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第一個殖民地發生在明朝

(2007-05-26 14:55:15) 下一個

中國第一個殖民地發生在明朝

有人說,“明朝混了300年,似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水平在全世界撐個老大似乎沒人有意見.....可惜畢竟封建製度日薄西山已”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明朝老大當不上,澳門這個中國的第一個殖民地,就在明朝(1368年—1644年),此外,在文化科學上,開始大大與歐洲拉開距離。明朝在幹什麽呢?明朝在玩八股文的科舉,輕商,禁海,文字獄。文化上出了一批色情小說。

 

 


 

  澳門古地圖

 

自古以來,澳門一直是中華民族居住之地,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的曆史關係極其密切。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約公元前3世紀),澳門就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地的番禺縣。到晉朝鹹和6年(公元331年),澳門隨香山屬東官郡地。而其後隋朝開皇10年(公元590年),香山由東官郡改屬寶安縣地。自南宋開始,澳門屬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宋幼主趙昺於1279年在澳門海域裏淹死。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澳門在明代史書中記載稱為“蠔鏡”(濠鏡),澳門當時是葡萄牙與中國貿易的主要補給港口。葡萄牙人占領後,問當地人這裏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文的譯音)。原屬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557年,葡萄牙人向當時明政府取得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最初由果亞親王管轄,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於西班牙,於是被授“天主之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

 


 

  中世紀澳門地圖(正麵圖)

 

 


 
葡人東來居澳 

葡萄牙人自1415年開始海上擴張,於1488年到達南非好望角;1510年,葡萄牙人佔領果阿,建立繼續往東擴張的基地。1511年,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占據交通要津馬六甲,並開始試圖與中國建立直接商貿聯繫。約在1514年(明正德九年),歐維治(Jorge Álvares)成功航行至珠江口的屯門進行貿易,成為第一個抵達中國的葡萄牙人。
  1517年9月間,安特拉德(Fernão Peres de Andrade)率領的艦隊駛入廣州,雖得官府寬待,但請求通商不果,停留一年多後,中國朝廷以佛郎機(即葡萄牙人)未有官方正式關係、名不見經傳為由,“詔給方物之值遣還”。
  1522年武宗駕崩後,葡萄牙人被逐出京城,囚於廣州,中葡早期交往遂陷入敵對狀態。葡人在廣州受挫後,轉向浙江、福建沿海,在寧波和泉州一帶暗中非法貿易,直至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為浙江巡撫兼浙閩海防總兵朱紈所逐。
  葡人並未因此放棄,再次折回廣州外海活動,希望找到一個通商據點。約在1554年,重返上川島交易,不久,轉往浪白滘,但由於交通不便,水土甚惡,不宜通商,乃開始頻密光顧澳門。據《澳門紀略》稱,“三十二(1553)年,蕃舶托言舟觸風濤,願借濠鏡地曝諸水漬貢物,海道副使汪柏許之。初僅茇舍,商人牟奸利者漸運瓴甓榱桷為屋,佛郎機遂得混入。高棟飛甍,櫛比相望,久之遂專為所據。蕃人之入居澳,自汪柏始。”
  

 

居澳葡人議事會自治 

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後,由於貿易興旺、聚者日眾,開始形成組織進行自我管理。明萬曆十一年(1583),在薩主敎(D.Leonardo de Sá的倡議和主持下,居澳葡人首次舉行選舉,成立議事會或稱議事公局,並於1595年獲葡國王批準確認。議事會的組成包括:2位普通法官(juiz ordináo),3位由居民選舉產生的議員(vereador),1位檢察長(procurador,《澳門紀略》稱為理事官)。討論重大事項時,主敎(Bispo)、由居民選舉的駐地兵頭和大法官也應邀參與甚至主持會議。
  議事會儘管採用葡萄牙中世紀的市政模式,享有國王授予的政治、司法和行政權,但僅代表和維護當地葡萄牙人的利益,並限於管理葡人內部的事務。雖然葡萄牙王室應居澳葡人的請求,很早豁免公務人員尤其是法官接受兵頭的監管,但從一開始,代表本地政治利益的議事會與代表王室司法架構的大法官意見相左,而兩者與行使軍事權力的兵頭關係也頗為緊張。

 


老大當不上,澳門這個中國的第一個殖民地,就在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

15、16世紀乃葡萄牙的全盛時代,在非、亞、美擁有大量殖民地,為海上強國。但隨著其他歐洲國家繼取得海上霸權後,葡萄牙實力有所下降。1580年曾被西班牙侵占,直到1640年才擺脫西班牙統治。

15世紀末,西班牙已經成為一個殖民大國,逐漸成為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16世紀,西班牙通過在美洲獲得的巨大財富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土著居民進行了種族滅絕似的屠殺,但是然而由此引發的持續反抗鬥爭最終使得西班牙的國力衰退下來。18世紀的君主王位繼承戰爭使得西班牙陷入了毀滅的災難,西班牙先後失去了比利時、盧森堡、米蘭等地。


文藝複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曆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14世紀時,隨著工廠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製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複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複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係不同的日心說體係。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隻是太陽係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穀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意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裏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


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裏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比利時醫生維塞利亞斯(Vesalius)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係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係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髒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髒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係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麵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