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士火鍋-一個人的獨舞

春的腳步近了,園子裏的花開的姹紫嫣紅,想春是真的來了。四個女人,國內素未謀麵,卻相識相知在這芝士飄香的地方,也是一種緣。
正文

幽靈之堡-St.Michel

(2007-03-21 09:29:59) 下一個


月初小呆和老公剛從法國回來,說到此次的法國之行,讓小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St.Michel之遊。

此次之行小呆下榻在法國的西部城市南特(Nantes),對法國並不熟悉的我們打算租車在周邊的城市海邊看看,卻不知向何而行,好在老公的法國同事給了我們一些建議,其中據說非去不可的地方就是聖米歇爾St.Michel。

於是聖米歇爾成了我們的首選目的地,我們選在了周六出發,也許是到了雨季,或本來法國西部就是海洋性氣候,從我周五到南特起,雨就沒停過,加上瘋狂的海風,小呆真要懷疑這個城市是否歡迎我的到來。

對聖米歇爾的景致本沒報有什麽奢望,想來不過就是海邊的一個小村莊,加上時小時大的風雨,老實說我是一點遊玩的興致都沒有,坐在車上昏昏沉沉進入了夢鄉。

大概過了3個小時左右我醒了過來,車窗外的雨已經停了,天卻還陰沉著,風卻象是更加肆略了,感覺的到更靠近海邊了,車在鄉間奔馳著,漸漸的覺得陸地越來越窄,可以看到兩邊海水退潮後留下的淤泥,這條路如此長,象是看不到盡頭,突然遠處一處古堡突兀的出現在陸地的盡頭,配上當天的陰雲密布和肆略的海風,真有種感覺我們正在向地獄開去,忍不住叫到原來聖米歇爾是鬼魂出沒的地方!老公大笑別怕,最多了不起我們一起被鬼抓走,有了老公壯膽,鼓足勇氣打開了車門,站在陸地向城堡仰望,突然明白了這一定是哈利波特或其它的恐怖片的拍攝之地。


城堡看起來壯觀而陰冷,在海風呼呼的伴奏聲中,好像鬼魂隨時就要出動,刺骨的涼風侵入骨髓,小呆立刻汗毛直立,忍不住拉住老公的手不敢放。抬眼尋找入口,發現大陸的盡頭竟然不是城門,城堡的入口要經過一個修在淤泥上的木橋,城口開在城堡的左側麵,入口處有一吊橋,顯然是當年為了保衛居民而設計的,準備隨時在危險時刻高高吊起,保衛城堡不被外敵侵入.


進得城口裏麵竟然別有洞天,決不想小呆象想的冷漠陰森,倒象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一條蜿蜒而上的小路,兩邊滿是商鋪飯館,依山勢而修的一棟棟小樓已變成了一個個的小旅館,顯然這裏是一個旅遊熱點,不同的文字在牆上敘說著這裏的故事,法語、德語、英語、甚至日語,卻沒有中文,看來到此一遊的中國遊客不多,順著小路走上蜿蜒而上的階梯,頂部的歌德式建築的教堂聖米歇爾教堂觸指可摸,仰目望去滿天的陰雲還是掩蓋不了教堂的雄偉華麗,站在護城樓上似乎感覺到了曾經的槍林彈雨,聽到了英軍圍攻城樓的危急呐喊,而現在留下的是一片和平安詳。

從護城樓向外望去,四周觸目是海水退潮後的淤泥,一望無際的沙灘連綿達十五公裏,緊接著茫茫的大西洋海域。而停車場竟然就是最靠近陸地的淤泥,一塊醒目的牌子提醒著遊客晚上10點之前必須將車開走,因為晚上10點之後海水將要漲潮淹沒白天還是停車場的陸地。已過傍晚,天黑了下來,城堡教堂周圍的燈亮了起來,山丘上的教堂在燈光的襯托下華麗得不真實,倒教人感覺在夢中一般。教堂的門已關閉,看來這次是看不到裏麵的景致了,不過自問,晚上就是讓我進去也未必有膽進。抱著一絲遺憾總是好的,可以讓我有些回味幻想.

老公竟然還想在這個鬼城堡裏找個旅館住下,打死我也不同意,還是趕快離開這個總讓我覺得幽靈出沒的地方,也許換個陽光明媚的天氣,一切都會不同。

回來後查了一些資料,原來這個聖米歇爾真是赫赫有名,於十世紀開始修建,在英法戰爭期間,成功抵禦了英軍的攻擊,不僅十軍事建築的典範,更是法國民族精神的象征。並且於1979年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巴黎以外,法國頭號名勝是Le Mont Saint Michel(聖米歇爾山)。

  雖冠以“山”名,Mont-St-Michel其實是海邊一尊大號礁石。Brittany和Normandy(法國兩個省份)左右成犄角之勢,說Mont-St-Michel矗立在“天涯海角”絕對恰如其分。

  公元708年,一位天主教神父宣稱天使下凡,明確“指”定這塊海中礁石是“仙山”。從此開建宗教建築,一發不可收拾。教堂越長越高,名氣越來越大,彈丸小島敞開一本跨越千年的建築史教科書;礁石不見了,隻有滿目令人喘不過氣來的“鱗次櫛比”。

  Mont-St-Michel“曆盡滄桑”:這裏曾是聖壇,修道院,學術中心,法國大革命時是監獄(既關天主教教士,也關押失勢了的革命領袖,法國的秦城!)。今天Mont-St-Michel又成了每年一百萬人次的超級旅遊熱點:沒去過Mont-St-Michel的人不敢亂誇口說遊過法國。一旦去過了,卻又不知從何道起,是說摩肩接踵的擁擠呢,還是說借機敲詐的天價。(一點建議:盡量不要旺季時去遊Mont-St-Michel)。
 

  Mont-St-Michel獨特不僅在於是仙山,更因為它是“海外”仙山。古時香客進山先要受海的挑戰和洗禮。Mont-St-Michel距陸地有兩千米左右,其間漲潮為海,落潮為沙。教會很看重這種“險惡”,因為它是對香客“誠心”的最好考驗。人們當年隻能在低潮時步行登島,無數人因算錯了潮令,或是誤入千變萬化的流沙(quick sand)而付出生命。這裏的潮水(高達15米)是全歐一景,和中國錢塘潮一樣,秋季滿月時,觀潮者如雲。蘇東坡在天有靈,會欣然改詩句“但願人長久,(萬)裏共嬋娟”。

  1880年法國政府出資修建了一條寬大的跨海“堤道”(causeway),變天塹為通途。從此無論潮高潮低,驅車可直抵山下,但代價之慘痛出人意料。堤道橫腰攔斷潮水的去路,咽住了流沙。今天,Mont-St-Michel麵臨從“海外仙山”變成內陸土坡的緊迫危機。

  經過長時間準備,從2004年底開始,法國將要啟動一項為期五年的巨大工程:堤道將要被徹底鏟除,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座別致小巧的纜車橋。工程師們希望被解放了的潮水能最終衝走百年淤積,從而保證Mont-St-Michel永遠是“海外”仙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wonderbibi 回複 悄悄話 oh, very impressive! thanks, xiaodai, very good writing. Garfield
wonderbibi 回複 悄悄話 是值得一看的地方。
小呆
wonderbibi 回複 悄悄話 就是,我也要去 麥兜
wonderbibi 回複 悄悄話 看起來好美呀。從來沒有去過法國西部,每次總是在南部打轉轉,看來一定要去一趟。我看你應該寫遊記呢。。。

千尋
登錄後才可評論.