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不很明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鄧曦澤:俄烏戰爭沉思錄

(2022-11-03 09:14:19) 下一個

鄧曦澤:曆史大變局與俄羅斯悲劇 ——俄烏戰爭沉思錄之四


是什麽原因導致俄羅斯的窘境?領導人觀念落後是最大原因。領導人可以犯戰術錯誤,但不能犯戰略錯誤,尤其是不能犯方向錯誤。決定戰略和方向的,是觀念。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慶幸有鄧小平。他基於常識和務實,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盤,誰違背這個基本盤,誰就要被曆史拋棄。

曆史大變局必定以一些或悲劇或喜劇的事件綻放出來。在當下,它以俄烏戰爭中的俄羅斯悲劇綻放出來。

今天,普通中學生大體都知道晚清中國犯了什麽錯誤。或許有人會說這是以今度古。但若問19世紀末的英國、美國是否知道晚清中國犯了什麽錯誤,恐怕就不是以今度古了,因為同時代異域先進文明,可以映照出傳統中國的弊端。

同樣,在今天,如何從未來大曆史視角審視當下的俄烏戰爭?俄烏戰爭是普京無視當今世界大變局,喪失洞察未來的眼光,囿於傳統觀念而發動的一場毫無積極意義,且會加速俄羅斯崩潰的戰爭。即便俄羅斯在開戰之前準備得更充分,獲得戰術勝利,也不會改變戰略性和方向性悲劇。甚至,戰術勝利會如春藥一般,刺激普京在錯誤方向上越跑越快,越跑越遠。如果一定要說這場戰爭有什麽意義,那就是,它以悲劇並且是以俄羅斯悲劇的形態,呈現出曆史大變局,呈現出兩種錯位的曆史的碰撞和交鋒,以及俄羅斯國家理念和策略的方向性錯誤,同時警示其他國家。

增長源泉和獲取方式的變遷

當今人類處於第三次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變局關口,這是我的一項研究結論,也是我理解俄烏戰爭的重要理論基礎。

在人類追求幸福的諸多環節中,財富至今仍居於核心地位。俄羅斯發動俄烏戰爭,直接看,是為了地緣政治安全;間接看,則是為了財富。追求財富並沒有錯,但普京及智囊的曆史觀是完全落後的,這導致國家投資方向錯誤,並引發俄烏戰爭。他們沒有認識到,人類財富增長源泉和獲取方式已發生巨大變遷,地緣、領土與國家安全及財富生產的關聯度越來越弱,人類已進入後地緣後領土時代。

在古代,“土地(等自然資源)+人力+畜力+自然力”是財富來源;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以來,“土地+機械力+人力”是財富來源,畜力和自然力日益式微;20世紀後期進入信息時代後,“土地+信息化+機械力+人力”是財富來源;當前,人類正處於智能時代的門檻,“土地+智能化+信息化+機械力+人力”將是新的財富來源。

在這一宏觀變遷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大,自然資源本身的擴大,如對海洋、礦山的開發,也是科技的產物。傳統生產,從采摘、遊牧、農業到早期工業,都具有顯著的在地化特征,但信息化徹底改變了這種在地化特征,而升級為全球化,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利用全球資源,隻要它有技術或資本。在以前,若不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沒有人能成為富翁。而在當代,隻要具有技術或資本,任何個體和組織不須要占有一寸土地,隻要租賃一些房屋,甚至在理論上,不須要任何實體空間,隻要虛擬的公司,就有可能富可敵國,乃至改變國家和人類。

同時,財富的獲取方式也發生巨變。在古代,自給自足是主要的財富獲取方式,戰爭、搶劫是輔助方式,而商品交易不頻繁,市場依賴度也很低。近代以來,商品交易和社會交往日益發達,市場作用越來越大。尤其是信息化時代以來,市場的外延越來越大,出現虛擬市場;同時,商品外延也擴大,出現虛擬商品;凡是被人所需要的,都可以成為商品。因此,個體和組織都可以在全球實體和虛擬市場上獲得實體和虛擬商品。

普京從未“入時”

上述已發生的兩大變化意味著,財富的生產和獲取,跟地緣和領土的關聯越來越弱,因而國家安全的含義也會發生變化,何況還有更多更大的變化正在來臨,如機器可以進行間接知識生產,重複勞動被大量替代,並將深刻且不可逆地改變人類的曆史慣性。若此,仍囿於傳統地緣與領土觀念來維護國家利益,豈非刻舟求劍?

財富生產與獲取方式都是相輔相成的,背後都有特定的社會組織係統作為交往平台。在當代,最先進的社會組織係統就是現代法治民主製度。這個係統還有一個籠統的稱謂——自由主義。

2019年,普京說“自由主義思想已經過時”。對此,我想說,普京才過時了。不!準確地說,戈爾巴喬夫過時,而普京從未入時。自由主義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沒有比較,就沒有差異,也沒有優劣。將君主專製、斯大林主義、自由主義等相比較,孰優孰劣,高下立判。我曾問過一些學者:“法治、民主、平等、人權、自由等現代理念的確存在問題,但你能否想象既不同於古代理念又超越現代理念的新理念,並形成幾個概念?”無不啞然。在缺乏更先進理念的情況下,我們仍然隻能選擇現代理念。

俄羅斯所犯的戰略性和方向性錯誤,與普京的落後觀念有重要而直接的關係。先回溯一下曆史。在技術層麵,二戰以前,蘇聯學習西方的機械化,方向大體還是對的;二戰後,蘇聯就迷失了方向,在信息化道路上遠遠落後。

在製度層麵,計劃經濟及斯大林專製主義嚴重缺乏活力。蘇聯解體後,無論在技術層麵還是製度層麵,俄羅斯都未找對發展方向。在製度層麵,雖然建立了形式上的民主(有差額選舉),但實際上並未完成有效的現代製度建構。

要知道,俄羅斯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它是世界上領土最大、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普京統治20多年,俄羅斯經濟與科技乏善可陳,在國際市場上除了能源等初級產品,幾乎看不到俄產民用商品,可以說像是端著金飯碗乞討。

是什麽原因導致俄羅斯的窘境?領導人觀念落後是最大原因。領導人可以犯戰術錯誤,但不能犯戰略錯誤,尤其是不能犯方向錯誤。決定戰略和方向的,是觀念。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慶幸有鄧小平。鄧小平並未操辦多少具體事務,更非大小權力都要抓,但他基於常識和務實,敏銳地把握了時代動向,擯棄戰爭思維,指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發展才是硬道理”;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科教興國提供了理念支持;摒棄姓社姓資的爭論,推進市場化改革;對領土糾紛采取“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策略。雖然中國改革大業尚未完成,但鄧小平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盤,誰違背這個基本盤,誰就要被曆史拋棄。

俄烏戰爭是普京未能捕捉到曆史大變局,囿於傳統地緣政治、國家安全、財富生產和獲取觀念等落後曆史觀的結果。蒙古—俄羅斯式帝國似乎偏好用戰爭解決問題,但曆史不會縱容沒有實力的任性。俄羅斯並非沒有緩衝空間,雖然北約東擴使俄羅斯感受到壓力,但這個壓力並非迫在眉睫,而且中短期內看不到北約會直接攻擊俄羅斯本土的可能,所以,俄羅斯完全可以以發展為硬道理。隻要自己強大了,就什麽也不怕。有些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就不要急於求成。在這意義上,2008年的俄格衝突,2014年的克裏米亞糾紛,都可以暫且擱置。試問:俄羅斯究竟從這些衝突中獲得什麽?恐怕包袱大於利益。普京在格魯吉亞和克裏米亞取得的戰術勝利,遠不能掩蓋和抵消戰略和方向錯誤。

或許有人會說:俄烏戰爭最有利於美國,是美國策劃的,普京是中了美國的局。即便這是真的,也隻能怪普京,他為什麽要入局?世上的陰謀很多,智者雖不能消除陰謀,但能識破陰謀。同時,設計陰謀,不僅需要動機,更需要能力,所以即便是設計陰謀,美國的高明靠的也不是運氣,而是先進的知識和手段。

當以俄羅斯悲劇為戒

曆史不可假設,但須要反思。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自然稟賦,卻被普京拖入深淵,雖然這不是他一人之過失。或許用不了多久,俄羅斯就會麵臨巨額戰爭賠償、內部分裂和戰亂的巨大困境,普京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當今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變,也許隻要二三十年,再回頭看,俄烏戰爭真是愚蠢可笑,不足掛齒。消失的,隻不過是一個渾身充滿征服性、掠奪性的“蒙古—俄羅斯式帝國”。

就俄烏戰爭本身而言,中國可以置身其外,但戰爭所呈現的曆史大變局,中國不可能置身其外。在古代,隻要有人口,便可東山再起,而在當代,一旦押錯了曆史方向,被先進者拉開距離,就很可能永久衰落。俄烏戰爭前,俄羅斯便日益衰落,而戰爭作為最後一擊,使俄羅斯陷入有史以來的最大困境,且不能再逆轉重新成為大國。俄羅斯不可能再有崛起的機會,而中國還有最後一次機會,必須避免俄羅斯悲劇!

作者是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d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