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巴陵鬼話2013年05月22日

(2013-05-31 07:10:08) 下一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殷正高攝於陳碧波住所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晴
下午5點多鍾,陳碧波電話。
我問:今天談的怎麽樣?
陳:從上午8點等到現在,他們還沒有同我見麵呢。
我:為什麽?
陳:全國人大內司委和最高法院的人都到嶽陽來了。今天上午和下午,北京來的人同省政法委的領導在研究我這個案子。要等他們研究完了,再同我見麵。現在已經5點多鍾,快下班了。他們要我回去,明天一早再來。
陳 碧波說:市政法委的人把最高法院接待我的情況列了一張表格。我說:這個表格要按時間分階段來列,才能更好地說明問題。從1999年7月13日初訪到 2013年4月22日的14年中,我到最高法院上訪共計75次。分兩個階段:從1999年到2006年,最高法院對我這個案子批示有30多次,白紙黑字, 都是明確支持我的。從2007年到去年11月,口頭約談、書麵約談共41次,也都是支持我,並談國家賠償。直到2012年11月27日,最高法院的態度來 了180度轉彎,由支持我,轉而否定:駁回我的上訴,認定我要求賠償286萬元無法律依據。最高法院這種自食其言、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的作法,是執法犯法, 對法律的褻瀆。今年4月22日,由否定又變為支持,突然又向我發書麵預約通知,要我7月15日去最高法院談國家賠償。……作為共和國的最高法院,在一個事 實和法律都非常明了的小小案件上,竟然如此反反複複,說明了什麽?難道真是神經有毛病嗎?當然,這一次要是真的能改正錯誤,依法律辦,我還是歡迎的。
陳碧波說:政法委的人問我想要賠償多少?我說:不是我想要賠多少。賠償隻能依據國家賠償法算,是多少就是多少。離開國家賠償法,來談賠償,怎麽行?
陳碧波說:我要的是名份,讓的是人情。賠的錢多,我可以支持貧困學子和困難家庭。
我:你同他們談,頭腦要清醒,堅持事實和法律這兩點,不能有半點含糊……心存希望,但希望不能大。心態平和,處變不驚,同他們再玩一次:或許是最後一次,或許不是,決定權不在你。
……

 

 
-------------------------------
張超群
       民主轉型的時機與方式選擇——解讀《民主的限製》
“民主雖然有其缺點,但在當今世界,用程序化的民主方式來產生國家領導這一做法已經成為潮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轉型是一個必然”(《民主的限製》065頁)。
為了避免民主轉型帶來大的社會動蕩,減少改革成本,有一個時機與方式的選擇問題。
趙 教授說“一個平穩的民主轉型應該在社會矛盾比較分散的時候進行”。他嚴肅地指出“在社會危機和大眾抗議的合力作用下被迫實行的民主轉型,往往會給人們以 ‘太少、太晚’的感覺”,而且會增加不少確定性,甚至帶來社會災難。趙教授希望,“威權政體下的領導人能夠在社會發展較快、社會矛盾沒有聚積的情況率先進 行民主轉型,並通過民主手段率先取得政權,將會給社會帶來許多好處”(025、026頁)。
趙教授告訴我們,中國的民主轉型最佳時機選擇,一個是 上世紀50年代。他說“50年代的民意基礎非常好,建立‘忠誠反對’完全有可能。那時中國如果搞民主的話,也許會走出一條較為成功的社會主義道路”;一個 是“站在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目前搞民主的時機就要比80年代好。如果當時搞了民主,恐怕連市場化都進行不下去。國有企業職工會同意自己下崗再就業 嗎?”(080頁)。
民主轉型的方式選擇,趙教授開出的藥方:一是讚成自上而下,不太認可自下而上。他說“在一個具有很強的非民主傳統且民眾素質 普遍不太高的社會,為了避免民主選舉的保守性和媚俗性的直接衝擊,民主轉型應自上而下地進行”,而“自下而上的民主化還容易使一些具有實力的地方民選政府 利用其民選合法性架空中央,造成國家崩潰”;二是在民主化啟動之初,“某種形式的間接民主的效果可能會好許多”;三是建立“忠誠反對”的“一個可行的技巧 是通過憲法規定民主選舉的非意識形態規則,即候選人之間的競爭必須限製在政策和政策執行技巧上,而不能涉及根本的價值觀”(024頁)。
誠哉斯言!
趙教授像一位高明的“醫生”,把脈準確,分析精辟,藥方對路。我認為,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如果按趙教授的思路走,一是不會走彎路,二是出不了大麻煩,三是效果是共贏。
趙 教授設計的關鍵“最終取決於執政者的遠見、勇氣和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手腕”。趙教授所擔心的是很少有政治家有如此的理想、遠見和政治手腕(026頁)。民 主改革,如果自上而下的方法遲遲不能啟動,那麽,自下而上的或遲或早總會發生。到那個時候,中國的民主轉型,是突尼斯式、埃及式,還是也門式、利比亞式, 恐怕誰也說不清。                              (5月15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