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婆媳之間-且將我心換你心.

(2007-10-13 21:47:01) 下一個
--訪遠誌明的妻子劉麗莉及母親遠大娘
http://www.cefocm.org/

劉麗莉:天下第一婆婆
  樓梯一響,就打果汁
  記者:麗莉,你結婚多少年了?和婆婆的關係如何?

  劉麗莉:我結婚十五年了。以前我和婆婆沒有機會相處,直到五年前,她第一次來美國,我們才有機會同住。今年是她第二次來美國。

  我和婆婆的關係很好。不過,這不是我的功勞。實在是因為我婆婆非常好,完全符合聖經中“不惹兒女的氣"的標準。

  記者:可以具體地說說嗎?

  劉麗莉:我婆婆性格好,說話柔和不傷人,是聖經中那種“勒住舌頭、勒住全身的賢德婦人"。她特別會體貼、照顧人。比如每天早晨,她不僅做好早飯端到桌上,而且一直等在廚房裏。一聽見我們從二樓下樓梯的腳步聲,就開始給我們打果汁--怕打早了果汁不新鮮了。

  我婆婆理家、做飯方式,跟我的本來不太一樣。可是,她有開放、包容的心。隻要我跟她一說,她馬上就順著我改過來。要是我說:“娘,做菜少放一點兒油。"她就連做魚都不放油,放花椒、大料,用小火慢慢燉著,做出來的魚,比放了油的還好吃。

  家裏如果有什麽需要縫縫補補的,任何時候我跟她說,她總是回答:“我現在就縫去。"甚至從來沒有說過一次:“等我有空兒了去縫。"

  遠誌明是個傳道人,所以我家的聚會、迎來送往特別多。我和遠誌明總是大嘴一張、招呼別人:“來我們家吃飯吧。"而每一頓豐盛的飯菜後麵,都有我婆婆樂意的辛勞。

  記者:她不覺得這是額外的負擔嗎?

  劉麗莉:她不覺得,她說,能服事弟兄姐妹們,能幫著兒子傳福音,她就很高興。

  我婆婆也從來不像有些老年人一樣,抱怨這兒疼、那兒酸的,特能忍。我平時一想起她,就覺得心裏特疼她,盼望她健康長壽。

  兒子媳婦吵架,幫誰?
  記者:婆媳相處的難點之一,就是婆婆偏幫兒子。要是遠大娘看見你和遠誌明發生爭執,甚至吵架,她幫誰?

  劉麗莉:她向著我。信主之前,我和遠誌明常常吵架。信主之後,吵得已不多了。趕上我們吵架,我婆婆一般不說什麽,最多把飯端上來,對我們倆說:“吃了飯再說,餓的時候脾氣不好。"

  有時候遠誌明特可氣,我向婆婆訴苦,她說她特別理解我,“誌明那脾氣呀,跟他爸一樣。都是從小給慣的。幸虧他信主了。當女人多不容易啊……"每一句都說到我心窩裏去了。

  “親媽總比後娘好"
  記者:在對孫輩的管教上,你們觀點、方法都一致嗎?有矛盾嗎?

  劉麗莉:我們女兒嫻嫻有時候覺得奶奶給她壓力,因為老人畢竟有一些傳統觀念,比如常會提醒嫻嫻去念書。我們會和老人解釋,告訴她除了念書以外,去關心無家可歸者,或參與社區活動,也是很重要的,是培養愛心的方式,是符合聖經的。她一聽是符合聖經的,馬上就表示理解,從來不要求我們按她的觀念去做。

  到後來,反倒是我女兒抗議:“奶奶怎麽老是站在我媽那邊?"因為,我一說:“嫻嫻,你不能為了減肥就不吃飯。"我婆婆就說:“是啊,嫻嫻,你得多吃飯。"我一說:“嫻嫻,你不能老看電視。"我婆婆就說:“對啊,嫻嫻,你得做作業了。"

  我女兒氣得去找她爸告狀。遠誌明就幽默地勸她:“你奶奶知道你媽愛生氣,怕把她氣出肝癌來。你有個親媽總比有個後媽好吧?"我女兒就表示:“我爸這麽說呢,我還能接受。"

  不要人陪,不講閑話
  記者:有不少老人不太適應海外的生活,常常有情緒問題,需要做子女的特別花時間安撫、照顧。遠大娘呢?

  劉麗莉:遠誌明經常外出講道,我也常常加班。好不容易到了周末,還得帶嫻嫻去參加小孩兒的活動。我心裏過意不去,就問婆婆:“娘,要不要帶您出去散散心?"我婆婆就說:“不用。有那麽多聖經要讀,家裏也還有活兒要幹。我的時間不夠用。"

  我婆婆就是這樣的人,不需要人家專門來陪她。她有時間就幹活、讀聖經,或其它信仰書籍。她說聖經要老讀,要讀了後麵再溫習前麵。這樣一來,她的時間真的就填得滿滿的。所以,她從來不需要兒女陪,也忙得沒時間串門兒。更不會花時間去傳閑話。

  轉眼自己就舉手了
  記者:遠大娘是什麽時候信主的呢?

  劉麗莉:五年前台灣的王建?來傳福音的時候。那時我婆婆是第一次來美國,我和遠誌明都不敢給她壓力,就怕她覺得“我兒子是吃這碗飯的,我得受洗"。我們隻是帶她去教會,她也還喜歡去。

  王建?的布道會,我們也帶她去了。王建?很幽默,我婆婆笑得很開心。等到大會最後問有沒有願意信主的,那時我怕婆婆性格靦腆,不好意思舉手,真想推她一把。幸虧我沒推,轉眼她自己就舉手了。

  她信主之後,我們教會有個孫姐妹,特別好,每星期帶她讀經、禱告。甚至到外州去時,都會打電話回來,叫我婆婆背《詩篇》中的某一篇給她聽。

  記者:遠大娘能背《詩篇》?

  劉麗莉:能。至少能背三、四十篇。而且她跟我說:“這聖經啊,不能隻背一遍。背了後邊兒的,還得回來背前邊兒的,這才不會忘了。"

  比知識分子感受更深
  記者:遠大娘信主後,有什麽變化嗎?

  劉麗莉:有,變化可大了。她三歲死了親娘,後娘待她可嫌了,用我們嫻嫻的話說,“奶奶,你簡直就是中國的Cinderella(灰姑娘)。"

  她十六歲就嫁到遠家,人長得漂亮。村裏要是有個小夥子來家裏借個農具,她又沒躲起來,遠誌明他爸就能劈頭蓋臉給她一頓揍。

  我婆婆就是這麽一個人,一輩子柔順、自卑不說話。

  她信主之後,開始從心裏往外喜樂,臉上露出笑容。想想看,像她這樣一個農村婦女,知道耶穌為她釘十字架,為她受苦,這對她個人的價值,是何等的肯定。她的感受,一定比我們這些知識分子更深。□

  (聽了劉麗莉的講述,相信您也會認為遠大娘是天下最好的婆婆之一。那麽您想不想知道遠大娘自己怎麽說?請看下麵對遠大娘的采訪。)

  遠大娘:當成閨女,就不委屈
  疼媳婦比疼兒子好
  記者:遠大娘,您媳婦說您對她可好了。您在兒子家裏幹這麽多活兒,伺候兒子、媳婦,不覺得委屈?

  遠大娘:不委屈。隻要把兒媳婦當閨女,幹多少活兒都不抱屈。

  記者:您說得對。不過,還是有些老人覺得,兒媳婦畢竟不是閨女。

  遠大娘:那也不能把兒媳婦當外人!疼媳婦比疼兒子好,疼媳婦,兒子感激你。我在老家也這樣,疼女婿,女婿就對我閨女好。

  記者:是啊,聽麗莉說,她跟誌明鬧矛盾時,您都是向著她。您不心疼兒子?

  遠大娘:不心疼。我向著兒媳婦,兒子、媳婦反而和睦。

  兒媳婦有啥事兒做得不對的,當婆婆的可千萬別說她。自己做對了,給她立個榜樣。她看見了,慢慢兒地就改過來了。可別像有的婆婆,成天數落媳婦,活幹了那麽多,還惹媳婦生氣。

  不讓受一點兒委屈
  記者:聽說您當媳婦的時候可吃了不少苦,那您怎麽對自己的媳婦這麽好?

  遠大娘:我三歲死了親娘,後娘嫌我。十六歲就趕緊把我嫁出去了。遠家又是個大家族,禮兒多。我這坎坎坷坷了半生,我就想啊,將來我當了婆婆,絕不讓兒媳婦受一丁點兒委屈。

  所以我在河北老家的兒媳婦,我從來不叫她幹活。她願出去玩,我就叫她出去玩。回來了,我就把飯做好了給她端上去。農村的那些媳婦們哪,在一塊兒就是說婆婆不好。我媳婦就說了:“怎麽我那婆婆就這麽好呢?"

  到老,才活舒展了
  記者:大娘,您在國內還有幾個兒女?

  遠大娘:還有四個。誌明是老大。他跟麗莉在美國累得呀,我看著都心疼。我家裏的那四個孩子,都催我回去。我就跟他們說:“你們知道你們大哥、大嫂多可憐嗎?他們連飯都吃不上。我伺候你們這麽多年了,我也該伺候伺候他們了。"他們就不往回叫我了。

  誌明是個傳道人,我也幫不上什麽忙,就給他做做飯、料理料理家務。教會裏的孩子們有個什麽事,我也給幫幫。

  記者:聽說您一下子就信了主?

  遠大娘:是啊。我們村裏原先有個信天主教的,盡幹不好的事兒。所以,我來美國之前,家裏人就跟我說:“娘,您可別一去就信教了。"可我一到美國,誌明就跟我說:“娘,我的朋友都知道您來了,想見見您。"就把我帶到教會去了。

  我一進教會,兄弟姐妹那一個親熱勁兒啊,我心裏真感動。我這一輩子苦,年輕時,好多次真想撒手閉眼,一走了之。隻是可憐孩子小,不能沒有娘。我還從沒見過這麽多人圍著我,關心我。我心裏就高興,就喜樂。

  後來我回中國了,在家裏我就唱讚美詩、背聖經、禱告。兒女、村裏人,都知道我本來是不言語,也不會笑的,現在看到我打心眼裏喜樂,說起話來都滔滔不絕的,有一些就慢慢兒地跟著信了主。

  他們有個什麽事兒啊,也都來找我。我雖然沒有什麽文化,但我也能按聖經說出個理兒來。他們吵架,我就說:“耶穌為你們受這麽大的苦,你們為世界上這麽點兒事兒也吵架?"他們說他們也知道,就是一生氣就忘了。我就叫他們禱告去。

  我真是感謝主啊,主還賜給我文化,讓我這麽大年紀了,開始認字、讀聖經。主還賜給我這麽好的孩子,我真是感恩啊。

  對天下婆婆的建議
  記者:您對天底下當婆婆的,有什麽建議?

  遠大娘:一是咱們當婆婆的,要體諒小輩兒。現在的年輕媳婦,可不知道體諒老人。咱們體諒她,這一次、兩次的,慢慢兒地就給她順過來了。

  二是不能拿過去的那套管媳婦。尤其是這出了國的,媳婦都能幹著呢。多疼疼小輩兒的,盡力分擔他們的家務,就和睦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