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是鋼絲

(2007-03-24 10:45:53) 下一個

 

寫篇文章推廣一下郭德綱。

不打算代表太多人,首先說什麽是我喜歡的藝術。從功能上講,流行的藝術基本上有三個目的:為自己服務的,導演借此揚名發財燒錢潛規則的,雖然大家都標榜自己的不是,但真正不是沒幾個;為了政治服務的,一邊看戲,一邊學習,一邊藝術熏陶,一邊精神提高;第三,大概是藝術曾經出現,現在還存在著的原因:娛樂觀眾。小鄙夷一下,第一個目的撇開不說,藝術到底該不該為政治服務,藝術到底是用來教育人的,還是娛樂人的。

藝術為政治服務,現在看來更多的是藝術的悲劇,雖然似乎曆史上每次文藝的革命都能帶來曆史的進步,但是這決不是主仆或者從屬的關係。大的說,藝術在於解放人類的思想,發掘人類的內心世界,比如莎士比亞,比如海明威;做不到大的,小的就在於娛樂大眾;掙錢養家,掏錢補習,觀眾的生活壓力夠大了,閑下來買票看戲大多數隻是為了放鬆一下大腦,享受一下狹窄的空間中僅有的那點生活。我不反對利用媒體來做政治宣傳,因為這是政治現在的生存手段。但是導演不能因此剝奪了觀眾享受生活的權利。片麵的表現社會主義繁榮固然不好,但翻來覆去拍片子表現社會陰暗麵也是不對的。問問導演們,你們把大紅燈籠高高掛,讓演員穿超短旗袍扭秧歌的時候,把觀眾放在了那裏。有些導演和編劇總有一種傾向,自己以為自己的高級,認為觀眾的情趣需要通過看戲來提高,進劇場是來買iq卡的密碼的。所以從故事的內容到表達形式,導演們都無形中把自己放到了說教的地位。比如饅頭這個片子,首先主題上陳詞濫調,表達形式上隻是大量運用了電腦特技編造一個神話世界。這個東西在觀眾看來是太普通了;注意的是,你的觀眾已經進步了。王安石跟朋友吹牛說我孩子讀書一遍就能懂,朋友說了,誰家的孩子讀兩遍?中國的教育發展了啊,看電影我們也看到世界水平了,所以不要以為觀眾還迷信著樣板戲,不要老是想著你的觀眾水平還停留在你出山的那個八零年代初。郭德綱的相聲裏有一句台詞:說相聲要臉皮厚,一上台看見底下好幾萬觀眾,都有腦袋,就不敢說了不行。對,現在的觀眾就是有腦袋的,而且未必比導演的裝的東西少。

近一百年來,中國的藝術走得並不平坦。開怎樣的方子來進步,我想到了文藝複興;為了在中世紀教會對文化的統治中找到新的出口,人們在古代的藝術中尋找新思想的共鳴。所以中國的藝術,大概現在也要到了文藝複興的時候,老的東西經過時間的考驗和沉澱,發掘恢複和創新,未必不是新路。

現在單說相聲。據說相聲起源於唐代的參軍戲,一般兩個演員,一個叫參軍,一個叫蒼鶻,相當於現在的逗哏和捧哏。唐人高彥休的《唐闕史》裏有這樣的記載,說有個叫李可及的給唐明皇唱戲:

一個人問(鶻),如來佛是什麽人啊?

參:是女人啊;

鶻:怎麽會是女人啊,

參:金剛經說:敷(夫)座而坐,對啊,先讓丈夫坐了自己才敢坐,這不是女人麽。

鶻:那太上老君是什麽人啊?

參:也是女的,

鶻:為什麽啊,

參:道德經說了,我有大患,是吾有身(娠),不是女的,怎麽會懷孕呢?

鶻:這麽說孔老夫子也是女的了,

參:對啊,你開竅。

鶻:怎麽講啊?

參:論語說了: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嫁)者,不是女的,怎麽代嫁阿?

參軍戲到明末角色演化成一個叫副淨,一個叫副末,這時候舞台上就有了副淨打副末的辦法,所以在現代相聲表演裏,經常可以看到捧哏用扇子打逗哏的動作,就是從那時候傳下來的。這個參軍戲,與其說是起源,不如說是神似,現代的相聲,更直接的起源自清末天橋藝人。《天橋一覽》中記載窮不怕(朱少文),以白砂為墨,越足二三尺大字,寫罷之後,一切科諢笑話掌故之屬完全有字義發生。另外還有百鳥張,萬人迷等單口相聲藝人,後來這些藝人們開始收徒弟,傳道授業,等徒弟學個十幾年,慢慢的才有機會表演;徒弟上場的時候,老師要站在一旁壯膽,有時候徒弟說錯了話老師要及時圓場,所謂“捧著點”,形成了捧逗結合的雙口相聲形式。

解放後相聲藝術達到黃金時代,侯寶林,郭寶全,劉寶瑞和馬三立的一代老藝人,師從老一輩的天橋藝人,本身基礎功夫紮實,建國初的自由空氣,又給了這些相聲演員極大的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不僅本身成就很高,而且還培養了馬季,李文華等新一代相聲藝術家。文革前後成長的一代相聲演員,在他們的早期大多數不是相聲的從業者,顯有機會得到基本功的係統訓練,他們的藝術成熟期又在一個大眾對藝術如饑似渴的年代,成名比較容易,雖然不乏佼佼者,但總體水平就參差不齊,也有些著實不敢恭維。

郭德綱是出生在七零後的一代人,七八歲開始受到專業訓練,一直到二十多歲,在北京混相聲界,因為不入主流,所以隻能在茶館裏說相聲聊為生計,但這也給了他韜光養晦的機會。茶館相聲不同於電視相聲,要求演員和觀眾有很好的交流,所謂的老相聲中的現掛,講得好不好,觀眾笑不笑,當場就有了反饋,另外茶館相聲也給了演員自由發揮的機會,想長即長,想短即短,既對演員的能力是考驗,也能讓他充分施展技術。舊社會的相聲演員在天橋擺攤說相聲,坐地畫圈,先聽後給錢,為了謀生,藝人對怎麽搞笑要進行細致的研究,觀察日常生活,捕捉笑料,要讓人聽得開心,聽得動心,聽得甘心情願掏錢給你,聽得下次還來照顧你的生意。從這一點上,茶館相聲,正給了郭德綱們效仿天橋老藝人的鍛煉機會。天橋藝人有天橋藝人的優勢,他們生活在生活裏,不需要像後來的所謂要藝術家體驗生活,尋找素材。新中國走了蘇聯的路,把藝術家養起來,專門搞藝術,把作家養起來,專門寫作文,再聰明的角色,幾十年下來也要江郎才盡。

郭德綱的走紅,不是一朝成名的事,茶館相聲的出名和電視不同。茶館相聲靠口碑,你傳我我傳你,朋友相約而去,第一年十個人覺得好,第二年二十個,三年四十個,數學上講是所謂斐波那契增長,十年下來便似乎忽如一夜東風來,滿城盡是鋼絲們。電視卻來得快,一夜之間地球人都知道了,也自然讓很多人幻想籍此一夜成名,這也就是春晚為什麽紅火,超女為什麽流行。是所謂雄雞一叫天下白,年輕的藝人們不管自己水平怎樣,不管怎樣別人也不在乎你怎樣,不得不,不由不走演藝圈的潛規則。浮躁麽,還是說藝術的悲哀。

但恰恰是這條略帶些複古精神的老路,郭德綱的相聲更能博得張文順,王文林等老一輩藝人的支持。也幸虧了有了郭德綱們,我們才看到了一些被封陳了很久的幾近失傳的藝術形式,從老先生那裏得以繼承,我的話,隻有保持了藝術的多樣性,才能跟後人證明我們文明過。從內容上來講,茶館相聲首先是傳統相聲的再版,在挖掘的同時也注重在結構上的調整,適當的做一些改變和修整,並引入很多新的元素,使老段子有韻味,又不失新鮮;其次是收集和整理傳統的藝術形式,比如蓮花落,滑稽大鼓,曲劇,高腔等,在德雲社的演出中看到;傳統相聲中的技術,溜肘,八打棍兒,貫口,都能一氣嗬成,顯出長時間的積累和訓練。再說太平歌詞,說學逗唱中的“唱”是唱太平歌詞,有單唱、雙唱,雙唱的有“顛倒顛”,單唱有“餑餑陣”等。雖然調子很簡單,嗓子好壞都能唱,但這是相聲的本門唱。這些東西是在郭德綱之前的“新相聲”中所不多見的。

順便照顧一竿子本山。對本山我是欣賞的,至少成名這麽多年,他還能保持著自己的農民本色,紮根在農村,為農民服務,這是很多大明星們做不到的。姑且不論他的二人轉藝術水平怎樣,他還在為著保存一種傳統文化而不懈努力。這次在北美演出的不成功,一方麵是承辦方運作的問題,另外一方麵是他忽略了海外華人的欣賞水平,按他的話,忽悠了觀眾,或者大家互相忽悠了。海外華人在文化欣賞上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又由於這邊的香港和台灣人保留了比較好的中國文化的傳統,影響著海外華人對中國藝術本身的認識,這使得海外華人在欣賞層次上既有了深度,又有一定的前瞻性。這是一批比較難伺候的觀眾,但他們的眼光,又未嚐不反映著不遠的將來中國觀眾的眼光。

這次回國本來打算去聽郭德綱的,但後來朋友跟我說現在郭德綱是腕兒了,不常在天橋了,心下不禁戚戚然,能說一句,郭爺穩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無去來處 回複 悄悄話 去天津和平文化館聽吧,門票也就10塊、20塊。地點在新華路和濱江道交口的地方,門臉不大,要打聽一下,不過一般的出租車司機都知道。有時候下午還有河北梆子的演出。我很喜歡這個地方。詳細的資料可以去新浪旅遊論壇搜,最早也是在那個論壇發現的相關信息。順帶再嚐嚐百餃園、狗不理、小寶栗子、嘎巴菜吾的。

不能再說了,恨不得插著翅膀馬上飛回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