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年之癢 (12)

(2007-11-24 16:17:05) 下一個
第十二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

    但是生活是現實的,隨著婚齡的慢慢成長,他們的激情呈直線下降,生活很快向他們揭開了溫情的麵紗。對於兩個白手起家的年輕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一針一線都要自己置辦。陳曉荷從小是吃苦長大的,對於這樣的生活還比較適應,她最適應不了的是在這個城市每年都要搬幾次家,像候鳥一樣到處遷徙。她感覺自己的柔情蜜意和對生活的憧憬,一點一點在搬家的過程中消磨殆盡,每搬一次家,她都像經期綜合症一樣煩躁不安。

    人,之所以苦惱,是來自內心的欲望,說得冠冕堂皇一點是來自夢想。如果一個人衣食無著,他會渴望溫飽,等他有了溫飽,他會渴望安定,等他安定了,他會渴望奢華。陳曉荷覺得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的,最初她渴望走出閉塞的農村,做一個體麵的城裏人,參加工作後她覺得自己第一個願望實現了,她開始渴望愛情,現在她的愛情也實現了,她開始渴望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沒有房子就是沒有自己的家。那個夢想中的家園,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時刻吸引著陳曉荷這根鐵釘,她做夢都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隨著房價的飛漲,他們買房的夢想像風箏一樣越飛越高,遙不可及。她和魏海東都是工薪階層,每個月的固定工資要吃飯穿衣,交房租、水電,還要接濟各自的家庭。

    更為殘酷的是在結婚一年後,他們在一次不小心的激情中懷上了愛的結晶。麵對現實,他們對突如其來的小家夥束手無策,魏海東的意見是不要這個孩子,生活的殘酷讓他們猝不及防,如果給不了孩子好的生活,不如先不要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陳曉荷雖然對房子的渴望到了癡迷的地步,但對於出現在腹中的小生命,突然就開始了母愛的覺醒。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是那樣的渺小,而愛情之於生活,是那樣的蒼白,她撫摸著自己毫無跡象的腹部,一次一次在夢中哭醒。

    孩子的到來是拖了爺爺的福。魏海東的爸爸一聽說他們要把孩子做掉,扔下手中的農活就坐車來到濟南,這個耿直的老漢見到魏海東和陳曉荷一頓猛批。“你們長大了,有本事了是不是?婚都結了,有了孩子還不要?不知怎麽想的,我今天把話撂在這裏,你們誰敢動我大孫子一根頭發,我跟你們沒完~~”

    父親的話對於魏海東而言,不論什麽時候都是絕對的服從,陳曉荷剛開始訴說生活的艱辛,實在不適合要孩子,公公的話就擋了過來:“我們年輕的時候,比你們現在苦了不止十倍,不還是把海東他們一個個養大了?你們要閑孩子累贅,等生下來送回老家,我和你媽用米糊糊也能養大。”

    孩子最終生了下來,陳曉荷當然舍不得送回老家吃米糊糊。當成為母親以後,她才知道孩子可以讓一個女人脫胎換骨的改變,她變的沒有自己,沒有原則,甚至連世界觀都改變了。她覺得自己對孩子有著莫大的責任,她要全權對他負責,她把自己的夢想也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她現在最信奉的一句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魏海東對這句話嗤之以鼻,他說:“我從小也沒有什麽學前教育,上學的時候學習成績照樣比那些城市的孩子強很多。”同時他陳曉荷對待孩子的態度十分不滿,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要知道孩子都是被寵壞的。

    陳曉荷堅持的是關愛教育,讓孩子從小感覺到愛,培養良好的EQ,所以對魏海東十分不滿,兩個人相愛的開始了夫妻的吵架生涯,這不能不說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添一個孩子,就是添了一台花錢的機器,偏偏兩邊的老人都脫不開身,沒人能幫她帶孩子,找保姆是絕對不放心的。反正她的單位又不是鐵飯碗,一咬牙辭了職,專心在家帶了三年孩子。他們家的底子本來就薄,這樣過了三年,基本坐吃山空,房價卻一天沒停的往上漲,買房子更成了遙不可及的事情。

    現在他們租的這套房子,是一套八十年代的舊房,頂樓,冬涼夏熱,唯一可取的是價格比較合理。陳曉荷現在想來,或許就是生活的困頓讓她看清了婚姻的本質,也是生活的磨礪讓她失去了對魏海東最初的崇拜,其實在婚姻生活中,彼此崇拜也是夫妻感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陳曉荷想起往事,一陣失落湧上心頭,但想起魏海東今天早上的話,她又釋然了,生活固然是一種磨礪,但隻要有希望,就有前進的動力,麵包會有的,房子也會有的。何況魏海東也曾深情的看著她的眼睛,內疚的說:“曉荷,對不起,我知道你的夢想,你等上幾年,咱們攢點錢,我一定讓你住上咱們自己的房子。”那個時候,她的心裏是很滿足的。心中有愛,春暖花開,在紛擾的世界,有什麽比一家人平平安安擁最重要?

    她騎在自行車上,一邊走一邊想,等買上房子,她會像從前一樣,平心靜氣,相夫教子,再也不動不動就發脾氣了,想到這些她微微一笑,臉上是淺淺的酒窩。

    此時,她完全沒有注意到,一輛奧迪車正打著轉向燈向她這邊駛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