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炳林賄賂美國官員10美元 帶回核彈重要材料zz

(2007-08-15 21:39:28) 下一個
何炳林賄賂美國官員10美元 帶回核彈重要材料

“離子交換樹脂”,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過於專業的名詞。然而,我們生活中經常飲用的純淨水,大部分就是通過這種特殊的高分子材料製取提純的。這種材料若應用於環境工程,現代工業產生的混濁不堪的有機廢水就可以被轉化為無害清水。

  去年是中國離子交換樹脂行業誕生50周年紀念。50年前,一艘從美國出發的輪船帶回了高分子化學家何炳林,也給當時百廢興的中國帶來了離子交換樹脂這一新興行業。

  何炳林1918年8月出生在廣東番禺,高中畢業後考入西南聯大化學係。1942年6月,何炳林以優異成績在西南聯大畢業,受化學係主任楊石先教授賞識,繼續留在化學係讀研究生,兼任助教。1947年秋天,堅信“科學救國”道路的何炳林遠渡重洋,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有機化學博士。

  當1952年何炳林順利獲得博士學位準備回國時,美國政府正嚴厲審查中國留學生,規定理、工、農、醫留學生都不準回國。錢學森當時就因回國之事受到審查,準備帶回國的資料也全部遭到沒收。無奈下,何炳林隻能先到美國納爾哥公司工作。中國是農業大國,他選擇了研究農藥及水處理藥物的合成;同時,繼續一次次到美國移民局遞交申請。1953年,他與十多名留學生一起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希望1954年周總理能在日內瓦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談判時,提及美方扣留中國留學生的問題。

  就在此期間,何炳林收到一封昔日同窗、南開大學化學係教授陳天池寫來的信。信的內容非常簡單,陳天池請他代買兩磅強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何炳林對這種樹脂並不熟悉,去廠家購買,卻被告知是國防用品,不能出口。敏感的何炳林立刻意識到,這種離子交換樹脂非常重要,研究後發現,這其實是用來提取製造原子彈的重要原料鈾的。

  何炳林的判斷沒有錯!1954年,中國第一次發現鈾礦。鈾礦標本被送進中南海,毛澤東說,這是決定命運的鈾,關鍵是怎樣從礦石中提取出來。毛澤東沒有想到,大洋彼岸,一個中國留學生已經意識到中國製造原子彈的需要——何炳林向納爾哥公司要求,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從農藥轉向離子交換樹脂。

  1956年,在周總理的外交努力下,何炳林終於和其他留學生一起回到祖國。臨行前,他用自己的積蓄購買了大量急需的儀器、書籍,以及用於合成離子交換樹脂的10公斤苯乙烯和5公斤二乙烯苯。這些原料被裝進一隻舊箱子,過海關時,何炳林偷偷塞給檢查人員10美元,混過了檢查。回到南開大學任教的何炳林,立即在馬蹄湖畔的思源堂展開離子交換樹脂研究,不到兩年時間就合成出當時世界上已有的全部離子交換樹脂品種。1958年,二機部資助南開大學 400萬元,建立了專門生產離子交換樹脂的南開大學化工廠,開創了中國自己的離子交換樹脂工業。

  中國的鈾礦屬於貧鈾礦,利用當時的離子交換樹脂從礦石中提取鈾,效率較低。何炳林試驗發現,加入一定量的惰性溶劑,使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合時,能得到具有許多毛細孔的大孔樹脂。這種大孔樹脂即使在幹態下也有幾十至幾百埃的大孔,這就提高了離子交換樹脂的強度和交換速度,以減少在提取鈾過程中放射性元素對樹脂的破壞。大孔樹脂的發現,大大提高了中國從貧鈾礦中提取鈾的效率,這種被命名為“201”的樹脂當時專供二機部。南開化工廠周圍日夜都有部隊守衛,思源堂裏,何炳林實驗室的瓶瓶罐罐關係著中國原子彈研究的進程。

  在何炳林的書桌上,今天還有一幅1959年周總理視察實驗室的照片。1988年,國防科工委授予何炳林“獻身國防事業”成就獎。在一生拿到的所有獎項中,他一直最看重這個獎。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5年,因戰備需要,南開大學化工廠遷到了四川宜賓。留在天津的新南開大學化工廠轉入民用,何炳林的研究也隨之轉向離子交換樹脂的社會應用——用於水處理的弱酸性離子交換樹脂,解決了中國大型鍋爐的水處理問題;針對鏈黴素提純而研製的弱堿樹脂,使我國鏈黴素的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脫色樹脂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甜菊糖生產國和出口國……

  據統計,何炳林的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對國家的貢獻在30億元以上。1988年5月,英國著名高分子化學家謝靈頓訪問南開大學時,稱何炳林為中國的“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父親一生相信‘科學救國’。他平時除了偶爾吹吹口琴,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何炳林的兒子何振宇回憶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