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最真實的慈禧 慈禧曾孫口述實錄

(2007-05-23 09:51:37) 下一個

最真實的慈禧      慈禧曾孫口述實錄
http://www.sino-cs.ac.uk/html/Heritage/h_yhy.htm



談談通常人對慈禧的評價

總的來說是搞笑 比如 一會罵慈禧,不認為她是中國人 一會又罵她是漢奸 既然不認為慈禧是中國人 你怎麽罵人家是漢奸啊?


再比如 政治就勢肮髒和卑鄙的 同樣是政治手段 讚美某人的是“鐵血” 罵人的時候是陰險毒辣等等 這可是雙重標準哦







The Summer Palace


Longevity Hill and Kunming Lake. The main structures on Longevity Hill: the archways, the Cloud-Dispelling Gate, the Second Palace Gate, the Cloud-Dispelling Hall, the Pavilion of the Fragrance of Buddha, and the Sea of Wisdom. The Hall of Benevolence and Longevity, where Empress Dowager Ci Xi and her son Emperor Guang Xu handled state affairs.
A bronze statue of a nameless animal in front of the gate of the Hall of Benevolence and Longev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ater in the Garden of Virtuous Harmony began in 1891 and was completed in 1896. It is the largest and best preserved of the theaters of ancient China. The Long Corridor.
A painting depicting The White Snake, a folk tale, in the Long Corridor. The Summer Palace in winter. This stone tablet in front of the Cakravarty (Zhuanlunzang) Tower was erected in 1751 and bears inscriptions by Emperor Qian 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Cloud-Dispelling Hall, where Empress Dowager Ci Xi celebrated her 60th birthday. The statue of the Goddess of Mercy in the Pavilion of the Fragrance of Buddha, where Empress Dowager Ci Xi worshiped. The Precious Cloud Pavilion, or Bronze Pavilion, was built with 207 tons of bronze.
The Seventeen-Arch Bridge in the first rays of the morning sun. In the distance, one can see the Western Hills. The magnificent scenery on the Western Hills enriches the beauty of the Summer Palace. The Jade Belt Bridge along the West Dike was built with white marble.
The elegant 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Xiequyuan) is known as a garden within the garden. The life-sized Bronze Ox on the East Dike was cast in 1755. The archways inside the Northern Palace Gate.
Tibetan-style structures on the Back Hill. Buildings along the side of the Back Lake. A foreign emperor.
A temple fair is held in the Summer Palac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every year. The 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in winter. Empress Dowager Ci Xi, painted by Hubert V.S. from the Netherlands in 1905.
Bridges, pagodas, and pavilions on the western bank of Kunming Lake. The Marble Boat built at the west end of the Long Corridor. The Hall of Jade Ripples, the bedroom of Emperor Guangxu.
Kunming Lake in the setting sun. Magnolia blossoms in the courtyard of the Hall of Happiness and Longevity. Back Lake.
The Pagoda of Treasures faced with five-color glazed tile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Longevity Hill. The Xingqiao Bridge, one of the six bridges along the West Dike. The Summer Palace in spring.
The Kuoru Pavilion at the east end of the Seventeen-Arch Bridge. A five-color glazed archway by the Sea of Wisdom. Statues of Buddhas on the walls of the Sea of Wisdom.
An archway in front of the Cloud-Dispelling Hall. A stone statue of a horse in front of the Cloud-Dispelling Hall. Wu Song Kills a Tiger on Jingyang Ridge, a painting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Outlaws of the Marsh, in the Long Corridor.
 
 
   Back Lake in spring.  


The Chinese name for the Summer Palace is Yiheyuan, "The Garden of Harmonious Unity." The palace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imperial parks and private gardens of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and is the best preserved and largest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parks.

China has long been known worldwide for its gardens, including private gardens and imperial parks, all characterized by the harmony of natural and manmade beauty. The Summer Palace has natural beauty resembling that of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and it has the manmade beauty of grand imperial palaces and exquisite residences.

The Summer Pala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 and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the imperial palaces, Longevity Hill, and Kunming Lake—with a total area of 2.9 square kilometers.

The imperial palaces ar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ummer Palace. The main structure in this area is the Hall of Benevolence and Longevity (Renshoudian), also known as the Hall of Industrious Government (Qinzhengdian). It was here that the rulers took care of state affairs during their stays in the park. On each side of the gate leading to the hall stands a stone statue of a guard. One is Monkey, and the other is Pig, two characters from the classic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middle of the Hall of Benevolence and Longevity stands an imperial throne. Behind it is a large screen decorated with a nine-dragon design symbolizing imperial power and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ongevity" in 226 types of calligraphy. Placed around the throne are incense burners on tripods and crane-shaped lamps.

Nearby is the Hall of Jade Ripples (Yulantang), where Empress Dowager Ci Xi detained her son Emperor Guang Xu under house arrest, while the empress lived in Yiyun Hall behind, and Ci Xi lived in the Hall of Happiness and Longevity (Leshoutang) northwest of Yiyun. It is said that during her stay here, Empress Dowager Ci Xi spent 60 taels of silver on food each day.

North of the Hall of Benevolence and Longevity is the Garden of Virtuous Harmony, which contains one of the three largest palace theaters in China,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Pavilion of Unimpeded Sound (Changyinge) in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and the Pavilion of Clear Sound (Qingyinge) in the Mountain Resort of Chengde, Hebei Province. Performances were staged in the theater to celebrate Empress Dowager Ci Xi's birthdays.

West of the Hall of Happiness and Longevity is the Long Corridor, a covered promenade running for 728 meters along the northern shore of Kunming Lake and connecting with a row of buildings at the foot of Longevity Hill. It is the longest garden corridor in China, and it has more than 8,000 painting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Near the Long Corridor is the palatial Cloud-Dispelling Hall (Paiyundian) midway up the slope of Longevity Hill. Two corridors, one on each side of the Cloud-Dispelling Hall, lead to two parallel flights of 114 stone steps, which take the visitors up to the Pavilion of the Fragrance of Buddha (Foxiangge). This octagonal pavilion enshrines a statue of Buddha. On the 1st and 15th of every lunar month, Empress Dowager Ci Xi came here to worship. The pavilion is the symbol of the Summer Palace and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Looking down from the pavilion one can see the Cakravarti (Zhuanlunzang) Tower in the east and the Precious Cloud Pavilion, or Bronze Pavilion, built with 207 tons of bronze, in the west. High on the slope is the Sea of Wisdom, also known as the Beamless Hall, the highest structure in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of Longevity Hill is Kunming Lake. In the lake is a causeway called the West Dike, modeled after the Su Dongpo Causeway on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The West Dike divides the lake into east and west and is not actually a dike but a series of six connected bridges, one after the other, among which the Jade Belt Bridge is the most charming. It is said that both Emperor Qian Long and Empress Dowager Ci Xi liked to stroll along the West Dike. Empress Dowager Ci Xi once put on fisherwoman's clothes and had her picture taken here with the eunuch Li Lianying, also in fisherman's clothes.

The West Dike is connected with the East Dike, a stone causeway, whose middle section is the Seventeen-Arch Bridge built on the model of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 Beijing. The 564 balusters along the bridge are topped by carved lions, each in a different pose.

Kunming Lake, the Three Islets in the Lake, the Seventeen-Arch Bridge, and Longevity Hill each have their individual styles, but they all blend harmoniously with the landscape.

The Summer Palace, with Yuquan (Jade Spring) Mountain as its background, is a masterpiece among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ombining the beauty of gardens, courtyards, building complexes with a total of more than 3,000 rooms in various styles, and natural landscapes.

As a place of import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state affai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Summer Palace witnessed the royal life of the Qing Dynasty.

Longevity Hill (Wanshoushan) was known as Wengshan before the garden was built, and Kunming Lake was called Wengshanbo. The lake was considered to be as beautiful as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and the picturesque scenery attracted numerous men of letters, who wrote poems glorifying the beauty of the lake and the lotuses that blossomed there in summer.

Because of the aroma of the flowers in the lake and the beautiful scenery in the Xishan (Western Hills) area, the Qing rulers decided to build imperial gardens in the region, among which Qingyi Garden (the predecessor of the Summer Palace) on Longevity Hill, Jingming Garden on Jade Spring Hill, Jingyi Garden on Fragrant Hills, Changchun Garden, and Yuanmingyuan are the most famous. These gardens were destroyed by fire in 1860 during the Second Opium War, and all their treasures were looted.

Work on the Qingyi (Clear Ripples) Garden began in 1750 under the order of Emperor Qian Long, who wanted the new garden in order to celebrate his mother's 60th birthday. Wengshan Hill was renamed Longevity Hill, and the lake was renamed Kunming Lake. The Garden of Clear Ripples was one of the gardens destroyed in the Opium War. Later, Empress Dowager Ci Xi reconstructed it and renamed it Yiheyuan.

Although each spot in the Summer Palace has its own meaning, the entire garden represents the supreme power of the rulers. Every vista represents the long history and the brilliant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Every yea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ies were implemented in China, the Summer Palace, the best among the Chinese imperial gardens, has received million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visitors. It is now one of the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 In 1998, the garden was listed as one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by UNESCO.



---------------------------------------------------------------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後:慈禧曾孫口述實錄 
 從曆史上看,慈禧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心胸狹窄、賣國求榮的嬌奢太後;而從家族來看,慈禧則是一個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本書從一個側麵講述了生活中的慈禧,入情入理。對現代讀者來說,這對於認識一個真正的慈禧是不可多得的。  
 
自序 
金城出版社 作者:葉赫那拉·根正 郝曉輝 
 

  我姓葉赫那拉,是清朝慈禧皇太後的曾孫。正因為這個身份,很多年來我也生活得謹言慎行,不敢有更多表示。改革開放後,我就一直有一種想傾訴的欲望,想通過寫一本書讓人們知道很多以前人們並不清楚的事情。

  第一個問題就是光緒皇帝的死。很多傳說的故事當中,懦弱的光緒是被慈禧給害死的,在一些號稱史料的文章中也是這麽描述的。但是也有一些史料說光緒就是病死的,光緒的死 
跟慈禧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慈禧與光緒的死亡時間又是那麽機緣巧合,這就又給了人們可以猜測的口實。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慈禧的出生地。山西的地方誌辦公室一直認為慈禧就是出生在山西長治市,並且還出了一本書叫做《慈禧童年考》,找到一個81歲的老人,說慈禧太後是?淖婺棠蹋??一顧蕩褥?嗆鶴迦順鏨懟U饉坪跤械悴豢傷家椋?桓齪鶴迮?⒃趺純贍艸晌?淮??寤嗜ǖ耐持握唚兀坑氪送?保?諉曬乓燦邢?⑺蕩褥?淺鏨?諛諉桑?⑶宜檔糜懈?芯蕁3?酥?猓?淥?搗ɑ褂寫褥?鏨?詘不鍘⒑幽稀⒈本?D敲淳烤勾褥?鏨?謔裁吹胤劍?

  另外,就是珍妃的死。很多人都認為珍妃就是慈禧派人推到井裏的,並且沈易羚口述的《宮女往談錄》裏也有崔玉貴的現身說法,珍妃被慈禧害死似乎成了一個定論。但是在珍妃的侄子回憶姑姑的文章中,則明確說明是從瑾妃那裏聽說:在慈禧與珍妃的衝突中,慈禧讓珍妃去死,於是珍妃就跳了井,崔玉貴去拉珍妃但沒有拉住。雖然珍妃的死與慈禧有關係,但珍妃並不是慈禧下令害死的。這與我們家的說法有些一致。

  到如今這些問題似乎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說法,但是事實總是有真相的,而且我也相信這些問題總是會隨著真相的大白而會被公之於世。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很多關於慈禧的說法似乎隻是停留在野史或者傳說的階段,慈禧具體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各有各的說法。就單純說慈禧太後洗澡的過程,關係非常近的人都有不同的說法。清代禦前女官德齡和容齡的說法是:老太後洗澡時非常講究,從來不允許太監進門,就連宮女都不能隨便進出。但是在為慈禧畫像的卡爾小姐眼裏,慈禧就是一個淫蕩的老太太,不僅洗澡的時候與太監一起,並且還和李蓮英有一腿。不過在沈易羚的回憶當中,說法幾乎與德齡、容齡的一致。所以按照3比1的選擇方式,我認為占多數的意見還是比較對的。可是如果沒有真憑實據,沒有親耳聽到、親眼看到,這些曆史總是離我們那麽遙遠。雖然四個見過慈禧本人的人有三個都證明慈禧還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但是誰又能保證事實就是這樣呢?最後,我也隻好將自己身邊見過慈禧的人搬出來求證。

  慈禧太後從1908年10月22日去世到現在,曆史已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但很多謎一樣的故事還是讓很多人心裏放不下。曆史到了今天,我想這些謎團也該是解開的時候了。今天寫這本書,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一些謎團得以解開,也讓沉睡了多年的這些事情有一個交待。所以這本書從幾個方麵講述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包括慈禧在娘家時真正的名字,也包括慈禧與家族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圖片的形式,為讀者提供更多獨家的信息,在這些信息裏,讀者可以了解到一個在家族記憶中的慈禧。因為年代久遠,有些圖片已經不清楚了,請讀者見諒。

  葉赫那拉·根正  
 
 
目錄 
 

第一章 身世之謎

  這是一個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都非常傳奇的人物。關於這個人物,人們想知道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慈禧的乳名叫玉蘭,可是在家族後人的求證下,這個名字被推翻了;也有人說她出生在山西……那麽慈禧到底出生在哪裏呢?

 
  一、 葉赫那拉的人們/2

  二、 出生地之謎/6

  三、 慈禧的乳名不是玉蘭/14

  第二章 一代皇後的青春歲月

  傳奇的人物必定有一些傳奇的經曆。一個二十多歲就守寡,統治滿清王朝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女人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年輕的慈禧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又有哪些喜怒哀樂?

  一、 挽救祖父/18

  二、 一雙小手兩個故事/23

  三、 教導桂祥讀書/26

  四、 不快樂的青春/27

  五、 慈禧的養生秘訣/34

  第三章 坐在簾子後邊的年頭

  在中國傳統的說法當中,一個人如果“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則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了。當這些最不幸的事情都降臨到慈禧的頭上,她又是怎麽承受的?到底是她動用了一貫的伎倆還是其他的因素使她最終垂簾聽政?

  一、 嫁一個平庸的皇帝/43

  二、 宮廷政變/49

  三、 執掌江山/56

  四、 養一個不爭氣的兒子/65

  五、 政治之外的慈禧/72

  第四章 慈禧與光緒

  慈禧與光緒的關係幾乎盡人皆知,但是又有多少成份不是後人杜撰添加的呢?真實的情況怎麽樣?慈禧、光緒和珍妃到底都是怎麽死的?那個並不美麗的皇後隆裕又有多少辛酸的往事?

  一、 傀儡皇帝光緒/86

  二、 光緒的婚姻/93

  三、 關於隆裕/105

  四、 慈禧與光緒的死/111

  五、 慈禧與珍妃/119

  第五章 慈禧與家族

  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人們在清朝的曆代達官顯貴中都看不到慈禧家族人的影子。是慈禧與家族的人際關係不好?還是慈禧藏了多少私心?這也是一個難解的謎……

  一、 關於我爺爺/130

  二、 關於我們家/143

  三、 慈禧與娘家的關係/156

  第六章 慈禧與後世傳說

  關於慈禧的傳說太多了,但杜撰的終歸是杜撰的,而史實總歸是事實。關於慈禧,她的後人都有哪些說法呢?

  一、 洗腳水的故事/169

  二、 玉米的故事/171

  三、 撲克的故事/172

  四、 頤和園工人的故事/172

  五、 慈禧與畫像/174

  六、 慈禧與汽車的故事/177

  七、 慈禧與李蓮英的求證/181

  八、 慈禧生子的故事/186

  九、 慈禧墓被盜/192

  十、 李蓮英的故事/197

  十一、 滿族開元的傳說/203

  第七章 我所知道的清代皇家內幕

  人們知道慈禧的丈夫鹹豐皇帝是病死的,但是史實顯示,他是自殺;人們都知道政權是慈禧搶過來的,但是鹹豐的遺囑則表明,讓慈禧維護政權是他自己的意思。那麽慈安又是怎麽死的呢?

  一、 關於慈禧的名和號的來曆/212

  二、鹹豐“自殺”之謎/216

  三、鹹豐遺囑:慈禧輔助兒子登基/219

  四、 慈禧大哭仁壽殿/220

  五、 外戚葬禮——祖奶奶的去世/223

  六、 我見過的溥儀/229

  七、 奕的家訓及兩家的關係/237  
 
 
一、葉赫那拉的人們 

  我們家姓葉赫那拉,這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個姓氏,因為這個姓氏在中國似乎有著一點傳奇色彩。相傳元末明初的時節,在東北的葉赫河邊,我們葉赫那拉家族的首領就已經帶著子孫居住在此。突然有一天,葉赫那拉家族與來犯的愛新覺羅家族發生了一場戰爭。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頭領為了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道:“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而葉赫那拉的首領聽後則發出一陣大笑,他指著天上的太陽說道:“金子算什麽,我們姓它!”愛新覺羅的頭領在言語上並沒有討到 
什麽便宜,於是惱羞成怒,下令發動戰爭。而我們葉赫那拉的子孫也不甘示弱,雙方就在葉赫城外開戰。最後,葉赫那拉氏打敗了愛新覺羅氏,成為了當時東北最大的一支部落。從此,葉赫那拉氏也就成為了滿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較早的姓氏之一。

  說起葉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海西女真,始祖叫星根達爾漢,姓土默特。當年,葉赫那拉氏的始祖,從蒙古來到扈倫部,並招贅在那裏,改名那拉。他擁有的領地,隨著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一個國家,因為他的國家是在葉赫的河邊建立的,所以叫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氏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後出過許多文豪武將,如曆來被譽為“清初第一學人”的納蘭性德就是葉赫那拉家族的一員。但真正使葉赫那拉氏揚名天下的,應該是葉赫那拉氏的清代皇後——慈禧和隆裕。

  當然,葉赫那拉家族有值得驕傲的資本,曆史上很多名人也都是這個氏族的榮耀。當年,葉赫那拉的首領貝勒金台石在對抗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的戰爭中戰死。後來,他的兒子尼雅韓就隨葉赫部落遷到建州(今遼寧新賓),並在那裏任職。在滿族入關的過程中,尼雅韓立下戰功,並成為騎都尉,娶妻默爾齊氏,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鄭庫,次子明珠。說起明珠,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納蘭明珠生於天聰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衛,後來官職逐漸升高,曆任內務府郎中、內務府總管、弘文院學士、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太傅,又晉太子太師,成為名噪一時、權傾朝野的康熙重臣,後人總是用“相國”來稱呼他。明珠官居內閣十三年,“掌儀天下之政”,並在康熙年間議撤三藩、統一台灣、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明珠妻覺羅氏便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的第五個女兒。納蘭明珠生有三個兒子:長子納蘭性德,次子納蘭揆敘,三子納蘭揆方。明珠府後來被和霸占,再後來成了溥儀父親醇親王載灃的“攝政王府”。說到明珠和納蘭性德,他們還是慈禧太後的祖宗輩呢。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17歲進入太學讀書,18歲時就高中舉人,22歲的時候考取進士,隨後被康熙授予三等侍衛,以後又分別晉升為二等侍衛、一等侍衛,並作為乾清宮侍衛侍於皇帝左右。由於才華出眾,康熙帝非常看重納蘭性德,這使得他的詞集《側帽集》、《飲水詞》刊行於世,並能夠為後人所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納蘭性德病故,時年31歲。納蘭性德17歲時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兩人情感甚篤,婚後三年盧氏不幸亡故,又續娶關氏。納蘭性德有三子,長子富格為側室顏氏所出,次子富爾敦為盧氏所出,三子富森為沈宛出。其孫名瞻岱。這些都是葉赫那拉氏的名人。  
 
 
二、出生地之謎 

  我是葉赫那拉氏的後人,慈禧太後是我的祖奶奶,也就是我祖爺爺的親姐姐。多年來,我對葉赫那拉家族是非常關注的:有哪些族人對國家做出了什麽貢獻?哪些名人屬於葉赫那拉家族?雖然我並沒有發現新的為葉赫那拉家族增光的人,但是,葉赫那拉祖上的這些人依然是葉赫那拉家族的驕傲。不過,即使這些人的名聲加在一起,也顯然沒有慈禧一個人為葉赫那拉家族帶來的名聲大。因此,慈禧的身世就成為後人所關心的一個焦點。

 
  對於慈禧的身世,後人說法很多。有人說她出生在安徽,因為其父惠征曾經在安徽做過道台;也有人說她出生在呼和浩特,因為那裏有一條落鳳街。慈禧的父親叫做惠征,是鑲黃旗人,據說惠征由安徽的候補道台升任歸綏兵備道台,便帶著15歲的女兒蘭兒(慈禧小名)及全家來到綏遠城,先後在慶豐街(呼和浩特現有東落鳳、西落鳳街)等三處居住。也有很多人說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長治市,因為在長治市還真的有一個娘娘院。其實這些說法都是不準確的。對於這些,我記得在小的時候聽爺爺大體講過,後來父親也曾經帶我到北京西四牌樓的辟才 (劈柴)胡同去看過,更從我大伯父那裏得到了確切的答案。

  從曆史資料中,你隨便就可以查到慈禧的許多資料,但是關於慈禧的出生地和她的乳名卻完全沒有記載,可以說是一個空白。《清宮檔案》是這樣記載的:慈禧,葉赫那拉氏,生於1835年,死於1908年,滿洲鑲黃旗人,安徽寧池太廣道惠征之女。鹹豐元年大選秀女,葉赫那拉氏中選,二年五月九日入宮,時年十八歲,封為蘭貴人。四年十一月封那拉氏為懿嬪。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時,葉赫那拉氏生穆宗同治於儲秀宮。第二天便晉封為懿妃。七年正月封為懿貴妃。鹹豐帝駕崩,懿貴妃二十七歲,同治帝尊她為聖母皇太後,徽號慈禧。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疾病去世,卒年74歲。1909年11月15日,葬入清東陵的普陀峪定東陵內。這便是幾乎慈禧所有的檔案資料。很多人也試圖從《清史稿》中尋找到一些關於慈禧的記載。但是《清史稿》非常惜墨,人們並不能從中得到更多 關於她的消息。

  對於慈禧的出生地說法的問題,我也曾經問過父親。父親認為:因為曆史記載的都是慈禧入宮以後的宮廷檔案,所以對慈禧入宮之前的事情很多人都不了解。當然作為慈禧的娘家人,對這些事情也都比較理解。因為當時整個家族在社會上的地位並不是很高,所以史料的記載也就很少,除了祖上的一些官職,其他的就沒有了。又因為慈禧的父親惠征以前是八旗的官員,在許多地方任過職,所以猜測慈禧出生地的說法比較多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慈禧到底是在什麽地方出生的,其實我們家是有記載的。記得1993年的時候,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道:當時一些史學家都在猜測慈禧的出生地,大體上有6個地方可以作為參考。比如南方有幾個地方,北方有幾個地方。看到這些報道,我自己也犯嘀咕,慈禧到底出生在什麽地方呢?正好當時我的大伯父還沒有去世,我就去問他。他告訴我說:慈禧出生地在我們家的家譜上寫得很清楚。本來一般的家譜都是記載男人,並不記載女人,但是如果這個女人的地位很高的話,也會有一些記載。所以我們家的家譜上寫得非常清楚:慈禧出生在1835年,陰曆十月初十,陽曆是11月29日,卯時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大伯父這麽一說,我忽然想起我十幾歲時候的一個夏天,父親正好到西單附近去辦事,帶我去看過那個地方。我清楚地記得是西四的辟才胡同。

  記得當時正好是中午,我們從太陽的暴曬下忽然拐進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兩邊的綠蔭一下子就讓人覺得非常舒爽。父親告訴我這就是辟才胡同。從東往西走了大約500多米的樣子,路北的一條胡同裏麵有一個大門大院,父親告訴我,這就是慈禧的出生地。當時這個院子已經顯得非常陳舊了,連大門的門樓上都長滿了一尺多高的草。門的顏色已經看不清楚,但是隱隱約約給人一種當年還存在的氣勢。因為按照當時的記憶,那個大木門非常厚,有一種很森嚴的感覺。其實我當時沒有太往心裏去,直到大伯父跟我一說,才猛然回憶起來,的確是有這麽一檔子事。

  後來在記者采訪我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們這個確切的位置。時過不久,一家媒體搞了一個清史揭秘活動,請了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很多專家參加,而這些專家在查看清朝檔案的時候,果然發現了這樣一個記錄:慈禧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這樣,曆史上記載的慈禧的出生地和我們家裏的說法就非常吻合。現在,我個人認為慈禧的出生地已經得到了印證。  
 
 
三、慈禧的乳名不是玉蘭 

  很多人都說慈禧的乳名叫“玉蘭”,這完全是不知情的人們從一些曆史資料上看到的。其實慈禧的乳名隻有我們家人知道,並不叫玉蘭。

  大概是1982年或者1983年的時候,我和父親在一次聊天當中說到了慈禧的乳名。通常情況下,父親這個人是非常安靜的,不願意多說話,更不用說談這些過去的事情了。但是那天父親的心情非常好,於是我就在院子裏爺爺曾經坐過的石桌旁為他擺上幾樣小菜,用家裏那把 
清朝留下來的小酒壺給他燙了點酒。平常沒有時間陪父親,這次我也跟著做個樣子。也許是歲數大了的緣故,那些日子父親經常談起爺爺。

  坐在這個石桌旁,他很自然地就說起了我爺爺:“你爺爺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有才華,懂得上進,當年慈禧太後都非常喜歡你爺爺呢。她經常拉著你爺爺給一些客人介紹說這是她侄子,一表人才啊。後來你爺爺到皇宮當禦前侍衛,也是因為慈禧看到你爺爺知道上進,並且也確實有才華,所以她才提拔的。”聽到父親談慈禧,這是非常少見的事情。於是我就問:“那我爺爺怎麽稱呼慈禧啊?”父親說:“滿族人都有一個習慣,稱呼人的時候帶名,所以你爺爺在慈禧沒入宮之前叫她‘杏兒姑’,至於後來是叫太後還是叫老佛爺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在我少年時代,凡爺爺與父親之間談到慈禧的時候都用“老太後”稱呼。)我聽了一愣:“慈禧的名字叫杏兒?不是很多人都說她叫玉蘭嗎?後來曆史上還有記載是叫蘭貴人,說慈禧非常喜歡蘭花。”父親聽完我的話告訴我:“是啊。很多人都那麽說,其實不是那樣的。那為什麽你爺爺管慈禧太後叫‘杏兒姑’呢?是因為慈禧的小名叫杏兒。學名叫杏貞,貞潔的貞。所以你爺爺叫她杏兒姑。為什麽很多人都叫慈禧為‘玉蘭’呢?應該是慈禧入宮以後,鹹豐皇帝封她為蘭貴人,所以人們這樣推測的吧。因為鹹豐最喜歡的花就是玉蘭花,而且宮裏頭也認為隻有玉蘭花是最高貴的,非常純潔,就給她了這麽一個封號吧。很多宮女到了宮裏以後,都會取一個新的名字。所以我想‘玉蘭’這個名字也許是鹹豐皇帝給改的。慈禧一進宮就是貴人,跟一般的宮女不一樣。一般宮女都是漢族人,而秀女一般則是滿族的官宦子弟了。”

  那麽慈禧為什麽叫做“杏兒”呢?父親又說:我們家有這樣的說法:她出生的時候,她的爺爺葉赫那拉·景瑞正是在家裏掌門,他當時在河南任職司郎中,55歲。正好回京休假。據說當時家裏種了幾顆白杏樹。在滿族人看來,紅杏沒有白杏好,所以家裏就種了這麽幾棵。這樣,爺爺就給她取名叫杏兒。從此小名就叫杏兒,大名叫做杏貞。取貞潔之意。當時因為是官宦家庭,她從小就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又由於當時家裏條件也比較好,又是長孫女,所以當時慈禧出生的時候,家裏就請了不少的傭人。我們家的家譜上寫得很清楚:當時雇傭男差八人,女差八人。男差當時主要是負責管事、隨事、私房、廚房、房院等。婦差八人,當時號稱“嬤嬤”、“媽媽”。她們的主要職責是燒水、生火、洗衣做飯、看孩子。慈禧出生以後,因為她母親沒有奶水,所以當時還請了兩個嬤嬤做乳母。這兩個嬤嬤一個姓關,一個姓唐。

  據說關嬤嬤與榮祿家有點關係,關嬤嬤也曾經是榮祿的奶媽。後來唐嬤嬤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就走了,而慈禧也就一直是關嬤嬤帶大的。在她4歲的時候,慈禧的父親先後給她請了三四個家館,也就是家庭教師。家館不同於私塾,慈禧小時候學習滿文也學習漢文,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她從4歲到14歲在家館學了10年。據說在6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她還對書畫非常喜愛,在8歲的時候就開始練書法,並畫了很多繪畫作品,被同族人認為是非常有才的聰明女孩。

  其實,少女時代的慈禧曾經隨父親在綏遠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居住。當時慈禧對文學、書畫和曆史非常有興趣,她讀書、學畫、下棋、彈琴,而且騎馬射箭,非常聰明能幹。對於少女慈禧的長相,在很多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有野史描繪她:‘每一出遊,旁觀者皆喃喃做歡喜讚,謂天仙化身不過是也’。不過這些都是野史,沒有辦法作為證據。但是根據後來見過她的人都說慈禧當時絕對是非常漂亮的。  
 
 
一、挽救祖父 

  這一年,慈禧12周歲。

  就在道光二十七年五月,也就是1847年5月的一天:慈禧的祖父葉赫那拉·景瑞被判入獄。家裏的掌門人入獄,無疑對這個家族來說是一場災難。當時整個家族都慌了手腳,不知道該怎麽辦,並且由於祖父入獄,家裏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慈禧的父親每天愁眉不展,想不出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聰明的慈禧覺察出家裏發生了變故。但由於她年齡小,又是一 
個女孩子,父親並不願意讓她知道這些。但是慈禧恰恰是一個非常明白事理的孩子,知道父親這樣發愁下去對祖父也沒有什麽幫助,同時整個家族也都鬧得人心惶惶,於是她決定替家人分憂,通過多方麵打聽,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慈禧的祖父是受曾祖父吉郎阿的牽連而入獄。吉郎阿健在之時,是嘉慶年間國家銀行的負責人(司任戶部銀庫員外郎),在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時候,吉郎阿去世。但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五月,京城揭露了一宗戶部銀庫大量虧空的巨案,這個案件直接牽連到了吉郎阿。

  我爺爺在年輕的時候,也專門查過關於這件事情的原委。後來在一張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吏部上報的單子中,發現了景瑞的名字。通過這張單子,他也找了一些其他的資料線索,最後弄明白事情是這樣的:在吉郎阿去世28年後,道光二十二年的五月,萬泰銀號的老板張亨智為他的兒子張利鴻買了一個知州的官,已經辦成了,但是錢還沒有上交。除了這些,張亨智還想為大兒子捐一個員外郎,所以想先掛個號。正要去交錢的時候,趕上一個平時比較好的朋友周二也要代朋友去交納款項,於是張亨智請他順便一起交納,並告訴了當時在銀庫當差的弟弟幫忙照料一下,早點入庫。當時周二帶了11474兩銀子,總共裝了11個袋子,負責送到銀庫。當時恰逢張亨智的弟弟值班。由於非常忙,所以張亨智的弟弟就錯把第二秤報成了第三秤,結果管庫的人也沒有追究,大家也心照不宣,而張亨智的弟弟在報第七秤的時候就故意報了第十秤,這樣就剩下了四袋銀子。這件事情,禦史和庫管都沒有發現,所以這些人就準備把這些銀子分了,但是由於分贓不均,事情就泄露了出去。後來聽到風聲的人就來敲詐,沒有成功,就向南城吏部衙門告發此事,最後鬧到刑部。刑部隻好把這件事情上報道光。道光皇帝聽到這件事情非常生氣,於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八日下旨,命令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嚴刑審訊。

  這件事情調查清楚後,道光還是不放心,又派一幫司員去查庫,結果庫銀虧空竟達925.2萬兩,於是道光下令嚴查,命令自嘉慶五年(1800年)以後,曆任庫管及相關人員都不放過,不管故去的還是活著的,一律要賠款。按照規定,吉郎阿應該賠銀43200兩,因為已經故去,所以賠款減半為21600兩。而根據道光皇帝的命令,已經故去的人所賠銀兩,應該由其子孫代賠。所以這筆賠款就落在了慈禧的祖父景瑞頭上。這對這個家來說真是飛來橫禍,給全家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和不安。但是,更大的災難還等在後麵。由於不能按照期限賠款,景瑞被參了一本,打入監獄。

  當時,慈禧的父親惠征非常驚慌,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而已經探明事情原委的慈禧就給父親出主意,盡力籌措銀兩,並向親友告貸,變賣家產,想方設法要把人給贖回來。惠征當時是個道台,有很多的朋友,而惠征的嶽父惠顯是個二品官員,於是慈禧就找了家裏很多的親屬,上下打點,最後在一年多的時間裏陸續湊集了九千多兩銀子,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上交了兩千八百多兩,這樣,勉強湊到了總數的60%,剩下的40%用田產和扣發薪俸來賠。這樣,景瑞才被放了出來。

  無疑,因為當年慈禧的這一舉動,讓家裏人倍感欣慰,所以她的故事在我們家一直流傳到今天。經過這件事情,惠征對家人這麽說到:這個女兒,可以當兒子使。後來親屬之間就傳開了:惠征的女兒非常能幹。  
 
 
二、一雙小手兩個故事 

  自從幫助父親挽救了祖父,慈禧在家裏更是受到了另眼看待。但是年輕的她不僅僅在這些方麵能贏得人們的賞識。在電影《火燒圓明園》中,人們都看到過這樣的畫麵:在圓明園的一個亭子裏,蘭貴人嘴裏唱著南國小調,在一塊方巾上繡著一朵美麗的玉蘭花。這個時候,鹹豐皇帝循著歌聲走了過來,馬上被漂亮的蘭貴人吸引,而蘭貴人也把繡著玉蘭花的方巾送給了鹹豐。從此,蘭貴人就成了鹹豐皇帝的最愛。

 
  雖說在《火燒圓明園》這類的電影裏演繹的成分太多,不過慈禧在學習女紅方麵,還是非常勤奮。我爺爺就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慈禧家有很多女差都會做衣服,因為一個大的家族平常人們的穿衣都要靠這些女差縫製,所以家裏專門有這樣一個房間是做衣服用的。慈禧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跟這些女差學習做衣服、刺繡等。每次做衣服的時候,慈禧都跟著在旁邊幫忙,並學著自己親手做一些活計。一次,惠征從外麵回來,慈禧到客廳去迎接,惠征發現她的手上有一片紅紅的,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問她到底是怎麽回事,慈禧就從自己屋子裏拿出繡的手帕來讓惠征看。惠征還是沒明白過來到底是怎麽回事,於是慈禧就用手示範給惠征看。惠征笑了,原來是繡花的時候,被針紮的。不過看到慈禧的小手,惠征還是有些心疼,告訴她不要學這些了,但是她卻有自己的想法,從此她就開始偷著學。關於慈禧學習女紅的事情,在我們家是有這樣一回事的。因為我家裏現在還有一把慈禧少年時候學做衣服時用的尺子,這把尺子又厚又重,比現在的尺子長五分。當然,慈禧對女紅非常講究,據說這都是那個時候跟女差學的。

  清代的貴族家對女孩子的教育雖然不像漢族家庭要求那麽嚴格,但是女孩子照樣還是要學習琴棋書畫的。聽爺爺說,慈禧小時候就有這麽一件事情:當時她非常聰明,讀書非常用功,但毛筆字寫得一般,長進不大。雖然家館都是一筆一畫地教她,但她就是寫不好。橫不平,豎也不直,一直歪歪扭扭。漢字還好辦,看著是那麽個意思,滿文就不行了,如果不能做到橫平豎直,就不是字的形狀。惠征經常檢查她的書法,卻發現她的字根本就沒有任何起色,所以每次都因為這個教訓她。直到有一天父親動怒了,拿起一把戒尺,拉過慈禧的小手,就使勁地打。根據家裏老輩人說,慈禧的小手都被打腫了,幾天不能握筆,連吃飯都困難。慈禧非常傷心,因為父親從來沒有打過她。從此以後,慈禧就下決心一定要學好書法,所以很多慈禧晚年的書畫都是非常有水準的。在我們家裏,這把戒尺到現在還留著呢。  
 
 
三、教導桂祥讀書 

  在我們家裏,一直都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桂祥小的時候,慈禧剛入宮不久,因為她比桂祥大14歲,所以對家裏這個小弟弟非常關心。慈禧非常清楚這個弟弟從小就仗著家裏的關係,是一個好享受的人物,所以一直認為桂祥沒有太大的作為。慈禧多次批評桂祥,同時也勉勵過他。在慈禧的心目中,桂祥應該挑起葉赫那拉的門麵來,因為大弟弟照祥已經去世了。慈禧不喜歡看到自己的弟妹們隻是一味地享受,她希望看到他們自己努力奮鬥,通過自己的本事自立,不能單純靠著祖宗和家族生活。

 
  有一次,家裏舉辦一個很大的慶典活動,慈禧從宮裏回家看望父母,同時也看到了弟弟桂祥,於是想看看弟弟寫的東西怎麽樣。可一看不要緊,慈禧馬上就非常不高興,認為桂祥根本不用心讀書,字也寫得非常不好。於是教導桂祥說:作為滿族的貴族,不練字哪成啊。書法代表一個人的形象,出門看字,這是起碼的一個形象的基礎。不好好練好好學是不成的啊。可是桂祥不服氣,因為當時他認為自己的字還不錯,於是就給慈禧寫了一幅“壽”字,問她:我的字寫得怎麽樣?慈禧一看就急了,當時眼睛都瞪起來了,一拍桌子就站了起來:有你這麽做人的沒有!你不但字寫得不好,你還缺德啊!桂祥就特別納悶,一直想知道為什麽,於是慈禧就給桂祥講了一個故事。

  古代有一個大財主過壽,由於他平時驕橫跋扈慣了,大家對他是敢怒不敢言。可是他過壽,大家又不能不去,於是就都非常鬱悶。在大壽的當天,財主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就請了一個秀才來參加。秀才尋思送什麽禮呢?財主家非常有錢,也不缺什麽東西,於是秀才靈機一動,就寫了一個大大的“壽”字,送給財主。財主很高興,請秀才在家裏吃飯。但是秀才說自己特別忙,沒吃飯就走了。財主在過壽的日子收到這樣一個禮物,當然是值得慶賀的事情,於是他就把這個字掛在正堂上。可是一掛上去,財主的朋友就看出了問題:“壽”字缺了一點。但是秀才又不可能寫錯這麽一個字,隻能是另外含有一層意思。於是猜準了秀才用意的人們紛紛向財主說:“這是無點壽啊。這是罵您呢。你看這個壽字缺了一點。這是說您一點壽都沒有啊,直接就死了啊。”財主一聽非常生氣,想找秀才算賬,可是秀才早就跑得沒影了。說到這裏慈禧指著桂祥的“壽”字問桂祥:你的那一點去哪裏了?這不是罵人嗎?中國書法的規矩不但不能錯,每個字都有一個解釋,你不但字寫得不好,而且你還破壞了字的藝術。如果你給別人寫這個字,別人早就不幹了。這不是罵人嗎?桂祥一看,“壽”字的確是缺了一點,馬上傻眼了。從此,桂祥也接受這個教訓,開始認真學習書法。  
 
 
四、不快樂的青春 

許多人都認為慈禧作為“天下第一女人”,執掌的是整個國家的命運,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身邊又有那麽多伺候奉承的人,生活也一定非常滿足。還有什麽比作為“天下第一女人”更幸福的事情呢?

  但是慈禧覺得自己並不快樂,而這些不快樂也不能對別人說。到了晚年,也許是壓抑得太久,她開始跟一些她認為親近的人嘮叨自己的過去,也慨歎自己的命運。後來我爺爺到宮 
裏去看望他姐姐隆裕的時候,隆裕親口告訴他:“其實老太後(慈禧身邊的人對她私下的稱呼)並不快樂,她的難處是我們外人想不到的。就像宮裏很多人都傳言老太後並不喜歡我一樣,其實再怎麽說我也是老太後的親侄女,有些事情還是我們自己家的人親呢。這些日子,老太後有時候突然就會跟我嘮叨一些她的過去。”

  據爺爺描述,慈禧對隆裕說,她剛剛進宮那會兒,因為長得漂亮,而且得到鹹豐的寵愛,鹹豐對其他嬪妃看都不看一眼,所以很多人都嫉妒她,常常在背後說她的閑話,甚至用一些手段陷害她。但誰也沒想到,除了美貌,慈禧更是個聰明的人。當年皇宮裏的爾虞我詐非常厲害,在那種環境裏生存是沒有退路的,隻有選擇接受挑戰,也隻能選擇挑戰。很幸運,她給鹹豐生了一個兒子,這使她在鹹豐心目中的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當然,她也有倒黴的日子。鹹豐十一年(1861年)的時候,鹹豐忽然病倒了,加上洋兵又逼近了北京城,於是他就帶著慈安和慈禧逃到了熱河。那會兒慈禧還年輕,跟著一個病危的丈夫,帶著一個年幼的兒子,當時的形勢非常緊急。

  就在鹹豐彌留之際,慈禧領著太子(後來的同治皇帝)來到鹹豐的病榻邊,問他後嗣將如何決定。當時鹹豐沒有回答,可是事情緊迫,慈禧急中生智,對他說“你兒子在這裏”。聽到這話,鹹豐馬上睜開眼睛,說“自然是他繼承大統”。事情就這樣定下了,慈禧這才放了心。這句話幾乎是鹹豐最後的遺言,不久他就死去了。

  爺爺又說,雖說鹹豐過世多年,但每當慈禧想起他彌留時的情形,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事。原本她想畢竟還有同治可以依靠,以後的日子總該會好起來,然而不幸的是同治不到20歲就死了。從此以後,慈禧就完全像變了一個人。自從同治死後,她受到人們關注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幸福都結束了。

  當光緒皇帝被帶到慈禧麵前的時候,他還是個3歲的孩子,體弱多病,還不會走路。他父親是醇親王,他的母親是慈禧的妹妹,所以慈禧對他可謂視如己出,對他傾注了全部的心力。然而即便如此,仍是沒有一件事是她所希望的樣子,事事叫她失望。爺爺說,隆裕對他講這些也很憂鬱,因為她說慈禧每給她談到此都會哭一會兒,說自己並不快樂。隆裕說慈禧的苦是別人無法理解的,如果不是這樣,她才不會在晚輩麵前落淚呢。

  其實慈禧的難處還遠遠不止這些,比這更糟的事她都經曆過。她總算還是個達觀的人,一些小事也就不去計較。當然國家大事也並非都是她一個人說了算,一般都是由大臣們互相商量好了,再上折子給她。隻要事情都還說得過去,慈禧是從不拒絕他們的。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她慣用伎倆,但是如果設身處地想想,一個守寡這麽多年的人能夠統領中國這麽多年,如果不是有著非凡的忍耐力和驚人的毅力,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除了她本人,她身邊的人也都看得非常清楚。

  爺爺對我說,說實話,依我看,她不是在享福,簡直是在受罪。雖然後來我當禦前侍衛也在宮裏,但根本幫不上她。老太後名義上是當了皇太後,實際上是二十六七歲就開始守寡,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是孤孤單單的,守在身邊的是一群不懂事的丫頭,伺候自己的是一群又奸又滑的太監。那群太監,吃飽了飯沒事幹,整天在憋壞主意,揣摸上頭的心理,拍你、捧你,最後的結果,誰也不是真心。雖然她明明知道是這樣,可是又非用他們不可,這不是受罪是什麽?

  所以,慈禧在宮裏能夠消磨時間的正經事,就是看奏折。一到孤獨寂寞最難熬的時候,就用看奏折來消磨時間。她看奏折沒有固定的時間,通常都是在皇上以及貴妃們覲見以後,她就說皇帝歇著去吧,皇後也歇著去吧,對皇妃則說你們請跪安吧。當管事兒的宮女趕緊把“叫起”帶回來的奏折黃匣子捧進淨室裏,出來時用眼一掃,所有的宮女就都退避出去了,她開始看奏折。這時,宮裏的人連大氣都不敢出,都格外小心當差。一般李蓮英和崔玉貴在這個時候,也低眉順眼地在寢宮門裏一邊一個站著,聽候隨時召喚。  
 
五、慈禧的養生秘訣 


  雖然貴為太後,雖然有那麽多不如意,但是年輕的慈禧還是有著年輕女人的天性。在很多對慈禧青年時期的描述裏,都講她是一個多麽漂亮的人,有多麽講究。但是究竟慈禧什麽樣?也隻有早年見過慈禧的人才知道。而現在的一些作品裏,對她的描述也大多停留在慈禧70歲時候的狀態。

  我看過慈禧的畫師卡爾小姐寫的書:當時慈禧雖然已經70歲,但是看起來就像三十多歲 
的貴婦人似的。不管卡爾小姐的描述是不是準確,但是在慈禧身邊人的眼裏,慈禧直到70歲的時候,還是保養得非常好,身上的肌膚根本不像一個老人,而是一個年輕人。有人傳說慈禧所用的化妝品大多是洋貨,如巴黎香水、香粉、法國鍍金鏡等。但是在生前服侍過她的人來說,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因為慈禧經常用中國傳統的胭脂來打扮自己,並不像人們傳說的那樣用什麽法國香水。

  我們家族的說法是,慈禧非常愛美,並且特別善於養生,這恐怕是她守寡以來除了政治之外,最熱衷的一件事情了。在美國畫家卡爾小姐麵前,雖然已經過了最美麗的年代,但是慈禧的魅力依然。為什麽七十歲的慈禧看上去隻有實際年齡的一半?對於這些,我也知道其中的一些秘密,當然這些也都是我爺爺聽隆裕說的。

  當年我爺爺剛剛在皇家貴胄學堂上學的時候,見過慈禧。那個時候,慈禧已經是太後了。但是慈禧為什麽顯得那麽年輕,身體又那麽好,爺爺說是因為慈禧不僅喜歡吃很多東西,而且非常懂得營養。如果僅僅是喜歡吃一些東西,那麽多的高級食品也早就把她的胃撐壞了。最可貴的是她非常懂得節製,非常懂得養生,與珍肴美味相比,她更注重奇藥異術,什麽氣功、針灸、按摩、引導、服食、珍攝等等出自民間的術法。另外在慈禧晚年的時候,每天服用一錢人參,由宮女按天包好,早上給她。她的用法非常奇特,既不吃掉,也不咽下,就那樣成天到晚噙在嘴裏,直到噙化為止。因此她有時候說話別人不大能聽清楚,其實是因為嘴裏噙著人參。這是每天都要服的。

  慈禧還有一個秘訣,就是把珍珠研成粉末,調成粥狀,吃下去,然後用一杯溫水倒進嘴裏和珠粉一起咽下。關於容顏的保養,慈禧還有一套方法,就是每天睡覺之前洗完臉,讓宮女端上一碗攪拌均勻的雞蛋清,她用手掌蘸著蛋清,輕輕地抹在臉上,臉上的皮膚立刻緊繃,一夜就讓它這麽繃著。第二天清晨起來,一名宮女先端來一盆清水,讓她蘸水將已經結成一層薄皮的蛋清輕輕洗去。另外一名宮女則捧上一盒脂油,這盒脂油裏摻有胭脂和香水,色美氣香,滑柔無比,她用長長的指甲把脂油挑一點在手心裏,雙掌旋轉摩擦一會兒,輕輕搽在臉上,立刻青春煥發,光彩照人。

  除此之外,慈禧對自己的指甲也非常在意。提起慈禧的指甲,很多人不理解她為什麽戴著長長的甲套,其實這些是有用途的。從現在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到,當年慈禧特別愛留指甲,尤其是一雙手的兩個無名指和小手指,最長可達七八寸,當然其他如拇指、食指、中指也愛留指甲,為了修飾保護好這一雙手的指甲,慈禧每天要用溫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並特製了各色的指甲套戴在手指上,切切實實地保護好,以免受到外來的損傷。給慈禧特別加工定製的指甲套有鏤空嵌絲琺琅的,也有純金的,非常名貴。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慈禧在批閱奏折的時候,經常用指甲在那些奏折上麵劃,許多人的生死命運,以及很多的國家大事,就這樣從慈禧的指甲下輕輕劃過。我爺爺當年也這麽說過,說慈禧的指甲就是曆史的畫筆。從曆史照片中,對慈禧的生活也可以窺見一斑。  
 
 
一、嫁一個平庸的皇帝(1) 

  爺爺告訴我,雖然曆史給了人們太多的暗示,但是應該說沒有人會否認慈禧作為一個女人,是一個非常要強的人。作為一個後輩,在曆史沉澱了這麽多年後,總是能沉下心來,希望能夠客觀地對她做一個評價。應該說曆史上能有慈禧一席之地,跟她嫁給一個平庸無能的丈夫不無關係。如果從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來看,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根本不可能給女人參政的機會。

 
  在那個年代,隻有擁有超人的膽識和過人的氣量才能真正讓這個世界太平下來。但是從曆史的角度上看,當時沒有這樣的人。所以說身為女人,在男權社會裏,能夠站出來,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

  那麽慈禧的這位丈夫,到底是一個什麽人呢?從曆史資料上誰都能夠看到這樣的描述:鹹豐皇帝,清文宗(1831~1861),愛新覺羅·奕,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1850~1861年在位。即位不久,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在位期間,簽訂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1861年病死熱河。這位清朝的第九代皇帝,自幼體弱多病,麵如黃土,素有咯血的痼疾。幸得禦醫指點迷津,說鹿血可治此病。於是在宮中養鹿一百多頭,隨用隨取,極為便利。鹿血也因此成了他苟延殘喘、須臾不能離開的救命良藥。可見,鹹豐除了是一個病秧子之外,懦弱無能是他一生的寫照。

  在我爺爺的眼裏,我們家這位老姑爺子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鹹豐身材不高,比較瘦。繼位之前,他還算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但是當了皇帝之後,他惡習就顯露出來了。他一生做錯了太多的事情,就連死了也害得我們家跟著受牽連。1861年的時候,英法聯軍通過通州,已經攻到了北京,他們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鹹豐卻表現得又怕又驚,毫無辦法。最後隻好帶著慈安、慈禧以及肅順等一班人馬,連夜逃離京城,趕到承德,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熱河避禍。雖然害怕成這樣,但國難當頭之時,鹹豐依舊終日縱情於聲色之中,以致於咳血突發。沒想到,這次咳血之後不久,鹹豐就死了。死就死了,還給曆史留下一個笑話,“‘龍’非得到熱河‘洗澡’,最後終於燙死了。”

  在爺爺看來,中國曆史上就從來沒有一個這麽窩囊的皇帝。他20歲登基,在位隻有短短的11年。雖然他是清朝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但他給整個國家並沒有帶來什麽平安,招來了八國聯軍不說,就連祖宗留下的一點基業也幾乎喪失殆盡。他20歲繼位,年齡不算小了,但是除了聲色犬馬外和喪權辱國的條約外,他的政績幾乎為零。當初老祖宗順治6歲登基,14歲親政,親政之後就處理了睿親王多爾袞;康熙8歲繼位,14歲親政,不久,即智擒鼇拜。康熙18歲的時候,下了一個詔令,號召滿洲王公貴族要學習騎射,學習文化;康熙20歲時候,親自主持平定三藩之亂,戰爭結束時他才28歲,接著統一台灣,反擊沙俄侵略,兩次取得了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並且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與老祖宗相比,鹹豐簡直就算一個“敗家子”。

  提起這位“平庸”的皇帝,就不能不說到當年的立儲問題。因為道光皇帝秘密立儲的時候,也算是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道光皇帝生有9個兒子,大阿哥奕緯,二阿哥奕綱,三阿哥奕繼,四阿哥奕(也就是鹹豐),五阿哥叫奕,六阿哥叫奕,七阿哥叫奕,八阿哥叫奕,九阿哥叫奕。當年道光為了從這9個兒子中選擇一個能夠繼承皇位的人也是費了很多周折。那一年,他65歲,身體每況愈下,就開始考慮秘密立儲的問題。這個時候,可以考慮當皇太子的人實際上隻有兩個,就是四阿哥奕和六阿哥奕。因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都死了,而五阿哥奕已經過繼給醇親王綿愷,其他的阿哥年齡還小,七阿哥奕7歲,八阿哥奕3歲,九阿哥奕2歲。而四阿哥奕這一年是16歲,六阿哥奕比他小1歲,當時15歲。

  最後經過一係列的考量,道光還是選擇了鹹豐作為繼承人。有人這麽說:鹹豐做皇帝,錯不在他自己,而是在道光。因為道光在選皇太子的時候,沒有考慮德才兼備,隻考慮到了德而沒考慮了才。但實際上鹹豐後來在德的方麵做得也是不夠的。其實鹹豐這個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是一位很不稱職的皇帝。這與我爺爺的說法基本上是符合的。

  在今天看來,說鹹豐不稱職,是因為作為大清江山的統治者,並沒有好好守住江山。但是曆數曆代王朝,並沒有哪一個皇帝讓國家陷於如此的內憂外患的境地。鹹豐是第一個。他讓整個國家元氣大傷,其中最讓他頭疼的就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和1856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這次戰爭,地域之廣,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耗銀之多,影響之深,自清朝建立以來是沒有的。除此之外,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也讓人們看到了鹹豐的無能。鹹豐七年(1857年),英國軍隊攻占了廣州;鹹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到了天津大沽口,攻陷了大沽,逼清朝簽訂了《天津條約》;到鹹豐九年(1859年),英法聯軍又打到天津,但是清朝軍隊取得了小勝,鹹豐很高興,當即撕毀《天津條約》。為此,英法聯軍又重整旗鼓,來到天津,在北塘登陸,攻占天津,這時候清朝才派大臣去談判。而當時清朝的這位統治者對是戰是和猶豫不決,最後隻得答應侵略者賠款,但是連年的戰爭,哪兒來的錢可以賠償呢?當然最後還是老百姓倒黴。可以說這兩場戰爭使清朝元氣大傷。  
 
一、嫁一個平庸的皇帝(2) 

  而這並不算完。鹹豐十年(1860年)的時候,英法聯軍開始從天津沿著運河往北京打,打到通州的時候,鹹豐派大臣去談判,談判破裂。於是載垣、穆蔭等幾個大臣捉了英國大使巴夏禮,回到北京,這樣事態一下子就擴大了。但鹹豐顯然沒有了主張,於是任由英法聯軍打到八裏橋,繼而打到北京城外,這個時候鹹豐害怕了。他暗示大臣給他上奏章,讓他去木蘭打獵去。借著這道奏章,鹹豐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留下恭親王奕在北京主持。這件事情對中國曆史、對清朝曆史影響太深遠了。最後在鹹豐的授意下處理的結果,第一是割地 
;第二是賠款,賠英法等軍費及其他白銀一千六百萬兩。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圓明園被毀。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就這樣被付之一炬。特別是園裏麵收藏的中華五千年的文物寶藏或被焚毀,或被搶掠,損失慘重。談到這些,爺爺總是氣得說不出話。而更可恨的是,這個時候鹹豐還沒有下詔號召軍民進行抵抗,而是逃到承德花天酒地、貪食鴉片。雖然在我國的曆史上有很多記載禁煙的曆史,雖然有幾位老祖宗提倡禁煙,可是鹹豐卻不理祖訓,不但不禁煙還抽大煙,祖宗的臉麵都讓他丟盡了。

  就這樣,一位在位隻有11年的皇帝,卻改變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曆史。爺爺說:“這就是個敗家子。本來麵對內憂外患,他應該挺身而出,但是作為一國之主的他卻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之時,逃之夭夭。為此,北京城險些被生靈塗炭,而圓明園則被大火焚燒,當時的百姓也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從這些方麵來看,今天說他平庸也隻是因為人們的心情早已經冷靜下來了,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鹹豐皇帝就是一個昏君。僅從鹹豐的這些表現來看,慈禧這個要強的女人最終登上政治舞台是不可避免的。  
 
 
二、宮廷政變(1) 

  接手這麽一個爛攤子,是需要勇氣的。這對於一個女人來講,殊為不易。但是對於當初發生的這一係列事情,沒有什麽人知道。後來我們家知道的一些情況,也都是當年爺爺到宮裏看望他的姐姐隆裕的時候,隆裕告訴他的。這些話對於爺爺來說可謂記憶深刻。隆裕說:“這都是當年老太後鬱悶的時候告訴我的,因為在這個皇宮裏,如果有些事情不說出來,會把人給悶死的。老太後沒有什麽人可以嘮叨這些,最後也隻有跟我單獨在一起的時候,大致說過一些。那是鹹豐十一年的七月,先帝爺的病情日漸加重,而惟一可以繼承皇位的人隻有 
6歲。當然,誰都知道6歲的人是沒有辦法掌權理政的。因此,用什麽人、以什麽方式輔佐年幼的皇帝,一時之間成為當時的頭等大事。先帝爺再三權衡,終於在臨終的前一天,宣布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輔佐載淳執政。新皇帝尚未登極,肅順等八大臣就開始執掌大權,包攬一切政務。”

  在隆裕的說法中,最後肅順等人的失敗,最終還是敗在了太霸道上麵。據說當年鹹豐死後,恭親王奕在北京要求到承德奔喪,八大臣根本就不同意,對他說:“北京事情很重要,你不要來了。”奕就又申請說:“我的親哥哥故去了,我要去奔喪。”幾次申請,八大臣還是不同意。關於這段,後來在溥儀的敘述中找到了答案:最後奕是化裝成了喇嘛,才到了承德。那天是八月初一,奕趕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在鹹豐靈前痛哭哀悼,祭奠之後,就要求見兩宮太後,八大臣不同意,說叔嫂見麵有所不便。奕提出來,請八大臣一塊見,兩宮太後也急於見到奕,就對八大臣說你們認為不便,那你們一塊陪著見。話說到這個地步,八大臣最後也想不出別的辦法,隻要同意他們見麵。

  這件事情讓奕十分憤怒,這八個大臣平時飛揚跋扈就算了,自己能忍就忍了,但親哥哥死了都不讓悼念,這麽做太過分了。這也證明了八大臣的野心已非常膨脹。於是奕與兩位太後見麵後,就把這些情況都告訴了她們,兩宮太後和奕秘密談了兩個多小時,就在這兩個小時之間,宮廷政變的決心、計劃、步驟都已做好了一切的安排。這時候奕30歲,慈禧隻有27歲,慈安25歲。

  秘談後,計劃雖然定下來了,但奕並沒有走,而是在承德又停留了6天。這6天對於奕來說造就了他一生在政治上的成就。他很成熟,也很有心計,對顧命八大臣,表麵上是畢恭畢敬,表現得非常謙和,心情也很悲痛,仿佛一副要跟他們一起度過大喪時期國家難關的樣子,這就麻痹了八大臣。6天之後,就在八大臣的“安心”之時,奕帶著全盤的驚人計劃趕回北京。

  後來曆史上的說法是:對於八大臣的所作所為,兩宮太後,尤其是慈禧對肅順等人輔政極不滿意。於是,她利用官僚親貴們對肅順等人的夙怨,內聯慈安皇太後,外聯恭親王奕,積極采取反肅順行動。於是,兩股反肅順的勢力聯合在一起,展開了爭奪統治權的鬥爭,一場影響中國近代曆史的宮廷政變,在鹹豐斷氣之日,就開始了。

  隆裕告訴我爺爺說:“這個時候的老太後,雖然沉浸在悲痛中,但是由於八大臣的驕橫跋扈,她明白必須鏟除八大臣,如若不然,政權很可能就落在其他人的手裏。顧命八大臣自以為已經掌握實權,忙於料理先帝爺的喪事,這樣就為老太後和奕發動宮廷政變,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準備。一方麵,奕回北京逐步控製了京城的軍權;另一方麵,老太後在熱河與八大臣周旋,並借機帶著載淳提前趕回京城。” 八大臣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場刀光劍影、將致他們於死地的政變開始了。

  曆史上管這次政變叫做“辛酉政變”。而正是這次政變的成功,使慈禧的“垂簾聽政”變成了現實,隨後,她又削弱了在政治上越來越強勢的恭親王奕的權勢,開始了皇太後臨朝執政、獨掌大權的時期。

  關於這一段曆史,我基本上是聽爺爺說的。我從內蒙回到北京以後,就刻意留心其他人關於這些方麵的說法,想看看與我們家的說法相差有多大。再後來我去見溥傑的時候,溥傑也曾經跟我說過這樣的話:當年在熱河的當權實力派中,雖然以載垣、端華為首,但肅順是這兩個人的靈魂。這件事在當時來看,肅順等人所竭力反對的,隻是太後的“垂簾”,並非有什麽“圖謀不軌”的陰謀。不過,肅順的驕橫,也使他咎由自取。例如,除了皇叔覲見不允許外,當年手握重兵的蒙古王僧格林沁到熱河朝見時,肅順等一撥兒人也不讓他去見兩宮太後。僧格林沁因為寫不好漢文,隻得用滿文字母拚成漢語,寫成奏折遞了上去。特別是肅順一派和恭親王的矛盾在後來是越來越尖銳,最後達到了爆發的程度。據說連當時正在病中奄奄一息的鹹豐皇帝都看到了這一點。

  按溥傑的描述,鹹豐死後,載垣、端華以及肅順的權勢日益擴張起來。同時,奕對於他們的嫉恨也越來越厲害。這個時候,奕想的是:太後“垂簾”的時候,孤兒寡母更容易對付,於是便和太後定下了殺死肅順一夥的密謀。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奕在北京布置,而奕留在熱河,讓他和肅順護送鹹豐的靈柩,這樣,肅順就不會懷疑。後來在半路上,把肅順一夥給抓了。回到京城後,命令載垣、端華自盡,後來在菜市口將肅順殺了。這樣就徹底消滅了熱河的這些實權派。總之,太後“垂簾聽政”的成功,可以說是恭親王奕和肅順等一夥爭權奪利的結果。至於實現了“垂簾聽政”以後,奕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想法,終身受製於慈禧,是他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  
 
 
二、宮廷政變(2) 

  在後來的求證中,我還發現一個說法:當年要求慈禧、慈安“垂簾聽政”之事,有人認為係慈禧所策動,也有人認為是董元醇與勝保的奏折起了作用。因為這些奏折都在奏請皇太後親理大政的同時,還強烈要求“並簡近支親王輔政”,表明這是奕黨羽借“垂簾聽政”的名義結黨納朋,共同對抗肅順等人之大權在握者。其實,在當時希望用“垂簾聽政”為武器,借以打擊八大臣者還有各種色彩的人,成分複雜。有的人不一定就是“後黨”或者是“親黨”。同時,肅順黨人也有企圖聯合奕一派共同反對“垂簾聽政”者。因此,朝廷兩派對“ 
垂簾聽政”持有不同的政見,這也是當時“垂簾聽政”的一個前兆。

  當時反抗以肅順為核心的八大臣,堅決要求實行皇太後“垂簾聽政”的陣容在兩派的鬥爭中日益強大,成為當時朝廷裏非常強勁的一股勢力,其中的關鍵人物也非常多。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慈禧、慈安,而要求最強烈的人當然也包括奕和奕(光緒皇帝的父親)。除此之外,擁護“垂簾聽政”的一些當朝重要人物還包括勝保和曹毓瑛,以及當時的戶部侍郎、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主管、內閣侍讀、工部員外郎、戶部郎中和大理寺少卿等人。這部分人一步步聯合,並逐漸取得了政權。當然,這也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正是因為朝廷內部人心不古,所以把政權把持在自己手裏,是慈禧行動的首要環節。當然這些說法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切實的證據。不過從我後來與一些皇家後裔的接觸中發現,關於垂簾聽政前後的一些事情還是比較正確的。

  再後來,家裏的一些老輩人都會在聚會的時候說起當年的事情。據說在給載淳舉行了登基典禮後,兩宮皇太後就立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出上諭,令大臣匯編以往各代皇太後臨朝預政事跡,賜名為《治平寶鑒》,作為“垂簾聽政”的曆史依據。隨後在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初一的那天,兩宮太後攜載淳在養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在皇帝寶座之後設立兩太後的寶座,中間用八扇黃屏風隔開。為使這種舉措更有合法性,恭親王等人還製定了《垂簾章程》。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載淳已成年,兩宮皇太後也撤簾歸政。

  但是非常不幸,同治皇帝由於自己的不爭氣,最後在親政不到兩年的時候就病死了。因為沒有子嗣,所以慈禧決定立同治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使得兩宮皇太後又一次“垂簾”。到了光緒七年(1881年)的時候,慈安太後暴死,就隻剩下慈禧一人垂簾聽政。

  這段曆史我爺爺就記得非常清楚了。

  1898年,光緒皇帝實行“戊戌變法”。但是,由於袁世凱的告密,慈禧於9月21日發動政變,準備廢掉光緒,除保留京師大學堂外,其他的維新措施全部被廢除,同時捕殺維新派譚嗣同等6人。這個時候,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但由於一些地方督撫和外國使臣的反對,才最後保留了光緒的皇帝稱號。

  對“垂簾聽政”這個曆史事件後人傳說比較多,多是從反麵去論述,但是從我們家族的觀點來看,也許這是一件不得已而又必須為之的事情。  
 
 
三、執掌江山(1) 

  慈禧曾經統治中國47年,關於這個人,曆史將她劃歸為一個反麵人物,一個賣國賊,這似乎已經成為定論。但是作為葉赫那拉家族的後輩人,從家族的觀點看,我認為,鹹豐皇帝身為一個男人都沒有讓江山穩定下來,而一個女人靠著什麽能夠讓江山穩定下來呢?況且當時八旗的子弟是這樣一種情況:提籠架鳥,吸食鴉片,無所事事,到處招惹是非......那滿清的江山又怎麽能夠穩固?從大清皇族的所作所為來看,誰都清楚滿清的氣數已盡,曆數皇室貴族,換了誰也已經是無力回天了。

 
  1860年,也就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二十年,英法聯軍從天津外麵的大沽口登陸,然後打到通州,進入北京,把圓明園都給燒掉了。人們把這個責任都推到慈禧的頭上,於是我就到處求證這一曆史的真相,後來終於聽到清史學家閻崇年先生的說法,慈禧是反對清朝跟英法侵略者和談的。據說當時朝廷分成兩派,一派主張跟英國和法國談判講和;而另外一派,主張要跟英法侵略者繼續戰鬥下去。

  我爺爺談起這件事時也曾經說過,慈禧反對跟英國和法國談判,她認為講和是恥辱。另外,由於英法聯軍打到了通州,而懦弱無能的鹹豐皇帝覺得在北京呆不下去了,就選擇了逃跑。在鹹豐要逃的時候,慈禧站出來,勸阻皇帝不要離開北京,如果皇帝留在北京,這個形勢就可以鎮得住。說如果皇帝您跑了,那麽這個形勢就亂了,北京就有可能受到洋人的踐踏。這樣,我也終於明白,人們對慈禧的詬病其實是片麵的,很大的罪責,應該在鹹豐的頭上,說慈禧應該對這件事情全部負責,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當然,除了家族觀點之外,在我聽到的其他說法中,也的確發現慈禧在某些方麵有著不可推卸責任的。我認為這是比較客觀的。

  後來,我在楊天石先生的講座中,還發現了很多與以往不同的觀點。第一個就是當年慈禧曾經支持了中國的洋務運動,特別是支持成立天文算學(算學就是數學)館。她的這一做法遭到了頑固派的強烈反對。在這個情況下,她站出來用口頭、用書麵的形式,用皇帝的名義發了十道諭旨。諭旨上說:天文和算學是讀書人、儒者所當知,不能夠把它看成是一種技巧,而且這件事情不能再猶豫了,投考人員要認真考試,要送到館裏來學習。正是由於有了慈禧的支持,天文算學館才算正式開館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很多人對洋務運動采取的是批判的態度,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對內是為了軍事的現代化,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則是投降帝國主義。今天看來,過去的這些看法不完全正確。洋務運動目的是發展軍火工業,建立兵工廠,建立輪船製造廠,當然有軍事現代化的目的。但是,軍事的現代化,會推動中國的工業及其他領域的現代化。在軍事工業發展的同時,民用工業發展起來了,新式學堂建立了,中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了自己的留學生,因此洋務運動對中國的現代化是有推進作用的。

  很難設想,如果不是當時的社會需要和政治需要,沒有慈禧的支持,洋務運動怎能在強大的守舊勢力的阻撓下延續三十多年?很長一段時間裏,慈禧被一些史家稱為“頑固勢力的總代表”,說她“一貫頑固守舊”,殊不知慈禧在這件事情上,並不缺乏改革進取之心。

  爺爺說,當年洋務派每辦一事,一定會招致頑固派和清朝流黨的攻擊,朝廷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對此,慈禧巧妙地施展其政治手腕。其實當年加設天文算學館的議案一出,馬上就有文淵閣大學士倭仁反對。他認為以中國之大,不患無才,“何必師事洋人”。慈禧見倭仁振振有辭,即令他保舉數員精通自然科學的中國教師,另行設館授徒,以與同文館的洋教習相比試。倭仁看到慈禧在這件事情上頭動了真的,於是趕快申辯,說所謂中國“不患無才”,不過是自己“以理度之”,這些都是想當然的事情,所以“應請不必另行設館,由奴才督飭辦理。況奴才並無精於天文、算學之人,不敢妄保。”倭仁覺得自己的想法被慈禧遏製,最後請求開缺休養。

  但是正當慈禧想要大張旗鼓地推行改革時,義和團運動開始爆發。一幫頑固派極度諂媚,極力慫恿慈禧利用義和團“排外”,釀成“庚子國難”。這個時候,局麵無法收拾了,她隻好攜光緒倉皇出逃,一路上困頓風塵,顏麵丟盡。痛定思痛,慈禧一麵懲治壞事的頑固派官僚,一麵急切地表達自己在更大規模上進行改革的決心。

  1901年1月29日,慈禧在西安發布“預約變法”上諭。根據爺爺的說法是她要求王公貴族、部臣疆吏“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各舉所知,各抒己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上諭發布後,社會各界反應強烈,其中尤其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二人聯銜上奏的三道奏折最為完備。慈禧看完以後,認為“事多可行,即當按照所陳,隨時設法,擇要舉辦。”同年四月,清政府設立督辦政務處,命奕、李鴻章等六人為督理大臣。至此,清末“新政”正式上演。

  可見,人們總是把“保守”、“守舊”加在慈禧的身上的說法也不盡全麵。再拿“戊戌變法”的這件事來說吧,按我爺爺的說法,她並不是一開始就反對變法,光緒皇帝在變法開始的時候,曾經頒布一個詔書——“明定國是”詔。光緒皇帝想通過這個“明定國是”詔,把變法、改革確定為國家的根本政策。光緒皇帝頒布這份詔書的時候,是請示過慈禧的,而且慈禧不僅表示同意,表現還相當激進,說此核心應是“今宜專講西學”,這對於改革來說很進步、很徹底,進步到光緒皇帝的老師,變法的一個主要的支持者,都覺得受不了。  
 
 
三、執掌江山(2) 

  說起這件事情,還有這樣一段曆史。因為光緒皇帝自己是不會親自去起草文件的,所以光緒皇帝把起草這個變法文件的任務,交給了他的老師翁同把慈禧的思想“今宜專講西學”告訴了翁同,他說慈禧走得太遠了,所以後來翁同就在詔書裏就私自改了一下,叫“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基,同時又需要博采西學之切時務者,實力講求”。這個意思就是,翁同在慈禧的意見上,做了一點兒折衷,做了一點調和。他說我們首先要把中國的古代聖人的學問作為國家的基礎,同時把西方學問裏邊對我們有用的那部分東西學過來。例如當時維新派主 
張要廢八股文,頑固派就堅決表示八股文不能廢,雙方在皇帝麵前爭論得很厲害。後來請示慈禧,她的意見是:八股文應該廢!所以“維新變法”的內容之一就是要廢黜八股文。

  雖然光緒和慈禧一致同意“戊戌變法”,但是光緒在“戊戌變法”這件事情上的處理並不是很妥當。當年隆裕對我爺爺說過這樣的話:康有為、梁啟超他們幾個見變法已經下詔,就認為可以完全改變現狀。但是他們認為皇帝控製在太後的手下,雖然太後同意變法,但是不可能完全由著他們的意思來。所以他們在密謀讓太後下台的過程中,被袁世凱知到了,袁世凱到太後那裏告了光緒的狀。她聽了非常生氣,開始不信任光緒皇帝,想把他廢掉。但是由於受到各國駐華使節的反對,英國和日本出麵保護了維新派的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因此太後也非常不滿洋人。後來她聯合義和團,下令向八個國家宣戰,首先就是進攻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區。

  從爺爺的講述中我覺得,作為封建統治者,慈禧想為清王朝建立萬年基業,建立永久的統治。為形勢所迫,後來她進行了某些自我改革,但是她的改革不到位,她的目的仍然在於集權於滿洲貴族,最終鎮壓了脅迫她的變法運動。

  對於慈禧執政的一些背景,我爺爺曾經對我做過這樣的分析。

  第一點,鹹豐皇帝撒手而去的時候,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中國的稍顯富庶的東南地區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英法聯軍又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而國內的民族矛盾激化,滿漢之間、滿回、滿苗之間的關係存在相當大的變數。可以說,當時的大清猶如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舉措稍有不當,國家隨時可能會分裂,然後像印度一樣全麵淪為西方的殖民地。

  第二點,當時滿族的八旗軍隊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蒙古的軍隊在與撚軍的軍事行動中也元氣大傷。和軍事力量比較,滿族和蒙古的人才實力更是不能恭維。在財力上也嚴重不足。明朝崇禎到死時,皇家還有三千七百萬錠白銀和一百五十萬錠黃金,而慈禧當時的軍費都需要地方財政支出。曾國藩的大軍圍住南京時,因為沒有餉銀,就發生了幾次嘩變。如果慈禧完全依靠滿族,一定會失敗,但如果她過分照顧漢族利益而忽略滿蒙的利益,政治風險會更大,這完全是一個兩難選擇,其中的回旋空間不大,加之她以女性執政,本來就有不少反對勢力,稍不小心就可能身敗名裂、身首異處。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慈禧執政之初,與漢族勢力達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和妥協,某些領域從滿族控製很嚴的狀態下有很大的放鬆,比如軍隊和地方督撫,漢人不僅掌握了龐大的軍隊,任督撫的也越來越多,漢族勢力得到較大發展,這有效地消除了滿漢之間的離心力,緩和了中華民族內部各種危機,重新樹立了中央政權的威信,維護了中國的大統一。她同時放手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興辦洋務實業,使衰退的國力重新得到恢複,並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與西方列強對抗的軍事實力。

  今天看來,爺爺當年的這些話有一定的道理。

  說起慈禧的執政,也有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她和孝莊做比較。有人說她們都是權力欲望極強的女人,她們的權術水平都是第一流的。慈禧之所以專權五十年,而孝莊功成退於幕後,有人認為絕不是因為她們的道德不同,而是因為她們所處的客觀背景不同。

  在慈禧時代,她很快就徹底鏟除了輔政大臣的勢力。到她想專權的時候,誰又敢反對.誰又能反對呢?等到她的權力高度牢固的時候,皇帝又靠什麽發展自己的權力呢?而在孝莊時代,孝莊根本就沒有專權的機會,如果她想專權必然會受到輔政大臣的強烈反對。輔政大臣們有這個力量。等輔政大臣被鏟除後,皇帝已親政了。相反,為了避免皇族勢力被輔政大臣們吞蝕掉,整個皇族就隻有不斷地鞏固皇帝的權力。在這種背景下,皇帝的權力自然很快地成長了起來,等到輔政大臣的勢力被鏟除後,皇帝的權力早已鞏固了。

  換句話說,如果把孝莊放在慈禧的背景下,她也不會把權力交還給皇帝的。把慈禧放在孝莊的背景下,她也不會落得最後這樣一個結果。  
 
 
四、養一個不爭氣的兒子(1) 

  在外人的眼中,慈禧貴為皇太後,肯定有吃不完、穿不完的幸福。但是在家族人的眼裏,她是一個不幸的人。首先是嫁了一個平庸的丈夫,其次又生了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對於一個要強的女人來說,這是非常痛苦的。中國人對不幸的說法很多,其中最不幸的就是: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而這些都是說一個男人的不幸,而作為一個女人,這一切最不幸的事情都被慈禧趕上了。

 
  慈禧的兒子,也就是同治皇帝,名叫載淳,也是我爺爺的表哥。爺爺說,他這個表哥6歲登極,在位13年,19歲的時候病死。關於同治,我也在閻崇年先生那裏得到了求證:因為同治6歲就開始登極,並且還要念書,所以老師當然就管教很嚴。當時同治上學有陪讀伴讀,名義上是陪他讀書,一塊兒切磋學問,實為代同治受過。

  當時的同治是個小孩兒,上課的時候也免不了違反紀律,所以老師就要斥責或者懲罰他。又因為同治是皇帝,不能直接懲罰他,所以就斥責伴讀,殺雞給猴看。違反紀律很嚴重的時候,就要體罰,也不能體罰皇帝,同樣體罰伴讀。所以那兩個伴讀呢,就變成替同治受過了。

  在同治老師的日記裏有這樣的記載,同治困的時候,就打盹,有了精神的時候,就胡鬧,就是不好好念書。老師也著急,但是卻沒有辦法,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親政的時候,已經17歲了,可看奏章還很困難,更批閱不了奏章。

  但是同治並不是一個不孝順的孩子。爺爺說,同治6歲就已經登基,由於母後的垂簾聽政,他到了18歲才開始親政。他也想像祖輩一樣有所建樹,但是更想討得母後的歡心。於是,他不顧國力窘困的現實,決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聯軍焚毀的圓明園。但是沒想到,這一舉動在朝廷上下,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按照清朝的慣例,同治14歲時就應該親政,因為順治是14歲親政,康熙也是14歲親政。但是慈禧就是不放心,要垂簾聽政,所以把同治的大婚和親政的時間都推後了。等同治18歲的時候是不能再推了,於是同治親政,太後退簾。而這一年慈禧才39歲,還很年輕。

  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的分析是:對於這件事情,慈禧的打算非常明顯,退簾之後,兩宮太後還住圓明園,但是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被英法聯軍給燒毀了,同治為了孝敬母後,同時又為了自己想做一點事情。所以在親政之後,決定要重修圓明園。圓明園的恢複,要數以千萬計的銀子才可以,可這個時候朝廷並沒有什麽錢。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剛剛結束,撚軍的事情也剛剛平定,又辦洋務,建工廠,開礦山,買軍艦,製槍炮,都需要錢,最可惡的是還要給西方殖民者賠款,所以朝臣裏就針對這件事情有了議論。

  但是同治執意要重修圓明園。他發了一個上諭,說要重新修建,讓京城內外大小官員“量力助修”,捐錢隻是說得好聽,“量力助修”,最後也是不捐不行。奕呢,本來就不大讚成。皇帝說了,兩宮太後也暗示要修,所以奕就先捐了銀子,兩萬兩,奕又指示戶部撥庫銀兩萬兩。各地的大小官員也捐吧,捐了三十萬兩銀子,這點銀子對修圓明園來說可謂是杯水車薪。這樣就有一個官員和一個禦史上了奏章,說經濟比較拮據,建議暫緩修園。同治一聽就火了,罷了他們的官。從此以後,任何人都不敢再出麵阻撓了。但是沒錢,圓明園怎麽能修建起來呢? 當然他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實現,這讓他非常鬱悶。而更讓他鬱悶的是自己的婚姻。

  關於這一段,我們家是有說法的。

  爺爺告訴我,當年所有的秀女都到宮裏來了,但是究竟選誰,慈安和慈禧意見特別不一致。慈禧看好一個,鳳秀的女兒。而慈安看好另外一個,叫阿魯特氏。兩人交換了意見以後,意見不一致,慈安覺得這個女孩子好,慈禧覺得那個女孩子好,但總不能娶兩個皇後,就讓同治自己選擇。同治就挑了阿魯特氏,就是慈安選的那個。於是慈禧也非常不高興:我給你選的皇後你不同意,那個東太後不是你親媽呀,她選的你卻同意了。後來慈禧沒辦法,拗不過同治,又礙於慈安的麵子,最後隻好選阿魯特氏做皇後,鳳秀的女兒做慧妃。

  毫無疑問,13年的皇帝,19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因為沒有兄弟和他競爭,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同時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後的關係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剛剛19歲就一命黃泉了。

  說起同治的死,很多人都認為是個懸疑。他到底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呢?同治之死與他的婚姻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有人說同治家庭不幸,所以就得病了。一種說法是天花。當然這是正史記載。清宮太醫的《醫案》說是天花,宮裏就掛紅簾避邪,官員也穿花的衣服,天花嘛,穿花的衣服。當時的講究叫“前三後四”,就是穿七天花衣服,據說這個天花高潮的時候是七天,但同治規定是12天,就是穿花衣服12天,從大光明殿請痘神娘娘進了皇宮,供奉起來求神保佑。兩宮太後也是祈求祖先來保佑同治,但是沒救過來,這是第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但是在《翁同日記》卻有這樣的記載,因為他去看同治時發現同治身上有痘。

  除此之外,同治的死還有第二種說法,就是死於梅毒。當時有人描述說因為同治微服出宮,到了前門外八大胡同,也有人說到崇文門裏,因為八大胡同太紮眼了。當時在崇文門有幾家私院,太監引著他去,這樣就染上髒病了。《翁同日記》裏寫到,他看到同治病重的時候,長了膿包,擠膿擠了一盅,還有一次擠了半碗,大一點瘡口爛得像小碗那麽大。所以有人就認為,同治是死於梅毒。因為官方不能這麽記載,有人就說這個《醫案》改了,是按照慈禧的口吻,按天花來記載,下藥是也這麽記載的。  
 
 
四、養一個不爭氣的兒子(2) 

  但是同治的死至今仍是一個曆史的疑案。同治死之前,兩宮太後召見了恭親王奕,醇親王奕等人。宣布立醇親王奕的兒子載湉,也就是光緒繼承鹹豐的皇位,因為光緒和同治是平輩,都是“載”字輩,所以他繼承的是鹹豐。於是光緒繼位,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這之後十幾年的時間,政權一直是非常平穩的。而到光緒16歲的時候,慈禧不能再垂簾聽政了,但她又不願交出大權。於是她暗地裏指使親信大臣上書,請求她“訓政”,就是一 
切大事都由她訓教。到光緒19歲時,慈禧最後不得不撤簾,結束了“訓政”。

  後來到了1898年的9月21日,光緒變法失敗,慈禧從頤和園來到皇宮,當著光緒的麵,高聲對大臣們說:“皇上得了病,今後不再理事。我雖然老了,但沒辦法,隻好臨朝聽政了。”隨後把光緒幽禁起來,她又重新把握了政權。

  1908年,光緒皇帝病危,由於他沒有兒子,所以慈禧又把光緒弟弟載灃的兒子,當時隻有3歲的溥儀立為皇帝。但這時的慈禧,也重病在身,快要死了。

  同年10月22日,光緒皇帝病逝後的第二天,74歲的慈禧也死去了。  
 
 
五、政治之外的慈禧(1) 

  在各種著作中,慈禧是一個不近人情、蠻橫霸道的人,甚至會有許多對人殘忍的故事。但是,長年在慈禧身邊的人卻不這樣看。在她們的描述中,慈禧不但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老太太,而且對身邊的人非常照顧。除此之外,她還是一個勇於接受新鮮事物的人。在爺爺的描述中,老年慈禧是一個非常愛照相的人,甚至還有一點小孩似的頑皮。

  通常爺爺說到心目中的慈禧的時候,都會顯得有些激動。每到這個時候,爺爺的手就會 
微微發抖,嘴唇也囁嚅著,眼睛望著夜空的星星,臉上則是一種不能說清的複雜表情。

  從我很小的時候,也就是剛剛記事的時候,就記得我們家曾經有一張慈禧的照片,是她與我的曾祖父母和祖父祖母的合影。這張照片和我們家曆代祖宗的畫像不一樣,是鑲在一個有底座的相框裏,放在很顯眼的位置。後來“文革”的時候,和我們家的曆代祖宗畫像一起,被燒掉了,不過相框到現在還留著。這張照片洗出來後,正趕上我爺爺當時到宮裏去,所以隆裕就將這張照片和底版給了爺爺。因為當年我爺爺經常去宮裏看望姑姑和姐姐,所以慈禧也會經常賞爺爺一些東西,但是都是一些書籍之類,有時候也問我爺爺缺錢不缺。我爺爺是那種好麵子的人,從來都不說缺錢,但是慈禧也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因此,她總是在爺爺離開宮的時候,派人送我爺爺,同時也給二三百兩銀子。慈禧有時候也給我爺爺一些新鮮玩意兒,但是給我爺爺東西最多的還是他的姐姐隆裕,比如光緒親筆畫的畫什麽的。這張慈禧與娘家人合影的照片,也是那時候傳入我們家的。

  在我們家,慈禧的照片不單單隻這麽一張。1903年1月,結束了4年法國外交官生涯的大臣裕庚回到國內。3月份的時候,慈禧派人請裕庚的夫人和兩個女兒到頤和園去覲見。慈禧非常喜歡裕庚的兩個女兒,在一次裕庚的大女兒德齡推薦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像的時候,慈禧在德齡的房間看到她以前在國外的一些照片,所以就開始對照相有了興趣。於是,德齡就推薦自己的二哥,懂得照相技術的勳齡為慈禧照相。

  現在故宮博物院裏還有一本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建立的慈禧《聖容帳》,記載她為光緒三十年(1904年)七十大壽慶典活動拍攝的照片情況。同時還有她身著各種服飾、擺出各種姿態的照片三十多種一百多張,並有玻璃片底版。這些照片都是由德齡的二哥勳齡拍攝的。後來我們家也有很多張她的照片,也基本上都是勳齡拍攝的,但是也都毀於“文革”。

  後來看到德齡關於慈禧照相時的描述,基本上與我們家掌握的一些情況是相似的。據說當時慈禧在照相之前,總是先翻閱皇曆,選定良辰吉日後才可以。拍的時候,為了能夠找到更好的角度,勳齡往往要連續拍幾張,最後挑選一張最好的,交給慈禧。不過慈禧對這些新鮮事物感到非常驚奇,還讓一個太監站到照相機的前麵,她自己通過鏡頭看到底是什麽樣子。當她看到鏡頭裏太監的頭是朝下的時候,她覺得非常新鮮,問太監:“為什麽你的頭是朝下的?你到底是用頭站著還是用腳站著啊?”這些故事,在德齡的回憶錄裏也是這麽提到的。後來德齡就向慈禧解釋說,照好以後就不是這樣的了。她還讓德齡站在照相機前麵,她從鏡頭裏看德齡的樣子,這讓她覺得真實了一些。最後慈禧自己也站在照相機前麵,揮了揮手,問德齡看到什麽。德齡說她揮了揮手。這個時候,慈禧就非常高興。慈禧對勳齡的照相機很滿意,還說這個東西真是了不起。後來爺爺一家到宮裏去“會親”的時候,慈禧就向祖爺爺推薦照相,說這個“家夥兒”實在很好玩,所以後來我們家就有了慈禧與家人的一張合影。

  據說第一次拍照完的時候,慈禧就到暗房裏去看新鮮。因為暗房太黑,所以大家都勸慈禧不要去了,但是慈禧還是抑製不住好奇,非要到暗房去看到底是怎麽衝洗照片的。看到自己的照片泡在藥水裏,臉都是黑的,就非常吃驚,問德齡:“這臉怎麽都是黑的啊?會不會有什麽不好的兆頭?”德齡就解釋給慈禧聽,說照片印出來還要漂洗,否則暴露在太陽底下就是黑的。慈禧馬上說:“倒是非常有趣,還要費很多手腳。”等到把底片泡在藥水裏,慈禧看著自己的照片一點點變清晰的時候,就非常興奮,像個小孩一樣幾乎用喊的聲音說:“多神奇,全都活靈活現呢。”等到衝洗的過程全部完成以後,慈禧就把自己的照片拿回自己的房間,坐在她自己的椅子上,一張一張長時間盯著看,甚至拿過鏡子,對比著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她還常常拿著照片請身邊的宮女太監過來看,看看能挑出來和自己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我家的那張照片,就是勳齡為慈禧照完以後放大的。

  在我們家保存的一些慈禧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在她70歲以後照的,因為她第一次照相的時候就已經69歲了。

  據說在鹹豐、同治年間,我國會照相和有機會照相的人寥寥無幾,人們所熟悉並向往的依然是傳統的肖像畫。尤其是清廷昏聵的統治者階層,曾一度視攝影為異端邪術,排斥於紫禁城之外。在他們看來,用鏡箱對著皇帝、後妃取影,是冒犯“龍顏”、有失體統的逆舉。這種觀念直至19世紀末才稍有改變。

  在慈禧所有的相片中,她都是戴兩副耳環,其中一副不太顯眼的小寶珠耳環從來沒有摘下過,而隻是頻繁地更換另一副。據說這副小耳環是有來曆的。原來,慈禧剛剛進宮的時候,正值妙齡,豐姿綽約,相貌動人,加上她善解人意,含情脈脈,因此逐漸博得鹹豐皇帝的歡心,於是特賜她寶珠耳環一副。這寶珠耳環既是皇上所賜,也是自己的愛人所賜,所以慈禧對這副耳環還是非常在意的。  
 
 
五、政治之外的慈禧(2) 

  除此之外,慈禧還特下懿旨將其中幾張神態儀表各異、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成罕見的巨照,命令如意館畫師著上豔麗而協調的色彩。每幅都在長75厘米、寬60厘米之間,非常精細平整地拓裱在硬紙板上,裝幀極為考究,並鑲在長107厘米、寬85厘米的特製雕花金漆大鏡框內,以增強藝術觀賞效果。又專門配製了紫檀木匣盒,長128厘米、寬100厘米、厚20厘米,外加禦用明黃色絲繡錦袱。其豪華程度,在世界上亦是絕無僅有的。當時這些照片大都懸掛於寢宮中,掛鉤是銀製行龍圓頭的,因鏡框太重,下麵均配有一對底托鉤。

 
  可以想像,在20世紀初的技術條件下,把照片放大成這麽大,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這些照片影像清晰,色彩雅麗,采光極為柔和協調,構圖十分講究,畫麵意境深邃,人物傳神,立體感、質感均佳。這樣的照片不僅在當時罕見,即使用現代標準衡量,也堪稱是人物攝影的佳作,這足以體現出勳齡對於攝影術純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藝術水準。在中國式的牆紙上展現出一幅幅足具中國特色、趣味橫生的人物照片,頗引人注目。西方人的攝影構圖總是力圖脫離直線或垂線,而慈禧則要求在拍攝特寫照時畫麵平衡對稱,這種習慣是深受中國傳統肖像畫形式的影響,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

  但我們家保存的幾張照片,就沒有這麽氣派了。不過,還是有幾張照片顯示了慈禧人性的一麵,這就是慈禧的扮妝照。據說這種照片一共有7張。慈禧在七旬大壽前的盛夏季節,化妝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打扮成觀音模樣拍照。很多人看到慈禧的這些照片都說她是裝樣子,但是人們為什麽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揣測慈禧的這些舉動呢?比如慈禧心裏有一種為民祝福的心理,但是因為沒有機會表達,封建守舊的人們不允許她這麽做,也不允許她這麽想,所以慈禧借著照相來表達另外一種感情呢?照片上的慈禧,身穿團花紋清裝或團形壽字紋袍,頭戴毗盧帽,外加五佛冠,左手捧淨水瓶或擱在膝上,右手執念珠一串或柳枝。李蓮英扮善財童子或守護神韋馱站其身右,左邊則有扮成龍女者。

  其實在慈禧身邊曾經伺候慈禧多年的宮女眼裏,慈禧並不是一個可惡的老太後,而是一個可親的老太太。在《宮女往談錄》裏有這樣一段話:老太後是最聖明不過的人,對自己最親信的貼身丫頭是另眼相看的。不管在外麵有多不順心的事,對我們總是和顏悅色,是外麵的人所想不到的慈愛。譬如,她對我講:“榮兒,你過來,你那辮梢梳得多麽憨啊,若把辮繩留長一點,一走路,動擺開了,多好看。”等等,輕易不露出疾言厲色的麵孔來。

  我雖是慈禧的後人,但沒有為慈禧辯解的意思。可是很多人在談論她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沒有事實根據地亂罵,根本也是不客觀的。除非這個人知道慈禧,或者接觸過慈禧,才能真正從自身的體會出發去感受慈禧。  
 
 
一、傀儡皇帝光緒 

  對於這位姐夫,爺爺是這樣講的。

  光緒,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九代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字叫做載湉(1827~1908年),是道光皇帝第七個兒子醇親王奕的二兒子,光緒與慈禧雖然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胞妹,也是我爺爺的二姑。所以光緒皇帝既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又是他的表弟。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載淳病逝。於是,年僅三歲的載湉 
從太平湖醇王府被接進紫禁城的禦苑,正式宣布繼承皇帝,改元光緒。從此載湉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有人說慈禧為把光緒小皇帝塑造成為她的政治傀儡,載湉入宮才十多天,便以東西兩宮太後的名義發布懿旨,規定光緒今後的“所有左右內侍均應是老成質樸之人”。這些“老成質樸”之人,無非都是一些順從地按照慈禧旨意行事的太監宮女,天天在光緒耳邊灌輸慈禧是他的母親,潛移默化地在光緒幼小的心靈中建立起“母子君臣”的關係,而絕對地加以控製。而光緒五歲時(1876年5月14日)又以兩宮太後的名義降旨:“著欽天監選擇吉期,在毓慶宮入學讀書”。這些傳說的真實性有多少,暫時不去懷疑,但是很顯然,一個3歲的孩子辦事,終究是不會讓人放心的。同時慈禧並不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所以選擇誰當皇帝也並不是慈禧一個人能夠說了就算的。對於這些,爺爺也有自己的觀點。

  爺爺說,有人認為慈禧為了控製光緒,為使光緒皇帝“黜邪崇正”、“防微杜漸”,所以除去各種人員配備、課程設置等方麵作了周密安排外,並立下條條規則禁令,更挑選了具有高深封建文化修養的地主階級的理論家翁同、夏同善為老師,而且還依照皇族慣例配備了滿、蒙文武師傅,教授滿、蒙語言文字和騎射技勇。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因為任何一個人在年少的時候都要讀書,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學習什麽課程,也都是按照當時整個社會的環境而定的。就像現代人小時候上學一樣,學習什麽你是沒有辦法做主的,況且作為一個小孩子,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學些什麽,什麽不應該學,這是沒有辦法選擇的。把這些都怪在她的頭上,就有點強詞奪理了。

  從當時爺爺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對一些不全麵的“斷言”很是不滿,但又毫無辦法。

  他又說,很多人說從光緒登基的那一天起,他就被慈禧牢牢地抓在了手裏。雖然光緒當了皇帝,是一國之君,但是自從他入宮以後,陪伴他的隻有孤獨,他是在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詞訓斥中長大的。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治愈的病根。但是實際情況到底是不是這樣,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麽樣的,沒有人能夠準確說出來。所以後人說的這些也隻是揣測,沒有事實依據。

  另外,爺爺也承認,光緒的婚姻的確是一個悲劇。這不僅僅指光緒本人,對他的皇後隆裕來說也是完全一樣。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正月二十日這一天,19歲的他舉行大婚典禮。皇後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表姐葉赫那拉氏靜芬。但是在後人的傳說中,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後,為的是在把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後來控製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其實,這也是沒有根據的。

  除了皇後,光緒還有兩位妃子即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珍妃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也引發了他要在政治上擺脫束縛、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他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顯得較為輕鬆的時光。而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麵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一如既往地把握著國家政務。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強調博采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特權。至於事實是不是這樣,這將在後麵隆裕跟我爺爺的對話中有針對地說明。

  但是有一件事情則是事實。在爺爺的描述當中說,正是由於光緒親政這樣一件事情,讓那些守舊的權貴重臣害怕光緒的改革會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竭力挑撥慈禧和光緒的“母子”關係。也有後人認為:光緒親政的十年,是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力鬥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光緒二十四年八月,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後,慈禧認為光緒就是一個什麽也做不了的皇帝,對光緒的信任降到非常低的程度,因為她非常憎恨沒有能力的人。所以,戊戌變法的最後結果是: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光緒本人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活到此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10年基本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此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抵抗沒有奏效的情況下,65歲的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倉惶出逃。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至於是否說慈禧的長期壓製和打擊是光緒得病的重要原因,這些隻限於野史。真正的情況,我爺爺當年從隆裕那裏知道了實情。  
 
 
二、光緒的婚姻(1) 

  誰都知道隆裕是慈禧指婚嫁給光緒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當時的情況怎麽樣,也許隻有隆裕一個人知道。隆裕是慈禧弟弟桂祥的二女兒,也是我爺爺的親姐姐。所以在爺爺的描述過程中,這件事情的具體情況大體是這樣的:當年慈禧把隆裕嫁給光緒皇帝,主要是效仿前朝的孝莊皇後。當年孝莊皇後生了順治皇帝,於是她把她娘家哥哥的女兒指婚給了順治。這樣,皇後既是自己的侄女,同時也是自己的兒媳婦,因為在孝莊皇後的眼裏,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穩定大清江山做一些事情。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慈禧也就效仿當年的孝莊 
,把自己弟弟的女兒嫁給光緒。

  爺爺說:“在清朝,帝後婚姻中一直保留了一些落後的婚俗,諸如姑表親婚、婚姻不拘行輩等。屬於姑表親婚的,多是皇太後侄女嫁給太後所生皇帝,即皇帝與自己的表姐妹成婚,如世祖的廢後博爾濟吉特氏為孝莊文皇後侄女,聖祖孝懿皇後佟佳氏為孝康章皇後侄女,德宗孝定皇後葉赫那拉氏是德宗姨母,慈禧及其本生母醇賢親王嫡福晉的侄女,也屬於此例。”

  聽到爺爺說的這些,我不免查看了幾乎清朝皇室所有的婚姻,從這些裏麵能夠看到很多類似的情況。在清朝的時候,婚姻不論行輩的情況比較複雜,一種是父子分娶同輩人為妻妾,如太祖(努爾哈赤)在稱汗前即與十二子阿濟格分別娶科爾沁貝勒孔果爾之女為妻,再如太宗(皇太極)分別納娶了已故林丹汗的幾位福晉,將自己的嫡出次女下嫁林丹汗之子額哲,數年後又把撫養於宮中的林丹汗竇土門福晉(太宗皇太極納為淑妃)所生之女嫁給了十四弟多爾袞。太宗朝這一係列複雜婚姻關係不僅有父子分娶同輩人,而且還出現了兄弟分娶母女之例。不過,這類婚姻不論行輩的情況入關後比較少見。第二種婚姻不論輩分是指姑姑、侄女同嫁一個皇帝,如太宗皇太極的孝端皇後、宸妃、莊妃(即孝莊皇後)便是姑侄三人,姑為後,二侄女為妃;世祖(福臨)廢後、悼妃二人和孝惠皇後也是姑侄,三人同嫁一夫,不過悼妃應是孝惠皇後的從姑;穆宗(載淳)珣妃與皇後也是姑侄,姑為妃,侄女為皇後。再有一種情況便是皇帝娶親族中前輩或晚輩為妻,娶前輩為妻者,如太宗繼妃烏拉納拉氏,是海西女真貝勒博克澤之女,為太祖大妃阿巴亥之從姑;娶親族中晚輩為妻者,如世祖娶表兄弟之女孝惠章皇後為妻(從孝莊皇後方麵來說,孝惠皇後應是她的侄孫女),再如宣統帝退位後所娶之“皇後”婉容,本為皇室貝勒毓朗之外孫女,毓朗之父溥煦與溥儀是剛出五服的同宗兄弟(溥煦為清高宗長子定安親王璜之玄孫)。

  按照當時的情況,親上加親是非常正常的。而光緒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隆裕是她的弟弟所生,妹妹的兒子娶了弟弟的女兒,這在當時來說應該是非常不錯的一段婚姻。但是誰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隆裕比光緒大三歲,是光緒的表姐。說起光緒和隆裕的童年,家裏的大人們都知道。在我爺爺後來的說法中,這兩個人從小就在一起玩,隆裕作為姐姐,對光緒特別照顧,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一樣。當年光緒剛剛進宮的時候,每次隆裕到宮裏去也都看他。光緒也對這個表姐有著說不完的話,倆人經常一聊就是好長時間,氣氛也非常融洽。可是這兩個人誰都沒想到最後慈禧將隆裕指給光緒。在光緒看來,隆裕本來是自己的表姐,忽然間就變成自己的皇後,非常接受不了:作為姐姐,隆裕長什麽樣光緒都不會嫌棄,可是作為自己的皇後,誰都想找一個漂亮點的。可是既然老太後都說了這件事情,想改變過來是非常困難的。況且隆裕是一個標準的封建婦女,逆來順受,婚姻也是隨長輩安排,這樣事情就非常難辦,沒有人可以為光緒分擔。

  說起光緒的婚姻,真的是有一點離奇。爺爺對當時的情況非常了解,所以說起來,他自己有時候都會感覺詫異。爺爺說:“在慈禧為光緒指婚的同時,珍妃、瑾妃家裏也花了很多錢賄賂李蓮英,為的就是能夠讓珍妃當上皇後。從當時珍妃的情況來看,珍妃確實有作皇後的本錢:年輕漂亮、聰明能幹、能歌善舞。可是當時老佛爺的意思,李蓮英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就在背後嘀咕,想讓珍妃當皇後,但是慈禧卻不那麽想,她心裏早就定下了隆裕,這是任何人扭轉不了的。於是他隻能在珍妃選妃的過程中做些手腳。除此之外,李蓮英也極力想把瑾妃也弄進宮來做光緒的妃子。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李蓮英收了珍妃家太多的錢,不這樣做,沒有辦法對珍妃家裏交代:本來是應該選皇後的,最後隻弄了一個妃子,珍妃家裏當然不願意,所以李蓮英就用兩個妃子換了一個皇後。因為對於慈禧來說,隻要皇後定下來,選誰當妃子都沒有關係。所以,李蓮英隻有在光緒選妃的時候做些手腳。”

  在我爺爺的描述當中,當時選妃的時候,幾乎讓李蓮英把全國人民都給糊弄了。當時皇帝選拔妃子,要在全國層層把關,但能夠帶到光緒麵前的卻隻有60多位。並且從這60多位裏,要選一後兩妃。選妃當天,光緒在這60多人裏麵一眼就看到珍妃,因為這個姑娘簡直太出色了。於是光緒傻呆呆地拿著一個玉如意,猶豫不決。因為這個玉如意遞到誰手裏,誰就是皇後了。而實際上,慈禧早就提前把意圖給光緒說得很清楚了。因為慈禧是自己的“親爸爸”(滿語“母親”),自己沒辦法,必須聽她的。所以當他走到珍妃麵前的時候,光緒突然間變得非常傷心,他覺得作為一個皇帝,連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左右,因此感到很傷感。就在這個時候,熟知慈禧意圖的李蓮英連忙走了過去,猛地攙扶了光緒一下。光緒一下子就回過神來,隻好由著李蓮英一直攙到隆裕麵前,無奈之際,隻好將玉如意交到了隆裕手裏。這樣,隆裕就成了光緒的皇後。  
 
 
二、光緒的婚姻(2) 

  皇後選定了,剩下就是要選出兩個妃子。李蓮英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為了還珍妃父親的這個人情,李蓮英在慈禧麵前大力鼓動,於是慈禧同意將珍妃和瑾妃一起帶到了宮裏。

  關於這件事情,除了爺爺的敘述之外,在《舊宮太監唐冠卿所言》裏有這樣一個版本:光緒十三年冬,慈禧為德宗(即光緒。編者注)選後,在保和殿被召見備選的各大臣少女進內依次排立,應選者五人,首列那拉氏,督統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次為江西巡 
撫德馨之二女,末列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二女(即珍妃姐妹)。當時太後上座,德宗侍立,榮壽固倫公主及福晉命婦立於座後,前設小長桌一,上置鑲玉如意一柄,紅繡花荷包二對,為定選證物。清例選後中者,以如意予之,選妃中者,以荷包予之。太後手指諸女語德宗曰:“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德宗對曰:“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據宮內太監雲,當時稱謂如此),子臣不能自主。”太後堅持令其自選,德宗乃持玉如意趨德馨二女前,方欲授之,太後大聲曰:“皇帝!”並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將玉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後以德宗在意德氏女,即選入妃嬪,亦必有奪寵之憂,遂不容其續選,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對於末列二女,此珍妃姐妹之所以獲選也,此後德宗偏寵珍妃,與隆裕感情日惡,其端實肇於此。

  雖然兩種說法有少許不一致的地方,但是有一個結果卻很明確:因為選妃,光緒心裏非常憋悶,大婚以後好長時間心裏不痛快,不跟皇後同床。據後來隆裕對我爺爺說,當時在洞房裏,心情壞到極點的光緒一下撲在表姐隆裕的懷裏,號啕大哭,並對隆裕說:“姐姐,我永遠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為難啊。”

  雖然光緒還是把隆裕當作自己的表姐,但是隆裕跟光緒的想法卻完全不一樣。因為隆裕覺得,雖然我是你的姐姐,但是命中注定我是你的妻子,你是我的丈夫,這是誰也違抗不了的現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隆裕從小受到家族的教育,是一個非常知書達理的人。這種情況下她也隻有認命了。

  可是這件事情給光緒和慈禧造成了很大的隔閡,並且由於政治上的傾向不同,這種隔閡日益加深。到後來,因為慈禧的關係,光緒就變得非常不喜歡這位表姐了。

  爺爺說:“這樣大概過了半年的時間,光緒一直心灰意冷,對皇後和兩位妃子都非常冷淡。但是在後來的接觸中,突然發現珍妃不是一般的人,非常聰明,並且有政治遠見,非常符合他的一些想法,所以光緒就非常喜歡珍妃。因為剛開始光緒對珍妃的喜歡隻是看到珍妃長得非常漂亮,加上隆裕做了皇後,心裏不痛快,也就一直沒有接近珍妃。但是後來發現這個珍妃遠不是漂亮能形容的。有一次,光緒和珍妃在花園裏散步,珍妃的一番話讓光緒覺得自己重新找到了希望。他覺得珍妃很有頭腦,從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也是一個政治才幹非常突出的女人,並且非常會來事,所以對珍妃的愛就加了幾分。”

  “在這個過程中,慈禧也看到光緒並不喜歡隆裕,但是慈禧心裏明白,不管你光緒喜歡不喜歡,事實都已經定了,並且她相信早晚光緒和隆裕的感情會培養起來,所以她也不在意。但後來,慈禧在接觸中也發現珍妃的確是一個非常聰明漂亮的人,一時之間,好像找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因此,慈禧也非常喜歡珍妃,並願意接近珍妃。宮裏因為慈禧和光緒的意見在這個方麵達到了統一,也一時之間表現得非常和睦。除去慈禧對珍妃的喜愛外,慈禧也想利用珍妃的能力和光緒對珍妃的喜愛,去為光緒做工作,達到“母子”政治上的一致。因此,慈禧召見珍妃,讓珍妃輔助皇後和皇帝。但是慈禧沒想到,珍妃在接受了她的旨意後,和光緒聊天的時候竟然撞出了火花。珍妃看到了大清的落後,她覺得光緒作為一個皇帝,應該重振大清江山。因為當時珍妃的父親跟很多外國使節的關係非常好,她從小就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思想。所以就給光緒灌輸了很多西方思想。這一次談話,不但使光緒了解了很多宮外的事情,振奮了不少精神,同時,他和慈禧的分歧也就越來越大。雖然光緒萬分珍惜珍妃,但這個時候慈禧已經非常生氣了。本來她想讓珍妃去做光緒的工作,讓皇上和皇後的關係有所轉機,但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

  “偏偏隆裕皇後是一個舊時代的女人,學的是賢淑之道,欠缺的是政治遠見,比起珍妃來就差得更多了。這樣一來,慈禧不但沒促成光緒和隆裕,反而更讓光緒冷落了隆裕。於是後來就有了珍妃是個小妖精的說法。”

  據我爺爺說,在這種情況下珍妃曾經懷過孩子。但是就在珍妃懷孕大約三個月的時候,他們與慈禧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不好,還產生了比較大的衝突,珍妃頂撞了慈禧,於是慈禧就派人打了珍妃,光緒一看情況不好,馬上給慈禧跪下,並且告訴慈禧,珍妃已經懷孕了。這消息當然不是慈禧期望的,因為當年把隆裕嫁給光緒的時候,對隆裕的期望值是非常大的,據說還在懿旨中講明:“他們的兒子就是將來皇位的繼承人。”希望達到她“把大清皇帝的血統與自己家族葉赫那拉氏緊緊聯係在一起”的目的。但是這時候已經晚了,珍妃由於懷孕被打,最後又驚又嚇就流產了。後來又因為一些事情,把珍妃打入了冷宮,一直到慈禧出逃的時候,珍妃死亡。  
 
 
三、關於隆裕 

  別人都轟轟烈烈,別人都永垂千古,但是隆裕卻不能。因為簽訂大清退位詔書的人就是隆裕。爺爺說:“後來也有人把隆裕說成是一個大奸大惡的人,說她陷害珍妃,說她心胸狹窄,這是非常不對的,也委屈了隆裕。不過說起隆裕來,很多後人都覺得這段曆史對於隆裕是不公平的。因為在慈禧和光緒之間,隆裕成了一個犧牲品。”我也非常相信爺爺的描述。

  對我的姑奶奶隆裕,在《清史稿·後妃傳》裏,隻有這樣寥寥數語的記載:“德宗孝定 
景皇後,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後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後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為皇後。二十七年,從幸西安。二十八年,還京師。三十四年,宣統皇帝即位。稱‘兼祧母後’,尊為皇太後。上徽號曰隆裕。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後命遜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後,合葬崇陵。”

  很顯然,在這部曆史的記載裏隻說了她幾件事,是慈禧的侄女,光緒的皇後,溥儀的皇額娘,下了宣統退位詔書。而這其中,幾乎沒有一件事是涉及她這個人本身的,全是作為其他人的附屬。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而相比之下,珍妃就比她“幸運”得多了。曆史裏這樣寫:“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貴妃女弟。同選,為珍嬪。進珍妃。以忤太後,諭責其習尚奢華,屢有乞請,降貴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後出巡,沈於井。二十七年,上還京師。追進皇貴妃。葬西直門外,移崇陵。追進尊封。”在曆史上,對珍妃的敘述已經表現得很清楚,起碼說了她和慈禧之間的矛盾,以及她死的事,加上光緒對她的思念。由此不難看出,當時作為那個朝代的皇後,隆裕的苦衷是別人根本體會不到的。

  當然除了正史,更有野史描述珍妃這個美麗的妃子。人們在各種小說、戲劇裏,不斷地悲歎珍妃和光緒的愛情悲劇,說珍妃如何美麗聰明,勇敢堅強,而光緒是如何英明睿智,大誌不遂。在他們的故事裏,慈禧永遠是棒打鴛鴦和扼殺改革的魔鬼,而隆裕作為皇後,作為慈禧的侄女,則是善妒,愛打小報告,愛陷害珍妃……她是一個徹頭徹尾令人痛恨的奸險角色。正因為有了珍妃,所以毀了隆裕,在整個曆史當中,隆裕隻是一個陪襯,人們可以說珍妃的悲劇,但是隆裕的悲劇誰關心過呢?在曆史沉澱這麽多年以後,還是有人不了解真相,所以我爺爺對這件事情也感到非常氣憤。

  爺爺說:“事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隆裕雖然長相不如珍妃,但是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麽壞。她在家時就對我們弟妹們很好,她很和善,樣子有點憂鬱,一點傲慢的意思都沒有。後來進了宮,她就更加憂鬱了。但是她還是對人很和善,別人覲見時向她問候或者致意,她總是以禮相待,從不多說一句話。慈禧和光緒接見其他人時,隆裕也總是陪伴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他們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麵走進慈禧和光緒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後麵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這個時候有人會給她讓出位置來,但她還是不願意在更多人麵前說話。她總是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隆裕總是孤獨地在侍女的陪伴下漫無目的地散步,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她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任何事情。到了冬天,她也是在身邊宮女的陪伴下寫寫書法,或者做點其他事情。就是這麽一個與世無爭的人,在死後人們還對她妄加指責,把慈禧與珍妃的矛盾說成是她挑撥的,這是不對的。”

  我也曾經懷疑,在清宮那麽激烈的紛爭中,作為一個與世無爭的人,隆裕是怎麽活下來的。後來在德齡寫的書裏,我也曾經看到過這樣的說法:“皇後總是話不多,每天早上她都是第一個到太後寢宮問安,並告訴我們怎麽討太後歡心。一次太後早晨起來發脾氣,她告訴我說隻有我才能讓太後情緒好起來,因為太後最喜歡我了。我們吃完飯後到皇後那裏去,她總是問我們吃好了嗎?並且會時常賞賜我們一些小東西。”看來隆裕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但是為什麽還會有那麽多無端的指責呢?

  在今天看來,隆裕真正是清朝曆史上的一個悲劇人物。當年無辜地被選進了宮,無辜地嫁給了皇帝,又無辜地被皇帝討厭。在後來我也曾經看到這樣的記載:光緒其實脾氣很毛躁,對慈禧又不敢出怨言,就把怒火都發在皇後的身上,動不動就踢飛自己的鞋子,還有一次把死貓放進了隆裕的被子裏,嚇得隆裕大病一場。至於這個說法是不是這樣,到底是傳說還是杜撰,我不是很清楚,但是隆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在她身邊的人和見過她的人都很清楚。

  在爺爺晚年,他曾經多次談到自己的這位姐姐,說隆裕的一生都是悲劇:年輕的時候沒有得到愛情,被皇帝冷落。年紀大了以後,竟然成為親手簽定“退位詔書”的人。因為這件事情,隆裕一直落落寡歡,痛恨大清江山葬送到了自己的手中。因此,隆裕是在鬱悶當中走完自己的這一生的。所以後來我爺爺非常痛恨袁世凱,認為是袁世凱騙走他姐姐的生命,讓他姐姐成為曆史的罪人。  
 
四、慈禧與光緒的死(1) 

  對於慈禧和光緒的死,一些曆史學家研究了很多年,但是所有的說法都還沒有成為定論。所以曆史上也把光緒的死定為一個疑案。

  在爺爺的記憶裏,那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躺在冰涼寂靜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離開了人間。

 
  世上的事情竟是如此湊巧,就在光緒病危之際,慈禧也已病入膏肓。但是由於她秉性剛頑,神誌卻非常的清醒。她感到了光緒帝的病情已顯露出危機的跡象時,就已經考慮為光緒帝立嗣之事,她接納了軍機大臣世續和張之洞的意見,立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嗣,任命載灃為攝政王。於十月二十日(11月13日)連發三道上諭:“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諭軍機大臣等,朝會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著在諸王之前”。而根據史料的記載,光緒在這一天已經神誌昏迷了,而慈禧還是能神誌非常清醒,完全沒有死亡的跡象,所以說慈禧害死光緒的事情完全是一些人杜撰出來的。但是也就在這一天,慈禧開始發病。

  第二天,光緒死去。“上疾大漸,酉刻崩於瀛台之涵元殿”。而這個時候,慈禧又連發三道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傅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溥儀承繼毅皇帝為嗣,並兼承大行皇帝祧”、“嗣皇帝尚在衝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慈禧在兩天內選擇了溥儀作為下一任皇帝的接班人。在我們家,大家都認為慈禧就是一個操勞的命,所以在臨死之前還是為後來的清王朝做了選擇。

  就這樣,光緒與慈禧在不到二十四小時內相繼死去,而生前“母子”二人的關係又是那樣的對立和微妙,不僅是清代曆史上所未有的,也是中國曆史上所罕見的。所以當消息傳出的時候,中外震驚。隨後各種評論和猜測也隨之而來,許多人都懷疑光緒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被人殺害。尤其光緒比慈禧年輕卻死在慈禧前,“猝死”的起因更引發出種種傳聞。由於很多人都說由於慈禧和光緒在政治上的看法不一樣,慈禧反對變法,因此,在變法開始的時候,由於袁世凱的出賣,讓慈禧抓住了口實,所以慈禧有了殺害光緒的想法。

  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了74歲的慈禧的前麵,而且隻是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也就由此產生了。爺爺非常不能理解慈禧將光緒害死的說法,他非常清楚,光緒的病已經有了8年的時間,死隻是時間的問題。況且每次禦醫給光緒看病的醫案都會呈給慈禧。光緒病情的發展狀況慈禧是最清楚的了。光緒死在慈禧前麵是肯定的了。而慈禧直到在死前的兩天才被確診。所以即便是慈禧想殺害光緒,也根本用不著自己動手。除非慈禧是個神仙,知道自己的死期。我爺爺非常肯定地說:“光緒根本不是慈禧害死的,這些都是後人的謠傳。很多人不但說光緒是慈禧害死的,說同治也是慈禧害死的,這樣的說法欠證據。中國人幾百年來的說法就是:虎毒不食子。慈禧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這點意識還是有的,不可能害死自己的兒子。”

  那麽,光緒究竟是怎麽死的呢?

  光緒37歲時寫的《病原》中說:遺精已經將近二十年,前幾年每月遺精十幾次,近幾年每月二三次,經常是無夢不舉就自行遺泄,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必定頭疼,耳鳴現象也近十年。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以後,他的病不斷惡化,未見好轉。關於光緒的死,曆史上也是有記載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禦醫曹元恒在《脈案》中寫到: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這也就是說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於無藥可用的嚴重局麵。而在五月初十,禦醫陳秉鈞寫的《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的話。七月十六日,江蘇名醫杜鍾駿為皇帝看過病後說:“我此次進京,滿以為能夠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隻求不出差錯。”

  而拖到九月,光緒的病狀更加複雜多變,髒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隻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這一年的十月中旬,光緒的病情已經進入危急階段,他出現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症狀。十月十七日,周景濤、呂用賓等幾名禦醫會診,一致認為光緒皇帝已是極度虛弱,元氣大傷,已處於病危狀態。並私下對朝臣說:“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險。”十月十九日,光緒已出現胸悶氣短,咳嗽不斷,大便不通,清氣不生,濁氣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狀。到二十日,光緒已經是眼皮微睜,流著口水的嘴角隻能輕輕顫抖。當天夜裏,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誌昏迷。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緒的脈搏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嘴倒氣。拖到傍晚,便與世長辭了。

  從這些曆史資料的記載來看,光緒去世前八年的檔案都記錄在案,可以認為,光緒從開始病重一直到他的臨終,他的病狀演變是屬於一步步加劇地惡化,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出現,既沒有中毒或其他傷害性的跡象,也沒有突然暴死的跡象,應該是屬於正常病死。所以也應排除了被慈禧投毒害死的說法。  
 
 
四、慈禧與光緒的死(2) 

  關於慈禧和光緒的死,我後來也看過很多這方麵的資料。但是很多的資料各不相同。在英國人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書中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裏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生怕慈禧死後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 
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但是後來我看到曾經是清宮禦醫的屈貴庭,在一本民國時期的雜誌《逸經》第29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禦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光緒的死一直被說得沸沸揚揚,可是慈禧的死卻一直沒有人評說。爺爺對我也沒有透露關於慈禧死的事情,隻是說因為得了痢疾,最後沒治好死了。所以我隻好在一些資料中查找了。我看過在一篇關於慈禧的死的文章,其中對慈禧的死有一定的說明:慈禧於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下午1點到3點之間)死於中海儀鸞殿,其時年已經七十四歲。後來在查閱了眾多清宮脈案後,我看到這麽一段:慈禧是死於老和病。她先患腹瀉,這和許多演義小說及傳記裏麵的記載一樣,以後得並發症,兼及肝肺等髒腑,以至胃納減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帶病堅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後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有人說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屬於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沒有什麽征兆,甚至在臨死前的日子裏,也沒有出現必死的現象。這在《內起居注》中就有記載。這一時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瀉外,隻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幹及肢體軟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處理政務,每日發出的上諭及批出的奏折,數量仍然非常多。以十月十五日以後為例:十五日批出龐鴻書、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陳夔龍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楊士驤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發諭旨兩道;十九日批出錫良等人折片十九件,發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務部折片四件,發諭旨兩道。隻是到了十九日這天,她的飲食開始變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這天,已經不再想吃東西。到二十二日,終於病情惡化。

  當然,這和光緒的情況完全不同。早在光緒三十四年的三月,光緒的病就已經開始惡化,並且當時的太醫們已經束手無策,到了這一年的七月份,為光緒皇帝治病已經是“徒勞無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光緒本人也非常焦躁不安。在光緒死前的五天時間內,太醫就已經判斷:死數已定。

  因此,如果說慈禧有怕自己會死在光緒之前的擔心,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而如果說慈禧對這些情況不知道,所以對光緒下了毒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五、慈禧與珍妃(1) 

  很多人都說光緒是被慈禧殺害的,而珍妃的死也被很多人傳言說是慈禧西行之前把她殺了。就連慈安太後的死也推到了慈禧的頭上,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聽爺爺跟我說過,珍妃不是慈禧殺的,那些傳言都是錯誤的。其實事情遠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因為慈禧和珍妃都死了,所以人們就隨意把一些屎盆子尿盆子都扣到了慈禧的腦袋上。而慈禧喜歡珍妃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為珍妃非常有才幹,又非常地聰明漂亮。在慈禧看來,珍妃就是一個年輕的慈禧,這些都讓慈禧對珍妃有著一種別樣的感情。

 
  爺爺說:“其實隻是一件事情,讓兩個人鬧得比較僵,就是,慈禧說珍妃不守婦道。因為珍妃當時通過關係從外國人的手裏買了相機,在宮裏隨便照相,並且穿的衣服在當時來說是失了體麵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慈禧還沒有認識到照相機的作用,認為是妖術、邪術。所以就很反對這些東西在皇族中使用,但即使是這樣,在當時的一些大臣家裏還是藏有相機。再一個讓慈禧比較反感的事情就是珍妃喜歡穿著男服在宮裏走動,這讓慈禧非常不能理解,認為給皇家丟了臉麵。其實珍妃是一個很開朗大方的女人,有點大大咧咧的。但是當時的宮廷是非常嚴謹的,從來沒出現過這種情況。也由於這樣,慈禧與珍妃還是產生了隔閡。但是隔閡歸隔閡,慈禧要殺珍妃的心卻沒有。”

  後來在我翻看了大量的資料之後,我也相信爺爺所說的這些情況了。我看到在《白姓宮女所言》裏是這麽說的:珍妃貌美而賢,初入宮時,極為慈禧所鍾愛,知其性喜盡畫乃命內廷供奉繆嘉蕙女士教之,平時居景仁宮,與德宗則同居養心殿,德宗嬖之,當與共膳,妃喜作男子裝,並與德宗時互易裝束,以為遊戲……慈禧則以為宮姘所不應為,於是妃漸失慈禧歡,但尚未有若何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來自《劉姓宮女所言》:珍妃十三歲入宮,十五歲行大婚禮,時光緒十四年正月也。珍瑾二妃異母所生,相差隻一歲。宮中之像乃光緒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之間所照,所著之衣服,長袍為洋粉色,背心為月白色鑲寬邊,乃光緒二十一年最時髦之裝束,僅於宮中另做者。珍妃每早於慈禧前請安畢即回景仁宮,任意裝束,並時攝取各種姿勢,此像則於南海所照,後為慈禧所見不悅,光緒二十年時有耿九者,賄結慈禧之小太監王長泰(即王有兒)、聶德平(即聶十八),謀取粵海關道事,王聶二監平日均為妃所喜,時賜食物,此時王聶受耿九之托,因請於妃,密陳德宗準其事,同時複有寶善者,乃慈禧侄之嶽父駐兵於鳳凰城,因兵敗失守,替金運動免罪,亦經王聶二監請於妃。其進呈慈禧背心及大衣衣料二件,此二事均以不密外泄,聞於慈禧,大怒,並將珍瑾三妃均板責之,將王聶二監充軍於黑龍江,遇赦不赦。王聶本精於皮黃劇,王聶口逗不前行,並於當地搭棚演戲,解卒不得已內聞,慈禧乃命就乎正法,時妃二十一歲也,時妃被責後仍居景仁宮,因喜攝影術,複暗使戴姓太監於東華門地方開設照相館,複為隆裕後密白於慈禧,乃將戴姓太監杖斃於庭,至珍妃二十三歲,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之變,慈禧乃幽妃於建福宮,繼徒北五所,令二宮女侍,門自外鎖,飲食自檻下送進,珍妃被困後,原住之景仁宮即被封,其守宮太監全體被逐。這就與我們家所說的一些情況有些符合了。

  後來又有很多傳言說是因為隆裕小心眼,嫉妒成性,因此在慈禧麵前告珍妃的黑狀,所以慈禧派人把珍妃給推進了井中。這也不是事實,隆裕非常鬱悶,覺得平白被人冤枉,很生氣。

  當年我爺爺奉詔進宮,去見他姐姐隆裕太後時,隆裕對我爺爺講當時的事情。隆裕說:“很多人都說是我嫉妒告她黑狀,所以老太後派人把她推到井裏去了。其實事情是這樣的:當時與八國聯軍戰敗後,洋人軍隊打到了北京。於是在完全沒有取勝希望的情況下,老太後西行。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因為誰也不清楚這幫洋人最後會幹什麽?會不會像燒圓明園那樣,把紫禁城也燒了。當然西行帶不了那麽多人,因為人多了就會成為負擔。但是因為當時光緒是皇帝,而我是皇後,同時又是老太後的親侄女,要帶也隻能帶我和皇上走。而其他的一些親屬就地回娘家躲避,妃子們也不例外。可是當時的珍妃非常氣盛,不服從老太後的指揮,並當場頂撞了老太後。在那個緊急時刻,珍妃一直對老太後說:‘我是光緒的妻子,我要跟著去。你有偏見,皇後是您的侄女,所以您帶她走。所以我也請求你帶我走。’這就讓老太後非常難堪,帶走一個珍妃,就必須帶走瑾妃,還有其他的一些人,所以要開這個口子很難,加上洋人已經打到北京了,再不走就來不及了。於是老太後當時非常不高興,認為珍妃根本不識大體。”

  “從另外一層上講,本來老太後就對珍妃平日的作為有點不高興,再加上這些緊急時刻的頂撞,老太後氣得臉色發白,直打哆嗦。在皇宮裏,大清朝幾百年來從來沒有人這麽敢於頂撞太後,即便是皇上都從來沒有過,何況一個珍妃。老太後也是一個非常要臉麵的人,所以氣得當時抬腳就走,珍妃一直跟著老太後說自己的理由,於是就來到了距離珍妃住所不遠處。珍妃這時候還不死心,對太後說:‘我是光緒的妻子,就要跟皇上在一起,不在一起,寧願死。活著是皇家人,死了是皇家鬼。’老太後一聽,就更加生氣,本來火燒眉毛的事情,哪還有時間吵架啊,於是就對珍妃說:‘你願意死就死去吧。’當時說話的地方不遠處就有一眼井,於是珍妃緊走兩步,說:‘那既然這樣,我就死給你看。’於是直接就奔井口去了。老太後一看情況不對,這孩子跟我頂撞兩句,怎麽還真的去死啊。於是對崔玉貴說:‘趕緊去拉住她。’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當崔玉貴跑過去的時候,珍妃已經跳下去了。可老太後一看沒辦法了,內憂外患啊,於是沒來得及管她,就走了。”  
 
 
五、慈禧與珍妃(2) 

  “這就是出逃之前所發生的事情。一年以後,老太後和我們重新回到宮裏,想起珍妃來,還是覺得非常惋惜。這一點我們都能看得出來。而且人人都傳言珍妃就是老太後派人害死的,老太後也覺得自己很冤枉。雖然大夥沒當自己的麵說,但是這事情落在自己頭上了,總得有個結果,有個說法,皇家不是隨便能損失一個妃子的。於是老太後思來想去,就把罪責推到崔玉貴頭上了。當時老太後說:‘崔玉貴,讓你拉住珍妃你沒拉住,等於是你把珍妃害死的。沒拉住就等於是你害死的。’當時老太後就給自己找了這麽一個台階。”

 
  “老太後因為要找一個台階,所以就揚言要殺崔玉貴,當然也是為了讓大夥能平息一下怨氣。但崔玉貴是父親桂祥的幹兒子啊。跟我們家關係又非常好,每年父親過生日都要送好多東西過去看。這一聽要殺自己,馬上就跑到父親那裏,跟父親說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於是父親就找到老太後通融了一下。但是死罪沒有了,責罰當然還是需要的,於是就把崔玉貴攆出宮了。崔玉貴出宮,大概有兩年的時間就在咱們家住著。這件事情我不說你也看到了。但是太監出宮哪那麽容易啊,崔玉貴一直想著再回到宮裏,也通過人找我說過這件事情,但是當時我是不能做主的。作為太監在外邊,臉麵上沒地方擱,而這兩年基本上就是在咱們家,幫幫忙,打打雜。等過了這兩年,父親又找到老太後讓崔玉貴回宮裏,這樣崔玉貴就又回來了。”

  從宮裏回到家,我爺爺也非常氣憤:“為什麽什麽事情都要往自己家人頭上扣呢?還有,那些傳言真的是太過分了,估計就是那幫太監胡說八道,這才有了這樣的話。”於是在和我父親聊天的時候,爺爺就把這件事情說了。爺爺說:“社會上傳說的珍妃被慈禧害死的事情,完全是胡編亂造。因為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皇後在場,她就是現場的見證人。”今天說起這件事情來,仿佛爺爺說話的樣子還在麵前:家人平白無故地被人詆毀,特別是他平日裏最喜歡的和最有涵養的姐姐被人冤枉,讓他怎麽也接受不了。我們家都知道,隆裕非常喜歡我爺爺,對這個弟弟也是關愛有加,有些心裏話是願意同他說的。在更晚些時候,當我爺爺再次去宮裏見隆裕時,還聽到隆裕說珍妃真的是一個太剛強的女人了。可見,這件事情給了隆裕很大的打擊,人們的不理解直接讓隆裕產生了很大的心理負擔。

  我們家對珍妃究竟怎麽死的,是非常清楚的。我個人認為現在社會上所說的一些關於珍妃的死以及珍妃與慈禧的關係,很多都是杜撰的,是從野史或者傳說中找出來的,不足信。

  反觀珍妃,難道真的就像有些人說得那樣好嗎?在這裏引述一位質疑珍妃後輩人寫的《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文章的人的話:在這篇文章裏麵提到,珍妃聰明伶俐,宮廷禮儀一學就會,因此替皇後主持繼嗣典禮。其實和該文作者所要說的,慈禧討厭珍妃是相違背的。試想,在慈禧操縱政府的當時,她不點頭,珍妃如何能主持這樣一個大典?更何況,對手還是慈禧的親侄女,一個慈禧想用來拴住光緒的人。所以,隻可能是,慈禧開始十分喜歡珍妃,是後來,珍妃的所作所為讓慈禧生了厭惡。比如照相,慈禧自己是十分喜歡照相的,但是珍妃偏偏挑在甲午失利,慈禧厭惡洋人的時候來照相,被杖責,隻能怪她不識時務了。而至於珍妃如何協助光緒變法,變法的問題究竟誰是誰非,太複雜,這裏就不討論了……無論如何,在演繹曆史時,隆裕和珍妃的待遇完全不公道。究其原因,其實淺薄。隆裕就是一個悲劇的犧牲品。有誰知道,她在慈禧和光緒的夾縫中那淒涼的後宮生活。有誰知道,袁世凱逼宮的經曆。

  另外,在《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中說道,光緒十四年(1888年)農曆十月初五,當時我二位姑母還沒有成年,就接到朝廷懿旨冊封為光緒皇帝的瑾嬪、珍嬪。這件事對我家和對祖母來說,不是喜事臨門,而是禍從天降。祖母深知女兒的性格,對慈禧的狠毒也早有耳聞。宮廷裏家法森嚴,女兒去做小老婆,免不了挨打受氣,說不定還會招來滅頂之災;從今後要想見到女兒,那比登天還難。從接旨那天起到二位姑母上轎前,祖母臉上沒有一點笑容,家裏從上到下個個心神不安。二妃上轎那天,祖母正坐在正屋桌旁吸水煙,當兩個女兒跪在母親麵前告別說“額娘,我們走了”時,她強抑淚水,伸手打了倆女兒一人一個嘴巴,說道:“隻當我沒生你們這兩個女兒!”轉身進了裏間屋。老李媽說,老太太進了裏間屋一天沒出來,也沒有吃東西。我母親後來對我講,二妃進宮後,家裏像辦喪事一樣,個個心情沉重。這種氣氛持續了好長時間,直到後來珍、瑾二妃被封為貴妃,珍妃深受光緒皇帝寵愛,家裏才算鬆了口氣。

  其實事情遠不是這樣,首先,當年珍妃、瑾妃進宮是她們的父親花了很多錢的;其次珍妃和瑾妃並不是一母所生(這在前麵有所敘述),怎麽會說出“隻當我沒生你們這兩個女兒”這樣的話來?

  再有這篇文章中所說跟事實還是出入很大。比如文中提到:珍妃因受光緒皇帝的寵愛,而引起了隆裕皇後(慈禧的內侄女)的忌恨,加之珍妃性格倔強,不會奉承慈禧,隆裕經常在慈禧耳邊吹風,慈禧就千方百計地找她麻煩,為內侄女出氣。……據她說珍妃長得很漂亮,並擅長書畫、下棋,雙手能寫梅花篆字。……珍妃聰明伶俐,常代替皇後參加宮裏的一些大典。宮裏的典禮禮節很多,如要求皇後要穿著花盆底鞋,頭上戴著頭飾,走丁字步,一步一安,還要磕達兒頭;在請安或磕頭時,頭飾和耳墜不能不擺,也不能亂擺。頭叩的不能太偏,又不能不偏,這個尺度隆裕皇後總掌握不好,可是珍妃一學就會,隻好由珍妃代替。這些就更引起了隆裕的忌恨……隆裕為了報複,就和李蓮英及珍妃宮內的太監勾結起來,把一隻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宮裏,妄圖汙蔑她有奸情……後來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經常進宮演戲的一個戲子的衣料一樣(據說戲子的衣料是光緒送的),隆裕抓著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開衣服,用塗有黃油漆的竹竿打)……珍妃喜歡照像,尤其喜歡女扮男裝照像,有時還穿著光緒皇帝的衣服照像,這又遭到慈禧的反對。慈禧命人到珍妃宮中搜出照像機和穿男裝的像片,大怒,為此珍妃又受了“掌嘴”之罰。  
 
 
五、慈禧與珍妃(3) 
 
  可是後來文中又提到: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後去世,宣統皇帝(溥儀)繼位,隆裕皇太後聽政。又將珍妃的靈柩從田村移往崇陵皇家墳地。我祖母和父親參加了葬禮。祖母在墳前沉痛地悼念了自己的愛女。

  試想,一個嫉妒成性,非常恨珍妃的人,在珍妃下葬以後,不去掘她的墳已經算是仁慈了,怎麽還在她聽政的年代,把一個生前非常痛恨的人遷到皇陵呢?這一點也說明了文章對 隆裕和珍妃的描述很多都是不真實的。  
 
 
一、關於我爺爺(1) 

  我爺爺出生在光緒五年(1879年)的陰曆9月17日,屬兔。他的姑姑嫁給了鹹豐皇帝,他的姐姐嫁給了光緒;他是前朝皇國舅,是同治皇帝的表弟,也是光緒的表弟和內弟。

  跟別人說皇國舅的事情,可能總會讓人有一些神秘感。但是我一直也沒覺得有什麽。當年,我爺爺的姐姐靜芬(即隆裕)嫁入宮裏,成為光緒皇帝的皇後,所以我們家也就成為了世襲的三等承恩公,而我爺爺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朝的皇國舅。

 
  我爺爺小的時候在皇家貴胄學堂讀書,因為成績很好,所以後來又考到了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讀書。從軍校畢業以後,由於慈禧非常喜歡她的這位侄子,所以後來他就到宮裏當了禦前侍衛。當時家族裏有那麽多人,慈禧是最喜歡我爺爺的,而且也把振興葉赫那拉的希望寄托在我爺爺身上。

  當年,我爺爺從軍校畢業了,就到宮裏去見慈禧。於是慈禧就安排了他做了禦前侍衛。慈禧經常誇我爺爺,對人說:“你看我侄子,長得一表人才、氣宇軒昂。比他爸爸強多了。”接著又轉過頭來對我爺爺說:“將來家裏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我現在給你安排一個禦前侍衛的職位,你得好好幹,別光吃祖宗飯,一定要自己多努力。”我爺爺也點頭答應。等到後來清朝成立了清河陸軍學堂,因為我爺爺當時在學校學過軍事教育,當時朝廷就派我爺爺到那邊去教書,一直做到校長的位子。

  其實後來父親告訴過我,爺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寫得書法非常漂亮,並且有很多書籍出版。後來到我爺爺去世的時候,他的書全部都放進棺材裏了,足足有兩尺厚的書,然後把遺體放在書上麵,等於把書都帶走了。後來我爺爺的墳在“文革”時候讓人給挖了,書也不知道去向了,不過我想應該那些書早就漚爛了。

  我爺爺的大福晉也是慈禧指給的。而我奶奶鈕鈷祿氏則是我爺爺的二福晉。我爺爺一生中有三位夫人,三夫人是年齡大了以後找的,所以沒有後代。大福晉的後代都早已經移居美國,沒有什麽來往。我父親總共哥兒三個,我叔叔在戰爭當中犧牲了,沒有後代,我大伯父家在美國,從“文革”後才真正有點來往,先後通了幾十封的信,後來一直到老哥倆去世,就沒有什麽聯係了。

  爺爺的一生真的是非常傳奇的。他出生在光緒年間,經過民國家道的中落,見證過新中國的誕生。從一個清代的禦前侍衛,到軍校校長,再到一個普通百姓。但是這一生,我爺爺做人都非常正派,他惟一憎恨的人也就是袁世凱。他特別恨袁世凱這種不忠誠的人。我爺爺的觀點是:對我有意見,你可以指著腦門罵我,但是你別背後跟我玩兒家夥,這樣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如果被他發現,他會跟這個人不共戴天。

  我爺爺在清河陸軍學堂當校長的時候,孫中山和黃興請一些人在清河毛紡廠的小白樓開會。(這個小白樓當初是孫黃革命時候的一個據點,不是清河陸軍學堂。我爺爺當校長的時候的那個辦公樓是1998年拆的。我正好從那裏經過,拍了幾張照片。)我爺爺也被請去了。我爺爺去的時候,孫中山和黃興給我爺爺施大禮。我爺爺也答應一定支持他們。所以孫中山在會後送了我爺爺一管銅簫。因為孫中山喜歡吹簫,這管銅簫也是別人贈給他的。後來在1999年的時候,這管蕭被我一個朋友看中了,纏著我要走了。孫中山和黃興還有我爺爺,以及其他兩個人合影也在“文革”時被毀掉了。

  後來,根據爺爺給我們講的故事,我們也終於發現了爺爺憎恨袁世凱的原因。當年袁世凱將我爺爺的姐姐,也就是隆裕太後給騙了,逼著隆裕太後簽訂了“退位詔書”。而隆裕太後一直對這件事情耿耿於懷,認為大清江山是毀在了自己手裏,所以經常回想當年流著眼淚簽“退位詔書”的情景。我爺爺對我們說:“隆裕怎麽死的啊?就是因為被袁世凱騙了。這樣,她總覺得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後代,沒臉再見自己的親人,因此幾次想自殺。但是因為有很多人看著,所以自殺沒成。最後急火攻心,一命嗚呼。”

  其實,這件事情不是隆裕所能左右的,因為曆史走到那個時刻,就是會產生變化。所以後來我爺爺就把隆裕太後的死歸到了袁世凱的頭上,也把這個恨放在了袁世凱頭上。想起來就罵袁世凱為袁禿子。而當時恰恰孫中山反袁世凱,因為孫中山也被袁世凱給騙了。這樣,孫中山被騙,隆裕被騙。也可以這樣說,當年慈禧提拔袁世凱,也是被袁世凱騙了。因為袁世凱是兩頭騙,這樣很多人都對他沒有防備。據我了解,滿清後裔都對袁世凱非常憎恨。我爺爺也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孫黃革命了,大炮追著打,打啊……”好像有點魔障那種感覺。記得後來解放後,大概是50年代的時候,當時清河派出所所長到我家來拜訪我爺爺,我爺爺都對他這麽說。後來發展到一端上酒盅,就開始喊:“孫黃革命了,大炮打過來了,追著打啊……”

  爺爺曾任軍校的校長,所以學生很多,其中在國共兩黨任將軍的人中有些就是我爺爺的學生。在這些人裏麵,和我們家關係最好的是他的得意門生傅作義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家生活很困難,即便家裏有點錢,都沒有地方買東西去。於是我爺爺給傅作義寫了一封信,說明家裏的情況。後來傅作義就派人給我們家用卡車送來了一些麵粉。當時是50斤一袋,大概有上百袋。由於正值夏天,老是下雨,同時家裏也吃不了這麽多,所以我爺爺把這些糧食無償地給我們家街坊和鄰居分了。我們家這一條街的老百姓都得到了麵粉,幾乎是每家一袋。在那個年代,即使家裏有錢也買不到吃的,我爺爺送給大家的這些麵粉,無異於雪中送炭,所以大家都非常感激。  
 
 
一、關於我爺爺(2) 

  即便是建國以後,在我剛剛記事的時候,爺爺領著我出去玩,不管走到哪兒,都有人給我爺爺微微一鞠躬,問聲好,尤其是一些老一輩的人。在北京解放前夕,大家也都知道我爺爺和傅作義之間的關係,加上我爺爺的身份地位,當時從西柏坡來了幾位領導找我爺爺。據我父親後來的描述是葉劍英、任弼時和林伯渠等。他們找到我爺爺,請我爺爺出山和傅作義談談。目的就是讓他以老師的身份和傅作義談,使得傅作義能夠回心轉意,顧全大局,爭取北京的和平解放。

 
  我爺爺當時對他們幾位說:“好吧,國家的大事,我理應出頭。我隨時寫信叫他過來,我可以跟他說。”這樣,我爺爺就給傅作義寫了信。傅作義帶著衛兵到了我家。我爺爺把他讓到堂屋,就談到了國家的形勢。我爺爺語重心長地跟傅作義說這些事情: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講蔣介石和毛澤東的不一樣的地方,當時傅作義被蔣介石收編,已經成為了蔣介石的部下。但是由於當時鎮守著京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塊,隻要傅作義一聲令下,就可以保護北京和天津,也可以毀掉北京和天津。

  當時我爺爺和傅作義在我們家談了一宿,沒有睡覺。到後半夜的時候,大家都有點困了。我爺爺就對傅作義說:“既然你到我們家來了,看到沒有?老佛爺當初賞給我的龍床,這是有福氣的人才能睡的。你是最高貴的人,今天請你睡在這上麵。”當時在我們家那張床隻有我爺爺才能睡,我們家別的人是不敢在那上麵睡的。所以傅作義也不敢住,他馬上給我爺爺鞠了一躬,說:“先生的床,學生不敢住。我鎮不住,還是您自己來住吧。”兩個人推來推去,最後誰都沒睡,就這麽談了一宿。這樣,我爺爺在和平解放北京的過程中也做出了一些貢獻。當然,和平解放北京,絕不能說我爺爺起的作用,這跟當時的形勢也有很大的關係,隻是從我們家族來說,我爺爺也出了一份力。

  說起這張床,現在也隻有一根可以留作紀念的柱子了。而關於這根柱子也有這樣一個故事:“文革”時我姐姐搞對象,我那姐夫下象棋是一個高手。就跟我父親要了這麽一根木料準備做象棋,但是象棋也沒做。後來我姐姐搬家的時候,我幫著去搬,正好發現了這根柱子,所以就要了回來。見證一段曆史吧。當時家裏還有幾條床的腿,我和弟弟蓋房子的時候,家裏沒地方放,正好讓一個古玩販子給看到了,非要買,就把那幾條腿買走了。我們家還有一個大樟木箱子,在我們家那土炕上,從這頭到那頭,底下是兩條鳳凰,也在“文革”中拆毀了,剩下一些木板因為當時沒地方放,就擱院子裏扔著,也毀了。當時好像叫躺箱吧。

  還是接著前麵的話題。最後,北京和平解放了。任弼時和葉劍英到我們家來,送給我爺爺很多禮物,並向我爺爺表示謝意。任弼時當時就跟我爺爺說:您老人家與傅作義談判,為我們國家做出了貢獻,我們也向毛澤東主席做了一個匯報。主席非常高興,並讓我們傳達他的意思,說您增錫老先生是抗日愛國的模範,三朝元老的見證人,並希望老先生出來工作。這是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情。

  後來,任弼時送了我爺爺一枚純金的毛主席紀念章,後麵寫著阿拉伯數字3,還有一枚1949年的開國紀念章。並有一些書籍贈送給我爺爺,比如關於土地改革和一些政策方麵的書籍。還有一支純金筆尖的鋼筆,到現在家裏還留著。過後時間不長,任弼時突然因病去世了。此後不長時間,我爺爺也去世了。但是我爺爺做的這些工作還是得到了認可。  
 
 
二、關於我們家(1) 

  我父親1919年出生,這已經是在民國時期了,而我母親則是我們家的第一個漢人。盡管此前葉赫那拉家族是世世代代不與漢族通婚的,但當時清朝已經沒有了,很多舊習俗也都不實行了,人們的很多觀念已經在轉變。再加上我姥爺和我爺爺是朋友,哥倆之間的關係直到晚年都特別好,所以承父母之命,我父親成立了我們這個家族第一代滿漢通婚的家庭。

  結婚以後,我爺爺對我父親十分器重,後來家族分家,爺爺也一直跟著我們家過。解放 
以後,我父親在中央的交通部工作。後來,根據國務院的一個精神,在中央工作的人員要支援其他省市,他就被派到河北省交通廳工作。

  我爺爺秉性剛直,但他在民國和解放初期有些傳統觀念還是十分的強烈,認為葉赫那拉家族上要對得起祖宗,下要對得起後代。當時看到我母親和我父親結婚以後連生了三個女兒,他就氣出了一場病,非常不滿意,罵我母親沒有本事。後來有個朋友到家來做客,跟我爺爺嘮叨:要想要男孩,中國傳統必須把女孩取男孩的名字,隻有這樣就能得男孩。我爺爺雖然不是十分相信,但畢竟他腦子裏的觀念非常傳統,於是給我上麵的姐姐取了個名字叫連弟,就是連來一個弟弟的意思。果然老四就到了我這兒,一出生是個男孩。父親說我爺爺非常高興,把親戚朋友都找來,大擺宴席。當時我爺爺說:“我們葉赫那拉家有傳人了,我長孫是我們家族最正的一個根。”所以就給我取名叫根正,這就是我當時出生的一個情況。

  說起來很巧合,我爺爺也有三個姐姐,隆裕是他的二姐。其實我真正的聽說這些過去的事情是在我七八歲的時候,那時候我已經上小學了,也有了一定的記憶能力。清楚地記得當時是北京的夏天,晚上天氣很晴朗,天上有一些星星。在我們家的小院子裏,我爺爺當時帶著我們這些孫子輩的孩子坐在院子的石頭桌前,一邊喝茶,一邊聊天,我們圍坐在爺爺旁邊,纏著爺爺講故事,我爺爺當時就給我們講了一些家族的故事,包括宮裏的一些逸事。

  我出生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951年,那是在北京清河陸軍學堂的那個院子裏。說起我們家在清河的這座宅子,還有一段故事呢。

  當時我爺爺生在芳嘉園。從保定軍校畢業後,他就到宮裏做了一段時間的禦前侍衛。成立清河陸軍學堂的時候,就派我爺爺到那裏當軍事教官。後來我爺爺就從芳嘉園分支出來了。到清河後,爺爺就在那邊買了一所院子,這所院子非常大,有一畝多地。但是宅子一建成,就有人紅眼了。因為別人不知道我們家的來曆,隻知道我們是外來戶。所以就有人起了壞心。當時很多人拿著槍什麽的,就把我家圍住了。說必須要拿出錢來,才能在這裏居住,如果不拿錢,就滾蛋。我爺爺馬上跑到軍校,一下子調來了五六百荷槍實彈的軍官,將這所宅子圍得水泄不通,同時也把鄉紳們圍住了。這些人一看這陣勢,馬上傻眼了,趕緊討饒。就這樣,我們家才在清河住下去了。從此人們也知道了我們家的底細。

  出生伊始,我的身上就似乎印有一種標記:我是慈禧太後的曾孫子。在當時,這是一個恥辱的稱謂。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就是剛剛上學,我父母就囑咐我們在學校裏,或者對老師或者對同學,千萬不要談家裏的情況。無論是誰問,都要說不清楚。尤其是問到慈禧的情況,就更要一問三不知。其實我們當時對家族的曆史並不明白。但是由於受到傳說的影響,慈禧對於當代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反麵典型,所以父母告訴我們不能說家裏和慈禧的關係。我們兄弟姐妹從小就對家族與慈禧的這種關係諱莫如深,同時將所有的疑問都藏在心裏。

  不過,老街坊鄰居對我們家的這層關係還是非常清楚的,無論你怎樣隱瞞,都不能阻止別人去談論這件事情。

  給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我小時候跟小夥伴打架。那當時都是八九歲的孩子,有一個家裏世代都是老北京的孩子,他當時打不過我,被我打了以後氣不過,但是又對我沒有什麽別的辦法,於是,他就對著周圍看熱鬧的人罵我:“他是慈禧的重孫子。”我聽了這話以後,覺得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因為慈禧是當時大家眾所周知的壞蛋,一個反麵的典型,他說我是慈禧的重孫子,肯定是罵我了。於是我就插著腰罵回去:“你才是慈禧太後的重孫子呢。”吵過一架以後,我心裏多少總是有點別扭。

  後來我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就更不敢說自己與慈禧的這層關係了,全家人都忌諱這一點。我們家的一些鄰居,原來是資本家出身的都被紅衛兵抄了家。當時父親正趕上回家探親,結果一下子讓紅衛兵將我父親堵在了北京。父母躲在家裏,看到紅衛兵的一些行為,嚇得直哆嗦。

  我爺爺那時已經去世了,所以並沒有受到衝擊。這時候我父親作為一家之主,雖然害怕,但是還必須站出來,因為家裏剩下的都是弱小了。我母親當時也非常害怕,但是眼前除了一群還小的孩子,她也一定要承擔起來。因為紅衛兵隨時都有可能衝進來。最後,我母親帶著我們幾個在院子裏挖了一個坑,把家裏所有清朝時代的東西都埋了進去。因為那個時候,所有帝王將相的東西全部要燒毀,有些不能燒的就埋起來。當時有一個口號:破四舊、立四新。  
 
 
二、關於我們家(2) 

  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家裏有一個差不多2米長的紫檀木的黑箱子,裏麵都是祖宗畫像,還有一些古代的字畫,因為當年我爺爺非常喜歡收藏這些東西。最後也出於無奈,將這些東西全部都燒了。就連家譜也一樣。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有一張慈禧和我們全家大概有十幾個人的一張合影,差不多有現在21寸彩電那麽大的一張照片,也給燒了,包括玻璃底版。我們家現在的那個鏡框,一直鑲 
的是毛主席的畫像。當時我記得我們家連照片帶底版,如果在地上摞起來的話,足有一米高。這麽多的照片通通燒了,全部給毀掉了。那時候那些底版都是玻璃做的,也都砸了。

  家裏有一張紫檀床,就是一張龍床,就是當年慈禧太後賞給我爺爺的。說起這張床來,那是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以後,慈禧西逃的時候的事情了。當年慈禧出逃的時候,我的曾祖父桂祥跟著去了,我爺爺就沒讓去,但是當時護駕給他們送行,就是那時賞的這張床。

  當年慈禧西行的時候是坐一輛馬車,而趕車的人就是我的曾祖父桂祥。據說當年車走到我們家附近的時候,我爺爺去見駕,慈禧嫌帶這張床麻煩,所以就賞給了我爺爺。這張紫檀床是可以自由拆開組合的,上麵雕龍畫鳳,非常氣派。但是如果紅衛兵闖進來,看到這樣一張床就非常麻煩,所以當時我父親就一件一件的都把它拆開了,扔到我們家的炕洞裏,當劈柴燒了。這張紫檀木的龍床燒了幾天幾夜,把我們家的土炕上一層青磚都燒紅了,炕席都燒著了。

  當時家裏還有一些現大洋,大概有一帆布書包那麽多。解放以後由於家裏生活比較困難,爺爺賦閑在家,所以到了家裏吃不起飯的時候就拿幾塊大洋,到銀行裏去換錢,當時好像是一塊現大洋換一塊人民幣。就這樣維持到“文革”當中,大概還剩兩三千塊現大洋。這些現大洋的圖案有龍的、鳳的、袁世凱的等等,品種很多。當時放在一個帆布書包裏,深更半夜的時候,我父親把它放在自行車後架上,和我一起把它推到清河大橋上,扔到了河裏。

  後來聽說1971年,清河大橋下麵清理過,這些東西也都不知道哪兒去了。單是我們家的這些瓷器,也有上千件之多,成套的瓷器都被埋進了院子裏兩米多深的大坑裏。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期間,我跟弟弟在我們家翻蓋房的時候,準備挖個大坑用來淋白灰,正好把當年埋瓷器的大坑給挖出來了。當時也不懂,看一大堆碎瓷,就找了一個民工,用那種盛蘋果的筐子,把這些碎瓷整整裝了九筐,用一輛130卡車拉到郊區的垃圾場,全都倒了。

  當時毀了很多東西。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家在“文革”的時候被紅衛兵抄了,其實不是那麽回事。我們家是被當時的形勢嚇得自行“處理”的。紅衛兵始終沒有進我們家門,這是事實。

  “文革”後,我和父親談到紅衛兵為什麽沒到我們家抄家的話題,我們猜很可能是由於我爺爺群眾威望非常高,當地派出所和政府給予了關照。

  很快,上山下鄉運動開始了。我那時還是不能承認我們家和慈禧的關係。因為當時的情況是,一些清朝的貴族家庭、商人、地主和資本家作為“黑五類”都受到了衝擊。由於我父親是國家幹部,我母親是工人,所以我們一直不敢提慈禧的事情。這個事情就裝作不知道。當時內查外調,有人問我父親:“老實交代,你和慈禧太後是什麽關係?”我父親也一直說我們家和慈禧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慈禧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被認為是一個反麵典型,所以,在那段特殊的時期,我們不承認自己是慈禧的後人,我們也一直不願意觸及到這點。

  1992年,我調到頤和園工作。因為我喜歡園林,喜歡清史,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到頤和園的時候,我的很多領導也都不知道我有這層關係。後來因為我收藏頤和園的門票,很多媒體采訪我的時候,才了解到了這一點,於是就一再動員我公開這層關係,說曆史隻是曆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改革開放以後,很多皇家後人紛紛出來為國家做了很多事情。像溥傑、啟功、啟鑲、溥任和潤麒等。還有一些跟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的人都開始出來做工作,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出來做工作,而我們葉赫那拉家族為什麽不能呢?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才真正站出來。

  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根據國家的需要,力所能及地為國家做些事情。而真正第一次向社會公布這個家族的關係是在2002年。由於我收藏了頤和園從1924年到現在的門票,和我在工作崗位上做出的成績,於是北京電視台找到我,說應該向社會和媒體光明正大地宣布這個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感覺我周圍人並沒有小瞧我。而是大家認為我擁有這個身份,就是一個曆史角色,所以應該站出來。自從2002年把我的家族曆史以及傳承關係向社會公布以後,各類媒體都開始進行采訪。尤其2004年以來,宣傳更多。甚至有五六十個國外媒體進行了采訪報道,也使這層關係大白天下。正是因為這樣,也讓很多多年沒有走動的慈禧的旁支後裔跟我建立了聯係,大家也都很願意出來為國家做些工作。  
 
 
三、慈禧與娘家的關係(1) 

  在慈禧和娘家人的關係問題上,很多人都認為她是一個不孝順的女兒,不幫助家人,有的時候甚至還打壓娘家人。也有人認為慈禧對娘家不好,認為她故意打擊娘家人,不提拔娘家人。但是據我家人對這件事情的說法和我自己的感覺,肯定不是這樣的。首先,慈禧在當政的時候特別講皇家的倫理傳統,八旗祖製是尊卑有序,慈禧在任用官員的時候著重任用愛新覺羅家族,並根據大清製度起用一些漢人的能人。在任用國家人才上,為了避嫌,對家人采用安撫的形式,給予名譽上的職位,並沒有讓他們做重臣。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關於慈禧孝道的問題,在對待自己父母的事上,是我們家族的後人都知道,並且人人都頌揚的。家裏人都這麽說:慈禧終生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孝敬父母,是個有名的大孝女。根據家裏人的說法:慈禧進宮以後,誰家有了困難,她都會給一些糧食和金錢,但不會給太多,她鼓勵家人自己去奮鬥,去爭取,自食其力。如果有困難可以去幫助你,但不會去養你一輩子。當年慈禧的大弟弟照祥,就曾經牢騷滿腹地向她要官做,慈禧說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並希望他們不要依仗於她,整日不務正業,無所事事,混日子,提籠架鳥。所以,慈禧的家人沒有什麽做大官的,隻是授予了一些封號。

  光緒二年(1876年)的時候,慈禧母親過七十大壽,按照常理,慈禧應該是必到的。但那年正趕上朝中有國外的使節到宮裏談一些國際上的事務,實在是離不開。於是慈禧就籌備了一些過壽的禮品,並親自寫了一個大“壽”字,還在“壽”字的下方,用滿漢雙文寫了四句詩,詩的內容是這樣的: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融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派人送到了家裏。後來,這幅字傳到我們家,我小的時候,每年一到年三十晚上,我父親就把這幅字和家譜拿出來,讓我們磕頭。可惜這幅書法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也被燒掉了。

  在我們家看來,中國人與外國人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外國人總是誇自己,而中國人善於誇祖宗。慈禧當政以後,給自己的祖父封三等承恩公。但是由於當時祖父已經去世了,所以由慈禧的父親惠征繼承。後來惠征去世以後,由慈禧的大弟照祥繼承,但是大弟也去世比較早,承襲了兩年就去世了,所以後來由二弟桂祥擔任。但是三弟福祥則一直是一個平民,跟著照祥家生活。

  慈禧在教育兄弟姐妹方麵也有自己的想法,以自立自強為主。因為慈禧娘家那麽大一個家族,就隻給了這麽一個官職。後來福祥的後代找到我的時候說:我們這邊什麽都沒給。其實事實就是這樣的。作為一個後輩,我想當初慈禧並沒有給家族的人員更多的官職,一個主要原因也在於清朝的宮廷爭鬥非常厲害,她自己在宮裏那麽多年,深知當官並不是什麽好事,所以為了保護家裏人,慈禧就沒有給家裏人更多的官職做。即使是封的官職也是無關緊要的職位,拿俸祿但並不掌握實權,像桂祥也曾經當過鑲黃旗的副督統。應該說這個官職並不大,因為慈禧知道一旦政權出現問題,很有可能會連累到家族。慈禧不用娘家人,既是尊重大清的血統,同時也讓別人看一看,自己並沒有為家裏人謀什麽福利。當然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麽可以考證的地方。本身作為一個女人,坐鎮朝廷來指揮那麽多個男人,大家雖然表麵上並不敢說什麽,但是心裏麵肯定會有很多人並不服氣。讓大家心服口服,這就是回避別人的口舌,也保護了家裏人。

  慈禧也並不是不管娘家人。我爺爺說過:慈禧對待家族非常慎重。為了顧及影響,又怕家裏人仗著自己的關係,養成一種養尊處優的毛病,或者成為當時八旗那些提籠架鳥、不務正業的人,所以很少賞自己家銀子。但是更多地時候還是賞一些東西,當然這些東西也都是非常值錢的。因為桂祥的職位不高,所以薪水是很有限的。不過在當時的那個時候,到家裏給桂祥送禮的人非常多,為了撐門麵,所以耗費非常大。所以慈禧經常賞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往往隻是在桂公府裏象征性地做了個交接就被桂祥派人送進典當行去,這樣也變相地救濟了娘家。慈禧曾經送過一整套的祭祀用的家具,當時是南方人做的,純木質上漆的家具,木盆、木碗、木勺等。

  慈禧是一個非常講究的人。她日常派太監公務的時候,是沒有賞銀的,因為太監拿了俸祿。但是一旦派太監給娘家送東西,慈禧認為這是私人的事情,總是會賞賜太監一些東西或者是銀兩。記得爺爺曾經跟我說過一件這樣的事情:太監往來比較多以後,他們就有點肆無忌憚了。因為從宮裏送東西過來的時候,太後總是會賞賜他們一些東西,一般在家裏送完東西、施過禮以後,太監就應該走了。但是太監並不給慈禧長麵子,來的時間長了,他們就賴著不走,非要在家裏喝茶,左一杯,右一杯,聊一些不鹹不淡的話,目的就是為了再得到一份賞賜。所以通常這個時候,祖爺爺都會再賞他們幾兩銀子,他們這才會起身謝桂公爺,然後告辭。

  爺爺說,太監往我們家送慈禧賞的東西,一般都是算好了時間。給桂公爺送禮不能早送。早送,他起不來,叫他起來,他犯脾氣。又不能送晚了,太晚當鋪要關門。當不出錢來,得不到賞錢。要在下午宮裏加餐前送。如今說起來這也算是笑話了。當年慈禧賞給桂公爺東西,臨出門前慈禧已經賞了錢給太監,可是太監進門捧著禮物來了,還是要給賞錢。當時家裏沒錢,所以前門進禮物,後門進當鋪,當出錢來開賞錢。這些情況太監算計得清清楚楚,所以要早一點到,留出進當鋪的時間。太監的目的就是為得賞錢。禮物送到後,太監就表現得很有耐心,慢慢喝茶,到處請安,表示恭維親近。於是當鋪換來的銀子,又大把地流入太監的手裏。當年太後賞的東西,幾乎被太監分去一半。  
 
三、慈禧與娘家的關係(2) 

  爺爺說:“老太後挨算計也沒辦法。一般來說賞給桂公爺點東西,派兩個太監足夠了,可老太監非要帶兩個或四個小太監,美其名曰:拜見桂公爺和桂公夫人,說讓年輕人見見世麵,學學規矩。明知道桂公爺要多掏腰包,也隻好認了,因為這是給桂公爺臉上搽粉呀!老太後對這種事,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爺爺曾經這麽說過,我們旗人雖然禮數多,可也有好的地方。例如娘家對出了閣的姑奶奶,那種禮數就應該保存下來。娘家年節送禮的日子不是正月,而是在年前。娘家當父母的,當哥哥嫂子的,當兄弟媳婦的,都要給姑奶奶送份厚禮。並不見得是什麽奇珍異寶,卻多半是人所不能送的東西,譬如嫂子給做的貼肉緊身衣服,肚兜等。到太後晚年,娘家送份睡襪、逍遙履等,弟媳婦給做的褲衩等東西,這正說明姑娘在家時與嫂子和弟媳等兩小無猜,融融樂樂,表示一番家庭和睦的氣氛。父母、兄弟們就想姑奶奶在家的時候愛吃些什麽東西。俗話說,好吃不如愛吃,婆家多有錢,也是娘家的東西好。揀姑奶奶愛吃的東西做上幾樣,表示父母兄弟對骨肉的戀戀之情。平常日子,一般不許由外向宮裏送吃的,隻有年節才可以,也是經過檢查了的。當年,我們家給老太後送的東西,什麽都有,隻要是慈禧在家當姑娘時喜歡的,我們家都送。一般是大青豆或者鮮豌豆、黑菜炒的野雞爪子,有凍肉、白芸豆、葡萄幹、蓮子蒸的大黃米年糕坨。那白芸豆都是上好的,有手指肚大,是老太後做姑娘時最愛吃的。姑奶奶想娘家,娘家惦記姑奶奶,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到現在我們家還存著慈禧當年吃飯時用過的碗。這個碗是當年我的曾祖父桂祥參加慈禧五十大壽,臨走的時候慈禧派人賞的一套瓷器中的一件。我現在說不上來到底有多少件了,但是一般的都是幾十件。這個碗的底款上寫著:大清道光年製。爺爺說這個碗是慈禧進宮以後使用的,是專門喝湯用的。這個碗繪著五彩龍鳳圖案,做工非常講究。後來曾祖父臨去世就把這個碗給了我爺爺。由於這個碗是老太後用過的,所以我爺爺始終拿這個碗作為傳家寶,非常珍惜,也舍不得用。每年在祭祖的時候,我爺爺才開箱把這個碗拿出來。

  有一次我爺爺的大福晉在祭祖的時候,把這個碗碰到了桌子下麵,摔壞了。我爺爺非常生氣,要把大福晉給休了。爺爺說:“你毀了我的傳家寶,我要休妻。”後來他們娘家人知道了,就跑過來勸說。這樣才沒有休妻。但是即使是這樣,我爺爺還是不滿意。當時大福晉有一對金手鐲。於是我爺爺請了當時北京城一個姓郭的鋦瓷匠,用大福晉的金手鐲做鋦子,把這個碗鋦好了。

  後來在日本侵華時期,家裏生活很困難。那時候家裏變賣了很多的瓷器,但是這個碗始終沒舍得賣。據說當時有人出2000塊大洋,托人非要買不可,可我爺爺始終也沒有賣。後來家裏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爺爺就把那個金鋦子解下來賣掉了。但是碗一直珍藏著。在“文革”當中,這個碗被父親藏在了床底下。現在,這個碗一直保存著,一點兒瓷都不缺。

  除此之外,家裏現在還存著一對慈禧當年戴過的耳環。據說這對耳環是新疆的白玉做的,是慈禧在十五六歲時候戴的。出嫁以後,她就把這對耳環,連同一對手鐲給了隆裕。在我爺爺結婚的時候,隆裕就把這對耳環和手鐲送給了我的奶奶,現在手鐲已經沒有了,但是耳環一直保存到現在。雖然多少有些殘,但是這副耳環也是慈禧少年時期的一個見證吧。

  我們家還有當年慈禧衣服上鑲嵌過的幾塊玉璧。這些玉璧有蝴蝶造型的還有花朵造型的,當年是嵌在慈禧少年時期穿過的一件衣服上的,她入宮以後就留在了家裏。由於是慈禧的東西,所以家裏就珍藏了起來。後來家裏分家的時候,我爺爺就把這幾塊玉璧帶到了我們家。可惜的是,“文革”時期趕上破四舊,這件衣服也跟許多瓷器一樣埋掉了。1990年的時候,我和弟弟蓋房把它挖了出來。衣服已經爛了,但玉還是好的,所以我就把這幾塊玉收藏了起來。

  這些事情最起碼也表明了慈禧和娘家人的關係是比較親的,並不像傳說的那樣對娘家人非常苛刻。這一點從我們家的宅子的變遷就能看出來。我們家最早就是住在慈禧出生的西四牌樓劈柴胡同,這是一個非常氣派的大宅子。由於後來鹹豐將新街口北二條的一處宅子賞給了我們家,所以就搬到新街口。當時那是一個大家公認的王爺府,就是那個時候葉赫那拉家從西四搬出來了。後來到同治元年(1862年)的時候,家族的人開始多起來,慈禧的三個弟弟都在這個院子住。正趕上當時有個將軍叫勝保,因為“擁兵縱寇”被責令自殺。可巧,勝保家有這麽一處宅院,十幾畝地,非常大的一個宅子。所以慈禧就把這個宅子賞給娘家了,我爺爺和隆裕太後就是出生在芳嘉園那個號稱“桂公府”的院子裏。

  隆裕太後出生在芳嘉園,也是從這裏進宮的。有人說這裏是“鳳凰窩”,出了兩隻鳳凰。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慈禧是出生在西四,也是從西四進宮的,所以“芳嘉園出了兩代鳳凰”的說法沒有根據。  
 
 
三、慈禧與娘家的關係(2) 

  爺爺說:“老太後挨算計也沒辦法。一般來說賞給桂公爺點東西,派兩個太監足夠了,可老太監非要帶兩個或四個小太監,美其名曰:拜見桂公爺和桂公夫人,說讓年輕人見見世麵,學學規矩。明知道桂公爺要多掏腰包,也隻好認了,因為這是給桂公爺臉上搽粉呀!老太後對這種事,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爺爺曾經這麽說過,我們旗人雖然禮數多,可也有好的地方。例如娘家對出了閣的姑奶 
奶,那種禮數就應該保存下來。娘家年節送禮的日子不是正月,而是在年前。娘家當父母的,當哥哥嫂子的,當兄弟媳婦的,都要給姑奶奶送份厚禮。並不見得是什麽奇珍異寶,卻多半是人所不能送的東西,譬如嫂子給做的貼肉緊身衣服,肚兜等。到太後晚年,娘家送份睡襪、逍遙履等,弟媳婦給做的褲衩等東西,這正說明姑娘在家時與嫂子和弟媳等兩小無猜,融融樂樂,表示一番家庭和睦的氣氛。父母、兄弟們就想姑奶奶在家的時候愛吃些什麽東西。俗話說,好吃不如愛吃,婆家多有錢,也是娘家的東西好。揀姑奶奶愛吃的東西做上幾樣,表示父母兄弟對骨肉的戀戀之情。平常日子,一般不許由外向宮裏送吃的,隻有年節才可以,也是經過檢查了的。當年,我們家給老太後送的東西,什麽都有,隻要是慈禧在家當姑娘時喜歡的,我們家都送。一般是大青豆或者鮮豌豆、黑菜炒的野雞爪子,有凍肉、白芸豆、葡萄幹、蓮子蒸的大黃米年糕坨。那白芸豆都是上好的,有手指肚大,是老太後做姑娘時最愛吃的。姑奶奶想娘家,娘家惦記姑奶奶,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到現在我們家還存著慈禧當年吃飯時用過的碗。這個碗是當年我的曾祖父桂祥參加慈禧五十大壽,臨走的時候慈禧派人賞的一套瓷器中的一件。我現在說不上來到底有多少件了,但是一般的都是幾十件。這個碗的底款上寫著:大清道光年製。爺爺說這個碗是慈禧進宮以後使用的,是專門喝湯用的。這個碗繪著五彩龍鳳圖案,做工非常講究。後來曾祖父臨去世就把這個碗給了我爺爺。由於這個碗是老太後用過的,所以我爺爺始終拿這個碗作為傳家寶,非常珍惜,也舍不得用。每年在祭祖的時候,我爺爺才開箱把這個碗拿出來。

  有一次我爺爺的大福晉在祭祖的時候,把這個碗碰到了桌子下麵,摔壞了。我爺爺非常生氣,要把大福晉給休了。爺爺說:“你毀了我的傳家寶,我要休妻。”後來他們娘家人知道了,就跑過來勸說。這樣才沒有休妻。但是即使是這樣,我爺爺還是不滿意。當時大福晉有一對金手鐲。於是我爺爺請了當時北京城一個姓郭的鋦瓷匠,用大福晉的金手鐲做鋦子,把這個碗鋦好了。

  後來在日本侵華時期,家裏生活很困難。那時候家裏變賣了很多的瓷器,但是這個碗始終沒舍得賣。據說當時有人出2000塊大洋,托人非要買不可,可我爺爺始終也沒有賣。後來家裏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爺爺就把那個金鋦子解下來賣掉了。但是碗一直珍藏著。在“文革”當中,這個碗被父親藏在了床底下。現在,這個碗一直保存著,一點兒瓷都不缺。

  除此之外,家裏現在還存著一對慈禧當年戴過的耳環。據說這對耳環是新疆的白玉做的,是慈禧在十五六歲時候戴的。出嫁以後,她就把這對耳環,連同一對手鐲給了隆裕。在我爺爺結婚的時候,隆裕就把這對耳環和手鐲送給了我的奶奶,現在手鐲已經沒有了,但是耳環一直保存到現在。雖然多少有些殘,但是這副耳環也是慈禧少年時期的一個見證吧。

  我們家還有當年慈禧衣服上鑲嵌過的幾塊玉璧。這些玉璧有蝴蝶造型的還有花朵造型的,當年是嵌在慈禧少年時期穿過的一件衣服上的,她入宮以後就留在了家裏。由於是慈禧的東西,所以家裏就珍藏了起來。後來家裏分家的時候,我爺爺就把這幾塊玉璧帶到了我們家。可惜的是,“文革”時期趕上破四舊,這件衣服也跟許多瓷器一樣埋掉了。1990年的時候,我和弟弟蓋房把它挖了出來。衣服已經爛了,但玉還是好的,所以我就把這幾塊玉收藏了起來。

  這些事情最起碼也表明了慈禧和娘家人的關係是比較親的,並不像傳說的那樣對娘家人非常苛刻。這一點從我們家的宅子的變遷就能看出來。我們家最早就是住在慈禧出生的西四牌樓劈柴胡同,這是一個非常氣派的大宅子。由於後來鹹豐將新街口北二條的一處宅子賞給了我們家,所以就搬到新街口。當時那是一個大家公認的王爺府,就是那個時候葉赫那拉家從西四搬出來了。後來到同治元年(1862年)的時候,家族的人開始多起來,慈禧的三個弟弟都在這個院子住。正趕上當時有個將軍叫勝保,因為“擁兵縱寇”被責令自殺。可巧,勝保家有這麽一處宅院,十幾畝地,非常大的一個宅子。所以慈禧就把這個宅子賞給娘家了,我爺爺和隆裕太後就是出生在芳嘉園那個號稱“桂公府”的院子裏。

  隆裕太後出生在芳嘉園,也是從這裏進宮的。有人說這裏是“鳳凰窩”,出了兩隻鳳凰。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慈禧是出生在西四,也是從西四進宮的,所以“芳嘉園出了兩代鳳凰”的說法沒有根據。  
 
 
二、玉米的故事 

  當年慈禧出逃的時候正是秋天,當逃到河北省懷來縣的時候,天正下大雨。路也非常不好走,慈禧坐在馬車裏,經常被顛簸得磕到頭,那種滋味難受極了。但當時趕車的人又是自己的弟弟,沒辦法發火,況且當時正在逃難的過程中,誰也免不了出點錯。一路上,雨越下越大,開始起風了,道路更加難走,加上沒吃什麽東西大家都是饑寒交迫。走到一個村子旁邊的時候,旁邊的莊稼就快成熟了。於是當地老百姓把一種叫做“棒子”的東西煮熟,並且做了一些窩頭送給慈禧。慈禧吃得非常香,就問當地人這是什麽做的。當地人管這種東西就 
叫“棒子”,於是告訴慈禧這是“棒子”做的,窩頭是“棒子”磨成麵做的。慈禧就覺得這麽好吃的東西,怎麽能叫這麽一個難聽的名字呢?當時慈禧把煮熟的“棒子”拿在手裏,覺得“棒子”的粒兒真好看,一個個白的跟白玉一樣,說就叫“玉米”吧。後來當地人才管“棒子”叫“玉米”。當然這就是一個傳說,實際情況可能並不是這樣。  
 
 
三、撲克的故事 

  中國人都愛玩麻將,清朝的時候也是這樣。當年我爺爺也是一個非常受寵的孩子,隆裕非常喜歡他,有什麽新鮮的東西也都會賞給他。有一次,我爺爺到宮裏去見隆裕,當時宮裏正流行一種撲克,據說是從西洋傳來的。因為那時候大清朝隻有人玩麻將,玩撲克的人很少。後來一些使節夫人看到慈禧經常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玩撲克。那種紙質的撲克由於昆明湖上經常有風,會被刮到水裏去,就按照中國麻將的樣子造了一幅撲克送給慈禧。後來慈禧看到隆裕非常喜歡這副撲克,所以又將這副撲克賞給了隆裕。

 
  我爺爺到宮裏去的時候,正趕上隆裕和人正在玩撲克,他覺得非常好奇,於是就看大家是怎麽玩的。隆裕看到爺爺也喜歡這新鮮玩意兒,非常高興,讓爺爺在旁邊學,最後臨走的時候,隆裕將這副撲克給了我爺爺,並告訴我爺爺:“這是老太後非常喜歡玩的東西,看到我喜歡就賜給我。現在你喜歡,我也把它送給你吧。”

  我爺爺非常興奮,就帶著這副撲克回家了。可回到家以後,家裏卻沒有什麽人會玩,所以爺爺最後也沒有玩成,隻好珍藏起來。到現在我們家還有這副撲克呢。這副撲克是由兩種材料做成的,外麵是打磨得非常光滑的竹子,而裏麵則是象牙,雕刻得非常精美。  
 
 
四、頤和園工人的故事 

  很多人都說慈禧飛揚跋扈,不可理喻,但是我的同事卻一直不這麽看,並且對慈禧一直都很尊敬。在頤和園工作這麽長時間,他也是第一個直接跟我說這些事情的人。

  這是流傳在另一個家族裏的故事。當時正是夏天,頤和園風景非常怡人。難得沒下雨,又是一個清爽天,於是慈禧就乘坐轎子出去遊玩,從頤和園的東堤往北走,邊走邊欣賞園內景色,並且時常講一些小笑話。隨行一幫人看到老太後心情好,也都挺高興的。按照清朝宮 
廷的規矩:太後出遊,路上是不能有人旁觀的。但就在這個當口,前麵路上有一個園林工人正在修剪花草,他根本沒注意到慈禧一行人已經走過來,想回避已經來不及了。所以當時就有點害怕。據說當時慈禧太後的轎子過來後,有人遠遠地看到了這個園林工人,於是就大喊一聲“回避”。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這個園林工人沒辦法,隻好順著牆跪下了。他從來沒看到過慈禧太後什麽樣子,按理已經喊了“回避”,他就應該低下頭,但是他實在忍不住好奇心,於是在慈禧的轎子剛剛過去的時候,就偷偷抬起頭來看了一眼:一個穿戴比較華貴的女人坐在轎子裏,和身邊的人有說有笑。這個時候,他忽然意識到自己違背了規矩,心裏就更害怕了。但他也沒想到,這個時候他就聽到慈禧喊了一聲:賞。接著就有隨從過來給了他5兩官銀。他捧著這5兩銀子,非常高興:老佛爺不僅沒有懲罰他,還賞他銀子,所以非常感激老太後。當時這個園林工人非常年輕,得到銀子後,回到家就一直舍不得用,因為那是當朝太後賞給他的。所以,後來這銀子就一直保存著。而這個園林工人就是我們現在頤和園一個綠化工人的爺爺。  
 
五、慈禧與畫像 

  說起宮廷畫像,要追溯到很多年以前了。因為中國畫的曆史很悠久,所以肖像畫也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其實隻要是去過故宮博物院的人都知道,那裏藏有不少帝王後妃的肖像畫。一些曆史資料也顯示,清代從康熙開始,來華的西洋傳教士就有一些畫師,曾經長期供奉於清廷的如意館,例如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等。他們帶來的是西洋畫(即油畫的技法),但為了博得皇帝的歡心,他們都改用了中國的繪畫工具和繪畫材料作畫。這些人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不少是肖像畫,至今仍藏在故宮博物院,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我爺爺回憶說:“滿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以後,紫禁城裏差不多曾經居住過10個皇帝。在康熙、雍正、乾隆年代,在內廷的外國畫師較多。他們的政治和生活待遇都較高,不少人被破例賞予職銜頂戴,飲食起居盡量照顧他們原有的生活習俗,給予妥善安排,十分優厚。但在道光、鹹豐年間,由於帝國主義的入侵,供奉於內廷的西洋畫師逐漸減少了。而留下西洋畫像的,也隻有慈禧太後一人。”

  在我的記憶當中,我們家就擁有很多曆代祖宗的畫像,但是在“文革”時期都毀掉了。在我爺爺的記憶中,先後有兩個西洋畫師為慈禧畫過肖像,第一個是著名的美國女畫家卡爾小姐,第二個是一位法國畫家華士·胡博。其中卡爾為慈禧畫像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因為當時慈禧的禦前女官德齡和容齡都在,後來的傳說也很多。說起為慈禧畫像來,這些故事都發生在20世紀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首先由美國駐華公使康格夫人,向慈禧推薦美國女畫家卡爾進宮為太後畫像。

  一些曆史資料顯示,卡爾精心繪製的慈禧第一張油畫像,是準備送往美國聖路易賽會的陳列品,因此慈禧特別重視,親自擇定完工的日子。在這張畫像完成之前的好幾天,她不時來到卡爾畫室,觀其設色點睛,興奮異常。慈禧還特邀外國在北京的駐使及參讚夫人,於1904年4月19日(即慈禧親自擇定的畫像完工日)至西苑三海參觀畫像。這批洋夫人,為了討好太後,無不稱讚畫像之神似,設色之美麗,筆畫之細,慈禧聽後更是樂不可支。根據史料記載:卡爾在頤和園及西苑三海一共為慈禧畫了4幅像(其中一幅是作為模範用的小幅畫像),居住時間共達八九個月之久,大大超過了原先的計劃。這說明卡爾深得慈禧的歡心。慈禧經常賜給她珍饈美味和貴重物品,宮中都呼卡爾為柯姑娘。慈禧興之所至還經常帶卡爾去遊園賞景。

  送往美國聖路易賽會陳列的慈禧畫像,由清廷派皇族代表溥倫專程護送。在該畫像送走之後,於4月下旬,卡爾隨慈禧駕還頤和園居住。卡爾有這樣的記述:“予於斯時,頗能多事工作,當時先所著手者,即為往‘賽’之太後畫像之模範一小幅,太後欲自留此,以誌紀念者也。繼則將先所畫就之太後寫真二幅,細為修飾,故亦頗占時光。”1904年5月中,待其餘3幅油畫像全部告成之日,慈禧又遍請駐京外國使節夫人,在頤和園舉行遊園賞畫會,自我陶醉一番。  
 
 
六、慈禧與汽車的故事 

  前一段時間,在江西有一場展覽,看到其中一輛車特別受人歡迎,很多人都圍著觀看。據說這就是慈禧生前所坐過的汽車。有人說一輛老式汽車是一位飽經風霜的曆史老人,越老越能使人勾起想像,越老越具有非凡的價值,越老越難於覓到她神秘而古典的身影。這話很有道理。

  這輛清末的“老佛爺”的專車,被人稱為“老佛爺”車。沒有任何疑問,這輛車在世界上都屬於較早的車型,車的外型很類似馬車。因為這輛車,慈禧成了皇城第一位有車族。這就又牽扯到袁世凱這個惡人了。

  當年,袁世凱特別會逢迎拍馬。為了取得慈禧的信任,他不惜花費重金。1902年,袁世凱從香港輾轉買了一輛德國產的白色敞篷汽車,這也是當時整個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汽車買來以後,袁世凱就迫不及待地到了宮裏,把這個新鮮玩意獻給慈禧。慈禧還是非常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欣然收下。

  爺爺回憶說:“為了讓大家都看看自己的新汽車,慈禧當時請了很多人來看這件新鮮玩意。”根據隆裕對我爺爺說的情況是這樣的:當時的司機名叫孫富齡,北京大興縣哈德門人。當時他在北京為皇家貴族趕馬拉車,由於年輕機靈,隨機應變,於是得到了老太後的賞識。由於那時全國還沒有會開汽車的人,慈禧下令招納,共有11人應試,孫富齡捷足先登,很快學會了開車。自此,一有時間,慈禧便在皇宮中坐著汽車兜風為樂。幾天下來,李蓮英告訴慈禧:開車的是個奴才,整天坐在太後前麵,有失體統,於是他便命令司機:跪著開車。但是跪著開車沒辦法踩刹車,很容易出危險,又不能告訴慈禧這樣是不行的,所以司機非常為難。

  一天,慈禧坐汽車的時候,發現汽車開得很慢,就認為孫富齡不好好開車,所以就追問為什麽開這麽慢,孫富齡不敢說是因為李蓮英吩咐自己跪著開車,沒辦法踩刹車,為了安全才開這麽慢,所以他隻得告訴慈禧:這車有點壞了,所以不能開快。慈禧一聽非常不高興,但是沒辦法,最後也漸漸失去了坐汽車的興致。後來,這輛汽車就閑置在頤和園內。孫富齡害怕日後露餡,因為欺騙太後可是死罪,於是攜家帶口連夜逃出北京避禍。  
 
七、慈禧和李蓮英的求證 

  在很多傳說和野史裏麵,慈禧都被描繪成一個貪婪、自私而淫蕩的女人。之前幫助慈禧畫像的那個美國的卡爾小姐,在宮裏不但沒有好好安分守己,更是胡說八道一大堆。她說慈禧是一個和李蓮英一個浴盆洗澡的怪物,而且光緒皇帝也明擺著要和這個外國女人有一腿,因為他總是試圖去親吻這個外國來的洋女人。這樣的書籍到了社會上,當然會讓那對以前根本不了解的人產生誤解。對此,我爺爺非常憤怒,說這個美國女人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但是慈禧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後來我看到過慈禧身邊侍女說的一些話,也求證了家裏的長輩,這才清楚:雖然說旗人的女子是天足,但是也和漢人一樣,對於腳也要隱蔽的。洗腳、換襪子都不能讓外人看見。當媳婦的都是關上屋門,睡覺前洗腳,兒子年歲大了,媽媽洗腳,也不能讓兒子看見,更不用說光著腳走出閨門了。爺爺也曾經聽隆裕說過這樣的話:很多人都胡說八道,說老太後和李蓮英怎麽怎麽,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老太後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對於一些事情是非常在意的,向來不許太監沾手。有人瞎編,說老太後腿疼,把腳放在椅子上,伸著腿讓李蓮英給按摩,這純粹是胡說。再說,宮裏戒備森嚴,老太後身邊隨時有宮女陪伴,如果有這樣的事情,老太後也早就羞臊死了。老太後從年輕開始守寡,年輕的時候都沒有什麽事,何況年老了呢?

  聽完爺爺描述隆裕當初說的話,我心裏感到很塌實。畢竟事關自己長輩的聲譽問題,所以我對這些很在意。如果卡爾小姐描述的事情是由在慈禧身邊伺候的人說出來的,即便是隆裕這麽說,我都有可能相信,而來自美國的卡爾小姐作為當時宮裏的一個客人,不僅沒有機會在慈禧身邊伺候,也沒有資格隨便走動,怎麽會傳出慈禧和太監一起洗澡的說法呢?她說慈禧和李蓮英在一個澡盆洗澡,很顯然是胡說八道。因為在慈禧洗澡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場的,即便卡爾小姐作為宮裏的貴客,那個年代的婦女洗澡,也不可能讓人圍觀。除非是卡爾小姐親自伺候慈禧太後洗澡,她才能真正看到慈禧是怎麽樣洗澡的。但是如果卡爾小姐在場的話,慈禧又怎麽能開放到和太監在一個盆子洗澡而被人圍觀呢?很顯然,說謊的是那個卡爾。她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胡編亂造而已。

  一位在慈禧身邊伺候過的宮女也就慈禧洗澡的問題回答過一些人。她說:伺候老太後洗澡和洗腳,專有四個貼身的丫頭。洗腳兩個,洗澡是四個。平常她們也幹點零活,但專職是沐浴。這些丫頭也是經過訓練的。怎樣用毛巾熱敷膝蓋啊,怎樣搓腳心的湧泉穴啊,有一套專門的技術。洗腳時,老太後往椅子上一歪,嘴裏不停地與底下人說閑話,享受著洗腳人的搓揉,這是她老人家最鬆散舒適的時候,宮女常常在這個時間裏得到意想不到的賞賜。腳洗完後,如果需要剪腳指甲,兩個洗腳的宮女中一個點起手提式羊角燈來,單腿跪下,手持著燈,另一個也單腿跪下,把老太後的腳抱在懷裏細心地剪。這之前還要有個“請剪子”的過程。在老太後的屋子裏有嚴格的規定,不許摸刀子、剪子。如果需要用,必須要事先請示。伺候洗腳的宮女向內寢的人輕輕說句“請剪子”。侍寢的轉稟老太後,老太後說:用吧,還在原地方。這時侍寢的才敢拿出剪子來交給洗腳的宮女。完畢後,洗腳的宮女請跪安退出,這才完事。差不多天天如此。那麽既然有這麽多宮女伺候慈禧洗澡,慈禧又怎麽能開放到和一個太監一起洗澡呢?況且作為太監來說,因為自身的問題,他又怎麽能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外人眼裏呢?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個宮女說起慈禧洗澡的事情來,也說這和時令有密切關係。如果天熱,洗得勤點,夏天差不多要天天洗,冬天隔兩三天洗一回,都是在晚上,宮裏白天沒有洗澡的。洗澡的時間,一般在傳晚膳後一個多小時,在宮門上鎖以前。因為需要太監抬澡盆、擔水,連洗澡用的毛巾、香皂、爽身香水都由太監捧兩個托盤進來。太監把東西放下就走開,不許在寢宮逗留。司沐的四個宮女全部一樣的穿著,一樣的打扮,連辮根、辮穗全一樣。由掌事兒領著向上請跪安,這叫“告進”。算是當差開始。在老太後屋裏當差,不管幹多髒的活,頭上腳下都要打扮得很利落,所以這四個宮女,也是新鞋新襪。太監把澡盆等送到廊子底下,托盤由宮女接過來,屋裏鋪好油布,抬進澡盆注入溫水,然後請老太後寬衣。這個時候,除非伺候慈禧洗澡的人,別的人是根本沒辦法進入的。這就又說明一個問題,即便是慈禧身邊最親的人,要看到慈禧洗澡,也是萬萬不能的,更別說一個太監了。所以由此推斷,來自美國的畫家卡爾小姐確實是一個大話精,是一個編造故事的高手。

  因為我後來特別注意關於慈禧的報道,所以也看到過很多這方麵的問題。後來看到在慈禧身邊曾經伺候過慈禧的宮女榮兒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可以證明慈禧這個人到底是什麽樣的:“民國以來,有好多的人問我,說李蓮英值夜,聽到老太後在屋裏咳嗽,他怕驚動老太後,就跪著爬進了寢宮,給老太後倒碗水喝,使得老太後很感動。那麽說老太後不就成了孤寡戶了嗎?沒人答理沒人瞧,夜裏咳嗽,連碗水全喝不上,那還稱什麽皇家太後呢?這些胡講亂唚的話,我真不知道該怎麽說才好。還有人問我,說慈禧太後愛聽楊小樓的戲,主要是喜歡楊小樓的武功,讓太監把他裝進食盒裏,抬到寢宮裏去。這更是沒影的事。老太後、皇後好比兩隻鳳凰,我們宮女好比一群麻雀,整天圍著鳳凰轉,最少也有十幾隻麻雀在後邊跟著。這是製度、是規矩,抬進一個大活人來,往哪裏放啊!這都是哪兒的事!我還不知道對我們宮女會瞎編些什麽呢?所以我除去對誠心誠意想知道點宮廷故事的人以外,我閉口不講宮裏的事。”  
 
七、慈禧和李蓮英的求證 

  在很多傳說和野史裏麵,慈禧都被描繪成一個貪婪、自私而淫蕩的女人。之前幫助慈禧畫像的那個美國的卡爾小姐,在宮裏不但沒有好好安分守己,更是胡說八道一大堆。她說慈禧是一個和李蓮英一個浴盆洗澡的怪物,而且光緒皇帝也明擺著要和這個外國女人有一腿,因為他總是試圖去親吻這個外國來的洋女人。這樣的書籍到了社會上,當然會讓那對以前根本不了解的人產生誤解。對此,我爺爺非常憤怒,說這個美國女人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但是慈禧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後來我看到過慈禧身邊侍女說的一些話,也求證了家裏的長輩,這才清楚:雖然說旗人的女子是天足,但是也和漢人一樣,對於腳也要隱蔽的。洗腳、換襪子都不能讓外人看見。當媳婦的都是關上屋門,睡覺前洗腳,兒子年歲大了,媽媽洗腳,也不能讓兒子看見,更不用說光著腳走出閨門了。爺爺也曾經聽隆裕說過這樣的話:很多人都胡說八道,說老太後和李蓮英怎麽怎麽,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老太後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對於一些事情是非常在意的,向來不許太監沾手。有人瞎編,說老太後腿疼,把腳放在椅子上,伸著腿讓李蓮英給按摩,這純粹是胡說。再說,宮裏戒備森嚴,老太後身邊隨時有宮女陪伴,如果有這樣的事情,老太後也早就羞臊死了。老太後從年輕開始守寡,年輕的時候都沒有什麽事,何況年老了呢?

  聽完爺爺描述隆裕當初說的話,我心裏感到很塌實。畢竟事關自己長輩的聲譽問題,所以我對這些很在意。如果卡爾小姐描述的事情是由在慈禧身邊伺候的人說出來的,即便是隆裕這麽說,我都有可能相信,而來自美國的卡爾小姐作為當時宮裏的一個客人,不僅沒有機會在慈禧身邊伺候,也沒有資格隨便走動,怎麽會傳出慈禧和太監一起洗澡的說法呢?她說慈禧和李蓮英在一個澡盆洗澡,很顯然是胡說八道。因為在慈禧洗澡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場的,即便卡爾小姐作為宮裏的貴客,那個年代的婦女洗澡,也不可能讓人圍觀。除非是卡爾小姐親自伺候慈禧太後洗澡,她才能真正看到慈禧是怎麽樣洗澡的。但是如果卡爾小姐在場的話,慈禧又怎麽能開放到和太監在一個盆子洗澡而被人圍觀呢?很顯然,說謊的是那個卡爾。她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胡編亂造而已。

  一位在慈禧身邊伺候過的宮女也就慈禧洗澡的問題回答過一些人。她說:伺候老太後洗澡和洗腳,專有四個貼身的丫頭。洗腳兩個,洗澡是四個。平常她們也幹點零活,但專職是沐浴。這些丫頭也是經過訓練的。怎樣用毛巾熱敷膝蓋啊,怎樣搓腳心的湧泉穴啊,有一套專門的技術。洗腳時,老太後往椅子上一歪,嘴裏不停地與底下人說閑話,享受著洗腳人的搓揉,這是她老人家最鬆散舒適的時候,宮女常常在這個時間裏得到意想不到的賞賜。腳洗完後,如果需要剪腳指甲,兩個洗腳的宮女中一個點起手提式羊角燈來,單腿跪下,手持著燈,另一個也單腿跪下,把老太後的腳抱在懷裏細心地剪。這之前還要有個“請剪子”的過程。在老太後的屋子裏有嚴格的規定,不許摸刀子、剪子。如果需要用,必須要事先請示。伺候洗腳的宮女向內寢的人輕輕說句“請剪子”。侍寢的轉稟老太後,老太後說:用吧,還在原地方。這時侍寢的才敢拿出剪子來交給洗腳的宮女。完畢後,洗腳的宮女請跪安退出,這才完事。差不多天天如此。那麽既然有這麽多宮女伺候慈禧洗澡,慈禧又怎麽能開放到和一個太監一起洗澡呢?況且作為太監來說,因為自身的問題,他又怎麽能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外人眼裏呢?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個宮女說起慈禧洗澡的事情來,也說這和時令有密切關係。如果天熱,洗得勤點,夏天差不多要天天洗,冬天隔兩三天洗一回,都是在晚上,宮裏白天沒有洗澡的。洗澡的時間,一般在傳晚膳後一個多小時,在宮門上鎖以前。因為需要太監抬澡盆、擔水,連洗澡用的毛巾、香皂、爽身香水都由太監捧兩個托盤進來。太監把東西放下就走開,不許在寢宮逗留。司沐的四個宮女全部一樣的穿著,一樣的打扮,連辮根、辮穗全一樣。由掌事兒領著向上請跪安,這叫“告進”。算是當差開始。在老太後屋裏當差,不管幹多髒的活,頭上腳下都要打扮得很利落,所以這四個宮女,也是新鞋新襪。太監把澡盆等送到廊子底下,托盤由宮女接過來,屋裏鋪好油布,抬進澡盆注入溫水,然後請老太後寬衣。這個時候,除非伺候慈禧洗澡的人,別的人是根本沒辦法進入的。這就又說明一個問題,即便是慈禧身邊最親的人,要看到慈禧洗澡,也是萬萬不能的,更別說一個太監了。所以由此推斷,來自美國的畫家卡爾小姐確實是一個大話精,是一個編造故事的高手。

  因為我後來特別注意關於慈禧的報道,所以也看到過很多這方麵的問題。後來看到在慈禧身邊曾經伺候過慈禧的宮女榮兒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可以證明慈禧這個人到底是什麽樣的:“民國以來,有好多的人問我,說李蓮英值夜,聽到老太後在屋裏咳嗽,他怕驚動老太後,就跪著爬進了寢宮,給老太後倒碗水喝,使得老太後很感動。那麽說老太後不就成了孤寡戶了嗎?沒人答理沒人瞧,夜裏咳嗽,連碗水全喝不上,那還稱什麽皇家太後呢?這些胡講亂唚的話,我真不知道該怎麽說才好。還有人問我,說慈禧太後愛聽楊小樓的戲,主要是喜歡楊小樓的武功,讓太監把他裝進食盒裏,抬到寢宮裏去。這更是沒影的事。老太後、皇後好比兩隻鳳凰,我們宮女好比一群麻雀,整天圍著鳳凰轉,最少也有十幾隻麻雀在後邊跟著。這是製度、是規矩,抬進一個大活人來,往哪裏放啊!這都是哪兒的事!我還不知道對我們宮女會瞎編些什麽呢?所以我除去對誠心誠意想知道點宮廷故事的人以外,我閉口不講宮裏的事。”  
 
 
九、慈禧陵墓被盜(1) 

  很多人都知道,慈禧死後,葬在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但是這麽一塊皇家的風水寶地,誰也不能想像,當子孫們眼巴巴地守著祖墳準備過日子時,竟然遭到了祖墳被挖掘的事件。這對於慈禧的子孫們來說是一個奇恥大辱。

  爺爺去世之前一直都記得慈禧墓被盜的事情,當時社會上反應非常強烈。他清楚地記得當年的文章是這樣記述的:這件盜陵案的主謀是馮玉祥的舊部孫殿英。當年,孫殿英授意他 
手下兩個師長譚溫江、柴雲升查勘策劃,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月十七日上午由工兵營帶頭動手爆破的。事後清室後裔雖然一再請求緝凶,可是消息有如石沉大海,始終沒有蹤跡可尋。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這件事情在當時的警察和憲兵隊的跟蹤和加緊追查之下,雖然主犯逃跑了,但是也終於抓獲了兩名人犯:一個姓紀,一個姓王,兩人都是譚溫江的部下親信,而且都參加了盜竊陵墓工作,屬於主要人員。而這個案件也交給了當時的武漢綏靖主任公署審訊。

  後來在查閱資料時,我也看到了當時的法官戴少侖的回憶。回憶裏說:“孫殿英認為康熙、乾隆和慈禧陵墓的殉葬寶物一定非常多,而且又都葬在東陵,是自己的領地,所以決定先從東陵下手。可是進入地宮的墓道石門,非常嚴緊,一時之間也想不到什麽法子能夠打開,而且石門杼軸是嵌在石壁裏麵的,一切盜墓工具都毫無所用,所以最後隻好用爆破手段炸藥來轟炸了。一霎時石塊亂飛,煙霧升騰,用了一兩百斤炸藥,也不過隻炸開一個僅可通人的洞穴。當時大家隻好摸索著,蛇行前進。從這個洞穴過去,迎麵是一條三十多級漢白玉台階的墓道,裏麵的氣氛非常淒涼、森然可怖。所以後來人們就用電筒照射。但是前方又是一座鐵門,用炸藥再次炸開鐵門,一陣慘慘陰風就從門裏吹了出來。走了不多遠就是一個寬敞的所在,一字排列著八口棺木,裏麵不少珠寶首飾,可是都不是什麽稀世之珍,衣著方麵固然也都錦衣璀璨,至於氣勢排場不像有慈禧太後的遺體在內。於是大家在這個地方東打打,西敲敲,終於發現正中的玉石屏風響聲與別的地方有點不一樣。人們非常高興,因為石屏後麵果然有一座暗門,通過暗門是一座寢宮。殿內非常寬敞輝煌,正中停放一具巨型葫蘆頭(滿式棺木前方都有一木製葫蘆頭)朱紅亮漆金棺,比一般棺材要高大兩倍有餘。大家一看這種殿堂嚴麗的勢派,一致認定是慈禧的棺材。

  而後來看到當時孫殿英舊部的供詞裏是這樣描述的:“梓蓋一掀,頓覺異香馥鬱,飛光閃爍,隻見一老婦在棺中仰臥,淵雅溫潤,體態安詳,仿佛酣睡一般。身上蓋著星編珠聚八仙過海錦衾,稍一撬弄,衾套就粉碎成灰。整個屍體埋在玉果璿珠琳琅瑩之中,霞光流碧,冷焰襲人。慈禧口中含有鴿蛋大小橢圓形夜明珠一顆,金芒四射,寶光輝煌。匪眾有識貨的伸手就拿,誰知腮頰看雖完整,實際早已腐朽,稍一著力,立刻滑落嗓子裏頭,在你搶我奪一陣撕擄之下,慈禧終於頸項挨了一刀,那顆稀世瑰寶的夜明珠,也不知哪位快手將軍揣進私囊了。這次盜陵所得殉葬珠寶,除了珠翠鑽石珍玩外,最名貴的是一座白玉雕琢的九級玲瓏寶塔,另外一件就是名聞中外那隻黑子紅瓤綠皮的翡翠西瓜,望之鮮美,色可逼真。大家洗劫搜索,為了囊括墊棺材底的珍寶,甚至不惜把慈禧遺體抬出棺外,放在梓蓋上麵(後來有見過的人說慈禧的臉上和全身都發酵了,長著一寸多長的白毛。當時的地宮裏麵陰濕鬱悶,又是夏天,屍體就這樣晾了將近五十天,有這種現象也就不奇怪了)。後來,大家帶進地宮的容器實在裝不下了,才陸續退出。” 由此可見,這些人是多麽可惡。誰家的老祖宗遭受這樣的罪,子孫們都是非常難過的,因此對於這些話,我記得非常清楚。

  其實直到今天,說起慈禧百年以後的這件事情,總還是有點辛酸。還有什麽比挖掘人的祖墳更缺德的事情呢?但是沒有辦法,曆史走到這一步。作為後人,也隻能眼睜睜看著而沒有什麽能夠補救的措施。

  慈禧的陵墓被盜這件事情,我爺爺是非常清楚的。在她去世一年以後的1909年11月15日,慈禧葬入河北省遵化縣的東陵。而僅僅過了不到20年,她的墓地就被當時以孫殿英為首的強盜洗劫。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我爺爺也曾經偷著去那裏看過一回,但是沒有能夠進去,隻好悻悻地回來了。據說當時政府下令捉拿盜墓賊的時候,形勢非常緊張。後來,爺爺直到去世的時候,也沒有能再次成行。

  到了1979年2月,清東陵管理所正式對外開放。很多人都非常好奇,於是紛紛過去觀看。人們非常吃驚地看到兩道石門敞開著,從石棺床上見到一具完整的內棺棺木,而破碎的外槨被扔在墓室的西北角,整個墓室一片狼籍,與人們想像當中的豪華奢侈完全不沾邊。

  1980年的時候,我已經從當時的知青點返回城裏工作,趁著休假的時間,我和父親作為一個旅遊者也去看過一回。當時整個墓室已經整理得比較整潔,據說這是1928年慈禧墓被盜後,溥儀派載澤等人匆忙清理重殮的。而到了1984年元月,內棺才再次被專家打開,確認棺內上身包裹黃綢、下體褲子上繡滿“壽”字、右腳穿白綾襪、左腳赤裸的完整屍骨,就是慈禧。這個消息被當時的媒體公布以後,我又去了一回。  
 
 
九、慈禧陵墓被盜(2) 

  這次,我看到內棺已經被放進整修後的外槨。楠木棺槨的華麗程度可以看出來了,但棺內含恨吞辱的慈禧卻永遠無法“安臥”。有人說正是她的陵墓如此驕奢,從而引來了整個清東陵(除順治孝陵)屢屢被掘的“大難”。

  關於慈禧的陵墓豪華到什麽程度,一些史料也有記載:據說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初九清明節的這天,18歲的同治前往定陵,為鹹豐皇帝行了敷士禮和大饗禮後,來到附近的平頂山和菩陀山看風水。十五日,將平頂山改名“普祥峪”,定為慈安的墓葬所在地;菩陀山改名為“普陀峪”,定為慈禧的墓葬所在地。兩個陵都於當年的八月同時動工,於光緒五年(1880年)六月同時完工,耗時6年。史料記載:耗銀共達500多萬兩。

  據說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東陵守護大臣為了討好慈禧,上奏朝廷說慈禧陵因連年雨水,多有糟朽,急需修整。慈禧命親信慶親王和兵部尚書榮祿為承辦大臣。結果,陵內建築無一不修,大殿和東西配殿都從原來的揭瓦維修改為拆後重建。

  而這次大修則工程浩大,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的時候,已經撥款150萬兩,以後的款項更是一個謎。中間,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修建工程一度停頓。等到慈禧從西安回京後,她也來到工地親自檢查。1908年10月18日,工程在曆時13年重修後終於完工(巧的是4天後慈禧去世)。

  整個慈禧陵墓花了這麽多錢,究竟豪華到什麽程度,後人是沒有辦法想像的。而慈禧隨葬的珍寶究竟有多少?根據後來李蓮英的回憶: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三層金絲串珠錦褥和一層珍珠,共厚一尺。頭部上首為翠荷葉,腳下置粉紅碧璽蓮花。頭戴珍珠鳳冠,冠上最大一顆珍珠大如雞卵,價值1千萬兩白銀。身旁放金、寶石、玉、翠雕佛爺27尊。腳下兩邊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還有寶石製成的桃、李、杏、棗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蓮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樹。另外還有玉石駿馬8尊,玉石18羅漢,共計七百多件。葬殮完畢,又倒入四升珍珠,寶石2200塊填棺。整棺的奇珍異寶,聚起的自然是巨禍。她閉上眼僅20年,一位巧取豪奪橫搶暴掘的大盜,將黑手伸向了她,並將她毀棺拋屍。  
 
十、李蓮英的故事(1) 

  說起慈禧,很多人都會想到還有一個人物,就是李蓮英。這個清朝時期非常著名的太監原來是河間府的一個皮匠,生性好賭,在賭場把自己一點辛辛苦苦的積蓄輸得一幹二淨,急怒之下,就引刀自宮了。這是一些史料裏麵記載的。而真正的李蓮英什麽樣?我爺爺也曾經對我說過。

  據爺爺說,當時河間府淨身的人到宮裏當差的很多,於是就有好心人給了他良方秘藥止 
痛止血生肌,終於把他救活。等到身子複元以後,李蓮英剩下的路也隻有一條了:當太監。於是經人引領就直接投奔首領太監郭吉祥了。經過驗明證身以後,就派在禦花園欽安殿照應香火。欽安殿供的是真武大帝,每逢初一和十五慈禧都來拈香祈福。但是很奇怪,自從李蓮英派在欽安殿當差以來,佛前錦傘、絳節、寶蓋、珠幢,以及一些祭神用的器具,總是收拾得纖塵不染、光致整潔。慈禧非常喜歡他的勤快心細,不久就調到內宮伺候禦前起居了。就這樣,李蓮英幾乎是一夜升天,得到了別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在李蓮英來宮內之前,慈禧每天早上的洗漱,都是專管梳頭的太監沈二順服侍的。這個沈二順在宮裏時常裝傻充愣,所以慈禧給他起個諢名叫他“傻老”。但是因為他伺候得還好,所以慈禧對他也非常好。可是沒過多久,沈二順忽然腿上鬧流火,不能上殿當差,換了幾個梳頭太監,不是把發根鬆緊紮得不合適,就是獨有一撮發根滋在外頭。慈禧非常不滿意。

  於是有人慫恿李蓮英試一試。李蓮英可是有心人,知道慈禧的頭發非常硬,很難順溜,於是事先準備好一小盒發膠,用小刷子三抿兩抿就把慈禧後頸上那撮特別硬的頭發攏得伏伏貼貼。這一下就讓慈禧對他特別放心,不久升為首領,擔任慈禧的梳頭太監了。

  李蓮英雖然日漸走紅,成為慈禧跟前言聽計從的大紅人,可是他遇事依然謹小慎微,對於一般妃嬪宮娥、女官命婦,有了過錯,惹慈禧不高興,他總是盡量替人美言遮蓋,曲意回護,所以在慈禧左右人人對他都有好感。

  但是後來事情就不一樣了。隨著慈禧對李蓮英越來越寵信,李蓮英也就越來越囂張。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正好21歲舉行大婚,表麵上是慈禧撤簾歸政,其實一切軍國大計,光緒依舊是按照慈禧的命令執行。大權還暗中掌握在慈禧手裏。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慈禧趕上六十大壽。於是光緒率領文武官員,約定了一個時間演習慶祝儀式。但是原定的時間已經到了,文武百官也花衣頂戴地在仁壽宮聚齊了,隻等著李蓮英。可是左等右等直到午後,李蓮英才姍姍而來,王公大臣一個個饑腸轆轆,足足等了三個時辰。這時李蓮英不但沒有任何一點羞愧,而且一點道歉的意思都沒有。這時光緒臉上就掛不住了,因為文武百官都非常氣憤。於是傳旨把李蓮英打了四十大板,李蓮英就懷恨在心。

  但是後來有這麽一件事情,爺爺記得比較清楚:庚子之亂,慈禧和光緒逃難到西安,途經保定。禍亂當前,也增加了李蓮英不少警惕。保定的地方官員倉皇接駕,除了給慈禧準備了寢所外,其餘的僅給李蓮英收拾了一個下處,有被有褥,而對光緒卻沒有認真收拾準備。當天夜裏非常冷,光緒就蜷臥在一鋪冰涼的土炕上,久久不能入睡。這個時候,恰巧李蓮英起身小解,見到光緒這種狼狽情形,於是心思一轉,立刻進屋跪在光緒麵前說:讓皇上這樣吃苦,都是奴才疏忽,伺候不周,隻是現在夜已經深了,沒有辦法籌辦,所以請皇上遷就委屈,暫用奴才的鋪蓋吧!結果他把床鋪讓給光緒,自己真在牆角蹲到天亮。事後光緒時常提起這件事情,認為李蓮英確實是非常忠心!

  有人說李蓮英軀幹修偉,是因為操刀自宮非常徹底。但是李蓮英這一舉動,雖然有好藥挽回了一條命,可是卻落下臉色蒼白的毛病。剛過中年就已經皺紋滿臉形同老嫗,尤其喉音尖銳異常刺耳。有些對內廷情形不了解的人愣說李蓮英與慈禧有私,說李蓮英的住所靠近慈禧寢宮。而清宮規矩是:皇子過了12歲就要分宮而居,而各宮宮門之內都歸嬤嬤宮娥上夜,內監人等隻能在宮外聽候差遣,很難越雷池一步。李蓮英的住所在北四所,距離慈禧寢宮,步行至少需要二十分鍾才能走到。那種匪夷所思的傳聞,實在是不能相信。

  還有一個故事,是我爺爺在過年吃餃子的時候對我們說的:當時宮裏的習俗是新年的正月初二祭財神(江南一帶是正月初五祭財神),祭財神要吃煮餑餑(即水餃,滿洲人叫餑餑),餑餑裏要包一種特製實心的小金元寶,比花生米還要小。本來應當包一隻財神餃子大家來吃碰碰財氣,可是大家怕老佛爺吃不著不高興,所以一包就是四隻,每年這四隻財神餃子,都是老佛爺一個人吃出來。有一年吃財神餃子,是隆裕主持,老佛爺吃來吃去,隻吃出三隻財神餃子,臉上就有點掛不住了。無巧不巧那隻財神餃子偏讓隆裕自己吃了出來。大家也正急得手足無措,還是李蓮英靈機一動,立刻走到皇後跟前偷偷把小元寶拿過來,乘人不備塞在新煮好的餃子裏,請老佛爺再吃幾隻新煮的餑餑。哪知,慈禧一吃這幾個餃子,馬上就吃出了最後這個金元寶,自然僵局就解開了。事後,隆裕也感念李蓮英解圍有功,給了不少賞賜。後來隆裕成為太後的時候,雖然有人在隆裕麵前說了很多李蓮英的壞話,說光緒猝死的凶手就是李蓮英。這樣雖然弄得他整天提心吊膽,忐忑不安,可是他終於得保首領終老田園。  
 
 
十、李蓮英的故事(2) 

  據說當年慈禧辦完喪事,李蓮英認為靠山已倒,所以就急風轉舵告退離宮。他在當時的東皇城根附近購買了一所宅院,雖然沒有小德張在永康胡同的私宅那麽豪華,但是也是穿廊圓拱,雕梁粉壁。到了晚年,李蓮英過繼了兩個侄子作為嗣子。而東華門著名的叫做東興樓的飯館,他也占了三分之二的股權。

  據說後來宣統大婚,也就是在出宮之前,為了縮減開支,撤掉了禦膳房,改由東興樓包 
飯。而李蓮英為了感念故主的情意,包辦的夥食僅算成本,並且有時還到東興樓查看有沒有偷工減料的行為發生。李蓮英的晚年可以說是非常幸福的,到了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春天,李蓮英忽然得了急性肺炎,最後也就死在這個病上,後來,他的家人將他葬在海澱恩濟莊。李蓮英死後,兩個敗家的過繼兒子,一個賽一個的狂嫖濫賭,將他一生聚斂而來的財產變賣得一幹二淨。最後,這兩位在抗戰期間貧病交迫,先後死在街頭。一代當權太監的“聲威”,也就從此煙消霧散了。  
 
 
十一、滿族開元的傳說(1) 

  說起清朝,或者說滿族的傳說很複雜,因為所有的資料都是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的。往上追溯,也隻有六代,到上麵第七代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什麽記載了。我們家的家譜上也是這樣。滿族是1636年定名的,之前是女真。後來努爾哈赤創造了老滿文,從此女真才有了文字。女真族之前是沒有文字的,是奴隸社會。漢族人是有自己的文化的,但是滿族那時候幾乎沒有什麽文化積累。

 
  說起滿族史,一開篇就是一個傳說。根據《清太祖實錄》的記載:滿族的祖先發源於長白山。這座山,高二百餘裏,綿延數千餘裏。山上樹木氣勢雄觀,吸取了天然的靈氣。山上麵,有一個潭叫做闥門,周圍有八十裏。非常廣博,而鴨綠、混同、愛滹三個江的水都出自這裏。鴨綠江從山的西南側流入遼東的海;混同江從山的北麵流入海;愛滹江從山的東側流入海裏。三個江裏麵都孕育著奇珍異寶,那裏產的珠璣珍貝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因為長白山的風勁道大,並且非常寒冷,所以一些珍貴的樹木和一些靈藥根據氣候在這裏生長。夏日的時候,山上的野獸都棲息在裏麵。在山的東麵,有一座布庫裏山,山下有一個天池,叫布爾裏湖。

  滿族世代相傳有三個仙女的故事。大的叫恩古倫,中間的一個叫正古倫,而最小的仙女叫做佛庫倫。有一天她們三個在布爾裏湖洗澡,洗完澡的時候,有一個仙鶴嘴裏銜著一顆仙果放在最小的仙女衣服上,最小的仙女非常喜歡這顆仙果,不忍心將它扔在地上,於是就含入口中,剛要穿衣服,仙果就掉進了肚子裏,於是有了身孕。於是她就對二姐說:我已經懷孕了,不能回到天庭,怎麽辦?她的二姐說:我們是神仙,沒有其他的辦法。這是天讓你懷孕,也隻好這樣了。說完話,二位姐姐就走了。

  最小的仙女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奇怪的是,這個孩子生下來就會說話,體態相貌都非常奇異。等到他長大了,他的母親告訴他是因為自己吃掉了仙果才生下的他。於是對他說:你以後應該以愛新覺羅為姓,名字叫做布庫裏雍順。你生下來就應該平定戰亂,然後應該治理好這個國家。你順著河走過去,就是你的領地。當雍順乘著小船到了自己的領地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回到了天庭。

  於是他登上岸,用柳枝和蒿草編成一把椅子,並坐了上去。這個時候,他的領地上有三個大姓為爭奪首領的地位,每天打仗,互相殘殺。這個混亂的局麵非常需要有人去平息。而正趕上有一個到河邊打水的人見到了雍順,他覺得雍順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於是回去對周圍人說:你們都別爭了,我到河邊去打水,看見一個男子,麵貌非常迥異,不是一般人。老天讓他生下來,一定不是凡人。於是大家一起到河邊去看雍順,都覺得他有與別人不一樣的氣質。於是問他從哪裏來,雍順說:我是仙女佛庫倫的兒子,姓愛新覺羅氏,名字叫做布庫裏雍順。我生下來的任務就是平定你們的禍亂的。於是大家非常吃驚:這是天生的聖人,不能讓他白來一趟。於是大家把他迎回家裏。三個姓氏的頭領商量說:我們別爭了,這個人天生就應該是國王,應該把那個叫做百裏的女孩許配給他做妻子。於是大家商量好了,把百裏許配給他做妻子,稱他為貝勒。這樣,世界才太平下來。於是布庫裏雍順在長白山的東邊,一個叫做俄漠惠的平原上建立了俄朵裏城,國號滿洲。這就是滿族的起源。並且一直流傳到今天。

  還有一個說法是《女真族族源傳說》中敘述的。遠古的時候,長白山一帶荒無人煙,隻有一個小阿哥,每日在長白山的天池以捕魚為生。一天,他正在抓魚,從五色彩雲中飛下來九個仙女到天池洗澡。其中的九仙女遊到了小阿哥跟前;其它八個仙女見有凡人就一齊飛走,隻有最小的仙女走不了。由於天界有個規定,第一次遇到的凡人如果是男的,就要和他結婚。天神曾派天兵天將來抓九仙女,但是她被天池中的黑龍搭救了。後來小阿哥與最小的仙女結婚了,並且生了子孫,號稱女真族。女真的意思:女就是天女;真就是真龍。後來,女真的後裔滿族,也一直把長白山尊崇為聖山。

  其實,這段傳說幾乎每個滿族人都清楚。最早滿族是從通古斯來的,也就是現在的西伯利亞。從仙女的傳說到通古斯,一下就跨越到了努爾哈赤、金台石時代。滿族人以西為上,比如祖宗牌位,滿族人都是供奉在西側,而漢族人就不一樣了,都是供奉在東邊,以東為大。滿族人信奉薩滿教,薩滿教信物,以山為神,以水為神,以樹為神、以老鷹為神。尤其以祖宗為神。所以滿族人一般是長輩住在西屋,祖宗像也供奉在西屋。而漢人多信佛教,佛教信精神。漢族人以西為佛祖,而滿族人以西為上賓。

  家譜是在努爾哈赤時期才有的。前麵可以推到六代,第七代就沒有了。以前滿族沒有文字的時候,家譜的記錄方式是用子孫繩記錄的。一般用黃色、紅色和藍色搓成的繩子。這個繩子很長,越長表示等級越高,最長的能達到三丈三,最短的也有九尺長。這些繩子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生了男孩,就綁上一個小弓箭,生女孩就綁一個豬拐或者羊拐,滿族叫做嘎拉哈。就是豬和羊腿上關節的骨頭。所以說在滿族沒有文字之前,就是這麽記錄的。如果家裏娶了兒媳婦,也在子孫繩上拴一個嘎拉哈,有了文字之後,這種方式就不怎麽用了,但是很多家裏都保存著這根子孫繩。我小的時候,跟我的姐姐他們經常玩這個拐,也就是嘎拉哈。因為子孫繩後來不用了,被子孫們拿出來玩。滿族很多家譜都是從宋末明初的時候追憶起來的。  
 
 
十一、滿族開元的傳說(2) 

  至於說到滿族的修譜,則很講究,必須選在“龍年”的陰曆正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叫“龍鳳日”,其他的日子則是不可以的。滿族的家譜從來不給外人看,秘而不宣。修譜的時候,還要舉行隆重的薩滿儀式,以使子孫後代不斷發展壯大,光宗耀祖。所以續譜前,族長一定要帶領全族的老少跪拜先祖。家譜和祖宗的畫像通常也隻能由族長一人收藏,其他家族成員可以在每年的除夕之夜拜祖時瞻仰一番。  
 

一、關於慈禧名和號的來曆(1) 

  大家都知道慈禧小時候叫做玉蘭,而我們家族裏,管慈禧叫做杏兒。在後來慈禧入宮的時候,她又有了其他的名號。所以慈禧一生中,有很多的名和號,而在清朝的官書中,我們時常可以見到“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的字句,既不像頭銜,又不是詩句,讀起來頗為艱澀,這正是慈禧太後生前所得的徽號和尊號。

  關於這個官書中的稱謂,我也特地查了一些資料。後來在故宮博物院,我看到一則關於 
這個稱謂的準確說法。清朝宮廷自從進京後,一直沿用的是中原曆代宮廷的舊製,也有上尊號、徽號、諡號的規定。入關後,登基的時候也稱為皇帝,就是上尊號,以後不再加其他的稱號,到死後再加上諡號。新皇帝登基尊稱母親為母後(指皇太後),帝母(新帝的生母)為皇太後、尊前代的皇太後為太皇太後,都是上尊號。另外,遇到朝廷大慶的日子,還要多給皇太後在尊稱上再加一些美好的詞匯,稱徽號,一般每次加兩字。死後用生前的徽號再加上幾個字成為這個人的徽號。後代的皇帝也可以再加上若幹字。

  清代宮廷為太後上徽號的時候,一般都有比較隆重的儀式:如先期敕所司備儀物,製冊、寶,遣官祗告天地及太廟後殿、奉先殿、社稷。上徽號的前一天,先進奏書。這一天,皇帝親自到中和殿批閱陳放在那裏的上徽號的奏書。看過以後,先由大學士捧著奏書到太後的宮裏,而接下來是皇帝親自到太後麵前獻奏書。

  一般這個時候,宣讀官要讀奏書。讀完後,在鼓樂齊奏當中,皇帝要給太後行三跪九拜禮。正式上徽號的日子,皇帝先到太和殿檢查陳放在那裏的冊、寶,然後由文武二品以上的官員陪同著到太後住所,皇帝親自到太後麵前獻冊和寶。而皇帝和大臣仍然在鼓樂聲中行三跪九拜禮,行完禮後退出來。接下來皇後再率領妃嬪、公主、福晉等到太後的住所行慶賀禮。

  我看到過關於慈禧徽號的有關正史記載,慈禧獲得尊號的時間是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時年27歲。這一天,鹹豐皇帝去世,他的兒子載淳繼位的時候,慈禧與皇後同時被尊為皇太後。實行垂簾聽政後,慈禧在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號為“慈禧”。

  此後,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十月,因為同治皇帝載淳大婚,慈禧又加上徽號“端佑”二字。第二年的二月,因為載淳親政,慈禧的徽號又加上“康頤”二字。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十五日生病,寫下“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蒙兩太後“調護朕躬,無微不至,並荷慈懷曲體俯充,將內外各衙門章奏代為披覽裁定,朕心實深欣感。”因此決定給兩宮皇太後各加上徽號兩字。  
 
 
一、關於慈禧名和號的來曆(1) 

  大家都知道慈禧小時候叫做玉蘭,而我們家族裏,管慈禧叫做杏兒。在後來慈禧入宮的時候,她又有了其他的名號。所以慈禧一生中,有很多的名和號,而在清朝的官書中,我們時常可以見到“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的字句,既不像頭銜,又不是詩句,讀起來頗為艱澀,這正是慈禧太後生前所得的徽號和尊號。

  關於這個官書中的稱謂,我也特地查了一些資料。後來在故宮博物院,我看到一則關於 
這個稱謂的準確說法。清朝宮廷自從進京後,一直沿用的是中原曆代宮廷的舊製,也有上尊號、徽號、諡號的規定。入關後,登基的時候也稱為皇帝,就是上尊號,以後不再加其他的稱號,到死後再加上諡號。新皇帝登基尊稱母親為母後(指皇太後),帝母(新帝的生母)為皇太後、尊前代的皇太後為太皇太後,都是上尊號。另外,遇到朝廷大慶的日子,還要多給皇太後在尊稱上再加一些美好的詞匯,稱徽號,一般每次加兩字。死後用生前的徽號再加上幾個字成為這個人的徽號。後代的皇帝也可以再加上若幹字。

  清代宮廷為太後上徽號的時候,一般都有比較隆重的儀式:如先期敕所司備儀物,製冊、寶,遣官祗告天地及太廟後殿、奉先殿、社稷。上徽號的前一天,先進奏書。這一天,皇帝親自到中和殿批閱陳放在那裏的上徽號的奏書。看過以後,先由大學士捧著奏書到太後的宮裏,而接下來是皇帝親自到太後麵前獻奏書。

  一般這個時候,宣讀官要讀奏書。讀完後,在鼓樂齊奏當中,皇帝要給太後行三跪九拜禮。正式上徽號的日子,皇帝先到太和殿檢查陳放在那裏的冊、寶,然後由文武二品以上的官員陪同著到太後住所,皇帝親自到太後麵前獻冊和寶。而皇帝和大臣仍然在鼓樂聲中行三跪九拜禮,行完禮後退出來。接下來皇後再率領妃嬪、公主、福晉等到太後的住所行慶賀禮。

  我看到過關於慈禧徽號的有關正史記載,慈禧獲得尊號的時間是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時年27歲。這一天,鹹豐皇帝去世,他的兒子載淳繼位的時候,慈禧與皇後同時被尊為皇太後。實行垂簾聽政後,慈禧在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號為“慈禧”。

  此後,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十月,因為同治皇帝載淳大婚,慈禧又加上徽號“端佑”二字。第二年的二月,因為載淳親政,慈禧的徽號又加上“康頤”二字。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十五日生病,寫下“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蒙兩太後“調護朕躬,無微不至,並荷慈懷曲體俯充,將內外各衙門章奏代為披覽裁定,朕心實深欣感。”因此決定給兩宮皇太後各加上徽號兩字。  
 
 
二、鹹豐“自殺”之謎 

  人們都說鹹豐是死於咳血,這似乎成了一件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是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我爺爺聽過他父親關於這件事情的描述,所以他知道得很清楚。

  爺爺說:“當年鹹豐帶著慈安和慈禧以及同治逃到熱河的時候,他又驚又怕。但是作為一個男人,作為一個當朝的皇上,這種情緒是不能被外人知道的。因此,鹹豐非常鬱悶。在後人眼裏,鹹豐是一個即便火燒了眉毛,也是醉生夢死的人,但是誰也不知道,鹹豐在那個時候心理基本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據說當年鹹豐出逃的時候,已經開始病了,加上一路上顛簸勞累,所以很快就犯病了。因為當時出逃的時候有太醫跟著,所以也靠一些藥維持著。後來到了承德,他心裏還是放不下北京的情況,他非常緊張。因為一旦紫禁城被洋人攻進去了,他這個皇上就不是皇上了。而當時朝廷裏也沒什麽可以依仗的大臣能為他解決這件事情。於是,他隻好醉生夢死,整天花天酒地,以此來“調整”近乎崩潰的心態。但即便是這樣,他的緊張情緒還是沒有多少改變。他經常睡不著覺,而且一閉眼睛就做噩夢。

  他也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但是懦弱無能的他並沒有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隻是想著趕緊逃離這個讓他煩惱的世界。因此,他並沒有按照太醫給他的方子吃藥,而是尋求其他的一些解決方式。他說吃哪種藥,太醫就必須為他配什麽藥。可是鹹豐根本不懂得什麽藥性,因此他馬上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這個時候他突然明白自己已經活不了多久,於是他馬上召集身邊的人,想立遺囑。但是慌亂之間,一時想不出什麽遺囑來。而這個時候,正好慈禧帶著同治進來,慈禧問他繼嗣的情況。他一時也反應不過來,就指著身邊的同治說:“當然是他來繼承。”說完後,鹹豐好像突然清醒了,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能做什麽啊?而這個時候慈安和慈禧都非常年輕,於是他就對跟隨他一起逃到承德的八大臣說,以後請他們作為輔政大臣,輔助同治渡過難關。

  說完這些話,鹹豐顯然不行了。等這些人退下之後,鹹豐馬上讓太醫給自己煎藥。其實,鹹豐的這個命令很奇怪,因為他平日最不願意吃藥,他的藥主要以鹿血為主。這一次離開北京難覓鹿血,他有很長時間沒吃藥了。而此時他竟然讓太醫一下煎了三碗,等太醫退下後,還一口氣全部喝光,實在是蹊蹺。果然,鹹豐吃完這三碗藥就死了,大臣和太醫趕到時他早就沒了氣息。我爺爺一直認為,通過這些情況來看,鹹豐是自殺的。後來,啟功先生的回憶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我也認為鹹豐是自殺的。  
 
 
三、鹹豐的遺囑——慈禧輔助兒子登基 

  關於鹹豐遺囑這件事情,後人有很多傳說。人們傳說:當年鹹豐給了慈安一份詔書,讓她在慈禧膽大妄為的時候,拿出這個詔書來降服慈禧。這件事被慈禧知道後,就假意和慈安搞好關係,慈安深受感動最後把詔書燒了。實際上這完全是後人編造的。

  我從小就聽爺爺說過,慈禧與慈安年輕時候非常好,沒有任何矛盾。慈安這人心胸很寬闊,也很賢惠,不像慈禧有點男人的個性。爺爺說,慈安的死主要是因為她自身多年患心髒 
病,那時叫心疼病。聽說她娘家鬧了點矛盾,所以慈安非常生氣,導致心髒病發作而死。也就是現在說的“猝死”。

  還有人說鹹豐當時隻是想到了八大臣,想用八大臣的力量來牽製慈禧。我爺爺說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

  根據爺爺後來的說法,當時鹹豐是給慈禧權力讓她輔佐兒子登基。據說當年鹹豐安排完遺囑後,馬上又召見了慈禧,因為他已經看出八大臣會對將來的政權不利。而慈安的侄子也時刻覬覦著皇位。所以在實施了一個障眼法之後,鹹豐對慈禧說:“你帶他回北京,要快。回北京就馬上讓他登基。”慈禧當時聽了非常悲痛。但是沒有任何辦法,時值危機時刻,隻有按照鹹豐的意思辦了。慈禧立即找到慈安跟她商量怎麽辦。但偏偏慈安是一個根本沒有主見的人。沒有辦法,皇上當時還沒有死,回北京也要有個時限。可巧這個時候,鹹豐自殺了。

  於是八大臣馬上將所有的事情都控製起來。這樣一來,慈禧非常著急。因為事情已經到了非辦不可的地步了。正好這個時候,六阿哥奕要求到承德來為自己的哥哥吊喪。於是慈禧就打定主意,等奕來了再說。可是偏偏八大臣不讓奕來,這可急壞了慈禧,似乎也隻有聽天由命了。但是慈禧沒想到,八大臣也沒有想到:奕假扮喇嘛到了承德。這樣八大臣再也沒有理由了。於是,慈禧和慈安商量,一定要見到奕。

  而奕也迫切要求見到兩位太後,這樣,在雙方相見的時候,叔嫂三人就商定了裏應外合除掉八大臣,輔助同治登基,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的計劃。  
 
 
四、慈禧大哭仁壽殿 

  我爺爺說光緒這個人有點一根筋。這個人十分單純,在學習方麵很用功,但是卻十分固執,對國事、家事、天下事都不精通,很不靈活,而且心胸也非常狹窄。其實光緒根本就不懂得什麽叫變法,什麽叫改革。

  康有為等人知道,要想通過“變法”實現強國的願望,單純憑借他們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要得到皇上的批準。他們通過種種關係,向光緒多次陳述了西方國家改革的一些新政,光緒聽了以後很高興,覺得很有道理。中國也確實需要改革。“戊戌變法”開始後,慈禧與光緒的個人矛盾日漸激化,最後當慈禧聽到袁世凱的告密之後,非常震驚,同時也非常傷心。認為自己養虎為患,從小把光緒養大了,沒想到他竟然這樣對待自己。這樣就把個人矛盾演變成了政治矛盾,慈禧一生氣,就把光緒囚禁起來,譚嗣同等人在菜市口被砍了腦袋。變法就這樣失敗了。其實慈禧最憎恨的就是光緒不爭氣,可是屢次給他機會,他都屢次做不到。

  當時慈禧心情非常不好受,心裏很不是滋味。於是有一次在仁壽殿,當著百官的麵就哭了起來。邊哭邊罵: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之涕下。

  慈禧說沒想到啊,你除了沒吃過我的奶,我對你比親兒子還親,這些大夥都看著呢。俗話說燕雀反哺,今天我把你這個小雀雛哺大了,可你反過來要啄我的眼啊,她大哭不止。爺爺說,當時她的哭聲真是震驚朝野,在場的人無不動容。就這樣,這個“大哭仁壽殿”的故事流傳下來,一直是我們家教育子孫的話題。  
 
 
五、外戚喪禮——祖奶奶的去世(1) 

  對於祖奶奶我當然沒什麽記憶,因為我出生前半個世紀她就去世了。不過聽我爺爺講述過關於祖奶奶去世的事情。

  那是1904年的春天,也就是光緒三十年的時候,因為我的祖奶奶是隆裕皇後的生母,光緒皇帝的嶽母,所以人們都稱祖奶奶為皇姥姥。據說當年祖奶奶在壽終正寢之後,她的喪禮以及一些殯儀方麵場麵非常大。爺爺作為家裏的晚輩,親身見證了這一時刻。

 
  根據爺爺的回憶,祖奶奶在死之前,壽衣、壽材早就準備好了。當她病危的時候,我的祖爺爺又讓當時的一個管事,當時好像是一個叫做馬鳴軒的人,讓他準備好各種事項,讓他接洽好杠房、飯莊、冥衣鋪以及一些喪儀場麵上的東西。比如喇嘛念經啊、車馬什麽的。這個時候全府上上下下都顯得死氣沉沉,沒有什麽動靜,大家都很緊張,恐怕出點什麽差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消息就在院子裏傳開了:祖奶奶咽氣了。整個院子的人在沉寂很長時間後都鬆了一口氣。於是,院子裏開始忙碌起來了。丫鬟、仆婦以及家丁全部都忙活起來,當然整個院子都戴孝,人們整齊劃一地安排著各種事宜。

  就在祖奶奶去世之後的不長時間內,家裏的丫鬟和先前曾經伺候過她的人,就給她洗臉、洗手、擦拭身體,並且專門有人給化妝整容,並且穿上了壽衣。然後從寢室抬到了靈床上。接著又在兩腳上拴紅繩,按照滿族的生老病死等習慣對祖奶奶進行打扮,甚至在身上還要放一麵鏡子,具體用來做什麽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了。

  當然,靈床前麵,一定要擺放一些吃的,滿族叫做“倒頭飯”,在靈堂上要點上一盞長明燈。這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就在靈床前放一個大的盆子,這是用來燒紙用的,免得灰塵到處跑,防止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滿族禮儀上來說,燒紙叫做“倒頭紙”,這跟漢族的說法完全不一樣。但是大體意思我估計不會有其他相悖的地方。這裏說一下,在滿族的家庭裏,靈堂燒紙的同時在門前也一定要燒紙。不過燒的是一些紙糊的東西,像什麽車啊、馬之類的。這個是非常講究的事情,誰家燒的紙車馬越多、越氣派,表明這家錢越多。

  當年的桂公府在東城的芳嘉園胡同,也有人叫做大方家胡同(現在朝內小街路東的兩條相通的胡同,具體地說就是芳嘉園南口的第一個大門,同時也在大方家胡同西口裏頭)。據說當時燒“倒頭車馬”的時候,一定要在府門前右側豎起一個幡來,這個幡大概有三丈高的樣子。這些都是滿族的習慣。因為過去的滿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在草原上人煙是很稀少的,家裏死了人在門前豎起一個幡來,草原上的人遠遠地就看到了,這樣就知道這邊有人去世了,就會有人過來吊唁。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一個信號的作用。  
 
 
五、外戚喪禮——祖奶奶的去世(2) 

  當然,按照一些迷信的說法,在人死之後,人們總是相信這個人的魂魄還沒有散,所以過去的滿族人都有一個講究“橇殃”的習慣。人死之後,就有“殃”要驅逐出體外。這個時候人們要避開“殃”,所以隻有一個“橇殃”的人在靈堂工作,其他人都要避開,因為誰遇到了“殃”,誰就會倒黴。當然這隻是一個迷信說法,但是在滿族,人們還是沿襲著這個傳統。

 
  在祖奶奶的喪禮上,據說請了幾十個喇嘛,身披法衣,手上還拿一個像寶劍樣的法器,邊念經邊圍著靈堂轉圈。具體轉多少圈,或者什麽時候完成這個儀式,我不是很清楚了,但是這個儀式是不可少的。

  後來等到出殯的時期一到,整個府內哭聲一片,並將死者生前喜歡的東西一並放進棺材裏麵,上麵蓋上棉被,然後用一顆穿著紅線的珍珠含入死者的口中,紅線的另一頭拴在衣服扣子上。這樣等孝子和親戚朋友看過以後就開始釘棺了。這個時候全體人都要哭,入殮儀式才算完成。一般入殮以後,就開始了家祭和念經超度的日子。有的地方,家人還要為喪人守孝3年以上。這是後話。不過漫長的喪葬儀式還遠沒有結束。

  滿族有這樣一個規矩,就是第三天和七天都要再燒一次紙。三天叫做“接三”,而第七天叫做“頭七”。所謂的“接三”就是在死去的第三天再燒一次紙質的車和馬,或者轎子等。這時,通常長子都會作為孝子邊走邊哭,並擊打法器,當天的親友也會有很多過來拜祭的。而“頭七”也基本上差不多,惟一不同的就是“頭七”所燒的不一樣,基本上都是跟錢有關係的,比如燒一些紙質的金元寶等。

  據我爺爺講,祖奶奶的“接三”和“頭七”都是在北新橋附近。“頭七”的時候,請喇嘛來念經超度。按照一些禮法,一般死者要在家停到“五七”,這樣才能進入墳地埋葬。等到“五七”剛過,就該“辭靈”了。這時,又在靈前擺上一桌祭席,先由祖爺爺進行祭酒,孝子和家裏的女眷、親戚等都依次進行拜祭,然後就開始收拾供桌、撤掉祭席,並且拿下棺材上覆蓋的東西,由杠房的人把棺蓋釘死。接著,孝子要用一把笤帚把棺材蓋掃一下。接著杠房的人把棺材前稍微抬起,孝子把一個銅錢墊在棺材下麵。這叫做“掃財欠棺”,意思也是取其諧音“捎財起官”。大概就是升官發財的意思。那時候人們都取一個認為吉利的名字,所以做法也有些不一樣。

  在整個喪葬過程中,最有意義的就是孝子摔盆。出殯的時候,先用32人杠和小棺材罩,將棺材抬出府門口和胡同。等到了大街以後,再換64人大杠和大的棺材罩。一般來講,棺材罩是大紅緞子做的,上繡金線寸蟒;杠繩是紫色的,這是清朝有等級的人才能使用的顏色。抬杠的人分幾撥,這樣可以輪流抬而不至於太累。這些人全都穿著新做的專用衣服,一班是藍色衣服,另外一撥則是綠色衣服,還有一撥是白色衣服。棺前有兩個人手執響尺,前後有四個人手執撥旗,會同響尺的人指揮抬杠的動作。合起來,一共用了兩百多名杠夫。再加上各項執事,出殯那天差不多有1000人以上。由靈堂起棺後,孝子先摔了喪盆,其他孝子賢孫們才跟著出門,而眷屬們則坐著車哭送。這時整個喪葬過程才真正達到高潮。  
 
 
五、外戚喪禮——祖奶奶的去世(3) 
 
  從爺爺的描述來看,到底花了多少銀子,不得而知,據說有五六萬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老楊 回複 悄悄話 很好看!喜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