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誰毀了鄭和下西洋資料----潘群教授不敢說的話

(2007-05-17 12:28:16) 下一個
誰毀了鄭和下西洋資料----潘群教授不敢說的話

梁啟超開創了“鄭和研究”,但是這場600年前的航海壯舉仍然被許多迷霧所籠罩。原因隻有一個──當年由鄭和參加整理的,詳細記載了七下西洋全過程的官方資料,在600年間竟悄無聲息地消失。誰動了這些資料? 從明代中期開始,供職兵部的劉大夏就被認為私自燒毀全部鄭和資料,並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名詞而被聲討了百年。最近明史專家、南京大學潘群教授在研究時發現,劉大夏極有可能是受了不白之冤。

正史未載“火燒事件” :潘老的疑問是在研究《明史》時產生的。“劉大夏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臣,先後輔佐英、憲、孝、武4位皇帝,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其人做事果敢,在宮廷的改革和黃河的治水方麵建立了不少功勳。”潘老說,“《明史》中有劉大夏的傳記,而且篇幅不小,可見他在明朝的地位。”可是,潘老發現通篇
傳記中並無劉大夏私自燒毀鄭和資料的記載。他又查閱了《明史》中和劉大夏同一時代的人物傳記,皆無記載。 令潘老疑惑的並不隻是這些:明代法律對官員極為苛嚴。按照《大明律》的規定,明朝官吏遺失“事關軍機錢糧”的文書資料,不但要停發俸祿,而且要承受殘酷杖責。無意遺失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故意焚毀呢?這一切都使劉大夏越看越像是被冤枉了。

一句話惹禍“受冤”400餘年 :那麽,劉大夏私焚鄭和資料的說法從何而來呢?潘老找到了說法的最早源頭──《客座贅語》。這是明人顧起元(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南京人)的一部專記史事掌故的筆記。 但是不久他又發現了另外兩本重要的明人著作,它們的記載和《客座贅語》有很大出入。 《殊域周谘錄》是擔任京官的嘉興人嚴從簡所撰。書中記載:憲宗成化間,有太監勸皇帝效仿明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時任車駕郎中的劉大夏事先將這些資料藏匿起來,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最終沒有發現。下西洋一事因此作罷。《殊域周谘錄》不但在《客座贅語》之前成書,而且是據內庫檔案寫成的。由嘉靖二十年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的陸樹聲所撰寫的筆記《長水日抄》中也記載了類似內容。而且這本筆記的成書年代也不在《客座贅語》之後。 潘老還發現,明代專門記載曆代皇帝言行的《實錄》另外記載了劉大夏任兵部侍郎時,為實現“閉關自保”政策,對一些外國資料實行藏匿的事情。因此他推測,劉大夏藏匿鄭和資料比他焚毀資料的可能性更大。 那麽《客座贅語》中“劉大夏私焚鄭和資料”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據《殊域周谘錄》記載,兵部尚書項忠沒有找到鄭和資料後非常惱火,他責問看管檔案的小吏:庫中案卷怎能丟失!在一旁的劉大夏從容地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舊案雖存,亦當之。” “極有可能是劉大夏'舊案雖存,亦當之'這句憤語,被訛傳為是劉大夏私自燒了資料。”潘老說。

乾隆才是罪魁禍首? 如果劉大夏並沒有焚毀資料而隻是藏匿,那麽這些資料在以後的數百年中又到哪裏去了呢?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潘老。不過他在校對明史時依然發現了鄭和資料流傳後世的蛛絲馬跡。南圖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書的明史列傳稿本,在這部稿本的鄭和傳中有一些關於鄭和艦隊的描述,都是已知明代資料中沒有出現的,在成書後的《明史》中也被刪去了。這些描述是否來自於神秘的鄭和資料呢? 如果保管鄭和資料的官員也像他們的前任劉大夏一樣,將鄭和資料深深藏匿在府庫之中,從未流落到民間,那麽這些資料會不會和其它大內檔案一起仍然被藏在第一曆史檔案館中呢?記者了解到,目前一檔館保存的明代檔案隻有3620餘件,它們幾乎都是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檔案都沒有。著名學者韋慶遠先生解釋說:“明代檔案所以保存不多,一因明清之際的戰亂,二因清代乾隆時期修撰《明史》之後,按照當時慣例,對所依據的檔案史料往往棄置甚至燒毀掉。” 潘群教授分析說,如此說來,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劉大夏因為一句賭氣的話而被冤枉了400餘年,而毀掉鄭和下西洋資料的也許就是乾隆!

乾隆為什麽毀掉鄭和下西洋資料?明史專家、南京大學潘群教授並未給出解釋,我想,潘群教授知道為什麽,但他沒有說,其中原因和周有光教授事件相似。周有光 ,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語言學家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語言文字應用委員會研究員,他的話可是有份量的 ,以他的年齡和身份沒必要嘩眾取崇的。他說: 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原來加以統治的。 其中遼、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 周有光這個言論發表後,受到反駁。陳梧桐,著名明史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兼任中國明史學會理事、朱立璋研究會顧問, 他對周有光 上麵的話反駁, 但他的反駁軟弱無力,基本都是推測或者主觀上的,根本沒有提他的同行已經發表的專著,比如,19世紀,在土耳其發現了旅行家賽義德阿裏.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16年(即回曆922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 ,用波斯文寫的《中國紀行》一書。 還有,台灣馬明道參照該書及明正史、野史、史學家的評述、回民口碑傳說, 對明朝王室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證明明朝皇帝是回族穆斯林。周有光沒有反駁陳梧桐軟弱的辯護,也許是周有光高風亮節,但更可能是有人不讓他說。和周有光的沉默類似的,還有著名曆史學家白壽彝先生, 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先後執教於雲南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致力於中國民族史、中國史學史及中國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學步集》、《回族人物誌》、《中國史學史教本》、《中國通史》等,視野恢宏,器識卓越,是著名的曆史學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國伊斯蘭史綱要》一書中,有條腳注提到過“父老相傳,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係赴天方
朝覲。又頗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蘭教)”(《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頁)。 白先生本身是回族,但他隻能在腳注提一點明朝皇帝是穆斯林,而不敢象台灣學者馬明道哪樣出版專著。

朱元璋手下回民將領之多,是其他開國領袖不能比的。而元末時,政治空氣是很敏感的,為什麽一個回民集團會團結在他周圍呢?朱元璋的夫人姓馬,不曾纏足,這幾乎說明了一切,十個回民九個姓馬,回民女性皆不纏足,那時回民不大可能與外族通婚。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 這樣一個回教色彩濃厚的集團在戰亂的情況下有可能拱衛一個漢人登基麽?

鄭和七下南洋不是去經商和搞殖民地的,而是去追尋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遷移史,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肖憲論證. 鄭和七下南洋途中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鄭和航海之前的中國,伊斯蘭已有很大的發展。中國穆斯林嚴格遵守信仰,建立了經常教育製度,發展了中國穆斯林的文化教育,並在各地建起了許多宏偉、體現中阿藝術融合的清真寺。而同時期的東南亞,由於受印度文化的影響,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伊斯蘭在大多地區仍無影響,隻有極少數地區的人信仰伊斯蘭。 當鄭和遠航經過東南亞諸國時,每到一地都要與其隨從穆斯林馬歡、郭崇禮、哈三等舉行儀式並宣傳伊斯蘭教義,並建立華人穆斯林社會區以傳播伊斯蘭。隨著鄭和在東南亞對伊斯蘭的宣傳,使得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迅速地發展起來。 之後,鄭和七下南洋的資料被銷毀。可能是明朝自己幹的,但我潘群教授的觀點,是乾隆或者康熙幹的更合理。

明史是僅次於元朝編輯的宋史,是第二個最長的官方修的正史,要通讀一次明史,要幾年的時間。但是,在明史中沒有任何明朝皇帝是回族穆斯林的記載,比如,朱元璋登基後敕建清真寺於南京、西安及滇、閩、粵等地區。南京清真寺賜名“淨覺寺”落成後頻臨幸,並禦製至聖《百字讚》賜清真寺,《百字讚》讚頌了真主和穆聖,並褒揚了伊斯蘭,如果對伊斯蘭沒有感情和深刻的認識,寫不出如此傑作。而至聖《百字讚》在明史中沒有,有人說朱元璋的老婆馬大腳,朱元璋血洗南京的湖南街,而且,因為有人聽錯了,以為是皇帝還要血洗湖南,從而導致了對湖南省的大***,導致湖南人口稀少,於是,從江西省大量遷移人民入湖南,這麽重大的事件,明史中也是沒有記載。

清朝為什麽要徹底掩蓋於明朝皇族是回族穆斯林的任何事件?清康熙朝張廷玉等人所編撰的《明史》為什麽要刻意回避?我想,這是因為明朝是回回穆斯林最興盛的時代,如果清朝揭開明朝皇室是回回穆斯林的謎底,那麽,大量的回回就會加入反清複明的行列中,這不利於清朝的穩定和統治。既然明朝皇室自己回避自己是回回穆斯林,清朝就順便在明史中徹底消除這類記載,免除可能帶來的麻煩。有一個外
國史學者說過,正史隻能相信其十之三,這個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回回在明朝最興盛,而在清朝則是相反,最痛恨清朝的是回族穆斯林,盡管他們痛恨的沒有什麽道理,新疆的回族叛亂是當地回族壓榨腐敗過甚,否則,清朝怎麽會去鎮壓?

回到主題,為了掩蓋明朝皇族是回族穆斯林,清朝毀掉七下西洋全過程的官方資料是完全合理和可能的。實際上,毀掉了也沒什麽可惜的,因為七下西洋全過程一定記載了鄭和如何在東南亞傳教,如何千辛萬苦的最後到達了穆斯林的聖地麥加。至於現在國內外學者和媒體炒做的什麽探險精神,完全是瞎扯,早在唐朝和阿拉伯帝國戰爭中,有一個唐朝軍官被俘虜,後來乘阿拉伯商人的船回到唐朝,宋朝的航海貿易有60幾個,達到非洲,而元朝的航海貿易有300多個國家,所謂的鄭和下西洋路線從唐朝到元朝都走過的,仔細看鄭和下西洋路線,不過是沿著前人的路線而已,哪裏談得上探險?差別是次數多,而且是明朝的官方行為,200多隻船,超大船就60多個,這種超大船又叫做寶船,人員達3萬。本來簡單的曆史,因為克意回避,而越來
越複雜。清朝為了統治的穩定,回避是明朝皇帝是穆斯林;民國的口號是學明朝的“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如果揭露真相,就成了““驅逐滿族,恢複回族”了,於是,民國回避;之後,因為孫文被捧為偉人了,當然不能讓孫文的口號變成笑話嘍,很自然的,繼續回避,所謂為尊者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