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91)
2008 (75)
2011 (59)
2013 (41)
2014 (87)
2015 (41)
2017 (48)
2018 (51)
2019 (89)
2020 (142)
2021 (126)
2022 (148)
2023 (119)
2024 (132)
2025 (1)
1877年,英國殖民者把橡膠從巴西,途經倫敦和斯裏蘭卡,引入新加坡。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橡膠種植在東南亞廣泛傳播開來。 馬來西亞具有適合橡膠生長的土壤、氣候、和尚未開發的土地。 1890年後,隨著國際上對橡膠的需求大增,橡膠行業蓬勃發展。 多年來,錫和橡膠一直是馬來西亞的出口支柱產業。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來西亞出口世界上一半的橡膠。 很多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祖上都是被招來橡膠園做苦力的勞工,橡膠園主通常是歐洲人。 馬來西亞曾經是最富有的英國殖民地。 獨立後,很多橡膠園轉到當地人手裏。
近年來,隨著橡膠價格的低落和激烈的競爭,很多橡膠園主被迫改行。 從1999年到2004年,大約20%的橡膠樹被遺棄。 人們改種更容易賺錢的棕櫚樹。 由於缺少貨源,有些馬來西亞橡膠製造商不得不進口橡膠,馬來西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橡膠進口國。
巴生港位於首都吉隆坡東北23英裏,是馬來西亞的主要港口之一。 它有鐵路和公路直通吉隆坡。 巴生港位於巴生河口,旁邊有兩個長長的海島,可以停靠巨輪。
巴生港(Port Klang)始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1893年,開始以英國總督Sir Frank Swettenham的名字命名為Port Swettenham。 當時馬來亞鐵路局調查研究發現巴生河口水深、安全、具備天然港的條件,於是投資興建港口。 巴生港於1901年9月15日開始營業,但是由於瘧疾泛濫,兩個月後就被迫關閉。 隨後在兩次世界大戰、1960、和1970年代,巴生港多次擴建,現在可以停靠傳統和集裝箱貨船。
坐地鐵從巴生港(Port Klang)到吉隆坡(Kuala Lumpur)大約45分鍾。 車裏遇見兩個台灣中學男生和一個講漢話的華人大媽。 一路狂拍風景。
街道規劃得整整齊齊…
到處是密密麻麻的私家車,經濟應該是蓬勃向上的。
這裏像郊區裏的高尚住宅區…
數不清的摩天大樓。
老城區後麵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購物中心。
新城區的鋼筋水泥。
我上次也見過右邊那個藍頂清真寺(Masjid Negara Mosque),它的屋頂像折疊扇一樣,很特別。
吉隆坡是馬來西亞的首都。 吉隆坡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體現殖民地傳統和建築風格的曆史遺址、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以及摩登地標性建築。 殖民時期的建築代表著城市的過去,繁忙的街道、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和現代都市化進展則代表著城市的未來。
1888年,英國殖民者在今天的中央藝術坊(Central Market)建立了一個肉食、水產市場。 由於交通方便,靠近巴士站和火車站,很受當地居民以及在錫礦打工的人們歡迎。 隨後經過多次擴張,市場逐漸達到現代規模。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期差點被拆掉,所幸當地文化保護單位出麵周旋,授予其"Heritage Site"稱號。 1985年,市場內部進行裝修,外圍擴展人行道和小販區,整體麵貌煥然一新。
今天的中央藝術坊集餐飲、藝術品、手工藝品、和紀念品專賣店於一身。 麵積非常大,有上下兩層,密密麻麻的店鋪一間挨著一間,展品琳琅滿目。 廁所在最後頭,非常幹淨。 後門的保安領著我去找的。
中午在奶奶家傳峇峇娘惹菜餐廳(Precious Old China)用餐,然後去中國城。
奶奶家傳峇峇娘惹菜餐廳在中央藝術坊二樓的一個角落,裝潢得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回十八世紀的中國。 據說老板是土生華人,家族經營家私生意,從中國各地淘了不少寶貝,全部陳列在餐廳裏。 這裏接待過數不清的名人和政客。
從迪拜到斯裏蘭卡,不是西餐就是印度餐,我總算吃到可口的東西。 導遊自豪地說這是南洋風味,在北京吃不到。 我不懂什麽是南洋風味,隻覺得像中餐。 同行的老美好像不習慣,人人隻搶春卷吃,其它東西很少碰。 我沒有拿到春卷,別的菜倒是吃了很多。 有人後來告訴我,可以免費向店家要春卷。
中國城的主幹道是茨廠街(Petaling Street)。 二十世紀初,吉隆坡充斥著在錫礦工作的廣東人和客家人,工頭是廣東客家人葉亞來。 1870年,當地華人社區爆發內戰,遭到英國殖民者無情的鎮壓。 很多建築淪為廢墟,錫礦也被水淹。 戰後葉亞來號招中國移民重建吉隆坡,開發雪蘭莪州土地。 他開設新礦、修建道路、恢複生產。 他鼓勵馬來人在吉隆坡近郊種植稻子和其它農作物。 他在Petaling Street開了家澱粉廠,把自家農場生產的穀物碾成澱粉。 廠區周圍漸漸形成華人聚集的地方。
盡管處處感受得到中華文化,傳統,和曆史,中國城裏也有印度人、孟加拉人、和馬來人的生意,是消費者的天堂。 這裏四處餐館林立、人頭湧湧。 各種商品從真貨到仿品全部都找得到,價格低廉也可以殺價。 晚上還有夜市。
走去中國城,經過中央藝術坊門口的榴蓮小販。
楊梅小販。
這裏就是中國城了。
北方的糖炒栗子?
在中國城的很多地方都看見龍記攤位,應該很受歡迎。
從一個叫李霖泰菜市場的門進去,以為隻是菜市場,結果是很深的巷子。
導遊說這裏有兩個中國廟和一個印度廟。 我找到的關帝廟是當地最早的中式廟宇,還有一個更大的沒有找到。 看見大門外有個女孩在作揖。
又是李霖泰菜市場。 這裏跟剛才的好像不是同一個地方。
後來走暈了,一個老伯指給我回中央藝術坊的路。 這是步行街,左邊的淺藍色建築是中央藝術坊。
1857年,Selangor王室命人在巴生穀(Klang Valley)開采錫礦,吉隆坡隨之誕生於巴生河(Klang)和貢巴克河(Gombak)的匯集處。 Kuala Lumpur就是泥漿匯集處的意思。
在早期,吉隆坡的華人和馬來人住在巴生河東岸。 西岸是華僑領袖葉亞來的菜園。 1880年,雪蘭莪州首府從巴生遷至吉隆坡。 英國總督決定政府機關和職員應該被安頓在巴生河西岸,以便與當地人擱離。 1882年,英國殖民者從葉亞來手裏購得土地,取名Padang,然後在上麵進行基礎建設。 1892年,英國人又把Padang的大片土地改建成板球場。
1897年,英國殖民政府搬入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 整棟建築混合印度與歐洲古典風格,是最有代表性的殖民時期地標。 這裏曾經是州長辦公室和最高法院,現在是馬來西信息、通信、和文化部。
Padang位於政府辦公樓前,經常被用於各種公開集會。 Padang曾經被租給皇家雪蘭莪俱樂部(Royal Selangor Club)做為運動場所。 1987年又被收歸國有。
1957年8月30日,英國國旗徐徐降落,馬來西亞國旗第一次在Padang升起。 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亞在Merdeka Stadium宣告獨立。
1989年10月, Padang改名為獨立廣場(Merdeka Square)。
蘇丹阿都沙末大廈(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
廣場上正在舉辦“2017我的國家展覽(Expo Negaraku 2017)”。 左邊是皇家雪蘭莪俱樂部(Royal Selangor Club)。
馬來西亞國油雙子塔高1453英尺。 從1998年到2004年,雙子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 直到今天,雙子塔還是世界上最高的雙塔樓。 雙子塔與鄰近的吉隆坡塔同為吉隆坡的地標及象征。
連接雙子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過街天橋。 站在這裏,可以俯瞰吉隆坡最繁華的景象。
雙子塔是建築史上的奇跡,是馬來西亞的驕傲,是整個國家取得驚人成績的象征。
導遊沒有說能直接上到塔頂,所以我就在裏麵的商店裏亂逛。 早知道應該登頂看看。
這個超市特別幹淨。
好像購物最高隻有6層,整座塔是88層。
回船的路上抓拍幾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