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筆記

貼看來的帖子,備忘。
正文

自然攝影指南——沒有測光表時的曝光 --色影無忌

(2007-03-24 18:16:25) 下一個

from http://article.xitek.com/showarticle.php?page=3&id=1572

沒有測光表時的曝光:“晴天 f/16”法則

內置在相機裏通過鏡頭進行測光(TTL:through-the-lens)的測光表使我們進行的攝影工作簡化了很多。實際上,我們非常依賴於這種測光表,如果沒有它,當各種事物出現在我們的鏡頭前時,我們會感覺到有些迷失方向或混亂。我知道,有一些攝影師可以憑經驗比較準確的估算出正確的曝光參數,他們也為他們的這個能力而自豪,但我不是這種人。

然而,在一種情況下,正確的曝光參數是一個不變的常數,那就是當你在明媚的陽光下進行攝影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得到正確的曝光值,你應該遵循我們稱之為“晴天f/16”法則的一些規則:在明亮的太陽光底下(高空無雲,沒有薄霧,沒有空氣汙染),大概從日出以後的幾個小時開始直到接近日落前的幾個小時,對正麵光照的被攝物體的正確曝光值近似接近於,用底片ISO做為快門速度,同時把光圈設置為f/16時的曝光量,或者是其他任何等同的曝光參數。嗬嗬,這樣說有點太空洞了,讓我們來更深入的研究一些這些規則。

首先,“晴天f/16”僅適用於明亮的、直射的太陽光線,而不適合淩晨或黎明的太陽光,也不適合薄霧或陰天的光線。而且這個法則也不適合在北美地區深冬時使用,因為這時的太陽離地平線很近,光線很低。“晴天f/16”也不適合拍微距,因為許多鏡頭在近距離對焦時有效光圈的大小都會發生改變。理論上,光圈f值隻在無限遠處是準確的,相同光圈下,當焦點移近時,焦點處進入鏡頭的光線也會減少。不過通常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你的TTL測光表已經把這個變化計算進去了。但是,“晴天f/16”法則是不用測光表時的曝光值,所以當這些條件變化時,這個法則就不靈了。而且這個法則隻適合應用於正麵光照的被攝物體(太陽光從高於你的肩的高度直接照射到被攝物體上)。所以,在夏天的正午,此時太陽是從頭頂直射下來的,隻有當你想從上往下拍攝你的雙腳時,才可以應用“晴天f/16”法則。如果你想在此時象往常一樣拍攝,那你就需要修改“晴天f/16”法則的參數以適應側麵光照的曝光需要,後麵我將簡短的介紹如何進行修正。

還有,這個法則隻對均勻(average)色調的被攝對象有效,太亮或太暗物體都會出問題。其實大多數被攝物的色調都是很均勻的,用攝影師的話說,都是“中間的”(middletoned)。我個人不大喜歡“中間的”這個說法,因為當我們討論色調時,有太多的攝影師使用“中間灰”(middletone gray)這個詞,但我們並不是在討論黑白攝影。因此我用“中等的”(medium)這個詞來代替。這樣就可以說“中等綠”、“中等紅”、“中等藍”等等。(譯注:這幾個詞:average,middletone,medium實在把偶搞的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麽翻比較合適,其實表達的應該就是18%灰的概念)

別忘記的是,當使用“晴天f/16”法則時,不是一定要使用ISO值做為快門速度和f/16,還可以是用其他等效的曝光參數進行曝光。而且這個法則中沒有提到使用的地點。我就曾被人問過在山頂是否可以使用“晴天f/16”法則。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太陽離我們有93,000,000英裏遠,我不認為當我們走近太陽10,000和12,000英尺時,會對“晴天f/16”法則有多麽大的影響。

現在讓我們假設用的是ISO100的底片,使用“晴天f/16”法則,正常條件下的曝光參數是1/125秒和f/16或其他等效的值。在明媚的陽光下,沒必要隻使用1/125秒和f/16,還可以使用1/250秒f/11,1/500秒f/8,1/1000秒f/5.6或1/2000秒f/4。使用慢速的快門速度,可以使用1/60秒f/22或1/30秒f/32進行拍攝。這些曝光參數都可以讓相同數量的光線到達底片。如果使用ISO400的底片,那就要從1/400秒f/16開始,如果使用ISO25的底片,那就是1/25秒f16,……等等。

相同的曝光意味著有相同數量的光線照射到底片上,所以可以根據拍攝環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曝光參數實現相同的曝光。你是否需要使用高速快門捕捉瞬間動作?或者需要小光圈來實現比較大的景深?如果你正在用ISO50的底片拍攝一隻奔跑的鹿,你還會使用1/50秒f/16的參數嗎?在你不假思索的說“不”之前,請先仔細思考一下。在那種情形下真的隻有一種曝光組合是正確的嗎?難道你不喜歡用模糊的畫麵來體現運動的感覺嗎?在任何情形下,光圈和快門組合的正確與否決定於你希望拍出什麽樣的照片。曝光是否正確完全由你自己決定。

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你拍攝野生動物時,你會用你最長的鏡頭,並且更多的時候是調整合適的快門速度以便捕捉瞬間的畫麵。但是從f/16開始,計算光圈應該開大幾擋以配合快門速度才合適是很費時的,不過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等同於“晴天f/16”法則,可以使用我稱之為“快速f/5.6”的法則來實現和“晴天f/16”相同的曝光量:把你使用的底片的ISO值後麵加一個零作為快門速度,光圈使用f/5.6。例如使用ISO100的底片,“晴天f/16”使用1/125秒f16,“快速f/5.6”使用1/1000秒f/5.6。它們是一樣的嗎?通過換算,會發現它們有相同的曝光量。在拍攝動物時,這個方法用起來很方便,因為可以少計算很多數,而通常這時候你用的光圈也都在f/5.6附近。

順便說一句,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這個估計的曝光值是針對正麵光照的被攝物體的。對於側麵光照的物體,應該比基本的曝光值開大一擋;對於背麵光照的物體(逆光)應該開大兩擋;對於整個畫麵構圖中都是顏色很淺的物體,應該縮小一擋;對於顏色很深的應該開大一擋。不過要記住,這些估計的曝光值隻在沒有測光表的情況下使用,它們不適用於使用TTL測光表的時候。

下麵來個實驗:晴天在佛羅裏達,在側光情況下拍攝白鷺的大特寫,應該如何估計正確的曝光值?你應該可以估算出正確的結果。因為我們會使用一個長焦鏡頭,所以使用“快速f/5.6”法則。縮小一擋曝光以記錄白鷺身上白色的細節,因為側光所以再開大一擋,現在又回到了“快速f/5.6”的曝光值了,這就是我們估計的曝光值。現在讓我們再試著在9月份的大晴天裏,到黃石公園逆光拍攝深褐色的野牛。我們拍的野牛是不怎麽走動的,所以我們使用“晴天f/16”法則。因為是深色對象,所以開大一擋;因為是逆光拍攝,所以再開大兩擋。這樣一共開大了三擋曝光值(從f/16開大到f/5.6)。當然你也可以開大或縮小光圈或快門的組合,以挑選一個你認為合適的曝光參數。

雖然你不會總使用這些估計的曝光參數去拍攝照片,但“晴天f/16”法則是個很有幫助的參考。你可以經常使用這個法則來檢查你的測光表的讀數,因為這個法則提供了一個已知的曝光基準。如果你在明亮的太陽下拍攝,你的測光表的讀數應該和“晴天f/16”法則是相近的,除非是有什麽東西出了問題。是不是相機的電池快沒電了?或者是你忘記把濾鏡從鏡頭上擰下來(例如,使用偏振鏡一般需要開大兩擋曝光)?當在明亮的光照條件下拍攝時,例如在佛羅裏達拍鳥或在肯尼亞拍野生動物,最好把相機的曝光參數預先設置為估計值,這樣就可以應付一些突發的事情,有利於抓拍。

使用“晴天f/16”法則還會遇到一個問題,你需要知道如何把鏡頭的光圈設置為f/16。這看似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對有些鏡頭來說並不容易。現今的許多變焦鏡頭都使用一種稱為“可變光圈”(variable aperture)的設計,當鏡頭變焦時,實際光圈大小也跟著改變。這些鏡頭用兩個f值標記它們的最大光圈值,例如Nikon 28-105mm f/3.5-4.5或Canon 35-350mm f/3.5-5.6。如果要實現恒定光圈,當鏡頭焦距改變時,光圈也必須作相應變化。如果光圈保持物理大小不變,那當鏡頭變焦時,光圈f值就會發生變化。對於大多數可變光圈的鏡頭,鏡頭上標記的光圈值隻在短焦一端是正確的。對於老式的相機,或者隻用鏡頭短焦一端使用“晴天f/16”法則,或者隨著鏡頭變焦推測合適的光圈值。我之所以稱一些相機是“老式的”,因為許多新型號的相機可以通過電子控製的方式設置光圈值,或者是有這個可選的功能。所有的Canon鏡頭都是以這種方式工作,Nikon鏡頭既可以通過鏡頭上的光圈環用機械方式設置,也可以使用相機機身上的指令轉盤以電子方式設置。當使用電子方式設置時,你設置的光圈值就是實際的光圈大小,隻有長焦端的最大和最小光圈是個例外(?)

讓我們使用Nikon 28-105mm的鏡頭說明上麵講述的現象。當光圈開到最大時,鏡頭焦距由28mm變焦到105mm,光圈大小也會從f/3.5變化為f/4.5。這裏有2/3擋的變化。這個2/3擋的變化同樣會發生在最小光圈時。在28mm端,最小光圈是f/22;而在105mm端,是f/29。如果使用電子方式在f/4.5和f/22之間設置光圈值,當鏡頭焦距變化時,光圈會保持恒定不變。綜合上麵的事實,如果在使用電子相機和變焦鏡頭時使用“晴天f/16”法則,應該避免使用最大或最小光圈。隻要使用中間的光圈值,就不會對“晴天f/16”法則的應用有任何影響。

順便說一句,如果以前從來都不知道有估計曝光和“晴天f/16”法則這回事,那你真的是錯過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如果想得到更多的信息,請查看富士或柯達膠卷包裝盒裏印刷的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