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甲午戰爭:李鴻章在日本有產業

(2007-06-08 14:36:06) 下一個

甲午戰爭:李鴻章在日本有產業


光緒十年(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對朝鮮時存覬覦之心的日本,乘機出兵,李鴻章與日本專使簽署《天津條約》時,規定朝鮮若有重大事變,中日雙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為甲午戰爭爆發結下禍胎。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李鴻章過於聽信駐朝專員袁世凱的報告,認為日本“必無他意”,遂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後立即向朝鮮派兵,在朝日軍增至8000餘人,事態趨於嚴重。李鴻章為設法避免戰爭,曾通過英、俄兩國出麵斡旋,但為日本拒絕。無奈下,隻得增派軍隊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爆發。

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有洋務運動,日本有維新改革。


洋務運動有著明顯的兩麵性:一方麵促進了近代工業的發展,相對提升了軍事實力;另一方麵從始至終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具有很強的買辦性。

洋務派與外國侵略勢力的聯係與交易,在北洋軍閥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

黃海戰後,翰林院聯名奏參李鴻章"有銀數百萬兩,寄存日本茶山煤礦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島開設洋行三所。"

軍機處的各類檔冊中,《馬關條約》相關文件的內容,絕大多數卻已經發表。1932年故宮博物院編印《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991年中華書局出版《中國近代史資料續編·甲午戰爭》第3冊,都是專業人員精編的檔案資料集。
從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兩個多月的日子裏,上奏、代奏或電奏的次數達到154次,加入的人數超過2464人次。反對甲午和約的上奏、代奏及電報,已經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運動。
有兩個不同概念的公車上書。其一是光緒帝三月二十日電旨同意簽訂馬關條約後,由政治高層發動、京官們組織操作、各省公車參加的公車上書。其中各省公車自行聯名上書有31件,共1555人次簽名;另有公車135人次參加了京官們領銜的7件上書。梁啟超領銜的廣東舉人80人的上書,隻是其中的一件。康、梁可能對各省舉人的上書有影響,但最多隻是影響廣西、貴州、直隸、陝西、甘肅,且其具體影響力的大小,也難以判斷。康、梁本人又是被策動的對象,而不是運動的領袖,他們的活動是整個公車上書鏈條中的一環。
其二是康有為組織的各省公車在鬆筠庵的“集眾”,以能最終形成18行省舉人超過千人的聯名上書,由於初九日來者甚少,且聞條約已用寶,這一活動中途流產了。
從政治決策的角度來看,前者曾發生些微的政治作用,後者因其未遞,而並無作用。康有為《我史》中關於公車上書的記錄,多處有誤,很不可靠。如從政治高層的決策過程去觀察細部,可以十分明顯地看出其牽強與張揚,許多戲劇性的情節,似為其想像。

 二月二十七日,四品銜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李鴻章父子在日擁有資本、條約請交王、大臣等公議折》。當日呈慈禧太後。

三月二十九日,京畿道監察禦史劉心源奏:《漢奸把持和約要挾太甚切勿遽允折》

四月初四日,都察院代奏:《吏部主事鮑心增等陳逆臣李經方叛父賣國請乾綱速斷條陳》(有吏、禮、兵、刑、工部司官12人), )、《工部主事喻兆蕃、內閣中書楊銳、刑部主事吳思讓、吏部主事洪嘉與、戶部主事呂道象為燭奸防患條陳》

四月初六日,江南道監察禦史鍾德祥奏:《和議要挾不堪請力辟邪說折》

四月初七日,山東巡撫李秉衡奏:《李經方陰鷙險狠請勿假以事權片》

四月初八日(5月2日),翰林院侍讀學士準良奏:《李鴻章辜恩負國請飭廷臣會議罪狀折》

翰林院奏參李鴻章:"米、煤資敵,釋放日本奸細。"所謂"米、煤資敵"是指甲午戰爭前日本向中國購買大米和煤炭,開戰後部下建議停止供貨,但李鴻章認為"訂貨在失和之先",命令繼續供貨" 以示信用"。於是3萬噸煤炭和3000石大米照常運送日本,這個做法確實令人費解。

開平煤礦是中國當時最大的煤礦,煤炭應視為戰略物資(軍艦的燃料),但李鴻章卻同意由英國的怡和洋行控股該礦,連外國人都認為 "李的立場值得深思"。

梁啟超揭露李鴻章在"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中國通商銀行,其股份皆不少;或言南京、上海各地之當鋪、銀號,多屬其業。"這一段說明了李的部分財產來源。

李鴻章辦洋務的主要助手盛懷宣、唐廷樞、徐潤等都是與外國資本主義關係很深的大買辦,深受李的重用,都先後擔任過輪船招商局的會辦、總辦。唐廷樞在任職期間還兼任英國在華最大企業怡和洋行的總買辦。盛懷宣是公認的一個"挾詐漁利,為利孽孽"的人物,盛在給李鴻章的密信中說:"師如需附股若幹,乞密示。批令招商局及小人、仲舫為之,候示。"這件事很現實地暴露了李盛之間擺不上桌麵的關係與這種關係的利益基礎。


北洋水師主辦購軍火者是李鳳苞和徐建寅等人;他們都算是外交使臣。沒錯,北洋艦隊開始組建時的軍艦是這兩個人訂購的,實際上還是東奔西走考察了許多地方才定下來的。可是這並不能說明這兩個人就是主辦北洋水師軍火的,因為這個基本上屬於抓差,特旨特辦之類的。打個比方吧,sars時吳儀兼任衛生部長,直接指揮防疫,難道就說明她是專管衛生部的?正因為他們是外交人員,一樁差事辦好了就得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後麵自然會安排專門的人手經辦軍火采購。北洋水師從1880立項,1888年成軍,1894年覆滅,前後十四五年時間,開頭是李鳳苞和徐建寅,後麵是誰接手的?李鴻章的老部下黃瑞蘭用石頭冒充炮彈,還殺死想要舉報的一位師爺或是會計。要證明張佩綸與北洋軍火無關,你提到的東西是不夠的,張佩綸結束流放恰恰就在北洋水師成立前後,就是說,他是有充分的“作案”時間的。有兩種方法可以證明你的觀點,第一種,列出曆年軍火采購負責人員,裏麵沒有張佩綸;第二種,列出張佩綸在此期間擔任的職務。 張佩綸本就是買了劣質的軍火嘛。而且他當李鴻章女婿的時候。雖然在中法戰爭之後。但是絕對在甲午戰爭之前。

李鴻章利用洋務運動和北洋水師組建之機中飽私囊。也絕不是空穴來風

不管是軍火交易。驗貨還是督辦炮台。直至北洋水師的上下軍官。那都是李鴻章的親信。其中張佩淪就是李鴻章的女婿。這是沒錯的吧。李鴻章“宰相合肥天下瘦”這外號總沒錯吧。那麽多的財產是哪來的?按了現代的說法。也叫“財產來路不明”吧。而且你按哪個時代的理論來說。他都是在貪汙受賄。這東西大家都不是瞎子。你要賴也賴不過。貪了就是貪了。賣了就是賣了。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清廷委派36歲的張佩綸會辦福建海疆事宜,稍戰即潰,流放張家口。
1886年,李鴻章將女兒李經許配給他續弦。
1888年5月,張佩綸結束了流放生活。
1888年北洋艦隊組建成軍。
1894年,甲午戰爭。

張佩綸成為李的女婿,開戰打不爆的實心彈大多數是天津機器局國產的。當時天津機器局隻能生產實心彈,而且還不合炮膛,所以臨戰的時候炮手要拿著銼刀銼彈帶。實心彈就是穿甲彈,早期穿甲彈是內澆注水泥的,沒有炸藥,純粹依靠擊穿對方水線裝甲來造成沉沒。甲午之戰經驗表明實心穿甲彈已經沒落,穿甲彈開始裝填炸藥。當時中國不能生產開花彈,所以北洋各艦儲備的開花彈還是當年購艦時一並帶來的。
張佩綸作為喪師辱國的戰敗相關負責人,不殺頭就是法外開恩了,要流放也應該是“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起複?等一萬年再說吧。可是  他被流放到哪兒了?張家口!那還叫流放嗎?雖然比不上北京的繁華,可附近還有更好的地方嗎?北京抬腿就到。老婆死了還有李鴻章嫁女兒給他作填房,四年後就回京了,這裏頭的貓膩不用說大家也明白。

李鴻章本人是否親自參與過購艦的活動呢?參與過,而且做的並不漂亮,1875年始,在李的主持下向英國先後購買了十條“倫道爾”炮艇,我們稱為“蚊子船”或“蚊炮船”。這十條船4屬南洋,4屬北洋,2屬山東。事實上屬於山東的兩條也一直留在北洋“合隊操練”。這十條船用銀約150萬兩,購得後因其“船小炮重”,不堪風浪。炮塔不能左右旋轉,裝甲薄等弱點。並不能派上大用場。基本也就成了擺設。

購買軍火,興修炮台之事  接洽軍火交易者誰?驗貨者誰?督辦炮台興建者誰?李鴻章麽?或者是在李授意下其手下人張佩綸才與外商勾結,有意購買了劣質軍火?

沒辦法證明他沒有借買軍火(注意,不要私自把軍火限製為軍艦)謀私,關於1888~1894這幾年隻有這麽一段話:“三年後(引注:1888年),返回北京,投入李鴻章幕下,主管文書,因原妻已死,娶李鴻章小女兒菊藕為妻。張佩綸於危難中得李鴻章施以援手,因此對李鴻章充滿感激。(引注:按語意,這裏似乎應有後文,沒抄全?)甲午戰爭爆發前(引注:1894年)”,這段恰恰是最有可能謀私的時間。

李鴻章被人罵為賣國賊,還有一個原因,其子李經方娶日本少女為妻。


關於為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翻案!按照軍隊的條令,在豐島衝海戰中他在濟遠號上高懸白旗和日本國旗就憑這一條就夠軍法伺候的了!作者說在海戰中有個不成文的條令,重傷的軍艦可以先期撤離!我怎麽不知道這個不成文的條令!海戰中重傷的軍艦可以懸掛出本艦受損,準備撤退的信號旗!退一萬步說,就算有這個規定,那也沒告訴你要懸掛白旗啊!懸掛白旗是什麽意思我想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吧!豐島衝海戰中,濟遠號撤退是在受傷之前,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方伯謙掛出白旗,這是什麽意思?這不是在逃跑乞降又是什麽?

 


李鴻章是不冤的。他在北洋水師裏搞腐敗也是確有其實。想賴也賴不了。北洋水師內部拉幫結派。

水師提督丁汝昌出生淮係。是抱著李鴻章大腿上來的。在黃海海戰時虛報戰功。謊稱“我失四艦。日失三艦”(實際上日本人一隻也沒沉)。李鴻章也不過問。反稱“以寡擊眾,轉敗為功”。於是上下歡欣。

右翼總兵劉步蟾。北洋水師的官兵大半為福建人。而這位劉步蟾便是閩係的首腦。也是“水師的實際提督”。這位頗有李鴻章搞淮軍時的本事。直弄的提督丁汝昌“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製,威令不行”甚至在黃海之戰後“有若幹命令,船員全體故意置之不理”。

《北洋海軍章程》規定:“總兵以下各官,皆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但“(北洋海軍總教習)琅威理去,操練盡弛。自左右翼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提督丁汝昌則在海軍公所所在地劉公島蓋鋪屋,出租給各將領居住,以致“夜間住岸者,一船有半”;對這種視章程為兒戲的舉動,李鴻章以“武夫難拘繩墨”為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對日宣戰前一日,他才急電丁汝昌,令“各船留火,官弁夜晚住船,不準回家”。

清兵部所定《處分則例》規定,“官員宿娼者革職”;但“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在北洋艦隊最為艱難的威海之戰後期,來遠、威遠被日軍魚雷艇夜襲擊沉,“是夜來遠管帶邱寶仁、威遠管帶林穎啟登岸逐聲妓未歸,擅棄職守,苟且偷生”;靖遠艦在港內中炮沉沒時,“管帶葉祖圭已先離船在陸”。

這上麵的東西。都還隻是李鴻章誤國的例子。但是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李鴻章身為北洋水師的首領。他是不是該為水師中的腐敗風氣負責。

李鴻章最賣國的還得算簽定〈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簽定後國人的反應。

5月8日,清政府全權大臣伍廷芳與日本全權代表伊藤東在山東煙台如期完成換約,《馬關條約》正式生效。

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舉國上下,震驚嘩然,群情激憤,

反割地鬥爭早在任命李鴻章為議和大臣之日起就開始了。太傅翁同龠、翰林院編修黃紹箕、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禦史王運鵬等30餘人,紛紛上書慈禧太後,反對對日割地,但均未被慈禧采納。割台噩耗傳來,首先是在京台灣舉子和台籍官員,滿懷義憤,立即到都察院聯名上書,堅決反對割讓台灣,表示“全台赤子誓不與倭人俱生”,隻要朝廷組織抗敵,台灣人民“必能舍生忘死,為國效命”。這血淚的控訴,悲憤的誓言,引起了正在北京應試的全國各省舉人的強烈共鳴,紛紛上書,要求廢除割台條約,一時間在都察院排隊上書的隊伍長達一裏多。從4月17日簽署《馬關條約》,到5月8日煙台換約,22天內先後有3000多名舉人上書38次。

在台北,割台的消息傳來,“若午夜暴聞驚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風雲變色,若無天地”。在自己不能主宰的情況下,被腐敗的清政府出賣給日本,台灣人民的悲憤、無奈、絕望的心情,非外人所能體會。全台男女老少、市農工商、販夫走卒,鳴鑼罷市,湧入省府,憤怒抗議朝廷的割台行為,決心誓死保衛台灣。台灣著名詩人丘逢甲寫下血書“抗倭守土”,並帶頭聯名致電清廷,表示“桑梓之地,義與存忘”,願意與駐台守軍“誓死守禦”。一年之後,丘逢甲還寫詩回憶當時的情景與心情:“四萬萬人同聲哭,去年今日割台灣。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從這裏可以看出。李鴻章當時的名聲非常之不堪。到了“國人皆曰可殺”的地步。怎麽到了現在。就轉變成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還不錯的說法了呢?


《馬關條約》的爭取權利問題。在李鴻章之前。其實已有張蔭桓和邵友濂去日本談判。但是朝廷內部存在分歧。光緒皇帝電令張等代表立即起程趕往廣島。可是老佛爺卻令二人候諭。原因是朝廷又派了主力出關作戰。說來很羞恥。這主力恰恰是我們的湘軍(慚愧呀慚愧)。可是仍舊作戰不利。日軍轉攻威海衛。慈僖放棄了作戰希望。轉而談判。

從這裏我們看到。清朝廷雖則軟弱。可是還是有過抵抗想法的。在離京十三天後,即一月十九日,張等才奉慈禧之命克日出洋。可是問題有來了。清朝派出的政府不是“全權”。於是日本又以此為借口將二人驅趕回國。

1895年2月17日,劉公島失陷,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當天日本政府宣布:中國另派大臣,須有允償兵費、朝鮮自主、割讓土地、及與日本進行談判能夠簽字作準之權。這一聲明實際上已經點了李鴻章的名了。慈禧此時急於求和,立即決定派李鴻章赴日求和。

李中堂到了日本。立即發表了諸如“中日親善”“共對歐美”的廢話。這落水狗當然沒什麽大聲吠。這些外交上事。且放過不表。我們單來看看這條約:

第一條。承認朝鮮獨立。這是廢話。朝鮮獨立本就是個笑話。我們不管先。

第二條。割讓膠東半島。台灣以及澎湖列島給日本國。這個不能爭取?台灣不比阿爾薩斯、洛林。那裏的人本就是中國人。況且甲午戰爭我看還不如普法戰爭那麽慘。普法戰爭中法國拿破侖三世本人都被俘虜了。條約也沒簽的像李鴻章這樣丟臉。而拿破侖三世的前任拿破侖一世更是情願流放孤島也不願意簽定割讓法國土地的條約。這個不叫喪權辱國?

第三條。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這可不是個小數目。日本當年的總國民生產總值才多少。不過八千萬兩。這筆錢幾乎就等於了全日本兩年半的收入總和。這個沒辦法爭取?有兩億兩銀子賠給人家沒錢和日本人打仗?

李鴻章本身是不想簽定這些東西的。可是這並不代表他沒罪。抗日戰爭出了多少漢奸。又有哪個是一生臉上就刻著“漢奸”兩個字的?又有哪個天生下來就想當“漢奸”的?這其中因由不計其數。但是這又怎麽樣呢?難道就因為他們本性是好的。我們就放過他們不審查?

其中汪精衛就是例子。他愛中國嗎?我想至少在三十歲以前是愛的。而且愛的比李鴻章還激烈。愛的連性命也可不要。可是他是漢奸嗎?相信絕大部分人毫不猶豫的就會回答“是”。

總之一句話。李鴻章在簽定馬關條約的時候。代表的是全中國人民。他辜負了中國人。也出賣了中國人。中國人民對這個馬關條約是極為不滿的。是反對的。是不承認的。

 

 

《馬關條約》到底還有沒有討價還價的問題。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二次大戰時的日本更強。而中國敗的也沒有普法戰爭中的法國更慘。可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卻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普法戰爭的代價。並且在甲午戰爭中滿清朝廷的表現也令人非常失望。

〈走向共和〉中也描寫了李鴻章教籠中的鸚鵡說“李鴻章。你是個王八蛋。。。”作為一部電視劇來說。這一段的心理描寫是很好的了。在簽定了馬關條約後。國人大多罵李鴻章賣國。李鴻章仍舊是一個中國人。

馬關條約起到了什麽效果呢?沒幾年工夫。北京還是丟了。而清朝的軟弱根基被西洋各強國發現後。更變本加厲的侵略中國。正是從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後。中國人開始由一致對外轉而要推翻清的統治。

 

人都是要負責任的。《馬關條約》簽定後。清朝也發生了劇變。一是百日維新。一是東南自保。假如說百日維新是國人還對清朝政府存在一絲希望的話。那麽東南自保就意味著有一般以上的中國人已經對清廷徹底的失望了。


維新之同誌


李鴻章並不見得就站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對立麵。李鴻章曾率隨員先後訪問德、荷、法、比、英、美、加諸國,由於係親身遊曆,他對西方社會製度產生由衷的讚歎,並在演講中一再大聲疾呼:“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回國後,麵臨方興未艾的戊戌變法運動,他慨然以“維新之同誌”自許。變法失敗後,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殺康梁餘黨,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卻說:“我決不做刀斧手”。

 

李鴻章的殺降


有一件事,史料記載都頗為一致,那就是李鴻章的殺降。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期間,李鴻章率部攻打蘇州城,城裏的太平軍已經同意投降,李鴻章手下大將程學啟也與太平軍8位首領簽訂了盟約,而且由洋槍隊的英國人戈登簽字做保人。但最後,程學啟卻要殺掉這8個人,盡管“自古以來,殺降不祥!”但李鴻章並沒有阻止,結果導致幾千人被殺。事後,戈登強烈抗議,幾乎要和李鴻章拚命。對此,《李鴻章傳》中評價:李鴻章這樣做是不應該的,他一生愛用小智小術,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大概。《走向共和》盡管號稱是反映1840年到1920年80年間這“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故事,但其實是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說起的,而沒有表現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的這段曆史。不過,由此可見,李鴻章對部下所說的不可不戒之類的話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李鴻章有沒有向日本人乞求減少賠款?

《走向共和》中,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去日本和談,其間遇刺受傷,日本人見狀將賠款額從原來的白銀3億兩減為白銀2億兩。劇中的李鴻章包著紗布、打著繃帶和日本人談判,要求日本人減少賠款額度,甚至說出“無論如何再減點,就當作是老夫回國的旅費”之類的話。

曆史記載說:不能因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就把李鴻章等同為賣國賊,同理,如果是史學家,也不應該因為心中的同情而對李鴻章加以美化。《李鴻章傳》中說,當時李鴻章是帶著自己的兒子李經方去日本的,李鴻章遇刺後,清廷任命李經方為全權大臣,而受傷時的李鴻章雖然是最後裁定,但躺在病床上,隻是口授機宜,並沒有親自上場。也沒有因為他的乞求而日本少要賠款的記載。

 

“被逼”簽約

說到李鴻章受慈僖的轄製。“不得不”簽定了《馬關條約》。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可笑的事情。說李鴻章的“被逼”簽約。本就是很不客觀的。為什麽呢?因為李中堂本就是清朝統治的主要棟梁。他本就是這個政府的一份子。前麵也舉了許多例子。清朝的腐敗根基。其中有不少還是他直接造成的。可是為什麽我們談到他貪汙和培植黨羽的時候。便能很客觀的用當時的曆史背景掩蓋過去。而談到他“被逼”簽下《馬關條約》之時卻大力宣揚他的內心世界呢?


最初去日本議和的中國人不是李鴻章父子,而是張萌桓和邵友濂,而日本人以這二位不具權威名臣為借口,將他們驅逐出廣島。臨走時伊藤博文對清朝參讚伍廷芳說:“貴國何不派恭親王或李中堂來議和?”   伊滕博文在馬關條約簽字時,回想起十年前李鴻章在天津山西會館為中國主權據理力爭樣子令日本人心懷餘恨,這次伊無不得意地說:“談判結束之日,兩次均為4月15日,亦可謂奇哉”。李作為戰敗國代表隻無奈答了一句:“實屬奇也。”隻不過十年前的《日清修好條規》算是平等條約,十年後的《馬關條約》是不平等條約。

李鴻章是“全權代表”。不是“簽字代表”。然後弱國無外交。是不是弱國就也無賣國了?


李鴻章有沒有借權斂財?

《走向共和》中,李鴻章的官邸在當時就已經通上電,屋頂掛著吊燈,而且能夠喝上外國人送的葡萄酒、咖啡等。在解釋為什麽李鴻章的官邸如此金碧輝煌時,導演張黎曾對記者說,李鴻章生活是很奢侈的,喝的水都是從荷蘭進口的。他的奢侈生活所依賴的錢財是從哪兒來的呢?李鴻章有沒有借權斂財?

至於李鴻章是不是就像有些媒體所說的生活簡樸、為政也十分清廉?那倒也未必,據梁啟超的《李鴻章傳》記載:李鴻章“每膳供雙雞之精汁,朝朝經侍醫診驗,常上電氣”。民間有對聯

  說:“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諷刺的就是李鴻章(合肥人)、翁同?(常熟人)的富有,而梁啟超也認為李鴻章雖不像傳說中那樣富甲天下,但大約有數百萬金之產業,在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中國通商銀行等都有不少股份。


要說李鴻章如何的偉大。還是算了吧。

各位都拿梁啟超說事。可是我們應該看到。梁啟超歎過李鴻章。但是絕非為其說話。李鴻章常常以“維新之同誌”自居。也拿梁啟超的一句評語給大家看看吧:“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李鴻章利用洋務運動,中飽私囊

李鴻章驕奢淫逸,貪汙腐化,利用洋務運動,中飽私囊。當時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說”。李鴻章盛宣懷家產可比《馬關條約》賠款。李鴻章初入仕時,李家僅是中產之家,李府最盛時,有田100多萬畝。貪汙受賄可知!因此,李鴻章一手操辦的淮軍、北洋水師,到後期也都腐敗不堪,戰鬥力很弱。

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李鴻章的領導下,打了敗仗。受李鴻章直接領導的淮軍,丟失旅順口要塞(當時清政府出巨資修建,花費是北洋水師的2倍),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之敗,有人指出慈禧用軍費祝壽是一大原因。但李鴻章及其家屬親信難道說能辭其責嗎?北洋水師甚至好多開花炮彈打到日艦上不爆,而北洋軍火采購權全在李鴻章女婿張佩綸之手,原因可知。李鴻章難辭其咎。

 

 
李鴻章不潔。

他在辦淮軍之時。麾下還有曾國藩支援他的一部分湘軍。可是在打撚子之時。他卻總是回護他的嫡係。1867年元月,雙方主力在安陸尹隆河展開決戰,湘淮軍兩大主力“霆”軍與“銘”軍原訂同時發兵,但兩軍統領劉銘傳與鮑超互相輕視,劉銘傳為搶功而下令提前單獨進擊,結果遭撚軍痛擊,部將劉殿魁、田履安陣亡,劉本人“衣冠失落”,坐以待斃。辛苦鮑超趕來,從背後發起猛襲,才反敗為勝,撚軍損失2萬餘人。事後,李鴻章一意回護劉銘傳,鮑超反被訴為虛冒戰功。由是,鮑超鬱憤成疾,執意告退,所部“霆”軍32營大部被遣散,隻留唐仁廉擇精壯,另立“仁”字營,並入淮軍建製。

李鴻章也不廉。這個說了很多了。

李鴻章也不智。

李鴻章被俄國人忽悠的事。大家想必也是知道的。這外國人在評論李鴻章之時。大多用“慈眉善目”來形容。說他識得大體。通國事。可是在忽悠他的時候。可是一點情麵也不講的。在逼迫他的時候更是窮凶惡急。誰叫他長的“慈眉善目”呢。


李鴻章不忠。
各位都說慈僖是李鴻章的BOSS。他都是聽慈僖的。可是他也有不聽的時候。八國聯軍那會。李鴻章可是帶了頭抗命的。“此係亂命。粵不奉詔”更是出了名哦。不同的是。這回他已經不用再受翁同沭那老王八蛋的鳥氣了。


李鴻章很聰明。
在朝廷主戰派拚命叫囂的時候。他提出了反對意見。可是他又不堅決反對。他隻是讓大家都知道他是在反對的。這樣的忠臣。當的也真悠哉。隻是不知道他愛的是老佛爺?是皇帝陛下?還是愛的各位老百姓?

說李鴻章代人受過?並不盡然。他本身就是這些人的一份子。大家一榮懼榮。一辱懼辱而已。

 

黃彰健於1970年出版《戊戌變法史研究》

孔祥吉於1988年發表《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

 汪叔子、王凡於1987年、1990年發表《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說辨偽》、《〈公車上書記〉刊銷真相》

薑鳴於1996年發表的《被調整的目光》

1999年7月,《光明日報·讀書周刊》據薑鳴的文章,發表《真有一次“公車上書”嗎》

歐陽躍峰於2002年發短論《公車上書:康、梁編造的曆史神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