梟獍。雖事是前代,歲月已久,而天下之惡,古今同棄,宜置重典,以勵臣節。其子孫並宜禁錮,勿令齒敘。”

八月,山東、河南三十州大水,遣使賑恤。


八年七月,始以雲麾將軍階為從三品。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河南、淮南大水,遣使賑恤。

十一月丁亥,吐穀渾寇涼州。己醜,吐穀渾拘我行入趙道德。

九年春三月,洮州羌叛,殺刺史孔長秀。

五月庚子,太上皇崩於大安宮。

十年春正月壬子,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侍中魏徵上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詔藏於秘閣。

夏六月,己卯,皇後長孫氏崩於立政殿。是歲,關內、河東疾病,命醫賚藥療之。


十一年夏四月丙寅,詔河北、淮南舉孝悌淳篤,兼閑時務;儒術該通,可為師範;文辭秀美,才堪著述;明識政體,可委字人:並誌行修立,為鄉閭所推者,給傳詣洛陽宮。

十二年二月甲子,夜郎獠反,夔州都督齊善行討平之。

十三年夏四月甲申,阿史那結社爾犯禦營,伏誅。


十四年二月庚辰,左驍衛將軍、淮陽王道明送弘化公主歸於吐穀渾。

十五年春正月丁醜,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歸吐蕃。


十六年十二月甲辰,狩於驪山,時陰寒晦冥,圍兵斷絕。上乘高望見之,欲舍其罰,恐虧軍令,乃回轡入穀以避之。是歲,高麗大臣蓋蘇文弑其君高武,而立武兄子藏為王。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右衛將軍、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腰斬。三月丙辰,齊州都督齊王祐殺長史權萬紀、典軍韋文振,據齊州自守,詔兵部尚書李勣、刑部尚書劉德威發兵討之。

夏四月庚辰朔,皇太子有罪,廢為庶人。漢王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並坐與連謀,伏誅。

冬十月丁巳,房玄齡起複本職。

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十二月辛醜,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

六月丙辰,師至安市城。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秋七月,李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


十二月戊申,侍中、清苑男劉洎以罪賜死。

二十年三月己醜,刑部尚書、鄭國公張亮謀反,誅。

二十一年夏四月乙醜,營太和宮於終南之上,改為翠微宮。


二十二年二月,中書侍郎崔仁師除名,配流連州。乙亥,幸玉華宮。

五月庚子,使方土那羅邇娑婆於金飆門造延年之藥。

十一月戊戌,眉、邛、雅三州獠反,右衛將軍梁建方討平之。

二十三年四月己巳,上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二。遺詔皇太子即位於柩前,喪紀宜用漢製。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嚐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硃,斯前誌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發,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承乾之愚,聖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儲於哲嗣,不騁誌於高麗;用人如貞觀之初,納諫比魏徵之日。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讚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5
盛唐的領土是虛空,大片區域統治是不鞏固的。大片土地是荒漠。南方大片領土還處於未開發地區,都沒多少人居住。初唐人口3000多萬,有一大半居住在關中、河南等地區。沙漠荒原和城市農田都是土地,能一樣嗎?上海的土地,和甘肅的土地能一樣嗎?所以宋朝的真實領土純度實力要比唐朝的領土純度強數倍。宋朝再形成之初就一點先天不足,它周邊的所謂蠻夷已經不是停留在遊牧時代,僅僅滿足於掠奪的原始的部落聯盟了,而是真正意義上對等的政權。無論是大遼還是西夏都是高度發達的封建國家。而唐的腐化,致使中原地區馬匹稀少。中原的馬大概都被饑民吃了吧?而戰馬在古代相當於今代的坦克,使“中國”軍隊沒有“坦克”這是誰的錯?西域等地隻是唐朝的軍事影響區而已,正史上叫做“羈糜”,“北風卷地白草斬,胡天八月即飛雪。”這是芩參天寶八年在安西任北庭節度判官時寫的詩句。大詩人李白“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黃草,登高望戎虜。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借問誰陵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胡天” 、“胡關” 、“藩鎮”的意義能等同於“中土大唐”嗎?在唐朝沒有人把那,當作中土大唐。唐人們都清楚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唐朝沒有向外擴張的動力,中土大唐中國的中心地帶都沒建設好,哪有理由往那窮山惡水土地貧瘠之地跑?因為大漠邊關哪有我中土大唐的土地好?“野雲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自古大漠邊關,天氣惡劣。中土大唐的人民是不會那遷徙的,那裏沒有戶口管理更沒有有效的賦稅。連唐人也知道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如果那些都是中土大唐,那盛唐長安成裏的4000多名外國使節從哪來?原來外國人大都是西域人,正說明唐朝的真正的控製範圍,真實的疆域。現在千萬不要自作多情用現代的主權觀念往上套。如果沒有清朝的開墾,即使初唐在西域建立再多的“藩鎮”,也是白搭。因為唐朝中期不止把漢隋開創的西域丟了,而且還把東北、河北、山西、雲南、四川等等之地讓給了外族。中國現代的疆域是繼承了清朝的財富。如果中國現在要是繼承唐朝的疆域,那中國真是太小了……唐朝無能政府一大半時間真實控製區域還沒南宋大。

唐朝的疆域有多大?有些不要臉沒有臉恥、喜歡自淫的曆史學家及學者,完全不顧曆史事實,愣把說成吐蕃、南昭、契丹、渤海、西域等國的土地說成唐朝的疆域。東亞洲有三個民族不懂得尊重曆史,一個是日本,第二個是朝鮮,第三個就是中國。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回鶻、南昭等等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歸在外國蠻夷列傳裏,它們的領地根本就不是唐朝的領土。而現在的一部分中國人愣是把這些蠻夷的領土意淫成唐朝的領土。網上不顧曆史事實畫的唐朝疆域比比皆是!你可以說唐朝和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一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說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是唐朝的一部分。《新唐書》:“唐興,蠻夷更盛衰,嚐與中國相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鶻、雲南是也”。唐代中國至少是四國演義,唐朝根本代表不了中國。“隋、唐之間,突厥為大。其後有吐蕃、回鶻之強。五代之際,以名見中國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唐朝所處的那個時候,中國境內有許多政權國家當時是諸強爭霸的局麵。

唐朝強盛時也是吐蕃統一強大的時候。吐蕃的疆域可比現在的西藏大得多。同樣南昭也比現在的雲南大得多。吐蕃和南昭絕對不是唐朝的一部分。他們和唐朝絕對是不同的國家。唐高宗時期公元670年(鹹享元年)吐蕃發兵滅了唐朝的屬國吐穀渾,唐朝西域四鎮(鬼茲、於闐、焉耆、疏勒)被吐蕃奪去,唐朝派大將薛仁貴率 10萬大軍進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軍打得大敗。公元678年(儀鳳三年)唐中書令李敬玄率兵18萬與吐蕃軍又戰於青海,唐軍再次戰敗。直到武則天時公元692年(如意元年)要靠女人把領土奪回。唐軍是屢次的慘敗在吐蕃手裏。唐朝都打不過吐蕃,看看發展一千年以後的西藏實力如何?就知道唐朝的實力是什麽樣的水平層次了。公元696年(萬歲登科元年),曹仁師等二十八將功契丹,全軍覆滅,大將都成了俘虜。連處在原始階段的契丹都打不過,別說以後的大遼帝國了。公元751年(天寶十年),唐軍八萬人進攻南昭,結果唐軍大敗死六萬人。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大唐又發兵七萬人攻打南昭,結果全軍覆沒。中國曆代很少有軍隊大敗於南方民族的,隻有常不敵於北方民族。可見唐軍的無能。大唐很給“中國”(中原)人丟臉。正是因為唐朝皇帝搞不定外族侵擾才設立藩鎮。河北藩鎮就為防禦契丹、奚等族所設。唐朝後來又重文輕武,所以隻能起用蠻人。所以才重用安祿山,安祿山打不過契丹人,大敗後,看唐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已經腐敗不堪軟弱可欺,所以開始反唐。最終導致安史之亂。這時單一民族契丹人戰鬥力和以後的由多民族組成的大遼帝國還不可同日而語。安祿山雖打不過還處在原始階段契丹人,但對付軟弱的唐朝卻綽綽有餘。說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那是不是自淫?
  
突厥是沒有城池的原始部落,他們雖然占據很大地方,但大都是沒有開采的荒漠,就是說這些土地沒有國土性質。大都是屬於自然環境,誰占就是誰的。就是唐朝打到哪,也隻是代表占領一個點,而不代表一個麵。在古代的領土觀念和現代是不一樣的,是有“公陸”(和公海一樣)的就是那土地雖也不屬於誰。如大唐在西域建立軍事管理區域,並不能說從長安到西域就都是唐朝的疆域。不能說唐朝的軍隊到過哪,哪就是中國的領土。要不然漢隋那麽強大,怎麽沒到外國去做戰?漢唐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向現在的美國一樣有拒敵於千裏之外,在異國的土地上建立軍事管理區(如美國現在的伊拉克的所做所為)。


唐朝滅了突厥了嗎?僅幾十年後,突厥汗國就重新建立,蒙古高原就不再屬於唐朝的羈糜區。《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7世紀末葉,唐對邊疆地區的控製有所削弱。從高宗初年起,從塔裏木盆地到高麗,橫跨亞洲的唐軍逐漸退卻,采取守勢。……在680年前後,突厥再度強大起來,並開始重構其草原霸主地位。唐試圖征服高麗的行動以慘敗告終,在東北東部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震(後改稱渤海)。”自天寶年間起,大漠北回紇取代突厥,南詔叛唐後統一雲南。緣邊羈縻府、州也大量撤廢或內移。隨著公元676年安東都護府遷入遼東,唐朝放棄了東北大部分地區。東北邊境外,渤海國興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東至太平洋,北接黑水靺鞨,南至新羅,西接契丹和唐之遼東。東北鬆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奚、室韋諸部。滇西南諸羈縻州之外,為蒲子、金、越等部。西南麵沒有恢複漢朝舊疆,僅領有雲南北部一小塊,唐朝安史之亂前穩定控製的區域隻有五百多萬平方公裏,比西漢要小。安史之後那就更小了,至今曆史學家也不敢繪製一張大部分唐朝真實控製的疆域,隻拿最初十幾年唐軍到達過的疆域坑蒙撞騙。

唐朝皇帝屢次丟下可憐的人民倉皇逃跑,唐朝皇帝逃竄出首都次數創造是中國、世界之記錄。完全是可恥的行為,為中國丟盡了臉。《讀通鑒論》:“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後代、德、僖三宗凡四出而卒返……天子有,天下之望也,前之失道而致出奔,誠不君矣;而天下臣民固倚以為重,而視其存亡為去就;固守一城,而或死或辱於寇賊之手,於是乎寇賊之勢益張,而天下臣民若喪其首,而四支亟隨以仆。”《廿二史劄記》:“玄宗避祿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陝州之行;德宗避涇師,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興元、走鳳翔,昭宗走莎城、走華州,又被劫於鳳翔,被遷於洛,而長安自此夷為郡縣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長安被叛軍隊攻陷。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陝州,長安被吐蕃軍隊攻陷。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長安被涇原叛軍攻陷。公元881年(廣明元年),唐僖宗逃往四川,長安被黃巢軍隊攻陷。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唐昭宗逃往莎城,長安被岐州、邠州節度使李茂貞、王行瑜占領。 公元901年(天複元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唐朝手裏把偉大隋朝興建的兩座雄偉奇跡般的城市長安、洛陽變成廢墟。

6

諸葛亮與漢武帝窮兵黷武

諸葛亮伐魏,民生方麵,蜀國損失一定很大,戰爭打的是錢,五次沒有希望的北伐,要多少錢?在蜀國和魏國之間,有一個“無人”地區,魏國是以逸代勞,損失要小的多。古代運輸水平那麽差,損失不小,直到清朝,鴉片戰爭輸給英國主要也是運輸問題,有的軍隊到戰爭結束也沒看見英國軍隊的影子。至於所謂的“木牛馬”,完全是後世編造的,已經考證出,當時沒這玩意,有的試圖複製出來了,但速度奇慢,根本不適合軍事運輸。

蜀國人口有多少損失,要查“食貨誌”了,反正,三國結束後,加起來的人口也就幾百萬。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 263年 人口 94萬 通典-食貨七
[吳大帝赤烏五年] 242年 人口 240萬 晉書-地理誌
[魏元帝景元四年] 263年 人口 443萬 晉書-地理誌


和蜀漢的諸葛亮類似,看看漢武帝窮兵黷武的結果:


漢平帝元始二年 21年 人口 5,959萬 漢書-地理誌下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年 人口 2,100萬 續漢書-郡國誌五


值得深思的是,這兩位都得到無盡的讚美,而從百姓的利益,從人口來看,這兩個人害死多少人?怎麽過去的儒教弟子和今天的知識分子都不在乎人民的死活?中國知識分子從古到今是否都把“民為貴”當成漂亮的口號?

http://hi.baidu.com/lovesue/blog/item/67c7533dfd69a9ee3c6d9759.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