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曆史揭密:石敬瑭,秦檜,張邦昌是漢奸麽? 五千年的王侯將相(組圖)

(2007-05-13 20:43:26) 下一個

曆史揭密:石敬瑭,秦檜,張邦昌是漢奸麽? 五千年的王侯將相(組圖)


關於秦檜和嶽飛,寫了係列帖子,大量的史料證明,宋高宗是明君,秦檜是忠臣,嶽飛是軍閥,這些帖子被大量轉載,沒有受到有力的反擊。北宋末年的張邦昌,儒教誣蔑他是漢奸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曆史上最愚忠的人,非張爺爺莫數。本文是為儒教陷害的另一位人物申冤,他就是石敬瑭。至此,被儒教誣陷的三個曆史人物,全部被我平反了。之所以宋朝時代被冤枉的人這麽多,是儒教掩蓋其禍亂宋朝的罪惡,通過樹立英雄,偽造漢奸,儒教就可以繼續偉大光榮正確了。

後晉高祖石敬瑭遼太宗耶律德光

 

 後晉是中國曆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後晉高祖石敬瑭936年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一共經曆了兩個皇帝,12年。
  
  後晉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時期後晉開國皇帝,936年—942年在位,廟號高祖,諡“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的祖先為中亞人,從沙陀移居太原。父石紹雍,母何氏。石紹雍從李克用父子征戰,官至洺州刺史。
  
  石敬瑭是後唐開國的功臣,曾經多次在危難中救護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和明宗李嗣源。李存勖和李嗣源都十分器重他,李嗣源甚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後唐建立後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今山西),石敬瑭成為當地軍民最高指揮官。石敬瑭在河東政績很高,而且生活清廉,很受當地人的歡迎。
  
  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後,任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借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
  
  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在河東的兵力不足以抵擋後唐的進攻,石敬瑭被圍,因此石敬瑭決定求救於契丹。作為條件他同意割讓屬於今天河北和山西的16個州給契丹,並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在這種情況下,耶律德光決定幫助石敬瑭。
  

後晉高祖石敬瑭遼太宗耶律德光


  契丹和石敬瑭的聯軍打敗了後唐,攻入後唐首都洛陽。後唐滅亡,石敬瑭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移都開封,並按約將16州讓給契丹。這16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原屬北京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縣)、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另外每年納歲絹三十萬匹,並向比他小10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稱自己為“兒皇帝”,耶律德光為“父皇帝”。
  
  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為遼國和金國後來對宋朝長江以北地區的威脅打開了門戶。


  
  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後唐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


  
  石敬瑭在位期間,各地將領叛變事件不斷,他的兒子重信和重乂亦遭叛軍殺害。後因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及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先後接受吐穀渾部族投降,石敬瑭屢遭契丹責問,乃憂憤而死。
  
  石敬瑭死時立石重貴為繼承人。石重貴是他的侄子,因為在戰場上立戰功獲得石敬瑭的賞識。但石重貴是一個一勇之夫,根本無法在已經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對付這些政治問題。
  
  石重貴登基後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對此契丹當然不能坐而不視。944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這樣後晉的主力就喪失了。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滅亡。《舊五代史》卷75、76 《資治通鑒》卷279、280

石敬瑭割被稱為漢奸的主要原因是讓出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但是,石敬瑭當時不這樣做,他自己的命就不保了。中國古代最黑暗的朝代,第一是民國,依靠不同外國勢力的軍閥混戰,其次是五代十國時期,腥風血雨,自保才是第一位的,任何人在他的位置上都別有其他選擇。
  
石敬瑭稱“兒皇帝”是辱國,但他卻不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個。石敬瑭以前, 大唐曾與吐蕃訂立過“甥舅之盟”,即唐天子為舅,吐蕃讚普為甥。吐蕃就不覺得是大的恥辱。吐蕃是藏族人的朝代,唐朝皇族有鮮卑人血統;石敬瑭是沙陀族人,遼是契丹人當皇帝。兩者沒有本質差別。石敬瑭以後,南宋對金也是稱臣的。所謂恥辱,都是後來的隻會說大話的儒教學者硬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

 什麽是漢奸?
  
  漢奸,英文譯作“traitor (to China)”,即“(中國的)賣國賊”。英文本來隻有“賣國賊”一詞。“賣國賊”的定義很清楚,那就是必須犯了叛國罪。“漢奸”一詞究竟如何定義,不那麽清楚。《語言大典》這麽解釋:“投靠侵略者,充當其走狗,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敗類”。“投靠”、“走狗”、“ 敗類”,都是含義模糊並帶感情色彩的詞。怎樣才算“投靠”?投降算不算?為人家工作呢?漢奸一詞因其詞義模糊,在論壇上常常被濫用。
  
  《讀書》雜誌的《時代變化與感覺調整》一文中,王蒙認為:“在洋場上我們的一些同胞也有丟人現眼的,一味地迎合人家,或做出一些很不得體的事情,失格失態。……我們的一些朋友就大罵‘漢奸’,我相信這種情緒和態度是非常正義的,但‘漢奸’這個詞還是有特定含義的,如果不是處在被侵略占領的情況下,即使我們說這個人有點兒奴顏婢膝,有點兒丟份兒,有點兒失格,但與‘漢奸’的罪名距離
  還是很大的。” 李輝說:“對那些到中國來工作生活的外國朋友我們抱有好感,他們對中國越親近,我們越感到他們可愛;遺憾的是我們不能以同樣的思路對待那些出國謀職謀生或求學的同胞,以致輕率地斥之為‘漢奸’,要按這種邏輯,那些來華的外國人不就變成
  ‘美奸’,‘英奸’了嗎?” 這兩位作家代表中國的思想界為長期以來蒙受“ 漢奸”罪的數十萬“出國謀職謀生或求學同胞”平了反。
  
  石敬瑭是沙陀人,為西突厥的一個部落,先投吐蕃,後歸附唐朝,他根本就不是漢人,儒教信徒說石敬瑭是漢奸,是荒謬可笑的,但是卻沒看到什麽人揭穿這麽明顯的謊言。

  石敬瑭有才幹,對百姓很不錯,但在亂世中他個人卻不幸,兒子被叛亂分子殺害,是個悲劇人物。更加悲慘的是他死後竟然被儒教鞭屍,成了漢奸的代名詞,被儒教鞭屍的還有秦檜和張邦昌,參見我的相關文章。儒教真有點邪惡的味道。

 

 

-------------------------
張邦昌也不是漢奸,儒教禍國殃民

張邦昌(1081年—1127年),北宋末大臣。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今河北東光)。進士出身,徽宗、欽宗朝時,曆任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等職務。金兵圍攻開封的時候,他力主議和,與康王趙構作為人質前往金國,請求割地賠款以議和。歸宋後,任河北路割地使。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京都,擄走徽欽二帝,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定都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做了32天的皇帝。史稱“靖康之變”。後金國退兵之後,迫於眾怒,去除帝號,迎元祐皇後垂簾聽政,封郡王。後來南下歸德(今河南商丘)。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宰相李綱力主嚴懲,建炎元年六月(1127年7月),被貶至潭州“安置”,“令監司守臣常切覺察”。不久金兵又來犯。同年九月下詔將張邦昌賜死,並誅王時雍,殿中侍禦史馬伸前來長沙執行。據稱張邦昌讀罷詔書,“徘徊退避,不忍自盡”,執行官逼他就死,最後登上潭州城內天寧寺的平楚樓,自縊身亡。

 

一。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事成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宋,其餘國土歸金。後來金兵攻破遼中京,而宋朝二十萬大軍大敗。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遼國滅亡。
  
宋廷竟要求金人履行,金人反指宋人沒有履行攻打燕京的盟約。宋廷則用歲幣將燕雲十六州買回。1123年七月前遼國將領、金平州(今河北盧龍)留守張覺以平州降宋,事敗逃奔剛成為北宋燕山府的原遼燕京,金人以私納叛金降將為由問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斬了張覺,造成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均感到不滿。1125年八月,金國以張覺事變為由攻宋。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幹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一)。金第一次攻宋詳細過程
  
  宋史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年)八月,完顏宗望、完顏宗翰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攻宋。十月,東路完顏宗望率軍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島市盧龍縣)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縣)戍將韓民毅投降。十二月甲辰(陽曆1126年1月2日),於白河(今北京密雲縣白河峽穀)和古北口(今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大敗宋軍;兩天後,宋將郭藥師降,宋燕山府防衛崩潰;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來援軍三萬人,1月14日又破宋兵五千於真定府(今河北正定),1月22日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
  
  西路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則率軍自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沒有宗望順利。天會三年十二月庚子日(陽曆1125年12月29日)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州),戊申日(陽曆1126年1月6日)破代州(今山西代縣),1月13日中山投降,1月15日包圍太原﹐但在太原受阻。以至貽誤軍機,直到得知完顏宗望已經和宋講和以後才罷兵。
  
  靖康元年(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宗望軍渡過黃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縣),1月31日,包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因汴京守禦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二月,脅宋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今屬河北)三鎮議和。退軍孟陽,破來襲姚平仲兵數萬,重新問罪進攻汴京。宋欽宗大恐,遣使說:“初不知其事,且將加罪其人。”宗望停止進攻,改肅王趙樞為人質,康王趙構得以回歸。宗望還師山西,擢升為右副元帥。

 

(二)。金第二次攻宋詳細過程  
  
  不久,金國以蕭仲恭使宋,耶律餘睹監軍。宋欽宗認為此二人都是原遼國貴族,可誘而用之,以蠟丸封了一封書信讓蕭仲恭送耶律餘睹,使為內應。蕭仲恭忙跑回金國見完顏宗望,以蠟丸書信獻之。
  
  八月,宗望以此為由集合軍隊重新伐宋。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兩人的比賽。
  
  第一階段,西路完顏宗翰八月庚戌(陽曆1126年9月5日)和第一次攻宋一樣從大同出發,第二天破宋張灝軍於文水(今在山西),9月21日克太原。東路完顏宗望9月8日從保州出發,當天破宋兵於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中山(今河北定州)。9月15日,攻下新樂(今在河北)。9月26日,破宋大將種師中於井陘,取天威軍(今河北井陘縣),克真定(今河北正定)。
  
  第二階段,經過休整,西路完顏宗翰11月18日自太原向汴京進攻,22日攻下威勝軍(今山西沁縣),29日克隆德府(今山西長治),渡盟津(今河南孟津)。宋西京(今河南洛陽)、永安軍(今河南偃師東)、鄭州(今河南省會)皆投降。12月4日,完顏宗翰克澤州(今山西晉城市)。東路完顏宗望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進攻;12月4日宗望諸軍渡河,隨後攻下臨河縣(今河南浚縣東北臨河村南)、大名縣(今在河北)、德清軍(今河南清豐)、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於12月10日克懷州(今河南沁陽)並到達汴京城下。12月16日,宋出兵拒戰,被宗望等擊敗。12月17日,宗翰才到達汴京城下,又被宗望搶了先。12月20日,因為郭京作祟,宗望、宗翰與諸將破城,俘宋徽宗、欽宗二帝。

 

二。北宋亡於“戰”而非“和”
    
    宋金對遼國夾攻密約,金國攻陷遼國的中京(內蒙古寧城),童貫急統軍北上,分兩路進攻。宋軍突然采取軍事行動,對燕京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們再沒有想到一向卑躬屈膝的宋國,會在朋友背上插上刀子。耶律淳陷於腹背受敵的危境,他派人晉見童貫說:“女真叛變作亂,貴國也應對它厭惡。如果貪圖眼前小利,捐棄百年友誼,去交結豺狼,隻會種下將來無窮禍根,尚請貴國考慮。” 童貫不聽遼的勸告,繼續督軍前進。遼軍隻好迎戰,宋兵團兩路大軍,同時潰敗。 遼國“怨軍”司令官郭藥師,向宋國投降,獻上兩州土地。這對宋是一個鼓勵,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趙佶命童貫作第二次北伐。蕭皇後(遼穆宗皇後)派遣使節韓昉晉見童貫,奉上降表,請求念及119年敦睦的邦交,不再進攻,遼國願降為臣屬,永為屏藩。童貫一口拒絕,把韓昉叱出帳外,韓昉在庭院中哀號說:“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你能欺國,不能欺天。”痛哭而去。童貫在叱走韓昉後,即對燕京奇襲,在遼軍迎戰下幾乎全軍覆沒,被遼軍追擊到蘆溝橋, 宋軍將近二十萬人,被敵人的鐵騎衝刺,死傷殆盡,死體盈路。遼軍作歌傳唱。譏刺宋國的無心與無能。以如此使人失笑的兵力,竟敢毀盟挑戰,再一次說明世界上確實有不自量力這回事。
    
    金國接到宋軍潰敗的消息,也大吃一驚,他們固然知道宋軍衰弱,但不知道衰弱到這種地步,皇帝完顏阿骨打既知宋軍不能在古北口(北京密雲東北)會師,放棄古北口,徑從居庸關(北京昌平)南下,進攻燕京。那些把宋軍打得落花流水的契丹兵團,跟金軍一經接戰, 即被擊潰,燕京陷落。 這種尷尬的情況下,宋依然派遣使者向金索取燕雲十六州, 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不顧眾大臣的反對,還給五州給宋朝。兩國遂於1123年簽訂友好和約。 無論如何,宋總算站在勝利的一邊, 收複了喪失188年之久的領土。趙佶成為宋的救星,童貫被封為王爵, 全國狂歡慶祝。
    
    但是,宋朝貪心不足,1123年,南京(即平州,河北盧龍)留守長官張覺舉州向宋帝國歸降。馬植再度提出警告說:“盟約剛剛簽定,不準招降納叛,絕不可以不遵守。”趙佶立即把馬植貶官五級。 金國一舉手之間,就把南京奪回,張覺逃入宋帝國,請求庇護。在金帝國嚴厲壓力下,趙佶虎頭蛇尾,隻好殺掉張覺,把人頭送還。而金軍不久就在張覺檔案中,搜查出趙佶的詔書。恰好金軍向宋軍華北軍區司令官(河北燕山府路兼河東路宣撫使)潭稹,按和約索取二十萬石軍糧。譚稹拒絕 說:“馬植算什麽東西,他承諾的,怎麽能算數。”這樣,宋朝兩次違背宋金和約,先是宋朝收留反叛的將領張覺,現在又有譚稹違背和約。,金對宋的戰爭開始,原來得到的土地丟了。
    
    趙佶不甘心,企圖耍陰謀詭計引起金國的覆亡。第一、趙桓寫了一封密函給金國大將耶律餘,耶律餘原是遼國大將,被耶律延禧所逼,於1121年降金,請耶律餘發動兵變。第二、趙桓再寫一封密函給遠在西方天涯的遼帝耶律大石,對過去叛盟的事表示歉意,要求恢複百年來的傳統友誼,對金帝國夾擊。最精彩的是,趙桓竟把如此重要,能引起千萬人死亡的秘密文件,交給金帝國派到開封催繳欠款的使節蕭仲恭,用重賄請他轉交給耶律餘。在意料中的, 蕭仲恭回國後立刻就把密函呈出。而派往西方遼國的使節也在邊界被金國的巡邏隊捉住。金國震怒,對宋開戰,北宋滅亡。本來,宋金聯合滅遼,之後,金給了宋部分國土,結局很完美。但是,宋的皇帝和愛國賊們自不量力,收留遼的殘餘將領,又聯合遼打金,北宋滅亡在愛國賊手裏。宋對遼和金數次背信,而現在儒教信徒卻嘲笑人家是蠻夷,野蠻,儒教信徒隻會通過這種手法來掩飾自己的罪惡。

三。金史中的張邦昌

金史 作者: 脫脫 所屬文學時期: 元代 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記載:

張邦昌,《宋史》有傳。天會四年,宗望軍圍汴,宋少帝請割三鎮地及輸歲幣、納質修好。於是,邦昌為宋太宰,與肅王樞俱為質以來。而少帝以書誘耶律餘睹,宗翰、宗望複伐宋,執二帝以歸。劉彥宗乞複立趙氏,太宗不許。宋吏部尚書王時雍等請邦昌治國事,天會五年三月,立邦昌為大楚皇帝。
  
  初,少帝以康王構與邦昌為質,既而肅王樞易之,康王乃歸。及宗望再舉兵,少帝複使康王奉玉冊玉寶袞冕,增上太宗尊號請和。康王至磁州,而宗望已自魏縣渡河圍汴矣。及二帝出汴州,從大軍北來,而邦昌至汴,康王入於歸德。邦昌勸進於歸德,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
  
  邦昌死,太宗聞之,大怒,詔元帥府伐宋,宋主走揚州,事具宗翰等傳。其後,太宗複立劉豫繼邦昌,號大齊。

 

四。宋史中的張邦昌

《靖康紀聞》(宋.丁特起)記載:  
  
  十二日,孫傳、張叔夜赴軍前,金人移文城中,令百官、耆老、軍民共議立張邦昌治國事,並不得引用趙氏—封府、禦史台糾集百官於秘書省議,文臣承務郎、武臣承節郎以上赴議。頃刻,至者無慮數千人,置曆給劄,各具名銜,及情願推戴邦昌為主異議軍前,範瓊領兵把秘書省門,開封府、禦史台公吏疾聲奮呼,勒令速書名銜。士大夫相顧號慟,聲聞遠邇,但亦無敢慨然立異姓者,惟禦史中丞論列謂邦昌無狀,不能盡人臣之大節,以釋四國之難,不足以代趙氏,乞押赴軍前麵諭。其餘百官所議,其略雲:
  
  “奉大金皇帝聖旨,二元帥台令,令立少宰張邦昌為主,某等亡國之臣,荒迷不知所措,不敢推戴,欲立賢人,亦敢自軍前指揮。”  
  
  
  三月初一日,金人告報軍中,欲遣張邦昌入城。禦史台檢準故例,宰相入城,合迓於門。徑行曉諭文武百官,於未時前悉詣南薰門,迓少宰張邦昌。如期而集者凡數千人,士庶往觀者千萬人。範瓊任長源諸統製官,領兵分列左右,自州橋及門下,森布如織。申刻,邦昌入門,金人送者及門而反。邦昌之入也,徑詣尚書省,百官敦請即位,猶豫未敢。先是,軍前指捴,如不肯即位,及城中不願推戴者,先戮大臣,而後縱兵洗城,官吏至是乃不敢不敦請,邦昌與庶官相見,慟哭盡哀。
  
  初二、初三、初四、初五日,金人節次移文,督立邦昌,文武百官庶民每日並詣尚書省,敦請再三,邦昌退避而未敢。
  
  初六日,金人督立邦昌甚峻,及議定初七日擇時即位。是日,統製官宣讚、舍人吳革睹事勢至此,起兵謀反,正班直散祗候凡三營,並殺血屬以應事。未啟,為人所告,範瓊自部兵格殺五十餘人,其餘悉潰,革父子與為首者並斬於大梁門外。嗟乎!革誠有誌,奈何事未成而身遇害可悲也哉!
  
  初七日辰時,張邦昌即皇帝位。是日,金人使使命五十餘人,乘騎數百從之持冊文,邦昌自尚書省慟哭上馬,至闕庭又慟哭,及幕次更帝服,少頃,北麵再拜謝恩。金使跪進冊命國璽,再拜謝。金人退,文武百官引導入宣德門,服赭袍,張紅蓋,禦文德殿受賀。
  
  
  十四日,邦昌遣使軍中乞免,其書雲:
  
  “比以冒膺縟禮,願展謝悰,雖瀝貢於忱辭,終未孚於台表,退思感悚,豈易敷陳載惟草昧之初,實軫阽危之慮;民誌未定,故未有以得其心。事緒實棼,念將何以息其動昨奉台令,取索金銀表段,以充犒軍。伏自入城以來,講究民間,實頗罄竭,悉已輸納。嗣位之初,朝廷祗畏;戒諭官吏,罔敢不虔仰蒙大恩,敢不思報,雖割肌體,豈足論酬念斯民困弊,以其圍城之久,比屋餓莩者多,每欲撫養,則無資澤以厚其生;欲拯給,則乏米糧以續其命。征催正急,刎縊相尋,若閱日消淹,則所存無幾。非仁何以守位非民何以守邦坐觀轉壑之憂,不啻履冰之懼。與夫跼天蹐地莫救於元元,曷若歸命投誡仰祈於大造伏望察其懇切,賜以矜容,特寬冒犯之誅,誕布蠲除之惠。則始終之德,遂全億姓於死亡,報稱之心,敢憚一身之糜潰,期於沒齒,以答隆恩。”
  
  十五、十六日,征催金銀表段如前,但絕無輸納者。邦昌命百官庶務作舊修飭職事,國子祭酒學官奉行,不敢懈怠,尋曉示諸生,須管置課冊假簿及鎖院補填。
  
  十七日以後私試,諸生笑而不答。
  
  十八、十九日,征催稍緩,莫知其故,鋇門災,是日大火燒百餘家方息。
  
  二十日,邦昌命遣國子祭酒董逌撫諭諸生,慰勞備至,逌承命巡齋,宣布邦昌之意。蓋自圍閉,諸生困於□鹽,多有疾故者,迨春尤甚,日不下死數人,有至十餘人者。邦昌具知,乃有撫諭之意。又命醫官十人,於諸齋日夕看候。又給藥餌之資各五千。太學疫氣尤甚,於今年自春至夏物故者二百人。先是,就正齋生蔡延世夢金甲神在太學前,箕踞而坐,顧左右百餘,令取鍬往東南,旁有一人問曰:“此何為者”神人曰:“要葬太學之士。”複問曰:“其數幾何”神人曰:“幾半。”中有被發赤目趣向北咒曰:“飲吾水者,可以免死。”既覺,汗流浹背。計自春初,在學者才七百人,今物故者三之一,亦可駭也。後病疫發腫者,往往隻於豆湯取效,由是太學盛傳,服之者無不愈疾,疑其神人咒水之異,故黑豆方似亦可以廣傳於世,因錄方於後。黑豆二錢(炒令香熟)、甘草二寸(炒黃色),右二味以水二盞煎一盞,時時服之,自愈。
  
  二十二日,金人移文,節次索金銀表段並犒軍之物,所須雖未及千分之一,但念楚國肇造,本固則寧,慮有征督,重困民力,已議停止。邦昌令開封府散榜曉諭。
  
  二十七日,邦昌用天子儀衛法駕,縞素出南薰門,設香案,率百官士庶素服慟哭,送太上皇帝、主上北行。
  
  二十八日,邦昌服赭袍,張紅蓋,出南薰門,設香案謝恩及餞別二酋,及午而返。連日之出,不過設香案,陳起居並如常。從行即王時雍、徐秉哲、吳開輩也。士庶旁觀,無不感愴。
  
  四月初一日,兵退,金人班師,邦昌委範瓊交割城池樓櫓,複分撥兵衛尚關閉守如故。是日,民間聞金師之退,恍若再生,競欲登城觀者,如蟻集鱗次,惟鑾輿播遷,為之愁恨耳。
  
  初四日,邦昌肆赦。是時,天下勤王之師,稍稍已至近境,午刻有榜雲:範尚書、趙資政領兵在南京,先遣統製官王淵到闕議事,仰城中不得驚擾。
  
  初五日,王淵領兵到闕,屯於通津門外。邦昌出手書,欲冊命元祐皇後,其書雲:  
  “予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舍生而取義,惟期尊主以庇民。豈圖禍變非常,以至君臣之易位,既重罹於網罟,實難逃於刀繩。外迫大金兵火之餘,內軫黎元塗炭之苦,顧難施於麵目,徒自憚於夙宵。杵臼之存趙孤,實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晉祖,考前跡以甚明。重惟本朝興創之圖,首議西宮尊崇之禮,恭惟哲宗元祐皇後,聰明睿知,徽柔懿恭,王假有家,肅母儀於方夏;天作之合,早配德於泰陵。雖嚐寓瑤華崇道之居,亦繼承欽聖還宮之請,久棲真於秘館,尤著德於令聞。今二帝既遷,山川大震,匪仰伸於懿範,將曷稱於儀刑是舉用國舊章,擇時陬吉,躬即彤庭之次,虔修欽奉之儀,允契天心,式從人望。幅員時乂,庶臻康濟之期;京邑即安,更介靈長之祉。宜上尊號曰宋太後,令有司擇日具冊命,疾速施行。”午刻,奉元祐太後於瑤華宮,仍居延福宮。
  
  初八日,邦昌命賜學校之士恩有差。是日,開諸城門。
  
  初九日,有司備禮,冊元祐皇太後,百官致慶。
  
  初十日,邦昌請元祐皇後垂簾聽政。手書曰:
  
  “以身徇國,蓋嚐質於軍中;忍死救民,姑從權於輦下。乘外兵之悉退,方初誌之獲伸。載惟遭變之非常,本以濟國於有永。今則保存九廟,複活萬靈,社稷不移,衣冠如故。奉迎太後,實追少帝之玉音;表正萬邦,猶假本朝之故事。蓋以敵方退舍,兵未越河,尚餘殿後之師,或致回戈之舉。於間諜漸以北還,既禍亂之消除,豈權宜之敢後延福宮太後宜遵依原奉欽聖憲肅皇後詔旨,正尊號曰‘元祐皇後’,入居禁中。緣遣使康邸,未知行府所在,軍國庶務不可曠時,恭請元祐皇後垂簾聽政。以俟予複避位塚宰,實臨百工,誓殫孤忠,以輔王室。惟天心悔禍,啟帝胄之應期,二帝雖遷,賴吾君之有子。惟多方之時乂,係我後之斯猷,邦其永孚於休,庶亦有辭於世。”
  
  十一日,元祐皇後垂簾聽政。邦昌退居資善堂,複收偽赦。邦昌僭位,首尾三十三日,不禦正殿,不受常朝,不出呼見群臣,不稱朕,麵奉由內降則曰“中旨”,宣示四方則曰“宣旨”,手詔則曰“手書”。至於禁中諸門,悉行緘鎖,題以臣張邦昌謹封,大抵似不敢僭逆。惟王時雍附會其心,以真主事之。方金人初欲立邦昌,時雍先著名列狀。後邦昌入,時雍專主其事,頗有德色。每於邦昌前言事,則曰“臣啟陛下”,邦昌屢斥之。朝中舊呼時雍為“三川牙郎”,謂王黼用事時,時雍與鄉人貨賂賣差遣,殊不知亦能為“賣國牙郎”也。

 五。“紹興和議”----趙構誓表   
  對“紹興和議”記載最為詳細的,是南宋方麵李心傳的《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以下簡稱《要錄》),但是《要錄》極力回避南宋向金奉表稱臣一事。例如它把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出使金國的何鑄稱作“(充)大金報謝使”,其實他的準確稱呼是“(充)金國報謝進誓表使”;《要錄》還將南宋向金所進的“誓表”篡改成“誓書”。
    
    問題的關鍵在於,“表”與“書”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表”隻用於下對上,而“書”則既可用於上對下,又可用於下對上,或者用於對等之間。“表”的開頭有固定的格式,即“臣某言”。其他南宋方麵的史料也多有取舍、回避。 好在《金史》(宗弼傳)卻如實地透露了這個信息,他抄錄了趙構“誓表”。 為尊者諱,為君王諱,後人所能夠學習到的曆史何嚐不是如此。          
    
    誓表 “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裏並南四十裏為界,屬鄧州。其四十裏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弊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弊邑永有憑焉。”
  
  誓表的內容揭示,南宋的地位相當於金的附屬國,但我不認為是恥辱,總比滅亡好。崇禎為了麵子而最後上吊,有人竟然說明朝因此最有骨氣,實在是搞笑。皇帝的本質是什麽?皇帝是政客,政客就是卑鄙無恥,政客的最高境界是保持或者得到更高的地位。政客不是憤情,逞一時之快就完了。高宗比崇禎高明多了。

 

六。南宋也是亡於“戰”而非“和”
    南宋的滅亡和北宋滅亡類似,不是因為“和”,而是因為“戰”,謝太後直接派人向蒙古伯顏乞和,願降為屬國。謝太後直接派人向蒙古的伯顏乞和,願降為屬國。怕顏接受了,蒙古最初的目的並不一定要消滅宋朝,隻不過要求宋帝國像安南王國和高麗王國一樣,作一個臣服的外藩。可是,當蒙古使節廉希賢一行前往臨安(浙江杭州)談判,走到獨鬆關(浙江安吉南)時,卻被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這已經使事態惡化,謝太後在驚恐中,急再第二次派特使,向伯顏解釋誤會,保證嚴懲那個守將。伯顏於是第二次派出使節張羽,走到平江(江蘇蘇州), 又被另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伯顏怒不可遏,他發現他麵對的是一個不可理喻而又狡獪凶惡的野蠻部落,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的軍隊前進。蒙古兵團在毫無抵抗的情形下,進抵臨安(浙江杭州)。宋政府已經瓦解,包括宰相在內的當權官員,以及日夜都在思念忠君愛國的道學家士大夫群,大都逃走, 謝太後和不懂事的孩子皇帝趙顯,隻有投降,南宋滅亡。如果狂熱一旦到了靠著流別人的血來表達自己忠貞的地步,這種狂熱便成為兩頭尖的劍,固然傷害別人,也同樣傷害自己。強烈的愛國心是可敬的,但隻用別人的生命表達它,這個愛國心就不純潔,有邪惡的成分在內。儒教信徒士大夫群大都逃走,而沒有舍身取義,儒教確實虛偽邪惡。南宋滅亡後,儒教信徒為了證明儒教的先進正義和偉大,高聲咒罵蒙古野蠻,痛哭流涕的說什麽崖山之後無中國,而他們卻從來不會反省或者承認宋朝中國的滅亡正是儒教鼓動的愛國賊,正是不顧實力冒進的左傾冒險主義者。嶽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儒教精神,嶽飛精神在某些情況下是誤國誤民的毒藥,就如儒教遺害中國一個道理。 

 

七。張邦昌也不是漢奸

金人來犯,張邦昌還與康王趙構一同為使(人質)前往金營求和,對宋朝赤膽忠心。金人要宋朝大臣自己商議“新君”人選,尚書員外郎宋齊愈從金營返回,大臣們問何人可選,這位老宋從前與張邦昌不睦,就在手中寫上“張邦昌”三字,混亂之中,大臣們“遂定議”。  

金人警告張邦昌,如果他不繼位,朝中大臣不擁戴,就要先殺掉所有大臣,然後縱兵屠城。張邦昌為保全城士庶性命,隻得應允。張邦昌即皇帝位,國號大楚。

被逼為帝後,張邦昌窘急,一度想自殺,被旁人勸住:您死了,全城百姓要遭金人屠戮啊!張邦昌乃止。    

金人走後,張邦昌不聽王時雍等人的“勸諫”,請宋哲宗的廢後孟皇後入居延福宮,垂簾聽政,向逃亡在外的直係宗室康王趙構獻玉璽,親自到商丘拜見新皇帝。五月一日,趙構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開始了南宋的曆史。
  
趙構與張邦昌有共患難的老交情,開始對他挺客氣,封他為太保、同安郡王。後來,又是李綱上書極論,言稱張邦昌僭迸不道,一定要明正典刑,當眾斬殺。趙構不忍,認為張邦昌是出於脅迫,隻把他貶往潭州安置。但是,隨著朝內外李綱等人不依不饒,壓力之下,趙構以張邦昌曾私幸宮人為罪名,賜死張邦昌。

“(張)邦昌僭位,首尾三十三日,不禦正殿,不受常朝,不出呼見群臣,不稱朕,麵奉由內降則曰“中旨”,宣示四方則曰“宣旨”,手詔則曰“手書”。至於禁中諸門,悉行緘鎖,題以臣張邦昌謹封,大抵似不敢僭逆。惟王時雍附會其心,以真主事之。方金人初欲立邦昌,(王)時雍先著名列狀。後(張)邦昌入,(王)時雍專主其事,頗有德色。每於(張)邦昌前言事,則曰“臣啟陛下”,(張)邦昌屢斥之。朝中舊呼時雍為“三川牙郎”,謂王黼用事時,(王)時雍與鄉人貨賂賣差遣,殊不知亦能為“賣國牙郎”也”。

從上述史料中看出,張邦昌的“大楚”,劉豫的“偽齊”,趙構的“南宋”,全部都是金的附屬國,不同的是皇帝而已。不過,你不能不歎服,宋朝忠君的洗腦教育很成功,換成現代人,自己當皇帝好了,為什麽一定要讓給性趙的?結果被逼自殺。張邦昌實質是個大忠臣,卻被儒教誣蔑咒罵了近千年。

皇帝沒幾個好東西,皇帝也就是政客,政客就是卑鄙無恥,看看下麵的話和明朝崇禎的話何其相似:
    
  宋欽宗臨別前,給城中王時雍,徐秉哲寫信:“王,徐二公,社稷山河,皆為大臣所誤,今日使我父子離散,追念痛心,悔恨何及!見已治行,缺少廚中所用什物,煩於左藏庫支錢三千貫收買,津遣至此,早晚成行。請勉事新君,毋念舊主。”  
  

宋朝皇帝和明朝皇帝一樣混帳,雖然沒明朝皇帝那麽殘暴。失敗了,都指責大臣,為宋朝獻身的被皇帝肆意玩弄。張邦昌等等,都是儒教殘害死人名聲的證據,儒教連死人都要欺負,儒教是邪教。明朝大臣繼承了嶽飛精神,也就是儒教精神,“戰”是英雄,議和是漢奸。儒教讓中國人的思維僵化,而且,導致宋朝明朝滅亡。這些朝代滅亡也就算了,卻連代無數百姓冤死。

 儒教禍國殃民。

 

張爺爺,晚生寫了一首七絕送給您
  
  皓首七十橫刀笑,
  五千佞史敢稱奇。
  玉韻鴻文重現日,
  我給爺爺搓腳皮。

---------------------

康熙論嶽飛秦檜--精彩

 ---------------------

秦檜的偉大一生
--------險遭刺殺, 宋高宗禮遇秦檜
    
  下麵從【宋史】 高宗本紀的記錄,看看秦檜。嶽飛傳太離譜,因為是嶽飛子孫編的,不免會有傾向性。
  
  高宗本紀中的秦檜,從逃亡回來,到逐步得到重用,頂著主戰派的壓力一心為國,險些被主戰派的人刺殺。秦檜的忠心和努力,得到高宗皇帝的肯定和賞識,比如,為秦檜做畫,秦檜死後,到秦檜墳墓上祭奠。總之,高宗是個不錯的皇帝,很有人情味。


從宋史的本紀來看
  
  1。秦檜提出了各種改革建議
  2。沒有提到秦檜是什麽奸細
  3。皇帝賞賜給了秦檜金錢和土地,駁斥了秦檜貪汙之類的謊言
  4。皇帝在秦檜生前和身後都極為欣賞秦檜
  5。秦檜帶病繼續工作
  6。嶽飛確實有抗命的證據,但讓嶽飛退兵的不是秦檜,而是另有其人
  7。秦檜在生前就被人誣蔑,甚至差點被刺殺,秦檜忍辱負重
  8。秦檜繼續有人無端攻擊秦檜,但當時的皇帝製止了這種行為
  9。議和問題,在秦檜死後,皇帝特別下了昭書,以斥責關於秦檜的流言。能讓皇帝為此事下昭書,足見當時反對秦檜的主戰派的聲勢浩大,後來南宋換了皇帝,主戰派對秦檜攻擊就可以想象和理解了。
  10。皇帝下的昭書明確指出,議和不是秦檜的主義,是皇帝自己的想法。
  11。秦檜協助皇帝,使南宋出現了中興,秦檜居功至偉,這也是皇帝特別的賞識秦檜的原因。
  12。當時紹興文壇很多歌頌秦檜的中興功績,偉哉,秦檜!


1.秦檜自金國逃回,在政壇上的地位不斷高升。  
  
  【宋史】 本紀第二十六:  
  四年冬十月辛未,秦檜自楚州金將撻懶軍中歸於漣水軍丁禩水砦。  
  十一月乙巳,秦檜入見。丙午,嶽飛棄泰州渡江。丁未,以禦史中丞富直柔簽書樞密院事,秦檜為禮部尚書。  
  紹興元年二月辛巳,以秦檜參知政事。  
  八月丁亥,以秦檜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


2.秦檜在官場上並不是一帆風順:  
  【宋史】 本紀第二十七:
  二年五月丙戌,置修政局,命秦檜提舉。詔侍從、台省寺監官、監司、守令條具省費裕國強兵息民之策。
  八月甲寅,秦檜罷。  
  九月戊午朔,落秦檜職。己未,罷修政局。


3.秦檜的官位越來越大,他和嶽飛矛盾開始出現。誰對誰錯?宋朝是不殺士大夫的,秦檜幹涉嶽飛增加兵權,不大可能是因為嫉妒嶽飛,文官和武官是兩個係統。個人認為,秦檜是為了宋朝江山考慮的。關於嶽飛不大光明的一麵,下麵會談到。  
  【宋史】 本紀第二十八: ○高宗五  
  六年八月丁未,以秦檜為醴泉觀使兼侍讀、行宮留守,孟庾提舉萬壽觀兼侍讀、同留守。
  己酉,命秦檜、孟庾權參決尚書省、樞密院事。  
  十二月申午朔,召秦檜赴行在。戊申,命秦檜赴講筵供職,孟庾為行宮留守。  
  七年春正月丁亥,以秦檜為樞密使。  
  三月癸酉,嶽飛乞並統淮西兵以複京畿、陝右,許之,命飛盡護王德等諸將軍。既而秦檜等以合兵為疑,事遂寢。

4.秦檜主和,但真的有將軍抵抗命令,劉琦和嶽飛都抗拒上命,結果,劉琦兵權沒了。
  嶽飛呢?鬱悶的發現,我幾乎看不到金國打敗宋朝的戰例,都是宋朝打敗金國,這簡直是扯淡,如果,宋朝軍隊這麽厲害,直接把金國滅了就是。秦檜反正是個文官麽,如果把金國給滅了,秦檜就是真正大宋朝的宰相,怎麽會一個勁的主和?因此,這從邏輯上說不通的,那麽,隻能是史官在撒謊,宋朝軍隊有小勝,但總的來說,實力遠不如消滅大遼的金國。這裏主要是關注秦檜,打戰的事見主貼。=  
  【宋史】 本紀第二十九:  
  八年三月壬辰,複以秦檜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十一月戊辰,王倫言金使稱“詔諭江南”,其名不正。秦檜以未見國書,疑為封冊。帝曰:“朕嗣守祖宗基業,豈受金人封冊。”  
  丁醜,詔:“金國使來,盡割河南、陝西故地,通好於我,許還梓宮及母兄親族,餘無需索。令尚書省榜諭。”庚辰,帝不禦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塚宰,受書以進。是歲,始定都於杭。  
  十年六月壬子,兀 及宋叛將孔彥舟、酈瓊、趙榮等帥眾十餘萬攻順昌府,劉錡率將士殊死戰,大敗之。初,秦檜奏命錡擇利班師,錡不奉詔,戰益力,遂能以寡勝眾。甲子,遣司農少卿李若虛詣嶽飛軍諭指班師,飛不聽。  
  九月壬寅朔,遣起居舍人李易諭韓世忠罷兵。時秦檜專主和議,諸大帥皆還鎮。  
  冬十月戊寅,秦檜上《重修紹興在京通用敕令格式》。  
  十一年六月乙亥,造克敵弓。加秦檜特進,進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秋七月戊戌,秦檜上《徽宗實錄》,進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檜少保。甲寅,罷劉錡兵,命知荊南府。

5.哪個臣子會得到皇帝如此的優待,和呻身也比不上秦檜吧?足見秦檜的出色,以及高宗的知人善任,賞罰分明。同時,遺憾的有刺殺秦檜的狂熱主戰派,正是這些不顧大局一味鬥恨的愛國者讓南宋最後滅亡了。但是,盡管主戰派不對,但主戰派永遠站在道德的最高點上,因為他們愛國。因為其不自量力的愛國導致國破家亡,他們叫哪個壯烈,什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宋史】 本紀第三十:  
  九月乙巳,加秦檜太師,封魏國公。  
  冬十月丁醜,以皇太後回鑾,推恩進封秦檜為秦、魏兩國公,辭不拜。  
  壬申,秦檜上《六曹寺監通用敕令格式》。  
  冬十月己醜,秦檜上《監學敕令格式》。
  夏四月丙子朔,賜秦檜第一區。
  丁醜,幸秦檜第。
  冬十月乙亥,帝書“一德格天之閣”賜秦檜,仍就第賜宴。
  丙寅,全給秦檜歲賜公使錢萬緡。
  癸醜,建秦檜家廟。
  辛卯,造秦檜家廟祭器。
  乙酉,改封秦檜為益國公。
  十一月丙寅,秦檜上《重修免役敕令格式》。  
  丙寅,秘閣修撰張邵上秦檜在金國代徽宗與粘罕書稿,詔付史館,以邵為徽猷閣待製。  
  戊午,秦檜上《吏部續降七司通用法》。  
  九月戊申,命繪秦檜像,仍作讚賜之。  
  十二月丁巳,金岐王亮弑其主亶自立。己未,詔無子女戶、得解舉人、太學生之獨居者並免役。己巳,命四川製置司歲募扈衛三百人赴行在。丁醜,金遣完顏袞等來賀明年正旦。
  二十年春正月丁亥,秦檜入朝,殿前司軍士施全道刺之,不中。壬辰,磔全於市。  
  癸未,秦檜上《中興聖統》。  
  冬十月戊辰,右迪功郎安誠坐文字謗訕,送惠州編管。秦檜有疾。庚午,命執政赴檜第議事。  
  八月辛未,秦檜上《重修諸路茶鹽法》。


6. 秦檜病了,高宗兩次看望,甚至把會議搬到秦府, 秦檜帶病堅持為國家做出最後的貢獻偉哉,秦檜,壯哉,秦檜!。 秦檜死了,他生前就受到責難,身後,盡管高宗維護,但,主戰力量還是很強。個人認為,秦檜在位期間,南宋的經濟實力在回升,要打的聲音逐漸高漲,秦檜受到的非難也越來越多。 這些好戰者的結局,就是南宋的滅亡。  
  【宋史】 本紀第三十一:  
  戊戌,從秦檜所請,命台州取綦崇禮草檜罷相製所受墨敕。  
  己卯,賜秦檜建康府永豐圩田。  
  庚辰,秦檜以私憾捃摭知建康府王循友,詔大理鞫之。  
  十二月丙戌,以故龍圖閣學士程瑀有《論語講解》,秦檜疑其譏己,知饒州洪興祖嚐為序,京西轉運副使魏安行鏤版,至是命毀之。  
  癸醜,以前知泉州宗室令衿譏訕秦檜,遂坐交結罪人、汀州居住。  
  九月丁巳,秦檜上《紹興寬恤詔令》。  
  乙未,幸秦檜第問疾。  
  十一月乙巳朔,追封檜申王,諡忠獻,賜神道碑,額為“決策元功,精忠全德”。  
  甲子,幸秦檜第臨奠。  
  乙酉,進士林東追諂秦檜,上書狂妄,英州編管。  
  丙寅,詔曰:“講和之策,斷自朕誌,秦檜但能讚朕而已,豈以其存亡而渝定議耶?近者無知之輩,鼓倡浮言,以惑眾聽,至有偽撰詔命,召用舊臣,抗章公車,妄議邊事,朕甚駭之。自今有此,當重置典憲。”


【宋史】本紀第三十二
  
    ○高宗九
  
    六月丙子,詔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皇後稱太上皇後。孝宗即位,累上尊號曰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於德壽殿,年八十一。諡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十六年三月丙寅,欑於會稽之永思陵。光宗紹熙二年,加諡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讚曰:昔夏後氏傳五世而後羿篡,少康複立而祀夏;周傳九世而厲王死於彘,宣王複立而繼周;漢傳十有一世而新莽竊位,光武複立而興漢;晉傳四世有懷、湣之禍,元帝正位於建鄴;唐傳六世有安、史之難,肅宗即位於靈武;宋傳九世而徽、欽陷於金,高宗纘圖於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夏經羿、浞,周曆共和,漢間新室、更始,晉、唐、宋則歲月相續者也。蕭王、琅琊皆出疏屬,少康、宣王、肅宗、高宗則父子相承者也。至於克複舊物,則晉元與宋高宗視四君者有餘責焉。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況時危勢逼,兵弱財匱,而事之難處又有甚於數君者乎?君子於此,蓋亦有憫高宗之心,而重傷其所遭之不幸也。然當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師,內相李綱,外任宗澤,天下之事宜無不可為者。顧乃播遷窮僻,重以苗、劉群盜之亂,權宜立國,確虖艱哉。其始惑於汪、黃,其終製於奸檜,恬墮猥懦,坐失事機。甚而趙鼎、張浚相繼竄斥,嶽飛父子竟死於大功垂成之秋。一時有誌之士,為之扼腕切齒。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   
  
  
  文中說:"高宗纘圖於南京:六君者,史皆稱為中興,而有異同焉。"高宗時期的中興,誰的貢獻最大?當然是秦檜,看看上述高宗是如何禮遇秦檜的就知道了。
  
  文中說:“其終製於奸檜”。 這完全是撒謊,因為秦檜死後,被追封為申王,諡忠獻,賜神道碑,額為“決策元功,精忠全德”。此外,高宗親自祭奠秦檜。
  
  秦檜死後,有人攻擊秦檜,高宗詔曰:“講和之策,斷自朕誌,秦檜但能讚朕而已,豈以其存亡而渝定議耶?近者無知之輩,鼓倡浮言,以惑眾聽,至有偽撰詔命,召用舊臣,抗章公車,妄議邊事,朕甚駭之。自今有此,當重置典憲。”
  
  秦檜都死了,高宗還有上述驚人的舉動,怎麽可以說高宗受製於奸檜?這些無羞無恥儒家學者, 撒謊的水平也這麽差。


關於嶽飛死因等等,參見我的相關貼文。

我們所知道的曆史名人,肯定不是他本來所麵目。誰能知道我們周總理的內心世界!林彪的內心世界通過他的日記現在倒可以窺見一斑了。

不管對待一個偉人還是一個勞改犯,咱們都得辨證地看.人無完人,但事實上,多少真相被埋藏湮沒.曆史自然的原因造成的我們可以研究探索,而某些人為的隱藏真相呢?

誇大粉飾,造一個神,然後再將自己作為祭品,忍受神的欺騙欺淩,還以為自己崇高,在這種事情,中國人從來都是十分勤勞和有天分的。

------------------------------------ 

五千年來的王侯將相

 

炎帝黃帝



大禹治黃圖


夏帝啟





夏桀


周武帝宇文邕



周夷王






晉文公姬重耳



秦始皇




西楚霸王項羽





漢靈帝劉宏



晉武帝司馬炎




秦世祖苻堅







趙王石勒



梁武帝蕭衍



魏道武帝拓跋矽





北齊文帝高洋



唐太宗李世民




武則天






唐玄宗李隆基



後晉高祖石敬瑭遼太宗耶律德光




西夏景宗李元昊





清愛新覺羅弘曆


字體變小 字體變大
清康熙帝<禦製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終身不雪論>,今將其文字摘引如下:  

“金兵破遼之後,兵已滿萬,人強將猛,非宋之所敵,明矣。備責不能臥薪嚐膽,以雪父兄母後之讎,則高宗何辭?若論李綱之忠言不聽,嶽飛之丹誠不用,設使諫行言聽,則必勝金兵於朱仙,生還二帝於汴京,朕實不信也。何也?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無慣戰之良將,下無用命之士卒,天下雖有勤王之名,真偽莫測,虛實難分。高宗久在金營,孰強孰弱,自有切見,若使複讎雪恥,再整江山,實不能也,勢使之也。孟子曰:“寡眾弱強不敵也。”若論講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因祖之讎,戊午起兵,戰必勝,克必取,所向無敵,有往必成。神威聖武,深仁厚澤,猶念中國塗炭,數次議和。明朝引南宋講和之非,始終不悟,歸罪兵部尚書陳新甲為秦檜,棄市示眾。發天下兵迎戰,如袁崇煥、毛文龍、洪承疇、祖大壽、唐通、吳三桂,前後千餘員,凡出關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遺。財賦因之已竭,人心隨而思亂。百萬雄兵,盡沒東海,億兆窮民,罹於邊戍。元氣盡傷於關東,闖賊蜂起於隴西。賊至京師,文武逃散,無一死於難者,豈非當日不主議和者乎?(高宗趙構)偏安社稷,猶存一線之脈絡,若為雪恥複讎,同死於國難者,尤不知於明末同乎?異乎?文天祥雲:“社稷為重,君為輕,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則盡臣子一日之責。”實千載忠君之語,君與社稷並而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無悔,不顧社稷,以死雪讎,又不知當時議論如何耶?”

陳新甲(?-1642年),明末崇禎帝的重臣。萬曆年間舉人,任定州、知州知縣。崇禎元年(1628年),入刑部員外郎。崇禎七年九月擢右僉都禦史,崇禎十三年官至兵部尚書。有魄力,起用傅宗龍、孫傳庭等人。崇禎十五年鬆錦之戰大敗,洪承疇降清,言官皆彈劾新甲之失,新甲乞罷不許。崇禎密召他主持議和,陳新甲的家童誤以為是《塘報》,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事起泄露,群臣嘩然,崇禎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將陳新甲下獄,九月二十二日斬於市。陳新甲既死,明朝喪失最後一次議和的機會。

塘報,又稱《提塘報》、《驛報》,明朝的新聞傳播工具,類似於宋代的《省探》,可用於向內閣反映戰情,另外就是向朝廷傳達捷報,並請求增援。明代朱國禎在《湧潼小品》卷12解釋:“今軍情緊急走報者。”,“國初有刻期百戶所,後該稱塘報。塘之取義,未解所謂,其說亦不著。閱馬塍《藝花記》雲,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歟?”例如“東江塘報”即由當年的援遼都司毛文龍撰寫,用來提供皮島軍情,後由其子毛鈺收集。近代學者戈公振最早注意到塘報的存在,他說:“兵部車駕司,於東華門左近,設兩機關:一曰馬館,專司夫馬;一曰捷報處,收發來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職16員,駐紮各省會,歸按察使司管轄,經管該處直接寄京之文報,名曰‘提塘’。此‘塘報’名稱之所由來也”。關於晚明的塘報,可參考《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浙江古籍出版社)一書。

東江塘報的真實性還表現在它不光報捷,也報敗,還報誤。例如:

    1.“……行至火陰溝,衝遇大隊要往江來達賊,遂將王一登圍砍許久,……並陣亡守備將士王守羔等官兵200餘名。……”(天啟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塘報)

    2.“……參將王輔身先士卒,往起突圍,奔救官兵,三換戰馬,身被重傷,與紅旗有機李良梅、都司石成玉等,千總李友柏等,把總張可新等,並官兵康守義等2400餘員名,俱皆陣亡。又有陣內突出潰散官兵3000餘員名,俱各回營。……”(天啟六年五月十九日塘報)

    3.“……本月十一日夜將二更,人皆未睡,忽聽巡卒叫喚,黃都司房上火起,隨即奔救,草房火大,颶風驟至,火毯亂滾,工落處隨燒,勢難近救。其府前各囤米糧,燒毀一空,當查被燒客店兵房500餘間,前山下草房兩間,內貯鐵盔137頂,鐵甲201領,牛皮46張,弓角麵164副,箭杆9大捆,翎毛1包,白藤1捆,盡毀無存。……”(天啟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塘報)

但是,塘報並非完全準確,陳新甲就是被其害死的。

金國無意滅南宋,更不希望和南宋戰爭,於是在南宋和金國之間扶持了劉豫的偽齊政權,作為緩衝。後來,金國對劉豫不滿,偽齊消失。偽齊政權的版圖怎麽辦呢?金國有個國際和平主義者頑顏昌,主張把偽齊政權的版圖送給南宋,以促進和維持國際和平友好,頑顏昌真的這樣做了,於是,金宋締結友好條約,河南等地劃歸了南宋。頑顏昌的行為在過去和現在都是出格的,在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罕見的。金國當然有反對這種“金”奸賣國行為,此人就是金兀術,他殺了頑顏昌這個“金”奸,向宋朝開戰,要把送出的土地奪回來。宋金之戰開始。古代,北方軍隊野戰強於南方,南方最好的辦法是守城,據城而戰。宋高宗當然不希望把吃進去的便宜肥肉吐出去,宋高宗的戰略就是防守戰,無疑,高宗是正確的。但是,嶽飛向來我行我素,先是不聽命令援助友軍,之後,不顧高宗命令要孤軍北伐,結果失敗。南宋把河南等地又還給了金國。也就是說,整個戰爭是國際和平主義者頑顏昌惹起來的,戰爭的結局南宋並沒有吃虧,把便宜土地還給了金國,如此而已。但是,儒教學者們卻歪曲曆史,把嶽飛無限誇大神話,把高宗說成個賣國賊似的,儒教學者們也鮮有人讚美一下國際和平主義者頑顏昌。朱仙鎮大捷,大破金兀術,差點就攻陷開封汴梁;經鄧廣銘考證,根本不存在。在嶽飛一生的戰績中,有無朱仙鎮一役是多少年來史學界所困擾的一個問題,鄧廣銘先生在《嶽飛傳》(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對此作了詳盡考證,他說:“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記》,對嶽飛的事功備極推崇,其所敘嶽飛的戰績就沒有朱仙鎮一役”,然而嶽珂編寫的《鄂王行實編年》卻在嶽飛的奏提戰報所述諸戰役之外,添出朱仙鎮的這次大捷的故事,這是嶽珂為了提高他的先祖的威望而虛構出來的,因此,鄧廣銘在寫《嶽飛傳》時就沒有采用這條材料。什麽500破10萬,什麽12道金牌(實際隻有兩道),都是編造的。朱仙鎮大捷是假的,嶽飛北伐的最大戰鬥就剩下郾城大捷和潁昌大捷,但這裏麵也有水分,可以證明的戰績:嶽飛軍殺金軍隻有500人,而金兵總人數在10萬到20萬之間,嶽飛軍自己損失多少卻沒有提,扣除嶽飛軍隊占領各個空城的兵力,嶽飛實際北伐的軍力隻有幾萬人,而且,嶽飛的糧草被金軍截斷,又沒有友軍支援,隻是嶽飛在後撤的時候,友軍劉琦救了嶽飛一命。

金國不想消滅宋朝,蒙古也沒有要滅宋的意圖,但因為南宋狂熱的愛國者不顧自己的實力,多次俘虜和殺害蒙古的外交使臣,蒙古震怒,才導致南宋的滅亡。北宋的滅亡也類似,北宋先是違背和遼的和約,與金聯合滅遼,後來,北宋再次違背和約,收留遼國的大將,還要和遼聯合滅金,金震怒,北宋滅亡。

後金和明朝的關係類似宋朝。本來後金不想入中原的,希望建立和約,但是因為塘報把,陳新甲害死了,再加上一些不知兵而言兵事,唱高調支持戰爭的大臣反對議和,明朝被李自成消滅。如果明朝和後金議和,明朝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創王李自成,如此,很可能明朝會持續下去。頗有諷刺意味的是,狂熱反對議和的大臣們,後來卻爭相投降清朝,儒教的舍生取義的信條是多麽的虛偽,可憐的崇禎隻好孤獨上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