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主席讀古人也常“反其意而用之”(從毛主席讀<枯樹賦>有感)

(2008-03-13 10:06:34) 下一個
毛主席讀古人也常“反其意而用之”(從毛主席讀<枯樹賦>有感)

莊冬

毛主席讀古人也常“反其意而用之”,比如“人間正道是滄桑”和“詠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等的紙上學識和社會實踐回答不了毛主席從<枯樹賦>看到了什麽。

尼克鬆訪華時準備好中國跟美國要援助。結果,毛主席和周總理隻提了“中美如此大國,相互貿易的數量太不相稱了”,很讓尼克鬆意外了一下。這個大家可以查尼克鬆自己的回憶錄。可見,毛主席和周總理早就在為中國的經濟競爭暗渡陳倉了。

你看看,尼克鬆都沒有看到毛主席從他訪華這件事裏看到的中美關係從軍事到經濟的轉化,因為他想的還是“冷戰”。就更不用說毛主席要把巴基斯坦這個穆斯林國家拉進來做中美關係破冰的聯絡站,而不是用以往常用的羅馬尼亞或波蘭了。巴基斯坦這個印度人非要和平獨立跟英國人的分而治之討價還價出來的一個新生的國家就是在做中美關係破冰的聯絡站走上世界舞台還扮演了一個主要角色呢。今天,從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到伊朗的石油,我們可以體會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的重要性。

一個不獨立的半殖民地的中國要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從而與世界各國在各個方麵競爭的第一步是贏得軍事競爭的勝利,也就是爭取獨立。中國獨立了以後,別人也還是要看一看你是不是站穩了,抗美援朝可以說是對中華這個剛剛站立起來的民族的一個考驗。有如“至於白鹿貞鬆,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裏。”

這裏,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印度的和平獨立得到全世界每一個工業化了的民主民主國家的衷心讚揚。又如“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

用毛主席的話就是“先打掃屋子,再請客人”。就連打球,從一個打法到另一個打法的轉換或從防守到進攻或從進攻到防守都是需要準備和時間的。中國這個從1840到1949被世界上每一個工業化了的民主民主國家一個不剩地掠奪了前前後後109年。

109年裏,不要說中國人中有治國經驗的人都去世了,就連他們的孫子恐怕都去世了。開飯館找廚子還要找個有經驗的呢,就別說治國了。特別是中國以往的幾千年的治國經驗都是孤立的,也就是基本上是把中國作為一個孤立的國家來對待的,或至少是不考慮歐美的。所以,當時的中國文明是一個局部性的文明。治理一個百年積弱的局部性的中國文明與打遍全球無敵手的全球性文明基督教文明共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者說,中國是一個沒有廚子的破爛飯館要跟麥當勞競爭。所以,中國既要打掃屋子,還要培養廚子。

從1949到1972尼克鬆訪華成功,我們可以判斷23年裏,毛主席認為中國這個被國內外敵人折騰了109年的屋子經過23年的打掃已經基本打掃幹淨了。也可以說,109年搞破了屋子用了23年來打掃,已經可以請客人了。

所以,事實是中國用了23年的時間掃屋子,還培養了廚子。一個百年積弱的個體戶用了23年的時間掃屋子還培養了廚子就要跟全球連鎖的麥當勞打交到了。23年的準備時間其實已經很快了。再快一點,恐怕出師不利一蹶不振的冒險性就太大了。

23年過去了,從中國與世界各國競爭或關係的角度來說就是:中國和工業化了的民主民主國家的關係或競爭已經到了從軍事關係或競爭向經濟關係或競爭的時候了。

任何時候,弱者與強者發生關係或競爭時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的。比如,紅軍早期跟國軍競爭的時候就有很多逃兵和叛徒還有打的敗仗也很多,等到了解放戰爭的時候就大大地反過來了。經濟競爭也是一樣,中國和工業化了的民主民主國家的經濟競爭的初期也會有很多逃兵和叛徒 ( 如貪官等等 ) 還有打的敗仗也很多。但是,隨著時間和實力的消長,這些情況都是會有變化的。而且,特別是由於經過23年的打掃了的折騰了109年的屋子的起點是很低的,無論是從哲學上來說還是從純邏輯上來說也是隻有向上一個方向可以走的。所以,大家不比為經濟競爭初期的問題而憂愁,因為那都是必然的。

我們可以感覺欣慰的是,這些經濟競爭初期的問題雖然嚴重,但是由於那23年的打掃,特別是經過那23年打掃裏的最後10年的打掃,我們中華民族對這些問題的免疫力是大大增強了。

其實呢,從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關係或競爭從軍事競爭階段到經濟競爭階段的轉化是完完全全體現在“改革開放”這四個字裏了的。所謂“改革”就是自己從軍事競爭階段到經濟競爭階段的轉化,是中國自己的事情。但是,由於競爭是一種競爭雙方或各方的相互關係。你要跟別人發生經濟關係也必須要等人家想要跟你發生同樣的關係才有可能搞好。請注意,我說得是“搞好”,因為單相思式兒的自己主動貼上去也是可以的,但是搞不搞得好就不一定了。這就是那四個字裏的後兩個:“開放”。“開放”總得有個對象才能搞,不然跟誰“開放”去?“開放”也總得有人願意跟你“開放”才好搞,不然就是“單相思式兒的自己主動貼上去”。

現在,還有很多人仇恨抗美援朝使得中國人沒有能夠跟美國貼上去而惋惜呢。殊不知,軍隊的目的是打仗,不是貿易使者。

好在我們有一個“單相思式兒的自己主動貼上去”的例子。例如,戈兒巴巧婦當年搞了政治改革以後就自以為他滿足了美國人的要求還拿中國沒搞政治改革都跟美國有經濟關係 ( 所謂“最惠國”貿易關係 ) 跟美國人討價還價,結果也沒跟美國人發生成關係。戈兒巴巧婦還嫌美國人很不公平。戈兒巴巧婦不明白政治和經濟的相輔相成的關係。

所以,“改革”和“開放”缺一不可。還有就是不要忘了,“開放”是需要別人合作的,也就是不是一廂情願的,對美國的開放 ( 還有對歐洲國家 ) 是毛主席做的。

恰恰是因為中國沒有搞政治改革,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關係對美國人就多了一層政治意義。美國人才走上了從中國的經濟改革誘導出中國的政治改革的光明大道。如果,中國自己主動的政治改革了,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關係對美國人就少了一層經濟改革誘導政治改革的意義,美國人也就不會那麽積極的發展和保護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關係了。要是中國真的政治改革了,還改革的讓美國人特別喜歡了,不要說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關係會受影響,就連我們的民主鬥士們都要失業了。所以,天下的事情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這又叫我想起了那個傳說的毛主席如何讓貓吃辣椒的笑話。你要讓貓吃辣椒就應該給貓吃辣椒的理由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